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極端天氣如何保護自己
盡量不出門,避免災害天氣的侵蝕
外出時注意避開高大建築、廣告牌和空曠的野外出行。
⑵ 自動駕駛汽車如何應對大雪等極端天氣
面對大雪啊,這既然是極端天氣,那麼肯定得要低速等安全駕駛的注意事項還是應該遵守。
⑶ 如何防止氣候極端化
聖嬰來襲 高溫灼燒全球
美國氣候預測中心及日本氣象廳近日都指出,今年7月至9月間全球會大范圍出現「聖嬰」現象———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海水升溫,澳洲、非洲、東南亞、印度可能出現乾旱,日本、北美洲地區轉為溫暖潮濕。
在歐洲,進入8月以來,多地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點,並伴隨乾旱少雨天氣,造成災害性影響。持續的熱浪在葡萄牙、西班牙、希臘和法國南部地區引發森林火災,多國農業生產受到影響。
過去半個月里,法國33個省先後發布高溫橙色預警。8月下旬以來,比利牛斯山中部地區、羅訥山谷、羅訥-阿爾卑斯以及阿爾薩斯地區的最高氣溫一直徘徊在34至37攝氏度。法國衛生部門透露,8月8日至11日的四天里,僅巴黎地區就有約50人的死亡與高溫有關。
地處中歐的捷克最近一周也遭遇持續高溫,20日的最高氣溫更是達到40.4攝氏度,創下歷史最高紀錄。21日,該國一家化工廠的儲氣罐因高溫天氣發生爆炸,造成煤氣外泄。
高溫和乾旱引發西班牙10年來最嚴重的一次森林火災,目前已造成八人死亡、數千人受災。根據該國農業、食品與環境部公布的數據,共有13.9萬公頃森林在這次火災中被燒毀,面積是去年同期的三倍多。
此外,持續高溫和乾旱還造成歐洲農業歉收。據總部設在荷蘭的政府間組織「農業和鄉村合作技術中心發布的數據,歐洲的穀物價格在過去三周上漲了25%,牧草比去年同期減產50%。以英國為例,該國牧草價格已較去年同期上漲超過60%,勢必將帶動歐洲奶製品價格大幅上漲。
極端呈常態 製造災害變本加厲
有跡象顯示,氣候變遷正在成為常態,年復一年愈演愈烈。今年以來,全球各地因氣候變遷引起最明顯災難性後果,就是糧食危機。專家預計,未來全球氣候將更加反復無常。
今年入夏以來,美國持續高溫,號稱美國糧倉的中西部地區,創下56年來最嚴重的旱災;此外,根據美國乾旱監測中心的數據,美國本土48州中,近2/3都已經出現乾旱現象。美國是全球玉米、黃豆、小麥的最大出口國,其中玉米、黃豆更佔全球出口的40%以上。美國中西部旱災,已帶來今年全球玉米、黃豆、小麥等農產品價格飆漲。稍早,發生於2011年的反聖嬰現象、澳大利亞百年一見水災以及2010年發生的俄羅斯大旱災,都使近幾年全球相關農糧商品價格持續上揚。這些例證說明,氣候變遷已成常態,並將持續推升農產品價格,進而影響全球經濟。
美國賴斯大學氣候變化專家羅恩·薩斯近日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警告說,極端高溫和乾旱天氣頻繁爆發的可能性正在不斷增大,這會是一種全球現象,人類需要提早採取措施,積極應對,否則將會面臨災難性嚴重後果。
薩斯對來氣候變化頗有研究,非常關注近來美國及其多國面臨的極端高溫與乾旱天氣。他對記者說,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境內重大乾旱、洪水、風暴和颶風的發生頻率有明顯增加,可以說,乾旱不僅會變得越來越嚴重,而且會越來越頻繁,因為全球的氣候結構都在發生著變化。
薩斯說:「乾旱會反復出現。極端天氣和極端氣候將變得越來越常見。去年德州遭受了百年不遇的乾旱。氣候變化的日趨加劇將使乾旱的出現越發頻繁,可能每10年或15年就會爆發一次。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50年代和80年代都經歷了重大的旱情。世界上每年在不同的地方都會出現乾旱與洪水災害。今年,如果縱觀全球,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在遭受著嚴重的乾旱和洪水。」
對此,農業咨詢機構東方艾格總經理黃德鈞認為,氣候惡劣事件從原來的每100年10次左右,已經上升到了七八十次,所以從未來看,自然災害、天氣因素對農產品的影響肯定將越來越嚴重。
薩斯同時指出,現在每年的氣溫與前一年相比都有明顯的差異,極端高溫天氣會越來越多,而極端低溫天氣會越來越少。他說,在上世紀50年代,極端高溫和極端低溫出現的比例是相同的,從六七十年代開始,情況開始發生了變化,極端高溫天氣出現的次數越來越多;2011年和2012年,這個比例達到9:1。極端高溫紀錄被打破的次數是極端低溫的九倍。因此,可以說極端高溫和乾旱天氣爆發的可能性在增大,而且這種現象不會是某個國家獨有的,會成為一種全球現象。
薩斯警告說,氣候變化問題非常嚴峻,10年或20年後,我們所處的環境將比現在更加糟糕,如果不採取行動減緩氣候變化的步伐,那麼,全球平均氣將會上升9至10華氏度。倘若如此,後果將非常嚴重。
薩斯說:「我們將看到越來越多的自然災害,如洪水、乾旱、極端天氣和極端高溫等,這些自然災害與火山爆發、地震等自然災害相比和氣候變化的關系更為緊密。」
人性化措施 減損獲實效
今年,在應對極端高溫天氣過程中,歐洲多國採取了一系列人性化措施,使減災工作更富實效。
西班牙政府負責主導了此次森林火災受害者的安置工作,同時歡迎非政府組織積極參與減災工作,以期擴大減災工作的主體和效果。對於因火災需要轉移的居民,當地政府安排其在附近賓館或體育館等地避難,並提供食品和水等基本生活必需品。而非政府組織則主要向受災民眾提供政府援助之外的幫助,以提高受災民眾的生活質量。
西班牙政府以最快速度對火災受害者的經濟損失作出評估,並及時給予直接補償。西眾議院通過了一項倡議,決定建立一個長期的直接援助方案,對在火災高發地區的受災民眾給予補償。該決議由火災調查委員會全程負責實施。
義大利衛生部重新啟動「1500防暑熱線」,所有在義大利的民眾均可以在每天8時至18時免費撥打這一電話,獲取防暑建議。高溫敏感者和老人等特殊人群還可以通過撥打該號碼,轉接各大區和市區免費公共服務熱線,以獲得針對性更強的咨詢和護理服務。此外,義大利衛生部還在其官方網站發布了一系列電子指導手冊,向公眾普及高溫防護知識。其中既有普適性的手冊,也有專門為嬰幼兒、老人及患有慢性病的人群發布的高溫防護手冊。網站還刊登有專業醫護人員上傳的夏季常見病診療建議,民眾可免費下載使用。
在法國,當地媒體在減災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費加羅報》連日發表對法國內科醫生工會秘書長巴迪斯托尼等衛生專家的專訪,向民眾普及防暑知識。法國在處置預案方面格外關注「特殊群體」。政府在老人居所、婦產醫院以及幼兒園都提供了避暑場所,規定所有敬老院必須配備納涼設施。部分城市還會在高溫季節向在市政廳登記的弱勢群體提供必要的救濟。
在比利時和荷蘭等西歐國家,災害性天氣預警發布機制通過強制插播路況信息等渠道,將保護網擴大至公路上行駛的每輛汽車,避免信息傳遞的「死角」。
歐盟委員會健康和消費者總司公共健康署專門設立網頁,24小時即時發布森林火險預警和高溫預警。此外,西歐不少國家高速公路的電子提示牌也會實時顯示路面溫度和緊急救助電話等信息。
由於有2003年夏天歐洲極端高溫天氣造成上萬人死亡的慘痛教訓,加上2007年、2010年歐洲再度遭遇極熱天氣以及2012年初遭遇極寒天氣,歐洲各國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地區性的極端氣候「常態化」已成為不爭的現實,各國必須加緊制定和完善應對極端氣候的預案。
在亞洲,頻繁面對極端氣候災害天氣的日本也有可借鑒之處,其突出特點是,在法律制度上、行政組織上,將中央、地方及個人等各種力量集結起來,共同應對自然災害。
日本特別重視日常的防災訓練。一些地方設有防災日,這一天眾多國民會去參加和防災相關的訓練活動,參觀防災展覽,媒體也不失時機地將過去發生過的災害情況重新報道出來,強化防災意識。及時有效地應對各種自然災害,是日本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的主要任務。一旦發生災情,有一套能夠立即行動起來的組織體系。
日本還特別重視組織志願者參與救災。在2011年大地震中,(日本)全國社會福祉協議會及時在網頁上報告志願者活動狀況,厚生勞動省也及時地在自己的網頁上刊登了志願者的相關信息,讓志願者能夠及時根據個人情況,趕赴到最需要他們的地方去。
在日本的防災體系中,中央政府特別重視對經濟損失的推算,在此基礎上制定重大自然災害特別財政援助相關法律等,加上已有的《災害救助法》、《災害對策基本法》等自然災害法,不斷地完善著法律制度。這是長期防災的重要保證。
⑷ 明年一二月或發生極端寒潮,如何提前應對這樣的極端天氣
為全力做好首場強降雪期間交通安全應急保障工作,大興公安分局交通支隊提前安排部署,迅速啟動極端天氣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應急預案,以「降事故、保安全、保暢通」為工作目標,實施應急勤務,強化路面管控,齊心協力保障轄區道路交通安全、暢通、有序。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表示,正是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高溫熱浪、乾旱、洪澇、台風、寒潮等極端天氣事件頻率增加、強度增強。全球變暖導致氣候更加不穩定,極端冷事件強度在增大。
此外,北極增溫也是極寒天氣發生的重要原因。預計明年1—2月冷空氣活動將明顯轉強,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氣溫可能比常年同期偏低,發生階段性極端寒潮事件的可能性大。各地需要繼續防範低溫天氣的不利影響,做好煤電油氣等能源調度和供應保障,做好春運保障工作,加強森林草原和城鄉防火。
⑸ 怎樣預防極端天氣
極端天氣是指天氣(氣候)的狀態嚴重偏離其平均態,在統計意義上屬於不易發生的事件。通俗地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指的是50年一遇或100年一遇的小概率事件。過去50年中,極端天氣事件特別是強降雨、高溫熱浪等極端事件呈現不斷增多增強的趨勢,預計今後這種極端事件的出現將更加頻繁。
目前極端天氣的頻繁發生,一大部分原因是由於全球變暖引起的。所以,要減少和預防極端天氣,也就是抑制全球變暖趨勢,就是提倡低碳運動,減緩變暖趨勢。這些需要我們全人類共同努力。對於我們個人來說,一方面要在生活各方面堅持支持低能減排,不浪費地球資源。另一方面,要大力宣傳低碳運動,呼籲更多的人來為地球生態平衡做力所能及的事。
⑹ 如何才能減少極端天氣的發生
近年來,不可否認,世界上很多國家的科技和經濟實力以及綜合國力都是在不斷進步的,但是,隨著這些的進步,也存在弊端,那就是全球資源在不斷地減少,地球承受的壓力越來越重,人們的環保意識不夠強,導致到處都有垃圾堆積的現象,海洋消失,同時導致了很多生物的死亡甚至滅絕,而惡劣天氣,也更不用說了,基本上是每年都會發生,那麼,作為這個地球上的一份子,要如果做,才能減少惡劣天氣的發生,讓我們這個美麗的地球處於一個比較平穩的態度呢?
從國家出發,制定相關政策。盡管國家已經意識到,地球處於一種壓力狀態,全球經常有惡劣的天氣發生,但是很多人依然不能把控好自己的個人行為,亂砍亂伐,亂丟垃圾。因此,面對這些行為,國家要出台更加嚴峻的法律。懲治這些違法行為,進而減少惡劣天氣的發生。
⑺ 7省份部分地區有大到暴雨,人們該如何應對這種極端天氣
其實極端天氣每年都會發生,給人類帶來的損失在所難免,為了減少損失,氣象部每時每刻都在預測天氣變化,當有極端天氣時,會第一時間通知當地居民減少傷害。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關注自己所在地區的天氣變化,當發現有台風和暴雨消息時,應該減少出行。極端天氣會有破壞建築,但我們會修復建築,面對這些困難時,全國眾志成城,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絕不會讓任何一個省市孤立無援。
我遇到過的極端天氣。
因為我所在的地方是江西省,在這個省份每年夏天雨水巨多,有一次下午准備去上學,當時下午4點左右,但周圍十分暗,彷彿已經到了晚上。我拿著雨傘站在路邊等車,沒過一會兒工夫下起了大雨,雨水中還伴有一厘米左右的冰雹,我趕緊打開雨傘,冰雹打在雨傘上噼里啪啦響起,站在路邊一會兒工夫,自己的褲腳就濕了,大雨密集的看不見對面的房子,幸好及時坐到了車,不然全身上下都會濕。
⑻ 極端天氣堅決即時啟動最高等級響應,百姓應該如何應對極端天氣
面對極端天氣時,百姓應當提前准備應急用具,比如:雨傘、雨衣、膠鞋、口罩,以免突遇極端天氣,應急工具可以幫助到百姓。
3.請求救援
當在偏僻郊外又遇極端天氣時,百姓要到安全地帶躲避,避免極端天氣侵襲從而造成一定的傷害,同時,要保持手機暢通,一方面觀察天氣情況,另一方面要及時地和外界取得聯系,必要時要請求當地救援人員的幫助。在面對極端天氣時,百姓不要慌張也不要隨意走動,要隨時觀察周圍的環境,如發現此處危險重重且不宜久留時,在確保萬無一失後,再迅速轉移隱蔽位置,耐心等待救援人員的到來。
⑼ 極端天氣環境下應該如何規避事故
(1)霧中駕駛
遇到大霧,切記不要魯莽駕駛。霧天行車注意事項:①時刻關注天氣預報和周圍天氣變化。視線下降時,打開霧燈、尾燈、近光燈、側標志燈和前後小燈,降低車速,增加車距。②盡量避免緊急制動,不要盲目加速,快速變道,猛打方向。③前方發生事故時,應根據情況將車輛停放在安全區域。車上人員立即下車,在安全區域等候,開啟雙閃,並在車後150米處放置危險警示牌,防止發生二次事故,及時報警。④經常按喇叭,警告行人和車輛,並指示車輛位置,避免碰撞。
①涉水車輛應觀察水深、水流方向、速度,以確定是否有沙子、流沙等障礙物。②若水深超過車輛最大涉水深度,涉水前應關閉百葉窗,取下風扇皮帶,用塑料布包裹電器和高壓線。③路面較硬時,緩慢入水,避免沖入水中打濕發動機。駕駛時穩定方向盤,不要換擋或停車。如果道路狹窄泥濘,可以高速通過;如果車輪打滑或下沉,記得不要踩油門。在不停車的情況下,用人力或其他車輛駛出水面。④由於化油器車輛的水壓低於氣缸的排氣壓力,只要車輛不停車,積水就不會倒流。相比之下,當電噴型車輛涉水行駛時,水可能會直接被吸入氣缸。
⑽ 未來的極端天氣或更頻繁,我們該如何保護好自己
首先,極端天氣影響的並不是哪一個國家,而是所有人類,所以每個國家都應該積極承擔環保責任。相信這兩年大家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丑惡嘴臉又有了一個新的見識,他們一邊鋪張浪費,人均碳排放那麼高,一邊又譴責我們發展中國家不愛護環境,他們一邊自己大魚大肉,好好的食物過了最佳賞味期就扔掉,香蕉還是青的就認為過期了,一邊又在發展中國家大力鼓吹素食、人造肉……真的是兩面派的典型代表,地球是所有人類共同的家園,保護環境收益的不是哪一個國家或者哪一個種族,每個國家都應該積極承擔起保護環境的責任,倡導自己國家的國民愛護環境,低碳生活,少打著環保的借口插手其他國家的事務。
最後,除了積極保護環境,減少極端天氣,也要防患於未然。除了從現在馬上開始愛護環境,爭取努力改善環境以外,作為一個個體的人在面對越來越頻繁極端天氣,也要未雨綢繆,雖說人類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很薄弱,但是現在科技還是很發達的,能提前預測到極端天氣,而且我們國家氣象部門也會通過移動、電信等運營商給我們發簡訊,這個時候就要安排好自己的活動,盡量少外出,不要去危險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