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計算方法 > 拼gdp的計算方法

拼gdp的計算方法

發布時間:2022-08-07 08:15:45

❶ GDP的含義並簡要分析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指按國家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常被公認為是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核算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綜合性統計指標,也是我國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的核心指標,它反映了一國(或地區)的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

❷ 我國的GDP分為哪些重要的部分

出口,消費,投資各佔1/3

透視中國GDP含金量:居民收入僅佔比40%(附圖表)
2010年03月09日 07:21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汪孝宗 王紅茹 胡雪琴 張璐晶

在全國「兩會」之前召開的2010年地方「兩會」上,各省(區、直轄市)2009年的「成績單」也陸續浮出水面。縱觀各地公布的數字,2009年我國又有1個省份——安徽加入「萬億GDP(國內生產總值)俱樂部」。各地經濟年報數字顯得格外「炫目」,大多數省份2009的GDP增速超出預期,萬億GDP成員增至14家。

近年來,中國的GDP先後超越數個G7國家,直逼世界頭號經濟大國——美國。眼瞧著GDP翻著跟頭往上漲,國內不少經濟界人士不禁感喟稱「讓人歡喜,讓人憂」。在華麗數字的背後,這些GDP的「含金量」到底如何呢?

GDP三分之二為投資拉動

受金融危機影響,西方發達國家出現衰退,對外需求驟減,嚴重影響到以外向經濟為主導的中國經濟增速。隨著中央一系列經濟刺激政策出台,去年以來,全國各地的投資熱浪此起彼伏,一浪高過一浪。

早在去年7月16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李曉超稱,2009年上半年,投資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87.6%,拉動GDP增長6.2個百分點;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53.4%,僅拉動GDP增長3.8個百分點。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30.1%。不僅增速較上年加快4.6個百分點,占當年GDP的比重也上升至67%,意味著僅僅投資就占據了GDP的三分之二。

據了解,受巨額投資的驅動,鋼鐵、水泥、紡織等行業產能出現了嚴重過剩,使資金和能源造成極大浪費。加上宏觀調控政策存在著「時滯」,投資過熱問題沒能及時抑制。中國經濟依然面臨「不穩定、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局面。

事實上,GDP所能見證的,只是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規模,而要從全局角度來判斷經濟增長的素質,離不開對質量和效益的關注。

有關專家認為,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又一次暴露了中國經濟在結構和布局上的「軟肋」。在拉動經濟增長的投資、出口、內需「三駕馬車」中,存在內需疲軟和過度倚重投資的問題;在三個產業梯次中,存在第三產業比重長期過低的問題;對於能源和資源的過度依賴和消耗,亦是中國經濟增長方式中的明顯弊病。

如何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讓經濟增長速度與所付出的資金、能源、環境代價保持在一個科學而合理的范圍內,使中國的經濟發展步入更加良性和健康的軌道,依然是各級政府面臨的長期考驗。

GDP里應有哪些「含金量」

「依據『科學發展觀』,我們不僅要追求GDP增長,更要提高人民的實際福利水平,增加社會財富,努力提高社會保險綜合參保率、環境綜合指標等,讓社會財富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國民的幸福指數。」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學部委員程恩富認為,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是要提升民眾的生活水平,經濟增長的成就也要靠民眾生活的幸福指數來驗證。

程恩富的觀點,隱含著一個目前炙手可熱的新詞彙——GDP含金量。

對於GDP的含金量,北京大學中國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楊開忠表示:單位GDP犧牲的環境越小,對生態的沖擊越小,GDP含金量越高。現在的GDP在統計過程中,對環境的污染、生態的破壞、資源的消耗並沒有考慮進去。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GDP的含金量。

楊開忠強調,GDP的大小跟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之間的關系越大,其含金量越高。這種方法是用「單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來衡量各省GDP的含金量。

據了解,目前我國GDP的統計主要採用的是生產法和支出法。所謂生產法,是從生產過程中的工業增加值、農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加起來的總和就是國內生產總值,2009年GDP是按生產法計算出來的。所謂支出法,是由消費(包括私人消費和政府消費),投資(房地產和非房地產投資的固定資產投資,庫存調整等),以及凈出口(順差)三大部分組成。但是支出法得出GDP數字需要經過一段時間,以前中國的支出法大概要兩年以後,現在中國的支出法是一年以後就可以得到GDP數字。

就支出法而言,老百姓最直接的感受是GDP的增長比人民的生活水平增長得快。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研究員袁鋼明認為,主要問題在於我們GDP的生產結構、生產方式,包括投入和產出的效果不太好。

「因為很多地方政府的目標只是想靠投資拉動GDP增長,投資需要佔用大量的資源,而增長方式又不合理,其結果是很多的投資才能生產出比較少的產值。同時,這種投資大部分投向對居民收入提高沒有直接效果的大項目上,雖帶來了巨大的GDP增長,但減少了資源可利用性,居民收入也沒有太大提高。」袁鋼明解釋說。

袁鋼明認為,「跟GDP含金量直接相關的指標就是居民收入。」而到底居民收入佔GDP的多少才算合理?

「目前,世界上多數發達國家,居民收入佔GDP的60%,剩下的非居民收入應該佔GDP的40%;但是中國剛好是倒過來的,中國居民收入佔GDP的40%,剩下的60%是非居民收入。比較合理的結構,應該是居民收入佔GDP的60%。」袁鋼明介紹說。

此外,還有專家認為,就業乃民生之本,在關注GDP增長之外,更需要採取發展第三產業、培育就業增長點等促進就業的措施,實現就業率與GDP的同步增長。

上海GDP含金量最高

那麼,我們怎樣能計算出GDP的含金量呢?

楊開忠提供了對應的計算公式:先計算出「人均GDP」,即用「當地GDP」除以「常住人口」;然後用「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人均GDP」,得出的「單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相當於人均GDP的含金量。

在各地政府工作報告中,並沒有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相關指標。這些指標又將如何計算出呢?統計學專家說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是近似值,具體的計算方法是:(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似值。

根據楊開忠提供的計算公式,《中國經濟周刊》計算得出了全國各省區市的單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即GDP「含金量」,並按照先後順序予以排列(如下圖所示)。對此,有關專家認為,這大致可以看作是人均GDP的含金量,或是居民收入的幸福指數。

通過該表格顯示,GDP含金量排名依次為:

上海、北京、海南、黑龍江、浙江、安徽、江西、西藏、廣東、重慶、貴州、廣西、雲南、湖南、吉林、福建、湖北、四川、山西、甘肅、遼寧、天津、寧夏、江蘇、陝西、青海、河北、河南、山東、新疆、內蒙古

排名靠前的東部省份居多,排名靠後大都是中西部省份,與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狀況基本吻合。在這里,人均GDP是分母,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似值是分子,也就是說,人均GDP高的反而不一定好,還取決於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似值的高低。

數據還顯示:GDP高的省份,GDP含金量排名並不靠前,很多還很靠後。2009年,GDP總量前5名的省份是: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其對應GDP含金量排名則為:第8位、第23位、第28位、第5位、第27位。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海南省的GDP總量排28位,其GDP含金量則為第3位。

用居民收入衡量GDP含金量的高低,這與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應用經濟學系主任龔六堂的觀點「不謀而合」。龔六堂認為,「GDP含金量應強調收入指標,這個收入不僅包含財政收入,更要包含居民收入。在經濟增長中,更要強調居民收入的增長,這是居民幸福感的重要來源。」

龔六堂列舉案例指出,1995年—2007年期間,我國GDP平均增長9.6%,而城鎮居民收入平均增長8.8%,農村居民收入平均增長5.5%;美國經濟在1995年—2008年GDP平均增長2.9%,居民收入平均增長5.4%。因此,雖然美國經濟增長遠低於我國GDP的增長,但是人均收入的增長是GDP增長的兩倍左右。

再如鄂爾多斯和香港。鄂爾多斯在2008年的人均GDP是10萬元,而香港是20.9萬元,在2008年GDP的增長率分別是22.9%和3.9%。可以想像,不用5年鄂爾多斯的人均GDP會超過香港。但是我們比較這兩個地區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008年鄂爾多斯是1.9萬元,而香港是18萬元。這正是為什麼居民雖感覺到GDP增長,卻沒有帶來相應幸福感的原因。

爭議GDP

實際上,GDP反映的僅是經濟增長的『數量』,而不是經濟增長的『質量』。比如一個企業生產了一些偽劣產品,這些偽劣產品又在市場上出售,這個是要算GDP的。一個建築公司建造了一座大橋,過幾年這座大橋坍塌了,那重修這座橋仍然要算GDP,因為它已經生產出來了。

如果在高速公路上發生了一起事故,它會創造GDP。如果把橋欄撞壞了,就得維修,維修時就要用到一些建築材料,這就拉動了建築材料的生產,這樣又創造GDP。如果有人員受傷,受傷人員送到醫院,醫院給他提供醫療服務,醫療服務就是創造GDP的。

「從社會角度看,GDP將好的、壞的產出一視同仁的算在經濟指標之中。例如,教育、服務青少年、老年人的勞務所得,與製造武器、香煙等具有同樣的價值。尤其是它把有損國民福利的『非法生產』(例如性服務、毒品生產與交易等)隱性地內含於社會財富之中。」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博士、副教授曹立村認為。

曹立村指出,GDP只反映經濟增長的「流量」,不反映經濟增長的「存量」。因而,容易產生犧牲存量,追逐增量的愚蠢行為,出現災害、事故等損失有利於經濟增長的荒誕怪論。

「在現實經濟中,堅持唯GDP論,把GDP作為衡量政績的標桿。然而,片面地追求經濟增長,追求GDP的高企,必然使人們飽嘗有增長無發展甚至增長與發展負相關的惡果,造成GDP與人們生活水平的嚴重背離。」程恩富代表強調。

據介紹,目前國內對GDP批評最多的集中在兩方面,第一,GDP生產過程要大量的消耗資源,所以人家提出來,創造GDP過程消耗了這么多資源,應該把資源的損失從GDP里扣掉。第二,創造GDP的過程對環境帶來很大的影響。所以希望在GDP中把環境的損失從GDP里扣掉。

同時,以GDP作為代表的SNA(國民賬戶核算體系)總量指標只測算市場經濟活動的直接成果,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如:各種各樣發生在家庭內部的經濟活動以及自我服務性的活動所創造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由於沒有通過市場進行而無法統計在GDP中;各種各樣以逃稅漏稅為目的、產品合法的非正規性生產價值在GDP中也無法加以反映,盡管它們實際能夠增加社會成員的福利所得。

因而,程恩富代表認為:「科學發展的經濟價值目標的實現有賴於建立科學的國民經濟核算指標,以引領經濟的科學發展,現行的GDP難以擔此重任,因為GDP存在嚴重的福利缺失。」

據介紹,當前各地不斷加大投資力度,熱衷於追求GDP的快速增長,仍然使中國的經濟發展無法完全擺脫一種「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拼資源、拼人力」的粗放式發展模式,還沒有完全轉變到依靠科技自主創新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軌道上來。

同時,由於上級對下級的考核缺乏科學、有效、全面的指標,GDP增長率成了衡量各級政府官員業績的主要指標。此外,由於改革還不完善,缺乏必要的配套制度和制約制度,致使一些地方政府以犧牲環境和民生利益一味追求GDP增長。

程恩富代表認為,這些都為GDP增速「造假」製造了動力,他建議應把GDP指標從地方考核指標中「刪除」。

事實上,GDP「詬病」並非GDP指標本身,而是某些地方政府對GDP的「頂禮膜拜」。

有專家指出,某些地方官員將GDP指標看成是陞官發財的籌碼,為了取得可觀的GDP指標,便不顧及民生與環境,不顧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平衡。

因為GDP指標在地方官員的評價標准中占據了首要的位置,人們才學會在評價指標的指揮棒下,如何通過看得見的GDP指標去表現自己的功績與成績。雖然認識到GDP統計並不全面,應取消「GDP崇拜」而非GDP指標。

以2006年為例,全國GDP增速11.8%,31個省市自治區中,有27個地區的GDP增速高於全國平均值,僅有三個省、區低於平均增速,另有一個與平均增速持平。在2007年,全國GDP增速12.2%,多達29個省市區的GDP增速高於全國增速,只有一個黑龍江省,以12%的水平「墊底」。

而2008年,全國GDP增速開始公布為9%,後調整為9.6%。全國31個省、市、區的最初數據沒有一個低於全國增速的。即使以後來調整的全國增速9.6%為依據比較,也僅有一個四川省略低於全國增速。

金融危機肆虐的2009年,全國29個省市區中,除山西外,其餘28個省市區的GDP增速都高於8%,都「順利」完成了「保八」任務,其中26個省市區的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對地方官員的政績考核也不應該僅僅從經濟的角度來考核。我們應該構建GDP指標、效益指標、公平指標、環境指標以及幸福指標等一系列指標來綜合衡量,而不是簡單地以此代彼,這樣勢必會造成新的問題。」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曹和平建議。

曹和平認為,各省GDP排名應該有個加權矯正系列指數,使其指數能夠首先反映區域經濟的存量規模,作為基礎參數排名。但是,在增量速度上,應該加上速度調整系數。在速度調整系數中,應該區分短期調整系數和長期調整系數。比如,環境保護、水和其它資源系統的可持續與否。

據了解,目前,中國GDP核算採取分級核算體制,存在地區GDP核算易受地方干預等弊端,地方GDP之和常常大於全國核算數據。對此,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表示,將抓緊提出國家統一核算地區GDP方案。

SNA體系

它是以西方經濟理論為依據,將國民生產總值作為核算國民經濟活動的核心指標,認為創造的物質產品和提供服務的勞務活動都是創造價值活動的。

❸ GDP是怎麼算出來的分別從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舉例說明。

中國開始作宏觀計量模型大概是從克萊因80年代到中國講學開始。當時中國改革開放不久就能把克萊因請來講學,一個是因為他是大牌, 一個就是因為中國需要。

當時中國還是蘇聯計劃經濟體制, 所謂計劃嗎, 就是數字,訂計劃,就是訂數字。當然要數學啦, 開始陳雲管家的時候,可能就是些加減乘除可以對付了。後來盤子大了,加減乘除就對付不了了,所以需要模型啦, 平衡表這套東西. 所以克萊因一來, 中國經濟計劃屆(計劃經濟屆)也算是轟動一場啊。後來辦班無數,出了一堆徒子徒孫,80年代中國整出了一堆計量經濟模型。當年作這個出了一堆人物,周行長小川就是最早作計量經濟模型出身,靠這個長了不少人品。我們學院也編制了高校數得著的幾個計量經濟模型。

要模型就要數據,要數據就要有數據的定義。你去看病, 醫生會問你多少度, 你說三十八度五,其實你有一個沒說, 那就是應該是叫攝氏三十八度五。你在美國去看病,要也說一三十八度五,那美國醫生會立刻送你去精神病醫院的。因為美國這通行的是華氏,而不是攝氏。不知道有多少人象我一樣,到了美國不會穿衣服了, 天氣預報70度,我總是要把他折算到攝氏溫度才明白是什麼天氣。這就是計量標准不同一造成的。

而在國民經濟核算這一行也有這個問題,那就是中西方經濟計量的標准體系並不是一致的。在克萊因來的時候,我們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可以說是經濟核算的"攝氏", 是蘇聯的MPS體系不是西方通用的SNA體系。核心指標是工農業總產值,而不是現在大家喊打喊殺的國內生產總值,也就是GDP。大家熟知的翻兩番, 其實是工農業總產值翻兩番。現在都改過來了。

中國80年代改革後,大大小小幹部都出國考察, 開拓眼界,先開眼的嘲笑後開眼的是土包子, 後開眼的嘲笑沒開眼的是土包子。開了眼的回來就照著搞,老江出去考察一番,回來就寫了開辟特區的報告,當時沒什麼, 現在的歷史意義,直追粟裕的關於展開小淮海戰役的電報了。當時的一個副產品, 就是發現國外人家乾的是GDP, 其實那時候叫GNP。這個就好象,古代山裡的人一直以為金子就是黃銅, 拚命干,開了一堆銅礦, 帶著幾千金出山想買點鹽巴什麼的,發現城裡人已經用上鈔票了。怎麼辦,沒辦法,只好以後開始攢鈔票。
所以中國也開始改革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從85年開始核算國民生產總值, 但這個東西就和中國所有其他東西一樣,國情厲害,論名是這個名,論實那是滿不是那麼會事。當時的國民生產總值就是估算的,所謂估算的意思,就是三國時代,是孔明掐指一算,明清時代,算盤一撥,民國時代,草稿紙一算,80年代,要靠0520。
開始GDP是估算得出的,真正統計上來的還是工農業產值那些硬指標。計委用的也是那個指標,那個時候的GDP主要作用還是用於中外經濟比較,我們還是用國民收入這些東西。就想我到美國,看到華氏溫度都要換算成攝氏溫度,心裡才有譜。我們也是這樣,家裡用著國民收入,工農業產值啊這些指標,到了聯合國群英會時,就從懷里掏出個GDP數字和他們虛乎虛乎,比較比較。但長久了也不是個事,因為這根本是兩個體系的東西,當時離文革不遠,主席語錄還都能背,其中之一是說我們黨是最講認真的。所以總是估算不是個事, 所以到了92年,我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迎來最大的一次變革,就是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全面採用聯合國當時剛剛公布的SNA核算體系。

92年1月, 國務院通過了"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試行方案" 也稱中國新核算體系. 92年8月公布實施通知, 從此開始了正式的中國國民生產總值核算並開始編制經濟循環帳戶和資產負債表,廢棄了應用多年的MPS體系。
俗話說的好,當官的一句話,當兵的跑斷腿。80年代已經建立的各種計量經濟模型原來是依賴MPS體系的來預測國民收入的。由於從MPS轉向到SNA體系, 所以當時各單位已有的計量經濟模型都需要重新修訂, 實際上就是重新編制. 在我們單位就是我承擔了這個任務。

❹ 真正創造的GDP,應該是什麼樣的,什麼叫創造出來的GDP

實際GDP,根本就不存在!價值量怎麼能代表生產涵數?
全世界的GDP核算都是假的,像生產涵數一樣的GDP壓根就不存在,它真正的名稱應該稱作「被買賣流通的勞動總和」或者稱作「生產了資本的僱傭勞動總和」(匯率代表的實際上是兩國勞動力交換比例,而非真正的生產能力對比)

自1929年現代的國民收入核算體系開始應用和隨著宏觀經濟學的發展,實際GDP成為經濟學中的最重要的概念和統計指標。在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中,首先教給學生的就是這里有一個衡量實物產出的指標——實際GDP。當然,同時還有一個價格指數表示物價總水平,實際GDP是用名義GDP減去物價指數。這樣,所有的學生都學會了這個概念並被所有的人所認同,隨後這個概念就成為教條而加以應用了。這里有一個例子可以充分說明這個實際GDP作為實物統計的觀念對人們的影響。大家都知道,在GDP的統計時,首先得到的是名義GDP,但是在所有的國民收入核算的統計表中(如《中國統計年鑒》),竟然沒有名義GDP的增長率這一指標,而是告訴你實際GDP的增長率和物價指數,要想得到名義GDP增長率指標,你自己去加吧,之所以沒有名義GDP增長率這一指標,因為經濟學家認為GDP就是為了衡量實物產出的,名義GDP的增長率沒有用。
但是,實際GDP這個指標很不好用。例如,在實際GDP的統計中,美國1820年時人均GDP是1600美圓,中國現在的人均GDP不到1300美圓,更要命的是中國宋朝時的GDP相當於2000美元的水平,是不是中國人現在的生活水平比美國1820年或中國宋代的時候還要差呢?這顯然有些荒唐,你只要把美國或者中國宋代當時有的那些產品的人均產量和現在中國的人均產量作個對比就可以了,更不用說我們現在消費的東西絕大部分是當時美國或宋代沒有的。如人們經常說的,中國現在是「世界工廠」,幾乎所有的消費品、包括汽車和民用飛機的擁有量都居世界前列,而且每年向美國出口大量的消費品,怎麼可能比美國1820年的生活水平還要低呢?

在一本宏觀經濟學教科書中有一個應用實際GDP的例子,作者在講到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增長時寫到,這些國家和地區通過努力工作和技術進步,使實際GDP的增長率連續三、四十年保持在7%左右,這段話是沒有問題的,但接下來又說,這種7%的增長率使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人均GDP從戰後到90年代發生了巨大變化,日本的人均GDP從戰後的130美圓增加到30000美圓,韓國從50美圓增加到12000美圓,台灣地區從80美圓增加到16000美圓等等。當我們把上下兩段話放在一起就出笑話了,因為GDP每年增長7.2%,10年會增長1倍,這些國家和地區怎麼可能按7%的增長率在40年的時間里增長這么多呢?上面的數字當然是名義GDP,要解釋這些數字當然也要用名義GDP,比如日本在高增長時期名義GDP的增長率超過15%,同時日圓對美圓的匯率提高了3倍,而韓國在高增長時期名義GDP的增長率接近30%,而在目前採用實際GDP來說明實際產出的增長,同時分離出物價水平的變動和匯率的變動是經濟學家做不到的,這里可以肯定的說,這在將來也做不到,那麼這樣使用「實際GDP」的統計指標就有些希奇古怪了。
我們還可以舉出更多的例子來說明使用實際GDP比較實物給經濟學家帶來的尷尬。比如要說明中國的GDP究竟是多少美圓就必須先解決人民幣對美圓的匯率問題,經濟學家試圖用購買力平價的方法進行計算,結果怎麼樣呢?從東南亞金融危機時主張人民幣貶值時的低估到現在主張人民幣升值的高估,經濟學家從2美圓到14美圓之間竟然給出了十多種計算結果,這種誤差可能達到7倍的計算是不是還能應用呢?
1930年,凱恩斯在《貨幣論》一書中針對這種國民收入的統計含義提出疑問,GDP統計中的各種產品是異質的,怎麼可以加總在一起表示實物產出呢?實際上,這種加總和指數問題在理論上是有確定的結論的,即只能是單一產品或穩定狀態增長(即所有的產品按同樣的比例增長),比如說有蘋果和梨兩種產品,如果它們的增長率都是10%,可以確定的說產出的增長率是10%;但如果蘋果的增長率是15%和梨的增長率是5%,我們是不可能得到一個確定的指數的。這一問題實際上很容易理解,比如對於我們現實生活的異質品世界來講,說GDP增長8%,顯然不如說去年生產的是21寸電視而今年生產了29寸的電視更清楚。

對於物價指數的統計也是如此,這種統計只能在單一產品和穩定狀態下才是可能的,比如蘋果和梨的價格都增長了10%,可以確定的說物價上漲了10%;但如果蘋果的價格上漲了15%和梨的價格上漲了5%,或者價格同時上升而蘋果和梨的產量比例變化了,我們是不可能得到一個確定的物價指數的。前面所舉的用購買力平價方法計算人民幣的匯率出現的尷尬結果就是一個例子。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中也說,物價指數的統計可能忽視了產品質量的變化,對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如果物價指數的統計考慮產品的質量變化,由於產品的質量變化太快(比如電視機),那將使物價指數的統計失去意義,因為只要質量變化了就要把它視為一種新產品而不能與原來的產品構成時間序列的指數。聯繫到國民收入核算的實際,現實中物價指數統計的困難遠超出前面的例子,不僅產品的質量經常在變動,而且新產品層出不窮。可以舉一個例子說明這一問題,目前我國物價指數的計算是以1990年為基期的,而如今在市場上幾乎難以找到與1990年完全相同的產品,更不用說占消費支出很大比重的新產品。顯然,這種物價指數的計算與實物量的統計相差甚遠。
就人們通常所說的物價指數是指消費者價格指數(即CPI),這種消費者價格指數經常被作為計算實際國民收入的依據。然而,這種消費者物價指數顯然不是全部產品和勞務的統計,比如資本品的價格變動被排除了,資本品的價格變動是用單獨的指數來表示的,由於資本品在我國GDP統計的全部產品中要佔到30%左右,所以GDP並不能表示實物量的變動是顯而易見的。就消費品而言,消費者物價指數所包含的產品也不是全部消費支出的構成,比如在上個世紀90年代,家用電器在我國居民消費中已經佔有很大的比重,但只是在2000年時才考慮將其加入到物價指數的計算中。顯然,用這種物價指數的方法來計算實際GDP是大有疑問的。
從上述分析可見,這種實際GDP作為表示實物的統計變數是主流經濟學創造的一個神話,之所以把它叫做神話,是因為這種異質實物產品的加總和統計在理論上是不可能的,在實際應用上也是沒有意義的,或者說,實際GDP是根本不存在的,但主流經濟學卻使它成為人們頭腦中的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並被用於所有的經濟學應用領域。
當然,這種假的實際GDP和物價指數的統計在現實中並不是毫無用處的,正如這種實際GDP和物價指數一直是宏觀經濟分析的重要指標,但只要對目前的宏觀經濟分析有所了解的話就很容易發現,經濟學家實際上是把實際GDP和物價指數的變動加在一起考慮宏觀經濟波動,但二者加在一起就是名義GDP,那為什麼不直接使用名義GDP呢?名義GDP正是我們所要研究的最重要的指標,但這種名義GDP絕對不是實物產出的數量和它的貨幣價格單位,而是與實物或技術完全無關的。 什麼是GDP
我們現在來討論名義GDP。在國民收入核算中,名義GDP是一定時期中(如1年)新生產的商品和勞務的價值總和,這一定義中的關鍵是價值,這里的價值概念即是商品和勞務的貨幣價格,從而是可以加總的,但這樣加總的名義GDP已經不表示任何實物,而是一個貨幣交易增加值的概念。如計算國民收入的一種方法就是增值法,即把各個企業新增加的價值加在一起,由此構成企業的總收入,這種收入必等於人們的總支出,因為收入和支出是貨幣交易的賣和買,二者必然相等。這樣,從總支出的角度看,人們花1美圓一定有1美圓的GDP。由於GDP所統計的是貨幣交易值,凡不是貨幣交易的產出(包括勞務)將不會被計入GDP。比如,足球明星的高額報酬被計入了GDP,而農民自己生產和消費的農產品只要不通過市場交易,就不會計入GDP。
由於GDP是一個經濟中全部貨幣交易量的增加值,我們可以用貨幣的交易方程式來表示:MV=PT,即貨幣數量(M)和貨幣流通速度貨幣(V)相乘等於全部貨幣交易值PT(T表示交易的實物量,P表示價格),而名義GDP的計算則只是所有的交易量的增加值,或從企業會計帳戶上考慮的增加值。因此,當假設全部交易值與企業的增加值之間保持一個固定的比例,即GDP在PT中的比例是穩定的,再假設貨幣流通速度不變,則貨幣交易的增加值或名義GDP和貨幣供應量之間將保持穩定的比例,即。
上述對名義GDP的說明似乎是多餘的,因為這些定義在教科書中都可以找到,但我們這里重述這些定義是為了說明與教科書完全不同的含義,即這些定義可以清楚地表明,GDP根本就不是實物的統計,而是一個貨幣值。在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中,這個貨幣值是沒有意義的,從而要用實際GDP和物價水平把這個貨幣值拋棄掉,然後用生產函數去說明實際變數。但正如前面所表明的,這在邏輯上是根本不能成立的,而主流經濟學所拋棄的貨幣和名義變數則正是我們現在所生活的市場經濟(或資本主義經濟)中最本質的東西,即這些名義變數所表示的正是資本主義經濟關系。
在市場經濟或資本主義經濟中,一個最典型的特徵是競爭,這一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無時無刻都感覺到的。在競爭中人們想要得到的和為之奮斗的是什麼呢?不是任何實物,而是金錢或貨幣這種純粹的價值符號,普通人為了生活和發財的夢想整天忙碌著,企業家和資本家在殘酷的商戰中沉浮,甚至一些政府官員為了金錢而喪失良心和道德,他們所考慮和追求並不是實際變數而是名義變數,即貨幣本身。在這樣一種比誰掙錢多的游戲中,出現了GDP或名義GDP,這個名義GDP包含著一組由貨幣量值構成的名義變數,其中有工資、利息、利潤、資本、折舊和儲蓄、消費、投資等名義變數,由這些名義變數構成了企業為獲取利潤而產生的財務帳戶,即貨幣量值的成本收益計算。這種成本收益計算完全是以貨幣價值的投入和產出進行的,而根本不涉及任何實物的考慮。正是這一點,使名義GDP成為重要的統計變數,如果假設企業的成本不變,則名義GDP的增加意味著企業贏利的增加,而企業贏利的增加則是企業經營的目的。
我們現在可以回答前面提出的加總問題,即在國民收入的統計中那些球星和歌星超過千萬的高額收入怎麼會和麵包加在一起構成GDP。為什麼麵包工人的微少工資可以和球星、影星的收入加在一起構成GDP總量呢?原因只是在於他們都是資本家僱用的,假如利潤率是10%,資本家付給麵包工人100美圓的工資,就要把麵包賣110美圓而得到10美圓的利潤,而付給影星的1000萬美圓的工資就要從出售電影中收回100萬美圓的利潤,正是這種性質才使不同質的產品和勞務得以加總。自20世紀30年代人們使用國民收入核算體系以來,並沒有從理論上考慮它的性質和意義。馬克思對生產勞動的定義似乎可以作為GDP等國民收入統計的理論依據,在批評了斯密把物質產品的生產作為生產勞動的定義後,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中,只有能夠為資本家帶來剩餘價值的勞動或僱傭勞動就是生產性勞動,這里只要把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用貨幣計量即可聯繫到GDP及它的這種增長。需要指出的是,勞動價值論所指的價值並非具體的財富,而是一種被買賣流通的勞動,只有使用價值才是財富具體內容的,價值不是,而是被貨幣奴役的一種勞動。在真正的勞動價值論的價值定義里,價值就是一種勞動,社會經濟是是交換關系,而不是供求關系,而交換的原子就是「勞動」(價值),產生「價值」非但不是一種功勞而是一種罪過,正如汽車行駛耗油量越高罪過一大一樣。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例證來看。如:一套100米的住房,它的使用價值是在一定條件下客觀存在,只要房子不損毀,其使用價值是不變的。但一個普通的勞動者,以前要花5年的工資來夠買,而現在要花二十三十年的工資。有人只注意到了物價上漲,其實是被拜貨幣教和拜物教思維欺騙了,價值量增長帶來的是大量勞動者的勞動量被吞噬而變成價值,勞動者的勞動強度和時間增加了,他們為了獲取與原來相同或相似的使用價值,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勞動。而更多的勞動不是變成可吞噬更多勞動的資本,就是在生產結構上指向了富人的奢侈品生產,而具體的使用價值確與價值量的增加無關。這就是資本主義所謂的經濟增長,顯然資本主義的這種GDP並非什麼生產涵數一樣的東西,而是生產了資本的僱傭勞動總和。如前面所表述的,當採用貨幣交易時,假設所有的企業都是資本主義企業和所有的工人都被資本家所僱用,則馬克思的生產性勞動的定義是與國民收入的統計相一致的,即所有的產品都是經過貨幣的買和賣兩個過程,以使貨幣增殖,而根本不涉及生產剩餘價值的勞動的具體形式。
因此,對於市場經濟或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來講,重要的是名義GDP,而不是反映實物產出的「實際GDP」,而且這種「實際GDP」根本就不存在。
名義變數與實際變數
在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中,我們前面所列出的國民收入核算的那些統計變數(工資、利息、利潤、資本、折舊、儲蓄、消費、投資)都被作為實際變數來使用,被聯繫到生產函數和人們消費的時間偏好,可是這些統計變數都只是名義的貨幣值。但主流經濟學有辦法處理,即參照名義GDP和實際GDP的解決方法,把貨幣工資除以價格水平就成為實際工資,名義利率除以價格水平就成為實際利率,而廠商在沒有貨幣幻覺的條件下只是考慮實際變數,這樣就可以把這些變數套用在生產函數上了。如前所述,當這些變數根本就不表示實物,那麼主流經濟學的這種濫用一定是漏洞百出的。
先來看折舊,折舊這個概念在實物或技術上是表示固定資產磨損的,但這里卻是個價值概念,即由政府規定固定資產的價值按幾大類每年攤入企業成本的比例。顯然,各種不同的機器設備在技術或實物上的磨損是不同的,而且是政府不可能知道的,那麼為什麼政府要嚴格規定統一的折舊比率呢,道理很簡單,如果政府不這樣嚴格規定,那麼企業一定會逃稅,這種折舊與固定資產的物質磨損以及精神磨損沒有一點關系,美國政府曾採用過的「加速折舊」政策只是減稅。實際上,企業在做投資時,即使完全從價值上考慮也不把折舊率作為成本計算的依據,而是採用毛利和投資回收期的方法進行計算。
對於工資和利息這兩種構成企業成本的因素,企業在進行成本收益計算時顯然只是採用名義量值,最簡單的道理是物價指數只是政府在事後計算和公布的,企業不可能根據政府公布的物價指數向工人和銀行修改以前簽定的契約,而對產品價格的預測也只能是名義的貨幣值,既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對實際變數和價格水平進行「理性預期」,只要對企業實際的成本收益計算稍有了解就可以明白這一點。但遺憾的是,在主流經濟學的教科書中根本就沒有這種真正的企業的成本收益計算,更沒有貨幣利潤的概念。
這里最使人困惑的一個概念就是資本了。在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中,資本被作為實物的機器設備納入到生產函數中,即Y=F(K,L),以表明其對實物產出的生產力。但在國民收入統計中,資本只是一個價值概念,它來自於以前用貨幣計量的投資。奇怪的是,主流經濟學在採用生產函數分析時把資本的產出—GDP用物價指數方法分出實際GDP,同時把資本的收益—利率除以價格水平而變成實際利率,但從來沒有把生產函數中的資本以及投資去除以價格水平而變成實際資本及實際投資,這種生產函數的計算顯然存在著邏輯錯誤,即把名義值和實際值攪在一起了。同樣,在生產函數中,勞動的計量採用的是實際值,而資本卻是沒有被價格水平除過的名義值,這又怎麼能夠計算它們各自的邊際產出呢?把名義值和實際值的資本勞動比率(K/L)放在一起又是什麼意思呢?這種邏輯上的混亂引起實際經濟分析中更為嚴重的思維混亂。例如,在實際中,所有的資本勞動比率很低的發展中國家都在採用那些資本勞動比率很高的技術,而在美國則出現了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列昂惕夫悖論」,可以說,只要使用這種生產函數來分析實際問題,就會導致這種悖論。
價值的留存量最終多會形成資本,而資本是不是主流經濟學生產函數中的機器呢?對此在統計資料中是不難找到說明的。按照統計資料,美國的總資本中65%左右是地產,而且這個比例在長期中一直保持穩定,由於美國的投資率在長期是穩定的,那麼就意味著,由投資所轉化的資本增加或資本積累只是地產的增值或地價上升,而根本不是機器的增加。這樣,資本就只是那塊兒地,資本積累只是人們用更高的價錢(投資)去買那塊兒地。當然,除去地以外還有35%的資本,它們是不是機器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在剩下的35%的資本中,絕大部分或50%以上是由專利和商標等無形資產構成的,機器的價值只是占總資本中很小的比重。教科書中總是使用統計數據來說明美國的資本勞動比率是中國的40倍,但大家都知道,機器是由勞動生產的中間產品,美國現在所使用的機器存量只是近20年生產出來的,以前的機器都報廢了,美國的產業工人只有幾百萬人,而中國卻存在幾個億的剩餘勞動力,如果資本是機器的話,中國完全可以用這些人在1年中生產出美國的這些機器(當然要知道這些機器的生產技術),實際上,中國現在也正在按照這個速度生產機器而成為世界工廠,但在資本的價值上趕上美國的可能性卻很小,因為這意味著中國的投資和貨幣供應量要以比現在高出幾十倍的比率增加,當然這里排除了人民幣匯率成倍升值的可能性。
再來看投資概念,在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中,投資意味著固定資產或機器的形成。但現實中的投資卻只是一個貨幣額的支出,它可以用於購買各種商品和勞務(比如股票和球星),與消費不同的是,投資的目的是要形成價值上的資本存量以獲取利潤。舉一個例子,美國的摩托羅拉公司在中國的投資如果按照教科書的定義就是把美國的機器運到中國來,但實際上摩托羅拉公司投資的絕大部分並不是把機器運到中國,而是在中國購買土地和僱用工人蓋廠房,並僱用我國的管理人員和工人進行生產,所帶來的「機器」只是一個晶元,摩托羅拉公司的投資顯然只是使用美國的銀行印發的美圓而不是機器。
採用簡化的方法,我們可以把投資所購買的商品和勞務分成三類,即僱用工人、購買機器設備和直接購買原有的資本存量;對這三類還可以簡化為僱用工人和資本存量兩類,因為機器只是生產機器的廠家僱用工人和購買原有的資本存量生產出來的,從而可以把機器「還原」掉;再進行簡化,使用前述的地產在總資本中佔有絕大的比重,我們可以把資本存量理解為就是一塊兒數量固定的土地。上述簡化可以使我們清楚地看出投資的含義,投資作為一種增加的貨幣額的支出,當它用於僱用工人時將增加工人的工資和同時增加企業的成本,當被用於購買原有的資本存量或土地時將引起資本存量的價格或地價上升,這種資本存量的升值就成為企業的利潤,利潤就來自於新增的投資購買原有的土地而引起的地價上漲的部分。因此,從實物角度看,投資還可能生產機器,但從價值的角度看,投資與機器是完全無關的,只是與作為價值量的工資和利潤相聯系。按勞動價值論,價值是一種勞動,社會經濟交換的是勞動,而利潤或者說剩餘價值就是以貨幣的形式得以兌現的交換中的剩餘勞動,而不是具體的剩餘「財富」(使用價值)。從系統整體上說虧損或者利潤本質上沒有什麼並別,都是一種勞動消耗或者說剩餘,由於企業追求價值和剩餘價值,而不是使用價值,因此卡爾.馬克思也把企業當成階級斗爭的產物。在這里資本主義里所謂的價值就是貨幣,與不是普通人潛意識默認的價值定義。勞動價值論的價值定義指的就是資本主義的這種貨幣關系,即價值量(錢)兌現的是一種「勞動」,而不是具體的「使用價值」(普通人潛意識默認的價值定義)。
最後來看儲蓄和消費。在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中,儲蓄和消費的比例取決於人們消費的時間偏好,比如有一種產品——綠豆芽,你今天不吃它明天就會長一節兒,長的長度就是資本的邊際生產力,和原來的豆芽相比就是利率,那麼,人們什麼時候把豆芽吃掉取決於人們的時間偏好,即豆芽的生長速度和人們的忍耐性。按照這種理論,經濟學家創立了各種消費函數模型來解釋宏觀經濟的變動,如生命周期假說和世代交疊模型。然而,國民收入核算中的儲蓄和消費只是一筆貨幣額,或者說是人們在一定時期獲得的金錢支出掉和沒有支出的比例,還可以說人們是把錢花掉還是存起來或用於投資去掙更多的錢,而根本就不是按照時間偏好去消費某種實物產品。凱恩斯在《貨幣論》和《通論》中提出了節儉的悖論和建立在富人有更高儲蓄率的消費函數和收入決定理論,但凱恩斯的消費函數理論被主流經濟學完全曲解了,並被用於對現實經濟的解釋。舉我國現實中的例子,自1997年以來,我國經濟出現了經濟增長率下降和失業增加的經濟衰退,其中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消費的大幅度下降。國內的許多經濟學家都按照主流經濟學的消費函數理論來對此進行解釋,即消費的下降是由於社會福利制度的變革引起的人們消費傾向的改變,比如要存錢支付養老、醫療、購買住房和子女的教育費用等,但這種似乎有道理而又看似符合實際的說法卻是大有問題的。我們把復雜一些的理論分析留到後面,這里只是指出一個重要的經驗事實,即在美國的長期國民收入統計中消費傾向是相當穩定的,是不是美國在一百多年中社會福利制度沒有發生變化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不僅美國的社會福利制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且在技術(如新技術革命)和人們的文化理念上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比如老一代的美國人拚命的攢錢而現在年輕人卻大量的負債消費,但奇怪的是,統計上的消費傾向竟然沒有變化。確實,上述這些技術上的因素會影響人們消費的時間偏好或時間選擇,但它們只能改變商品的相對價格(期貨價格),而不能影響國民收入核算統計中貨幣的消費和儲蓄變數,因為這些變數只是表示人們社會關系的貨幣量值,而與技術或時間偏好完全無關。
消費和儲蓄既然是貨幣量值,我們可以從貨幣的角度來解釋上述問題,如果假設人們的儲蓄是作為銀行存款保持的(這在貨幣供給的統計上即是),那麼人們能不能把作為儲蓄的銀行存款多取出10%用於消費呢?顯然不可能,這必然會使商業銀行倒閉;同樣,人們也不能多儲蓄10%作為銀行增加的存款而沒有相應的投資貸款,這也會使商業銀行倒閉,當人們試圖這樣做時,必然會使商業銀行改變貨幣供應量,從而引起收入水平的變化而阻止人們改變貨幣量值消費與儲蓄比例的企圖,或通過經濟波動來加以調節,這即是凱恩斯的收入決定理論和節儉的悖論。對於我國1997年以來的消費下降,其重要原因是從1991年以來收入分配發生了嚴重的兩極分化,或工資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而消費傾向的改變則是次要的。
以上對國民收入核算中的統計變數的分析表明,這些以貨幣量值表示的統計變數與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中所說的實物、生產函數、時間偏好等技術關系是完全無關的,而是表示資本主義經濟關系,或用於表示這種特殊的比誰掙錢多的競爭游戲。
因此對於資本主義或者說市場經濟來說這種GDP增長是重要的,只要它不增長資本主義就得癱瘓,但是所謂的像生產涵數一樣的生產總值是壓根就不存在的,它實際上的名稱應該叫做「生產了資本的僱傭勞動總和」或者稱作「被買賣流通的勞動總和」。一極端的例子,完全軍管的社會其價值(依據勞動價值論的價值定義)量將為零,作為價值總量的GDP也將為零,這是把它當成生產涵數的人永遠無法理解的。

❺ 【GDP問題】我國人均實際收入占人均GDP比重多少

GDP為「狗的屁」拼音縮寫!人均,別人有錢會和你均嗎?王家存款1千萬,十個弟兄窮光蛋,人均起來算一算結果是:每人都有1百萬。

❻ 關於GDP的問題

Gdp也就是國民生產總值!單對於Gdp本身可以說越高越好!Gdp並不能完全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強大!應該看人均Gdp,和組成Gdp的參數!可以這樣理解、我們用十雙手去跟西方一個腦袋拼Gdp!既使我們高,也沒有意義!我們仍是產業鏈的最低端。鋼筋混寧土創造的Gdp是不可持續的、所以看Gdp還要看組成參數!我的簡單理解!

❼ GDP表示什麼東東

經濟學名詞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ct的縮寫,也就是國內生產總值,(港台地區有翻譯為國內生產毛額、本地生產總值)。通常對GDP的定義為: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提供勞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值。生物學名詞中GDP是指二磷酸鳥苷(Guanosine diphosphate),也稱鳥苷二磷酸,是一種核苷酸,組成物是焦磷酸基團、五碳糖、以及礆基鳥嘌呤。制葯專業中,GDP是指GOOD DISTRIBUTION PRACTICES 良好銷售(分發)規范。GDP還有刮地皮的意思,房地產就是GDP的典型。 一、地學概念 GDP 又譯(geography database platform)--地學數據平台 在地理信息系統中,是"地學數據平台"的意思,主要用於地質勘探、石油工業等領域 GDP 在地學領域是一個很重要的新興概念,舊的地學人員常用人工繪圖和存儲數據,在網路信息化時代,需要更新至計算機網路為基礎的數據平台上,目前世界各大石油公司和國內3大石油巨頭都在做石油信息化平台,就是geography database platform. 二、經濟學概念 在經濟學中,常用GDP和GNI(國民總收入,gross national Income)共同來衡量該國或地區的經濟發展綜合水平通用的指標。這也是目前各個國家和地區常採用的衡量手段。GDP是宏觀經濟中最受關注的經濟統計數字,因為它被認為是衡量國民經濟發展情況最重要的一個指標。一般來說,國內生產總值有 三種形態,即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從價值形態看,它是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價值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價值的差額,即所有常駐單位的增加值之和;從收入形態看,它是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直接創造的收入之和;從產品形態看,它是貨物和服務最終使用減去貨物和服務進口。 GDP反映的是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增加值的總額。 核算方法 一、用支出法核算GDP 支出法核算GDP,就是從產品的使用出發,把一年內購買的各項最終產品的支出加總而計算出的該年內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這種方法又稱最終產品法、產品流動法。 如果用Q1、Q2¬……Qn代表各種最終產品的產量,P1、P2……Pn代表各種最終產品的價格,則使用支出法核算GDP的公式是: Q1P1+Q2P2+……QnPn=GDP 在現實生活中,產品和勞務的最後使用,主要是居民消費、企業投資、政府購買和出口。因此,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居民消費、企業投資、政府購買和凈出口這幾方面支出的總和。 1.居民消費(用字母C表示),包括購買冰箱、彩電、洗衣機、小汽車等耐用消費品的支出、服裝、食品等非耐用消費品的支出以及用於醫療保健、旅遊、理發等勞務的支出。建造住宅的支出不屬於消費。 2.企業投資(用字母I表示),是指增加或更新資本資產(包括廠房、機器設備、住宅及存貨)的支出。投資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和存貨投資兩大類。固定2.資產投資指新造廠房、購買新設備、建築新住宅的投資。為什麼住宅建築屬於投資而不屬於消費呢?因為住宅像別的固定資產一樣是長期使用、慢慢地被消耗的。存貨投資是企業掌握的存貨(或稱成為庫存)的增加或減少。如果年初全國企業存貨為2000億美元而年末為2200億美元,則存貨投資為200億美元。存貨投資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負值,因為年末存貨價值可能大於也可能小於年初存貨。企業存貨之所以被視為投資,是因為它能產生收入。從國民經濟統計的角度看,生產出來但沒有賣出去的產品只能作為企業的存貨投資處理,這樣是從生產角度統計的GDP和從支出角度統計的GDP相一致。 計入GDP中的投資是指總投資,即重置投資與凈投資之和,重置投資也就是折舊。 投資和消費的劃分不是絕對的,具體的分類則取決於實際統計中的規定。 3.政府購買(用字母G來表示),是指各級政府購買物品和勞務的支出,它包括政府購買軍火、軍隊和警察的服務、政府機關辦公用品與辦公設施、舉辦諸如道路等公共工程、開辦學校等方面的支出。政府支付給政府雇員的工資也屬於政府購買。政府購買是一種實質性的支出,表現出商品、勞務與貨幣的雙向運動,直接形成社會需求,成為國內生產總值的組成部分。政府購買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部分如政府轉移支付、公債利息等都不計入GDP。政府轉移支付是政府不以取得本年生產出來的商品與勞務的作為報償的支出,包括政府在社會福利、社會保險、失業救濟、貧困補助、老年保障、衛生保健、對農業的補貼等方面的支出。政府轉移支付是政府通過其職能將收入在不同的社會成員間進行轉移和重新分配,將一部分人的收入轉移到另一部分人手中,其實質是一種財富的再分配。有政府轉移支付發生時,即政府付出這些支出時,並不相應得到什麼商品與勞務,政府轉移支付是一種貨幣性支出,整個社會的總收入並沒有發生改變。因此,政府轉移支付不計入國內生產總值中。 4.凈出口(用字母X-M表示,X表示出口,M表示進口)是指進出口的差額。進口應從本國總購買中減去,因為進口表示收入流到國外,同時,也不是用於購買本國產品的支出;出口則應加進本國總購買量之中,因為出口表示收入從外國流入,是用於購買本國產品的支出,因此,凈出口應計入總支出。凈出口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負值。 把上述四個項目加起來,就是用支出法計算GDP的公式: GDP = C + I + G +(X-M) 在我國的統計實踐中,支出法計算的是國內生產總值劃分為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和貨物和服務的凈出口總額,它反映了本期生產的國內生產總值的使用及構成。 最終消費分為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居民消費除了直接以貨幣形式購買貨物和服務的消費外,還包括以其他方式獲得的貨物和服務的消費支出,即所謂的虛擬消費支出。居民虛擬消費支出包括以下幾種類型:單位以實物報酬及實物轉移的形式提供給勞動者的貨物和服務;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媒介服務;保險公司提供的保險服務。 通過支出法計算的GDP,我們可以計算出消費率和投資率。所謂消費率就是最終消費佔GDP的比率,所謂投資率就是資本形成總額佔GDP的比率。按照有關統計資料,最近幾年以來,我國的消費率出現了比較明顯的下降趨勢,2005年我國的消費率為52.1%,投資率為43.4%。同世界水平相比我國的消費率明顯偏低。因此,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宏觀經濟調控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調整投資和消費的比例關系,擴大消費需求是擴大內需的重點。 二、用收入法核算GDP 收入法核算GDP,就是從收入的角度,把生產要素在生產中所得到的各種收入相加來計算的GDP,即把勞動所得到的工資、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地租、資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業家才能得到的利潤相加來計算GDP。這種方法又叫要素支付法、要素成本法。 在沒有政府的簡單經濟中,企業的增加值即其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就等於要素收入加上折舊,但當政府介入後,政府往往徵收間接稅,這時的GDP還應包括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間接稅是對產品銷售徵收的稅,它包括貨物稅、周轉稅。這種稅收名義上是對企業徵收,但企業可以把它打入生產成本之中,最終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故也應視為成本。同樣,還有企業轉移支付(即企業對非營利組織的社會慈善捐款和消費者呆帳),它也不是生產要素創造的收入,但要通過產品價格轉移給消費者,故也應看作成本。 資本折舊也應計入GDP。因為它雖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總投資中。 還有,非公司企業主收入也應計入GDP中。非公司企業主收入,是指醫生、律師、小店鋪主、農民等的收入。他們使用自己的資金,自我僱用,其工資、利息、租金很難象公司的帳目那樣,分成其自己經營應得的工資、自有資金的利息、自有房子的租金等,其工資、利息、利潤、租金常混在一起作為非公司企業主收入。 這樣,按收入法計算的公式就是: GDP =工資+利息+利潤+租金+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折舊 也可看成是GDP=生產要素的收入+非生產要素的收入 從理論上講,用收入法計算出的GDP與用支出法計算出的GDP在量上是相等的。 三、用生產法核算GDP 用生產法核算GDP,是指按提供物質產品與勞務的各個部門的產值來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生產法又叫部門法。這種計算方法反映了國內生產總值的來源。 運用這種方法進行計算時,各生產部門要把使用的中間產品的產值扣除,只計算所增加的價值。商業和服務等部門也按增值法計算。衛生、教育、行政、家庭服務等部門無法計算其增值,就按工資收入來計算其服務的價值。 按生產法核算國內生產總值,可以分為下列部門:農林漁業;礦業;建築業;製造業;運輸業;郵電和公用事業;電、煤氣、自來水業;批發、零售商業;金融、保險、不動產;服務業;政府服務和政府企業。把以上部門生產的國內生產總值加總,再與國外要素凈收入相加,考慮統計誤差項,就可以得到用生產法計算的GDP了。 從理論上說,按支出法、收入法與生產法計算的GDP在量上是相等的,但實際核算中常有誤差,因而要加上一個統計誤差項來進行調整,使其達到一致。實際統計中,一般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支出法為基本方法,即以支出法所計算出的國內生產總值為標准。 在我國的統計實踐中,收入法計算GDP分為四項: GDP=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 第一項為勞動者報酬。是指勞動者因從事生產活動所獲得全部報酬。包括勞動者獲得的各種形式的工資、獎金和津貼,既包括貨幣形式的,也包括實物形式的;還包括勞動者所享受的公費醫療和醫葯衛生費、上下班交通補貼和單位支付的社會保險費等。 第二項為生產凈額,指生產稅減生產補貼後的余額。生產稅指政府對生產單位生產、銷售和從事經營活動,以及因從事生產活動使用某些生產要素(如固定資產、土地、勞動力)所徵收的各種稅、附加費和規費。生產補貼與生產稅相反,是指政府對生產單位的單方面的收入轉移,因此視為負生產稅,包括政策虧損補貼、糧食系統價格補貼、外貿企業出口退稅等。 第三項為固定資產折舊,是指一定時期內為彌補固定資產損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資產折舊率提取的固定資產折舊。它反映了固定資產在當期生產中的轉移價值。 第四項為營業盈餘,是指常駐單位創造的增加值扣除勞動報酬、生產稅凈額和固定資產折舊後的余額。它相當於企業的營業利潤加上生產補貼。 四、兩種國民收入核算體系 以上所介紹的是西方國民收入核算體系(簡稱SNA)。該體系以西方經濟理論為依據,認為創造物質產品和提供服務的勞務活動都是創造價值的生產活動,將國內生產總值(GDP)作為核算國民經濟活動的核心指標。西方國民收入核算體系是目前大多數國家所採取的一種核算國民經濟的方法,是一種比較合理和科學的核算體系。首先,在世界經濟全球化、一體化、市場化、信息化趨勢不斷加強的今天,信息、知識、技術、勞務部門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第三產業創造的價值在現代經濟生活中所佔的比重愈來愈大,而物質生產在整個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已相對下降。因此,在國民收入核算體系中應把非物質生產勞務計算在內,把一切有償勞務的市場價值計入GDP是必要的。其次,根據SNA核算國民收入時可以避免重復計算,區分名義GDP和實際GDP等也都有合理性。當然,這種體系以GDP來衡量國民經濟總產出水平、衡量經濟發展程度、衡量生活水平等也是有缺陷的。例如,非市場交易活動(如家務活動、自給自足生產)得不到反映,無法說明人們閑暇的享受與安全,無法反映一國環境污染的程度,其中也不可避免地有一些重復計算,等等。在20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以前,還有一種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即中央計劃經濟各國的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簡稱MPS),為前蘇聯、東歐及我國所採用。該體系以馬克思再生產理論為依據,將社會總產值和國民收入作為反映國民經濟活動總成果的基本指標。這種核算體系與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相適應,曾發揮過重要作用,但隨著全球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發展,其缺陷日益突出。例如,它不能反映信息、勞務等非物質生產部門的發展,不利於反映綜合國力和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它不能系統反映社會資金運動情況,不利於國家宏觀管理和調控;不能反映國民經濟循環全貌及各環節間銜接情況,不利國家掌握整個經濟運行的綜合平衡。因此,東歐、俄羅斯等經濟轉軌國家和我國也逐漸採用了西方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我國從1985年起,正式採用GDP指標作為考核國民經濟發展和制定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主要指標。目前我國已計算並公布GDP數字,但還沒有計算和公布國內生產凈值、國民收入、個人收入和個人可支配收入等指標的數字。 GDP的確定 國家統計局每年公布GDP數據計算需要經過以下幾個過程:初步估計過程、初步核實過程和最終核實過程。初步估計過程一般在每年年終和次年年初進行。它得到的年度GDP數據只是一個初步數,這個數據有待於獲得較充分的資料後進行核實。初步核實過程一般在次年的第二季度進行。初步核實所獲得的GDP數據更准確些,但因仍缺少GDP核算所需要的許多重要資料,因此相應的數據尚需要進一步核實。最終核實過程一般在次年的第四季度進行。這時,GDP核算所需要的和所能搜集到的各種統計資料、會計決算資料和行政管理資料基本齊備。與前一個步驟相比,它運用了更全面、更細致的資料,所以這個GDP數據顯得就更准確些。 此外,GDP數據還需要經過一個歷史數據調整過程,即當發現或產生新的資料來源、新的分類法、更准確的核算方法或更合理的核算原則時,要進行歷史數據調整,以使每年的GDP具有可比性,這是國際慣例。如美國在1929年至1999年之間就進行過11次歷史數據調整。 總之,每個時段公布的GDP都有其特定階段的含義和特定的價值,不能因為在不同時間公布的數據不同,而懷疑統計數據存在問題。當然,我國在GDP的計算體繫上也有一些缺憾,例如我國長期採用的原產生於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統計核算體系,從實際情況看,不少地方已經滯後於時代的發展了。 附註: 1、一定時期強調的是該年度內「新」增加的最終產品和提供的勞務,往年的不算。例如二手車,二手房等都不算今年的國內生產總值。 2、中間產品可以認為是一種原材料產品,是用於生產最終產品用的,也就是說本年度內它生產出來後還要在該年度繼續加工生產;如果它被擺到貨價上直接銷售,被消費者購買並直接用了,那另當別論,是特殊情況,計入總值,否則不能計入。 3、這是一個流量的概念,而非存量的概念,並非今年公布的數字就是從建國到現在的總額,這是錯誤的,它僅指該時期內新生產出來的東西。 4、市場價值意味的是用貨幣作為單位去統計形成的貨幣總額,因為商品種類太多,噸,個,件,台等等單位沒法加總,所以用該年度的貨幣單位來統計並加總。所謂該年度的貨幣單位是指這些商品這一年的價格。 指標分析 一國的GDP大幅增長,反映出該國經濟發展蓬勃,國民收入增加,消費能力也隨之增強。在這種情況下,該國中央銀行將有可能提高利率,緊縮貨幣供應,國家經濟表現良好及利率的上升會增加該國貨幣的吸引力。反過來說,如果一國的GDP出現負增長,顯示該國經濟處於衰退狀態,消費能力減低。這時,該國中央銀行將可能減息以刺激經濟再度增長,利率下降加上經濟表現不振,該國貨幣的吸引力也就隨之降低了。因此,一般來說,高經濟增長率會推動本國貨幣匯率的上漲,而低經濟增長率則會造成該國貨幣匯率下跌。例如,1995--1999年,美國GDP的年平均增長率為4.1%,而歐元區11國中除愛爾蘭(9.0%)較高外,法、德、意等主要國家的GDP增長率僅為2.2%、1.5%和1.2%,大大低於美國的水平。這促使歐元自1999年1月1日啟動以來,對美元匯率一路下滑,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貶值了30%。但實際上,經濟增長率差異對匯率變動產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一是一國經濟增長率高,意味著收入增加,國內需求水平提高,將增加該國的進口,從而導致經常項目逆差,這樣,會使本國貨幣匯率下跌。 二是如果該國經濟是以出口為導向,經濟增長是為了生產更多的出口產品,則出口的增長會彌補進口的增加,減緩本國貨幣匯率下跌的壓力。 三是一國經濟增長率高,意味著勞動生產率提高很快,成本降低,因而改善本國產品的競爭地位而有利於增加出口,抑制進口;並且經濟增長率高使得該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被看好,因而該國貨幣匯率會有上升的趨勢。 數據增長原理 既然GDP概念是源自於交換產生財富的原理,那麼,我們在追求GDP時,就必須符合這個原理的基本條件。這個原理的基本條件是:一是交換必須自願,二是交換必須不妨礙第三人,三是交換必須在兩個清晰的產權主體之間真正發生。假定不符合這三個條件,那麼所得出的GDP數值的准確性恐怕就得大打折扣,或者說GDP的數據就會有瑕疵。如強制交易的GDP 、妨礙他人的GDP 、出口創造的GDP 、投資產生的GDP 、消費帶來的GDP 等等都會影響 GDP 的總有效積累。 網友新義: 搞地皮,中文拼音是「Gao Di Pi」,縮寫為「GDP」,意指與土地有關的事情。 在中國,房地產行業是與國民經濟高度關聯的產業,佔GDP的6.6%。如何堆砌GDP那個數字,不斷的創造神話,就是依靠「搞地皮」,而且現在購買商品房,寫了具體的面積,但是誰也說不出來,到底是那一塊地皮?中國的地皮,已經進入概念擁有時代,變賣地球上的地皮固然可笑,而中國的房地產不正式像那種營銷方式一樣的在現實生活中進行推銷,而且還像模像樣的進行所謂的登記、公證。 文化素質較高的地方官員,都能明白我國的「GDP」方針路線,簡明實用,指明了方向,行動起來,非常有針對性。

閱讀全文

與拼gdp的計算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福建蘑菇種植方法哪裡有 瀏覽:647
給芭比娃娃做手機的方法 瀏覽:63
機場投資規模與風險管理方法研究 瀏覽:785
吃雞連點器安裝方法 瀏覽:866
泰國貓不吃飯解決方法 瀏覽:583
彈子門鎖安裝方法 瀏覽:245
樓體燈光的正確方法 瀏覽:871
過熱器再熱器壁溫超溫解決方法 瀏覽:418
奶水少了如何追奶最有效方法月子 瀏覽:235
有哪些方法可以消除腹水 瀏覽:658
八年級物理力的教學方法 瀏覽:203
龍門吊車電機發熱解決方法 瀏覽:958
再力花種植方法 瀏覽:686
上臉下垂鍛煉方法 瀏覽:440
簡便演算法思維方法 瀏覽:411
手機聲音變大方法榮耀 瀏覽:878
廣場積水如何處理方法 瀏覽:203
快速消小腿浮腫最好的方法 瀏覽:560
凈夫人的使用方法 瀏覽:671
虹口大學的畢業論文研究方法 瀏覽: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