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發動機與液壓泵的連接。
把怠速重新調整為:600轉,在檢查發動機固定支架有沒有松動,
⑵ 如何正確安裝立式離心泵
立式多級離心泵安裝步驟。
1、安裝前檢査水泵和電機的完好惰況。
2、泵安裝位置應盡可能靠近水源處
3、泵與底座安裝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裝在水泥基礎上的剛性連接,另一種是採用JGD型減振器安裝的柔性連接。推薦閱讀:
4、直接安裝可將泵安放在基礎上墊高30-40毫米(准備充填水泥漿之用)。然後進行校正,並穿好地腳螺栓,充填水泥砂漿,經3~5天水泥乾涸後。重新校正,待水泥完全乾涸後,擰緊地腳螺栓的螺母。
5、安裝管路吋,逬、出水管路都應有各自的支承,不應使泵的法蘭承受過大的管路重量。
以上就是立式多級離心泵安裝步驟,只要你們按照上面的介紹來操作,安裝是不會有問題的。
⑶ 液壓油缸與液壓泵的鏈接方法
液壓泵排出來的油經過插裝閥(由電磁閥控制),再到油缸
⑷ 如何正確安裝液壓泵的方法和步驟
液壓機組件的安裝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技術性工作,正確的安裝是實現和保證系統正常工作的重要環節,因此必須要充分的重視。其中軸向柱塞泵的安裝和使用是否正確,直接影響泵的使用壽命和機器的正常工作。所以,安裝液壓泵的時候必須按照下述的要求正確的使用。
1、液壓泵可以用支座或法蘭安裝,泵和電動機應採用共同的基礎支座,法蘭和基礎都應有足夠的剛性,以免油泵運轉時產生振動,對於流量大於(或等於)160L/min的油泵,由於電動機功率較大,應避免安裝在油箱上。
2、泵的傳動軸與電動機的輸出軸安裝方法如下:
A、支座安裝:電動機輸出軸與支座安裝精度的檢查方法見圖:7-1、7-2
B、法蘭安裝:在這種安裝形式中,如果電動機和泵之間是採用聯軸器連接,則其安裝精度檢查方法同圖7-1和7-2。
3、泵和電動機傳動軸之間必須採用彈性聯軸器連接,由於該泵傳動軸不能承受彎力矩,因此嚴禁在泵的軸上直接安裝皮帶輪或齒輪驅動油泵,如果一定需要採用皮帶輪或齒輪則必須加一個支架來安裝皮帶輪或齒輪(如圖8),該支架與泵支座的安裝方法與(圖7-1、7-2)相同。
4、油泵的旋轉方向,按照泵的標牌所示,訂貨時未註明旋轉方向的,應該是一律按順時針旋向(從軸端看)。
5、油泵的安裝應考慮到檢修方便,使變數殼體很容易拆下,便於取出泵內的缸體和配油盤。
正確的安裝方法和步驟是確保液壓機正常工作和提高機器的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徑。因此,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
⑸ 我液壓四控閥連好了,但油泵負荷大什麼原因
原因如下:
1、調整溢流閥,由小到大檢查系統壓力,到正常工作壓力,溢流閥調好;
2、在系統不工作時,系統應該是泄壓溢流,如果這段時間(空載)還停泵,電機不行,就可能閥卡阻,檢查,清洗後再試應該沒有問題;
3、電機自身過載設置過低造成跳閘,停泵,這種可能也有,有的元件質量不好造成的;
4、系統其他閥門或流油不順暢造成壓力過高系統過載停泵;
5、接線出現問題,在成過載;
以上是基本所有的原因,不過1、2可能性大,其他也不排除因工作粗心造成的,建議逐一排除。
液壓系統常見故障及排除方法:
液壓系統大部分故障並不是突然發生的,一般總有一些預兆。如雜訊、振動、沖擊、爬行、污染、氣穴和泄漏等。如及時發現並加以適當控制與排除,系統故障就可以消除或相對減少。 一、 振動和雜訊
(一) 液壓元件的合理選擇
(二) 液壓泵吸油管路的氣穴現象 排除方法:
(1)增加吸油管道直徑,減少或避免吸油管路的彎曲,以降低吸油速度,減少管路阻力損失。
(2)選用適當地吸油過濾器,並且要經常檢查清洗,避免堵塞。
(3)液壓泵的吸入高度要盡量小。自吸性能差的液壓泵應由低壓輔助泵供油。。
(4)避免油粘度過高而產生吸油不足現象。
(5)使用正確的配管方法。
(三)液壓泵的吸空現象
液壓泵吸空主要是指泵吸進的油中混入空氣,這種現象不僅容易引起氣蝕,增加雜訊,而且還影響液壓泵的容積效率,使工作油液變質,所以是液壓系統不允許存在的現象。
主要原因:油箱設計和油管安排不合理,油箱中的油液不足:吸油管浸入油箱太淺:液壓泵吸油位置太高:油液粘度太大:液壓泵的吸油口通流面積過小,造成吸油不暢:濾油器表面被污物阻塞:管道泄漏或回油管沒有浸入油箱而造成大量空氣進入油液中。
排除方法:
(1)液壓泵吸油管路聯接處嚴格密封,防止進入空氣。
(2)合理設計油箱,回油管要以45度的斜切口面朝箱壁並靠近箱壁插入油中。流速不應應太高,防止回油沖入油箱時攪動液面而混入空氣。油箱中要設置隔板。使油中氣泡上浮後不會進入吸油管附近。
(3)油箱中油液要加到油標線所示的高度吸油管一定要浸入油箱的2/3深度處,液壓泵的吸油口至液面的距離盡可能短,以減少吸油阻力。若油液粘度太高要更換低的油液。濾油器堵塞要及時清除污物。這樣就能有效的防止過量的空氣浸入。
(4)採用消泡性好的工作油液,或在油內加入消泡劑。
(四)、液壓泵的雜訊與控制 從液壓泵的結構設計上下功夫。
(五)、排油管路和機械繫統的振動 避免措施:
(1)用軟管連接泵與閥、管路。
(2)配置排油管時防止共振與駐波現象發生。
(3)配管的支撐應設在堅固定台架上。
(六)、流體雜訊(壓力脈動)控制措施:
(1) 安裝減震軟管
(2) 在管路中設置蓄能器。
(3) 在管路上安裝消聲器或串聯濾聲器 。因體積大、費用高而應用較少。
二、液壓沖擊
(一)液流換向時產生的沖擊
排除方法:改進換向閥閥芯進回油控制邊的結構。
(二)節流緩沖裝置失靈引起的液壓沖擊
(1) 液壓缸端部緩沖。
(2) 節流緩沖裝置
排除方法:將換向閥上的節流閥調節手輪順時針旋進,適當增加緩沖阻尼,如不起作用檢查單向閥是否內泄。
(3) 電磁換向閥動作快,容易產生換向液壓沖擊。
(4) 立式液壓缸兩端沒有緩沖裝置。在液壓系統中設置背壓閥或在設備上設置平衡錘。 (5) 在液壓缸兩端均設有緩沖裝置,使液壓缸運動到末端時能平滑停止,但當活塞中途停止或反向運動時產生沖擊。
排除方法:在液壓缸進出油口處設置反應快、靈敏度高的小型溢流閥或順序閥,以消除沖擊。此溢流閥壓力的調定值應比系統壓力高5-10%,以保證系統工作。
(6) 安裝蓄能器來消除液壓沖擊,蓄能器應盡可能近的安裝在發生沖擊的地方。
(7) 盡可能的縮短管路長度,減少管路彎曲,在適當地部位接入軟管,對減小沖擊和振動也有良好的效果。
(8) 壓力閥調整不當,或發生故障:油溫過高,泄漏增加,節流和阻尼減弱:系統中混入大量空氣等,都易發生沖擊。
三、 氣穴和氣蝕
前面已提及氣穴和氣蝕。
1、定義:油液在液壓系統中流動,流速高的區域壓力低。當壓力低於工作溫度下的空氣分離壓時,溶於油液中的空氣就將大量分離出來,形成氣泡:另一種情況,如果液體內部壓力低於工作溫度下油液的飽和蒸汽壓時,油液迅速汽化,加速形成氣泡。這些氣泡混雜在液體中產生氣穴,使原來充滿在管道中或元件中的油液成為不連續狀態,這種現象稱為氣穴現象。
當氣泡隨著油液流入高壓區時,便突然收縮,而原來所佔據的空間形成真空。四周液體質點以極大的速度沖向真空區域,在高壓下氣泡破
裂,產生局部壓力沖擊,將質點的動能突然轉換成動能,局部高壓區域溫度可高達1000度,管壁或元件表面上,因長期承受液壓沖擊和高壓作用,逐漸腐蝕,表面剝落行成小坑,呈蜂窩狀,這種現象稱為氣蝕。
2、判斷和排除方法
(1) 氣穴和氣蝕的檢測與判斷。
A在液壓泵進出口處設置一個壓力表。 B聽液壓泵運轉聲音是否有嘯叫聲
C看現象:執行元件動作減慢、系統運行變遲鈍。
(2)使系統油壓高於空氣分離壓。當油溫較高、空氣溶解量大時,空氣分離壓也高。當礦物油含氣量10%、油溫50度時,空氣分離壓約為40kpa。
(3)防止小孔或錐閥等節流部位產生氣穴,節流口前後壓力之比應小於3.5。
(4) 液壓泵的吸油管內徑要足夠大,並避免狹窄通道或急劇拐彎。
(5) 盡可能減少油液中空氣的含量,避免壓力油與空氣直接接觸而增加空氣溶解量 四、 爬行 。
(一) 驅動剛性差引起的「爬行」。空氣進入油液中後,一部分溶於壓力油中,其餘部分就形成氣泡浮游於壓力油中。因為空氣有壓縮性,使液壓油產生明顯的彈性。
(1) 液壓系統中有空氣存在,使傳動系統產生種種故障:
A使運動部件產生爬行,破壞液壓系統的工作平穩性。
B使工作產生振動和雜訊
C由於振動,管接頭容易松動,甚至油管斷裂,造成泄漏。
D油箱中出現大量氣泡,使油液容易氧化變質,縮短油液的使用壽命。
E影響運動部件的換向精度。
F由於空氣存在於油液中,使工作壓力不穩定。
(2) 空氣混入液壓系統中的原因;
a油管連接接頭密封不嚴
b油箱中吸油管與回油管距離太近,回油飛濺攪起泡沫,使液壓泵吸油管吸入空氣。
C油箱中油液不足或吸油管插入深度不夠,造成液壓泵吸入時混入空氣。
D液壓缸兩端密封不良,造成泄漏。
E回油路上沒有背壓閥,使管中進入空氣。
F液壓泵吸油管處濾網被堵,在吸油管局部形成真空。
G液壓系統局部壓力低於空氣的分離壓,使溶於油液中的空氣分離出
來。
(2) 防止空氣進入系統的措施;
A緊固各管道連接處,防止泄漏。
B油箱中進出油管應盡量保持一定距離,也可以設置隔板,將進出油管隔開。
C加足油液,應保持油液不低於油標指示線。
D調整密封裝置,或更換已損壞的密封件。
E保證系統各部分能經常充滿油液,在液壓泵出口處應安裝單向閥,在回油路上安裝背壓閥。
F清除附著於濾油器上的臟物。
G設法防止系統各點局部壓力低於空氣分離壓。
(二) 液壓元件內磨損、間隙大引起「爬行」
(1) 運動件低速運動引起的「爬行」。
(2) 控制閥失靈引起「爬行」
(3) 元件磨損引起「爬行」。
(三) 摩擦阻力變化引起的「爬行」
(1) 液壓缸所連運動機件摩擦阻力大。(如:拉矯機)
(2) 液壓缸故障引起的「爬行」。
(3) 潤滑油不良引起的「爬行」
五、 液壓卡緊
(1) 徑向不平衡造成的液壓卡緊。
(2) 油液中極性分子的吸附作用
(3) 油液中雜質楔入間隙
六、 油溫過高
(一) 液壓系統溫升過高的危害
(二) 液壓系統溫度過高的原因分析及排除
1、 液壓系統設計不合理,系統在工作中有大量壓力損失而使油液發熱 原因分析:
(1) 系統在某段工作過程時,速度很慢或保壓不動,無有效的卸荷措施。大量油液經溢流閥流回油箱,造成很大的壓力損失,引起發熱。
(2) 液壓元件選用不合理。
(3) 液壓迴路存在多餘的液壓迴路或多餘的液壓元件。
(4) 節流調整方式選擇不當。
2、 壓力損耗大使壓力能轉換成熱能。
3、 容積損耗大而引起的油液發熱。
4、 機械損耗大引起的油液發熱。
5、 壓力調整過高,甚至超過許可達峰值壓力,因而壓力損失大、溫升
高。
6、 油箱容積小,散熱條件差導致溫度升高。
液壓迴路故障的診斷與排除
機械設備的液壓系統不管有多麽復雜,總是由一些基本迴路組成的。液壓系統的故障就出現在這些基本迴路上。而迴路的故障原因主要是由於設計考慮不周,元件選用不當,安裝調試不合理,維護使用不當等因素造成的 。
一、 能源裝置故障的診斷與排除
能源裝置是向液壓系統輸送壓力油的裝置,所以也稱液壓動力源。液壓泵、油箱、濾油器是組成能源裝置的主要元件,能源裝置出現故障,整個液壓系統就無法正常工作。
(一) 不出壓力油
對一個系統進行檢查確認是泵沒有輸出壓力油,也證實液壓泵沒有吸進壓力油。一般講,液壓泵不能吸進液壓油的原因可能有:液壓泵的轉向不對;吸油濾油器嚴重堵塞或容量過小;油液的粘度過高或溫度過低;吸油管路嚴重漏氣;濾油器沒有全部浸入油液的液面以下或油箱液面過低;液壓泵至油箱液面高度大於500mm。
(二) 初始啟動不吸油
(1) 新安裝的被調試過的液壓設備,以及較長時間未開動過的設備。 (2) 間斷性使用的液壓設備。
(三) 迴路設計不周,導致溫度過高
(四) 雙泵合流激發流體雜訊
(五) 油箱振動
二、 壓力控制迴路故障的診斷與排除
壓力控制迴路是利用壓力控制閥來控制系統整體或部分壓力的迴路。壓力閥控制度的壓力迴路可以用來實現穩壓、減壓、增壓、和多級調壓控制,以滿足執行元件在力和轉矩方面的要求。標準的壓力控制閥有溢流閥、減壓閥、順序閥以及和單向閥並聯組合的單向減壓閥和單向順序閥等。
壓力控制迴路的故障可能是由於迴路設計不周到、元件選擇不妥當或壓力控制元件出現故障,迴路其它方面出現故障可能是由於元件參數和系統調節不合理、管路安裝有缺陷等原因引起。
壓力閥的共性都是根據彈簧力和液壓力相平衡的原理工作的,因此,常見故障也有共同之處
一、有關閥本身的故障:
1、壓力調不上去的
先導式溢流閥的主閥阻尼孔堵塞,滑閥在下端油壓力下,克服上腔的液壓力和主閥彈簧力,使主閥上移。調壓彈簧失去對主閥的控製作用,因此,主閥在較低的壓力下打開,溢流口溢流。系統中,正常工作的壓力閥,有時突然出現故障往往是這種原因。 閥芯和閥座關閉不嚴,泄漏嚴重。 閥芯被毛刺或其它污物卡死於開啟位置。
2、壓力過高,調不下來的主要原因;
a閥芯被毛刺或污物卡死於關閉位置,主閥不能開啟。
B安裝時,閥的進出口接錯,沒有壓力油去推動閥芯移動,因此閥芯打不開。
C先導閥前的阻尼孔堵塞,導致主閥不能開啟。
3、壓力振擺大的主要原因:
a油液中混有空氣。
B閥芯與閥座接觸不良。
C阻尼孔直徑過大,阻尼作用弱。
D產生共振
E閥芯在閥體內移動不靈活。
三、 壓力迴路有以下幾方面故障:
(一)系統調壓與溢流不正常
1、 溢流閥主閥芯卡住
2、 溢流閥控制容腔壓力不穩定
3、 溢流閥回油液流波動
4、 溢流閥產生共振
5、 溢流閥遠程式控制制油路泄漏
(二) 減壓閥閥後壓力不穩定
在減壓迴路中,減壓閥下游壓力即減壓迴路的工作壓力,發生較大波動是經常出現的故障現象,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a減壓閥能使閥下游壓力穩定在調定值上的前提條件是:減壓閥上游壓力要高於下游壓力,否則減壓閥下游壓力就不能穩定。
b執行的負載不穩定。
c液壓缸的內外泄漏。
d液壓油污染。
e外泄漏油路有被壓。
(三) 順序動作迴路工作不正常
1、 順序閥選用不當
2、 變載迴路設計不周。
3、 壓力調定值不匹配
主要原因: a溢流閥的調壓彈簧太軟、裝錯或漏裝
⑹ 液壓泵吸油口如何連接
到5寸呢親……
⑺ 液壓油泵接法
安裝液壓泵的時候必須按照下述的要求正確的使用。1、液壓泵可以用支座或法蘭安裝,泵和電動機應採用共同的基礎支座,法蘭和基礎都應有足夠的剛性,以免油泵運轉時產生振動,對於流量大於(或等於)160L/min的油泵,由於電動機功率較大,應避免安裝在油箱上。2、泵的傳動軸與電動機的輸出軸安裝方法如下:A、支座安裝:電動機輸出軸與支座安裝精度的檢查方法見圖:7-1、7-2
4、油泵的旋轉方向,按照泵的標牌所示,訂貨時未註明旋轉方向的,應該是一律按順時針旋向(從軸端看)。5、油泵的安裝應考慮到檢修方便,使變數殼體很容易拆下,便於取出泵內的缸體和配油盤。
正確的安裝方法和步驟是確保液壓機正常工作和提高機器的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徑。因此,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
⑻ 液壓閥與泵連接安裝圖
液壓泵的支架或底座要堅強牢固,液壓泵的泵軸與變速箱或原動機要有良好的對中,吸油管的內徑不得小於規定要求,吸油管不宜過長,90度的彎曲不得超過兩個,與油泵進口最好是軟短接相連,油泵的安裝高度以液壓油能自流到油泵吸口為佳!要求油泵運轉平穩震動小。
液壓泵:液壓泵是液壓系統的動力元件,是靠發動機或電動機驅動,從液壓油箱中吸入油液,形成壓力油排出,送到執行元件的一種元件。影響液壓泵的使用壽命因素很多,除了泵自身設計、製造因素外和一些與泵使用相關元(如聯軸器、濾油器等)的選用、試車運行過程中的操作等也有關。
望採納謝謝
⑼ 液壓泵站怎麼接線
電機出來的三根紅線接380v電。需要注意電機的轉向,一般都會有箭頭提示。下邊電磁閥插殼里邊接220v電,需要把插殼差下來接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