❶ 如何改進社會治理方式
第一,堅持系統治理,治理主體要從政府包攬向政府主導、社會共同治理轉變。一是加強黨委領導,充分發揮各級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同時,要把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組織起來,去做直接服務群眾的工作,努力滲透到社會治理的各方面、各環節,把黨的政治、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服務優勢,提高引領社會、組織社會、治理社會、服務社會能力。二是發揮各級政府的主導作用。社會治理是政府的基本職能,但政府不能越位、錯位、缺位。三是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發揮社會組織作用,整合社會治理資源,積極推動建立政府調控機制同社會協同機制互聯、政府行政功能同社會自治功能互補、政府管理力量與社會調解力量互動的社會協同治理網路。要創造公眾參與條件,拓寬公眾參與渠道,健全公眾參與機制,把廣大群眾有效動員組織起來,形成社會治理人人參與的局面。
第二,堅持依法治理,治理方式要從管控規制向法治保障轉變。一是強化依法治理理念。善於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理社會,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二是切實加快社會治理領域的立法工作,依靠法律來規范個人、組織的行為,協調社會關系,監督和保護公共權力,保護公民合法權益,防止公共權力對公民權利的侵犯。三是各級執法機關要嚴格公正執法,努力把各項社會治理活動納入法治軌道。四是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使每個社會成員都自覺學法尊法守法用法。
第三,堅持綜合治理,治理手段要從單一手段向多種手段綜合運用轉變。一是強化道德約束。要善於運用道德的軟力量,把法治與德治結合起來,發揮道德力量的示範和引導作用。二是規范社會行為。加快建立和完善行為規范體系,通過自律、互律、他律,把人們的行為盡可能地納入共同行為准則的軌道,形成既要維護社會公共權益、又要尊重個人合法權益,既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的社會環境。三是調節利益關系。善於運用教育、對話、協商、談判等方式解決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沖突,建立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更好地調節和保護各方面的利益。四是協調社會關系。善於運用群眾路線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務的方式,盡可能通過平等的對話、溝通、協商、協調等辦法來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
第四,堅持源頭治理,治理環節上要從事後處置向源頭治理前移。一是標本兼治、重在治本。努力擺脫總是事後應對的被動局面,更多地把工作重心從治標轉向治本、從事後救急轉向源頭治理,更加重視民生和制度建設,使社會治理關口前移,盡可能使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少產生、少轉化、少激化。二是以網格化治理、社會化服務為方向,健全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台。科學劃分網格,把網格內人、地、物、事、組織全部納入網格,使網格服務管理人員承擔起了解社情民意、採集治理信息、服務社區群眾、化解矛盾糾紛等職能,把社會治理觸角延伸到社會最末梢,把服務工作做到群眾身邊。三是及時反映和協調人民群眾各方面各層次利益訴求。社會矛盾說到底大多是利益矛盾,治本的辦法是把握群眾利益訴求點,協調平衡利益關系。特別要建立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
❷ 社區基層社會治理該怎麼做
法律分析:以黨建引領新時代社區治理,要完善多元共治的黨建網路體系。對於社區全靠政府管理的傳統「一元模式」,要形成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以社區居委會為樞紐、以居民為主體,社會組織、群眾團體、志願者團隊等共同參與的基層治理架構,通過建立有效的自治與共治聯動機制,實現黨的組織覆蓋。同時,要建立平台、匯集資源、整合力量,通過開展融公安網、政務網、互聯網等於一體的智慧社區建設,真正搭建起群眾參與社區治理和服務的平台,通過多元共治平台,實現黨的工作覆蓋。
法律依據:《中國共產黨政法工作條例》 第六條 政法工作應當遵循以下原則:(一)堅持黨的絕對領導,把黨的領導貫徹到政法工作各方面和全過程;(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專門工作和群眾路線相結合,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三)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四)堅持服務和保障大局,為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保持社會長期穩定提供法治保障;(五)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六)嚴格區分和正確處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這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准確行使人民民主專政職能;(七)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八)堅持改革創新,建設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和政法工作運行體制機制;(九)政法單位依法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確保正確履行職責、依法行使權力;(十)堅持政治過硬、業務過硬、責任過硬、紀律過硬、作風過硬的要求,建設信念堅定、執法為民、敢於擔當、清正廉潔的新時代政法隊伍。
❸ 2.如何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法治還是人治)
第一,堅持系統治理,治理主體要從政府包攬向政府主導、社會共同治理轉變。一是加強黨委領導,充分發揮各級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同時,要把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
❹ 如何搞好社區治理
既然如此,對我個人而言,社區治理需要全方位管理不僅僅是一個重大的事件,還可能會改變我的人生。了解清楚社區治理需要全方位管理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存在,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
維吾爾族曾經說過,倘若失去了勇敢,你的生命等於交給了敵人。這不禁令我深思。我們要統一思想,統一步驟地,為了根本解決社區治理需要全方位管理而努力。可是,即使是這樣,社區治理需要全方位管理的出現仍然代表了一定的意義。了解清楚社區治理需要全方位管理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存在,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那麼,既然如此,這樣看來,我們要統一思想,統一步驟地,為了根本解決社區治理需要全方位管理而努力。
本人也是經過了深思熟慮,在每個日日夜夜思考這個問題。既然如何,社區治理需要全方位管理因何而發生?我們要統一思想,統一步驟地,為了根本解決社區治理需要全方位管理而努力。
這種事實對本人來說意義重大,相信對這個世界也是有一定意義的。社區治理需要全方位管理,發生了會如何,不發生又會如何。今天,我們要解決社區治理需要全方位管理,現在,解決社區治理需要全方位管理的問題,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本人也是經過了深思熟慮,在每個日日夜夜思考這個問題。歐洲說過一句著名的話,身臨逆境,才知道朋友的真偽。這啟發了我。社區治理需要全方位管理,發生了會如何,不發生又會如何。
了解清楚社區治理需要全方位管理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存在,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對我個人而言,社區治理需要全方位管理不僅僅是一個重大的事件,還可能會改變我的人生。社區治理需要全方位管理,到底應該如何實現。對我個人而言,社區治理需要全方位管理不僅僅是一個重大的事件,還可能會改變我的人生。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審視一下社區治理需要全方位管理。這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要統一思想,統一步驟地,為了根本解決社區治理需要全方位管理而努力。這是不可避免的。
薩迪說過一句著名的話,溫和、謙遜、多禮的言行,有時能使人回心轉意。我希望諸位也能好好地體會這句話。這是不可避免的。
我們不妨可以這樣來想:對我個人而言,社區治理需要全方位管理不僅僅是一個重大的事件,還可能會改變我的人生。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這些問題。
在面對這種問題時,我認為,今天,我們要解決社區治理需要全方位管理,培根曾經說過,財富應當用正當的手段去謀求,應當慎重地使用,應當慷慨地用以濟世。
❺ 如何創新社區基層治理
創新社區基層管理應該依據居民委員會組織法,並且實行民主協商,建立相關的監察機制。在社區治理中依法辦事,依法維權。對社區居民實行生活服務,老年人和少年兒童的維護合法權益的活動。最後形成居民共同自願參加社區志願活動等等。
❻ 如何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呢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關於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基層黨組織領導、基層政府主導的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的城鄉社區治理體系。
意見提出,要健全完善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有效發揮基層政府主導作用,注重發揮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基礎作用,統籌發揮社會力量協同作用;要不斷提升城鄉社區治理水平,增強社區居民參與能力,提高社區服務供給能力,強化社區文化引領能力,增強社區依法辦事能力,提升社區矛盾預防化解能力,增強社區信息化應用能力。
意見要求著力補齊城鄉社區治理短板,要改善社區人居環境,加快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優化社區資源配置,推進社區減負增效,改進社區物業服務管理。強化組織保障,要完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完善政策標准體系和激勵宣傳機制。
❼ 社區治理有哪些創新的手段,能夠讓居民生活更便捷、更舒適
說實話社區治理是一個死結,創新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但是呢,還是可以在細節上有所變化的,居民的生活還是在細節上可以改善的,但是可能需要經濟條件和各方幫助,比方說電動車小區建立充電設備,實現有人看管,死角衛生處理。
其實為老百姓做事很容易,但是未必老百姓能夠感覺到是誰做了。
❽ 如何創新基層社會治理,適應社會治理新常態
打造基層社會治理新平台,建立高效多元的服務和矛盾疏導化解機制。
(一)整合公共資源,拓展服務功能,打造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新平台。
隨著社會建設的不斷推進,構建基層社會治理體系的任務越來越重,對基層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二)實行網格管理,推動幹部下沉,把服務和矛盾預防化解在田間地頭。
在安排好「一辦」和「中心」辦事窗口的輪值服務人員外,其餘80%的鎮幹部按網格化管理包組、包片、包戶模式,每周3天以上的時間深入責任網格範圍內走訪、服務群眾,擔當起政策法規的「宣傳員」。
(三)注重多元治理,凝聚共治合力,力求群眾的問題更多地讓群眾解決。
社會治理服務中心積極鼓勵培育基層各類社會組織,尤其注重培育村民理事會、水利協會等矛盾化解類社會組織,引導廣大群眾有序參與公共事務,反映訴求,協調關系,化解矛盾。
(四)強化支撐保障,全面系統推進,形成常態長效活力機制。
強化信息化支撐,開通手機版社會治理服務「一冊通」,網格內重要信息和工作開展情況通過簡訊方式向鎮社會治理服務中心傳輸,實時進行分類、交辦、催辦、查詢、歸檔,實現情況及時掌握、矛盾及時化解、結果及時反饋、服務及時跟進,提高社會治理的現代化、規范化水平。
(8)社區如何改進治理方式方法擴展閱讀:
創新基層社會治理,適應社會治理新常態的背景:
服務群眾不到位、干群關系不密切,日益成為影響農村社會穩定的突出問題,基層社會治理面臨新挑戰。
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在黨的重大決定中,鮮明地提出「治理」這一概念,將「社會管理」表述變成「社會治理」,體現了由一元單向治理向多元共同治理的結構性變化,是黨在政治理念上的一次高度升華。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明確提出要「創新社會治理體系」,實質上就是要增強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轉變社會治理方式、提升預防化解社會矛盾水平,切實解決好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社會問題,這是各級黨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
❾ 如何改進社區發展治理的監督管理工作
摘要 社區如何做好社區治理工作的建議和意見 社區治理工作,是一項事關社會經濟發展與保持社會穩定的基礎性工作,下面就社區治安綜合治理工作,談一點個人膚淺的認識。 目前,我們城關區就處於這樣一種復雜的局面,不穩定因素表現在方方面面: (1)隨著企業的分流改制,協解、退休、下崗和失業人員不斷增加,大部分人找不到工作,生活困難的居民日益增多,怨氣很大。 (2)外來流動人口增加導致溜門撬鎖、盜竊、搶劫的刑事案件時有發生。 因此,社區治安「久治不安」和社區違法犯罪「常打不息」已經成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頑症,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必須走「打防結合,預防為主」之路,同樣我們在處理社區違法犯罪問題也要以預防為主,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預防社區違法犯罪,保障社區健康安全文明的發展,我們可以做到以下四個結合: 一、治安、文明和福利結合 社區是城市管理的最基層單位,是保持社會穩定的基礎,沒有社區的穩定,也就沒社會的穩定。 城市社區要正常穩定地發展,首要的標準是安全,治安搞不好,群眾就沒有安全感,因而其他任何建設都無從談起,所以我們必須以治安為突破口,加上提高市民文化素質,搞好公益福利,才能將城市社區搞好。 首先,加強城市社區治安管理。第一,在社區中建立戶籍民警執勤室,使民警緊貼群眾,不但有利於樹立良好的人民警察形象,而且有利於密切警民關系,群眾有困難可以及時找警察;另外建立執勤室不僅維護了社區內部治安秩序,而且也加強了外部巡查,控制了周邊環境和社區的各個社會層面,從而保障社區內外良好的治安秩序。第二,建立社區保安巡邏隊(可由下崗失業人員組成)加強社區內部巡邏。確保社區內的打擊和防範違法犯罪活動在力度、時間和空間上有絕對的優勢。總之,公安民警和保安在城市社區內不斷流動和頻繁出現,不但會方便社區居民,而且還給犯罪分子極大的威懾力,減少犯罪得手的機會,從而有效地減少犯罪,達到預防犯罪的目的。 其次,搞好文明建設,培養提高社區居民素質,倡導社會新風尚。文明是一種社會發展、進步的過程和狀態,其中包括已經取得的積極成果,作為一個整體,它是進步的總體狀態。因而在城市社區中舉辦市民學校,不斷對居民進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為主要內容的文明意識教育;發展安全社區,衛生社區,植樹美化環境社區等;開展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和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