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安裝方法 > 簡述自然測量的教學方法簡答題

簡述自然測量的教學方法簡答題

發布時間:2022-05-14 21:47:51

Ⅰ 學前兒童數學教學中常見的教學方法哪些

幼兒數學教育主要包括幼兒的數概念、計數和運算的教育、量與計量的教育、幾何圖形和空間關系、時間關系的教育等。

①幼兒的數、計數與運算

10以內數的實際意義;數的守恆;相鄰數;數與數之間的數差關系;認識序數,能夠用自然數表示物體排列的次序關系,說出物體排第幾;認識10以內數的組成和分解,以及部分數之間的互換和互補關系等;學會10以內的計數;認讀和書寫10以內的阿拉伯數字;10以內數的加、減運算,包括認識加號、減號和等號,理解加減法的意義,學習10以內數的口頭加減運算,並能夠用加、減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②量與計量的初步知識

能區分物體量的差異,比較物體的多少、大小、長短、高低、粗細,厚薄、寬窄、輕重、容積等;理解初步的量的守恆;在比較物體量的差異時,感知量的相對性;幫助兒童建立序的概念,並體驗其中的傳遞關系;學習計量,會進行初步的自然測量。

③簡單的幾何圖形知識

能夠正確辨認常見的平面圖形――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半圓形、圓形和梯形,並能說出它們的名稱和主要特徵;能夠正確辨認幾種常見的立體幾何圖形――球體、正方體、圓柱體、長方體;能夠區分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理解圖形之間的簡單關系。

④空間方位初步知識

能區分上、下、左、右和遠、近等空間方位;能按指定方向進行運動,包括向前、向後、向左、向右、向上和向下等。

⑤時間、方位的初步知識

能區分早晨、晚上、白天、黑夜、昨天、今天、明天,並且知道一星期7天的名稱及其順序;認識時鍾,知道時鍾的用途以及正點與半點。

Ⅱ 學前兒童數學教育名詞解釋自然測量

自然測量是指使用我們周圍常見的自然物體,如回形針,足跡,粉筆等,作為直接測量的測量工具,僅測量常用工具,而不是測量標准工具統治者和統治者。 (使用自然物體(如小棍子,紙條,瓶子,繩索等)來測量物體的長度,高度,厚度,重量等,或使用視覺尺寸,台階等。)

《自然測量》適用於大班的數學主題教學活動當中,讓幼兒喜歡動手操作,萌發探索周圍事物的興趣,初步選擇和使用材料與工具,在探索中積極思考,從而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2)簡述自然測量的教學方法簡答題擴展閱讀

目標:

1、初步選擇和使用材料與工具,在探索中積極思考,從而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喜歡動手操作,萌發探索周圍事物的興趣。

3、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發展目測力、判斷力。

5、養成敢想敢做、勤學、樂學的良好素質。

Ⅲ 幼兒學習測量有哪些途徑

處在幼兒園大班的孩子隨著年齡、認知的增長,他們越來越喜歡擺弄和操作,並能進行簡單的比較、分類、測量、判斷等活動,尤其對周圍生活中各類不同物品的輕重感興趣,喜歡嘗試比較,發現其差異。針對這個特點,我設計了數學活動——比輕重,旨在讓幼兒用自然測量的方法學習比較物體的輕重,並通過目測、手握等方法判斷物體的輕重,發展幼兒的感知與判斷能力。
活動目標
1.學慣用掂一掂、試一試、比一比等自然測量的方法比較物體的重量
2.在探索過程中,能正確判斷並用語言表達物體的輕重。
3.體驗採用多種方式比較物體輕重的樂趣與成功感。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學慣用掂一掂、試一試、比一比等自然測量的方緝丹光柑叱紡癸屍含建法比較物體的重量,體驗採用多種方式比較物體輕重的樂趣與成功感。
教學難點:在學習過程中,能掌握各種不同的比較方法,正確判斷並能用語言表達物體的輕重。
活動准備
1.豬、兔、狗毛絨玩具各一件;中型蹺蹺板;相關的電腦課件。
2.每人一個學具筐,裝有大小不同的木製積木兩塊,大小相同的玻璃球兩個,棉花球一個,小磁鐵一塊,兩個完全相同的杯子和適量的水。
活動過程
1.情景導入。
利用蹺蹺板和毛絨玩具創設動物樂園的情境,並進行演示。啟發幼兒用目測判斷的方法比較小動物的重量,說出幾個小動物中誰最重、誰最輕、誰不重也不輕。
2.多種材料的探索。
引導幼兒充分運用學具進行操作,感知不同物品的重量,學習比較物體的輕重。
(1)任意選擇兩件物品,感知並發現有的物品輕,有的物品重。
(2)比較大小不同的木製積木,了解大的積木重、小的積木輕。
(3)比較同樣大小的玻璃球的輕重。
(4)發現同樣大小的棉花球與玻璃球,棉花球輕,玻璃球重。
(5)比較大棉花球與小磁鐵,幼兒比較後奇怪地感到大棉花球輕,小磁鐵重。
3.生活中的運用。
為幼兒提供兩個完全一樣的水杯,調動幼兒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Ⅳ 桌子有多長自然測量大班數學教案

《自然測量》教案
活動目標:

1、 能選擇自然物測量物品的長度,初步掌握「首尾相接」的基本測量方法

2、 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的結果有關,體驗測量活動帶來的樂趣與成就感

活動准備:

測量工具:繩子、長棍、紙筒、筆

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教師通過組織幼兒討論身高、體重引出課題,知道測量要藉助工具

二、基本過程:

1、 邀請幼兒測量桌子的長度,初步探索自然測量的基本方法

(1) 請幼兒討論除了尺子還可以用哪些工具進行測量,引導幼兒說出各種自然測量工具(長棍、繩子、筆等)

(2) 請幼兒以小組為單位自由測量桌子的長度並做好記錄

(3) 請多名幼兒演示不同的測量的方法,(qulaoshi)師生討論哪種方法測出的結果更准確

2、 教師示範演示首尾相接測量法,引導幼兒掌握其中要領

(1) 討論:為什麼量了一次後要用手按住這個點,然後移動小木棍從這個點開始繼續測量?

(2) 教師講解、示範正確的測量方法並請幼兒操作

3、 幼兒自由選擇測量工具進行自主測量桌子的長度並做好記錄表的填寫

4、 對用不同工具測量出的結果進行比較,引導幼兒發現: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有關:量具越長(或大)測量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測量的次數越多(自然結束)

活動延伸:

藉助自然測量工具測量環境中的其他事物

Ⅳ 幼兒學習自然測量方法應注意哪些

處在幼兒園大班的孩子隨著年齡、認知的增長,他們越來越喜歡擺弄和操作,並能進行簡單的比較、分類、測量、判斷等活動,尤其對周圍生活中各類不同物品的輕重感興趣,喜歡嘗試比較,發現其差異。針對這個特點,我設計了數學活動——比輕重,旨在讓幼兒用自然測量的方法學習比較物體的輕重,並通過目測、手握等方法判斷物體的輕重,發展幼兒的感知與判斷能力。 活動目標 1.學慣用掂一掂、試一試、比一比等自然測量的方法比較物體的重量 2.在探索過程中,能正確判斷並用語言表達物體的輕重。 3.體驗採用多種方式比較物體輕重的樂趣與成功感。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學慣用掂一掂、試一試、比一比等自然測量的方法比較物體的重量,體驗採用多種方式比較物體輕重的樂趣與成功感。 教學難點:在學習過程中,能掌握各種不同的比較方法,正確判斷並能用語言表達物體的輕重。 活動准備 1.豬、兔、狗毛絨玩具各一件;中型蹺蹺板;相關的電腦課件。 2.每人一個學具筐,裝有大小不同的木製積木兩塊,大小相同的玻璃球兩個,棉花球一個,小磁鐵一塊,兩個完全相同的杯子和適量的水。 活動過程 1.情景導入。 利用蹺蹺板和毛絨玩具創設動物樂園的情境,並進行演示。啟發幼兒用目測判斷的方法比較小動物的重量,說出幾個小動物中誰最重、誰最輕、誰不重也不輕。 2.多種材料的探索。 引導幼兒充分運用學具進行操作,感知不同物品的重量,學習比較物體的輕重。 (1)任意選擇兩件物品,感知並發現有的物品輕,有的物品重。 (2)比較大小不同的木製積木,了解大的積木重、小的積木輕。 (3)比較同樣大小的玻璃球的輕重。 (4)發現同樣大小的棉花球與玻璃球,棉花球輕,玻璃球重。 (5)比較大棉花球與小磁鐵,幼兒比較後奇怪地感到大棉花球輕,小磁鐵重。 3.生活中的運用。 為幼兒提供兩個完全一樣的水杯,調動幼兒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Ⅵ 幼兒園大班教學活動數學測量教案怎麼

設計意圖 《綱要》提出的:「引導幼兒體會數學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初步嘗試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幼兒參加數學活動的興趣,激發幼兒探索數學規律的願望。讓幼兒在生活和游戲活動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測量是認識量的手段,幼兒的測量最早是「目測」,即通過感知比較量的差異。大班幼兒的測量活動是自然測量。自然測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小棍,腳步,小碗等)作為量具(器)進行直接測量。即僅局限於簡單工具的測量,而不是標准工具的測量。 學習自然測量,可以加深幼兒對各種物體量的認識;有助於幼兒對不同量的測量工具的初步認識;加深幼兒對10以內數的理解;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對測量活動的興趣。 什麼東西可以用來測量?這個有趣的問題會引起孩子的好奇,促使他們開動腦筋,有步驟去探索,去發現,在動手操作中不僅獲得知識經驗,而且還獲得了學習知識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一、活動目標: 1.學慣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長短,並會用表格的形式進行記錄。 2.初步感知同樣的距離,使用的測量工具不同,測得的數據也不同,訓練思維的相對性。 二、活動准備: 1.每兩人一張桌子。 2.各種自然測量的工具(鉛筆、積木、布條、紙條等)。 3.記錄表、筆。 三、活動過程: 1.導入,引出主題 導入語:我們馬上要搬新的幼兒園了,需要定做一批新的桌子,現在請小朋友幫一個忙,測一下我們桌子長的邊到底有多長。可是我們沒有尺,你們說怎麼辦呢? 2.學習正確自然測量的方法 過渡語:對,我們可以用好多材料來進行測量,在你們凳子底下有一支鉛筆,現在就請你用這只鉛筆先來測一測自己桌子的長邊,記住自己測到的數字? (1)集體測量,並討論出正確的測量方法 師:誰來說說你用鉛筆側到了幾段?是怎麼測量的?(個別幼兒邊講解邊示範) (2)教師總結 師:我們測量時,使用的工具頭要和起點對齊,然後測下一段時工具的頭和上次的尾要緊接住,就是首尾相接,這樣能測得比較准確些。 過渡語:剛才我們用鉛筆測量了桌子的長度。老師又為小朋友准備了一些其它的測量工具,而且還准備了每人一張記錄單,把每種工具側到的結果用筆記錄下來。 3.運用正確的測量方法進行測量,體驗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1)出示記錄表 師:我們先來看看這張記錄單?記錄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訴我們什麼,後面的格子又記錄什麼呢?(幼兒講述:一個是畫選用的工具、一個是記錄數據) (2)提出測量要求 師:現在請你們到桌子上選擇相應的工具對桌子進行測量,測量時注意要首尾相接,把測到的數字記錄在後面的格子里。如果時間不夠可以選擇其中的兩種工具進行測量記錄。 (3)幼兒進行測量 (4)討論交流測量結果 師:誰來分享你的測量結果? 師:我們用兩種不同的測量工具測同一張桌子,測出的結果是一樣的嗎?你能發現其中的什麼秘密? 小結:測量同一樣物體時,測量工具越長,測量的次數越少,測量工具越短,測量的次數就越多。 4.活動延伸:猜測驗證。 師:想想看,現在老師用筷子和膠棒測量鋼琴,誰測的次數多?誰測的次數少?說說你的理由? 師:那我們一起去測量一下,看看你們猜的對不對? 個人反思: 這節教學活動有好的地方,也有失敗的地方。

Ⅶ 自然測量方法有哪些

把一把米尺垂直放到地上,測量米尺影子的長度.然後測量被測物體的影子的長度.被測物體的影子的長度除以米尺影子的長度就是被測物體的實際高度。


生活中測量煙囪的高度就用的這個方法.
中午太陽直射,所以影子最短。

早上和傍晚影子最長.
相同長度的物體同一時間緯度越高,影子越長,越靠近赤道影子越短。

Ⅷ 學習自然測量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長度。1測量有幾種2測量的方法有哪些

把一把米尺垂直放到地上,測量米尺影子的長度。然後測量被測物體的影子的長度。被測物體的影子的長度除以米尺影子的長度就是被測物體的實際高度。
生活中測量煙囪的高度就用的這個方法。

中午太陽直射,所以影子最短。早上和傍晚影子最長。

相同長度的物體同一時間緯度越高,影子越長,越靠近赤道影子越短。

Ⅸ 數學教法提問!!!

1\(1)兒童是幼兒教育的主體。從前人們認為,兒童只是幼兒教育的主體,是實施幼兒教育的工具。如今必須指出的是,兒童同時也是幼兒教育的主體。這種主體與客體的一致性或統一性,使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作用顯得更為紛亂和奇特。教師既要尊重和發展兒童的主體性、主動性、獨立性、創制性,不可客觀地批示所有或代替取代,又要發揮教師的指導影響,促進兒童這一客體的全面健康發展。別的,教師也要對兒童有統一的教育要求,這些要求也要與兒童個性特點相分離,統籌兒童團體發展水平、亡趣喜愛;不可疏忽兒童的個別特點,機械統一。(2)真施德、體、智、美、逸等全面發展的教育要一視同仁。兒童發展是一個多方面、多層次的動靜歷程,幼兒教育要齊面促進這一靜態過程各個方面的發展,而不行捉襟見肘、重教沉育、重智輕德或疏忽此中任何一方面的教育。固然,因為兒童後天遺傳素質或集體潛能而至,可因人而宜地實施有所著重的教育,便力圖在「平衡中一般重點」,而不是機器、呆板、僵硬地要求「一碗水端平」。 2. 幼兒園各年齡班數學教育的內容與要求 1.小班 (1)學習按物體的某個特徵進行分類。 (2)感知物體量的差異,學習按物體的某一特徵進行排序。 (3)認識「1」和「許多」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4)學慣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兩組物體的數量,感知多、少和一樣多。 (5)學慣用手口一致地從左到右點數5以內的實物,並能說出總數;能按實物範例和指定的數目取出相應數量的物體,學習一些常用的量詞。 (6)認識圓形、正方形、三角形。.中班 (1)認識10以內的數字,理解數字的含義,會用數字表示物體的數量。 (2)學習目測數群;學習不受物體空間排列形式和物體大小等外部因素的干擾,正確判斷10以內的數量;感知和體驗10以內自然數列中相鄰兩個數的數差關系;學習10以內的序數。 (3)認識長方形、梯形、橢圓形。 (4)學慣用各種幾何體(如積木或積塑)進行拼搭和建造活動。 (5)學習概括物體(或圖形)的兩個特徵;學習按物體的某一特徵和數量進行分類。 (6)學習按物體量(高矮、粗細、厚薄等)的差異進行正逆排序;學習按一定的規則排列順序。 (7)能聽清楚老師講的話,能按照要求進行活動,並學習按照要求檢查自己的活動。 (8)能安靜地傾聽老師講話,練習講述自己的操作活動和過程。 (9)觀察、比較、判斷10以內的數量關系,逐步建立等量觀念;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問題,學習新的知識。 (10)初步理解昨天、今天、明天的含義,知道它們之間的關系,學會正確運用這些時間詞彙。 (11)學習區分和說出以自身為中心的前後方位,學習區分和說出物體之間的上下、前後位置關系,學習按指定方向運動。 (12)能根據各個小組的活動情況,確定自己去哪組活動;在日常生活中,喜歡參加數學游戲。 (13)能主動地、專心地進行數學操作活動,並對自己的活動成果感興趣;能注意和發現周圍環境中物體量的差異、物體的形狀以及它們在空間的位置等。 3.大班 (1)進一步按數群數數。 (2)學習10以內數的分解和組成,體驗總數與部分數之間的包含關系、部分數與部分數之間的互補關系和互換關系。 (3)學習10以內數的加減運算,認識加號、減號,初步理解加法、減法的含義;會解答簡單的加減應用題,感知和體驗加減互逆關系。 (4)學習按物體的兩個以上特徵或特性進行分類;學習按兩個基本點特徵在表格中擺放圖形。 (5)按物體量的差異和數量不同進行10以內正、逆排序,初步體驗序對之間的傳遞性、雙重性及可逆性關系。 (6)認識幾種常見的立體圖形(如正方體、長方體、球體、圓柱體),能根據圖形的形體特徵進行分類;體驗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之間的關系。 (7)學習等分實物或圖形;學習自然測量。 (8)學習以自身和客體為中心區分左右,會向左、向右方向運動;在日常生活中,能注意自己(或物體)在空間的位置和運動方向。 (7)初步理解早晨、晚上、白天、黑夜的含義,並學習正確運用這些詞彙。 (8)學習區分和說出以自身為中心的上下方位;學習判斷兩個物體之間的上下關系,說出什麼在上面,什麼在下面。 (9)學習按照游戲規則進行活動,大膽回答問題;學慣用語言表達操作活動的過程和結果。 (10)願意參加數學活動,喜歡擺弄、操作數學活動材料,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習按要求拿取、擺放操作材料。 (11)在教師的指導下,熟悉周圍環境中物體的形狀和數量。3. 講解演示法是教師通過語言和運用直觀教具把抽象的數、量、形等知識加以說明和解釋,具體地呈現出來的一種教學方法。 4.數學教育活動有它自己獨特的方式,以下是數學教育活動中常用的幾種方法:1 操作法2 游戲法3 比較法4 啟發探索法5 講解演示法6 歸納法7 演義法 5.

閱讀全文

與簡述自然測量的教學方法簡答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單詞課教學方法與策略 瀏覽:212
光纖投屏儀連接方法 瀏覽:223
高中排球體育教學方法 瀏覽:712
批量換圖片背景的方法 瀏覽:216
山地自行車正確的蹬踏方法 瀏覽:46
貼面磚的方法與視頻 瀏覽:590
測量身體素質的方法及軟體 瀏覽:714
最新綁魚鉤方法視頻 瀏覽:827
社會跳舞的正確方法 瀏覽:701
粗海鹽怎麼保存方法 瀏覽:727
粉狀面膜怎麼調及正確的使用方法 瀏覽:567
機床主軸跳動激光干涉測量方法 瀏覽:300
發動機艙隔熱棉安裝方法 瀏覽:636
拼多多如何購物新方法 瀏覽:639
治療右腳麻木的方法 瀏覽:704
口罩如何使用的方法 瀏覽:318
垃圾伺服器連接方法 瀏覽:980
清潔粉的正確方法圖解 瀏覽:125
淘寶賣家聊天皮膚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31
活體盆景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