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江村經濟研究方法思維導圖

江村經濟研究方法思維導圖

發布時間:2022-09-23 23:15:04

⑴ 誰知道費孝通的《江村經濟》電子書在哪下載需要完整版,謝謝!

目前該書確實在網路上找不到下載,原因:
該書的製作比較麻煩,書里有很多的插圖、註解之類,不易做成電子書。
你可以去書店買一本,商務印書館版的也不貴。
書名: 江村經濟——中國農民的生活
ISBN: 7-100-02795-0/C·39
版印次: 1-5
作者: 費孝通
開本: 大32開
裝訂: 平
字數: 250千字
訂購價: 20.00 元
出版日期: 2004-11-01
書的封面可鏈接:
http://www.cp.com.cn/bk/newsdetail.cfm?iCntno=1912

附:推薦《江村經濟》

費孝通教授所著的《江村經濟》( 英文書名:Peasant Life in China--《中國農民的生活》)1939年在英國出版,之後的幾十年間多次再版重印,成為中國社會學者和國外對中國感興趣的社會學者的必讀書。 此書是費孝通的博士論文, 由其導師英國傑出人類學者布·馬林諾斯基推薦出版,並親自作序。序言中高度評價此書:「我敢於預言費孝通博士的《中國農民的生活》一書將被認為是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 此書1985年由戴可景譯為中文出版。 譯文的水準極高。我也在新澤西的一所普通的大學圖書館中看到過英文原著。實際上,至今英文和中文版都可以買得到。

《江村經濟》是一本人類社會學專著,可是普通讀者也可以輕松閱讀並理解。書中生動地以科學和真實的手法描述了江南水鄉農民的日常生活,社區關系,農業生產,工業與貿易和經濟生活。它也完全夠資格成為文科和理工科學生學習寫作和邏輯的範例。

最讓我欽佩和驚奇的是一本「舊書」在今天讀起來也絲毫沒有落後和過時的感覺,反而解答了我以前很多不懂的問題,以及某些當前中國的社會問題,特別是農民問題。作者論述了農業勞動力過剩後,應當如何向城市和工業轉移勞動力等問題。也解釋了一些習慣和社會關系的形成和變化。提出了新的法律體系不為鄉村接受的原因。總結了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化的經驗和教訓。甚至討論了國際貿易對農民生活的影響。其中很多的結論經歷史證明是正確的,不少建議簡直就可以直接用於解決當前中國的現實問題。

「作者的一切觀察所具有的特徵是,態度尊嚴、超脫、沒有偏見」這種寫作態度比一些聳人聽聞的文風和義憤填膺的語氣更易於向讀者闡述問題。所以我覺得這本書不但可以讓外國人和出生在海外的中國人了解中國,也幫助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了解近現代中國的實際狀態。

閱讀《江村經濟》的過程中也可以學到很多社會學的分析方法。有人可能會問:社會學有什麼用?我不具備詳細准確解答這個問題的專業知識。不過我到是可以舉幾個以「功利」的例子:比如企業利用人類需求的社會學理論激發職工的積極性。書中用「三欄法」分析了農村手工業改革的可行性和困難,如果你在工作中面臨一些組織和技術上的調整,這種分析方法是可以借鑒的。另外,書中用很多的篇幅介紹中國傳統的家庭關系和由於社會變牽對家庭關系的影響。一些習以為常的人際關系是有其成因的。北美華人的家庭和人際關系不同於中國和美國的通常情況,讀了費教授的書之後,你對這種變化的家庭和社區關系是不是有新的認識。

書中反復強調社會變遷中的各種內外因素的作用,並且建議應該減少社會變遷的破壞因素。據說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的「社會變遷」課程近年都是以中國的變革為主要案例,並將與蘇東歐改革相比較。客觀地說,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的成功中不是完全沒有偶然因素。費孝通的書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和在什麼樣的條件下,國外的經濟和社會學規律可能不適用於中國。

費孝通是一位受中國文化影響極深的學者,同時他又受過西方良好教育訓練。可是他的身上並不表現出強烈的東西方文化沖突。《江村經濟》是他以西方的研究方法,分析他所熟悉的中國的成果。時刻都受時代變遷和不同文化影響的海外華人可能從此書中的到額外的收獲。

⑵ 江村經濟的作者簡介

費孝通,享有世界名譽的著名社會學家,江蘇吳江人,早在學生時代即憑一本《江村經濟》一舉成名。是什麼造就了費孝通?人傑地靈的故鄉?思想「新潮」的父母?生逢其時的幸運?一個91歲老人的深情回憶不僅僅屬於自己,也屬於走過風風雨雨的百年中國。
年輕的費孝通在未名湖畔和清華園里度過了一生中最恬淡的日子,在這里,他遇到了良師和志同道合的伴侶,並逐漸確立了「要寫出中國人自己的調查報告」的理想,1935年夏天,他和新婚的妻子出發了,然而,誰也沒有想到,這次在廣西大瑤山的實地調查無論是在學術上,還是在愛情上,都徹底改變了他的一生。
1938年,費孝通在倫敦經濟政治學院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江村經濟》,英文名為《中國農民的生活》,這篇文章使得靠桑蠶為生的「開弦弓村」從此成為國際社會學界研究中國農村的首選之地,它也把費孝通的命運和這座普通的江南水鄉、和歷經滄桑的中國農村工業緊緊連在了一起。
抗戰時期,費孝通來到了雲南,一面教書,一面繼續著他在農村的實地調查工作,並團結一批年輕、智慧、實乾的研究者,組成了一個有才華、有前途的學者集團——魁閣,戰時的生活自然艱難,但在西南聯大璀璨的學者群星中,費孝通的才華得以迸發,西南歲月在他許多傳世之作中也留下了烙印。
費孝通一生心無旁騖,致力於他所認定的學術道路,晚年的他依然在為中國農村工業的發展四處奔走忙碌。為了重建中國社會學,他採取了「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加強了和世界學術界的交流,並十分重視對新一代學者的培養。耄耋之年依然筆耕不輟的費孝通留給我們太多的思考……

⑶ 急求:《鄉土中國》使用的調查方法,基本內容以及結論,明天交,大神速進,跪謝

拜讀了費孝通先生的代表作《鄉土中國》一書,感觸頗深。在對於本書的閱讀過程當中,我一度是感到相當困惑的,以至於在第一遍的閱讀過程中,我一口氣囫圇吞棗般地看完了以後,雲里霧里的,對於書中的內容,竟是一點兒感覺和想法也沒有。無法,我去找了一些別人寫的有關鄉土中國的分析和書評,看完了以後,再去閱讀原書,這才有一點自己的感悟與理解。在寫自己的這篇讀書報告的過程中,我在寫到相關章節的內容時,又把原書翻了一翻,發現不同時候,看同一內容,我的理解與思考也是不同的。所以,這篇讀書報告,也許格式上會略顯鬆散,而因為是個人讀書的心得體會,一些理解和思考也許會不盡正確,懇請老師指正。

第一部分,本書脈絡梳理。

說實話,如果說費先生的另外一部代表作——《江村經濟》是他關於微觀社區調查研究方法的實踐應用,那麼《鄉土中國》則是依據實踐的經驗所總結出的總體框架。該書代表了他研究方法的轉向,從微觀的視角中跳出來,進而從宏觀的角度審視整個社會,分析社會的整體架構,提出自己的普遍模式理論。因此,《鄉土中國》的閱讀,我感覺一開始是有點晦澀難懂的,裡面涉及到的很多是理論方面的東西。所以首先,有必要對本書的脈絡進行一個梳理。
《鄉土中國》共有十四章。論述了中國鄉土社會中種種現象,根深蒂固的觀念與傳統,以及這些東西對於社會,人的反作用。

一.中國社會的鄉土性。

作者在第一章《鄉土本色》開篇一句就是「從基層上看,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由此定下了本書的核心論斷。以後的內容,無不是圍繞著中國社會的「鄉土性」這一特徵來講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中國傳統社會,農業佔主導地位,農業的發展需要土地,所以人口就以土地為中心而聚集。而土地是不可能移動的。由此,就決定了鄉土社會里,人口的流動必然是不頻繁的。進一步說,依靠農業生存的人們是粘著在土地上的,因此鄉土社會就具有穩定性。中國傳統的農業社會,不像美國,實行的是機械化管理,精耕細作、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據著主導地位。這樣,就決定了傳統的鄉土社會,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每家每戶都能夠自給自足,商品的交換與買賣就顯得多餘了。所以,在後面的內容里,作者依據鄉土社會穩定性與獨立性的特點,進一步論證得出,商業在傳統的農業社會,難以得到充分發展。
鄉土社會的穩定性與獨立性,其顯著表現形式之一,就是,生活在這個圈子裡的人,互相都是熟悉的。一個家裡有個什麼婚喪嫁娶啊之類的,左鄰右舍都是知道的,要做人情的。
與此同時,生活在這個圈子裡的人,他們對於自己生活的環境也是熟悉的。而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和對鄉土社會的沖擊,原先生活在鄉土社會里的人有些會離開自己所熟知的鄉土社會,進入到城市生活當中,因為他們對於城市環境的不熟悉,也許會做出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於是,進城的人們,就會被譏笑為「土氣」,是「鄉下人」。
作者在第二章《文字下鄉》和《再論文字下鄉》中,從鄉土社會的層面來批駁推行「文字下鄉」的人所持的認為鄉下人不識字是因為「愚」的觀點,進而根據第一章所述的生活在鄉土社會里的人,對於他們生活圈子裡的人和事都是熟悉的這樣一個論斷,推導得到,在鄉土社會里,很多時候,文字的使用有其局限性。我個人看來,《文字下鄉》和《再論文字下鄉》這兩章與後面的內容聯系並不十分密切。也許是作者插進去講的一個關於鄉土文化推廣層面的個人抒懷。

二.鄉土社會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結構。

很多人認為,費先生在《鄉土中國》一書中一個新的概念——「差序格局」的提出,是一大創舉,是對中國傳統人倫關系的一種精妙的概括。作者在《差序格局》一章中,將中西方社會進行了對比。他將西洋社會的類型稱為「團體格局」,若幹人組成一個個團體,就像一捆捆紮起來的木柴;將中國鄉土社會的類型稱為「差序格局」,每個人都以自己為中心,像一個水波紋一樣,按親疏遠近向外擴開一圈圈的社會圈子。這種差序格局中的個人與他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不像團體中的分子那樣大家立在一個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紋一樣,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愈推愈薄。作者把社會關系的這種一輪輪波紋之間的差序稱為人倫。中國人講究人倫——君臣、父子、夫婦、長幼……講的是一種差等關系,這種種差等關系各自有它們應該遵守的規則。在這種差序格局裡,個人與他人的交往便是以「人倫」為基礎的。當個人以自己為中心,「推己及人」,形成一圈圈的社會圈子時,這圈子是可大可小具有伸展性的。人們往往根據其實際需要而相應擴大或縮小其圈子的范圍。正因如此,在中國的鄉土社會中,家的概念是模糊的,小的時候父母子女是一個家,大的時候可以囊括伯叔等,甚至大至整個家族。但是無論這圈子如何伸展收縮都只局限於父系一方的范圍內,這是中國傳統父系社會的特點。
將焦點從人際關系轉向社會群體上,我們會發現在中國的鄉土社會中,家族是一個很顯耀的社群,在鄉土社會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家族從結構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庭也可以等於家族。它不但承擔生育的功能,而且也擔負著政治、經濟、宗教等其它社會功能。

三.鄉土社會的秩序維持。

鄉土社會秩序的維持,很多方面和現代社會秩序的維持是不相同的,鄉土社會是一個「禮治「的社會,這里的禮,並非所謂的「文明」,「慈善」,「善良」等等,而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范。合於禮就是說這些行為是對的。而在鄉土社會里,這些禮是怎麼來的呢?我們可以認為是經過一代一代的傳承而遺留下來的,人們已經慣於遵守的並被認為是對的一些傳統。禮的推行並不依靠暴力和權力而是依靠教化。禮治的可能必須以傳統可以有效地應付生活問題為前提,因此,在一個變遷的社會里,傳統的效力是無法保證的。而作者一開始就已經說了,鄉土社會相對來說是靜止的,變遷很慢,這也就為禮治提供了存在的溫床,並且生生不息。
鄉土社會自有自身的一套禮治秩序。長期的教化把外在的規則轉化為了人們內在的習慣,人們遇到問題,習慣於從傳統道德中尋求解決的途徑,而非是法律。而在傳統鄉土社會里,人們是本能地抗拒打官司,以法律途徑來解決問題的。這在我們看來,似乎是不可理喻的,甚至會認為鄉土社會里的人簡直是野蠻,抗拒現代文明。但是,作者在這里給我們闡釋了這樣一種「無訟」的觀念存在的合理性。在鄉土社會里,必有一些人和事不容於傳統道德,但是隨著新的司法制度的推行下鄉,這些本來不容於鄉土倫理的人和事卻從此找到了一種新的保障,他們可以不服於鄉間的調節而訴諸於法律。這個時候,法律制度就成了包庇這些敗類的保護傘了,這與鄉土社會是格格不入的。最後,作者的結論是,要推行司法下鄉,務必要使民眾做好思想和心理上的接受與准備。

四.鄉土社會的政治結構與政治權力。

在《無為政治》,《長老統治》,《名實分離》和《從慾望到需要》這四章中,作者向我們介紹了四種權力類型,它們分別是橫暴權力,同意權力,長老權力和時勢權力。橫暴權力,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專制,」「獨裁」等,它體現的是權力的壓迫強制性。這里,我們可以將傳統社會里的皇權理解為是橫暴權力的一個表現形式。而同意權力,我們不妨認為它體現了權力的妥協性。從社會分工的層面上來說,人們共有著應有的權力和應盡的義務,但是,別人的權力對於我來說就是應盡的義務。這就存在著矛盾。而社會的存在和發展,社會分工的平衡必須得以維系下去,就要有權力做保障,同意權力就是人與人之間為了維系社會分工的平衡所做出的相互妥協。中國的鄉土社會並非是一個富於抵抗性的組織,於是就容易成為皇權的發祥地;另一方面來說,橫暴權力的發生需要經濟基礎,而農業的帝國是虛弱的,沒有辦法為皇權的繼續發展提供相應的經濟基礎。似乎這個時候,就應該是同意權力發生作用的時候了,但是,同意權力是在社會分工越發達的情況下才會越擴大,而傳統的鄉土社會是自給自足的,社會分工並不發達。於是,傳統社會的統治者們為了皇權的維持,在天高皇帝遠的鄉土社會里,採取了「無為政治」的統治法方法。這里所說的「無為政治」,是對於統治者而言的,在鄉土社會內部,人們認為這是長老統治。這里就涉及到了第三種權力——長老權力。長老權力,我們也可稱之為是教化權力,顧名思義,它是通過教化人們而得以實現對鄉土社會的統治的。這里就和我們前面所說的鄉土社會的禮治秩序發生了聯系。長老往往由年齡長的人來擔任。因為在鄉土社會中,年輕人是循著年長人的足跡一步步地向前走的,他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最可行的辦法是詢問年長的人。年長的人在詮釋傳統,在教化晚輩方面具有無可非議的資格和權力。而平時生活中產生的一些糾紛,一般也是由長老作為權威的評判者。德高望重的長老們,就是禮的象徵,是正確的行為範式,是道德標准。鄉土社會注重禮治,注重傳統,相對穩定,變遷不快,這也為長老權力的存在和發展提供條件。
第四種權力,時勢權力,這是在社會變遷較快,傳統難以適應社會變遷時產生的一種類型,鄉土社會變遷十分緩慢,時勢權力在中國的鄉土社會中並不是那麼顯眼。

第二部分,關於《血緣與地緣》一章的一些理解與思考

我讀的是這個版本的,北大出版的

之所以把這一章獨立出來講,是因為在看這一章的時候,有蠻多的感悟和思考,也是比較隨性的。
費先生在這一章里,闡述了血緣社會的實質以及血緣社會與地緣社會的關系和區別,最後指出,隨著社會的發展,血緣結合到地緣結合的轉變是社會性質的轉變,也是社會歷史的轉變。
鄉土社會因為它的相對靜止性,因此,極易因為血緣結合而形成血緣社會。實際上,這二者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鄉土社會的經濟基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造就了它的相對獨立性和靜止性,或者,我們可以說是穩定性;另一方面,血緣結合加固了這種穩定性。而作者對於地緣的解釋,雖在文中沒有明確指出,我的理解是,鄉土社會盡管穩定,但還是會流動的,人口會增長,而土地不見得會增長,於是,人口就發生了遷移——為了尋求可供開墾的更多的土地。這些人群遷移到另一個地方,與其它的一些原本陌生的,從別的地方遷移來的人住在一塊,從陌生到熟悉,於是,就形成了地緣結合。就好像現在的「唐人街」一樣。但是,作者指出,在穩定的社會中,地緣實際上不過是血緣的投影,因為穩定的社會鮮少有人口的流動。這些人因為血緣結合,然後又形成了地緣結合。再說道上面我舉的「唐人街」的例子。實際上,雖然對於唐人街離得人們來說,他們沒有實質上的學院關系,原先也是互不認識的,但是,在更深層次地推。他們都是炎黃子孫,身上留著華夏民族的血液。從這個層面上來講,地緣不過是血緣的延伸。
關於血緣與地緣的分離,這在中國的鄉土社會中,是相當困難的。作者在書中舉了「客邊」、「新客」等例子,我這里想補充一個例子。我家所在的浙南小鎮龍港,我們家所在的社區教新度村。我們家是後來才搬來的,所以可以說是所謂的「新客」了。這個社區里的本地人都姓孔。他們根據每家每戶人口,男丁的多少,輩分的高低,不同程度地擁有這個社區的所屬的土地、房產。而當屬於這個社區的土地或者房產需要拍賣時,允許認購的對象也僅限於同族人,外姓人是不行的。
作者在這一章里還講到里關於鄉土社會里商業的發展問題。因為傳統的鄉土社會主要是依賴於血緣關系而結合的,所以相互之間,一般都是熟悉的。中國有句老話叫「親兄弟還明算賬。」話雖說得輕松,但實際上是很難講得清的,這其中涉及到血緣、親情、人論道德等諸多方面。而鄉土社會里的交易是以人情來維持的,是相互饋贈的方式。比如我表姐上高中的時候,我媽媽么包了一個紅包給她,而等到我上高中時,我姑姑也包了一個紅包給我。這樣的交易很具有局限性,普通的情形就是在血緣之外建立商業基礎。對於我來說,你是毫無血緣關系的陌生人,這樣,我們之間的貿易往來就會顯得輕松簡單許多,沒有了人情的負累,帳也很好算清。而我們說,鄉土社會的變遷不快,外鄉人想要融入一個鄉土社會中也不容易,人跟人之間都相互熟知,這樣的環境下,商業的發展緩慢也就不足為奇了。
費孝通先生自己說:「這里講的鄉土中國,並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搞清楚我所謂鄉土社會這個概念,就可以幫助我們去理解具體的中國社會。」《鄉土中國》一書,實在是我們了解和研究中國社會的經濟、文化的必讀之作。
轉自:http://www.douban.com/note/63433704/

⑷ 戰略管理英雄榜元帥:明茨伯格

明茨伯格在學界和實業界同樣有名,可以說是在與管理相關的研究、教學、咨詢和實務等社區家喻戶曉,老幼皆知,他深刻地影響了幾代人。這在即使是號稱偏重實踐的戰略管理學領域的學者當中也是相對少見的。

在科學社區,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我們只相信上帝,其他人開口必須先亮數據。當然除非你是德魯克那樣的所謂Guru,你說的話本身就被芸芸眾生當作真理,根本不用訴諸數據。可以說,明茨伯格就屬於德魯克級別的guru。

然而,沒人把Guru德魯克當作學者,他也不用混學術圈,所以無需用數據說話。但很多人是真心地把明茨伯格當作學術英雄的。在學術圈,尤其是日益“科學化”的管理學研究社區,堅持不用所謂的數據說話,這更是其難能可貴之處。

不是他技術不行,玩不了數據。而是他故意不玩。就像Robert De Niro主演的電影A Bronx Tale里一個小孩兒欽敬地形容某黑幫老大說話時(手勢)是如何的牛:He's got five fingers, and he only uses three! 有勁兒而不使,那是真有勁兒。

明茨伯格本科在McGill是學機械工程的。數理基礎和能力肯定不會差到哪兒。但出賣他工科背景的,僅僅是在呈示某些分類法(比如組織結構)時畫的模型圖或者流程圖而已。讀了他那麼多書和paper,印象中就沒見過任何數據和統計。

光看他的文字,你會以為他是英文系畢業的,eloquent and engaging。不過,他1961年本科畢業後,確實又在次年通過夜校在Concordia University拿了一個General Arts的學士學位。看來,還是很文藝范兒的。

他有實地調查、案例呈現、故事勾勒、邏輯推論、道理說明,而且自成體系。1986年,在CMR(加州管理評論)上有一系列文章從各個角度剖析Richard Pascal根據自己到日本實地采訪本田負責在1960年代進入美國摩托車市場的幾位高管而寫的The Honda Effect。故事主要說明戰略是通過折騰碰運氣而不是運籌帷幄的事前規劃。

明茨伯格聲稱,Honda Effect 是整個管理學界這么多年唯一的一個known fact。一個深入的案例,講出了BCG從理性分析(市場份額,規模經濟,經驗曲線)而看不到的幕後精彩故事,以及故事體現的道理。數據本身並不是fact,不管樣本多大。

通常的數據處理data dredging是所謂的garbage in, garbage out。或者乾脆像經濟學家們,直接proof,玩數理模型,不要任何evidence。無獨有偶,一代決策宗師Herb Simon也曾說過,a sample of one is better than none! 從這個意義上將,中國社會科學最高成就的典範,迄今仍然應該是費孝通的《江村經濟》。

明茨伯格經常說,如果你研究的問題effect size 足夠大,只需要簡單地plot the data,啥事兒都一清二楚,根本用不著那麼多sophisticated的統計方法。確實是這樣,如果你研究的是管理問題,你的Delta R-Square僅僅是0.02 (P<0.01)級別的,基本上沒有任何意義。比random walk都random。

你去看看北大西門外KFC的foot traffic流量變化,然後用它預測北大今年考上常春藤盟校的博士生總數,估計都比這個significant,更別說交易費用能夠解釋猴為什麼上樹了。

很多的實證結果能出來,就是數據中存在大量的0。另外,就是拷打數據。Dave Jemison和James Fredrickson弟兄倆都是Washington出來的,當時都上過一個好像叫John Chiu的老師的統計課。我在Texas讀書時,在他倆的課上聽到過同一句John Chiu的名言:If you torture the data long enough, it will confess to everything!

我就眼見有中國學者在1980年代,同一個數據樣本,換一下n就能發結論不同甚至相反的N篇文章,N大於等於2喲。所以,至今我對所有empirical stuff持有天然的懷疑,尤其是中國人和韓國人做的。

扯遠了。收回來。

1968年,明茨伯格在MIT Sloan School 拿到Ph.D.,主攻戰略(Policy),副業是Political Science。至今榮譽博士十來個。得獎無數。簡而言之,明茨伯格的主要研究可以劃分為三個領域,一般管理者的角色,戰略管理過程,組織結構和權力與政治。

1980年代,最早接觸的`也是明茨伯格早期的工作,根據其博士論文發表的 The Nature of Managerial Work (1973)。當時有中文譯本《管理工作的性質》,收錄在社科院工經所主任和後來任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總幹事馬洪主編的一套外國管理名著叢書中。

顯然,明茨伯格花了5年的時間才把書發出了,據說最初基本沒出版社感興趣。這本書採用的是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依靠對5位經理人的in-depth field study而完成,主要勾勒管理者扮演的10種角色和工作特點。1975年,其核心內容發表在HBR,獲得當年的麥肯錫最佳論文獎。自此,名聲大振。

1979年的The Structuring of Organizations主要講組織結構的taxonomy,涉及組織的任務環境,技術特點,運作流程等多重要素。

1983年的Power in and Around Organizations,主要闡釋組織中的權力與政治過程。明茨伯格也許是整個管理學界首先坦承組織政治正(反)面影響的學者,詳細勾勒多種政治游戲類別和特點,解讀組織權力的獲取和應用。他在這方面的研究與Jeff Pfeffer相呼應和媲美。

當然,明茨伯格在戰略管理領域最著名的貢獻是他對戰略過程的研究,尤其是所謂emergent strategy的研究。他的Structure of Unstructured Decision Processes,ASQ,1976;Patterns of Strategy Formation, MS, 1978, Of Strategies,Deliberate and Emergent, SMJ,1985; Crafting Strategy, HBR, 1987, Five Ps of Strategy, CMR, 1987,等一系列文章,把戰略的自生或滋生過程闡述的淋漓盡致。

戰略不是formulated,而是formed。這也是他跟Ansoff吵架的立場和底氣。我對明茨伯格的此項工作完全認同。通常,戰略是通過retrospective rationalization總結出來的consistent pattern,或由當事人自身,或由旁觀者考察。

有這么一項貢獻,就足以和所有的以理性假設為基礎的各項戰略理論分庭抗禮。1994年,明茨伯格出版了The Rise and Fall of Strategic Planning,總結了轟轟烈烈但基本上是going nowhere的戰略規劃運動,雖然他自稱critical but ending with a positive note。

明茨伯格的貢獻,符合Herb Simon關於bounded rationality的假設,與另外一位先驅James Brian Quinn的戰略邏輯漸進主義遙相呼應。真是氣味相投,二者後來還合編過一本文集作為戰略過程研究的課本。

1998年的Strategy Safari總結了戰略管理的多種流派和視角。類似Koontz在六、七十年代總結的jungle of management theories。也許這是中國讀者最為熟悉的明茨伯格著作。而且,國人亦是非常喜歡有關劃分流派和類別的東西。這時的明茨伯格已然名滿天下。完全不需要用論文來說話了。每本書基本上都能引起不同程度的轟動和暢銷。

當然,商學院里的學術英雄,自然難免要褒貶MBA教育。世紀之交,Jeff Pfeffer,Warren Bennis,Sumantra Ghoshal,Henry Mintzberg等多位學者呼籲重視現行MBA教育的弊端。要有人文精神,要有社會責任,不能唯利是圖,不能只重視管理的技術硬課而忽視領導力等軟實力的構建。。。所以,2004年明茨伯格出了本書Managers,Not MBAs。我們需要的是管理者,別扯MBA!

我當時粗翻過那本書,基本上就是兩句話。第一,現行的西方主流的MBA教育體系是在錯誤的時間和錯誤的地點用錯誤的方法和錯誤的內容培養了一批錯誤的人。All wrong! 咋整?第二句話,在職培訓。IMPM,International Masters in Practicing Management。強調實踐、現地教學、在職培養。總之,不能按常規的形式上課。明茨伯格除了終生在Montreal的McGill,曾在1990年代長期訪問INSEAD。肖志興曾在那裡讀博士,跟他深入接觸並寫過IMPM的事兒和明茨伯格本人。

跟所有的大佬一樣,從Porter到Prahalad,有意於學術圈以外的社會影響的學術大佬們,最後關心的事體都轉向社會問題:金字塔的底層,醫療產業,國家發展,不一而足。明茨伯格最近的新書是balancing society,意思是不管左中右,別扯極端。

明星總是明星。用戲台上的話說,是站中間兒的,到哪兒都得站中間兒。十幾年前某次在AOM開會,來晚的明茨伯格正好坐在我的旁邊。大腦奔兒著實令人驚嘆!

台上人在發言,侃侃而談。你就看老亨利急不可耐地要評論和補充。雖然他沒有明顯地摩拳擦掌,但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那種要站中間兒的氣場。

好像就是在那次評論中,他大聲疾呼,管理學不能被經濟學污染。每個管理學者都要從自身做起。For a starter,that means, in faculty club, never dine with an economist at the same table!

這是管理學大家的氣派!元帥也。

⑸ 江村經濟的內容介紹

這是一本描述中國農民的消費、生產、分配和交易等體系的書,是根據對中國東部,太湖東南岸開弦弓村的實地考察寫成的。它旨在說明這一經濟體系與特定地理環境的關系,以及與這個社區的社會結構的關系。同大多數中國農村一樣,這個村莊正經歷著一個巨大的變遷過程。通過本書,讀者能夠看到這個正在變化著的鄉村經濟的動力和問題……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實地調查和考察總結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各種模式,寫下了諸多不朽篇章。本書推出的是學界公認的農村社會經濟及其制度調查研究的代表作及成名作:《江村經濟》和《祿村農田》二文。可供社會學工作者和教學者參政。

⑹ 《江村經濟》 原文

http://club.esnai.com/club/bbs/ShowAnnounce.asp?ID=2740441

有5個附件。可以下載,我試了。

網路一下:費孝通 chm 江村經濟
http://www..com/s?wd=%B7%D1%D0%A2%CD%A8+chm+%BD%AD%B4%E5%BE%AD%BC%C3&cl=3
回答者:stonewang - 高級魔法師 七級 11-4 10:08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

目前該書確實在網路上找不到下載,原因:
該書的製作比較麻煩,書里有很多的插圖、註解之類,不易做成電子書。
你可以去書店買一本,商務印書館版的也不貴。
書名: 江村經濟——中國農民的生活
ISBN: 7-100-02795-0/C·39
版印次: 1-5
作者: 費孝通
開本: 大32開
裝訂: 平
字數: 250千字
訂購價: 20.00 元
出版日期: 2004-11-01
書的封面可鏈接:
http://www.cp.com.cn/bk/newsdetail.cfm?iCntno=1912

附:推薦《江村經濟》

費孝通教授所著的《江村經濟》( 英文書名:Peasant Life in China--《中國農民的生活》)1939年在英國出版,之後的幾十年間多次再版重印,成為中國社會學者和國外對中國感興趣的社會學者的必讀書。 此書是費孝通的博士論文, 由其導師英國傑出人類學者布·馬林諾斯基推薦出版,並親自作序。序言中高度評價此書:「我敢於預言費孝通博士的《中國農民的生活》一書將被認為是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 此書1985年由戴可景譯為中文出版。 譯文的水準極高。我也在新澤西的一所普通的大學圖書館中看到過英文原著。實際上,至今英文和中文版都可以買得到。

《江村經濟》是一本人類社會學專著,可是普通讀者也可以輕松閱讀並理解。書中生動地以科學和真實的手法描述了江南水鄉農民的日常生活,社區關系,農業生產,工業與貿易和經濟生活。它也完全夠資格成為文科和理工科學生學習寫作和邏輯的範例。

最讓我欽佩和驚奇的是一本「舊書」在今天讀起來也絲毫沒有落後和過時的感覺,反而解答了我以前很多不懂的問題,以及某些當前中國的社會問題,特別是農民問題。作者論述了農業勞動力過剩後,應當如何向城市和工業轉移勞動力等問題。也解釋了一些習慣和社會關系的形成和變化。提出了新的法律體系不為鄉村接受的原因。總結了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化的經驗和教訓。甚至討論了國際貿易對農民生活的影響。其中很多的結論經歷史證明是正確的,不少建議簡直就可以直接用於解決當前中國的現實問題。

「作者的一切觀察所具有的特徵是,態度尊嚴、超脫、沒有偏見」這種寫作態度比一些聳人聽聞的文風和義憤填膺的語氣更易於向讀者闡述問題。所以我覺得這本書不但可以讓外國人和出生在海外的中國人了解中國,也幫助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了解近現代中國的實際狀態。

閱讀《江村經濟》的過程中也可以學到很多社會學的分析方法。有人可能會問:社會學有什麼用?我不具備詳細准確解答這個問題的專業知識。不過我到是可以舉幾個以「功利」的例子:比如企業利用人類需求的社會學理論激發職工的積極性。書中用「三欄法」分析了農村手工業改革的可行性和困難,如果你在工作中面臨一些組織和技術上的調整,這種分析方法是可以借鑒的。另外,書中用很多的篇幅介紹中國傳統的家庭關系和由於社會變牽對家庭關系的影響。一些習以為常的人際關系是有其成因的。北美華人的家庭和人際關系不同於中國和美國的通常情況,讀了費教授的書之後,你對這種變化的家庭和社區關系是不是有新的認識。

書中反復強調社會變遷中的各種內外因素的作用,並且建議應該減少社會變遷的破壞因素。據說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的「社會變遷」課程近年都是以中國的變革為主要案例,並將與蘇東歐改革相比較。客觀地說,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的成功中不是完全沒有偶然因素。費孝通的書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和在什麼樣的條件下,國外的經濟和社會學規律可能不適用於中國。

費孝通是一位受中國文化影響極深的學者,同時他又受過西方良好教育訓練。可是他的身上並不表現出強烈的東西方文化沖突。《江村經濟》是他以西方的研究方法,分析他所熟悉的中國的成果。時刻都受時代變遷和不同文化影響的海外華人可能從此書中的到額外的收獲

十分感謝stonewang,我以前找了好久都沒有找到有下載的。:)

⑺ 鄉土中國的寫作目的是什麼

2019年8月,國家教育部將社會學家費孝通的《鄉土中國》編入高中統編三科教材《高中語文(必修上)》第五單元。《鄉土中國》是費孝通的著名代表作之一,是他在20世紀40年代計劃中深入研究中國傳統社會的三部曲之一,但由於戰爭、院系調整、社會學被取消等原因,他暢想的這三部曲未能如願以償。《鄉土中國》內容涉及傳統中國的基本特徵、農村生活、社會結構、家庭家族、道德規范、權力結構、社會變遷等內容,著作文字簡潔、語言流暢、淺顯易懂、雅俗共賞,是學界公認的研究中國傳統社會的重要代表作之一。2020年是費孝通教授誕辰110周年,這篇文章想追溯費孝通寫作《鄉土中國》前前後後的學術活動,理解這本書產生的歷史背景,以此作為紀念。
學者的認知方式除了取決於自己的知識積累和認知習慣,還取決於他(或她)所處的社會關系模式:他接觸了什麼人,與什麼人交流和學術碰撞了,引發了什麼思考等。換句話說,《鄉土中國》基於費孝通長期的實地研究、理論探索的積累,還基於他個人在當時的時間和空間結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模式。
抗戰後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的蹉跎歲月
從20世紀30年代末英倫歸國,到雲南的昆明、魁閣,美國芝加哥、波士頓等,再到英倫、清華,10年間,費孝通跨越中國南北、東西兩半球,歷經實地研究、國際交流、歷史研討,他活動的公共空間不斷變換,社會空間不斷擴大,形成了一個時間和空間上相互交錯的社會關系模式,《鄉土中國》就是在這樣的時空結構變換中產生的。
從具體的社區研究到對整個中國社會整體把握是費孝通在大瑤山對瑤族進行的田野調查中與王同惠女士一起確立的認識中國社會的目標。《鄉土中國》這本小冊子是他從西南聯大回到清華園給研究生講授《鄉村社會學》的講稿匯集。為了講授這門課,他先是使用美國教材做參考書,後來覺得美國教材不能表達自己的意願,又嘗試著使用自己過去在瑤山、江村、雲南三村的調查材料,抗戰後期,他還一度涉獵經濟問題,在報刊發表有關經濟的時評。1947年,他決定從社會結構入手來講鄉村社會問題,他寫道,要「另起爐灶,甚至暫時撇開經濟問題,專從社會結構本身來發揮」。
在《鄉土中國》的《後記》中,他稱這是他工作的第二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瑤山開始的實地研究;第二個階段始於1946年前後的生育制度寫作和研究,《生育制度》是這個階段的第一本成果,《鄉土中國》則是第二本。在這個兩個階段中間,即1943年,他訪問了芝加哥大學,把《祿村農田》《易村手工業》和《玉村農業和商業》改寫英文,翻譯成「EarthboundChina」一書,把《昆廠勞工》改寫成「ChinaEnterstheMachineAge」,他還訪問了哈佛大學等機構。
20世紀40年代中期以後,費孝通的學術研究開始由田野工作轉向理論建構,從以專注學術研究轉向學術研究與時事評論寫作並舉。工作和政治等多種原因迫使他停止實地調查轉向理論建構和開展更多的教學工作。由於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同時兼課、日軍轟炸昆明被迫遷住鄉下等原因,從1940年10月至1945年初(這中間有一年赴美交流)的近5年間,他更側重授課和寫作。1993年在《個人·群體·社會》一文中,他說:「魁閣後期,由於兼任雲大和聯大兩校的教職以及當時政治局勢的緊張,我不便直接參與實地調查,所以有更多時間從事講課和寫作。也可以提到,當時直線上升的通貨膨脹使個人的實際收入不斷下降,而我又在1940年成了一個孩子的父親。我們在呈貢的農村裡賃房而居,樓底下就是豬圈,生活十分艱苦。因之,我不能不在固定的薪金之外,另謀收入,我這個書生能找到的生活補貼,只能靠我以寫作來換取稿費。我當時成了一個著名的多產作家。大後方的各大報紙雜志上經常發表我的文章,我幾乎每天都要寫,現貨現賣,所得稿費要佔我收入之半。」費孝通自少年時代開始寫作,20世紀40年代的環境進一步養成了他的寫作習慣,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寫作風格。

⑻ 《江村經濟》序中馬林諾夫斯基說社會人類學者工作是好古,獵奇,不切實際的,這是什麼意思如何理解

《江村經濟》是費孝通的成名作,他的導師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江村經濟》開創了人類學研究的新領域。之前的人類學研究大多是研究某一個原始部落、傳統集群,比如薩摩亞人、特羅布里恩群島土著、安達曼島人等等,意圖通過研究原始的、遠古的部落了解人類發展,但這畢竟脫離了現代社會。
但江村經濟不同,江村經濟是第一本系統的由本民族研究者研究本族群的現代社區,研究自己所生活的社群,這一研究極大地拓寬了人類學的研究領域,因此馬林諾斯基才會給予如此高的評價,並說之前社會人類學者工作是好古、獵奇、不切實際的。

⑼ 《江村經濟中國農民的生活》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江村經濟》(費孝通)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LuvxtZMpSNq735awCIpa-w

提取碼: twe2

書名:江村經濟

作者:費孝通

豆瓣評分:9.0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份:2001-3

頁數:356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描述中國農民的消費、生產、分配和交易等體系的專著,是根據對中國東部,太湖東南岸開弦弓村的實地考察寫成的。它旨在說明這一經濟體系與特定地理環境的關系,以及與這個社區的社會結構的關系。同大多數中國農村一樣,這個村莊正經歷著一個巨大的變遷過程。因此,這本書將說明這個正在變化著的鄉村經濟的動力和問題。

作者簡介:

費孝通,1910年11月2日生於江蘇吳江。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我國著名的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和社會活動家。4歲起在母親創辦的蒙養院開始接受正規教育。就讀於東吳大學醫預科、燕京大學社會學系、清華大學研究院,後留學英國倫敦經濟政治學院。其所著的《江村經濟》被認為是我國社會人類學實地調查研究的一個里程碑。論著甚豐,主要著作有:《江村經濟》(英文版,1939)、《祿村農田》(1943)、《生育制度》(1947)、《鄉土中國》(1948)、《鄉土重建》(1948)、《從事社會學五十年》(1983)、《費孝通社會學文集》(1985)、《記小城鎮及其他》(1986)、《邊區開發與社會調查》(1987)、《費孝通民族研究文集》(1988)《行行重行行——鄉鎮發展論述》(1992)、《費孝通文集》(1999)等,論文多篇。1980年3月,國際應用人類學會授予他該年度馬林諾夫斯基名譽獎;1981年11月,英國皇家人類學會向他頒發了該年度赫胥黎獎章。

閱讀全文

與江村經濟研究方法思維導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睡前長高的方法 瀏覽:115
山西黃芪食用方法 瀏覽:748
蘋果7鎖屏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09
車載檯面板連接方法 瀏覽:207
工程退場費計算方法 瀏覽:861
風痹治療方法 瀏覽:62
乒乓球在家自己訓練方法 瀏覽:308
電腦椅子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266
開盤式蚊香的正確方法 瀏覽:99
螞蟻上樹上有什麼好方法 瀏覽:408
安裝手機雙卡的方法 瀏覽:859
有什麼方法看書 瀏覽:154
種植芝麻方法 瀏覽:627
斬骨刀鍛煉方法 瀏覽:160
鋼管水管快速接頭拆卸方法 瀏覽:814
兔子掉坑裡了用什麼方法把它交上 瀏覽:796
hiv三甲醫院檢測方法 瀏覽:438
如何寫一件難忘的事有幾種方法 瀏覽:366
西方人親臉的正確方法 瀏覽:996
跆拳道簡單系腰帶方法 瀏覽: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