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如何培養啟蒙方法

如何培養啟蒙方法

發布時間:2022-02-22 15:32:01

『壹』 兒童的啟蒙教育 教育孩子的學習方法 如何教育

鏈接:

提取碼: xm42

『貳』 孩子啟蒙教育很重要,應該怎麼進行啟蒙教育

『叄』 如何進行啟蒙教育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一塊寶,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成龍成鳳。但是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又是廣大父母一直擔憂的問題。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創造未來的「雕塑家」,兒童的「基石」是由父母雙手奠定的,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一個公民的基本義務。本文章是來源於影響力較大的新浪教育網。我平時沒事就根據開元研究提供的一些影響力較大的教育網站,搜索一些對幼兒教育的資料以此來參考學習。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要重視父母在幼兒教育中的角色。
雖然一代有一代的難處,現代父母的角色可一點也不比上一代輕松,以小家庭為主的家庭形態與職業婦女的增加,令現代家庭在照顧子女上,極易陷入左支右絀的情況,導致無法從容地教養子女。以主要照顧孩子的女性而言,她們在生活、經濟上較上一代雖然擁有更多的主導權和選擇權,但扛在肩上的責任與壓力也相對加重了。所以你再忙,也不要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放鬆對孩子的早期教育,要重視「家長參與」的重要性,完成父母除了生養孩子之外,對孩子的教育功能。
二、家庭和睦,互敬互愛,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的就是環境對人的影響之大。的確,不同的環境,就會有不同的成長歷程,就會造就不同的人物性格。記得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有些父母由於年輕氣盛,經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情鬧別扭。經過多次觀察,父母吵架時,孩子不是眨巴小眼睛恐懼地張望,就是嚇得嚎啕大哭,而且原本活潑開朗的性格也慢慢變得沉默憂郁了。
這可如何是好?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總不能讓這朵愛的花蕾枯萎在父母無謂的爭吵中吧?除了給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學習氛圍,還要積極的和孩子交朋友,努力消除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代溝,給她說話的權利,讓她感到自己是家庭重要的一份子。這樣不但及時掌握了孩子的思想動態,還培養了他樂觀自信的良好品格,為他今後的成長與學習夯實了應有的心理基礎。
三, 注意形象,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鮮活的榜樣。
《三字經》中有這么一句: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而我們既是孩子的父母,又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由此可見,做父母的對孩子的影響是多麼地巨大。我以前有個家長,兩人都是所謂的粗人,不但與書無緣,還天天出口成"臟",滿口臟話,結果他們的女兒也在不知不覺中沾染了許多惡習,不但不愛學習,而且還經常出言不遜,成了令人厭惡的壞孩子。由此可見,父母對子女的影響真的很大。所以平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給孩子樹立一個鮮活的榜樣,讓父母的優點在孩子身上得以體現並發揚。
四、循循善誘,因勢利導,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教育專家指出,興趣是成功的第一動力。把這個觀點運用到學習中,那就是說,只有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才會去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才會取得優異成績。
幼兒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每個孩子都是充滿希望的朝陽,每個孩子都是未來社會的棟梁。我相信,只要父母們能夠注意方法,因材施教,孩子們一定都能取得成功,走向輝煌。
最後,讓我們共同努力,用心托起明天的太陽。

『肆』 如何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

鏈接:

提取碼: xm42

『伍』 如何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

這里所介紹的是一位母親。她是我的學生,我們昵稱她「美眉」。美眉學過蒙台梭利教育,後來又在蒙台梭利幼兒園服務了8年,結婚後辭職。在她當媽媽時,她決定要「忘掉蒙台梭利方法」,因為她想如果以蒙台梭利教育的框框來面對孩子,孩子可能會受到束縛。

她說,她所做的,只是仔細地去觀察孩子心裡散發出「想要靠自己的力量活下去」的生命力。

「我不是一個經驗豐富,經濟或時間充裕的媽媽,因此我的『育兒經』也不是優渥的生活觀察。我不過是個新手媽媽,雖然對我的孩子充滿了感謝和愛,但是當孩子一直哭個不停時,我也是坐立不安不知如何是好。從生產後生活就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不僅沒有自己的時間,也沒有帶孩子的經驗。對一個不成熟的新手媽媽來說,我女兒小美那股奮發的生命力量,成了我生活中的光。初次生孩子、帶孩子,對在『現代媽媽育兒的孤獨和神經衰弱的無助中』掙扎的我而言,就是小美那股要活下去的生命力,像光一般引導著我。雖然從她爬行、學站,可以知道她在成長,孩子的心中、生命中,也有一股順應自然極力地想要吸收不斷成長的生命力,不斷地涌流出來。而我能做的,就是觀察小美的這股生命力,並且成為她的支柱,這就是我想向老師報告的。」

但是她的媽媽寫這封信給我時,她反復地搬了三次家,小美當時很愛哭,對年輕的媽媽來說,每一天都是很辛苦的。當我徵求她的同意,將這封信刊載在我的書里時,她對我說:「我不是一個『優渥的母親』,那些紀錄也並不是好學生的成績單,記載她學會了什麼,或不會什麼……今後小美還要累積許多經驗,當她成長而遇到挫折時,我希望她能想起,在她很小的時候,曾有一股自己想要活下去的生命力,是上帝賜給她的生命力。我希望這些紀錄在日後能夠勾起她的回憶。」

然後她很謙虛地全權交給我刊載,「如果這份紀錄能成為其他媽媽育兒時的參考,那就請老師使用吧!」

美眉媽媽對孩子的看法;觀察孩子「敏感期」和「心智」的方式;對孩子那股生命力所抱持的敬畏和謙虛,以及她幫助孩子活出生命方法和她所付出的努力,可以說是循著蒙台梭利步伐,再次走過蒙氏的軌跡。本來她決定要忘掉蒙台梭利教育的,但當小美4歲時,她環顧四周發現,「唉呀!我所做的,不都是蒙台梭利教育嘛!」

以下所記載的事項,是美眉給我的信中整理出來的。主詞是「我」的地方,我做了一些刪改及整理,把它改成「媽媽」。

一歲前

小美很喜歡「丟」這個動作。書桌上、架子上的cD全都被她往地上丟,媽媽每天只有嘆氣的份兒。

接下來對「洞」很感興趣。一找到洞,就會去觸摸。發現自己和媽媽的鼻子和耳朵有洞時,高興得不得了。家裡所有有洞的地方都去摸一摸。公園里的螞蟻洞、動物形狀的椅子的洞,就像每天的功課一樣,都去觸摸。

一歲的春天

「丟」的動作和「洞」連結。開始熱衷於從洞丟下東西。用手抓東西丟進洞里,抓樹葉、樹枝和石頭從下水道的水溝蓋的洞里丟下去,拿樹葉和小枝子丟進公園的煙灰缸里,拿綁頭發的橡皮筋塞進洗衣籃的空隙里等等。

令人驚訝的是,連媽媽都沒有發現的洞,小美卻發現了。「才不過一歲的孩子,就對某一個特定的東西這么敏感,並且投注心力。」我對於孩子的「內在的呼喚」的確是深受感動。

所以當她樂在活動之中時,我盡可能不去打擾她,只在一旁守候觀察。我想這是培養小美集中專注的第一步。我為小美做的是「圓形塑膠的物體上面加了柱狀的握把,可抓起丟進盒子里」這是小美所喜歡的編號第一號的「工作」。

爸爸也說:「這么便宜的玩具就讓她玩得那麼高興,她只玩這個呢!」並且很熱心地和小美一起玩這個玩具。看到小美那麼高興,媽媽也很高興,又為她做了以下的東西。

·丟球到木盒裡。

·在瓶口蓋上布,布口剪一個洞,洞口大小剛好可以讓孩子的手穿過去,然後把小沙包丟下去。

·從狹長的瓶口丟進下彈珠。

·木板上挖洞,從洞丟下塑膠的陀螺。

·木棒上套上塑膠的圓圈環。

①從洞丟東西下去→②從洞放東西進去→③放入大的東西→④放入小的東西;東西及洞按大小區分階段,逐漸增加困難度。

小美愛極了「從洞丟東西進去」,就算是困難度增加,她也彷彿被「心裡的呼吸」牽引著,一直很高興地反復在做。

小美慢慢地學會控制自己手指的力量,注意力也能集中了。她的成長媽媽並沒有使上什麼力,而是在非常自然的情形下進行的。我也做了其他的東西給她(像拉橡皮筋、卸下橡皮筋等東西),但她好像對那些東西不太感興趣,沒有怎麼去碰。

看到這樣,我重新確認在小美心裡真的有「自己想要做的事」,現在想想,「她選擇的,她想做的事」就等於「必須要做的事」也就是「自然給她的習題功課」。

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小美會出現一些很有趣的行為。那就是把小熊的填充玩具放在娃娃椅上,從洞丟東西的「工作」球是放在鋼琴椅子上,唐老鴨的玩偶們則放在各個不同的房子里。

我稍微把位置移動之後,沒過多久就看到那些東西又都回復了原來的位置。小美她告訴了我,現在她「對地點的秩序感開始萌芽了」。於是我立刻准備了架子,把不玩的玩具都收起來,然後只把小美喜歡的東西放在固定的位置上設定好。

小美的頭腦里對「整理好的環境」似乎很在意,甚至作夢時說夢話,都會指著架子的方向喃喃自語。當然把東西放回原位還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好,不過她真的很樂於把「東西放回原來的位置上」。

一歲的夏天

小美開始察覺「打開」這個動作!

把已經不用的紙尿褲展開,好不容易折好的衣服又把它攤開。我只覺得「唉呀」!可是如果退一步想,小美有興趣的事、想做的事、必須要做的事都是她「內藏的訊號」,那就不會焦躁生氣,看到她的行為也不至於發脾氣。

對於這個時期的小美,媽媽為她做了一個工作,她用「4厘米見方的方形紙,在一面畫了圖畫,然後折了四折,把圖畫那面折在裡面,讓她可以打開」。

小美很靈巧地移動著她的手指把紙打開,「是雪人!」「是雨傘!」小美好高興。媽媽看到小美每天反復這樣做,於是再為她做了同樣原理、但稍微復雜一點的「工作」,她用「大張的紙折成8折」。因為紙比較大些,手的動作也得變大,於是一張薄薄的紙容易就被拉破了,對她來說似乎有些困難,但小美還是小心翼翼地把它打開,享受它的驚喜。

當小美能夠做到「打開」的動作和「同一個地方放同一件東西」時,我為她准備了餐墊。打開餐墊,在餐墊上放上爸爸、媽媽、小美的餐具,而且每件餐具都放在固定的位置,這些事成為小美最喜歡幫忙做的事了。

一歲的秋天

小美開始知道「撕開」的樂趣。不論是貼著好好的膠帶,或是郵寄包裹的塑膠寬膠帶,她都執意地要把它們給撕下來。看到她這么想撕開膠帶,於是我為她准備了「貼上彩色塑膠膠帶的瓶子」。我也注意調節膠帶的長度和執握的部分的大小,以分別困難度。那時候外婆也為她做了「各類水果,背面縫有魔術沾」的玩具。這下子小美可樂了,每天「撕開」的「工作」讓她樂此不疲。

一歲的冬天

小美發現「相同」的意義!這件事可真不得了!早上一醒過來,她就躺在床上,高高舉起自己的手盯著瞧,然後抓起媽媽的手說:「媽媽的手和小美的手一樣。」這只是開始,接下來「媽媽的腳和小美的一樣」,然後盯著我說:「媽媽的眼睛和我的一樣。」接著是嘴巴、鼻子、耳朵、肚臍……這樣一直對照「一樣」下去。

結束之後,到了吃飯時間,又出現這樣的對話:「媽媽的湯匙和小美的一樣。」准備要去公園時「媽媽的衣服和小美的一樣。」接著是鞋子、帽子、包包……等一直說下去。

讀圖畫書時也是這樣,她會說:「這個汽球和那個汽球一樣」,唱歌時也想在歌本里找到同一首歌;彈鋼琴給她聽,她也翻樂譜要找到相同的曲子。

看到小美這樣的表現,我知道在小美所看見、所聽見的所有事物中,她都用「一樣」這個概念去整理。所以在和小美的對話,或向她說明事情時,我會注意使用「一樣」這個字眼。這么一來,她對我所說的大致上都能了解,而且她明白了「一樣」這個概念之後,其他大部分的事都很容易一說就懂。當我知道這個道理之後,我才第一次明了「一樣相同」這個概念的重要性。

小美每天的「一樣」發現,對媽媽來說也是一段快樂的時光。小美在「工作」上也有了一些轉變。譬如以前對「洞」感興趣的時候,只有一股腦的用棒子穿過去所有有洞的東西。

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她察覺了「一樣」的顏色,所以她會把同樣的顏色穿進同一個棒子里;為了讓她玩插木板洞的玩具,我為她准備了5個陀螺,在收拾時卻看到同一個框框里放進了同樣顏色的陀螺。連在填洞的教具上,她也意識到用「一樣」的排列法。

所以接下來我設計的「工作」是「准備兩個一組畫有圖案的相同木板,然後找出一樣的排列」。這個玩具大大贏得她的歡心!一天不知重復排列多次,一個人喃喃自語地說:「一樣」、「一樣」、「一樣」!「她真的那麼喜歡玩嗎?」我很訝異,但看到小美那喜悅的眼神,不可思議地連我也覺得發現「一樣」是那麼快樂的事了!

緊接著媽媽和小美一起想出了這樣的「工作」:「在箱子里放進兩個同樣的東西,一個拿出來後,伸手進去找出相同的另一個。」這個工作她也非常喜愛,她每天都要玩一個半小時。

在這樣反復進行當中,我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一開始是由我和小美取出同樣的東西,彼此對照說「媽媽的和小美的一樣」。但是漸漸的小美會自己拿出兩個同樣的東西,然後說「這是媽媽的」,「這是小美的」,再分別放入不同的籃子里。

從「一樣」轉變到「區分」了。「相同」和「區分」這么自然地結合在一起,是我想都沒想過的事。更令我驚訝的是,這一切都沒有人教,而是孩子自己學來的,自然的引導力量令我再一次的體認到它的偉大。

日常生活中的游戲玩法也改變了。

小美會把同種類的靠墊並排,在上面放上填充娃娃,或把同樣的曬衣夾和同樣的球分門別類。另外,她還會把自己做的小娃娃並排好,然後在小娃娃前把相同的玩具分開放好;又或是在兩張同樣的椅子上,分別放上同種類的東西,從「一樣」到「區分」,小美樂在其中,小美心中的快樂發現和創意,也感染給我。

我感覺如果是我要她做的,在達成目的之前的過程總是乏善可陳,但是如果他遇到自己心裡「真的想要做」的事,即使不過一歲大的小孩,也能在那樣的過程中努力、發現。而那種喜悅就在她躍起、咯咯的笑聲中,轉變為成長,這些都是小美叫我看見的。

真希望大人不要任意地用自己的主張急急地為學習下結論,去仔細觀察孩子,和他一起感動,和他一起往前走。

滿兩歲前

小美察覺「大、小」的概念了。

當你看到小美的表現,就會認為用「察覺」這個字眼是再恰當也不過了。因為從某一天起突然間所有的事物好像對准了小美的興趣天線,令她興奮起來。

那是一種融合了驚奇、發現和快樂的氣氛的感覺,孩子閃爍的目光是大人按自己想法製作出來的教材,以及一些填壓式教法所看不見的,這就是「敏感期」。正如毛毛蟲對光特別敏感,是為了朝著光爬到樹梢,去吃嫩葉。同樣的,上帝賦予孩子這個時期獨有的敏感期,也是為了讓孩子得以成長。

每當我感受到這一點,就不禁在每天忙碌的育兒生活中充滿感情。

小美很快樂地吸收著「大、小」的概念。

「媽媽的手好——大喲(聲音變大),小美的手手好——小喲!(聲音變小)」

「媽媽的腳好——大啊!(聲音變大),小美的好——小啊!(聲音變小)」

最後,連大便她也一邊欣賞一邊說:「好大的便便,好小的便便!」另外吃東西的時候,「這個蛋好大,小美的嘴巴要張大大的,啊——晦!」,「這個蛋好小,小美的嘴巴小小的,啊——呣!」她會配合著食物的大小來決定嘴巴張開的程度。「媽媽好大,所以盤子也好大,小美好小,盤子小小的!」她了解到人和盤子的大小也都一致。

當在讀圖畫書時,「比較」出現了。

「這個汽球好大,這邊的好小!」她的視點開始轉變了。以前她會說:「這個星星和那個星星,一——樣!」但現在因為繪圖遠近法的表達,所以就有了大小之分。

歌曲方面她也喜歡和大小有關的歌,如「在那大大的栗樹下」,「大鼓咚咚小鼓咚咚」,而且會隨著第一大,第二大,第三大的程度,轉換聲音的大小和動作的誇張程度。

我為這個時期的小美,在她的工作架上准備了大大小小的球和立方體。她把大的立方體集合在一起,或把小的立方體集合在一起,或放在手心裡比一比,自己去體會大小的不同。另外小美也很喜歡俄羅斯人偶。由於大人偶裡面放了小人偶,小的人偶裡面還有更小的,所以她的表情總是隨著不斷變化的人偶笑逐顏開,令在一旁看的我也感染了她的喜悅。

在她開始體驗大小的時候,在日常生活中也開始喜歡「掛」的動作。就像在門鉤上掛上衣架,而且衣架上掛上許多東西,在鏡台抽屜的握把掛上橡皮圈,項鏈掛在椅子上等「掛」的動作充斥在日常生活當中。

我立刻預備了帽子的掛鉤、背包及毛巾的掛鉤釘在房間里,每天要出去公園玩(從掛鉤上拿下背包、拿下帽子)和玩回來之後(背包和帽子掛在鉤子上,毛巾掛在掛鉤上)該做的動作,她都可以自己一個人做到了。

小美就這樣漸漸學會了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動作,這是一段愉快的成長,而我也發現,小美在這段期間,尤其在爬公園的攀登架時,總是會用手去轉動螺絲帽。

所以我注意到日常生活中,她的手很想用手腕到處動動的樣子。譬如轉動音樂鍾、扭開水龍頭,不過因為還不知道如何轉動,所以總在中途就放棄了。於是我用收集來的瓶子,為她做了一個「瓶蓋開閉」的「工作」。

雖然只是瓶蓋的開關這樣單純的活動,就能令想要做手腕運動的她雀躍不已。慢慢地她知道只要往同一個方向轉動,就可以「打開」或「關上」。而像音樂鍾及水龍頭,在她一番地辛苦努力之下,終於可以自己來了。到後來飯桌上的果醬罐、海苔醬罐,她也都會幫我打開。就這樣,小美又學會了一個日常生活中的動作。我盼望每一件事她都能漸漸「自己來」,走向「自立」的第一步。

小美開始喜歡活動手指的動作,在「工作」方面也愈來愈富於多樣化及變化。像是貼貼紙、扣紐扣、打開紐扣、在掛鉤上掛東西、把掛鉤串起來、用剪刀剪、用夾子夾、用曬衣夾夾起許多東西玩「太陽公公大拜拜」、用線來串東西等,只要和動手指有關的事,她都樂在其中。

這些經驗也活用在她的日常生活之中。像穿衣服時自己扣扣子、自己拉開拉鏈、自己拉上棉被套的拉鏈,自己拿剪刀剪開點心的袋子;花買回來時,剪下花自己插上,書本破了自己找膠帶把它貼好,等等。

以前做什麼事都要叫媽媽,現在變成「我自己會!」可以感覺小美已經成為自己生活的主角,很快樂自在的樣子。如果隨意去幫她,她反而會生氣而且還會哭呢!

從小美的生活中,媽媽不知不覺間學會了應對之道!

一、仔細觀察小美感興趣的事物、喜歡做的活動。

二、把那些事物、動作教具化,並以「工作」的方式來實踐。

三、透過這樣的幫助,小美日常生活的幅度逐漸擴展開來。

接下來的小美特別對「大小」和「顏色」感興趣。以前只是「大小」而已,現在已發覺「從大到小」、「有階段」的分別。因為媽媽懷孕了,她就分「第一大是爸爸」、「第二大是媽媽」、「第三大是小美」,媽媽肚裡小貝比是「最小的」,身邊周圍的事物都以大小等級去區分。

看到樹葉、石頭和花時,她會停下來說:「這是爸爸,這是媽媽,這是小美,這是小貝比。」很喜歡去探索有「四個階段」差異的東西。

透過「粉紅塔」這個教具(註:粉紅塔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感覺教具之一,由粉紅色三邊各為10到1厘米的十個立方體所構成,把它堆高起來時,看起來像一個塔,所以稱作粉紅塔。)配合著小美的成長,外婆親手幫她作了一具粉紅塔,她的「大小漸次性」有了整理歸納的機會。

到目前為止,小美或多或少都有接觸過「大小」及「漸次性」的教具,她也很喜愛那些東西,只是教具本身的目的,並沒有很明確地傳達給小美。

例如有一組「10個由大到小的色彩茶杯」,一眼看去好像滿討好的,但是因為上面有彩色的圖案,玩到一半,孩子對那些圖案的興趣會分散她的注意力。為了要讓孩子理解大到小的漸次性,那些彩色的圖案好象多餘的、是阻礙的。也就是說孩子在玩味「大→小」時,卻突然冒出「這是藍色」、「那是狗狗」。我發現它會影響孩子對「大→小」注意力的集中。

蒙台梭利的教具果然很了不起!以前含糊不清的「大小差異」概念,孩子現在一次就懂了。小美自從接觸粉紅塔之後,很清楚地掌握了「大小」的概念,也能夠做歸納整理了。

接下來是對「顏色」的敏感表現。

外出的時候,以前只會說「大車車」、「小車車」,現在她會說:「哇,紅色的車車,藍色的車車,下一台是什麼顏色的呢?是綠色的!」

和別人擦肩而過時,也開始對別人的衣服顏色感到興趣。看見穿黃色T恤的人,就說:「小美也有黃色的衣服,對不對?」看見穿藍色西裝的人,就說:「我也有藍色的衣服。」最勁爆的傑作,就是肚子餓時說:「哇!肚子好餓喲!我好想吃白色的飯和紅色的番茄噢!」真教我捧腹大笑。

對顏色是那麼的敏銳,還能以感覺去捕捉周圍事物,似乎她已培養出直覺的能力了。

接下來開始熱衷於衣服、鞋子和發帶的搭配。

「今天的衣服是紅色,所以用紅色的發帶吧!紅色的衣服和紅色的發帶,所以鞋子要穿紅色的。」搭配時,小美樂於選用一致性的搭配,所以她不會做出類似粉紅色衣服配紅色鞋子的奇怪搭配。

幫紙娃娃穿衣服也是一樣,她真的經過仔細思考呢!

「紅色的衣服,哇!好漂亮,好看!好看!那再加上紅色的鞋子吧!」;「粉紅色的衣服,哇!好美噢!好,那鞋子就穿粉紅色的。」

早上一醒,還睡眼惺忪的,就開始用顏色說出所看見的東西。「啊!黃色的太陽」、「紅色的車車(玩具)」、「粉紅色的小熊!」

小美認為蛋一定要有黃色和白色,早餐煎蛋時,我做成了炒蛋,小美就哭著說:「白色呢?白色的呢?」不僅如此,她所看到的世界,全都轉換成有顏色的了。而且那段期間她很喜歡的歌是「紅色的小鳥,你為什麼是紅色的呢?因為吃了紅色的果實啊!」

小美告訴我她的發現

有一天下過雨的黃昏,她看著天空說:「哇,水藍色的,白色的耶!」我本來以為那天的天空是「灰色的」,仔細再看一下,就像小美所說的,並不是灰色的,而是和白天的水色不一樣,是略帶白色的水藍色。另外,她看到晚上的夜空,就說:「哇!藍色的!」我一向以為夜晚是黑色的,不過認真的看,才發現它和白天的藍不一樣,是「深深的藍色」。

大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許多一成不變的觀念,連顏色都被定形了。但小美不同,她用自己的眼、自己的感覺去感受,不但讓我確信她的感性得到了成長,而且再次讓我確認到「感覺」所帶給人的溫馨感受。

看看現在的小美,我覺得她活在感覺之中,她將感覺不斷地鍛煉沉澱,一切都以感覺去捕捉的生活方式,讓人感到溫暖親近。如果只是教科書,我想並不能帶給孩子這樣的感覺歷練。

以「大小」、「顏色」、「聲音」、「一樣」這些基準快樂地去分類、集合;並且在過程中,動手去做。

我希望這種生活體驗讓小美樂在其中。

然而今天的社會是個充滿競爭的社會,有很多孩子在還沒進幼兒園前就先進補習班,而且補習班各式各樣都有,資訊泛濫,讓人摸不清到底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大家都說愛自己的孩子,這樣是為他們好,所以就惡性循環,愈來愈嚴重了。

但是,孩子生在這個世上,我希望他能使用上天賦予他的「手指、手、腳、身體、眼睛、鼻子和嘴」去感覺、去體驗,而且一生只有一次的這個時期里,盡情地樂在其中。因為當孩子能夠品味到這種喜悅,那段過程便會在他心裡生根呼吸。希望我們都能珍惜上帝所賜給我們的「感受的心靈」。

美眉媽媽在這之後,仍不斷地以信件和傳真傳來信息。我因為她順應自然的引導、在生命法則前那種謙虛的態度而深深感動。由於限於篇幅,所以只節錄一些能帶給新手媽媽的啟示的部分。

『陸』 幼兒數學如何啟蒙

《巧虎快樂數學》網路網盤txt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提取碼:c8m2

《巧虎快樂數學》是利用伊索寓言故事來教小朋友們學習數學的,當然還是由我們熟悉的主人公—巧虎、琪琪來帶領大家一起學習。個人感覺《巧虎快樂數學》利用伊索寓言的方法是非常贊的,讓小朋友們在寓言故事中不知不覺就學會了數學知識,在學習這方面,巧虎的好點子確實值得贊揚。不管是《巧虎英語學習版》還是《巧虎拼音城堡》或者《巧虎學漢字》,這些學習的資源都不會給孩子帶來任何的學習壓力,相反,會讓孩子在快樂中學到知識,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或許這就是巧虎的神奇之處吧。

『柒』 啟蒙教育應該怎麼做你有什麼看法

兒童啟蒙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尤其是在學齡前的啟蒙階段,家庭教育對他們的影響非常大。父母是寶寶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寶寶心中最親密的人,父母的言談舉止將直接影響孩子的一言一行。幾乎所有的寶寶都是在1歲左右的時候就開始學習語言了,所以到1歲為止,他們都能說簡單的句子。但是,寶寶開口晚,說話慢,除了遺傳和生理因素之外,家庭的育兒環境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第三階段:對寶寶思維能力和想像力的引導

對寶寶思維能力和想像力的發展引導,從3歲開始是比較合適的。這一階段可以引導孩子們嘗試運用邏輯思維能力,首先鍛煉他們的分析和分類能力。孩子們可以從一些玩具或傢具中辨認出一些東西,也可以教他們如何辨別自己的手、腳的特徵。首先,積木五彩繽紛有吸引力,有一些圖案,孩子們更喜歡,再加上積木有很多形狀,一旦孩子在玩不同積木的過程中,就會出現一些新的相似的建築空間結構,這將使孩子有成就感,進一步激發孩子對空間想像和邏輯思維能力的鍛煉興趣。

事實上,父母指導才是關鍵,培養孩子的想像力,也可從游戲開始,父母可以徒手做模仿游戲,也可以利用小玩具引導寶寶的興趣,來激發想像力。這樣可以讓孩子們發揮他們的想像力。較大的寶寶,可以先給他們講童話故事,豐富他們的想像力。

『捌』 啟蒙教育對孩子有很大幫助,啟蒙教育應該怎麼做

引言:孩子的啟蒙教育非常重要,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對待孩子一定要做好榜樣示範。家長如果發現孩子有自己的興趣,一定要著重培養孩子的興趣,父母的責任是不能替代的,孩子有沒有好的啟蒙教育,完全就要看家長。小編今天就來跟大家說一說,啟蒙教育對孩子有很大幫助,啟蒙教育應該怎麼做?

三、不要干預孩子的一些興趣

家長如果發現孩子特別喜歡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千萬不要對孩子進行干預。如果一個家長整天干預孩子的想法,孩子就會變得唯唯諾諾不知所措,不知道到底應該做什麼樣的事情,家長一定要培養孩子優秀的思維,讓孩子有豐富的想像力,這樣孩子才能夠有基本的嘗試,用科學的方法去解決所面臨的困難。

『玖』 嬰幼兒啟蒙教育方法有哪些

嬰兒啟蒙教育之視覺啟蒙

對於嬰兒的視覺啟蒙,我們可以拿著紅色或黑白色的玩具,在嬰兒面前20-30公分的放,慢慢擺來擺去,讓嬰兒的眼睛跟著我們的玩具走動;具體動作包括:左右、上下、圓圈、斜線、遠近;這樣可以刺激嬰兒眼部的發育,從而發展眼球的靈敏性和協調性。

嬰兒啟蒙教育之聽覺啟蒙

媽媽們可以用說話或者是發生玩具在寶寶旁邊發出聲音,讓寶寶磚頭尋找,從兒訓練寶寶對於聲音的判斷能力;一般來說,媽媽的聲音是嬰兒最好聽的聲音,媽媽用親切、愉快、溫柔的語調給寶寶說話,讓寶寶注意到成人發音的口型、動作、表情等,從而誘發寶寶良好的情緒和發聲的慾望;我們可以用不同速度、旋律、聲音等音樂或者樂器,也可以用家裡的鍾表、碗、牆壁等發出不同的聲音,從而訓練嬰兒辨別聲音的能力。

嬰兒啟蒙教育之觸覺啟蒙

嬰兒的面部、手部、腳步、嘴巴等都對觸壓敏感,我們可以用手、玩具、或者絲巾、布料、梳子等來刺激嬰兒的身體各各部位,從而訓練嬰兒的觸覺能力。

嬰兒啟蒙教育之嗅覺和味覺、溫度啟蒙

我們在吃東西的時候,把菜湯用筷子沾一下,放到嬰兒嘴裡面;吃蘋果時候放到嬰兒鼻子前,讓嬰兒聞一聞;給嬰兒喝奶粉時候,讓嬰兒的手摸一摸;都可以鍛煉嬰兒的感覺能力。

『拾』 寶寶藝術啟蒙的三個方法,具體是哪些方法

許多年輕的父母都是會留意在寶寶小的情況下就塑造她們的藝術體細胞,可是若不是熟諳文化教育之道,許多情況下通常便會發生「好心辦壞事」的狀況,不知不覺抹殺了寶寶的藝術潛能,家長應當靜下來課堂教學,用細心和細節讓孩子可以發展的更強,關愛孩子的藝術幼苗。

3.充分發揮藝術感召力

發展孩子的藝術潛能,最先就需要孩子自身迷上藝術,塑造孩子審美觀心態和體會,帶上孩子多觸碰自然界,發覺日常生活中的色彩搭配和快樂,給與孩子大量積極主動的社會正能量。家長能夠在家裡或者主題活動中有目的的構建自然環境。

匯總:教育是一個全過程,而不是只是留意一個結果,寶寶的藝術啟蒙教育不必摳門時間,更不必急功近利,若是過度焦慮不安緊促,反倒會給孩子導致過大的工作壓力,掌握一個優良的度是很需要的。

閱讀全文

與如何培養啟蒙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打開雞蛋的方法 瀏覽:442
路由vpn怎麼設置方法 瀏覽:467
吊車頭的拉線安裝方法 瀏覽:81
番茄灰霉病治療土方法 瀏覽:424
oppo手機耳線的包裝方法 瀏覽:712
如何尋找正確的工作方法 瀏覽:737
羊布病普遍治療方法 瀏覽:895
研究方法論是誰寫的 瀏覽:531
嬰兒肚子脹怎麼辦有哪些方法 瀏覽:336
蘋果手機的感應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615
香碗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01
北京蛋白質組學分析方法 瀏覽:792
有哪些方法稀釋油漆 瀏覽:192
可以替代焊錫的sma頭連接方法 瀏覽:475
剪輯視頻的方法 瀏覽:600
如何用化學方法鑒別環己烷和苯胺 瀏覽:547
浙江菜烹飪方法有哪些 瀏覽:390
星戰模擬器怎麼找到自己的家正確方法 瀏覽:776
2020洪災原因和解決方法 瀏覽:834
長期失眠睡不著怎麼辦最好的方法 瀏覽: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