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書法鑒賞的技巧和方法

書法鑒賞的技巧和方法

發布時間:2022-02-12 16:00:43

A. 怎樣欣賞書法

一幅書法作品,放在我們的面前,怎麼評價、怎麼讀懂、怎麼欣賞,是我們每個初學書法的人、甚至是廣大讀者都感到困惑而且很想知道的問題。南朝書家王僧虔在《筆意贊》中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他所強調的是以形寫神,形神兼備。作為一個讀者,我認為在讀作品之前,心裡首先要明確書法欣賞的審美標准,這是正確進行書法欣賞的基礎。其次是要掌握書法欣賞的方法,這是進行書法欣賞的關鍵所在。欣賞書法要根據六種不同書體的風格來欣賞,行書要欣賞它的韻律動感,楷書要欣賞它的寧靜雅緻。
書法欣賞同其他藝術欣賞一致,需要遵循人類認識活動的一般規律。由於書法藝術的特殊性,又使書法欣賞在方法上表現出獨特性。一般地說,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從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
書法欣賞時,應首先統觀全局,對其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有一個大概的印象。進而注意用筆、結字、章法、墨韻等局部是否法意兼備,生動活潑。局部欣賞完畢後,再退立遠處統觀全局,校正首次觀賞獲得的「大概印象」,重新從理性的高度予以把握。注意藝術表現手法與藝術風格是否協調一致,作品何處精采、何處尚有不足,從宏觀和微觀充分地進行賞析。
2、把靜止的形象還原為運動的過程,展開聯想。
書法作品作為創作結果是相對靜止不動的。欣賞時應隨作者的創作過程,採用「移動視線」的方法,依作品的前後(語言、時間)順序,想像作者創作過程中用筆的節奏、力度以及作者感情的不同變化,將靜止的形象還原為運動的過程。也就是摹擬作者的創作過程,正確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情感變化等。
3、從書法形象到具體形象,展開聯想,正確領會作品意境。
在書法欣賞過程中,應充分展開聯想,將書法形象與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事物進行比較,使書法形象具體化。再由與書法形象相類似事物的審美特徵,進一步聯想到作品的審美價值,從而領會作品意境。如欣賞顏真卿楷書,可將其書法形象與「荊卿按劍,樊噲擁盾,金剛眩目,力士揮拳」等具體形象類比聯想,從而可以得出:體格強健——有陽剛之氣——富於英雄本色——端嚴不可侵犯的特徵,由此聯想到顏真卿楷書端莊雄偉的藝術風格。
4、了解作品創作背景,正確把握作品的情調。
任何一件書法作品都是某種文化、歷史的積淀,都是特定歷史文化背景下的產物。因而,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包括創作環境),弄清作品中所蘊含的獨特的文化氣息和作者的人格修養、審美情趣、創作心境、創作目的等等,對於正確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正確把握作品的情調大有裨益。清王澍《虛舟題跋·唐顏真卿告豪州伯父稿》雲:「《祭季明稿》心肝抽裂,不自堪忍,故其書頓挫郁屈,不可控勒。此《告伯文》心氣和平,故客夷婉暢,無復《祭侄》奇崛之氣。所謂涉樂方笑,言哀已嘆。情事不同,書法亦隨而異,應感之理也。」可見,不論是作者的人格修養、創作心境,抑或是創作環境,都對作品情調有相當的影響。加之書法作品受特定時代的書風和審美風尚的影響,更使書法作品折射出多元的文化氣息。這無疑增加了書法欣賞的難度,同時更使書法欣賞妙趣橫生。
總之,書法欣賞過程中受個性心理的影響,使欣賞的方法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以上所述僅是書法欣賞的一種方法,欣賞過程中可以將幾種方法交替使用。另外,欣賞過程中還必須綜合運用各種書法技能、技巧和書法理論知識,極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審美評價能力,盡力按作者的創作意圖體味作品的意境。努力做到賞中有評、評中有賞,並將作品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去考察,對作品作出正確的欣賞和公正、客觀的評價。當然,掌握了正確的欣賞方法以後,多進行欣賞,是提高欣賞能力的重要途徑

B. 書法怎麼鑒賞寫得好壞

  1. 南朝書家王僧虔在《筆意贊》中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他所強調的是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我認為在讀作品之前,心裡首先要明確書法欣賞的審美標准,這是正確進行書法評價與欣賞的基礎。其次是要掌握書法欣賞的方法,這是進行書法評價與欣賞的關鍵所在。

  2. 一般地說,「形」包括點畫線條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書法空間結構;「神」主要指書法的神采意味。

  3. 書法的點畫線條具有無限的表現力,它本身抽象,所構成的書法形象也無所確指,卻要把全部美的特質包容其中。這樣,對書法的點畫線條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求具有力量感、節奏感和立體感。

  4. 點畫線條的力量感是線條美的要素之一。它是一種比喻,指點畫線條在人心中喚起的力的感覺。早在漢代,蔡邕《九勢》就對點畫線條作出了專門的研究,他指出「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點畫勢盡,力收之」。要求點畫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終,便於展示力度。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強調藏頭護尾,不露圭角,並不是說可以忽略中間行筆。中間行筆必須取澀勢中鋒,以使點畫線條渾圓淳和,溫而不柔,力含其中。但是,點畫線條的起止並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鋒芒的(大篆、小篆均須藏鋒)。書法中往往根據需要藏露結合,尤其在行草書中,千變萬化。欣賞時,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應,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輕薄。

C. 如何進行書法鑒賞

如何鑒賞書法作品

劉文傑

2004-04-08

在如今的社會中,高價成交的畫多,高價成交的書法少。因畫比書法貴,創作畫比創作書法用的時間多,而產生「畫好畫比寫好字難」的看法。其實寫好字比畫好畫更難。君不見在中國歷史上出名的好書法家比出名的好畫家少得多嗎?雖然好畫家畫畫也像書法家寫字似地一筆一筆畫出,但每一筆都不一定有書法家寫字那樣要求嚴格。書法家在寫字時要求每一筆都要寫得很精到。一筆寫壞了整個字讓人看著很別扭,甚至通篇字都讓人看著很別扭;而畫家畫壞了一筆,卻往往看不出來,改一改說不定還可以出彩。古時很多書法家練字都很刻苦,用了大量的筆和墨,因而產生「筆冢」和「墨池」的故事。可見一個好的書法家從練習書法到掌握書法積累的時間,比一個好的畫家從學畫到畫好畫積累的時間不但不少,或許還長,只不過現場表達時,書法家用的時間比畫家用的時間少罷了。二三十歲就出名的畫家有,二三十歲出名的書法家誰見過?
書法中的「書」乃「寫」也,「法」為法規、法則、法度,「書法」乃寫字的法則。我們通常把按著一定書寫法則寫的有審美價值的字,稱為書法,精此道者為書法家。而不可把一般的毛筆字叫「書法」,把用毛筆字寫字的人都叫「書法家」。我們為什麼不管外國人寫的外文叫「書法」?那是因為字母一沒有審美價值的間架結構,二沒有審美價值的行筆法則,它只是代表語言的符號,而不是有審美價值、有經濟價值的藝術作品。中國文字就不同了,它是拼音字母的升華,它一方面有審美價值的間架結構,同時有審美價值的行筆法則,所以它不但是語言的載體,而且還能成為有審美價值和高經濟價值的藝術作品,書法是中國文字特有的財富。
「書畫同源」(這里的「書」是指「字」),也就是字畫原本為一體,人們常稱畫為「書畫」,就是因為畫中的每一筆都像寫字一樣,畫是被寫出來的。人們常稱書法作品為「字畫」,就是因為畫字是被抽象了的畫。字在形成一個表達思想語言的獨立學科後,隨著生活的需要,不斷被書法家規范化,使「字」變成了按一定書寫法則寫出的帶有審美價值的書法。流傳的書體主要有真、草、隸、篆;細分有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楷、行書、行草、草書、大草(或曰狂草)等。史籀有大篆,李斯創小篆,程邈成隸書,王羲之大成隸、楷、行、草、因他的書體在書法史上貢獻最大,最有實用價值,同時也最具審美價值,所以被後人稱為「書聖」。如今能見到的最早的書法作品真跡,當為西晉陸機的《平復貼》,王羲之的書法真跡,近代人誰也沒有見過,只見碑、貼、摹本傳世。在王羲之以後,中國書法發展史上出現了不少名家,像大熟知的「顏、柳、歐、褚」,「張旭、懷素」,「蘇、黃、米、蔡」,「趙孟頫\、鮮於樞」,「文徵明、詹景鳳、祝枝山、董其昌」等等。近現代最好的書法家當推毛澤東、郭沬若等。談及這些書法大家,我們自然會想到這樣一個問題:怎樣鑒賞一幅書法作品的好壞?
一幅書法作品的好壞是從兩個大方面來看的:一是書法基本功。書法中內涵的基本功如何又是由以下兩點決定的:第一,看字體間架結構的基本功怎樣。寫毛筆字,一個字的間架結構寫不好,有可能直接影響到字意,從而影響到書法的審美價值。一個字的間架搭好,這個字的字體也就確定了。「真、草、隸、篆」,不同字體有不同的間架結構。每個書法家在字體上求變,首先是在前人書體的間架結構上求變。李斯在史籀大篆字體的間架結構上求變,創造了小篆字體的間架結構;程邈在前人書體的間架結構上求變,而成隸書。王羲之也是在前人書體的間架結構上求變,而大成楷書、行書、草書。他書寫的字體間架結構就非常美。後世的大多書法家都在他的間架結構上求變化,並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一個用毛筆寫字的人,連字最基本的間架結構都寫不好,那他就成不了書法家。
「真、草、隸、篆」,每種字體都有自己的行筆的法則。行筆法則變了,字體也跟著有所變化,也許新的、更好的、具有審美性的字體就產生了。我們賞析一幅書法的好壞一定要從每一筆的起筆、行筆、收筆去看,看起筆是否有力,行筆用力是否均勻流暢,在寫點、橫、折、豎、勾、撇、捺、提等筆劃時,是否符合這種字體的行筆法則,這些行筆法則都是前輩大書法家千錘百煉出來的。每個大書法家在行筆都有不同,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其寫的每一筆劃都有功力,都有審美價值。書法
家在行筆上沒有功力、沒有審美價值的筆劃叫「敗筆」。所以書法家不可不以前人好的行筆法則為學習基礎,練好書法行筆中每一筆的基本功。有的毛筆字,從紙的正面看有字,從紙的背面看無字,說明寫字人行筆無力不能力透紙背。有的毛筆字,從紙的背後看筆劃斷續,說明寫字人行筆用力不均勻。如「大」字,從紙背後看,起筆處是點,收筆處是點,交叉處是點,整個字的背面是6個點,這就是行筆用力不均勻所致。明末清初的王鐸,被日本人稱為中國清朝草書「書聖」,他的書畫作品在拍賣市場中也有較高的價位,但他的書法行筆中有很多毛病,讓人覺得書法不夠精。明朝詹景鳳的字,寫得就很精到,敗筆很少。
二看內涵的語言。書法語言又包含以下5點:第1點,書法中是否有文學的內涵。好的書法作品不但每個字都體現著該字的字意,而且通篇都反映出文章的含意。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蘭亭序》通篇文字不但映射出字體的美,而且還反映著文章的美,把文字的美和文章的美都內涵在書法作品中。蘇東坡的書法作品《赤壁賦》也是這樣。這些書法作品被稱為「文人字」。我們看一件書法作品時常評曰:「這是文人字」、「這是書家字」、「這是匠人字」。這是由於寫字人的文學水平不一樣,反映在字上,字中表現出的內涵不一樣、所產生的感受也不一樣。讀好的書法作品給人的思想以馳騁的餘地,讓人欣賞書法就像是在欣賞詩詞,因為書法本身就是思想的寫照。讀文徵明的書法作品就像讀田園詩,會勾起對田園的聯想。讀毛澤東、郭沬若的書法作品也都會給人以詩詞的聯想。第3點,書法作品中是否內涵音樂的韻律。好的書法作品中每個字的間架結構和字與字之間的結構都有音樂的韻律,你讀毛澤東的書法作品《沁園春·雪》就彷彿感到世界上最雄壯的交響樂在奏鳴。第4點,書法中是否內涵著畫的意境。「字畫本一體」,字乃抽象的畫,好的書法作品充分展示著畫的意境。第5點,書法中內涵的勢態。書法中內涵的勢態包括大氣還是小氣,是瀟灑、飄逸還是拘謹,是格調高雅還是低俗,是厚重還是輕浮等等。這些統統和書法家的品格有關,俗話說「字如其人」就是這個道理。毛澤東書法大氣磅礴,這是由大政治家的氣魄所決定的。王羲之的字瀟灑飄逸,顏真卿的字厚重,文徵明的字格調高雅。總之,書法作品所涵蓋的豐富語言,從某一角度來說,應是書法家人格的寫照。

D. 書法欣賞的方法

引用了白蕉先生的一句話「學習的標准,就是欣賞的標准」。學習書法先從基本點畫開始,然後學習結體,再是章法布局。而欣賞書法作品,與創作相反,欣賞必須從整體開始,再到局部,繼而深入內核。正像看一個人,一見面「不必相其耳目手足、頭面,而當觀其舉止、笑語、精神流露處」。這里主要指「神采」。王僧虔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有者方可紹於古人」。在觀神采後,再兼之於形質,此為欣賞書法的訣竅,而斤斤於點畫者是難以得其真諦的。
一幅優秀的書法作品,首先應能從整體上感染欣賞者,如果失去了整體美,局部的「美」也失去意義。並預示著這幅作品的失敗。要把握整體,就要與作品保持一定的距離,作品的整體布局、意味都會在一定空間距離外閃現出來。有些作品每個字的筆畫、結體還不錯,甚至還有一定的功力,而整體卻相當凌亂,就像合唱隊里的各聲部演員,不管高、中、低音,都扯著喉嚨唱高八度,即使每個人的聲音都高亢、優美,但失去了旋律,也就失去了音色和諧的美。
書法作品的整體美,即一幅作品的章法布局之美。集點畫成字,集字成行,由行聯篇,構成章法。章法安排是否做到均衡協調,照應嚴謹,如一隊隊有組織有紀律的士兵;或似大小錯落疏密有致、夜空中閃爍明滅的星辰;或行間茂密左右映帶,或空曠疏朗上下呼應。一幅作品的成功與否,章法布局是一個重要因素。章法集眾字而成篇,以整幅為一體,在書法技巧中雖是一個獨立的部分,但又與運筆的節奏、墨韻的變化、筆力和氣勢、結構和意境等各方面都有著密切的聯系。一幅作品就是一個整體,它通過字形的大小、長短、伸縮、開合以至用筆的輕重疾徐,墨色的濃淡枯潤變化,在筆勢的管束下,組合成一個均衡統一的整體。如王羲之的《蘭亭序》,終篇筆意顧盼、首尾呼應,偃仰起伏、似欹反正。血脈相連、一氣貫注。所以在布局上達到了上下承接、左右呼應、通篇團聚不散的藝術效果。章法的布局美又在於它符合自然美的法則,妙在各得其所。如蘇東坡的《寒食帖》,通篇結構大小、長短、疏密等變化迷離,在有意無意中流露出一種不事雕琢的意趣。反之,過於工整、齊平而無變化,雜亂無章而乏氣韻,以及一些過於拘塞或過於疏散的章法就不會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章法是從整體上看書法作品的印象與效果。它包括了書法作品的正文與落款、分行與布白、落款與印章等多方面的關系處理。但是,作為整體效果是由局部的、單個的字與線條構成的,如果單個的局部的字與線條不美,那麼整體的美也就無從談起。應該說「單個的線條是美的,組合得好,就達到了更高的美」。在這里我們把「局部分析」分字法、筆法和墨法三個方面來談:
1、字法。字法即字的結構安排,也就是「集點畫成字」。通過違與和、正與斜、疏與密、增與減、向與背、松與緊、平與險、避與就的處理構成美的漢字形體,這就是理想的字法。歷來書家都把字的結體列為書法技巧中最重要的因素。因為章法再美,只是一個形式感的問題,而字的結體不好,也難稱得上好的作品。唐代孫過庭說:「至若數畫並施,其形各異;眾點齊列為體互乖。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准,違而不犯,和而不同。」 其精妙處,指出了每個字都應遵循一個規律:那就是「違」與「和」。「違」即變化,「和」即統一,要在錯綜復雜的結體變化中求得整體上的統一。
中國漢字幾經變革,各種書體也都有自己的結體規律,歷代書家都有關於結體的論述。作為書法欣賞者應學習和掌握這些規律,運用這些規律,才能對書法作品做出正確的評價。如楷書有唐歐陽詢的《大字結構三十六法》,明李淳進的《大字結構八十四法》,清黃自元《楷書間架結構九十二法》等,都是很好的學習參考資料。王羲之的《蘭亭序》就是研究行書結體的優秀範本。出自宋人之手的《草訣百韻歌》也為後代所廣為流傳。總的來說,行草書中「違」的成分多些,楷隸篆中「和」的成分多些。但也不能一概而論,現代已有人將篆隸以草法為之,以強調「抒情達意」,這樣的篆隸「和」的成分就大大減少,也頗具時代特色。即所謂「用筆千古不易,結字因時而傳」之理。
現代「流行書風」中所謂「丑書」也是以多種藝術形式和豐富的結字變化追求一種「從多種矛盾中求統一,又從統一中製造一定的矛盾」的構字技巧,使作品呈現一種新的視覺效果。雖至今爭議不絕,但作為一種嘗試,也不妨在爭論中讓欣賞者做出抉擇,大可不必一棍子打死。我們在欣賞時要從多個角度審視和評價它以豐富和提高欣賞技能。
2、筆法。從字面上看是用筆的方法。從書法欣賞的角度講,應該是以正確的用筆寫出形態規范的點畫。點畫自然因書體的不同而不同。但是古往今來的書評中都認為 「凡是能給人以美感的用筆(線條或點畫)都應是有力度的」。這種力度,在傳統書學中稱為「筆力」。判斷點畫有無「筆力」——也就是書法線條的審美條件,主要是以「圓」和「澀」為標準的。圓,是一個立體的而不是平面的概念。圓的線條飽滿、結實,具有浮雕感,能表現出充實圓勁的力度。圓的線條是中鋒用筆的結果,即古人所說「令筆心在點畫中行,令筆心自點畫中出」寫出來的筆畫。「映日視之,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也就是古人「折釵股」、「錐畫沙」、「印印泥」 所比喻的效果。如果用筆偏側(指一偏到底),寫出的線條(點畫)則扁、薄、浮、弱,拋筋露骨,就無美感可言。
再談「澀」。澀者,不浮滑,不流暢之謂也。用在書寫中的用筆上,就是線條沖破紙面的阻力,掙扎奮進的藝術效果,筆鋒在紙面上遇到阻礙和抵抗,而筆遲澀進。這種阻礙與反阻礙表現的越充分,線條就越顯示出本身的力感。如前人所提到的「屋漏痕」,不僅是圓的,而且也是澀的。因為屋漏的水沿著牆壁(土牆)下流,不是像在平整光滑的玻璃上面沒有阻力,而是在毛糙的牆面上並有沙粒和土灰的阻力,使下流的水線產生了或左或右、直中見曲、似滯還流的水痕,這正契合了書法線條澀的表現。
「圓」和「澀」也是有內在聯系的。圓是中鋒用筆,澀也是要筆鋒直立,人為地製造逆勢澀行。古人有「橫鱗豎勒」之說,意思是寫橫要像逆向刮魚鱗一樣,產生一定的阻力;寫豎像騎馬奮力前行,而又要用韁繩勒馬控制,是一種蓄勢的前進。劉熙載說:「筆欲行,如有物拒之,竭力與之爭,斯不期澀而澀矣。」這樣的線條,不輕滑,不飄弱,而有沉著、凝重、蒼勁老辣的效果。
另外,書法線條的節奏感也是評價和欣賞作品的重要條件之一。書法線條的節奏也像音樂中音的長短、高低、快慢一樣,不能平鋪直敘。體現在書法上,不但表現在線條的長短、輕重上,還表現在行筆的快慢上。無論是何種書體,運筆都不是「勻速」運動,而是隨著書者的情緒和章法的要求調節運筆的快慢,使欣賞者從作品中受到書者情緒的感染。
當然,各種書體都有本身的特定的規律和標准。正如《書譜》中所言「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無論是學習還是欣賞書法都應學習和掌握這些標准和規律,既要分清主次,又要能靈活運用,方能進入書法欣賞之堂奧。
中國書法藝術,修身養性,傳承千載,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書法造型雖形態紛繁,莫不以「點」為基始。由「點」引伸則橫、豎、撇、捺各種筆畫應運而生,得氣象萬千。「永字八法」流傳至今已二千餘年,成為習書者的學習寶典。
「永字八法」, 教學獨特,方法簡便,強調從書寫大字入手,由大而入小,可培養扎實的書法基本功底。同時以基本筆畫「右側點」為筆法之基,依照筆畫進階順序:點→橫→豎→撇→捺→勾→挑→折,循序漸進,詳實分析用筆、行筆、力道、勁道及用墨等心法。讓學習者能充分了解到毛筆特質,靈活駕馭毛筆,在短時間內熟識永字八法的基本運筆方法,再配合十種基本字體結構的分析,了解字型組合間架要領,觸類旁通,逐漸契入書學的無窮妙境。
3、墨法。墨法即用墨的技巧。是書法藝術形式中一個重要課題。「字本與筆,而成於墨」「肉生於墨,血生於水」,沒有墨色的變化、配合,用筆效果就難以達到。字缺乏血肉,也就沒有了生命。所以清包世臣說:「書法字法本於筆成於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也」。唐孫過庭說:「帶燥方潤,將濃遂枯」,也點出了用墨的關鍵處。「燥」、「潤」、「濃」、「枯」又是矛盾的法則。用墨不可太枯,枯筆多了則燥;又不可水分太多,濕度太大會肥濁不清。杜甫詩雲:「墨氣淋漓幛猶濕」,就是理想的用墨。即使過許多年,也好像剛寫出來的一樣,精氣神采不可磨滅。「不善用墨者,濃則易枯,淡則近薄,不數年間已淹淹無生氣矣」。
墨大致可分為濃、淡、干、濕、焦五種,但也不能過分懸殊,應在看似變化不大的墨色中,寫出使人感到變化極為豐富而又保持「潤」的特點,才是理想的用墨。

E. 求如何進行書法鑒賞

書法鑒賞這個題目是很大的,在這里一時半會是講不清的,給你介紹兩本書,有時間看看吧。
這兩本書旨在培養和提高人們的書法鑒賞能力,了解中國書法歷史以及不同書體、不同風格與流派的特色。
《書法鑒賞》鍾明善著,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科學院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
《書法鑒賞》第二編第一章篆書鑒賞由書法家方茂鴻先生撰寫,第二編第四章行書鑒賞由書法家吳雪先生撰寫,其餘均由閔祥德先生撰寫。

F. 書法鑒賞的要領有哪些

我從來不迷信名人的書法代表最高水平,書法名家寫的有的的確是好,但有些名頭很大被稱為大師、宗師之類的還覺得不入眼,倒是《芥子園畫譜》、《點石齋叢畫》裡面有幾位的題字看了令人精神一振,巴不得自己能有那樣的水平,他們可沒有以書法名世。還有許多名勝古跡、寺廟楹聯、民間牌匾上的字看了好喜歡,大多不是什麼史上有名的家、師題的。以前看到不入眼的某家、某師的字又被吹得很響,總以為是自己的欣賞能力問題,但多年以後,自己的字也得到好多人的好評,再看某家、某師的字仍然不入眼,大概的確是不入眼吧!評價的人說的那麼好,會不會是《皇帝的新衣服》裡面大臣們的心態,如果看不見皇帝的衣服就會被人說不聰明呢?
書法要成名,是要有背景、政治地位的,縱觀書家名錄,哪個不是當過一官半職的?歷史背景也是一個人成名的重要因素,就說古代四大美女,西施如果未歸吳王,僅是浣紗女而已。貂蟬未歸呂布,王允府中歌妓而已。王昭君未歸單於,宮女而已。楊貴妃未歸唐明皇,而壽王若不能稱帝,則壽王妃而已。她們的容貌與地位無關,而是否被稱為美女,那就是背景、機遇。
美,就要能給人一種美的感覺,不是靠吹出來的,我們平時看到一個人寫字,結構合理,線條優美就會給人一種美的感覺,並不是一定要搞書法的才有感覺。我認為,能夠給人眼前一亮、精神一振的就是好書法,不要看他是不是名家。

G. 如何欣賞書法作品

書法品評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他與書法創作取反方想向的運動。書法創作是集點畫以成字。組字而成篇,從而表現出作品的神采境界;而書法品評的第一視覺印象常常是書作的神采、氣韻、再審視它的章法,剖析它的結字,用筆、有書作的意向,而聯想到生活中種種事物,作者的創作環境和思想活動,從而領會出作品的美之所在。因此,書法品評的過程,是觀賞者的「美的再創造」過程. 如何欣賞書法作品 何謂欣賞?欣賞,就是享受美好事物,領略其中的趣味。何謂書法欣賞?書法欣賞即通過對優秀書法作品的品評,領略其中蘊含的美。這里我們談的是「書法作品」,不是寫字。寫字與書法有根本的區別。如果把寫字比喻為小學的識字階段,要求把字寫得准確平正的話,那麼,書法則是作家將字詞構成一篇令人賞心悅目的文章或詩詞。當然,寫文章有文章的構成方法和規律,那麼,書法作品也有其本身的方法和規律。所以我們欣賞書法作品也像讀一篇文學作品一樣,大部分讀者不可能有作家的水平,欣賞書法當然也不僅僅是書法家的事。書法欣賞有沒有一個具體的標准?這是關心和愛好書法的人經常提出的問題。簡而言之,可以用當代書家白蕉先生的一句話作答:「學習的標准,就可以作為欣賞的標准」。 話雖這么說,但具體做起來並非像一句話這么簡單。因為任何一門科學和技藝的掌握都是有其規律和條件的。這里僅從三個方面談談書法作品欣賞的條件和方法,因為「規律」不是一篇短文所能包容的。 經常遇到學員提出這樣的問題:「某某是書法大家,他的字怎麼看不出怎麼好?」,「我們單位有個連小學都沒畢業的人,寫得字比某某書法家還好」。像這樣的問題當然不會沒有特殊情況,但一般來說,書家的字絕對不會比連小學都沒畢業的人寫得差。這裡面有「寫字」與「書法」的關系問題,同時也說明老年學員對書法作品認識的偏差和欣賞能力的問題。為了提高老年大學書畫班學員對書法的欣賞水平,筆者不揣淺陋,就如何欣賞書法作品的問題談點淺見,望方家、同道不吝賜教。 眾多的書法愛好者面對一幅書法作品或書法展覽,往往都要談論或評價一番,這談論和評價是否中肯,便代表一個人對書法的認識水平,認識的深度如何,便反映出一個人對書法藝術的修養。具有一定書法修養的人,才談得上書法欣賞。 一、 書法欣賞的條件 第一、欣賞者應有多方面的藝術修養。俗話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雅者見雅,俗者見俗」。任何事物在不同的人眼中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和結論。同一件書法作品,也會由於欣賞者的素養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結論。書法本身可以說「既單純又復雜」,它單純到僅以黑白兩色的變化和調度去征服欣賞者;但其本身又是一個多維結構。要深入理解一件作品,有賴於多方面的知識結構。應該從廣泛的社會知識、人生的各種角度、各個層次去理解作品。書法也如其它藝術一樣,是人類社會生活的產物,它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它與各種意識形態,如哲學、宗教、歷史、道德等有密切聯系。其間錯綜復雜,變幻莫測;書法還與其它學科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如文字學、鑒定學、心理學、生理學、民俗學、歷史、美學及音樂繪畫等。它還與其它藝術門類互相交融、借鑒。所以,對書法的鑒賞,你越是知識豐富、閱歷廣博、對作品的認識理解就越深刻,得出的評價和結論也就越中肯准確。 第二、欣賞者對書法應有廣泛深刻的體驗。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有「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曉聲」的名言。意思是你對眾多的劍器有鑒賞的經歷,自然就能辨識其優劣;你會彈奏多種曲調也就懂得了音律。書法也與其他藝術門類一樣,你不了解它的基本規律以及發展也就無從給以准確的評價和欣賞。 中國書法的發展歷經三千多年的歷史,從公元前十一世紀我國就產生了書法藝術,甲骨文就是先用毛筆書寫然後契刻的,有的刻後還用毛筆填朱或填墨。在漫長的歲月中,漢字演變經過了甲骨、篆、行、草、楷各個發展階段,出現了眾多的流派和書家。涌現了王羲之、顏真卿、懷素這樣偉大的書法家,流傳下數以萬計的千古不朽的寶貴遺產,可以說是異彩紛呈。對於這些,我們雖然無法一一實踐,但是,對於書法發展的基本概況,對各個時期有代表性的書家應有一定了解。對目前書法發展的狀況和流派也應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對各種書體的特點、規律有一定的認識。而且要學習研究一兩種書體,通過學習、研究、分析、比較掌握書法的基本規律,提高對書法美的感受能力。看得多,融匯得多,研究得深,眼界就提高得快,對欣賞和評價就越有發言權,否則書法欣賞就無從談起。一個不辯歐、顏、柳、趙,不知蘇、黃、米、蔡的人是無法進行書法欣賞的。馬克思說:「如果你要得到藝術享受,你本身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書法欣賞何嘗不是如此! 第三,欣賞者要掌握一定文房四寶知識及其發展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任何一件好的產品出現都離不開得心應手的工具或設備。書法作品的產生同樣與文房四寶的質量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因此,了解和掌握中國筆、墨、紙、硯的發展及其性能也是非常必要的。甲骨文是用刀刻在獸骨或龜甲上的,金文是用泥制范然後翻鑄而成。這些與後來用筆寫出的有著明顯的不同。即使都是以筆書寫,由於筆的性能不同所表現出來的線條也有所區別。王羲之書「蘭亭」用的是鼠須筆,繭紙,與今天我們用羊毫筆生宣寫出來的就不同。何況從古至今制筆所用的材料、方法不下百種。另外紙的品種性能也花樣繁多。其他方面,如墨、硯的改革、裝裱的方法形式、質量也都影響著書法作品的效果和質量。所以,我們在欣賞和評價各個時期的書法作品時就不能不涉及和研究作者使用的工具和材料。 二、 書法欣賞的步驟和方法 (一)整體把握 我們前面引用了白蕉先生的一句話「學習的標准,就是欣賞的標准」。學習書法先從基本點畫開始,然後學習結體,再是章法布局。而欣賞書法作品,與創作相反,欣賞必須從整體開始,再到局部,繼而深入內核。正像看一個人,一見面「不必相其耳目手足、頭面,而當觀其舉止、笑語、精神流露處」。這里主要指「神采」。王僧虔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有者方可紹於古人」。在觀神采後,再兼之於形質,此為欣賞書法的訣竅,而斤斤於點畫者是難以得其真諦的。 一幅優秀的書法作品,首先應能從整體上感染欣賞者,如果失去了整體美,局部的「美」也失去意義。並預示著這幅作品的失敗。要把握整體,就要與作品保持一定的距離,作品的整體布局、意味都會在一定空間距離外閃現出來。有些作品每個字的筆畫、結體還不錯,甚至還有一定的功力,而整體卻相當凌亂,就像合唱隊里的各聲部演員,不管高、中、低音,都扯著喉嚨唱高八度,即使每個人的聲音都高亢、優美,但失去了旋律,也就失去了音色和諧的美。 書法作品的整體美,即一幅作品的章法布局之美。集點畫成字,集字成行,由行聯篇,構成章法。章法安排是否做到均衡協調,照應嚴謹,如一隊隊有組織有紀律的士兵;或似大小錯落疏密有致、夜空中閃爍明滅的星辰;或行間茂密左右映帶,或空曠疏朗上下呼應。一幅作品的成功與否,章法布局是一個重要因素。章法集眾字而成篇,以整幅為一體,在書法技巧中雖是一個獨立的部分,但又與運筆的節奏、墨韻的變化、筆力和氣勢、結構和意境等各方面都有著密切的聯系。一幅作品就是一個整體,它通過字形的大小、長短、伸縮、開合以至用筆的輕重疾徐,墨色的濃淡枯潤變化,在筆勢的管束下,組合成一個均衡統一的整體。如王羲之的《蘭亭序》,終篇筆意顧盼、首尾呼應,偃仰起伏、似欹反正。血脈相連、一氣貫注。所以在布局上達到了上下承接、左右呼應、通篇團聚不散的藝術效果。章法的布局美又在於它符合自然美的法則,妙在各得其所。 (二)局部分析 章法是從整體上看書法作品的印象與效果。它包括了書法作品的正文與落款、分行與布白、落款與印章等多方面的關系處理。但是,作為整體效果是由局部的、單個的字與線條構成的,如果單個的局部的字與線條不美,那麼整體的美也就無從談起。應該說「單個的線條是美的,組合得好,就達到了更高的美」。在這里我們把「局部分析」分字法、筆法和墨法三個方面來談:1、字法。字法即字的結構安排,也就是「集點畫成字」。通過違與和、正與斜、疏與密、增與減、向與背、松與緊、平與險、避與就的處理構成美的漢字形體,這就是理想的字法。歷來書家都把字的結體列為書法技巧中最重要的因素。因為章法再美,只是一個形式感的問題,而字的結體不好,也難稱得上好的作品。唐代孫過庭說:「至若數畫並施,其形各異;眾點齊列為體互乖。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准,違而不犯,和而不同。」其精妙處,指出了每個字都應遵循一個規律:那就是「違」與「和」。「違」即變化,「和」即統一,要在錯綜復雜的結體變化中求得整體上的統一。 中國漢字幾經變革,各種書體也都有自己的結體規律,歷代書家都有關於結體的論述。作為書法欣賞者應學習和掌握這些規律,運用這些規律,才能對書法作品做出正確的評價。如楷書有唐歐陽詢的《大字結構三十六法》,明李淳進的《大字結構八十四法》,清黃自元《楷書間架結構九十二法》等,都是很好的學習參考資料。王羲之的《蘭亭序》就是研究行書結體的優秀範本。出自宋人之手的《草訣百韻歌》也為後代所廣為流傳。總的來說,行草書中「違」的成分多些,楷隸篆中「和」的成分多些。但也不能一概而論,現代已有人將篆隸以草法為之,以強調「抒情達意」,這樣的篆隸「和」的成分就大大減少,也頗具時代特色。即所謂「用筆千古不易,結字因時而傳」之理。 現代「流行書風」中所謂「丑書」也是以多種藝術形式和豐富的結字變化追求一種「從多種矛盾中求統一,又從統一中製造一定的矛盾」的構字技巧,使作品呈現一種新的視覺效果。雖至今爭議不絕,但作為一種嘗試,也不妨在爭論中讓欣賞者做出抉擇,大可不必一棍子打死。我們在欣賞時要從多個角度審視和評價它以豐富和提高欣賞技能。 2、筆法。從字面上看是用筆的方法。從書法欣賞的角度講,應該是以正確的用筆寫出形態規范的點畫。點畫自然因書體的不同而不同。但是古往今來的書評中都認為「凡是能給人以美感的用筆(線條或點畫)都應是有力度的」。這種力度,在傳統書學中稱為「筆力」。判斷點畫有無「筆力」——也就是書法線條的審美條件,主要是以「圓」和「澀」為標準的。圓,是一個立體的而不是平面的概念。圓的線條飽滿、結實,具有浮雕感,能表現出充實圓勁的力度。圓的線條是中鋒用筆的結果,即古人所說「令筆心在點畫中行,令筆心自點畫中出」寫出來的筆畫。「映日視之,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也就是古人「折釵股」、「錐畫沙」、「印印泥」所比喻的效果。如果用筆偏側(指一偏到底),寫出的線條(點畫)則扁、薄、浮、弱,拋筋露骨,就無美感可言。再談「澀」。澀者,不浮滑,不流暢之謂也。用在書寫中的用筆上,就是線條沖破紙面的阻力,掙扎奮進的藝術效果,筆鋒在紙面上遇到阻礙和抵抗,而筆遲澀進。這種阻礙與反阻礙表現的越充分,線條就越顯示出本身的力感。如前人所提到的「屋漏痕」,不僅是圓的,而且也是澀的。因為屋漏的水沿著牆壁(土牆)下流,不是像在平整光滑的玻璃上面沒有阻力,而是在毛糙的牆面上並有沙粒和土灰的阻力,使下流的水線產生了或左或右、直中見曲、似滯還流的水痕,這正契合了書法線條澀的表現。 「圓」和「澀」也是有內在聯系的。圓是中鋒用筆,澀也是要筆鋒直立,人為地製造逆勢澀行。古人有「橫鱗豎勒」之說,意思是寫橫要像逆向刮魚鱗一樣,產生一定的阻力;寫豎像騎馬奮力前行,而又要用韁繩勒馬控制,是一種蓄勢的前進。劉熙載說:「筆欲行,如有物拒之,竭力與之爭,斯不期澀而澀矣。」這樣的線條,不輕滑,不飄弱,而有沉著、凝重、蒼勁老辣的效果。 另外,書法線條的節奏感也是評價和欣賞作品的重要條件之一。書法線條的節奏也像音樂中音的長短、高低、快慢一樣,不能平鋪直敘。體現在書法上,不但表現在線條的長短、輕重上,還表現在行筆的快慢上。無論是何種書體,運筆都不是「勻速」運動,而是隨著書者的情緒和章法的要求調節運筆的快慢,使欣賞者從作品中受到書者情緒的感染。當然,各種書體都有本身的特定的規律和標准。正如《書譜》中所言「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無論是學習還是欣賞書法都應學習和掌握這些標准和規律,既要分清主次,又要能靈活運用,方能進入書法欣賞之堂奧。 3、墨法。墨法即用墨的技巧。是書法藝術形式中一個重要課題。「字本與筆,而成於墨」「肉生於墨,血生於水」,沒有墨色的變化、配合,用筆效果就難以達到。字缺乏血肉,也就沒有了生命。所以清包世臣說:「書法字法本於筆成於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也」。唐孫過庭說:「帶燥方潤,將濃遂枯」,也點出了用墨的關鍵處。「燥」、「潤」、「濃」、「枯」又是矛盾的法則。用墨不可太枯,枯筆多了則燥;又不可水分太多,濕度太大會肥濁不清。杜甫詩雲:「墨氣淋漓幛猶濕」,就是理想的用墨。即使過許多年,也好像剛寫出來的一樣,精氣神采不可磨滅。「不善用墨者,濃則易枯,淡則近薄,不數年間已淹淹無生氣矣」。 墨大致可分為濃、淡、干、濕、焦五種,但也不能過分懸殊,應在看似變化不大的墨色中,寫出使人感到變化極為豐富而又保持「潤」的特點,才是理想的用墨。 三、書法欣賞中的幾個具體問題 作為書法欣賞,除了以上所述之外,還應注意幾個具體問題,歸納如下: (一)穩定注意 書法欣賞要充分發揮「注意」的作用。「注意」就是把意志放到某一方面,是心理活動對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人在「注意」時能清晰地觀察、反映所追求的事物,而遠離其它事物,這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活動狀態。它受人的個性、興趣、信念的制約,在具體欣賞書法時,必須把其感受、思維、理解、想像等一系列心理活動集中到作品中來,保持注意的穩定性。 任何一幅作品,我們一眼就可以掃過去,甚至也評論一番,但這不能算是真正的欣賞。藝術欣賞要有一段時間用來感受、思考、理解,從而加速心理活動的運轉,尤其是對於有著巨大藝術容量的作品,更應反復觀賞、玩味,方可有所得。宋《續書斷》中記載,一次歐陽詢出行看到索靖寫的碑,第一次大體看了一下就過去了,第二次經過時,先是坐了下來仔細的品味,越看感覺越好,乾脆就住了下來,在碑旁過了三天三夜才肯離去。這足以說明一件好的作品,只有仔細觀賞品味才能體會其深刻藝術內涵。此故事也是「穩定注意」的絕好範例。 (二)多欣賞原作 探索書法美,提高欣賞水平,必須多看原作,因為印刷品多是由大的原作縮小印刷的,一米或幾米的作品縮印成只有十幾厘米或幾厘米大小,往往失真。如同真實的風景和風景的照相比較一樣,從一張風景照片上是無法體驗到走進真山實水中那種心曠神怡的感覺的。而我們面對書法原跡,既可遠觀,又可細加品賞,用筆技巧墨色變化都可清晰地展現在眼前。 (三)、多讀書 提高書法欣賞水平,與學識和閱歷的提高是分不開的。要想提高欣賞水平和層次必須有多方面的學養的支撐,如哲學、文學、歷史、美學以及音樂、舞蹈、繪畫等多方面的知識,都應通曉。因為不但書法內容既深又廣,而且與其他藝術門類的美學原理是相通的。所謂「字外功」、「畫外功」、「功夫在書外」的說法,其中多讀書是非常重要的。 (四)、書法創作實踐 要能鑒賞書法,不但要學習書法,還應親自進行書法創作實踐,只有書法家才能敏銳地感覺到書法作品中那些細微的美妙之處,就像只有詩人才能在詩作中感受到那種難以言狀的、震撼人心的微妙之處一樣。沒有對創作的深刻體驗就難以獲得書作中最深層的意蘊。 以上只是談了書法欣賞中幾個主要方面的基本規律和方法,目的是為學習書法的老年學員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這些所謂的方法規律很具體,但實質上還是較為抽象的原則。它不像工業產品的質量檢驗標准那樣有具體的工具和手段,這也是書法藝術的特性所決定的。所以,理解和掌握這一品評欣賞標準的程度如何,與欣賞者對書法這門藝術的接觸和認識的深度有關,與其書法造詣的高低有關,還與其字外的知識修養和個性氣質有關。至於書法欣賞更深的層面還有待深入探討和研究。

H. 書法鑒賞的正確學習方法是學習書法史,以什麼樣的觀點去鑒賞

在與愛好書法的朋友們交流時,感到人們對筆、墨、紙、硯等物質性的內容,甚至包括筆、墨的用法談到的很多,認識也深刻。但是,對尋蹤達源從根本認識上應當准確把握的理論要素掌握的卻相對少些,以至於因對書法內涵的理解不同,存在一些明顯謬誤的寫法和說法,有的因為是出自名人之手、出自名家之口,則人雲亦雲,以訛相傳,貽誤後學。因此,筆者將自己的學習感受奉獻給朋友們並與大家共同交流。
學習和鑒賞書法從理論認識上極為關鍵的三個字

一是"字"。字是書法賴以產生與發展的基礎,對於"字",做為書法愛好者,我們從內心深處感戴自己的祖先為華夏民族留下了珍貴的文化瑰寶,使龍的傳人至今仍受益匪淺。因為,創造象形文字的不只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古埃及和巴比倫等國在歷史文明中都曾擁有過象形文字。但是,能夠使象形文字得以傳承延續,讓後人擁有書法這片廣袤的天地並能夠盡情耕耘與收獲的只有中國。因此,我們在感恩華夏民族的造字祖先倉頡的同時,也感謝秦代的蒙恬將軍將古遠的先人創造的原始毛筆升級為近乎現代人使用的毛筆,使承載著中華文明的象形文字得以由筆墨寫實般的綿綿傳續並惠澤後世。"字"既是書法得以產生和存在的本原,我們學習和鑒賞書法,對象形文字的原始面目及進化過程、進化特點就應當有較全面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對"字"誕生後的演化過程有著全景式的感知;才能讀懂從遠古走來的書法在一代代傳承過程中所積淀的敦厚的文化底蘊;才能通過書法作品洋溢出的那種仿似來自邈遠天際的古意,與書寫者有一見如故的神交;才能辨別書法作品是取韻、取法、取意,還是兼而有之;才能清晰的欣賞書法墨跡內含筋骨,外映神採的筆觸所在。所以,王羲之在《筆勢論十二章並序》中說:"或變體處多,罕臻其本;轉筆處眾,莫識其源……故辨其所由,堪愈膏肓之疾"。因此,存意學者,對書法賴以生存和進化的"字"。不可不精研覃思,考諸規矩。

二是"道"。道有多種涵義,就其主要內容而言有以下幾種:首先,"道"原指人行的道路,借用為事物運動變化所必須遵循的普遍規律。其次,"道"又指法則、規律。書法作為一種事物存在於社會,自然有其必須遵循的法則與規律,即書法之道。再者,"道"還指宇宙萬物的本原、本體。據《老子》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由此可知,這個"道"作為"天下母",孕育著宇宙天地萬物萬象,衍生著宇宙天地間的各種事物及各行各業。所以、千差萬別的事物與行業及其所各自擁有的法則與規律,均作為具體的小"道",由"天下母"這個本體大"道"孕育而來。當然,作為書法的法則與規律的書法之道亦在其中產生。故此,學習與鑒賞書法,必然要研究和遵循書法史上積淀了近一千八百年的書法之道,所以說,這個"道"字無論從以上哪個角度去理解,總是繞不過去的。

三是"德"。德與道聯綴為道德,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辭海中的解釋,道德中的"德"字,其真正的含義是"得"。
對於"道"的認識修養有"得"於己,亦稱為"德"。也就是說,用作具體事物從"道"所"得"的特殊規律或特殊性質。面對著客觀、混沌、氣象萬千的本體大"道",如果"得"以用真善美之道來滋潤我們的品質,就是道德品質高尚或者說是從道中"得"到的東西使得品質高尚。如果"得"以用假惡丑之道來充斥我們的靈魂,就是道德品質低劣或者說是從道中"得"到的東西造成品質低劣。以此,不難看出,我們學習與鑒賞書法的水平和品位,取決於我們從書法之道中獲得的是決定著真善美的法則與規律,還是得到了充斥其中的假惡丑的東西。這個"得"字,對於一個書法愛好者學習書法和提高對書法的鑒賞水準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學習和鑒賞書法從理論認識上必須把握的一個前提
學習與鑒賞書法必須把握好的前提就是:書法---有法可依。

辭海記載雲:書法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指毛筆字書寫的方法,主要講執筆、用筆、點畫、結構、分布(行次、章法)等方法。如執筆要指實掌虛,五指齊力;用筆要中鋒鋪毫;點畫要圓滿周到;結構要橫直相安,意思呼應;分布要錯綜變化,疏密得宜,全章貫氣等。

從商、周時期初具成熟特徵的早期文字甲骨文、金文、籀文,到秦始皇一統天下後頒布的八體書,再到漢晚期,形成了較為准確的書法概念。隨後,在約一千八百年的民族文化發展進程中,書法也在歷代先賢們的不倦研析和探索中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發展。從秦代李斯的《用筆法》;到東漢書法鼻祖蔡邕的《筆論》、《九勢》;晉代衛恆的《四體書勢》;衛鑠的《筆陣圖》;王羲之的《書論》、《筆勢論十二章並序》;南朝梁武帝蕭衍的《觀鍾繇書法十二意》;唐代虞世南的《筆髓論》;歐陽詢的《八訣》、《三十六法》;李世民的《筆法訣》;張懷瓘的《論用筆十法》、《玉堂禁經》;顏真卿的《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韓方明的《授筆要說》等等,不勝枚舉。向當今的愛書之人全面展示了書法發展史上絢爛多彩的書法理論精髓。這些凝聚著一代代書法先賢們的心血與智慧結晶的書學秘要,正是後人步入書法之門,學習、研究和鑒賞書法的捷徑。正如蔡邕《九勢》中結尾所言:"此名九勢,得之雖無師授,亦能妙合古人,須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學習和鑒賞書法應當做到「兩個必須」
(一)、學習與鑒賞書法--執法必研

學習與鑒賞書法必然涉及到用書法理論中規范的標准作為評判依據,從根本上離不開書法理論的指導。所以,無論是學習還是鑒賞書法,必然要對書法學術理論有一定程度的研究。然而面對傳流至今,浩如煙海,論點錯雜的書學理論,應如何把握,如何將所學知識用於自己學習和鑒賞書法的實際。筆者以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一是用筆,用筆是書法的基本功,是把字寫出神採的必修課。古代書法先賢對用筆之法多有論述,秦代李斯在《用筆法》中提出:"夫用筆之法,先疾回,後疾下,如鷹望鵬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
東漢蔡邕也在《九勢》中提出:"下筆用力,肌膚之麗。故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所以,精到的用筆,沒有描摹,沒有遲疑,收放有度,氣勢開張,下筆之形有原由,收筆之勢有宗旨。一點一畫,新奇之中流溢古韻;一努一趯,勁潤之間流派分明。氣韻升騰之象,令行家一看就知道:書者具有正宗翰墨功夫。二是結字。結字是用筆協調功力的具體體現。蔡邕就結字形態上明確提出:"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
王羲之在《書論》中,就結字技法上提出:"每作一字,須用數種意,或橫畫似八分,而發如篆籀;或豎牽如深林之喬木,而屈折如鋼鉤……為一字,數體俱入。若作一紙之書,須字字意別,勿使相同"。如果說蔡邕就結字形態提出的:"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的要求,經過"翰墨功多"就能夠達到的話,那麼王羲之提出的"為一字,數體俱入"的結字標准,則是考量書法家對相關古文字的書體演化脈絡的掌握和用筆技法的綜合水準了。還有一些書法名賢傳流於世的書學理論,對用筆、結字之法多有涉獵,讀者可以在學習中慢慢體會。三是章法。章法本意是指詩文作者在安排全篇章節時的若干方法。包括文章的體勢、承轉、熔裁等。引用於書法則是指分布、謀篇布局,體現著書法作品的整體效果。書寫者在動筆書寫之前根據書寫的內容、尺幅,書寫材質是絹還是紙,文字大小疏密的安排,以及用何種書體書寫,進行意在筆先的構思,以期實現諸方面互相映襯、烘托的和諧的效果,書寫者在書寫時,努力使自己的用筆、結字等技法在筆墨運行間,達到高水平的共振,最後固定為墨跡分布錯綜變化,疏密得宜,全章貫氣的精美的書法成品,這就是書法章法的基本要求。唐代韓方明在《授筆要說》中提出:"夫欲書先當想,看所書一紙之中是何詞句,言語多少,及紙色目,相稱以何等書令與書體相合,或真、或行、或草,與紙相當。然意在筆前,筆居心後,皆須存用筆法,想有難書之字,預於心中布置,然後下筆,自然容與徘徊,意態雄逸,不得臨時無法,任筆所成,則非謂能解也。"

(二)、學習與鑒賞書法--違法必糾

對於書法的學習與鑒賞,多少年來一直是眾說紛紜,各執己見,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詮釋。在此,筆者就自己在書法的學習和鑒賞過程中,發現書法家們存在的一些應當該進或糾正的共性的問題,做一下分析和探討:

一是:名家作品精不求精。這里所說的作品是書法家完成了書寫,並認為書寫內容無誤,書寫技法也達到了自己當時滿意的水平,可以向社會展示,或者供相關單位及個人掛賞和收藏的成品。也就是說,作品蘊涵和昭示著書法家在書寫時所具備的用筆、結字、章法等方面的實際功力,展示著書法家書寫時的綜合水平。因此,作為書寫者對自己的書法作品給社會和自己的聲譽所帶來的影響不可不察。不同的歷史時期和社會狀況都能夠使書法家在書法墨跡中表現出不同的心理和精神狀態。如唐代顏真卿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的《祭侄文稿》,是在"其從兄顏皋卿父子被叛軍圍困在常山郡,太原節度使王承業因嫉賢妒能而擁兵不救,以致城破。顏皋卿與兒子顏季明同時罹難,顏真卿派人查找時,僅得顏皋卿的一足、顏季明的頭骨"這種極度悲恨交集的狀態下書寫的。那至情、至性、至真的率直墨跡,表現出了當時動盪離亂的社稷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災難和書寫者內心承受的無比痛苦。在此,不必苛求用筆和結字之法,任其心緒通過翰墨得以最大限度的傾吐和宣洩,通篇墨跡則如實記載和傳遞出了書寫者當時撕心裂肺的內在感受及痛心疾首的悲慘狀態等方面的信息,彌足珍貴。而安和時期的書法作品則應當考究其書寫法則,充分展示書寫者書法技能的至高境界,如東晉王羲之於永和九年踏青時節,在群賢畢至,盛友咸集,惠風和暢,酒到微醺時,被眾星拱月般的推舉著乘興揮毫。此時,書家那風一樣的心情和雲一般的神思無不處於灑脫自由、暢快淋漓的巔峰狀態,故而寫出了用筆精微奇巧,結字明快考究,章法雍容雅度、瀟灑安和,集筋、骨、勢、韻於一紙,在中國書法史上至今仍被人們奉為經典,視為模楷,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幾個月前,筆者曾在閱讀本省某期刊中的一篇文章時看到作者的一幅作品:字字筆力筋勁,自得盈虛;統視聯行,遞相映帶氣勢貫通;通篇章法,則相承起復神采外映,威而不猛,氣象中和,堪稱上品佳作。但是,細細品味中,卻發現有三個字在用筆變化上稍欠講究,這三個字的偏旁均是三點水,而且集中在豎幅的上半部分,書家在書寫這三個三點水時,用筆技法上幾乎沒有變化,都是將三點水寫成大小稍異的三個圓點,每個字的三點水相比較,也只是在大小上稍有不同而已,讓人觀摩推敲之後覺得在用筆和章法上書家稍乏對自己精益求精的苛求,有些可惜。不似《蘭亭序》中二十個用筆各異的"之"字,給人以巨匠下筆、用心深邃的震撼。

二是:錯訛理解書法概念。首先,書法概念的內涵,最基本的要素是用毛筆寫字。按照書法概念的標准去思考、去要求,不難發現,現在有一些說法,連書法的基本概念都沒弄清楚,都不符合,卻在正規媒體上傳播,玄虛誤導,貽誤後學。無論是以紙、絹、竹、木、金、石為載體,還是以碑、匾、門榜為存在形式,如果不是以毛筆書寫做為底本的作品,根據書法概念所蘊涵的實質內容,就會做出明確的判斷:那不是書法。其次,是執筆的方法和要求。書法要求執筆要指實掌虛,五指齊力。規范的執筆之法應當是食指、中指雙指鉤住筆管與拇指形成對筆管的穩定的鉤捏之勢,環指疊壓小指在下方抵住筆管,形成五指齊力,指實掌虛的正確執筆方式。可有的朋友為彰顯大家風范,執筆象小學生執鉛筆一樣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用力捏著毛筆管,用筆也沒有中鋒鋪毫,而是筆頭橫斜著書寫。還介紹經驗說:執筆無須講究,只要自己拿著感覺順手,能把字寫漂亮了就行。此話乍一聽似有道理,可是細細斟酌則是乖謬之談,誤人不淺。名家、大家經過偌多年的摹練,練就了出神入化,隨心所欲的功夫,在眾人的膜拜下更是盲從者眾,即使是信口謬言亦被奉為經典。可是如此執筆的若是一位一般書家或平凡的習書之人,必被譏諷為連起碼的執筆都不會。然而,翻開書法史的畫卷,面對雜亂無章的"用筆"之說,這位朋友關於"執筆"的說法並非沒有依據。唐代韓方明《授筆要說》記載雲:"夫把筆有五種……第一執管。夫書之妙在於執管,既以雙指苞管,亦當五指共執,其要實指虛掌"並說"平腕雙苞,虛掌實指,妙無所加也"。同時,也提出了當時書家對於"執筆"方法上存在的問題:"世俗皆以單指苞之,則力不足而無神氣。"隨後,還提到:"第四握管。謂捻拳握管於掌中,懸腕以肘助力書之。或雲起自諸葛誕……後王僧虔用此法,蓋以異於人故,非本為也。近有張從申郎中拙然而為,實為世笑也。"羅列出了唐代晚期,關於執筆的方法所存在的亂象。即使到了宋代,蘇軾在《論書》中仍然認為:"把筆無定法"。而清代朱履貞在《書學捷要》中卻稱:"唐之張司直從申,擎拳握管,書名獨步江表;馮侃兩指撮筆,書法稱於西蜀。"這既說明唐代晚期對張從申的"拙然而為,實為世笑也"的譏諷,傳到清代卻成了"擎拳握管,書名獨步江表"的誇贊。而"馮侃兩指撮筆,書法稱於西蜀。"亦說明當時名家的玄虛技巧令人羨慕和盲從。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面對眾口紛紜,各有其理其據的書法之"道",讀者從中能"德"到什麼。如果說,面對諸多名家各自的標新立異,蘇軾也沒有糾正的依據,只能無奈的隨波逐流說:"把筆無定法"。而我們則慶幸和感謝所處的這個時代,在小學上第一堂書法課的時候,老師就把標準的執筆方法准確而清晰地教給了我們,我們學習書法所掌握的是全國通用的規范的執筆之法。所以說,無論是"擎拳握管"還是"兩指撮筆",還有諸如用口、腳、臂彎等諸多的執筆方式,除了那些身殘志堅、克服身體障礙銳意苦練用毛筆書寫出具有書法效果文字的朋友令人敬仰、感佩之外,其他身體健全之人用拳握、兩指、口、腳、臂彎執筆書寫的只是令人驚羨的絕活,難以成為引領後學的書法技能。

三是:創新定位方向偏頗。創新的實質涵義是創造與更新。指相對於舊的事物而言又創造出了由低級到高級,由舊質到新質的事物。在書法的創新發展進程中,無論是秦代的李斯把大篆創新為小篆;程邈把小篆改進為隸書,還是東漢的張芝那被稱為"今草"的"一筆書";鍾繇留給世人的由隸入楷的新書體,抑或是東晉的王羲之那一改漢、魏的質朴為妍美流變的新書風;王獻之再破古拙之韻,贏得世人"破體"之稱的美譽,都展示了不同的歷史時期,書法一步一步由舊質到新質,由初級到高級的進化過程。沈尹默先生說:"世人公認中國書法是最高藝術"。書法家與諸多藝術門類的藝術家相比,所不同的是:在成材的過程中,書法家幾乎是長期、持續的在極度靜謐、孤寂的狀態下,在刻苦不懈的思考、研習中度過的。書法家的可貴之處是在常人難以洞悉和難以忍耐的枯燥的筆、墨、紙、硯之間,獨具慧眼,妙識錦綉,別開洞天,身心俱入。在身外奔騰不息的嘈雜聲中,能保持斗室的寧靜,保持心緒的超然,保持神氣的平和。年復一年的沉浸在"沉密神采、如對至尊"的潛心摹練中,日復一日的以柔韌的纖毫把單調的墨色化作千姿百態的黑色線條,將心海深處嘯聚的激情和久積的底蘊,或以溫潤祥和、或以驚心動魄的形態,成千上萬次的定格在紙、絹之上。終年累月,恆而有成,人書俱熟之時,創新亦成必然之勢。

事物創新的基本特徵有兩個:一是效率高,二是效果好。書法家的創新之路,既非在通俗的流行曲中評快男、亦非在浮躁的喧囂聲中選超女,隨意撇出個"綿羊音"就能炒作一番。書法創新的特點是厚積薄發,是水滿自溢。所以,書法的創新應當在其所處時代的書法界總體水平基礎上有所突破,並將書法界對書品的評判水準引向新的高度,才能引領後學並經受得住歷史發展的檢驗。堪稱為創新的書法表現在:其作品或勁潤圓備、或飄颺灑落、或凶險可畏、或郁拔縱橫,均應當與其所處時代的主流文化和象徵著社會進步意義的文化審美標准相契合,並且,具備在傳承過程中有一定進化新質的高貴之氣、典雅之韻。如果書法家在創新方向上定位偏頗,隨意來個"老而返稚"或"暮年怪札",寫出的書法作品讓稍有習練書法經歷的高中生都能模仿的惟妙惟肖。豈不是將自己為之研精覃思,傾情探索,研習了一生所曾經達到的至極境界當作敝履信手輕拋。這樣做不僅是自我消解、弱化了自己用幾十年的心血鑄就的引領後學的權威,同時,對後學之人也容易產生誤導,以為練到驚雷皓月般的頂級名家水平不過是稀鬆平常之事。所以,類似"老而返稚"
或"暮年怪札"的做法不是不可以嘗試,但是水準下降的書法,不是創新,是倒退,不應該是書法家終極求變的必然歸宿。所以說:牛頓發現了三個定律震撼學界,對於新的探索在尚未找到正確方向的狀況下,定位偏離了科學軌道的"上帝推動地球"的新觀點還不如沒有,不如不說。書法創新也是如此,錯了、倒退了,還不如不動,不如站在原地。實在不能創新超越先人、超越自我的書法家能清醒的守住自己原有的高度也是難能可貴的。萬不可以在浮躁、物慾所激發的焦灼心態下錯辨良莠,將書法在千百年的傳承中無數先賢棄避、忌諱的糟粕拿來作為前人所未有過的新發現,將書法創新引向不具備進化意義的、沒有新高度的、橫向衍生式的歧途。

以上是筆者在書法的學習和鑒賞過程中,對經歷的一些問題所作的思考和感悟。謹向愛好書法的朋友們傾訴並與朋友們共勉。(完)

I. 欣賞書法作品的方法

書法的賞析不僅是體會作品點畫、結構、章法的匠心與功力,以及師承、流派、風格,更重要的是通過作品去感受書法家的氣質、情感及其審美追求。書法家靠手和思想來創造,欣賞者靠眼力來挖掘發現作品點畫布白中蘊藏的生命與靈魂,是一種再創造。這種再創造成效取決於欣賞者的知識、修養、閱歷、心境諸因素。
賞析書法既要對作品有宏觀的把握,如氣勢、神采、布白,又要有細微的觀察,如用筆、用墨、結構、線條等等。欣賞線條質量,從中可以觀察出作者創作時的用筆、用墨及其筆法。其次是由線條點畫組合的漢字結構,藝術造型的意趣和哲理。第三是布白,包括結字、行氣、章法。第四是神采,就是指書法的精神氣質、格調風韻。神采是作者精神境界的忠實記錄,與作者的情感、性格、修養密切相關。優秀的書法作品必須形美神足、形神兼備,欣賞者就是要領會體勢,捕捉神採的。書法藝術風格首先表現在作品獨特的整體風貌以及所造成的獨特意境,這與書法家的審美取向、藝術氣質最為密切,是書法家的藝術個性張揚的結果。
書法藝術風格就是藝術家在創作中表現出的藝術特色和創作個性。書法家由於生活經歷、藝術修養、個性特徵、審美趣味以及性格的不同,在選擇書體、表現手法諸方面都會有自己的特色,這樣就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風格也最能顯示出一個人的氣質、精神風貌。這也是數千年歷史積淀在書法家心靈中的高能反映,體現在線條中的微妙之處,給人以無限的遐思。黑格爾說:「風格一般指的是個別藝術家在表現方法和筆調曲折等方面完全表現出他個性的一些特點。」

J. 漢字書法鑒賞的一些方法

漢字既是象形文字,也是表意文字。從形體角度看,漢字寫盡物態,具有圖畫美;從外顯的意義來看,漢字窮盡事理,體現了人們對事物和人生的認識與思考。漢字因物賦形、因形會意的特點造就了漢字書法這一人類藝術奇葩。

閱讀全文

與書法鑒賞的技巧和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打開雞蛋的方法 瀏覽:443
路由vpn怎麼設置方法 瀏覽:467
吊車頭的拉線安裝方法 瀏覽:81
番茄灰霉病治療土方法 瀏覽:424
oppo手機耳線的包裝方法 瀏覽:712
如何尋找正確的工作方法 瀏覽:737
羊布病普遍治療方法 瀏覽:895
研究方法論是誰寫的 瀏覽:532
嬰兒肚子脹怎麼辦有哪些方法 瀏覽:336
蘋果手機的感應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615
香碗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01
北京蛋白質組學分析方法 瀏覽:792
有哪些方法稀釋油漆 瀏覽:193
可以替代焊錫的sma頭連接方法 瀏覽:476
剪輯視頻的方法 瀏覽:600
如何用化學方法鑒別環己烷和苯胺 瀏覽:547
浙江菜烹飪方法有哪些 瀏覽:390
星戰模擬器怎麼找到自己的家正確方法 瀏覽:776
2020洪災原因和解決方法 瀏覽:834
長期失眠睡不著怎麼辦最好的方法 瀏覽: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