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歷史唯物主義發生學。其統一了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
例如《資本論》,第一卷採用了「歷史發生學的研究方法」;第二卷採用了「系統發生學的研究方法」;第三卷採用了「現象發生學的研究方法」;第四卷採用了「認識發生學的研究方法」。
首先是母子生長路徑的確立,其次是復雜性的系統關系,再次是現象生活,再次是語言生產。這個批判的歷史實踐過程。所以是「歷史實踐的批判方法」。
以上回答來自資料:網路詞條——政治經濟學方法論
總之,馬克思主義研究者不可避免地面臨任務:承擔創造性理解馬克思的作品,促使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時俱進。這個歷史任務所以要求我們不僅需要正確理解和把握《資本論》的科學內涵,更為重要的是,也需要明確其「保衛的工作內涵」——馬克思經濟學理論的中國化、在繼承和創新意義上的具體發展道路和實現方法手段的選擇以及尋求中國經濟學原創的理論和思想。歷史既然已經將其過程「總體」呈現了出來,那麼,我們應當更多地使用歷史性質的方法來剖析歷史過程。
參考文獻:
《導言》的革命:事的科學和研究對象的確立——兼析"科學抽象法"的反思問題,《江漢論壇》2015年9期
2.《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邏輯解析——文本問題、「科學抽象法」的反思及其他,《當代經濟研究》,2015年7期
3.《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
B. 如何科學認識政治經濟學的對象和方法
政治經濟學有多個含義首先是以李嘉圖等人為代表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其次是以馬克思為代表的,繼承了古典政治經濟學中科學成分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然後還有現代西方社會的政治經濟學,研究政府政策與經濟績效的學科。單以馬政經而論,其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研究的起點是物質資料生產,對象是生產關系,同時還有與生產力相結合來研究。
C. 如何科學地認識政治經濟學的對象和方法
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主要是生產關系,但是要研究清楚生產關系,就必須一方面聯系研究生產力,另一方面聯系研究上層建築對生產關系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
D.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種:唯物辯證法、科學抽象法、邏輯與歷史結合的方法。
唯物辯證法是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根本方法。在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中運用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來分析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矛盾運動及其發展變化過程,從而揭示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本質及其發展運動的本質。
科學抽象法。在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中,堅持從具體到抽象和從抽象到具體的敘述方法的統一。
邏輯與歷史結合的方法。邏輯方法,是在研究社會經濟現象時,按照經濟范疇的邏輯關系,從比較簡單的經濟關系和經濟范疇,逐步上升到比較復雜的具體的經濟關系和經濟范疇,闡明社會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邏輯發展進程。歷史方法,則是在研究社會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時,按照它的歷史發展的真實進程來把握其規律。
E. 怎樣認識政治經濟學的對象和方法
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
其研究方法主要有【歷史唯物主義方法;唯物辯證法:①矛盾分析法;②科學抽象法;③歷史與邏輯相一致的分析方法;④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
不過一般而言,我們所要接觸和學習的政治經濟學一般指的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其研究對象是【生產方式】,其出發點是生產(勞動),側重點是生產關系,基本框架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
其研究方法主要有三個方面:①哲學方法:唯物辯證法(運用到具體的研究過程中則是科學抽象法);②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的方法;③模型分析方法。
F. 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總體上說,是研究特定社會制度中的社會生產關系,即經濟利益關系,揭示社會歷史發展中的經濟規律。
社會生產關系內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首先,生產對分配、交換和消費起決定作用。表現在:(1)生產決定著分配,交換和消費的對象;(2)生產決定著分配、交換和消費的水平與結構;(3)生產決定著分配、交換、消費的具體方式;(4)生產的社會性質決定分配、交換、消費的社會性質。其次,分配、交換和消費對生產起反作用。具體表現在:(1)適合生產力發展的分配方式,能夠調動生產者的積極性,促進生產的發展;反之起阻礙作用。(2)交換的發展能促進生產的發展,反之、則阻礙生產的發展。(3)消費使生產出來的產品最終得到實現,消費為生產的發展創造出動力,反之則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G. 如何科學的認識政治經濟學的對象和方法
樓主的這個問題問得有些寬泛了,政治經濟學有多個含義首先是以李嘉圖等人為代表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其次是以馬克思為代表的,繼承了古典政治經濟學中科學成分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然後還有現代西方社會的政治經濟學,研究政府政策與經濟績效的學科。單以馬政經而論,其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研究的起點是物質資料生產,對象是生產關系,同時還有與生產力相結合來研究。
H.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方法包括哪些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方法包括:
一、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
辯證唯物主義是建立在唯物論基礎上的辯證方法。在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中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就是運用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來分析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矛盾運動及其發展變化過程。
從而揭示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本質及其發展運動的本質。列寧指出,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運用唯物主義辯證法從根本上來修改整個政治經濟學。
二、從具體到抽象和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
研究政治經濟學,還必須運用科學的抽象法。科學的抽象法是從具體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從抽象到具體的敘述方法的統一,它是在唯物辯證法的指導下進行的。
三、科學思維邏輯方法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
科學思維邏輯方法,是在研究社會經濟現象時,按照經濟范疇的邏輯關系,從比較簡單的經濟關系和經濟范疇,逐步上升到比較復雜的具體的經濟關系和經濟范疇,闡明社會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邏輯發展進程。歷史方法,則是在研究社會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時,按照它的歷史發展的真實進程來把握其規律。
(8)如何認識馬政經的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概念內容:
一、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
二、創造價值的唯一要素是勞動,其他任何生產要素都不是價值的源泉;
三、形成價值的勞動是抽象勞動,即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但具體勞動不是價值的源泉;
四、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活勞動,即正在進行的生產過程中耗費的抽象勞動。物化勞動即死勞動,只是作為過去勞動的凝結物,在新的商品生產過程中只轉移自身的價值,而不能創造價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I. 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方法包括:
一、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
辯證唯物主義是建立在唯物論基礎上的辯證方法。在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中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就是運用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來分析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矛盾運動及其發展變化過程。
從而揭示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本質及其發展運動的本質。列寧指出,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運用唯物主義辯證法從根本上來修改整個政治經濟學。
二、從具體到抽象和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
研究政治經濟學,還必須運用科學的抽象法。科學的抽象法是從具體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從抽象到具體的敘述方法的統一,它是在唯物辯證法的指導下進行的。
三、科學思維邏輯方法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
科學思維邏輯方法,是在研究社會經濟現象時,按照經濟范疇的邏輯關系,從比較簡單的經濟關系和經濟范疇,逐步上升到比較復雜的具體的經濟關系和經濟范疇,闡明社會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邏輯發展進程。歷史方法,則是在研究社會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時,按照它的歷史發展的真實進程來把握其規律。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概念內容:
一、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
二、創造價值的唯一要素是勞動,其他任何生產要素都不是價值的源泉;
三、形成價值的勞動是抽象勞動,即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但具體勞動不是價值的源泉;
四、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活勞動,即正在進行的生產過程中耗費的抽象勞動。物化勞動即死勞動,只是作為過去勞動的凝結物,在新的商品生產過程中只轉移自身的價值,而不能創造價值。
J. 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世界觀和方法論體現在發展問題上就是發展觀。馬克思主義本質上是關於發展的科學。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一、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是實踐方法論
縱觀哲學史,從亞里士多德的《工具論》到弗蘭西斯·培根的《新工具》、笛卡爾的《方法談》、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黑格爾的《邏輯學》、伽達默爾的《真理與方法》、阿多爾諾的《否定的辯證法》,以及費耶阿本德的《反對方法》,都涉及到方法論研究,而馬克思一生則鮮有此類著作,僅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粗略陳述了有關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方法。究其原因,一些人認為,「說馬克思沒有專門的方法論著作是錯誤的,馬克思的《資本論》就是一部生吞活剝的方法論巨作,是辯證法、認識論和邏輯學的三統一,是一部科學方法論的典範」。這個說法當然有其合理性,但卻有兩點不足:一是犯了范疇錯誤,即無論《資本論》包含多少方法論思想,都不能算是一部科學方法論著作。二是「科學方法論」並不就是最好的方法論。它具有的機械性和形而上學性不僅會經常犯經驗主義、實證主義、現象主義、反人道主義錯誤,也包含著諸多非理性內容。再者,馬克思也從未褒獎過科學方法。他只是將科學看作一種「與勞動相對立的、服務於資本的獨立力量。」後人給馬克思的哲學冠以「科學方法論」並不是褒獎。因為他更注重的是社會實踐和能動的辯證法。這才是一百多年來馬克思主義能夠持續展示其旺盛生命力的關鍵之所在。
(一)拯救人類的社會實踐重於一般方法研究
在德國,馬克思生活的時代既是黑格爾哲學占優勢的時代,也是政治經濟相對落後的德國開始覺醒和對古典哲學產生巨大厭惡的時代。特別在一些科學家眼裡:它充滿空話和幻想,缺乏真正的知識和切實可靠的研究;它只能形成一連串粗魯的經驗錯誤,毫無價值的批判或不加任何評判的引文堆積;「即使您看一看現代哲學家——謝林、黑格爾以及他們的同謀者,您也會由於他們的規定而毛發悚然。」這種把哲學當作遠離社會現實的玄學,像康德那樣一輩子沒有離開哥尼斯堡也能夠成為哲學家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很快就被他所唾棄。特別是1848年德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一掃封建主義的污泥濁水,藉助新生階級充滿朝氣的活力,推動德國的科學家深入自然,研究自然,投身社會,改造社會,試圖改變德國的落後狀態之後,這種氣勢磅礴的革命熱情也就激勵著哲學家從天上回到人間,從虛幻回到現實,不再企盼用高談闊論和思辨的方法來解救一切。
由此,盡管馬克思早年是一位忠誠的、習慣於沉思冥想的黑格爾信徒,然而,隨著對社會現實的關切和了悟,對資本主義不合理制度的明察洞鑒,對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形勢的正確判斷和分析,自1841年之後在他的學位論文及筆記中就開始懷疑黑格爾哲學的認識價值和社會價值,認為那隻是彼岸世界而非此岸世界的真理;那隻是對天國而非對塵世的批判。在1843年發表的《黑格爾的「權利哲學」批判》中,馬克思分析了黑格爾整個哲學存在的缺陷,認為他的哲學是絕對的抽象,是純粹的方法論概念。在1844年完成的《巴黎手稿》中,又繼續對黑格爾進行了系統批判,並將其延伸到更廣泛和更有爭論性的青年黑格爾派(如《神聖家族》及《德意 志意識形態》)和普魯東的著作中(如《哲學貧困》),明確認定:人生目的就是要使盡可能多的人幸福,而不是僅使自己獲得安逸;為爭取全人類的解放和自由而斗爭,將是每個人最崇高的責任。關於從抽象的哲學研究回到對社會現實的虔心關注,他在給李斯基的一封信中給予了真切、清楚的表述:「對我來說,推動這種確有裨益的發展,呈遞一部駁斥迄今為止的德國哲學和德國社會主義的作品是十分重要的。為公眾准備我的『經濟學』觀點是必要的。我的經濟學立場本身就處在以前的德國科學的對立面。」面對這個把普通勞動者變成魔鬼,剝奪其一切自由權利的社會,「無論何時我都不會停留在平靜和安謐之中,我將要不斷地怒吼」,「公開地向廣大的世界挑戰。」尤其應該向德國制度開火,同這個腐朽不堪的君主立憲製作斗爭,同這個徹底自相矛盾和正在揚棄自身的混合物作斗爭。「這種制度雖然低於歷史水平,低於任何批判,但依然是批判的對象,正象一個低於做人的水平的罪犯,依然是劊子手的對象一樣。」從此馬克思就不再是一般的只會呆在書齋里或講台上,玩弄、臆造幾個空疏無用的概念和名詞的哲學家或是一個膽小怕事、苟且偷生的學者,而是終生都在為無產階級的革命事業而戰斗不止。他對於社會和人本身的關愛,探求人際間的各種現實關系,謀求解放全人類的道路,更勝於對一般的邏輯和方法的關照。1843年秋他到達巴黎後,就以極大熱情投身當時巴黎各革命團體的沸騰生活,並同各種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學說進行了激烈的政治論爭,身體力行「使政治國家返回實在世界。」1845年之後,他就被許多國家的反革命勢力視為「一個危險的革命家」而遭受多次逐出、逮捕和審判。在五六十年代的民主運動復興時期,他又投入緊張繁忙的實際活動。尤其是1864年在倫敦創立著名的「第一國際工人協會」之後,他幾乎把全部身心都無私地奉獻給全世界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竭力把各國工人運動統一起來,把各種非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納入一致行動的軌道,試圖讓無產階級在世界范圍內取得生存的權利,徹底砸碎鎖在他們身上的鐐銬,使其實現人的真正本質。他是一位對全世界的勞苦大眾充滿同情心、愛心的最博學的哲人;他的善良和人道可以說是學人中無與倫比的。他一生的志向決不是僅僅為別人的行為和實踐創立一些抽象的方法論教條,而是要深入社會,親自實踐,以革命的大無畏精神,全身心地改造眼前的吃人社會。
二、方法是通過實踐對事物自身邏輯的認識
雖然馬克思關注現實,將全部精力都用於社會規律的發現和組織全世界無產階級團結奮戰,但是他並沒有忘記對方法論的思考。他深知方法是到達彼岸的橋梁,是實現成功的工具。因此他對以往的方法論並沒有完全沉默,而是進行了普遍的反思。比如他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就認定把方法僅僅作為一般性的反映是太專橫了。他說:「我正在壓縮我輕而易舉就完成的一篇總論,因為經過縝密的思考後,每一個將證實產生結果的預言似乎都在使我混亂,而且那些一向追隨我的讀者全都決意從特殊上升到一般。」所以方法不應是某種抽象的、形式化的、翱翔於一門科學的具體內容之上的程序。寧可說方法需要從對具體事物的詳細研究中成型;而黑格爾的做法則相反,他把到達真理的途徑和主觀形式相混淆;違背了他自己的內容和形式相統一的辯證法。事實上,馬克思早在1837年在給他父親的一封信中,就表示要拋棄康德-費希特式的到達一門法學的形式化途徑。從那以後,他進一步把方法看作一種抓住事物自身規律的邏輯。既然這種邏輯不是可確定的一種先驗的東西,那麼純粹的、形式化的方法論在認識論中就不應該擁有地位。由此出發,馬克思在《黑格爾的法哲學批判》中又對黑格爾的邏輯學進行了總批判。指出,在邏輯的科學對特殊的實在科學,如社會科學的關系中,黑格爾跌入一種新的形式主義,他把邏輯學所確立的純粹邏輯應用於社會生活的特殊群集中。這樣,當他把社會實體納入其預先制定的邏輯之下的時候,也就失去與事物本身的邏輯接觸,特別是失去與市民社會和現代狀態的邏輯接觸。馬克思不僅批判了黑格爾的形式邏輯,也批判一些「真正的社會主義者」將形式主義應用於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比如在1858年寫給恩格斯的信中,他就貶低FerdinandLassalle將黑格爾的邏輯應用於政治經濟學的嘗試。他說:「我在這種嘗試的一個注釋中,看到這個傢伙打算在他的第二部巨作中,象黑格爾一樣介紹政治經濟學。對他的傷害,使他開始懂得:第一次將辯證描述的觀點帶進一門科學將完全是另外一回事,盡管是批判而不是應用一種抽象的、完形的邏輯體系於這樣一類的體系。」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卷對馬克思來說,對政治經濟學的辯證描述,只有通過對那種體系進行最徹底的經驗的和概念的研究,才是可能的。辯證的描述必須從對政治經濟學的綜合分析中形成,而不是通過應用預制的辯證法。所以馬克思反對將黑格爾的邏輯未加批判地作為一種「新的研究法」應用於實在科學;反對把邏輯描述為一種獨立的科學介紹給自然科學和人類社會。但他承認黑格爾的邏輯表達了有關辯證法的某種基礎,且總是贊揚黑格爾擁有偉大的經驗主義的和歷史的意識。這種意識使他能夠構造一種邏輯揭示如此多的有關他所探尋的具體科學的真理;使他進行政治經濟學批判所需要的許多東西,都能夠出現在他手邊的黑格爾著作中。也正是由於馬克思的研究從黑格爾那裡獲得了無人可以取代的精神武器,以至他在論及黑格爾的邏輯學時,一方面認為將黑格爾的邏輯作為一種研究方法應用於實在科學,不可避免地要陷入邏輯的神秘;但另一方面又認為在具體的科學研究中,運用經過重新裝飾的黑格爾的邏輯總是能夠顯示巨大的方法論能力。馬克思對黑格爾邏輯的重新裝飾,從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可略見一斑。在那裡,他在論述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時,並沒有完全否定黑格爾從概念出發的抽象推理作用,倒是首先批判了形而上學的實證論,指出:「從實在和具體開始,從現實的前提開始,因而,例如在經濟學上從作為全部社會生產行為的基礎和主體的人口開始,似乎是正確的。但是,更仔細地考察起來,這是錯誤的。」因為在這里,人們只是看到事物渾沌的表象,沒有從表象中的具體達到越來越稀薄的抽象,直到發現一些最簡單的規定。而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則同時堅持走完兩條道路:一是從具體到抽象,二是從抽象到具體。前者是將完整的表象蒸發為抽象的規定;後者是將抽象的規定在思維行程中再現為具體。只走前者,人的認識必然是模糊的和表面的;只走後者,又必然陷入幻覺,「把實在理解為自我綜合、自我深化和自我運動的思維的結果。其實,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只是思維用來掌握具體並把它當作一個精神上的具體再現出來的方式,但決不是具體本身的產生過程。」[8](P.23)由此,我們說馬克思對於方法論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一是想用新的方法論形式取代居先的形式化的方法論。二是一旦形成他的總批判,就沒有什麼要說的東西留給一般方法,剩下的將是描述那正在探索的特殊科學,以與正在研究的對象的邏輯相一致。三是馬克思對方法進行反思的積極結果,是通過特殊科學本身所捕捉到的實際形式。
三、社會理論批判是實踐方法論的靈魂
馬克思哲學與其他哲學的本質區別,就在於他的哲學中始終充滿著批判的風格和戰斗的精神。以往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他思考的則主要是如何改變世界。既然如此,在方法上他的獨到之處就是,主張對現存的一切進行無情的批判,尤其是武器的批判始終是他的哲學特色。也正是在企圖去除往日的哲學即宗教的意義上,馬克思才堅持:哲學應該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無產階級也應該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而且他所謂的和所進行的「批判並不是理性的激情,而是激情的理性」。包括對以往一切經濟學和哲學方法本身的批判,都是對現實方法的反思和反映,而不是憑空臆造。比如,在他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和《德意志意識形態》等論著中,都是從批判前人,審查歷史,批判地掌握前人的成就,批判地克服前人的觀點而開始自己的創作過程的。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他從批判地分析資產階級經濟學開始;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他同樣不是從正面論述自己的經濟學理論,而是從批判普魯東的經濟學說作為論證的起點;在1857~1858年的一系列經濟學手稿中,他也是從批判巴師夏、凱里和達里蒙等人的著作入手,試圖在其後的研究過程中發現真正的經濟學規律的。在這里,馬克思很清楚:「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因為一切批判都是辯證的揚棄,都是革命的序曲,本質上都具有某種進步意義。俗話說,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一切巨大的社會變革都是以無情和猛烈的批判作為前奏。批判的意識、批判的方法和批判的精神自古以來都是推動人類文明的法寶。為什麼「批判」會具有如此重要作用呢?這顯然是由其本質決定的。所謂批判就是評價和審斷,就是揭露和解決矛盾。它需要懷疑、發問、研究、嘗試、摸索、實踐、比較和鑒別,需要廣博的學識、豐富的想像和敏銳的洞察。一個人只有具備批判精神,才可能洞鑒古今,明察秋毫,遠見卓識,防患未然。反過來,若沒有懷疑和批判,就容易人雲亦雲,亦步亦趨,保守僵化,將平庸之作看作是宏篇巨制,將凡人之舉當作是神工妙力。沒有批判就沒有創見,沒有自由和自我;就容易受欺騙和被奴役。
馬克思認為,近代以來,人類首先應該批判的是毒害人們的精神鴉片——宗教。對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因為宗教從誕生之日起,就充滿幻想和荒誕、謬誤和欺騙。不是宗教創造了人類,而是人類創造了宗教。不是人類遠離天國,而是天國本身就是人類社會。宗教給予人類的是一個被幻覺顛倒了的世界。宗教就是這個被顛倒的世界的總理論。它包羅萬象、自相矛盾,毫無批判,只有信仰和服從,只有上帝,沒有自我。而對宗教的批判,一經摘取那裝飾在人類精神中的虛幻的花朵,就會陸續砸爛捆綁在人類肉體和靈魂上的各種鎖鏈。這正像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指出的,彼岸世界的真理消失後,歷史的任務就是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就是揭穿人的自我異化的神聖形象;就是揭露非神聖形象中的自我異化。「於是對天國的批判就變成對塵世的批判,對宗教的批判就變成對法的批判,對神學的批判就變成對政治的批判。」對政治的批判也就是對現實社會制度的批判。這種批判顯然不會只停留在理論上,最終要由批判的武器演變為武器的批判。
馬克思的一生雖然主要進行的是理論的批判,但他更關注武器的批判。無論是哪裡爆發無產階級革命斗爭,他都給予滿腔熱情的支持。比如1848年他支持波蘭主張土地革命的政黨;1849年他支持德國極端革命民主派;對於1870年的法國革命,他盡管事先警告過法國無產階級不要舉行不合時宜的起義,但起義一旦發生,他還是以歡欣鼓舞的心情來迎接沖天的群眾的革命首創精神。並且在革命失敗後,對巴黎公社作了一個極其深刻、准確、出色而起積極作用的革命的估價。馬克思的這種批判精神被後來的馬克思主義者繼承和發展,且得到高度評價。譬如在霍克海默看來,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批判》中開創的批判傳統,「不僅僅是人類當下事業中顯示其價值的一種研究假設,而且是創造出一個滿足人類需求和力量的世界之歷史性努力的根本成分。無論批判理論與具體科學之間的相互聯系多麼廣泛,該理論的目的絕非是僅僅增長知識本身。它的目標在於把人從奴役中解放出來。」
四、社會歷史實踐是其方法論特點
追索實踐概念的成型根源,應該是從康德和黑格爾開始的。只是他們的實踐不可避免地帶有不可知論或唯心論色彩。康德一方面沒有把實踐看作是溝通主客體的橋梁,沒有認識到只有通過實踐才可以實現思維和存在的統一;另一方面把人類實踐主要限於倫理學,要人們拒絕激烈的政治革命,溫文爾雅地追求道德完善,認為「純粹實踐理性的無制約的對象的全體,就是所謂的『至善』。」黑格爾雖然把實踐引入認識論,且把真理看作是理論和實踐的統一,認為「前者就是認知真理的沖力,亦即認識活動本身——理念的理論活動。後者就是實現善的沖力,亦即意志或理念的實踐活動。」這兩種密不可分的活動常常是消滅主觀和客觀片面性的兩種手段。但是他的實踐依然只是絕對理念發展過程的一個環節。而馬克思的實踐方法論的最大功績就是既克服了黑格爾的唯心論,將它從理念世界拉回到世俗世界,也把費爾巴哈的「感性直觀」納入人類實踐,導入認識過程;認為人類實踐活動的物質材料決非人的主觀所固有,而是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的客觀實在。但「他又決不是在無中介的客觀主義的意義上,即決不是從本體論意義上來理解這種人之外的實在。」而是處處把實踐和歷史看作是實現人和自然統一性的中介。在他那裡,外部世界既是人的實踐要素,又是存在著的萬物總體。人類生產力作為知識和實踐的產物,由於給物質世界打上烙印,因而與其說否定了不依賴於意識的物質世界的存在,不如說完全確證了它的存在。因為「抽象的、孤立的、與人分離的自然界,對於人說來也是無」;「單純的自然物質,只要沒有人類勞動物化在其中,也就是說,只要它是不依賴於人類勞動而存在的單純的物質,它就沒有價值。」反過來,自然科學之所以沒有給人們提供任何對自然實在的直接意識,也是因為人們對實在的認識主要不是在理論上,而是在實踐上。在人的一切認識中,「甚至連最簡單的可靠的感性對象也只是由於社會發展、由於工業和商業往來才提供給他的。……這種活動、這種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與創造、這種生產,是整個現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礎。」因此承認社會要素在認識過程中的決定作用,並不否認外部世界的優先地位。相反,堅持外部自然及其規律對社會中介的先在性,在認識論上具有重大意義。這涉及到究竟是肯定物質、實踐第一還是精神、理論第一的哲學基本問題。而馬克思在這里顯然堅持了唯物論立場,並把唯物論與辯證法結合起來建立了一種新唯物主義。以至馬克思眼裡的自然和物質也就不同於以往一切唯物論者的認識。
在馬克思看來,由於實踐主體總是使認識對象,自然界或物質材料與自己處於相互作用的過程和關系中,這樣,在任何時候都不應該說物質對象或自然界是最高的存在原則。再說,人在實踐中,所接觸的物質本身也從未是絕對的抽象,總是從質、量、時間和空間、運動和速度等各方面都給予具體規定了的存在形態。物質的普遍性對於意識的獨立性來說,只存在於具體和特殊之中。物質的實在性只存在於與人的社會實踐和意識相互關聯的關系和相對性中。不存在脫離具體規律獨立存在的自在實體。自然和人都具有實踐的、感性的、直觀的性質,且只有用感性直觀來規定和修正自身的思維,才是真實的、客觀的。人作為思維主體只有通過社會實踐,在與人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才能夠認識自然與人本身。因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反過來,一切理論若離開實踐就是「純粹的經院哲學」。不論自然概念還是社會概念,都首先不是從思辨或物理的角度,而是從社會實踐的角度去規定的。比如各種對立理論之間的矛盾解決,只有藉助人的實踐力量,才是可能的;只有社會實踐才能有效地將構成人類認識的諸要素統一起來,並作為它們相互轉化的中介。無論是人的局部經驗概括還是特殊領域的理論認識,或最普遍的世界觀的形成,都是在人類實踐過程中產生的;並不斷地將實踐對象統攝在自己的目的之下,從對存在著的現實進行解釋轉向對它進行變革,致使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也創造客觀世界。所以實踐既是理論檢驗和科學劃界的原則,也是檢驗哲學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的標志。
馬克思的方法論特徵不僅在於把感性與理性、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還將歷史與現實、人和自然有機地統一起來。其中「歷史」概念對於理解馬克思的方法論尤為重要。他對於歷史和世界的意義的闡釋,既不同於叔本華的所謂歷史是雜亂無章的事實的堆積,也沒有像黑格爾那樣把歷史從屬於理念或目的。他認為這個世界包含的全部能動意義,無非是人類通過各種行為、實踐調節自己的生活條件和生存環境而達到的目的。即使人類社會能夠從較惡的社會進達於較善的社會,也不需要增加任何外在目的,只能從歷史發展的史實中去尋找一系列解釋上的聯系。因為人的本質是殘酷地隸屬於維持其生存的物質條件的。人類當前只有首先從理論上把自己作為自身的原因來看待,才能達到其本質和實在的現實統一。為此馬克思關心的主要是先於人類存在的自然。在這個「絕對第一的基質」中,一切都已經同社會實踐產生的認識和事物交織在一起。這樣它也就不是絕對的第一,而是歷史和社會的產物。「既然人和自然界的實在性,亦即人對於人說來作為自然界的存在和自然界對人說來作為人的存在,已經具有實踐的、感性的、直觀的性質,所以,關於某種異己的存在物、關於凌駕於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問題,亦即包含著對自然界和人的非實在性的承認的問題,實際上已經成為不可能的了。」現實的一切都是從作為存在物的人和自然界的理論上和實踐上的感性意識開始的。正是從社會實踐的具體性而不是從有關物質的抽象體出發,唯物主義才認為:自然界的各種物質形態彼此合乎規律的產生是不證自明的;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和人類文明歷史的發展本質上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盡管社會發展的規律和歷史有其特殊性,但自然史和社會史卻在差異中達到統一。相對於人類,「全部歷史都是為了使『人』成為感性意識的對象和使『作為人的人』的需要成為(自然的、感性的)需要所作的准備。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個現實部分,是自然界生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部分。」然而形而上學唯物論卻沒有看到兩者間的辯證關系,認為人類史只是自然史的附屬,是生物學規律的一種純粹現象。而馬克思則認為現實的基礎是資產階級社會,不是一般的自然史或人類史。現實中不存在自然和社會的絕對分離。在人的面前總是擺著一個歷史的自然和自然的歷史。作為合規律的、一般領域的自然,總是同被社會組織起來的人在一定歷史結構中產生的目標相聯系。「人的歷史實踐及其肉體活動是連接這兩個明顯分離的領域的愈趨有效的環節。」
所以自然史和人類史都是人類行為的自然後果,不是預先設計的結果。勞動、資本、乃至科學的異化都將成為不堪忍受的力量約束著人的主觀性,限定著歷史發展的軌跡。因此,「對政治經濟學的辯證描述,只有通過對那種體系進行最徹底的經驗主義的和概念的研究,才是可能的。辯證的描述必須從對政治經濟學的綜合分析中形成,而不是通過應用預制的辯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