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溝通技巧和方法培訓
溝通技巧和方法培訓如下:
1、三思而後言
在與人溝通的過程中,往往會因為說錯一句話,而引起別人的不悅,所以要避免說錯話才行。最好的方法,當然是不去說那句話。為了避免說出不恰當的話,在說任何話之前,都該先想想自己想表達什麼、應該說什麼,說了後別人會有什麼反應,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一下。
2、發現說錯了,立刻道歉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勇於認錯也是很重要的,一但當發現自己的言語傷害到他人時,千萬不要厚著臉皮不肯道歉。每個人偶爾都會說錯話,可自己一旦察覺自己說了不該說的話,就要馬上想辦法進行彌補,盡可能地減少負面影響。平時多留意別人的反應,如果說錯話了,對方臉色都變難看了,就必須馬上真誠的道歉,不要為自己的錯誤找借口;如果對方表現得並沒有那麼在意,也需要簡單地向對方道歉一下。
3、溝通中,永遠不要去爭誰對誰錯
有些人好勝心比較強,無論是和誰說話,說什麼話,都得分出個勝負,而且自己必須得勝利才行。常常喜歡在別人的話里找漏洞,為一些細節爭論不休,或喜歡糾正別人的錯誤,以此來炫耀自己的知識淵博、伶牙俐齒。這樣的人,一定會給別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是不好的印象。這些人往往忽略了溝通的最基本原則,因為他們把溝通當成了辯論,而不是信息、想法與感覺彼此交換的過程。
4、挑對說話的時機
當要表達意見之前,都必須先確定,對方已經准備好,願意聽說話了。否則只會浪費力氣,對牛彈琴,白白錯過了讓別人接受意見的大好機會。想遇到最好的時機很困難,但要遇到適於交談的時機卻不難。
5、對事不對人
溝通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事情,而不是吵架。如果溝通對事,那討論的是解決方案,如果溝通對人,那討論就會變成吵架,甚至人身攻擊,問題沒解決。
2. 如何有效的溝通心得
溝通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對於個人和企業來說又是一個極其重要的事情。一個人和一個企業的成功,這其中的溝通起著非常重要的因素,對於集團和公司的每個人來說都是如此。
這節課里余世維博士談了對溝通的認識:如溝通的目的和意義,現實中應該遵循的溝通原則以及常見得溝通形式和注意事項。
首先講了是溝通的4個目的:激勵、表達情感、流通信息、強化信息防止信息斷裂,還分別舉了多個通俗的例子:如日本人「老雞帶小雞」的管理現象。^^
人擅長表達自己的方式不一樣:有的善談、有的善聽、有的善行。善於交談不等於善於有效溝通,對於個人、企業和社會來說,評價有效溝通的標准應該取決具體的溝通是否有利於問題的解決;是否對個人的發展及企業和社會有貢獻。而溝通的目的和意義呢,對於企業和個人來說,他認為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問題,通過解決問題來做好企業和社會中的事。
溝通並不是隨意找人說說話而已,它存在著一個基本問題——也就是心態。一個人一旦自私、自我、自大起來,是很難與別人溝通的。因此,很少人願意跟一個狂妄的人聊天。^^
在溝通的堅持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局部沖突,讓溝通雙方的心理感受很累。這樣的溝通沖突問題,存在於對對方不夠關心,沒換位想一下,也就是站他的角度考慮問題,在乎他的處境;一旦他感覺到你有在想他的難處,那就很容易讓感情產生共鳴,於是所有的問題也就都迎刃而解了。
所以,溝通不是一種說服,而是一種感染、一種形像展示、一種言行一致的體現。
3. 溝通方法和技巧方面的能力,該去和誰學,又學到了什麼!
三人行,必有我師,溝通方法和技巧方面的能力,可以在日常工作中,向身邊的人學習,也可以向有經驗的人請教,處處留心皆學問。
又學到些什麼?就是要學到利用文字、語言等手段與他人進行交流使用的技巧。
溝通技巧包括如何簡化運用語言、積極傾聽、重視反饋、控制情緒等等。
4. 角色與溝通技巧的心得
善於溝通,並不等於能說會道
市面上曾一度流行許多溝通技巧的書,教我們怎麼說話、怎麼與人相處。其中大多強調:熟記交往者的姓名、愛好;要主動、熱情;學會誇獎、贊賞等等。
可是看到這些技巧,我們腦海里浮現出的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在我的腦袋裡,立即出現一個堆了一臉笑容、特別能說的銷售人員;特別能對上號的保險銷售人員。
so?
大多數時候,我不太喜歡和這種人相處。
一個並不太熟悉的人,見面一次就記住了你的生日電話愛好,這對我來說是件很可怕的事。一個人懷著目的來認識另一個人,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警惕的事情(原本就記憶力驚人的那一類另當別論)
一個同事每天見面就誇你:好漂亮、今天的氣色好好、你的方案做得真棒。
你什麼感覺?
感覺太浮誇了啊,若不是有討好型人格特點、就是將職場的溝通技巧用得過度了。這誇獎里有幾分真心,已經無需分辯了。
這類人,其實是技巧大過真心,而成年人又有幾個是苯蛋、有幾個沒在社會上混過幾年看過幾種人呢?
你的技巧沒准兒在人家那裡,只是小兒科的把戲,看著你演戲,人家還覺得滲得慌。
很多人會將』善於溝通』與』能說會道』等同起來,其實是大錯特錯。
溝通的意思是:你說的話對方能聽懂、能理解,並且知道你的態度。
善於溝通是指:擅長於將自己的意思用對方理解的方式表達出來,並讓對方聽後不會感覺到不適。
能說會道則是:你自己特別能說,對方是否接收到、是否願意接收,則通通不管。很可能大多數時候,能說會道的人,都是在自己言自語,而且還能把自己說得很興奮。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其實是一種欠缺修養的表現——你只說自己想說的,卻不管你說的是否對方想聽的。最終結果是溝而不通的。
只顧自己,不顧及別人感受的自我式溝通,不是欠缺修養又是什麼呢?
所以對這種人,我們大多不過是表面客氣,心裡早已將你劃為敬而遠之的對像了。
播放GIF
2世上沒有刀子嘴豆腐心,只有修養的欠缺
還有一種人,則與上面那種技巧過盛的情況剛剛相反,他們一開口,就讓你難受好幾天,還美其名曰刀子嘴豆腐心。
比如說,見你每天工作特別努力,她會說:一個女人這么努力干什麼,找個好老公比好工作重要。
她可能是心疼你太辛苦,說出來的話,卻讓人怎麼聽怎麼別扭。
再比如說,你一個報告沒寫好,上級當眾把報告甩到你臉上,大罵你是笨豬,然後會下又手把手教你做,還苦口婆心的對你說:我罵你是為你好,這樣你才能進步。
雖然我們的職場生存環境並不好,但遇到這樣的上級,我還是會選擇離開,不要說什麼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鬼話,對於這種永遠不懂得尊重別人的人,你退一百步也沒有用。
實際上,若你真有豆腐心,你又何必刀子嘴?
於別人來說,沒有人有義務包容你的刀子嘴,誰都是在社會上打拚、誰也不容易,都累得連喘氣都要分小口時,當真沒力氣再去包容你了。
於你自己來說,既然你常感覺做了好落不到好的委屈,為何不反省自己的問題?
這世界上,除了你的父母會無條件包容你之外,沒有人應該理所當然的理解你、包容你。
這一類人,說得難聽一些,就是欠缺修養。
要麼自視高人一等、優人一籌,才會口出不遜,打著好心的旗號,把別人的自尊踩在腳底;
要麼自我自私,認為所有人都該如同你的父母一樣,包容你所有的脾氣與傷害。
說到底,還是欠缺修養。
3大多數溝通問題皆源於自我修養的不足。(有溝通人格障礙的不在此例)
修養是一種禮貌,不會隨意去打聽別人的私事,問對方敏感問題,所以在說話時會盡力避免;
修養是避免給別人添麻煩,不會因為自己的失誤,而給對方製造麻煩;所以會在工作時更加仔細細致,盡力避免錯誤,若仍有錯誤,也會因給對方帶去麻煩而致歉,進而想辦法彌補;
修養是不炫耀不攀比,因為知道物質的多少不能帶表心內的豐盈、知道炫耀會刺痛一些正在努力的人的眼睛,所以她不會在朋友面前故意提及金錢物質類的話題;
因為知道人的努力程度與收獲並不都成正比,所以有修養的不會與別人攀比什麼——她會珍惜自己已經擁有的,同時會為正努力在路上的朋友加油點贊;
修養是從不自以為高人一等,無論自己身處什麼位置,都保持著對他人的基本尊重;
修養是即便是身處逆境,也保持對自我的嚴格要求,不做有違道德的事情、保持對弱小的憫懷之心。
修養是真誠不浮誇,她懂得欣賞一切的美好,所以她誇贊她所看到的美好;她知道人與人是不同的,所以她不會強求你一定要認同她的觀點,並強迫你和她一樣的做法;她懂得人與人相處的分寸,所以她能保持自我,也支持你保持你自己。
若你是個有修養的人,你自然不會在溝通中讓地方難堪和為難;若你是個有修養的人,無論在相處或溝通中,處處讓人覺得溫潤而舒服,又何需再談什麼溝通技巧呢?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努力做一個有修養的人,而不要去修練那些所謂技巧,弄丟了做人的根本,技巧越多,越弄巧成拙。
ps1:以修養取代技巧,不僅是在職場中適用,在生活中同樣適用,與同事上司下屬相處、與朋友鄰居相處,處處皆修養;
ps2:許多做銷售的朋友會說:沒有銷售技巧,怎麼提升銷售業績?
有修養的做法是:與客戶真誠的溝通,用你的專業幫助客戶提升業績。相信客戶要的是生意,而不是你的忽悠吧。
5. 求一篇學習溝通技巧的心得2000字數
論當代大學生人際關系
大學學什麼?我想,除了知識外,最關鍵、最基本的是培養自己的能力罷.大學生應該培養各種能力,如:人際交往能力、創新思維能力、掌握信息能力、學習能力和自立能力等等.其中人際交往能力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當我們從中學校園踏入大學校園後,我們不僅面臨著新的環境,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挑戰——遠離父母,獨自在學校里料理自己的學習與生活.在這種環境下,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是大學生正常學習、生活的保障,更是大學生自我發展的深層需要.
那麼,什麼是「大學生人際關系」呢?大學生人際關系是高等院校中人際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大學生在學習、工作、生活過程中所結成的一種人際關系.「人際關系」是指人們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彼此間相互影響而形成的一種心理上和社會上的聯系,是在一定的社會團體中,人們之間直接的、間接的、可覺察到的並受心理特徵所制約的相互交往關系.大學生人際關系由認知、情感、和行為三種心理成分構成.首先,認知成分反映了大學生個體對人際關系狀況的認識,是人際關系知覺的結果,是人際關系形成、發展和改變的基礎.其次,情感成分是交往雙方在情感上的滿意程度和親疏關系,是與人的交往需要相聯系的一種體驗,反映出對交往現狀的滿意程度.其三,行為成分是指大學生交往雙方外顯的行為表現,如語言、手勢、舉止、風度、表情等表現個性和傳達信息的行為因素,它是建立和發展人際關系的交往手段與形式.
大學是我們人生走向社會的最後一站,培養良好人際交往能力不僅能夠讓大學生順利地處理和同學老師之間的關系,也可以為人生做一個長期的准備.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曾經說過,「人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每個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於各種社會關系之中」,如何處理好這些關系、如何提高生活質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問題.
處於青少年時期的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精力充沛,興趣廣泛,因此我們對人際交往的需要極為迫切.我們力圖通過人際交往去認識世界,獲得友誼,以滿足自己物質和精神上的各種需要.但在交往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兩種情況:交往順利或不順利.如果交往順利,則會心情舒暢、身心健康;如果交往受挫,則會使得心情郁悶,身心受損,導致各種不良後果.這些情形在大學生的生活中是極為常見的.事實上,大學生進入學校的那一刻就已決定了其交往需要,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其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在大學校園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形成一種團結友愛、朝氣蓬勃的環境,將有利於大學生形成和發展健康的個性品質.在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更是如此.
那麼,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實現較好的人際交往對我們大學生而言具體究竟有什麼意義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幾點吧.
1、和諧的人際氛圍是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的基礎.
2、社會不是抽象的,而是由具體的人及其相互之間的交往編織起來的.對於大學生來說,與周圍的同學、教員交往、溝通中融洽相處,這就為自己減少煩惱,心身愉快,集中精力學習,順利完成學業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和生活氛圍.
3、良好的人際關系會使你獲得幸福感.
4、良好的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有利於培育大學生健康的心理.
5、協調而親密的人際關系有利於身體健康,尤其是在手術後的康復階段更需要人們多關心.
6、良好的人際關系與溝通能力是大學生未來事業成功的必備素質.
7、良好的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有助於大學生未來家庭生活幸福美滿.
然而,現實往往與理想相距甚遠.歸結起來看,在人際交往和溝通中,我們時常會存在以下幾種問題,例如:自我中心型、自我封閉型、社會功利型、猜疑妒忌型、江湖義氣型……而存在這些問題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個人性格上的自私自利,素質教育的匱乏,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等等.因此我們時常苦惱與如何和別人進行較好的交往.對此,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1、要與人平等交往,尊重他人.這里的「平等」主要指交往雙方態度上的平等,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關系.在交往過程中,我們決不能有高人一頭之感,更不能因同學的出身、家庭、經歷、長相等方面的客觀差異而對人「另眼相看.」 而應該正確估價自己,尊重他人的自尊心和感情,這是人際交往的基礎.
2、要胸襟豁達、善於接受別人.要不失時機的給別人以表揚.但須注意的是要掌握分寸,不要一味誇張,從而使人產生一種虛偽的感覺,失去別人對您的信任.
3、要虛懷若谷、敢於承認自己的不足或錯誤之處,但也要不妄自菲薄.
4、要處處替他人著想,切忌以自我為中心.要能夠在他人遭到困難、挫折時,伸出援助之手,給予他幫助.這樣,假如你以後也遇到了什麼困難,別人才會也願意幫助你.這樣一來,彼此雙方也就實現了互相關心、互助互利.
5、要真誠待人,心胸坦盪.真誠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只有以誠相待,才能使交往雙方建立信任感,並結成深厚的友誼.堅持真誠的原則,必須做到熱情關心、真心幫助他人而不求回報,對朋友的不足和缺陷能誠懇批評.對人、對事實事求是,對不同的觀點能直陳己見而不是口是心非,既不當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後誹謗人,做到肝膽相照、赤誠待人、胸懷坦白.
6、要講究信用.要做到說真話,言必行,行必果;要做到有約按時到,借物按時還,不亂猜疑,不輕易許諾、信口開河,讓人家空歡喜;答應做到的事情不管有多難,也要千方百計、不遺餘力地辦到.如果經再三努力而沒有實現.則應誠懇說明原因,不能有「湊合」、「對付」的思想.
7、待人要寬容大度.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計較,而要謙讓大度、剋制忍讓,不計較對方的態度,不計較對方的言辭,並勇於承擔自己的行為責任,做到「宰相肚裡能撐船」.
8、要堅持正直原則.即培養正確、健康的人際交往能力,營造互幫互學、團結友愛、和睦相處的人際關系氛圍.決不能搞拉幫結派,酒肉朋友,無原則、不健康的人際交往.
9、在想要做好一項工作時,要學會與別人合作;在取得成績之後,要學會和人分享,切忌處處表現自己,將大家的成果占為己有.
10、要適當掌握一些與人交往與溝通的技巧.比如,學會與人結交,向人表達,聽人傾訴,處理交往矛盾,等等.
6. 與家長溝通的技巧和方法心得體會
建立平等的地位
首先,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最重要的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平等,只有站在平等的地位上,我們才能更好的與孩子溝通,這樣孩子就會把父母當成是自己的知己。假設父母總是在孩子面前處於居高臨下的地位,總是用一副嚴肅的面孔,以及嚴厲的語言去和孩子講話,這樣無形中就會使孩子產生畏懼和厭惡的心理,時間一長,孩子將不敢直白的向父母袒露心聲。這樣不僅對孩子的教育沒有幫助,還會讓自己與孩子之間的溝通變得更加難,這就形成了我們常說的「代溝」了。
傾聽孩子的想法
「傾聽」是溝通中最好的表達方式之一。在孩子年幼單純的心裡,父母的傾聽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尊重的表現,這樣會讓孩子理解為這是父母的關心。聽取孩子們的想法也是很重要的,這樣可以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從而讓孩子更好的學習和成長,讓孩子選擇自己想要的未來,而不是家長們強加給孩子的未來,如果這樣做了,不僅不會改善與孩子之間的溝通,還會讓孩子更加討厭父母。如果這種狀況一旦無法挽回,這就會讓孩子產生叛逆心理。
包容孩子的缺點
家長們不能只關注和培養孩子的優點,還要了解和包容孩子的缺點,從而和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或採取一些良好的措施幫助孩子改善缺點,也不能放縱孩子的缺點越來越大,這樣會使孩子養成壞習慣,特別是在做事情上,不能事事都替孩子做,要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不能要養成過度依賴性。
鼓勵孩子的話語
最後一點,父母與孩子溝通時,父母要多說一些鼓勵孩子的話,這樣會讓孩子建立起自信心,也會讓孩子與他人溝通時,養成說文明語的習慣,而不是「臟話連篇」。正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可見話語對人們心靈會造成多大的影響,況且孩子的心靈又是如此的單純和脆弱。好好說話,好好溝通,加深親情,幸福家庭。希望家長們在孩子遇到問題或犯了錯誤時,好好與孩子交流溝通。
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技巧心得體會2
近期有不少高考學生的家長反映,自己和孩子的溝通出現問題了,現在完全不知道怎麼和孩子交流,這對孩子的身心發展無疑是不利的。
家長和學生之間交流不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溝通不當。有時候孩子正在考慮其他問題,或是情緒不佳不想說話的時候,家長偏偏在此時跟孩子討論,結果肯定會引起孩子的反感,遭到拒絕。
談話方式不當。有的家長跟孩子交流的時候,態度簡單粗暴,要麼以自己的意志為中心「你必須聽我的'」、「我說的准沒錯」,要麼嚴詞指責「這里不好,那裡不好」。
談話內容太過重復。有些家長每次跟孩子談話的內容都差不多,老生常談成了嘮叨,時間久了孩子自然會厭煩。
沒有養成溝通習慣。很多孩子對家長不理不睬的態度是逐步形成的。家長在孩子小時候就沒有建立起溝通的習慣,或者因為工作忙對孩子缺少關心,或者對孩子國語溺愛,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覺得沒有跟家長溝通的必要。
言之無物。有時候家長想跟孩子交流,但是談話總是找不到重點,對孩子也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幫助,於是孩子左耳進右耳出,自然沒有什麼效果。
7. 與家長溝通的技巧和方法心得
第一步,做到「未雨綢繆」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事先有準備就可以成功,沒有準備就會失敗,強調了「提前」的重要性。班主任與家長溝通也要有未雨綢繆的思想,及早布置工作,通知家長,讓家長知曉,以此來預防一些節外生枝的事情發生。
很多班主任會說,日常我們都會給家長發通知的,的確是,但擬通知的時候要盡量把事件的前應後果交代清楚,語氣委婉,不宜過長。
例如,案例中的流感事件,班主任可以告知家長以下幾點信息:
1.最近爆發的流感的危害性;
2.學校為預防流感所採取的措施(按照疾控中心的要求,退燒後需經過一個穩定期才能復學);
3.溫馨提醒家長和孩子保護身體。
提前傳達起什麼作用呢?有時候家長鬧情緒、發脾氣,是因為他並不了解學校里發生的事情真相。老師和家長所處的環境不同,雙方對學校事情的認知並不是對等的。老師認識到爆發流感的嚴重性;而在有些家長看來,流感如同普通感冒,孩子燒也退了,憑什麼還不讓上學。他會一意孤行,認為是班主任不講道理。
所以及早傳達通知,一是讓家長對流感事件有個認知,明白事態,明白學校所提要求的依據和意圖;二是讓家長對事件及早心裡有數,萬一真碰到,他有思想准備,不會一時過激把氣撒在班主任身上。
第二步,學會「設身處地」
設身處地,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想別人所想,這是溝通的一條重要法則。每個人都渴望被理解、被關注,渴望對方的心裡有自己。溝通的時候若學會設身處地,就更容易走近對方,了解對方心理,也更能得到對方的接受和認可。
我們來分析上述案例中班主任與家長溝通時的兩種說話方式,看看您更認同哪一種方式。
第一種這樣說:「某同學爸爸,孩子還未渡過平穩期,你得把他接走,萬一傳染給其他孩子就不好了。」
第二種這樣說:「某同學爸爸,孩子還未渡過平穩期,體質較弱,學校近階段流感還未平息,萬一再次被感染就不好了,如果傳染給別人也不好。」
老師們肯定發現了這兩種表述方法的不同之處:第一種說法的關注點在其他孩子身上;第二種說法的關注點在他家孩子身上。雖然都是要求家長把孩子接回家,但是第二種說法更容易讓家長接受。
所以「設身處地」,就是與家長溝通交流的時候,盡量讓家長明白您這樣做是為他家孩子著想,是為了他家孩子好。
第三步,解決「後顧之憂」
第一步「未雨綢繆」,是讓家長事先了解,這是溝通的起點;第二步「設身處地」,是讓家長聽著舒服,這是溝通的要點;第三步解決「後顧之憂」,是讓家長感到安心,這是溝通的關鍵點。
為什麼說第三步是關鍵點?因為第三步是提供解決事情的具體方法,這也是溝通最主要的目的。家長找班主任交流,很多時候是因為碰到困惑了,產生焦慮了。在這種情況下,他一方面很想聽聽老師對問題的分析,另一方面很想得到老師的一些建議,給他提供一些可行的辦法。
前面的分析,更多在於幫家長緩解情緒;後面的建議,則是實質性幫家長解決問題,真正起到幫家長排憂解難的作用。所以說,第三步也最能體現溝通的實效及價值。
如上述案例,引起家長情緒過激最直接的原因是什麼?他急著把孩子送到學校,最擔心的是孩子的課程會落下。老師怎麼幫他解決呢?在交流過程中告訴家長:「第一,這幾天孩子在家,讓她多看看書,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做一些作業,拍照發過來;第二,等孩子回校復學後,我會聯系任課老師,把落下的課程抽時間給孩子補上。這樣不會有太多影響。」解決家長的「後顧之憂」,如同送他一顆定心丸,源頭的擔憂解除了,自然也沒什麼不滿了。
所以,與家長的溝通交流,不僅僅是一種告知,更需要老師有一種解決問題、服務家長的意識,一起協調著把事情處理好,優化事情的發展方向。
8. 溝通技巧培訓心得怎樣寫
先寫客觀情況,也就是個「小帽」,說說此次培訓的基本情況,很短,兩三百字就可以了。
然後,寫培訓的內容,主要就是培訓包括哪些課程,各門課程有哪些知識點。這個地方,要多些點,一千字左右。
此後,寫培訓的心得。主要是您從培訓里獲得了那些體會。這些體會應該有別於實際課程內容,是指您對培訓內容消化理解後得到的東西。這個地方,也要寫多些。
最後,寫您今後的打算,即以後的努力方向,表個態,以後會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工作中去,實現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