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合理科學搭配飲食
我們可以看到,有一些朋友在運動後總是用通過吃肉的方法來幫助自己補充營養和體力,但是,大家是否知道,這樣的做法並不完全科學,而很多時候,這樣的做法往往會讓你事得其反。如果想要讓運動的效果達到最好,那就需要把飲食也重視起來。
學跳舞常吃米飯 對於想保持體形的人來說,體操、舞蹈應該是首選的運動項目,但這種運動並不會消耗大量的脂肪。因此,在飲食上,對熱量和脂肪的攝入應該低一些,主要用碳水化合物來提供能量。米飯就是一種補充碳水化合物的最佳食物,能使你在運動時精力更加充沛。
隨運動時間而變 如果在清晨運動,運動前適當補充一些有糖分的健康飲品,如牛奶、果汁、甜豆漿等,也可以吃一些富含纖維的餅干或麵包,最好在運動後30分鍾再吃飯。如果運動時間在下午或者晚上,食物可選擇穀物、水果、澱粉、蔬菜等,運動在餐後1個半小時再進行。運動後可以根據需要補充酸奶或一小片低脂麵包,但不要吃得太多。
看過以上介紹,我們知道經常運動的人在飲食方面應有哪些講究了,想要通過運動來健身的朋友們要好好學學,根據自己的運動方法選擇適合自己的飲食,讓自己可以更快收獲運動健身的效果。
❷ 如何合理搭配飲食
不管從現代營養學還是中醫傳統理論的角度講,要想了解食物的搭配,都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對於普通的老百姓來說,在生活中有沒有簡便的方法,能讓食物搭配得更科學呢?
我國著名營養學家李瑞芬認為,食物搭配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達到膳食營養平衡,因此,在生活中盡量多吃不同種類的食物,是最基本的搭配原則。比如,我國營養學家建議,人每天除了水以外,還要吃30~35種食物。這個數字看起來多,實際上並不難達到,因為食物中的調料如花椒、大料等都算其中的一種。除了「多」以外,還要注重「遠」和「雜」。「遠」就是一天內所吃食物的種屬越遠越好,比如雞、魚、豬搭配就比雞、鴨、鵝或豬、牛、羊搭配要好;「雜」就是蔬菜、肉、糧食等不同種類的食物都要吃,讓營養素共同發揮作用。
此外,還有幾種搭配也是必不可少的,李瑞芬說,一是要注重主食與副食平衡搭配。小米、燕麥、高粱、玉米等雜糧中的礦物質營養豐富,人體不能合成,只能靠從外界攝取,因此不能只吃菜、肉,忽視主食。二是酸性食物與鹼性食物平衡搭配。酸性食物包括含硫、磷、氯等非金屬元素較多的食物,如肉、蛋、禽、魚蝦、米面等;鹼性食物主要是含鈣、鉀、鈉、鎂等金屬元素較多的食物,包括蔬菜、水果、豆類、牛奶、茶葉、菌類等。酸性食物吃多了會讓人感到身體疲乏、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腰酸腿痛,增加患病的幾率,需要一定的鹼性食物來中和。三是干與稀的平衡。只吃干食會影響腸胃吸收,容易形成便秘;而光吃稀的則容易造成維生素缺乏。李瑞芬認為,飲食中只要掌握了這些食物搭配的大原則,基本上就能保證營養均衡了。
❸ 如何選擇健康食物
人體在新陳代謝過程中會產生不少「廢物」,
而且從不潔空氣中也會吸入大量有毒有害氣體和微粒。盡管人體具有一定清除自身毒素的能力,但當體內廢物積蓄過多或機體解毒排污功能減弱時,廢物不能及時排出時,就會影響健康。益生路健康專員人認為應該多食用下列8種蔬菜,有利排除毒素。
1.綠葉蔬菜
綜合綠葉菜中大多有鹼性,可以中和飲食中糖、肉、蛋及代謝中產生的過多的酸性物質,使體液保持弱鹼性,從而清除血中有毒物。常食蔬菜可選蘿卜葉、青菜、油菜葉、菠菜、芥藍、大白菜、胡蘿卜、菜花、甘藍等。
2.粗糧
常吃紅薯、土豆、玉米、蕎麥等粗糧有助於保持大便的通暢,使體內毒物不會久滯腸道。粗糧中含有許多細糧(或精加工食品)所欠缺的特殊的維生素和礦物質。這些營養素有助於調節腸胃內環境,易為人體吸收並提高抗病力與免疫功能。
3.豆豉
研究發現,吃豆豉有助於消化、增強腦力、提高肝臟解毒能力等效果。還能促進體內新陳代謝,清除血中毒素,起凈化血液作用。此外,豆豉還含有大量能溶解血栓的尿激酶,含大量B族維生素和抗菌素,可防老年痴呆症。
❹ 請問怎麼選擇健康的食物
總的原則是:1、無公害無污染;2、少糖、遞煙、體脂肪;3、不選燒烤、煎炸、腌制、洋快餐、碳酸飲料等不健康食品;4、根據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素配餐: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所需礦物質微量元素。力求做到:營養均衡;收支平衡。
❺ 如何選擇正確的飲食之道
在講述這一節問題之前,我首先提一個問題:什麼事情是一個人每天都必須做到3次以上,而實際上卻是最消耗體力的活動呢?
是性行為嗎?不可能!跑步嗎?那可不一定是每個人都喜歡跑步並且實際去跑的呀?那麼工作呢?工作是不是消耗體力的事呢?不是,因為不是所有的工作都令人疲倦的,而且,事實上,如果你敬業且樂業的話,你根本就會「樂此不疲」的!那麼,那究竟是什麼呢?
戴雅文夫婦曾這樣告訴過大家,現在的很多人都在談論「壓力」這觀念,而不幸到每天都在工作上遇上3次「壓力」的遭受挫敗的人畢竟是很少的。但是,的確每個人每天都會不斷地替身體帶來3次以上的「壓力」,那麼到底是什麼呢?原來,人們那些不正確的吃東西的方式會給自己的胃與整個消化器官帶來的日以繼夜的巨大的壓力。費雷汝先生也曾說過:「人體的胃是最辛勞的器官。胃的構造決定它每天只能工作8小時,但是今天,由於人們的一些飲食方式卻強迫它長年累月地以24以小時的強度每天超額工作……所以說,當今絕大部分人的絕大部分疾病都是由於飲食而引起的,這也難怪。」
所以說,正確的飲食之道是與旺盛的生命活力緊密相關的。
依據現代科學指出,抗衡都市壓力的一個重要因素便是營養,而營養主要是從飲食中直接得來的。我們只有從飲食中攝取了養料,就可有應付壓力的資本。所以正確的飲食觀相當重要,這樣可以增強身體抵抗壓力的能力。
當人們在生活中注意了飲食方法以及飲食宜忌的規律後,並且依據自身的需要來選擇適當的、有利於自己身心健康的食物進行補養,這樣便能有效地發揮並維持生命的活力,提高新陳代謝的能力,保持身心健康。具體一點說,飲食,正確的飲食具有補充營養、預防疾病、治療疾病、延緩衰老的作用。
人的飲食要節制,切忌暴飲暴食,不能隨心所欲,講究科學的飲食方法至關重要,所以說,人們的健康是從飲食中獲得的。如果在短時間內,飲食過量,使大量食物進入食道,必然會加重胃腸的負擔,超出腸胃承受能力之外,食物滯留於腸胃,不能被及時消化,這樣,很明顯就會影響到營養的吸收和輸送。久而久之,脾胃因不堪重負,其功能當然會受到損傷,所以「食量大的人是不會健康的」,拿破崙·希爾這樣說。
現代的許多有關醫學方面的實驗都證明,減少食物的攝取量是延長壽命的最好的方法之一。拿破崙·希爾指出:「如果你能只吃七分飽,那麼你會保持身體健康。針對這一點,德州大學的馬沙洛博士做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為我們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他的實驗是圍繞一群實驗鼠進行的,它把一群實驗鼠分為三組:他任由第一組的實驗鼠隨便進食;把第二組的食量減了四成;第三組的實驗鼠食物中蛋白質的攝取量減少一半,然後便任由它們吃。兩年半以後,實驗結果為:第一組老鼠成活率為33%,第二組的成活率為97%,第三組存活率僅50%。
該實驗表明了什麼呢?「溫血動物延緩衰老、延長壽命的惟一有效途徑就是減少營養,這是他迄今為止所知的溫血動物的生理特徵之一,並且指出該論點同樣適用於人類。所以我們可以從中得到有關保健、長壽的規律,-即要盡可能地限制食量,因為這樣可以大大延緩生理上的衰老和免疫系統的失效,用一句話概括之,就是:吃得少,活得久。
接下來,便該討論將如何做才能養成這種健康的飲食有節或者叫做瘦身飲食的習慣。據此,拿破崙·希爾給我們提出了以下的建議。
首先一點,大約每天攝取含1000至1500卡路里熱量的食物,同時,需要保證能固定地補充礦物質與維生素,以此來維護身體的健康。
其次一點,要改變以往喝湯、吃飯的順序,即改變用餐時的順序。先喝湯,然後吃蔬菜類的食物,最後再吃肉類食品和米飯,因為高熱量食物有違以上講述的健康飲食方法,而先吃熱量低的食物便可以減少對高熱量食物的食慾。
第三點,告誡人們,尤其是食慾很好的人,盡量保持每餐七分飽,不要吃到撐了還不停口。所以說要採取少食多餐的飲食習慣是相當不錯的。
第四點,大家可能知道,脂肪的儲存是導致肥胖的直接原因,並且過多的脂肪也有害身體健康。所以吃完飯後,先不要急著躺在床上休息,應該稍事活動,讓脂肪在尚未儲存前就先消耗掉。
第五點,關鍵是盡量減少油脂的使用量。脂肪中所含的熱量遠遠高於蛋白質和糖類,甚至是它們的兩倍還多,而油類中便含有大量的脂肪。
第六點,大家都知道多喝水可以促進新陳代謝,有助於熱量的消耗。所以建議口渴時,只喝白開水,因為汽水和可樂中含有高熱量,避免飲用。
第七點,要提醒大家,一定要經受得住像巧克力、蛋糕、油炸食物等等的引誘。因為它們富含高熱量的食品。所以,可千萬別輕易接受它的誘惑。
由此看來,如果你想避免忍受飢餓之苦,並且能夠保持身材的苗條,只要能做到針對食物的不同特性,多吃些富含纖維質和低熱量的食物,而同時遠離油脂類的高熱食物,那麼就從今天開始,開始享受一下輕松的感覺吧。
拿破崙·希爾大膽提出:葯丸並不能治療體內的毒素,而我喝水卻能將毒素排出體外。
眾所周知,地球表面水量豐富,覆蓋率高達70%,而人的身體竟有80%是由水組成的。那麼人類所攝人的食物中所含水量應是多少百分比呢?其實,是70%。因為有了足夠的水,才能保證人體的新陳代謝正常進行,使細胞保持生命的活力。因此看來,我們除了每天定量補充一定的水分、茶或牛奶之外,還應適當地補充一些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因為僅是一定的白水還是不夠的,而且水果中榨出的新鮮汁液對人體是相當有利的。
風行於歐美各國的「天然衛生法」,強調過「飲食正確為健康之本」,「腸胃健康乃身體強壯之本」。與此同時,它也提出:人類的一切疾病皆由體內的毒素引起的。那麼有必要知道這些毒素的來源。事實上,那些不正確的飲食習慣、被污染的空氣、以及人類自身的壓力所造成的內分泌失調以及由不正確的心態而引起的荷爾蒙紊亂是它的主要來源。如此看來,如果每天能多吃一些天然的富含水份的食物,那將是滌清我們體內循環系統的最佳的方法。像水果、蔬菜、芽苗等植物,食用這類食物能提供給我們豐富的水份及維生素,有利於毒素排出。
❻ 我們如何選擇食物,安排健康合理飲食
四季飲食注意
春清
春季大地生計勃勃,人體氣血流暢,全身臟器組織功能易於恢復,宜用扶助人體正氣,清除人體一冬所納入的多餘物質。春季易受風邪,五行屬木,迎風流淚,傷目,口味發酸,易怒,傷肝膽,因此在春季宜用清理肝膽火旺之保健品。春季陽氣升發,高血壓病人容易發病,此時不宜過食辛熱動火的食物,以防血壓升高,大便燥結,可以擇用綠色清淡的蔬菜以及荸薺,鴨梨之類的水果。
夏調
夏季溫熱易受暑邪,五行屬火,耗傷津液,常發汗影響小腸吸收,易使人心火上炎,面紅耳赤,口舌生瘡,因此易降心火,調理心志,夏種時節氣熱炎熱,人體出汗較多,食慾不佳,易傷心脾,一般不易大補,而易調節元七氣,調理脾胃,氣血運行通暢,脾胃元氣充足,因此身清氣爽。
秋補
秋季氣候漸趨涼,人多口乾舌燥,咳嗽少痰,易傷肺津宜滋陰潤肺。如果經春清夏調之後,身體運行正常,這時需要補充適當的營養,使氣血充盈,陽生陰長,形體壯實,而許多的補養食物中有過多的糖、脂類、蛋白和激素等,因此選擇上要有尺度,在合理飲食後加服保健食品。
冬防
冬季氣候寒冷,體虛不禦寒而傷腎,活動量少,食入量增多,體內容易積存過多脂類物質,而氣血運行緩慢,心腦血管疾病易發生。當宜擇用補鈣的食品,或者製成葯膳:如八珍雞湯、枸杞糯米飯、蟲草紅棗燉團魚、狗肉粥等。總之,清、調、補、防的四季食物療法原則,便是一個健康體魄的養生之道,清除體內的多餘物資,調節機體心態的平衡,補充適宜的營養,從而達到預防保健、強身鍵體、延年益壽的目的。
編輯本段
黃金飲食搭配
⑴豬肝+菠菜
作用:防治貧血。原理:豬肝富含葉酸、維生素B12以及鐵等造血原料,菠菜也含有較多的葉酸(葉酸食品)和鐵(鐵食品),同食兩種食物,一葷一素,相輔相成。
⑵羊肉+生薑
作用:冬令補虛佳品,可治腰背冷痛、四肢風濕疼痛等。原理:羊肉可補氣血和溫腎陽,生薑有止痛祛風濕等作用。同食,生薑既能去腥膻等滋味,又能有助羊肉溫陽祛寒。
⑶魚+豆腐
作用:味鮮,補鈣,可預防多種骨病,如兒童(兒童食品)佝僂病、骨質疏鬆症等。原理:豆腐含大量鈣質,若單吃,其吸收率較低,但與富含維生素D的魚肉一起吃,對鈣的吸收與利用能起更佳效應。(資料圖)
⑷雞肉+栗子
作用:補血(補血食品)養身,適於貧血之人。原理:雞肉為造血療虛之品,栗子重在健脾。栗子燒雞不僅味道鮮美,造血功能更強,尤以老母雞燒栗子效果更佳。
⑸瘦肉+大蒜
作用:促進血液循環,消除身體疲勞、增強體質。原理:瘦肉中含有維生素B1,與大蒜的蒜素結合,不僅可以使維生素B1的析出量提高,延長維生素B1在人體內的停留時間,還能促進血液循環以及盡快消除身體疲勞、增強體質。
編輯本段
現代人飲食的六大陋習
簡介
吃是一種享受,但是您可曾想過不正確的飲食方式會導致諸多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性疾病甚至癌症的發生。飲食習慣最重要的是不可偏離大自然的原則。
過剩及不均衡
現代人飲食第一個主要問題是熱量的過剩及不均衡。
各位可曾看過在非洲大草原上有過度肥胖而無法跑步的獅子?除了人類以外,所有動物都是肚子飢餓的時候才出去覓食。過量攝取食物,尤其是肉類的過量,已經是人類成人病及癌症增加的主要原因。那麼該如何吃才是適量呢?
首先,請先照照鏡子看看自己的牙齒,人類選擇食物的內容應該與牙齒的結構相符合。健康的人類有32顆牙齒,上下左右相對稱。如果只有看上排的牙齒,左右各有兩顆門牙、一顆犬齒、五顆臼齒。各位都知道,或許有些人會懷疑上述的飲食比例會不會導致蛋白質的缺乏。事實上,谷類及豆類除了含有豐富的澱粉外,也含有易被消化吸收的蛋白質。雖然它們個別都是不完全蛋白質(各缺乏某些必須胺基酸),但若一起食用則可達互補作用,而成為完全蛋白質,其營養價值絕不輸給肉類的蛋白質。
烹飪方式的錯誤
現代人的第二個違反大自然法則的飲食方式是烹調方式的錯誤。
最近快餐店蓬勃發展,如麥當勞、肯德基等店面的廣設,使炸雞、炸薯條成為小朋友們的最愛。很多人以為油炸食品用的是植物油而非豬油或牛油應該不會有問題。事實上,植物油多為不飽和脂肪酸很容易在高熱下被氧化產生脂質自由基及過氧化脂質等有害物質。這些氧化物質不僅會促進動脈硬化、黑斑、皺紋等老化現象的進行,也容易誘導癌症(尤其是肺癌)的發生。因此,調理的方式最好以燉、鹵、水炒的方式,而少用油炸或油煎的方式。
過度精製劑及缺乏纖維
現代人第三個違反大自然法則的飲食方式是食用過度精製及缺乏纖維的食物。
如糙米的胚芽中原就含有很豐富的維他命及一些抗氧化成分,但人類卻在加工過程中將胚芽舍棄,而只吃只含澱粉及少量蛋白質的白米部分。大豆原就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一些具抗氧化活性的類黃酮類物質。但我們在加工製造豆漿的過程中,卻將豆渣去掉,也就把大部分蛋白質及結合在蛋白質上的類黃酮類拋棄掉了,真是暴殄天物。谷類及豆類中也含有豐富的纖維素,纖維素不但可以促進大腸的蠕動,幫助人體排出膽固醇及致癌毒素,而且可以促進腸內有益菌(如乳酸菌)的成長。但在加工過程中,谷類及豆類的纖維素也同時會被拋棄掉了。
食物污染
現代人飲食第四個問題是食物污染的問題。
為了讓蔬菜、水果不被蟲害,農夫大量噴農葯。為了讓牲畜不被細菌感染,養豬或養雞戶給豬只或雞只大量注射抗生素。再加上環境的污染,干凈的食物已非常難得,食物污染的問題已嚴重威脅到人類的健康。我們很高興看到生機飲食的理念逐漸盛行,強調食用不被污染、不用化學肥料的天然食品之觀念逐漸被民眾所接受。很多的農場也開始大量栽培有機天然蔬果。黃綠色蔬菜水果含有豐富的維他命、微量元素及纖維素。多吃黃、綠色蔬菜及水果已被發現可以預防成人病的進行也可以減少癌症的發生。但是唯有採用清潔、安全可靠的食物來源及正確的烹調方式才能將這些老天爺賜給我們的禮物完全保留。
吃東西不用心
現代人飲食第五個問題是沒有用心的去吃東西。
我們常常很緊張的吃東西或在諸多掛慮下吃東西。在這種狀況下消化道的唾液及胃液並未充分的分泌,也就不能好好地消化食物。吃東西是一種享受,古代人講:"吃飯皇帝大"。用敏銳的舌頭去品嘗食物的天然美味,用輕松愉快的心情慢慢咀嚼食物,等待口中滿是口水時再吞進食物。我們要以一顆感恩的心來吃每樣上天賜給我們的美好食物,因為它們得之不易。您可以想像嬰兒在母親懷中吮吸母乳時那種安詳和滿足的模樣,唯有在心中充滿愛的情緒下,吾人的消化系統才能發揮最佳的功能。
缺乏運動
現代人飲食習慣第六個問題是缺乏運動。
有人會問,怎麼運動會和飲食有關?事實上運動會促進胃腸的蠕動,有助身體將脂肪或有害毒素排掉。很多人常抱怨經常便秘和腹脹,吃進去的東西好像不見了一樣,此大多數是由於缺乏運動所造成。運動同時可以增加人體細胞的耗氧量,靠著氧氣將葡萄糖或脂肪酸轉變成ATP儲存。當人體需要能量時,ATP很快可以轉變為能量,此化學反應就好像蓄電池儲存能量一樣。若是運動不足則人體的葡萄糖或脂肪酸不能變化為ATP,反而轉變為脂肪組織堆積在人體內。因此我們可以說:運動不足和過食一樣,是造成肥胖的最主要原因。什麼運動最合適呢?事實上以適合於自己體能狀況之柔軟性運動最理想,如慢跑、快走、騎腳踏車、跳韻律舞、游泳等。但必須運動至身體發汗、心跳加速達每分鍾100次以上,並且持續10至20分鍾以上的運動,才能發揮效果。運動應該和"吃"一樣,被養成一個習慣而且持之有恆。
唯有在愉快的心情下,適量而均衡地攝取正確調理的天然食物,並且配合充分的運動,才能吃出健康,吃出青春和美麗!
編輯本段
飲食中意識心境的重要性
意識治療一切
——費茲士·波爾士
上個世紀最不尋常的一項科學發現就是,對宇宙中任何現象的觀察——觀察鳥如何飛行,或地球如何轉動——都會對該現象產生直接影響。所以,如果我們能夠靠意識扭轉天體的運行軌道,那麼說維他命A——即意識——能夠對人類的身體產生深遠的影響就不是什麼令人吃驚的事了。
就像你在照鏡子時所看到的,表情突然興奮起來,體內的能量也隨之振奮起來,頓時覺得神清氣爽,精神放鬆?這同樣是意識作用於身體生理系統的結果;或者你是否已經注意到,人在受到關注時行為和表達都會更具有活力,這是因為有其他意識作用於你的生物化學成分。
意識是存在的。我們能夠感覺到它。我們身體同樣有能力感覺到此時此刻生命在做些什麼,並且當我們把意識帶進飲食過程中時,它將會是一種非常不錯的新陳代謝動力。
消化從思想開始
意識對營養的吸收和消化及對熱量的燃燒所起到的推動力,這正好驗證了科學家們所說的「頭期消化反應」(CPDR)。頭期消化反應純粹是對一頓飯的色香味及滿意程度的一個特別定義。這就是頭期消化反應。當我們的口腔和鼻腔聞到、品嘗、咀嚼和注意到食物時,大腦就已經開始消化了。大腦對食物的反應刺激了口水、胃酸、酶和腸神經肽的產生,同時產生各種胰腺酶:胰島素、胰凝乳蛋白酶、胰腺澱粉酶、脂肪酶等。不僅如此,血液也開始流入消化器官內,胃和腸有節奏地聯合起來,電解酶通過消化道聚集,為消化即將到來的食物做好准備。
如果我們在吃飯時沒有投入足夠的注意力,流入消化系統的血液就會減少,也就意味著氧化作用所需的氧氣和新陳代謝動力不足。這樣,腸內酶的分泌量減少,導致消化系統紊亂,腸胃失調,免疫力下降,並且易疲勞。
編輯本段
飲食誤區
為了方便大家的記憶,專家總結如下,希望您能盡快走出家庭日常飲食誤區:
誤區一:吃素不吃葷
現在吃素食的人越來越多,有一部分人是因為害怕葷食會引起肥胖、冠心病等。但如果絕對食素,並非有利於健康。食素者蛋白質往往攝入不足,會發生抵抗力下降、渾身無力、水腫等情況。另外由於食素者食物單調,機體中掌管食物消化的酶系統功能逐漸遭到破壞,最後會導致物質交換失調。植物性食品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無機鹽和有機酸,而缺少造血的微量元素鈷、錳、鐵和銅等。此外,植物性食品脂肪含量少,但人體每天需要50克左右的脂肪,要想滿足這種需要,就要大約吃5千克的植物性食品,而且,植物蛋白很難代替動物蛋白。故從抗衰益壽的角度看,絕對素食不可取,只有葷素搭配、營養全面、平衡膳食,才是通往健康長壽之路。
誤區二:煲湯時間越長營養越多
人們認為煲湯時間越長,湯里的營養越多。以燉骨頭湯為例,很多人認為熬得時間越長,骨頭里的鈣質才能全跑出來,燒煮時間少則一二個小時,多則三五個小時,有的甚至燒一天。殊不知,這種無謂的燒煮是毫無科學道理的。營養學家指出,食物過多地在高溫下燒煮,時間越長,損失的營養越多。人們平常愛喝的骨頭湯,無論多高溫度,花多長時間,都不能將骨內的鈣質完全溶出,這是因為動物骨骼中所含的鈣質不易被分解,久煮反而會破壞骨頭中的蛋白質。正確的方法是將骨頭砸開,然後放入一定冷水,在爐火中慢慢加溫,燒開後加一點醋,使骨頭中的磷、鈣溶解到湯內,整個加熱過程以一小時左右為宜。這樣煲出來的湯既有營養又鮮美可口。
誤區三:久存蔬菜
許多人為了節約時間,一次從菜市場買回許多蔬菜後,放在冰箱中慢慢食用,這樣做是很不好的。因為蔬菜,尤其是葉菜中含有硝酸鹽,在儲藏一段時間後,由於酶和細菌的作用,硝酸鹽被還原成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在人體內與蛋白質類物質結合,可生成致癌性的亞硝酸胺類物質。長期儲存蔬菜不僅產生有害物質,而且造成營養素的損失。實驗證明,在30 ℃的屋子裡儲藏24小時,綠葉蔬菜中的維生素C幾乎全部損失。
誤區四:偏愛吃炒菜
有些人為了減肥不食脂肪,而偏愛吃炒菜。但最近國外專家研究顯示:本身含脂肪及熱量相當低的蔬菜,在經過炒、煎等烹調後,吸入的油脂量遠遠高於原來本身已有較多脂肪的肉類。專家研究發現,含水量豐富的食物(如各類蔬菜),經過烹制之後,吸入的脂肪量最多。這主要是由於蔬菜的細胞與細胞間的空隙充滿了空氣,而魚和肉細胞與細胞的空隙充滿了液體,所以前者較易吸入油脂,一碗炒菜所吸入的油脂比一碗炸魚或炸排骨所含的油脂更多,所以對於減肥者來說,多吃炒菜不但收不到減肥的效果,反而會增加體重。
誤區五:調味作料多味道好
醫學研究表明,胡椒、桂皮、丁香、小茴香等天然調味品具有一定的誘癌性和毒性,在飲食中過多使用,輕者有口乾、咽喉痛、精神不振、失眠等感覺,重者會誘發高血壓、胃腸炎等多種疾病,甚至有損傷細胞形成癌症的可能。因此,日常飲食中要盡量少用上述調味料為宜。
誤區六:喝礦泉水絕對可以放心
很多人說礦泉水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對人體更有益。
但是礦泉水也會受到土地中有害物質 的污染。近日,荷蘭科學家對16個國家出產的68種不同品牌的瓶裝礦泉水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礦泉水更容易受到危險微生物和細菌的污染,其中蘊含的致病微生物要比想像中的多得多。盡管這些細菌可能並不會對健康人的身體造成太大的威脅,但對那些免疫力較弱的人來說,瓶裝礦泉水中的細菌可能會造成相當大的危險。
誤區七:沙拉對人體健康極為有益
大概是因為沙拉的卡路里含量低,因此為許多人所青睞。沙拉所含的水分多達80%,但實際上人體從沙拉中所攝取的養分也是很低的,不僅如此,大部分的女性並不宜吃太多的沙拉。因為通常女性的體質都偏冷,吃太多沙拉容易造成新陳代謝差,血液循環不好,經期不順,皮膚沒有光澤,甚至產生皺紋。此外,許多蔬菜的硝酸鹽含量都也較高,這主要來源於種植蔬菜的肥料,其潛在危險不可小視。
誤區八:紅糖比白糖更有益
紅糖和白糖都是由甘蔗或甜菜提取出來的,紅糖的製作工藝較白糖稍微簡單一些,其中所含的葡萄糖和纖維素也較多,而且釋放能量較快,吸收利用率也更高。但是,紅糖所含的糖分、熱量幾乎和白糖一樣。而且,紅糖的味道不如白糖那麼甜,人們在喝茶和咖啡時自然而然就會多放些,所以其實紅糖有時候比白糖更危險。
教你走出家庭日常飲食誤區
最近專家研究表明,對於很多家庭而言,飲食方面存在著許多誤區。他說,對於喜歡吃炒菜的市民,應該注意對菜的烹調方法;對於喜歡煲湯的人,煲湯時間也很有講究。
有關專家說,有些人為了減肥不食脂肪,而偏愛吃對於本身含脂肪及熱量相當低的蔬菜,所以對於減肥者來說,多吃炒菜不但收不到減肥的效果,反而會增加體重。再有,調味作料多味道好,但胡椒、桂皮、丁香、小茴香等天然調味品具有一定的誘癌性和毒性,在飲食中過多使用,輕者有口乾、咽喉痛、精神不振、失眠等感覺,重者會誘發高血壓、胃腸炎等多種疾病,甚至有損傷細胞形成癌症的可能。因此,日常飲食中要盡量少用上述調味料為宜。
專家還指出,食物過多地在高溫下燒煮,時間越長,損失的營養越多。人們平常愛喝的骨頭湯,無論多高溫度,花多長時間,都不能將骨內的鈣質完全溶出,這是因為動物骨骼中所含的鈣質不易被分解,久煮反而會破壞骨頭中的蛋白質。正確的方法是將骨頭砸開,然後放入一定冷水,在爐火中慢慢加溫,燒開後加一點醋,使骨頭中的磷、鈣溶解到湯內,整個加熱過程以一小時左右為宜,這樣煲出來的湯既有營養又鮮美可口。
編輯本段
飲食營養誤區
飲食是人類獲取營養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飲食上應掌握科學獲取營養的方法,而在目前,卻存在不少獲取營養的誤區。
誤區一:水果一定比蔬菜的營養好
事實上,大多數水果的營養價值不如日常的蔬菜。
誤區二:瘦肉不含大量脂肪
一般來說,豬肉的瘦肉中的脂肪含量是各種肉中最高的,達25%~30%,而兔肉最低,僅為0.5%~2%。雞肉(不帶皮)的脂肪含量也比較低。牛肉的脂肪含量一般在10%以下,但如果是肥牛,即便是裡脊部位也布滿細細的脂肪點,脂肪含量甚至超過豬肉。
誤區三:多吃植物油利於長壽
人群調查和實驗證明,動物脂肪攝入量高的人,心血管疾病發病率較高,植物油攝入量高的人,心血管疾病發病率確實低一些,但奇怪的是,兩類人的壽命並沒有大的差別。經調查,原因是植物油攝入高的人癌症發病率比較高。如果多吃植物油,最好能夠補充攝入維生素e等抗氧化物質。
誤區四:雞鴨魚肉中才有優質蛋白
動物性食品中的蛋白質確實質量高,但是廉價的豆類和含油種子如花生、葵花子等也含有豐富的蛋白質。
誤區五:含有多種氨基酸的食品都是高級營養品
氨基酸本身並沒有什麼神秘之處,它只是蛋白質的組成單元。食品中含有蛋白質,也自然含有氨基酸。廉價的玉米和土豆中照樣含有多種氨基酸。健康人既然具有消化蛋白質的能力,就完全可以從普通食物中獲得氨基酸,也就沒有必要喝什麼昂貴的氨基酸營養液。
❼ 如何為自己選擇合適的飲食
·正確的飲食趨勢
選擇正確的飲食是任何減肥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僅僅強調流汗並不能幫助您擺脫腰圍多餘的脂肪。在減肥方面,運動與飲食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在做出正確選擇時必須非常挑剔。大多數人在一個月內放棄飲食計劃,主要是因為他們對期望不切實際或選擇了飲食計劃這與他們的生活方式不符。
❽ 中國人更適合怎樣的飲食習慣
更適合吃一些溫暖的食物,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喜歡吃大米,喜歡吃饅頭,喜歡吃面條。
❾ 如何正確飲食
正確飲食方法:
1、平衡膳食:在進食質量上必須全面、完全,因為人要適應環境,那麼人體內的元素也必須要樣樣齊全。缺少就完不成人體的生理運轉,就會發生生理障礙。因此必須樣樣都吃,杜絕挑食、偏食。
2、控制總熱量、保持標准體重:人的胖瘦與飲食有極大的關系。瘦了沒有力氣,完不成艱巨的任務;肥胖同樣是個負擔,還會滋生動脈硬化、冠心病、糖尿病。
3、飲食規律、定時定量:進食的方式必須適應人類長期來已經養成的習慣和方式,一日三餐,定時、定量,均衡、平衡。
4、三低一高的飲食結構:低糖、低脂肪、低鹽、高纖維、適量蛋白質的飲食結構,防止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的形成。
(9)如何選擇適合的飲食方法擴展閱讀:
宜吃食物紅薯
1、紅薯是一種比較健康的食品,秋冬天氣漸涼,街邊、店面的烤紅薯又成為一道風景線。另外,紅薯中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等,適當吃一些紅薯不僅能夠補充營養,還能夠促進消化,緩解便秘。
2、紅薯是一種比較健康的食品,秋冬天氣漸涼,街邊、店面的烤紅薯又成為一道風景線。薯類含有的抗氧化成分具有抗癌作用,在日本被稱為「抗癌明星」。
3、紅薯含熱量低,又容易產生飽脹感,是很好的低脂肪食品,吃紅薯不僅不會發胖,相反能夠健美減肥,防止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