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語文教師轉變教學方法

語文教師轉變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4-11-03 00:13:37

① 小學語文教學改進好方法

古人讀書,強調「口誦心惟」。「誦」決不僅僅是「口」的發音活動,同時包含了豐富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關於小學語文教學改進好 方法 ,希望對你有幫助!

1小學語文教學改進好方法

小學語文的基礎性地位不容忽視,作為小學語文老師,必須重視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現狀,努力改進傳統的小學語文 教學方法

一、讀書讀書,貴在讀熟

書聲琅琅是古人傳統的教學形式之一。因為它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的訓練,是理解和記憶的先導,是開啟知識寶庫的鑰匙。試想,一個人讀起書來,結結巴巴,吞吞吐吐,它能對課文內容心領神會,說起話來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嗎?心理學家研究表明:要使課文的「外部語言」轉化為學生頭腦中的「內部語言」,在大腦皮層中留下深刻的溝紋,一般要經過20遍以上的朗讀實踐。

在反復讀,把書讀熟的同時,學生眼睛看,心裡想,嘴裡念,耳朵聽,許多器官同時並用,就容易把課文記得牢固,把課文讀得正確,讀得流暢,增強語感。教師在此基礎上加強指導,可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他們自覺朗讀的習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學生在一次次的朗讀過程中,加深理解和體驗,由情感產生思考,從而受到品德熏陶,獲得思想啟迪。同時對學生掌握規范的語言文字大有裨益。對方言區的學生使用規范的語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為此,在講讀課文中,我們都以讀為先,將讀貫穿教學始終。

二、熟讀精思,心知其義

古人讀書,強調「口誦心惟」。「誦」決不僅僅是「口」的發音活動,同時包含了豐富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我國古代大 教育 家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這充分說明讀書一定要勤於思考,二者不可分割。為此,我們總是在學生做到了對課文能熟讀成誦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進一步地讀,不過這時是帶著問題而讀,一邊讀一邊想,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理解中再讀,哪是重點詞,哪是重點句,作者為什麼要用這個詞不用那個詞呢?通過一讀再讀,從而加深印象。

如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時,這篇課文以情感人,催人淚下,充分表達了全國人民對周總理無限愛戴,無限懷念的思想感情。但對於學生年齡小,了解總理 事跡 不多,所以總有一種隔靴搔癢之感。為了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反復朗讀中,讓學生在讀中思考:首都人民為什麼不分男女老少冒著刺骨的寒風,在長安街兩旁迎送總理的靈車?他們等了多長時間?為什麼用「焦急而耐心」這樣的一對 反義詞 哪?作者在向我們說明什麼呢?周總理為國為民嘔心瀝血,日理萬機,艱苦樸素,關心下一代的高大形象隨之躍然紙上,也肯定會浮現在學生的腦海里,使他們一下子把自己同總理的感情拉近了,原來總理就是這么一個為國為民操碎心的人。學生對周總理的愛戴,是學生的認識過程,也是思維的過程。學生思考時,自然地會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去判斷事物。此時,教師有機地滲透思想教育,提高學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惡的能力,更能收到「教書育人」的整體效益。

三、方法科學,形式多樣

多讀固然知其意,但並不是一遍又一遍的機械的、重復地讀,要講究方法,形式多樣,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讀書積極性,避免單調枯燥感。我常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1、提出要求,有目的地讀。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要循序漸進。否則欲速不達。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不但要考慮不同年級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而且還應認真的備好每一課的朗讀要求,也就是為什麼要讀,讀後要達到什麼目的。

2、教師以身作則,范讀引領。「打鐵還要榔頭硬」,一名語文教師要使學生鍾愛朗讀,那麼自己還真需是把硬硬的榔頭,不然怎麼能使那一位位試與天公比高的調皮小子們信服呢?教師范讀能幫助學生正音,喚起學生的感情,把學生帶入文本之中,讓學生達到忘我境界,從而培養學生對朗讀的興趣。

3、創設氛圍,進入情境。首先可以利用電教手段創設情景交融的氛圍。這樣,孩子們朗讀時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語言美、意境美。

4、邊讀邊想,再現情境。 文章 是表述作者感知到的客觀情境,要讓學生理解課文,重要的一環是使學生大腦中再現這種情境。通過讀,學生不斷調動自己的表象積蓄,按自己的 思維方式 設計出作者所表述的情境(畫面),通過讀,又不斷調整,使之更清晰、更准確。

5、重點地方反復讀,品詞品句,提高學生分析理解的能力。重點地方一般指課文中的關鍵性、主導性的詞、句、段。

6、自讀批註,邊讀邊悟。讀書要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高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可安排學生在課前或課中進行邊讀邊想邊批註的練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閱讀批註應先交給學生方法,然後讓學生反復實踐練習,練中提高批註的質量。

7、讀寫結合,相互滲透。讀是寫的基礎,寫是自內而外的表達,讀則是自外而內的吸收。在語文教學,「讀」實際上是作者「寫」的逆向活動過程。老師指導學生讀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打開文章的字、詞、句、篇等外在語言材料入手,像剝竹筍一樣,層層進取。讀一次有一次的認識、所得、進展。教學生朗讀和熟讀了許多課文以後,課文里許多詞句,許多語言的表達方法,以及課文的篇章結構等,不斷地被學生吸收、積累和掌握,說話、寫作就能夠做到出口成章、信手拈來,熟讀了課文,詞彙多了,語言豐富了,他們的寫作能力也就提高了。從讀學寫,以寫固讀,強化練筆。借讀之力促輕松習作,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2小學語文教學改進好方法

一、讓學生具有質疑的 學習態度

小學語文老師應該多讓學生提問,讓學生具有質疑的學習態度,才能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慾。只有培養學生大膽質疑的學習作風,才能使其具備學好語文的問題意識和 創新思維 ,並在課堂上強調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努力營造出一派平等祥和的課堂氛圍,充分尊重學生的共性和個性,才能有效消除學生在課堂上的緊張感和不安感,使他們在一個愉快輕松的學習情境下自由大膽的學習語文;

二、使學生獲得群組交流機會

小學語文老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各項綜合因素和個體差異,在課前進行自由分組,使學生獲得各種不同的群組交流機會,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和 經驗 交流,獲得同齡人之間的肯定或啟發是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的。在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的時候,老師要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參考意見,巧妙啟發和引導,或者由淺入深,也可以指導學生進行 辯論 式的討論等,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動力,讓他們在各抒己見的活躍氣氛之下進行自主學習。此外,小組討論還可以擴展到全班討論,讓小組討論的成果在班級整個集體中得到肯定或者交流,從而在最大可能上提高整個班級的 語文學習 效果;

三、抓住學生學習的興趣所在

小學語文老師應該抓住學生學習的興趣所在,努力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才能真正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動力,因為正如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所示,學生學習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與其學習情緒有著某種直接的聯系。因此,老師必須注重語文學習的非智力因素,注重學生的情緒變化,在課堂上創設有利於激發學生積極情緒的教學情境,使其學習思維處於活躍狀態,才能在學習的時候表現出踴躍的態勢。因而,語文老師應該加強自身知識能力的修養,並結合使用具有感染力的教學方法,使得語文教學體現出美與智慧的完美結合,有利於學生進行主動學習;

四、重視直觀性的教學方法

小學語文教學是一項需要更多記憶的課程,因此,語文教師應該摒棄傳統的填鴨式的記憶模式,而是應該通過直觀性的教學方法,比如說使用簡明扼要的板書把課堂內容呈現給學生,並通過口頭講解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和記憶。換句話說,小學語文教學必須視覺和聽覺並用,且重視書面的內容質量,以高度濃縮的板書內容來歸納出知識的重點,難點和要點,使知識具有直觀性,系統性和結構性,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內容具有內在聯系,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這樣,就非常有利於學生進行學習,以清晰的脈絡來加深對於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五、培養一定的語感

小學語文雖說屬於基礎課程,但是仍然屬於語言范疇,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一定的語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小學語文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有意識的培養一定的語感,使學生能夠從心靈上走進語文文章所描述的情境當中去,從心靈深人體會到語文文字的美感與魅力所在,從而使得學生真正理解文章,身臨其境的朗讀課文,感悟文章之美,可以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來加強對於語文的學習動力,讓學生意識到語文學習不是單純的學習,更是體會語文之美的藝術再現;

六、創建融洽的課堂氣氛

小學語文教師必須盡快轉變角色,確立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踴躍發言和提問,引導學生進行情境表演,努力創建融洽的課堂氣氛,培養學生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發展學生思維和語言能力。並且,語文老師要盡快實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突破工作,即突破課堂,突破書本,突破單一,突破共性,從而走向生活,走向實踐,走向綜合,走向個性,在這種「突圍意識」的指引下,運用教學的智慧和熱情走出目前小學語文教學的誤區,重視對於學生自身能力的培養,而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這樣,可以使學生做到舉一反三或者觸類旁通,激活學習的思維。

此外,語文教師還要重視對於學生綜合朗讀能力的培養,把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結合起來,並對學生所犯的錯誤和面臨的困難進行正確對待,要認真細致的給予學生學習評價,切不可隨便從事,那樣,很可能會傷了學生的自尊和自信心,這樣,對於學生的學習是非常不利的。因而,小學語文老師一定要謹記,對於學生的學習評價要具有勵志性,真誠性和動態性,一切以學生為根本教學目標,才能寫出具有內涵的教學評語來。

3小學語文教學改進好方法

一、質疑中提高教學

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點明了思與學的密切聯系。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戰場,教學方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手段,而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首先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認知沖突、設疑、解疑,點燃思維的火花。例如,教學《草原》一課時,教師針對「到處是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一句質疑:「翠色怎麼會流?怎麼會流到天邊雲際去呢?」

我就此問題設置思維 熱點 ,引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帶著上述問題抓住主線,感知課文,引導學生細讀課文第一段,一邊讀一邊想,讓學生在頭腦中產生一幅幅畫面:「整個草原只見濃綠的草色連成一片而分不清界線,望不到邊際,像綠色的海洋。」進而引導:「草原的綠色不會流動,但由於綠的鮮亮,微風吹來,綠草隨風擺動,形成層層草浪,給人什麼感覺?書中用了哪四個字?」學生回答:「翠色慾流。」教師又問:「好像綠色在流動。草原無邊無際與藍天相接,微風吹來,草浪起伏,輕柔地向遠處延伸,你會看到什麼?」學生答:「看到草浪輕輕流入雲際。」教師小結:「作者僅以12個字寫出草原的美。」讓學生體會意境,這就是要緊的地方,不能表層滑過。打擦邊球,教師找准了發展語言、發展思維的結合點,一點點地引導,從而奠定了課堂教學的基礎。

二、啟發中改進教學

「教是為了不教」,語文教學,要幫助學生形成終生賴之的學習習慣。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形成能力,開啟思維閘門,深化思維過程,並內化為學習動機。寓言《揠苗助長》和《守株待兔》體裁相同、情節相似、文章結構類同。在學第一篇寓言時,我讓學生 總結 出 學習方法 :①抓關鍵問題解決;②讀議詞句促理解;③聯系實際知理,運用三步法,知識遷移。學第二篇寓言時,學生就可以自己閱讀體味,揣摩詞句,適時反饋,展示思維過程,從而「求大同,存小異」地學會了這兩篇寓言。課後,我幫助學生以此類推,舉一反三,總結其他寓言的學法,形成自學能力,養成思考的習慣。

三、情感中融進教學

語文教學尤其講究教師真情實感的傳送,教師富於感情地朗讀能架起作者心靈與學生情感的橋梁,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波瀾。因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讀的優勢,以讀為主旋律融聲音、表情、姿態、手勢於一體,營造濃烈的情感氛圍,作用於學生行為,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產生良好課堂情感效應,使師生之間、作者與讀者之間,形成精神交流,使情感共鳴,達到思想情操的提升,使學生受到人格美的洗禮。

四、運用多媒體拓展教學

語言文學是思維的重要工具,每一篇課文就是一個例子。在教學課文中,教師首先從字詞入手釋疑,帶領學生揣摩字、詞、句的含義,品味語言美和意境美,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中碰到許多不能異懂的問題,恰當選擇多媒體課件,能深化學生對詞句的理解。如《小池》課始,為了使學生了解「小池」這首詩所描繪的初夏荷花池的美景,教師設計製作了動畫片,畫面中有細流從泉眼中湧出,樹陰映照在水面上,小荷葉剛露尖角,蜻蜓在飛舞。

學生的審美感被激發起來,進入情景中,情不自禁地贊嘆,夏天的荷花池真美啊!課文中的「惜」「愛」兩字,有「愛惜、喜愛」之意,從字面上可解釋為泉眼愛惜細細地流,樹陰喜愛初夏柔和的風光。進一步挖掘內涵,不難看出,這是作者托物抒情,把自己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融入到景物之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是歷代受人稱道的絕妙佳句,蘊含著活力和生機,使全詩富有生氣。課件形象地演示了小荷清新可愛的形象,使學生正確地理解詩句,陶然於美景之中,如身臨其境,降低了思維的難度。

4小學語文教學改進好方法

一、範例展示法

西德教育家根舍提倡「範例教育」,認為從日常生活中選取隱含著基礎因素和本質因素的典型範例的作為教學的重要內容,可以使學生掌握到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其做法是以典型帶一般,由特殊見普遍。我們在閱讀教學時,教師先具體地指導學生學習一個重點語段,並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方法,把它作為範例,然後要求學生在學習大體相同的語境時去運用。如低年級《小猴子下山》一文,課文是由結構相似的幾部分內容組成,敘述的形式也基本一樣:小猴子來到什麼地方?看到了什麼?扔下了什麼?摘了什麼往前走?教師應抓住這一教材特點,先精心地教學第一、二段,從中總結了學習方法。第三、四段就可放手讓學生用這一方法自己去學,教師只要適當的指導、點撥。在中年級的 作文 教學上,我們可遵循葉聖陶先生所倡導的由教師先行「下水」,然後用自己切身體會作範例來指導學生寫作文,學生有了借鑒,容易學到行之有效的寫作技巧和方法。

二、歸類演繹法

歸納是學生在接觸了一定的語言材料,在教師引導下認識、理解這些材料而獲得的可一般應用的某種學習方法。演繹,就是要求學生把歸納中剛學到的學習方法與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發生聯系,重構自己的認知體系,形成新的技能,然後獨立地運用這種新的學習方法到新的語言情境去解決學習上的問題。如第十一冊課文《學弈》是小學生第一次接觸的古文,不僅讀起來拗口,詞語的古今意思也相差甚遠,學生學起來有一定困難。教學中,我在學生基本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礎上,重點引導學生歸納整理學習古文的方法。第二天學習《兩小兒辯日》前,再一起復習學習古文的方法,在這個基礎上,學生運用剛學到的學習方法學習第二篇的古文就顯得得心應手了。整個滲透過程沿著「發現―內化―運用」這一程序進行,不斷反復,不斷拓展,不斷應用,學生新的學習方法不斷積累,能力也就不斷提高。

三、相機點撥法

葉老說過:「方法的指導不全盤給予,而在相機誘導。」所謂相機是指這種方式不是事先設計的,而是在教學過程中對偶然出現的、需要點撥的即時給予點撥,因為它不是事先安排好的,所以需要教師很高的機智,善於發現、把握並採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例如,當學生學習一時陷入困境時,教師「雪中送炭」指點迷津,學生可能會茅塞頓開,從困境中解脫出來,百思不得其解的難題一旦獲解還會有一種「柳暗花明」的愉悅感。這樣的相機點撥,既把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的濃厚興趣激發出來,還能增強學生克服困難的自信心和勇氣。

而在學生學習「一帆風順」時,教師宜「引而不發」。如學生在閱讀諸如《苦柚》、《小音樂家楊科》一類可以一目瞭然的淺課文時,會學得 很順利,似乎沒遇到什麼障礙。教師則不應該滿足於這種表面現象,而應有針對性的提出學習方法方面的問題,在坦途中設置一點奇險,引而不發,留有充分餘地給學生思考探索,會收到掌握知識與學法雙重效益。當學生「學有所得」時,宜採用「尋根溯源」,讓做得最好最快的學生談談他的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然後師生共同研討、整理,刪除枝節,用盡量准確的幾個詞語概括解決問題的程序,得出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生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才能主動參與課堂活動,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這樣,由教師的教到用不著教師的教的教學過程,對他們今後在學習相類似的語言情境中,能夠自我學習是大有好處的。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師教任何功課,教都是為了不需要教。」為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始終堅持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為目的。我們進一步認識到,讓學生「會學」比只要學生「學會」重要得多。因為知識如汪洋大海,一個人在校學習的時間有限,所以應在小學階段就重視培養學生學海泛舟的能力,使他們能駕馭知識的風帆,在浩翰無邊的大海中航行。學生有了這種本領,才能在未來的學習、工作中,掌握探索的主動權。

四、師生互動

教學本是師生雙方共同參與的傳授活動,所謂「雙主互動」,實質就是師生的雙邊活動,這種教學是一種雙向式的自學――質疑――討論――歸納的教學方法,它是一切教學模式的核心。《綱要》指出:「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這說明,構建「雙主互動」的教學模式,是新課改的當務之急。課堂要互動,就要使教與學形成共時、多向、分層、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教師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自己的知識為學生引路、搭橋,學生則以表情、動作、語言表達自己的理解程度。可見,沒有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學是跛足的,不可能成功的。



② 教師的教學方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當今社會,信息革命幾乎沖擊了所有領域。現在正步入信息社會,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更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當務之急。課程教學改革以來,廣大實驗教師已融入了課改的洪流之中。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已走到了課改前沿,他們大膽實踐,嘗試著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使得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越來越得到普及。廣大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或精心設計多媒體課件,或引導學生上網查閱資料,或進行網路教學,為語文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老師樂教,學生愛學,增強了教學效果,提高了教學效率。我作為其中一員,勤奮學習,大膽嘗試,獲益匪淺,並從中體會到信息技術帶來了語文課堂教學的多種變化。下面我粗淺的談以下幾點:
一、教學方式的改變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一切都由老師主宰,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到教學步驟,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這個過程,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徹底打破了這一局面。在多媒體計算機這樣互動式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共享人類的學習資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方法策略和發展目標,學生在這種開放式的學習空間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有了自己學習的天地。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參與、自主探究與交互資源的過程,不僅能眼見其形、耳聞其聲,而且能手腦並用,調動多種感官共同參與認知活動,使學生在同一單位時間內增加了所接受的信息量,增強了記憶的效果,加快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消化速度,從而在較短的時間內,更快、更好地學到更多的知識,提高了學習效率。
另外,由於信息技術所提供的信息和技術資源的最大特點是具有共享性,計算機的使用和資源的網路化等技術環境,不但有益於語文教學任務的完成,也孕育和發展著學生之間合作學習的方式,為學生之間的交流提供了機會,因此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應努力創設合作式學習環境,更多運用合作式學習的策略,切實為學生養成合作意識與發展協作能力搭建舞台。信息技術介入課堂教學,構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充分顯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豐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機互動、師機生互動、生機互動、生機生互動的多種友好合作方式,為學生提供立體式的多向交流的機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從而改變傳統語文教學的教師單一傳授的方式。
二、教師角色的轉換
信息技術融入到語文課堂教學中,使教師的角色發生了多角度的轉換。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知識更新速度加快,學習者通過網路就可便捷快速地獲得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知識,個體的發展水平將越來越取決於不斷利用信息、培養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信息化時代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地獲得知識,教師不再是文化知識傳播的中介,而是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者。通過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他們獲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充分利用信息資源快速高效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傳統教學中,國家統一編寫教材規范教師對學生的知識傳授。網路時代教師是課程開發和教學研究的主體,運用現代化手段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開拓多媒體教學空間;編制教學軟體,促進課程向地方化、校本化、個性化、綜合化方面發展,實現課程教學綜合化和知識的融會貫通;主動投身課程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提高網路時代課程教學理論的研究水平。 因此教師就由教材執行者轉變為課程教學的研究者。
另外,網路時代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網路化學習豐富了學生品德發展的內涵,開闊了品德培養的視野。教師要成為學生未來生活的設計者,建構具有前瞻性的道德價值觀體系。通過網路滲透現代道德理念,積極引導學生的內在道德價值取向,培植學生道德理想和信念,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道德行為能力。與此同時,信息技術也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時空界限,拓寬了人際溝通的渠道,有利於師生之間平等民主關系的建立,師生交往趨於多樣化、平等性。教師作為人際關系藝術家,應更多地理解、信任、同情學生,愛護學生的自尊心;教師應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質修養和情感素養,形成寬容、尊重的良好個性和人格魅力,開展平等對話,提高師生間的協作水平,創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閱讀全文

與語文教師轉變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快速立法的正確方法 瀏覽:949
正方形大盒子怎麼折簡單方法 瀏覽:410
家庭做高壓鍋醬牛肉最簡單方法 瀏覽:984
壓力罐的安裝方法 瀏覽:474
水鄉文化研究方法 瀏覽:425
百詞斬的正確使用方法如何選版本 瀏覽:677
領導故意退讓的解決方法 瀏覽:785
嬌韻詩雙瓶精華使用方法 瀏覽:610
乳頭膿腫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297
描述演算法的三種常用方法舉例 瀏覽:435
edge安裝idm步驟最新方法 瀏覽:608
調查性論文的研究方法 瀏覽:207
一列轉多列最佳方法 瀏覽:7
看電腦教學視頻什麼方法學會的快 瀏覽:673
癜癇治療方法 瀏覽:445
實驗課用的是什麼教學方法 瀏覽:142
有什麼通便的方法 瀏覽:395
手機剪映去字幕方法 瀏覽:302
生殖器疣治療新方法 瀏覽:847
論文採取的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瀏覽: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