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實用主義
如果樓主問的是通俗意義上的實用主義,那麼上面的朋友已經解答了,如果問的是在美國開創的一種哲學流派,請參考下面的內容:
實用主義是在美國土壤上生長的一個哲學流派,它於十九世紀
七十年代在美國露頭。1871-1874年間在哈佛大學進行活動的「形而上學俱樂部」被認為是美國第一個實用主義組織。俱樂部的主持人 是後來被認為是實用主義創始人的皮爾士,參加者有哲學家、心理學家賴特(C.Wright 1830-1875年)、律師霍爾姆斯(O.W.Holmes 1841-1935年)、歷史學家費斯克(J.Fiske 1842-1901年)以及後來成為實用主義
最大代表之一的詹姆士等人。他們各在自己專攻的領域表述了實用主義的一些基本思想。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通過詹姆士以及美國實用主義另一個最大代表杜威等人的活動,實用主義發展成為在美國影響最大的哲學流派。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前,實用主義在美國哲學中一直佔有主導地位,甚至被視為美國的半官方哲學。在其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實用主義也有流傳。例如在英國出現過以席(F.C.S.Schiler 1864-1937年)為代表的實用主義運動。席勒為了強調哲學以人的利益為中心,於是將實用主義改稱為人本主義。實用主義的根本綱領是:把確定信念作為出發點,把採取行動當作主要手段,把獲得實際效果當作最高目的。實用主義者英文原名是Pragmatism,源出希臘文πρανμα,意思即是行為、行動。而實用主義者對行為、行動的解釋,完全貫徹了資產階級利己主義世界觀的精神,即只管行動是否能給個人或集團帶來某種實際的利益和報酬,而不問這種行動是否合乎客觀實際,合乎原則。也就是只管直接的效用、利益,不管是非對錯。有用即是真理,無用即為謬誤。
實用主義的特點在於,把實證主義功利化,強調「生活」、「行動」和「效果」,它把「經驗」和「實在」歸結為「行動的效果」,把「知識」歸結為「行動的工具」,把「真理」歸結為「有用」、「效用」、或「行動的成功」。實用主義的要義體現在皮爾士所表述的這一觀點中:認識的任務,不是反映客觀世界的本質和規律,而是認識行動的效果,從而為行動提供信念(「思維的唯一職能在於確立信念」)。
二次大戰後實用主義的代表人物胡克和劉易斯,他們兩個分別代表了實用主義演化的兩個不同方向:前者發展了實用主義哲學的反馬克思主義內容;後者則把它引進邏輯學領域,促進了實用主義與邏輯實證主義的合流。
代表人物:美國的杜威。
2. 實用主義者是什麼
實用主義者有兩個重要特點:一是功利主義。它以實際效果解決一切哲學認識問題的准則。實用主義注重實踐,沒有功利效果,也就無所謂理論的真假好壞。實用主義從來不在字面上解決問題,它要求面向事實和將來。
「實用主義」往往表現為機會主義。它一般不去探索「遠離現實」的理論,心態浮躁,不願意對事物和現象進行反復的實驗、驗證,更不願意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和繁瑣的論證,不願意探索客觀的、相對獨立於個人意志之外的規律,更不願意對現實的社會進行批判。
擴展資料
實用主義者忠於事實,沒有反對神學的觀點,如果神學的某些觀念證明對具體的生活確有價值,即承認它是真實的。將哲學從抽象的辯論上,降格到更個性主義的地方,仍然可以保留宗教信仰。承認達爾文,又承認宗教,也不承認是二元論的,即既唯物,又唯心,也是多元論的。
實用主義的主要論點:
知識是控制現實的工具,現實是可以改變的;實際經驗是最重要的,原則和推理是次要的;
信仰和觀念是否真實在於它們是否能帶來實際效果;真理是思想的有成就的活動;理論只是對行為結果的假定總結,它是一種工具,是否有價值取決於是否能使行動成功。
人對現實的解釋,完全取決於現實對他的利益有什麼效果;行動優於教條,經驗優於僵化的原則;
概念的意義來自其結果,真理的意義來自於應證。
實用主義的特點在於,把實證主義功利化,強調生活、行動和效果,經驗和實在歸結為行動的效果,知識歸結為行動的工具,真理歸結為有用、效用、或行動的成功。實用主義的要義體現在皮爾士所表述的這一觀點中:認識的任務,是認識行動的效果,從而為行動提供信念(思維的唯一職能在於確立信念)。
3. 為什麼信任實用主義
實用主義Pragmatism是從希臘詞πραγμα派生出來的。產生於19世紀70年代的現代哲學派別,在20世紀的美國成為一種主流思潮。對法律政治教育社會宗教和藝術的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實用主義指出,當代h哲學劃分為兩種主要分歧,一種是非理性主義者,也是唯心的、柔性重感情的、理智的、樂觀的、有宗教信仰和相信意志自由的;另一種是經驗主義者,也是唯物的、剛性不動感情的、憑感覺的、悲觀的、無宗教信仰和相信因果關系的。實用主義則是要在上述兩者之間找出一條中間道路來,它是經驗主義思想方法與人類的比較具有宗教性需要的適當的調和者。
實用主義哲學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思想淵源。美國實用主義的奠基人詹姆士承認實用主義是「一些舊思想方法的新名稱」。實用主義的思想來源可以追溯到古典西方哲學中貝克萊、休謨和康德的經驗主義。對實用主義發生直接影響的是孔德的實證主義,馬赫的經驗批判主義,叔本華的意志主義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如果說實用主義強調經驗行為中的經驗理論主要來自實證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那麼,實用主義經驗行為中的行為理論主要來自意志主義和生命哲學。實用主義哲學吸取了進化論、實驗生理學和心理學的研究成果。
實用主義哲學的形成,有其自然科學根據和社會歷史原因。實用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都出生於美國,它的活動中心也一直在美國。美國建國的歷史較短,它沒有傳統的政治和思想體系的束縛,自由、平等的意識最為突出,而隱藏在這些意識後面的個人主義,利己主義也表現得最透徹、最直接。美國人民可以自由放任地去爭取個人的發展,追逐個人的利益和功用。這種情況使得美國哲學的主要任務是直接論證利己主義的合理性。實用主義是美國人精神面貌和行為方式的寫照。
【實用主義的論點】
1.強調知識是控制現實的工具,現實是可以改變的;
2.強調實際經驗是最重要的,原則和推理是次要的;
3.信仰和觀念是否真實在於它們是否能帶來實際效果;
4.真理是思想的有成就的活動;
5.理論只是對行為結果的假定總結,它是一種工具,也是否有價值取決於是否能使行動成功;
6.人對現實的解釋,完全取決於現實對他的利益有什麼效果。
【實用主義的方法論】
實用主義首先是一種方法,實用主義方法不是去看最先的事物、原則、范疇,和假定是必需的的東西;而是去看最後的事物、收獲、效果和事實。詹姆士把實用主義當作一種確定人們行為態度的方法。他指出,實用主義要拋棄職業哲學家的許多積習,即不能象過去的哲學家那樣,去追求原始的東西、抽象的絕對的原則和封閉的理論體系。
實用主義方法論有兩個重要特點:一是功利主義。實用主義以實際效果解決一切哲學認識問題的准則。實用主義是注重實踐的,而它的實踐必須是功利主義的。沒有功利效果,也就無所謂理論的真假好壞。實用主義從來不在字面上解決問題,它要求面向事實和將來。二是唯名主義。實用主義方法論和經驗主義唯名論有共同一致的方面。它不把世界當作系統一規律支配的有聯系的統一整體,而認為世界中只存在個別的、特殊的東西。它認為一元論哲學導致固定的教條主義態度,而多元論哲學將為偶然性、自由選擇和新奇的事物留有餘地。人們對外在客體的每一個認識都是獨特的具體的,因此,可以充許對於同一事物作各種不同的解釋。
4. 實用主義是怎麼產生的
實用主義是從希臘詞πραγμα(行動)派生出來的。產生於19世紀70年代的現代哲學派別,在20世紀的美國成為一種主流思潮。對法律、政治、教育、社會、宗教和藝術的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同名圖書《實用主義》是一本決定美國人行動准則的書,它是美國的半官方哲學。實用主義是在美國土壤上生長的一個哲學流派,它於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在美國露頭。1871-1874年間在哈佛大學進行活動的"形而上學俱樂部"被認為是美國第一個實用主義組織。俱樂部的主持人是後來被認為是實用主義創始人的皮爾士,參加者有哲學家、心理學家賴特(C.Wright1830-1875年)、律師霍爾姆斯(O.W.Holmes1841-1935年)、歷史學家費斯克(J.Fiske1842-1901年)以及後來成為實用主義最大代表之一的詹姆士等人。他們各在自己專攻的領域表述了實用主義的一些基本思想。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通過詹姆士以及美國實用主義另一位代表人物杜威等人的活動,實用主義發展成為在美國影響最大的哲學流派。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前,實用主義在美國哲學中一直佔有主導地位,甚至被視為美國的半官方哲學。在其他西方國家,實用主義也有流傳,例如在英國出現過以席勒(F.C.S.Schiler1864-1937年)為代表的實用主義運動。席勒為了強調哲學以人的利益為中心,於是將實用主義改稱為人本主義。實用主義的根本綱領是把確定信念作為出發點,把採取行動當作主要手段,把獲得實際效果當作最高目的。實用主義者英文原名是Pragmatism,源出希臘文πρανμα,意思即是行為、行動。而實用主義者對行為、行動的解釋,關注行動是否能帶來某種實際的效果,也就是關注直接的效用、利益,有用即是真理,無用即為謬誤。
5. 《實用主義》里關實用主義是一種關於真理的理論內容是什麼
在詹姆士那裡,實用主義除了作為一種方法之外,更重要的它不是一種真理理論。他的真理觀是:①真理是有效用的工具;②是對觀念符合實在的獨特理解;③真理是一個過程;④真理需要有一種「信用制度」。
6. 《實用主義》中的實用主義的方法論是一種什麼觀點
實用主義的方法論。詹姆士指出:「實用主義的范圍是這樣的——首先是一種方法,其次是關於真理是什麼的發生論。」他說「實用主義不代表任何特別的結果,它不過是一種方法。」實用主義方法的功用,首先在於解決形而上學的爭端。簡言之,實用主義對於形而上學的抽象原則不感興趣;一切從實際效果出發,從事實出發,這才是實用主義的方法論。
7. 什麼叫"批判思辯理性主義"批判思辯理性主義與功利主義,實證主義,實用主義有什麼關系望高人解答!
思辯理性——黑格爾的理性觀
康德雖然在經驗理性論和天賦理性論都面臨絕境以哥白尼式的哲學革命挽救了西方古典性主義的生命,但又以他理性的先驗幻相使西方古典理性主義遭致新的困厄。在康德之後,費希特舉起了康德的旗幟,希圖重新救活西方古典理性主義。這場批判運動最終延續到黑格爾。在黑格爾那裡西方古典理性主義完成了它的歷史大綜合,產生了這種理性主義最後一種包羅萬象的形態——思辨理性論。
黑格爾認為康德的批判理性之所以使理性重新陷入困境原因在於康德割裂的理性與現實的關系,使理性與現實處於不可調和的沖突與分裂之中。康德認為人類的理性只能認識和把握存在的現象而不能認識和把握存在的本質,這就把現象和本質對立起來,認識論和本體論對立起來,造成理性和現實的沖突,思維此岸不能達到自在之物的彼岸,自在之物對人說來始終是一個永恆的謎,不可知的黑洞。黑格爾認為,康德之所以產生這種哲學的錯誤在於他沒有最深刻的發掘人類思維功能的內在統一性,只留在思維的較低階段——知性領域。沒有上升到把握全部現實的思辨理性。黑格爾的思辨理性則力求在最深的層次上把握全部現實的內在統一性,他說:「哲學的最高目的就在於確府思想與經驗的一致,並達到自覺的理性與存在事物中的理性的和解」(《小羅輯》,第43頁)。為了達到理性與現實的和解,必須思辨地考察理性,康德認為理性在認識世界本質時產生矛盾,陷入二律背反,是理性自身具有的「先驗幻相」,這說明世界的本質,一切事物的最高統一是不能被理性把握的,得出了不可知的結論,黑格爾的思辨理性則認為理性在認識世界時陷入矛盾正表明理性把握了世界的本質,「思辨的思維在於思維把握住矛盾並在矛盾中把握住自身」(《邏輯學》下卷,第7頁)。因此只有思辨理性立足於「從對立面的統一中把握對立面」才能使思維把握全部現實,從而克服康德哲學中「現象」與「自在之物」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黑格爾指出「康德只走到半路停住,因為他只理解到現象的主觀意義,於現象之外去堅持著一個抓本質,認識所不能達到的物自身。殊不知直接的對象世界之所以只能是現象,是由於它自己的本性有以使然,當我們認識了現象時,我們因而同時即認識了本質,因為本質並不存留在現象之後或現象之外」(《小邏輯》,第276頁)。克服現象與本質的分裂,使它們在對立統一中得到理解是黑格爾批判康德的突破口,可以說黑格爾在批判康德的所有形而上學命題時都發揮了深刻的思辨精神,闡明了他的辯證法。辯證法使黑格爾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思維的能動性和它內在的統一功能,這種統一功能所各種知識吸收入理性的形式之中,使黑格爾在西方哲學史上建構了一個龐大的思辨理性體系。這個思辨理性體系以思維和存在的統一為軸心把哲學本體論和認識論結合起來,達到了本體論、認識論和邏輯學三者的同一。為了達到這種同一,黑格爾運用了邏輯與歷史一致的哲學方法把西方古典理性主義的優秀成果全部融合在自己的哲學體系之中,使西方古典理性主義歸結為純粹思想,即世界理性的邏輯運動,而世界歷史也就是一部理性的歷史。
但是,黑格爾這一切思維操作都是立足於唯心論的基礎之上的,他在批判康德時一方面宏所了理性思維的辯證功能,另一方面又把理性思維的能力片面吹脹、膨漲,抬到包羅一切的絕對境地。在他的思辨理性體系中,他企圖把歷史上一切哲學派別唯心主義化,化成完全脫離物質的觀念。甚至有感性肉體的人在黑格爾哲學體系中也變成了純粹精神的東西,馬克思曾一針見血地指出黑格爾的思辨理性是一種「無人身的理性」。這種思辨理性體系雖然一方面宣稱把全部現實包溶於自身之內,但在最終意義上卻遠離了現實,變成了一種空中樓閣,虛無飄渺的雲煙。雖然黑格爾哲學完成了西方古典理性主義的大綜合,但由於它那不良人間煙火的醉熏熏的思辨又必然敲響西方古典理性主義的晚鍾,恩格斯在《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中說:「一般講,哲學是由黑格爾完成了:一方面,因為他的哲學體系用是集以往的哲學全部發展之大成;另方面,因為他本人——雖然是不自覺地——給我們指出了一條走出體系的迷宮而達到真正切實認識世界的途徑」。
功利主義英文為utilitarianism,又譯為功用主義或樂利主義,是一種以實際功效或利益作為道德標準的倫理學說。它產生於近代英國,是伴隨著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而形成和發展的。該學說最早萌芽於培根和霍布斯的倫理學說中,18世紀的哈里森·孟德威爾和斯密對其都有一定的發展,至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邊沁和密爾最終將其建立成一種系統的有嚴格論證的倫理思想體系。
功利主義思想早已有之。古希臘學家伊壁鳩魯就提出過人生的目的在於擺脫痛苦和尋求快樂,求樂避苦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最大利益。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愛爾維修用求樂避苦的人性主張來反對封建束縛和禁慾主義,並從理論上對利益原則進行了探討。後來,邊沁接受了這些思想,創立了功利主義倫理學說。那麼,什麼是功利主義呢?功利主義是以行為的目的和效果衡量行為價值的一些倫理學說中最有影響的學說之一。這些學說通統被稱為'目的論',或者稱為'效果論'。然而,功利主義理論有許多類型。這些理論共同認為:行為和實踐的正確性與錯誤性只取決於這些行為和實踐對受其影響的全體當事人的普遍福利所產生的結果;所謂行為的道德上的正確或錯誤,是指該行為所產生的總體的善或惡而言,而不是指行為本身。
邊沁的功利主義理論是圍繞苦與樂的分析展開的,所謂樂就是幸福(功利),在道德上就是善。它不強調道德行為的動機,只講行為的效果。提出了人的最基本的情緒是苦與樂的感覺,人的天性就是趨樂避苦。從趨樂避苦這一人生的基本目的出發,進而便可以得到一個評價一切事物和一切行為的好壞標准:有助於產生快樂的行為和事物便是好的,反之則是壞的,這便是功利原則。由於功利主義強調行為人的結果,而不管行為的動因,所以欠全面。另外功利主義所謂的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原則不能確定善的大小、范圍,易導致不公。因為立場不同,對利益的看法也不一樣。最大多數人普遍同意產生最大價值的行為,也可能導致對少數人的不公正的傷害,誰來保護少數的正當利益和幸福呢?因此,功利主義出現這些理論困境,進入20世紀後,便逐漸走向衰落。
但到了20世紀中、後期,邊沁、密爾開創的功利主義原則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復活。這是因為,首先求利仍然是現代社會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人們行為的基本動機,這為市場經濟中的市場主體追求利益提供了理論支持;其次,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現代西方社會面臨許多問題,如環境污染、人口老化、資源短缺、就業失業等問題,對此,人們不能不面臨著道德的抉擇。道德作為一種行為規范和原則,是為了調節人與人之間的行為關系而確立的,而調節人們的行為實質上就是調節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由此,功利主義在英、美、澳等英語國家悄然興起。現代功利主義是在近代功利主義傳統的基礎上,適用現代哲學研究的方法對其重新闡釋而形成的新功利主義規范倫理學。
功利主義有其不足之處,如狹隘的目的論,其出發點和落腳點最終仍然是個人主義。但客觀地講,功利主義對於現金的時代是有益的!
實證主義(positivism)是強調感覺經驗、排斥形而上學傳統的西方哲學派別。又稱實證哲學。產生於19世紀30~40年代的法國和英國,創始人為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始祖A.孔德,主要代表有英國的J.S.密爾和H.斯賓塞。其形成標志為1830年開始陸續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實證哲學教程》。以孔德為代表的實證主義稱為老實證主義,20世紀盛極一時的邏輯實證主義稱為新實證主義。實證主義的基本特徵是:將哲學的任務歸結為現象研究,以現象論觀點為出發點,拒絕通過理性把握感覺材料,認為通過對現象的歸納就可以得到科學定律。它把處理哲學與科學的關系作為其理論的中心問題,並力圖將哲學溶解於科學之中。實證主義不僅對哲學而且對整個社會科學均發生了深刻影響,孔德所創立的實證主義社會學,在其後的一個半世紀是西方社會學的主流。
實用主義是美國土生土長的哲學。其創始人皮爾士認為,真理的信仰完全在於其可以對設想的生活行為的影響。這種哲學應用於科學研究時,對概念的審查不是消極觀察而是積極實驗。科學概念之所以有效,在於它們能有效地指導我們的行動並使我們和所引出的觀察密切聯系,它們能告訴我們如何確定事物究竟是什麼。實用主義的另一個代表人物詹姆士則通過實用主義哲學直接影響機能主義心理學,所以他常常被看作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的先驅。詹姆士在其《實用主義》一書中指出:真理的觀念乃是那些我們能夠同化、證實、確證和檢驗的觀念。而觀念最終在於它有助於我們和我們經驗的別的部分發生令人滿意的聯系。
實用主義的創始人皮爾斯受過化學專業的訓練,他一生中很多時間是在做成功的受人尊敬的科學家的工作。所以,不難理解皮爾斯在《信念的確定》一文中,為什麼在思考了約束人的信念的主要方法後,把科學方法看做優越的方法。他希望把這種方法擴展到哲學自身也是順理成章的。正如我們將看到的,他的「實用主義准則」公式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奠定「科學哲學」的基礎。正是基於這個准則,詹姆斯發展了實用主義觀點。美國實用主義產生的一個重要背景就是科學方法受到極大地尊敬。
實用主義最初不是作為一種完整的哲學提出來的,只是作為一種「如何使我們的思想清晰」的方法提出的。其中「意義」的本質是什麼的問題是東西方傳統哲學中一個古老而又永恆的問題,先前的哲學回答了這個問題。從歷史上看,對這個問題的語用定位的特點是:
意義與行為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系,所以意義的本質僅僅通過行為的提示就能澄清。如果假設沒有符號就沒有意義(這並非永遠是假設),如果「符號學」一詞作為一般的符號研究的名稱被接受,那麼意義與行動(或行為)具有內在聯系的觀點將暗含著符號學本質上是作為行動(或行為)理論來發展的。行為符號學可能被看做實用主義的基礎,實用主義是試圖在此基礎上來處理傳統哲學問題的一種哲學。在此意義上,「實用主義」一詞被賦予了某種精確性,即實用主義是建立在行為符號學基礎之上的哲學。�
然而,早期的美國實用主義者不是只在這個意義上表述實用主義的。他們也不是首先建立意義的行為理論,而後在此基礎上發展哲學觀點的。皮爾斯相信,即使從未聽說過實用主義,他自己的哲學觀點的發展(詹姆斯也同樣)也不會有本質上的不同。顯然,他把實用主義看做主要由他發展的哲學觀點的支柱,這種觀點大概先於他對實用主義的精確表述。
8. 什麼是實用主義(含義)
實用主義的特點在於,把實證主義功利化,強調「生活」、「行動」和「效果」,它把「經驗」和「實在」歸結為「行動的效果」,把「知識」歸結為「行動的工具」,把「真理」歸結為「有用」、「效用」、或「行動的成功」。實用主義的要義體現在皮爾士所表述的這一觀點中:認識的任務,不是反映客觀世界的本質和規律,而是認識行動的效果,從而為行動提供信念(「思維的唯一職能在於確立信念」)。
9. 實用主義是什麼
實用主義(Pragmatism)是從希臘詞πραγμα(行動)派生出來的。產生於19世紀70年代的現代哲學派別,在20世紀的美國成為一種主流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