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失水量到底是怎麼算的 比如中度脫水:是 體重×(4%-6%),還是 體重×(5%-10%)
失水量與體重和失水的程度有關。
1、輕度脫水失水量占體重的2%-3%或體重減輕5%僅有一般的神經功能症狀,如頭痛、頭暈無力,皮膚彈性稍有降低。高滲性脫水有口渴。
2、中度脫水失水量占體重的3%-6%或體重減輕5%-10%脫水的體表症征已經明顯,並開始出現循環功能不全的症征。
3、重症脫水 失水量占體重的6%以上或體重減輕10%以上前述症征加重,甚至出現休克、昏迷。
脫水的影響
1、因失水多於失鈉,細胞外液滲透壓增高,剌激口渴中樞(渴感障礙者除外),促使患者找水喝。
2、除尿崩症患者外,細胞外液滲透壓增高剌激下丘腦滲透壓感受器而使ADH釋放增多,從而使腎重吸收水增多,尿量減少而比重增高。
3、細胞外液滲透壓增高可使滲透壓相對較低的細胞內液中的水向細胞外轉移。以上三點都能使細胞外液得到水分補充,使滲透壓傾向於回降。
可見,高滲性脫水時細胞內、外液都有所減少,但因細胞外液可能從幾方面得到補充,故細胞外液和血容量的減少不如低滲性脫水時明顯,發生休克者也較少。
4、早期或輕症患者,由於血容量減少不明顯,醛固酮分泌不增多,故尿中仍有鈉排出,其濃度還可因水重吸收增多而增高;在晚期和重症病例,可因血容量減少、醛固酮分泌增多而致尿鈉含量減少。
5、細胞外液滲透壓增高使腦細胞脫水時可引起一系列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的症狀,包括嗜睡、肌肉抽搐、昏迷,甚至導致死亡。腦體積因脫水而顯著縮小時,顱骨與腦皮質之間的血管張力增大,因而可導致靜脈破裂而出現局部腦內出血和蛛網膜下出血。
6、脫水嚴重的病例,尤其是小兒,由於從皮膚蒸發的水分減少,散熱受到影響,因而可以發生脫水熱。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中度脫水
網路-脫水
2. 高滲失水量怎麼算
首先盡可能處理引起等滲性失水的原因以減少水和鈉的喪失針對細胞外液量的減少般可用等滲鹽水或平衡鹽液盡快補充血容量根據脈搏細速和血壓下降等症狀來估計體液喪失量已達體重的%者可快速輸入上述液體約.L(按體重kg計算)以恢復血容量或按血細胞比容來計算需補液體量
補等滲鹽水量(L)= 血細胞比容上升值 ×體重(kg)×.
血細胞比容正常值
此外還應補給當日需要量般為水 .L 和鈉 .g
等滲鹽水含Na+ 和Cl- 各 mmol/L 而血清Na+ 和Cl- 的含量分別為 mmol/L 和 mmol/L 兩者相比等滲鹽水的Cl- 含量比血清的Cl- 含量高 mmol/L在重度缺水或休克狀態下腎血流量減少影響排氯功能若從靜脈大量輸給等滲鹽水有導致血Cl- 過高引起高氯性酸中毒的危險因此應用等滲鹽水治療缺水尚有些不足之處平衡鹽溶液的電解質含量和血漿內含量相仿用來治療缺水更加符合生理可以避免輸入過多的Cl- 並對酸中毒的糾正有定幫助此外在糾正缺水後鉀的排泄有所增加 K+ 濃度也會因細胞外液量增加而被稀釋降低故應注意低鉀血症的發生般應在尿量達ml/h後補充氯化鉀。
3. 急性消化道失液的患者,如何計算補液量
考慮病人為急性消化道失液,最易出現等滲性缺水,故以補充等滲鹽水為主。
4. 新生兒補液量計算公式
小兒腹瀉補液量計算公式(考生必背)
1.考點歸屬:
第3章第6節 小兒腹瀉
2.關鍵點:
①補液總量包括累積損失量、繼續損失量和生理需要量3個方面。
②注意區分輕度、中度和重度缺水的臨床表現。
③注意區分補充累積損失量和補液總量。
3.計算公式:
(1)補充累積損失量:輕度脫水<50ml/kg,中度50~100ml/kg,重度100~120/kg。重度脫水或有周圍循環衰竭者應首先靜脈推注或快速滴入2:1等張含鈉液20ml/kg,總量不超過300ml, 30~60分鍾內靜脈輸入。
(2)補充繼續損失量:是補液後繼續丟失的液體量。一般用1/3~1/2張含鈉液。
(3)供給生理需要量:供給基礎代謝需要的水60~80ml/kg。
在實際補液過程中,補液量為以上三部分合計,一般輕度脫水約90~120ml/kg,中度脫水約120~150ml/kg,重度脫水約150~180ml/kg。
具體參照:
低滲性脫水以缺Na>缺水 血清Na<130mmol/L 補2/3張液體
等滲性脫水 血清Na 130-150mmol/L之間 補1/2張液體
高滲性脫水 血清Na>150mmol/L 補1/3張液體
以250ml,1/2張,3:2:1液舉例
為糖:等滲0.9%Nacl :等滲1.4%NaHCO3,(鉀為細胞內離子,不算張力,糖也不算張力)
1.用等滲液配法為:
5%或10%糖:250ml×1/2(即3/3+2+1)=125ml
0.9%Nacl:250ml×1/3=83ml
1.4%NaHCO3:250ml×1/6=41ml
三者混合就是3:2:1,250ml
算一下,350ml,4:2:1怎麼配製?
2.臨床上我們都用10%Nacl和5%NaHCO3 來配製,10%Nacl為11張,5%NaHCO3為3.5張,為了應用方便,10%Nacl簡記為10張,5%NaHCO3簡記為4張。
250ml,3:2:1的粗略配製:
先定總量:5%或10%糖250ml
內加10%Nacl:250×1/3×1/10=8.3ml
內加5%NaHCO3 :250×1/6×1/4=11ml
混合就是粗略的3:2:1液了。
註:按此簡易演算法,實際溶液總量為250+8.3+11=260ml,而且與精確的配製相比,Nacl略多,NaHCO3略少,但實際應用中,這種差異可以忽略,要追求精確的話,可適當減少10%Nacl或增加5%NaHCO3的量,但實際上都在1ml的范圍內。用得多了,根本不必去死記書本上配製比例
4.樣例題
例1. 共用題干:患兒男,11個月,因嘔吐、腹瀉3天入院,大便10~15次/天,蛋花湯樣,伴嘔吐3~4次,4小時無尿,皮膚彈性差,肢端涼,大便鏡檢偶見白細胞。
題干:根據脫水程度,首選的治療方案是
A. 口服補液
B. 血漿100ml靜脈滴注
C. 2:1等張含鈉液20ml/kg快速滴注
D. 1/3張含鈉液60ml/kg快速滴注
E. 2/3張含鈉液120ml/kg12小時滴注
標准答案:C
例2. 患兒,男,11個月,因嘔吐、腹瀉中度脫水,計算補充累積損失量為:
A.30-50ml/kg
B.50-70 ml/kg
C.50-100 ml/kg
D.100-120 ml/kg
E.120-150 ml/kg
例3. 共用題干:患兒,9個月,嘔吐,腹瀉3d,尿量略少,皮膚彈性稍差,口唇微干,眼窩輕度凹陷。血清鈉濃度為140mmol/L。
題干:給該患兒補充積累損失量用ORS液,按體重計算入量應為
A. 20ml/kg
B. 30ml/kg
C. 40ml/kg
D. 50ml/kg
E. 60ml/kg
標准答案:D
例4. 共用題干:患兒男,9個月。2003年11月就診,腹瀉、嘔吐2天,大便每天10餘次,為水樣便。便常規:少量脂肪滴。
題干:測得該患兒體重為10Kg,24小時補液總量為
A. 900ml~1200ml
B. 1200ml~1500ml
C. 1500ml~1800ml
D. 1800ml~2100ml
E. 2100ml~2500ml
標准答案:B
5. 補液量計算公式是什麼
成人應補充的晶體和膠體溶液的總量應為1.5ml×燒傷面積(%)×體重(kg),小孩應補充的晶體和膠體溶液的總量應為2ml×燒傷面積(%)×體重(kg),還應補充每日生理需水量2 000 ml~3 000 ml(成人),100 ml/kg(小孩)。
補液的方法:補液速度應掌握先快後慢的原則,其中晶體和膠體的各半量最好在傷後8h內輸完,水分則每8h各輸入1/3。晶體、膠體和水分要交替輸入,特別注意不要在一段時間內輸入大量不含鹽或膠體的液體。
補液注意事項
一般要選用等張溶液,比如生理鹽水,5%的葡萄糖等等來進行補液。
補液量的計算,全天的尿量加上不顯性失水,大約六百到八百毫升,然後減去內生水三百毫升,再加上額外水分的喪失量就是補液量。
補液的速度,根據患者病情不同來分別對待。對於休克的患者補液的速度要快,每小時一百毫升左右。但是對於心功能不全以及老年患者,補液的速度要慢。
6. 補液量計算公式是
1、按體重減輕估計補液量
生理鹽水補液量(L)=正常血鈉濃度(142mmol/L)×體重減輕量(kg)/每升生理鹽水NaCL含量(154mmol)
2、按血細胞壓積估計補液量
補液量(L)=[實際紅細胞壓積-正常紅細胞壓積×體重(kg)×0.2]/正常紅細胞壓積。
正常紅細胞壓積男性為48%,女性42%。
細胞外液量為體重×0.2。
(6)失液總量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急性期一般可按基礎代謝需要量計算,即5%~10%葡萄糖50~60ml/kg·d,鈉鉀各1~2mmol/kg·d(生理鹽水10ml含鈉1 5mmol,10%氯化鉀溶液10ml含鉀13mmol),或按1500mL/ m2體表面積給予糖60~75g/ m2體表面積,鈉、鉀各50~7 0mmol/ m2體表面積。
生理需要量也可以用3∶1溶液補充。高滲脫水時,垂體後葉分泌抗利尿激素,促進腎小管遠段的吸水作用,因而有人認為高滲脫水時,生理需要量宜酌減1/4。
7. 怎樣計算補液量
補液量如何計算?
補液量
1.根據體重調整(2ml/kg.h)即(48ml/kg.日)一般為2500-3000ml。
2.根據體溫,大於37攝氏度,每升高一度,多補3-5ml/kg。
3.特別的丟失:胃腸減壓;腹瀉;腸瘺;膽汁引流;各種引流管;呼吸機支持(經呼吸道蒸發增多)
補液質
1.糖:一般指葡萄糖,250-300g (5% 葡萄糖注射液 規格 100ml:5g, 250ml:12.5g, 500ml:25g ;10%葡萄糖注射液 規格 100ml:10g, 250ml:25g, 500ml:50g )
2.鹽:一般指氯化鈉,4-5g (0.9%氯化鈉注射液:取0.9克氯化鈉,溶解在少量蒸餾水中,稀釋到100毫升。 0.9% 氯化鈉注射液 規格 100ml:0.9g, 250ml:2.25g, 500ml:4.5g )
血清鈉<130 mmol/L時,補液。先按總量的1/3-1/2補充。
公式:應補Na+(mmol)=[142-病人血Na+(mmol/L)]×體重(kg)×0.6(女性為0.5)
應補生理鹽水=[142-病人血Na+(mmol/L)] ×體重(kg)×3.5(女性為3.3)
完全腸外營養時糖鹽比例約為5:1 .
3.鉀:一般指氯化鉀,生理量3-4g (10%氯化鉀溶液,規格:10ml:1g 。一般10%氯化鉀注射液10-15ml加入萄糖注射液500ml)
低鉀:
輕度缺鉀3.0—3.5mmol/l時,全天補鉀量為6—8g。
中度缺鉀2.5—3.0mmol/l時,全天補鉀量為8—12g。
重度缺鉀 <2.5 mmol/l時,全天補鉀量為12—18g。
補鉀公式:(4.5-實測血鉀)*體重(kg)*0.4=鉀缺失(mmol)
註:1g氯化鉀=13.6mmolK+ 每日補鉀量為:生理量+鉀缺失
4.一般禁食時間3天內,不用補蛋白質、脂肪。大於3天,每天應補蛋白質,脂肪。
補液原則
先快後慢、先膠後晶、先濃後淺、先鹽後糖、見尿補鉀、缺啥補啥。
8. 如何計算補液
按體重減輕估計補液量
生理鹽水補液量(L)=正常血鈉濃度(142mmol/L)×體重減輕量(kg)/每升生理鹽水NaCL含量(154mmol)。
2.按血細胞壓積估計補液量
補液量(L)=[實際紅細胞壓積-正常紅細胞壓積×體重(kg)×0.2]/正常紅細胞壓積。
正常紅細胞壓積男性為48%,女性42%。
細胞外液量為體重×0.2。
3.按血清鈉估計補液量
補液量(L)=體重(kg)×0.2×(正常血鈉濃度-實際血鈉濃度)/每升生理鹽水NaCL含量(154mmol)。
4.依據血鈉濃度計算低滲性失水的補鈉量
補鈉量=[血鈉正常值(mmol/L)-實際血鈉濃度(mmol/L)]×0.6×體重(kg)(女性為0.5)
失水量(按血細胞比容計算)
失水量(ml)=(目前血細胞比容-原來血細胞比容)÷原來血細胞比容×體重(kg)×0.2×1000
原來血細胞比容如不知道,可用正常值代替,男性和女性分別為0.48和0.42,式中20%為細胞外液占體重的比例。
9. 液體總量的計算公式
G=ρVg
其中ρ是液體的密度.V是液體的體積.g 是重力加速度,大小取9.8kg/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