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佛教,請問如何向觀音菩薩求願
如果得了業障病,或者懺悔錯事求菩薩滿願的。一般來說有四個步驟,
第一步:先教對方求懺悔,這個懺悔是從心裡開始懺悔,比如說殺業,殺雞鴨魚等乃至蟑螂蟲子的業,或者喜歡吃這些動物的話,你要先懺悔。尤其是蛇肉,狗肉,還有野生動物的肉。因為野生的動物都很有靈性,比家養的有靈性,更接近於人。尤其是蛇。吃蛇的人,果報都很可怕。嗔恨心很強才會墮落為蛇,吃了蛇,那它冤魂的報復心就更強烈。一定要懺悔。懺悔以前不知因果,亂造殺業,邪淫業,偷盜業,惡口業,表示以後不再造這個業。
第二步:懺悔完,還要補償,就像你殺了我,跟我說對不起了,但是我的痛苦還在啊,所以要補償,讓我遠離痛苦。這個補償就是你要發願去放生,誦經,布施,建寺,然後功德迴向給你傷害的眾生,讓他們離苦得樂。這就是補償。
那麼到底要補償多少才可以呢,這就是第三步,雖然你有發願了,願力夠不夠的問題。比如你殺業過重的話,不是放生幾百元就可以消業的,我們要願力要抵得過業力。那麼怎麼知道放生多少錢,誦經多少部才能可以呢。這就需要去到菩薩面前去問杯了。比如你說放生每個月100元,一年夠不夠,菩薩應杯了,那麼你就可以了,沒有應杯,你就加兩年,三年,直到菩薩應杯。菩薩要是應杯了。那表示菩薩同意了,剩下的事情,就是你要履行你的承諾,就是這么簡單。
第四步,交待對方每次誦經前也要把自己懺悔的話和發願的話重新說一遍,加強我們的潛意識,然後開始誦經或者放生。
碰到業障病或者求什麼事情的時候,一定要發願,發願是最關鍵的,只有發願了才能馬上就好。宣化上人常常說學佛的如果不發願,就好比結了滿樹的果實不去採摘。願力是很關鍵的。當然,以上的只是簡單的方法,是個模式,但是如果你去用,也可以幫人解決很多困難的,主要是你足夠相信菩薩,相信佛法。來源於積善網。
B. 如何拜佛+問訊【組圖】
拜佛流程:
關鍵:虔誠、恭敬!
印光老法師雲:「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應深味斯言,以自求多福也。
--------------
地藏菩薩 圖像前:合掌
三稱: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三稱表示念三遍。南無讀音:拿摩)
1,發願:
我今禮拜佛
求佛慈加被 (加被 就是加持、保佑的意思)
我與諸眾生
病苦悉消除
免難消災障
福壽永安康
弟子○○○至誠祈求大悲大願地藏王菩薩,憐憫有情,加持弟子,令我及法界一切有情眾生,病苦消除,身心健康,壽命延長。
(這個字句,主要是祈願的內容,你可以自己變動下,我只寫個大概的範本)
2,禮拜磕頭 若干個
(慢慢從少到多。十個 二十 一百 二百)
每次合掌磕頭一個時,拜下去時說一句:頂禮南無地藏王菩薩
3,感恩:(拜完後,合掌稱念佛名)
南無地藏王菩薩(十聲,或更多聲)
感恩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三聲)
4,迴向:(合掌迴向)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END>
每天堅持,最好起早,或晚上,均是安靜時來做。
拜時不要過快,過快不好。不快不慢。最好拜到出汗。108個 冬天衣服穿的多肯定會出汗。15分鍾左右 108個。
出汗的話注意別貪涼受寒。
拜時怎麼數數:你先拜幾個計算每個的時間,然後取十分鍾或二十分鍾,當中就不用計算到底多少個。只管專注於當前一個拜佛即可。
虔誠禮拜,必獲加持!
C. 請問懺悔拜佛要問訊嗎問訊動作是怎樣的最好附圖片。
阿彌陀佛
拜佛貴在誠敬,可以先問訊也可以不問訊,圖如下
懺悔最重要的不是拜佛和念懺悔文,
懺悔的意思是後不復造,以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乃至不要犯錯。
天天讀經念佛,哭著念懺悔文,後面繼續犯錯,那不叫懺悔,那叫騙人。
凈空法師---你要想真正懺悔消除業障,懺悔不是念念懺悔文業障就消掉,我心裡悔過了,悔過要付諸實現才能懺悔得掉。心裡悔過,還照做,那怎麼叫懺悔?懺悔的定義是後不再造。我知道悔過了,我以後再不造這個過失,這叫真正懺悔,業障才能懺除得掉。懺悔了,明天再干,幹完了再懺悔,悔過又再干,這一點用都沒有,這是自欺欺人,欺騙佛菩薩,這不可以的。所以要曉得懺悔真正的意義,真正的修法。
凈空法師---怎麼樣叫真懺悔?過去所造一切惡業的時候,事過境遷,了了就了了,不要再去想它了,把那個心集中起來專想阿彌陀佛,再不想罪業了,那罪業就沒有了。天天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善中之善,沒有比這個更善的了,這叫消業障。所以消業障、懺除業障,念佛是最有效果的。
D. 如何向觀音菩薩發願
很多人不管信不信佛教,都知道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不管是電視劇還是電影里,觀音菩薩都是慈悲的化身,世間也流傳著「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做渡人舟」的佳話。在普陀山的觀音聖像更是每天都有絡繹不絕的信眾來朝拜供養,其中不乏三步一拜的虔誠信徒,那麼為什麼他們會有如此大的信心呢?這一切肯定是因為觀音菩薩的加持和保佑,但是生活中很多人為什麼一直在拜菩薩求菩薩,卻感覺不到菩薩的保佑呢?可能是你的方法不對,求菩薩的時候記住這三點,菩薩的保佑一定會降臨在你的身邊。
第一點求菩薩時要稱頌菩薩的名號
很多人拜菩薩的時候就是只顧著一心一意的念叨自己的所求,比如菩薩保佑我發財,菩薩保佑我長壽菩薩保佑我家庭和睦等等,其實這么做肯定是不太如法的,拜菩薩時,我們一定要先稱頌觀音菩薩的聖號「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不管是燒香還是拜佛或者轉繞的時候,都要在心裡念誦觀音菩薩的名號,可以出聲念誦,也可以心裡默念,這樣就能和觀音菩薩相互感應,菩薩也會知道你的所求。而且這樣念誦還有無盡的功德。《法華經》中佛陀告訴無盡意菩薩:「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行供養飲食衣服、卧具醫葯,與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從這個角度看,持誦其他菩薩的名號根本不如觀音菩薩。
第二點要時常念誦六字大明咒
說起六字大明咒,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嗡嘛呢巴美吽」這六個字有無盡的功德。《寶篋經》中雲:「若持誦六字大明咒,能使福德具足,。誦此咒時,九十一恆河沙數佛陀親臨,微塵數菩薩亦親臨,且天龍,鳩盤荼,四大天王等親臨而守護之。其人身內一切有情,能獲不退轉菩薩位。」可見六字大明咒的功德不可估量。所以我們應該時常念誦,就算不去寺院拜佛燒香的時候,也應該在生活中多多念誦,就像經中說的,你念誦的時候佛陀還有各大菩薩就會在你的身邊保護你。
第三點要對觀音菩薩有信心
不管是念誦觀音菩薩的名號還是念誦觀音菩薩的心咒,要想得到加持護佑,所求之事如願,前提是自己要有信心,佛法入海,唯信能入。如果沒有信心,那麼念得再多也起不到作用,並不是菩薩不保佑你,而是因為你沒有信心,接收不到菩薩的加持。好比一個人躲在屋裡,外面陽光再怎麼溫暖也是照不到他的。所以一定要對菩薩升起堅固的信心。
從前有一位老和尚在行腳途中,見到一座山上發紅光,知道那裡必定有修行人,於是上山查看,結果發現一位老婆婆,老婆婆說她每天都念「嗡嘛呢巴美牛」數十年如一日。老和尚慈悲的說:你念錯了應該是「翁嘛呢巴美吽」,老婆婆一聽特別傷心,覺得十幾年的修行白費了,馬上更正過來,老和尚下山以後再回頭一看山上原來的紅光已經沒有了,他趕緊跑回去告訴老婆婆:「我剛才開玩笑的,您念的嗡嘛呢巴美牛沒錯。老婆婆聽了頓時露出笑容,又改回原來的念法,山上再度出現了紅光。這個故事就是告訴我們念誦咒語或者名號時候,信心是第一位的,如果有信心念錯了也有無量功德,因為佛菩薩沒有分別,只要有信心他們就能感覺得到,一定會賜予加持和保佑的。
所以以後在燒香拜佛的時候一定要生起信心,在信心的基礎上念誦佛菩薩的名號或者咒語,那麼一定會得到佛菩薩的保佑的。
E. 怎樣上香,問訊
禮佛前,先要凈(洗)手,拈香(或叫上香)。
上香的方法
①將香點燃後,②用兩手的中指和食指夾著香桿,大姆指頂著香的尾部,③安置胸前,香頭平對菩薩聖像,④再舉香齊眉,⑤之後,放下如第三動作,⑥開始用左手分插。第一支香插中央,插時默念:「供養十方三世三寶。」第二支香插右邊,插時默念「供養歷生父母師長。」(註:本篇拈香之法全為在家居士所寫,故與出家眾所觀想默念者不同。但出家眾如是個人敬香禮佛,則可同用此法。)第三支香插左邊,插時默念:「供養十方法界一切眾生和我某某的冤債障類。」
插香的第二種方法是先右,念:「誓斷一切惡。」次左,念:「誓修一切善。」後中,念:「誓度一切眾生。」
插香的第三種方法是最簡單的,和第一法一樣,但念得比較簡單,第一支香插中間,念:「供養佛。」第二支香插右邊,念:「供養法。」第三支香插左邊,念:「供養僧。」總括而簡單。
插完香,合掌,心中默念:「願此香華雲,直達三寶所(或念:「直達諸佛所」)懇求大慈悲,施與眾生樂。」
如果是上環香,就要以點燃之處向佛,兩手像持長香的方式一樣,舉香時,只要口中默念:「供養十方三世三寶。」願此香華雲,直達三寶所,懇求大慈悲,施與眾生樂。」即可。
要是上檀香(即檀木劈成之小枝)時,就要用雙手大指和食指拿著香的兩頭,中指、無名指、小指都張開伸直,高舉齊眉,前後放進香爐;第一根檀香用左手拈起,右手接過送入;第二支則利用右手拈起,左手送入;第三支又和第一支一樣。觀想默念的方法都要和上長香時一樣。
F. 在家拜菩薩像,要怎麼拜具體的方法,比如口中誦什麼,要磕幾次頭,跪拜幾下之類的,越詳細越好。
在家禮佛儀式:http://www.zhfgwh.com/lifo/lfzs/11497.html
1、 兩手十指並攏合掌當胸,距胸一拳遠,站離拜墊約三寸,兩足成八字,左右足跟距約二寸,足尖距約八寸。
2、 身前躬,同時右掌向下按於拜墊中心;兩膝分開跪於拜墊上。
(沒有跪拜用的蒲團,可以直接跪在地板上)
3、 左掌按於拜墊左前方。
4、 右掌移至拜墊右前方,兩掌距六寸許。兩肘對兩膝。
5、 兩足尖往後滑,使足背挨拜墊,臀部盡量下坐,不要抬起。
6、 頭叩於兩掌中間的拜墊上。
7、 兩掌向外翻轉,令手心向上。(意在以兩手承佛足,故曰頭面接足禮)
8、 兩手屈指如輕握拳,立即邊翻轉邊伸直手指,令手心按於原處。
9、 頭抬起。
10、右掌移至拜墊中心。
11、足尖前移,令足心著墊,臀部抬起,兩膝離墊,起身。
12、同時左掌離墊,移至胸前如合掌狀。
13、右掌撐起合於左掌當胸。此為一拜。至少三拜,多則以三數遞加。
14、拜畢尚有一禮,名曰問訊,當拜畢兩手當胸時,鞠躬,將右掌置於左掌之內,疊成拳式後,將雙手食指豎起相合,緩緩從下向上舉起與眉間齊,再邊徐徐下移至腹前,邊右手置於左手之上,(手心向上),兩大拇指相注,手便散開而退。此為拜佛禮畢,頭再略一低而已。
如果樓主有持咒習慣的話,可以在漱洗、整裝、肅容後,先念21遍凈法界真言、7遍凈三業真言、3遍壇前普禮真言
(前二者隨意或站在佛台前合十念誦,壇前普禮真言一邊拜一邊念)
G. 合十與問訊的基本動作都是什麼
合十
"合十",亦稱"合掌"。其形狀是兩手當胸、十指相合。合十為禮,以示敬意。
合十對佛教徒言,是最熟悉不過的招呼方式,合十的動作,不僅可以達到收攝內心的作用,也給人一種謙和的印象,是佛教徒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禮節之一。
甚至當我們感到緊張、焦慮或心浮氣躁時,合十可以讓我們平和、安定、集中注意力。這個把雙手合掌放在胸前的動作,看似簡單,但是對平穩情緒很有效。
除了遇到人可以合十表示問候、打招呼之外,如果經過法師身旁、或穿越大殿佛前,也可以合十的姿態,稍稍欠身經過,表示自己的禮貌與尊重。此外,我們寫信時,用「某某人『合十』」作為信末署名,也是一種表達謙遜、恭謹心意的好方法。 還有,當我們聆聽長者大德說話時,也可以雙手合十表示恭敬。如果談話的時間較長。則可以把手放在腹前。改成操手(放掌)姿勢,這樣也能讓人攝心,不會散漫沒精神。
除了在大殿向佛菩薩頂禮,可以用問訊或禮佛的姿勢表達心意之外,佛教徒平日在正式場合見到師父或長者大德,也可以五體投地行跪拜禮;但如果師父正在行走,或在吃飯、講話、演說時,則可以用問訊的方式代替,同樣能表達虔誠的心意。
合十或問訊,雖然是佛教徒長用的生活禮儀,但是透過肢體的動作,最終目的除了達到端正儀容的身儀之外,也是為了讓心沉穩、安定,達到向內收心的效果。讓自在、寧靜的身心狀態,與寺院的步調融合在一起。
〖動作解說〗
合十
1.輕輕合起雙掌,手指並攏,手肘自然彎曲,置於胸前約呈四十五度。
2.合雙掌時,雙眼下垂目光注視合掌的指尖,能夠凝聚心神,排除妄念。
3.盡量放鬆,讓氣息往下沉,以達到逐漸安定的作用。
問訊
敬禮法之一。即向師長、尊上合掌曲躬而請問其起居安否。《大智度論》卷十載有二種問訊法:若言是否少惱少患,稱為問訊身;若言安樂否,稱為問訊心。至後世的問訊,僅為合掌低頭。
一般所行的問訊法,是以兩手相屬,曲腰至膝,操手下去,結手印上來,兩手拱齊眉,再合掌至胸前。我國佛教徒多於拜佛將結束時,以問訊作結。
H. 路上偶遇僧人該怎樣恭敬問訊
路上偶遇僧人恭敬問訊,首先從心上要恭敬,這個很重要,此外依照問詢的禮儀:
首要忠誠地合起雙掌,目光凝視中指指尖。
然後向下彎腰約九十度,當要直起身子來時,合十的雙手也同時改換姿態。
以左手的中指、無名指、小指,蓋住右手的中指、無名指、小指;大拇指指尖悄悄相接觸,食指尖也悄悄相接觸,食指與大拇指剛好略呈三角形狀。
此時,雙手的姿態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就好像向佛菩薩供花一般,充滿了恭順祥和。
雙手維持這個姿態通過胸前,一向抬高到眉心(但不觸到額頭),這也表明把佛菩薩供到頂上,有著忠誠、恭順而謙虛的情緒。
隨後再悄悄將手放下,到胸前回復合十姿態,然後放下雙掌。
I. 禮佛問訊的手勢
禮佛禮儀須知
① 入寺——入寺門後,不宜中央直行,進退具當順著個人的左臂迤邊行走,入殿門里,帽及手杖須自提攜,或寄放他室為佳,萬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② 拜佛——大殿中央拜殿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禮拜,宜向兩旁的墊凳,分男左女右去拜用,凡有人禮拜時,不可在他的頭前行走。
③閱經——寺中若有公開閱覽的經典,自可隨便坐看,須先凈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著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經上。
④拜僧——見面稱法師,或稱大和尚,向他頂禮時,假若他說一禮,不必再繼續強拜,凡人禮佛、坐禪、誦經、飲食、睡眠、經行、入廁的時候,俱不可向他禮拜。
⑤法器——寺中鍾鼓魚磬,不可擅敲,錫杖衣缽等,不可戲動。
⑥聽經——隨眾禮拜入座,如己後到,法師已經升座,須先向佛禮拜畢,向後倒退一步,再向法師頂禮,入座以後,不向熟人招呼,不得起坐不定,咳嗽談話,如不能聽畢,但向法師行一合十,肅靜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禮佛,就是向佛禮拜, 是懺悔吾人所造之業,以為靡然障消災增加福慧的殊勝法門。它的方式很多,包括:雕刻佛像、供養塔寺和佛菩薩形像、贊嘆諸佛相好庄嚴、歌頌佛德,或以各種樂器演奏妙音、合掌、低頭鞠躬、跪拜……。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中告訴我們:這些都可以成佛道,其中以跪拜禮佛的功德最大。
禮佛的方式,就一般而言,有佛堂、靜室,或安有佛菩薩聖像的客廳等,都可以行之。要是沒有佛菩薩聖像的(如住營房的軍人、單身在外工作者,或住大宿舍者),可至室外或郊野,面向西方,合掌問訊,然後十念(十念法:正立合掌,念六字或四字佛號,盡一口氣為一念,這樣連續念十口氣,叫做十念。但必須把念出來的聲音自己聽得清楚。氣長氣短可以隨各人的自然,不可勉強傷氣)即可。平常行、住、坐卧,心心念念不離佛號最好。
禮佛前,先要凈(洗)手,拈香(或叫上香)。
① 將香點燃。
② 用兩手的中指和食指夾著香桿,大拇指頂著香的尾部。
③ 安置胸前,香頭平對佛菩薩聖像
④ 再舉香齊眉。
⑤ 之後放下如第三動作。
⑥ 開始用左手分插香。第一支香插中央,插時默念:「供養十方三世三寶」。第二支香插右邊,插時默念:「供養歷生父母師長」。第三支香插左邊,插時默念:「供養十方法界一切眾生和我某某的冤債障類」。
插香的第二種方法是先右,念:「誓斷一切惡」。次左,念:「誓修一切善」。後中,念:「誓度一切眾生」。
插香的第三種方法是最簡單的, 和第一法一樣,但念得比較簡單,第一支香插中央,插時默念:「供養佛」。第二支香插右邊,插時默念:「供養法」。第三支香插左邊,插時默念:「供養僧」。總括而簡單。
插完香,合掌,心中默念:「願此香華雲,直達三寶所(或念『直達諸佛所』),懇請大慈悲,施與眾生樂」
如果是上環香,就要以點燃之處向佛,兩手像持長香的方式一樣,舉香時,只要口中默念:「供養十方三世三寶。願此香華雲,直達三寶所,懇請大慈悲,施與眾生樂」即可。
要是上檀香(即檀木劈成之小枝)時,就要用雙手大指和食指拿著香的兩頭,中指、無名指、小指都張開伸直,高舉齊眉,前後放進香爐;第一支檀香用左手拈起,右手接過送入;第二支則利用右手拈起,左手送入;第三支又和第一支一樣,觀想默念的方法都和上長香時一樣。
佛弟子們恭敬虔誠的第一個表示,就是肅立(兩腳與肩同寬平立)合掌。合掌的式樣有很多種,一般都是以兩手的掌指伸直,掌背微躬;掌心略彎,舉至心口處輕合,不可過緊,宜如塔形。依[菩提道次第修習加行六法妙道入門經]說:「兩掌合緊不留餘隙,是為外道合掌,第一 會淪為外道,(因心為形役,難入真空妙有之境故);第二 會感生在無佛的地方,不聞三寶之名」。[兜率天贊嘆經三修道根本常演中道修法妙語明燈經注]中說:「外道合掌,緊閉掌心,將來必墮生於無佛之地;以如是合掌,不得真空之理,執著成性故也」。
禮拜,閩南語都叫「拜拜」,也就是對佛菩薩像虔誠的恭敬作禮之舉動,其法是:
(1)肅立合掌,腕與心口平,兩足跟離開約二寸,腳尖相距約八寸,成八字形。站好後,立刻收束雜亂的心意,瞑目觀想:我以往無量劫中的父親在我右邊,我以往無量劫中的母親在我左邊,兒女眷屬在後,一切冤讎障類在前,此無量劫數的父母冤親眷屬,均在我的四周,團團圍繞著我,隨我一起禮佛,願你們以此善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註:此種觀想禮佛的方法,是密宗的無上法門;若常如此觀想禮佛,不僅能超度你所觀想的,而且能為自己滅障消災。即念經、持咒或持佛菩薩聖號時也是一樣,不可忽視)。觀想後,彎腰,右臂斜伸,右掌向下,按於拜墊中央,左掌仍舉不動,兩膝隨即跪下(此為第一把)。
(2)跪下後,左掌隨著伸下,按在拜墊的左前方(此為第二把)。
(3)右掌由拜墊中央移到右前方,兩掌相距約六寸許(此為半把,合共叫「兩把半」。這是老名詞)。
(4)以頭垂叩於兩掌中間拜墊上。
(5)兩掌隨即翻轉,手心向上。意思是以兩手托承佛足,以求福慧。這叫頭面接足禮。
(6)兩手握拳翻轉,頭離拜墊,右手移回拜墊中心。
(7)左掌舉回胸前,右掌將身撐起,與左掌合,同時兩膝立起。合掌依然。
(8)三禮畢,合掌彎腰,垂至膝前,以左手四指包右手四指,兩大指相並,兩食指相合豎直(此為定印),伸直腰,舉至齊眉,再放掌。這叫問訊。
以上為一般之禮拜法。此外,密宗尚有「佛部、蓮花部及金剛部」等之合掌與禮拜方法。行者皈依後,自有上師親傳,此處不贅。
念佛(包括持咒等)是沒有什麼固定形式或某種拘束的,只要恭敬虔誠,心念專一,屋內、屋外(廁所或不潔之處除外),山林、曠野、立念、坐念、大聲、小聲、有聲、無聲……無一不可,若能心專意誠的多念,自然會有地藏經所說的:「舍一得萬報」的大利益到來(當然不一定是今生),念到無念而念,一心不亂,心之內外都為佛所充滿時,就已經達到了禪定的境界了。如能念到連夢中在遭遇各種情況之下,也能把佛號念到脫口而出時,則生西已是毫無疑問了,你的道業也可以說已有成就了,願共勉之!
懺悔是在佛菩薩聖像前,至心發露自己今生或以往不當的過錯,誓不再犯的意思。詳細一點說:「懺」是梵語「懺摩kKasamayau」的略稱,與我國的「悔過」的上一個字合並,就叫「懺悔」(如今各寺傳三壇大戒,登壇所行的懺悔禮拜仍叫「懺摩」,其他時候很少用),意思就是請求容忍我悔罪,讓我有改過遷善的機會,並祈求諒恕的意思。也就是檢討自己的得失,陳露先惡,改往修來,求佛菩薩鑒察。有些人除每日功課後常行懺悔之外,有時在得罪了人、觸犯了尊親師長,或做錯了事心中感到不平安時,或犯了自己所不知道的過錯時,也常在佛菩薩聖像前懺悔。在寺院中,除了以上個人的方式外,另外就是 團體的,逢雙日的晚課拜「大懺悔文」。其他如[法華懺]、[梁皇懺]、[觀音懺]、[地藏懺]、[金剛經懺]……等,都是為超度亡魂用的,個人也有拜的,但不多。
「念珠」,有人叫「數珠」,也有人叫「佛珠」,它是念佛菩薩聖號或持咒時用以計數和束心的工具。
念珠,梵名叫做「缽塞莫」。木槵子經說:「佛告(毗琉璃)王言:大王若欲滅煩惱報障者,當貫(串)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卧、恆常至心,無分散意,稱彌陀、達摩、僧伽名,乃至百千萬,若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無諸諂曲者,得生三焰天……(中略)若能滿一百萬遍者,常得斷百八結業,而得無上之勝果,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涅盤「。
念珠的粒數,按藏經的記載,最上品的念珠是1080粒(這種念珠,因太長,或供極少數大德高僧和潛修者使用,或供名僧在大法會中作為裝飾,此外極少人使用)。上品的念珠為108粒(密宗行者為110粒),中品為54粒,下品為27粒。另有42粒、21粒、14粒及凈土宗的36粒、禪宗的18粒等共9種。
念珠的粒數各有其含義:1080粒的,是包括了十法界的各108個數,而成為1080粒;108粒的,是表示單純的108種煩惱,或108尊佛的功德,或108種無量三昧等等;54粒的,是表示修生(即由精修行持而得的一種境界,與修證同)之54位;42粒的,乃住、行、向、地等菩薩乘之階位;27粒的,是表示聲聞之27賢聖;21粒的,是代表本有的十地與修生之十地及佛果;14粒的,是表示仁王經所說的十四忍(三賢、十聖加正覺)。其餘36、18等粒數的佛珠,有的是為攜帶方便,分108數的1/3或1/6而已,有的則是外道所表之三十六天罡或十八種神通變化,別無其他深意。
念珠有其功德,好的念珠,功德可以增加很多倍,不好的念珠,念一倍就是一倍。根據[數珠功德經]的記載是這樣的:
鐵者:5倍;
赤銅者:10倍;
珍珠珊瑚者:百倍;
木槵子者(又名「無患子」,可能為桃李之核,因其有避邪之功用故也):千倍;
蓮子者:萬倍;
帝釋青子者:百萬倍;(此物不明)
菩提子者:無數倍。
[攝真實經]中,則分念珠之功德為:
香木者:1分;
鍮石(黃銅)、銅鐵者:2分;
水精、珍珠者:1分;
蓮子、金剛子者:2分;
諸寶及菩提子者:無數分。
另外,如[瑜伽念誦經]、[守護國界經]、[蘇悉地經]及[陀羅尼集經]等,對念珠之功德均有記載。總而言之,所說都是以菩提子的功德最殊勝和最大,這是佛教中,無論出家在家,凡與佛有緣而喜修佛者,都喜歡使用菩提子念珠的原因。
但密宗修法或持咒,則有視法而用之說,唯鳳眼眼菩提子念珠可以通用,但其他念珠,經加持後,也有以一當很多倍的功能。
所以,修持佛法的同道們,如要使用念珠,最好還是用菩提子,即可增加功德,又可助長道業也。
拿念珠的方法是:將念珠展開,右手四指下托,念佛或持咒時,從母珠(最大的那一粒)旁的第一珠起,拇指拇指下掐,一句一珠,或一咒一珠,掐輪到母珠時,即刻由左向內轉過頭來,再從母珠旁的第一珠掐起,千萬不要跨越或直掐而過母珠。經雲:「不應越母珠,驀過越法罪」;「因繩線表觀音,母珠表佛陀也」。
另外,有些經典中,對於掐珠的方法,也有不同的記載。
[攝真實經]中對執持念珠的方法是這樣的:
佛部:應用右手拇指與頭指(食指也)掐之。
金剛部:應用右手拇指與無名指掐之。
蓮花部:應用右手拇指與四指掐之。
羯磨部:應用右手指與四指掐之。
[蘇悉地經]的記載是只有胎藏界三部:
佛部:右手大指與無名指之頭相合,中指與小指直立,頭(食)指少屈,附於中指中節以掐之。
蓮花部:合大指與中指之頭,餘指皆舒而掐之。
金剛部:合大指與中指之頭,餘皆舒而掐之。
[軍荼利儀軌]雲:以右手大指捻頭指,當心撥珠,餘三指散直(這是佛部的「說法印」,亦名「持名印」,這里則為「念經印」),左手引珠,右手持珠,如轉**狀。
[無量壽儀軌]雲:二手當心,各聚五指,如未敷蓮花,左手持念珠,以右手大指無名指移珠,誦至最後一字移一珠。
以上均為佛典所載。不過,現在大家都習慣了用[攝真實經]佛部和[蘇悉地經]金剛部的方法了。如果真是發心修行的善男子和善女人,我以為還是以遵照經典記載的掐珠法去修持為妙,因為功德究竟不同也。
「什麼是迴向」 ?你可以留意到寺院中,早晚課後大眾或個人的迴向?你可見過佛教發心善信所因的各種書刊的後面,每一本都有迴向偈或詞?它的用意,就是要把個人或大眾所修的善業功德,指定方向或目標,去做某種你所希望要做的用途的意思。也就是把我們自己做好的善行功德,希望自他皆成佛果,迴向菩提。[大乘義章九(卷)]說:「言迴向者:回自善法,有所去向(目標),故名迴向」。往生論下卷說:「迴向者,把自己所已行之功德,普施眾生,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止觀第七卷說:「眾生無善,我有善失,施眾生已,正向菩提,如回聲入角,音聞則遠,迴向為大利」。
由於迴向對自他都有很大的利益,所以一切菩薩之所行,無不悉皆迴向眾生與菩提。
在法華經化城喻品中,十方梵天贊嘆大通智勝佛偈文的後面,易行品彌陀章贊彌陀偈、起信論……等之後面課誦本早晚課誦後,各種經典完了時,都有迴向,古德們和今天先進大德們發心所印的書刊之後,更是各人有各人自己不同的迴向偈或迴向文。
迴向,也就是發願,所有大德們的迴向文中,以雲棲宏大師的迴向文最長也最完善,大德們不妨找來參考參考。所以,無論是念了經、持了咒、拜了懺或持了佛菩薩的聖號,或做了什麼慈善好事之後,都要趕快迴向。這比我們在世間積蓄財寶的利息不知要大多少倍呢!真可說是「舍一得萬報」,受惠無窮,千萬不可疏忽放棄。
不過要注意:若僅為個人的福德迴向,所得的只不過是人天福報而已!必需為十方法界所有眾生著想,這樣才有超乎人天的更大利益。
佛門里的規矩
這一篇我們所要談的問題,可以說是在家修學佛法的居士們非常重要的,也是一定要知道的。
佛門里有很多規矩,所謂規矩,是一種定下的准繩。俗話說:「規矩能成方圓」。那就是說任何一件事,都有他規定的標准,循著這個規定的標准,那才能塑成一個完美的形體來;如果把規矩放在人格上,那人的人格一定是很完美的,今天我們把規矩的尺度衡量在佛門里來,那麼佛弟子就沒有違規毀矩的了。
大凡各種宗教里,都有他們的規矩,佛教也不例外。所謂佛門里的規矩,是指佛教里無論修學哪一宗派,共同約守的一個清規,雖然不全是戒律,但那是由戒德所演化出來的。這個規矩,是不同於世俗的,是嚴肅的,恭謹的,如法的,而達到自律。這里所談的是一般大家通用的規矩;好比禪宗、律宗、密宗,尚有其個別的規矩。就不在這里贅述。
(一)規矩的基本要素
哪些是規矩的基本要素?第一,恭敬的(意)。第二,庄嚴的(身)。第三,謹慎的(口)。這三者表示了身口意的清凈,它可以攝心一處,自然而然可以循規蹈矩,使佛門更能令眾生崇敬與歸向。
第一, 恭敬的——就是說一切思維言行與身、口、意三業,是發自內心的恭敬,而自然生起對三寶——佛、法、僧——的無上崇敬與仰慕,也就是說在佛門的一切一切不能離開恭敬心,舍開恭敬心,便不能有所利益,那麼佛門的規矩,就是以恭敬心為起碼的條件,在在處處都對三寶五體投地的禮拜、歌頌、憶念與追隨。
第二, 第二,庄嚴的——佛門內的佛像、寺院、經典、法器、僧伽,乃至一草一木,莫不是庄嚴的,庄嚴著無上的菩提。這一切都時刻在無語的開示著我們,只是我們沒有用庄嚴心態去觀察、去覺得,往往忽略了庄嚴給予人們的啟示。在佛門里,您不去庄嚴自己的心,如何能體會庄嚴的道場?您更不用庄嚴道場的心,您又如何能庄嚴自性的佛陀呢?佛法是不舍離庄嚴的,舍離了庄嚴,那與污穢的世俗又有何兩樣呢?
第三,謹慎的——指對言語和行為而說,這道出身教與言教的無形教育的重要性,我們時常將恭敬與庄嚴的心,處處表現出佛弟子不同於凡夫俗子庸浮散亂,時時為凡夫俗子的表率,經常由身教中去啟示人生宇宙的真理,叫別人一看,也可以皈向佛陀座下。所以佛門中的規矩,有了這個因素在,自然使它產生了自他二利的功效。
1、 佛像——凡佛弟子見佛像必須恭敬、禮拜、供養、護持,雖然是木雕、紙印、泥塑,應觀做等同真佛,所以不論佛像在任何地方都應如是,不可分別像之好壞、大小、寺院或家庭,如是作觀,福不唐捐。凡「買」或「要」佛像時,一律要說「請」,不能說「買」或「要」,附帶說明:佛經、佛具、香花,如用錢買,或向他人要,也應一律說「請」,此是恭敬心。
2、 有的佛像是紙印的,日久欠凈,或有破損,實不能再供,應於佛像前言明另請新像再供,此舊紙佛像可恭敬焚化,切不可任意撕毀棄置,如是所做,即如出佛身血,罪墮無間;另木刻泥塑之像,如有損毀失修,佛弟子應護持聖像,發心修補,金漆剝落,當發心再貼金刷漆;因眾生禮佛,即能成佛故,可知佛像可度眾生,常令相好光明,令眾生起歡喜贊嘆心。尚有金銀、瑪瑙、玉、翡翠等制佛菩薩聖像,不可毀壞,改做其他裝飾物品,如是所作,則獲重罪。有人制香,香上有觀世音菩薩紋形,焚香時顯現菩薩形狀,香熄之後,聖相塌毀;又有人以蠟燭做成觀世音菩薩形狀,上有燈蕊,以火燃化,燭燃相毀;以上兩則,殊大不敬,商買之人,被財貨所迷,不知所造無邊重業。又有用佛像作為商標者,眾生不察,難免任意丟棄,實非所宜,皆不知佛陀偉大,眾生濫用胡為,皆失謙恭,罪報難逃。
若畫佛像,要用好筆、好墨、好紙。若綉佛像,要用好針、好線、好布。若印佛像,要用光澤好紙、形色清晰、印刷精美。若雕佛像,以金、銀、銅、玉、翡翠及諸般寶石,或檀香、沉香等上木、瓷釉上料,印刷雕塑諸佛菩薩聖像,應沐浴齋戒,燃香謹制,攝心一處,不令分心,感應道交,可獲不可思議功德。
配身小佛像之掛鏈及配汽車之掛像,有欠恭謹,然作方便,未嘗不可。若存恭敬,尚可獲福,如有褻瀆,仍自獲罪。所以配身小佛像不可當做裝飾品,那根本不是佛教徒所應有的態度,而應有虔誠祈求加被護身一切吉祥想。
還有一種卡片印的佛菩薩聖像,可以帶在上衣口袋。這種卡式小佛像,是為了個人在旅行、在作客、在單宿舍時,做功課取出供養禮拜,乃便所需。有人也兼用為護身平安之用,原無不可,但也以存恭敬心,難遭遇想。此種小佛像,只宜放上衣口袋,如放褲子口袋,即為不敬,利而未獲,過咎先至。
再有,一般不信佛的人,常將佛像當做藝術品做擺設陳列欣賞,或與其他物品雜陳並列,皆非正因。如能勸化他人勿做藝術品欣賞,而應恭敬、禮拜、供養,則為利他覺他的菩薩行了。佛教徒見到佛像,無論大小及任何形式,必須要恭敬、禮拜、供養,福德無量。
此外,有見到每一佛者,皆應恭敬,如[地藏經]中有「稱佛名號品」,又如[千佛名經]及[萬佛名寶懺]中所載名號皆由世尊金口宣說。一一佛名皆常恭敬、禮拜、供養,功不唐捐。
最後要知道的是迎請佛像時,無論是銅的、木的、瓷的、紙的,一概以難遭遇想,恭敬捧迎,不可輕率從事,佛像用雙手捧於胸前,切記不可反復在腿上,不可像包東西一樣,用手一提。請紙像最易犯過失,把佛像拿著垂向膝下,或夾在腋下,如是種種不敬之過,看來沒有什麼,其實不知不覺中已獲罪過。凡諸佛像,那必須視同報身、化身佛一樣的尊敬,此種功德又豈是凡夫俗子的我們所可揣摩到的呢?
J. 如何求佛菩薩才會靈驗
凈空法師---求佛菩薩為什麼不靈?「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求不到是因為你有業障,你業障消除沒有不感應。可是一定是如理如法的去求,你用貪、嗔、痴求,佛菩薩不會增長你的貪、嗔、痴。佛菩薩不會幫助你造惡業。你果然是行善,是為眾生,佛菩薩感應道交。為自己不可能,絕對沒有感應。為自己如果有感應那是邪魔,魔促成你的欲,魔幫助你做壞事。佛菩薩不會幫助人做壞事,只給你善緣不會給你惡緣。由此可知,凡是助長我們慾望,助長貪、嗔、痴,自己要有高度警覺——惡緣,不是善緣。
供佛,記住要用自己的財物。用別人的財物來修福——錯了,自己一點都得不到。一定要用自己的,不能用別人的。有的人到佛菩薩面前大修供養,求發財,求陞官。跟佛菩薩許願:「我要是升了官,發了財,我再來還願,再來給你大供養。」跟佛菩薩談條件——賄賂,把佛菩薩當作貪官污吏。這種供養不但沒有福,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你保佑我發財,我發一百萬,我一定拿一萬來供養你。」佛菩薩哪有那麼傻,讓你佔九十九萬的便宜,哪有這個道理?你把佛菩薩看作什麼人?所以這樣的供養就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不要看到人來修供養——好事情,不見得是好事情。你要去打聽打聽他的動機是什麼?你才曉得他是福還是禍。那個供養,又得不到陞官,也發不了財,回過頭來就怨恨佛菩薩,「這個佛菩薩不靈,我去供養,他沒有保佑我發財……」,就怨恨,再毀謗三寶,那個罪業就越造越重。
有一位法師,這位法師現在也不在了,過世了。生前他常聽我講經,有一天他問我,他說:「凈空法師,你常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非常懷疑。」我說:「你為什麼懷疑?」他說:「我向地藏菩薩求一個電冰箱,求了三年都沒來。」這是台灣的德融法師。我就問他:「請問你那個道場住多少眾?住多少人啊?」他說就他一個人。我就跟他講,「沒有必要啊!我是地藏菩薩也不給你。為什麼?你一個人嘛,一個人沒有需要啊,為大眾,這個求是對的;為個人享受是錯誤的。」
你對這個修法有懷疑,不能夠以真誠心去修,那感應就很難達到。如果你深信不疑,真誠恭敬心去修,一定有感應。世間一般人遇到災難,縱然讀到這個經,聞地藏菩薩名,見地藏菩薩像,苦苦的哀求佛菩薩保佑他,也未必能濟事,未必能夠真的有效果,什麼道理?沒有做到至心。
現在有人求而不得感應,都是精誠不足。精是專,專一;誠是誠敬。還有一些人讀了這個經,沒有能夠圓解,心量很窄小,只是在佛菩薩面前誠心誠意來求,處事待人接物就不誠實。能不能求到?求不到。諸位要曉得,一誠一切誠,它是性德,你這樣才能消業障。在佛菩薩形象面前露一點誠心,離開佛菩薩形象,跟大眾接觸之下,惡念又起來,煩惱習氣又現行,沒有用處。
現在有許多人說,念《地藏經》,也依照《地藏經》裡面所講的去修行,但是得不到果報,於是謗佛、謗法,說《地藏經》不靈。他沒有曉得,他自己錯解如來真實義,不是經不靈。經上講善男子善女人,你有沒有達到「善」的標准,沒有人想到。善的標準是什麼?「凈業三福」跟我們說得很清楚,世間善人的標准:「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做到了沒有,你做到了,你是世間善人,佛法是建立在世善的基礎上,你連這個標准都做不到,你學佛是佛門外的學佛,沒有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