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寫克隆技術的作文
人類將全面進入克隆時代
克隆技術是生物技術領域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科技突破,隨著在英國克隆的「多莉」羊的出生,引起世界范圍人們的高度重視,科學家認為它預示著「21世紀人類將全面進入克隆時代」。多莉已在今年4月順利產下它的第一隻羊羔,這表明,由一隻成熟細胞克隆出的羊可以受孕並足月懷胎,產出一隻健康羊羔。曾幫助克隆出多莉羊的PPL制葯公司在今年還克隆出一頭牛犢。
克隆出「多莉」的羅斯林研究所的科學家說,克隆體有生產健康的後代對於核轉移技術的商業化很重要。採用克隆技術的好處是:可以加快良種家畜的繁殖,從而有可能使畜牧業發生一場革命;可以培養出一批批優質的牛羊品種,以滿足人們的需要;可以拯救瀕危野生物,保持生態平衡;可在醫學領域大量生產人們所急需的許多名貴葯品。此外,採用克隆技術,可以對植物的細胞、組織或器官進行克隆,改變過去「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總之,在這世紀之交,在隆技術的發展將會改變人類的生存環境,大大造福於人類。
克隆技術還可以帶來醫學突破。克隆出「多莉」羊的科學家說,如果倫理及法律許可,為不育夫婦克隆嬰兒的事最終會出現。克隆羊多莉的培育者伊恩·維爾穆特說:「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有兩面性。現在,我毫不懷疑,這種技術的潛在益處要遠遠大於其潛在壞處。就人類克隆來說,這項研究將大大延長人類生命。」
Ⅱ 怎麼樣克隆植物
植物的無性繁殖在農業上早已廣泛採用,甚至有一些植物本身就能通過地下莖或地下根來繁殖新個體,「無心插柳柳成蔭」便是一個例證。但人工的植物克隆過程卻不這么簡單。我們可通過植物組織培養進行無性繁殖。
所謂植物組織培養就是在無菌條件下利用人工培養基對植物體的某一部分(包括原生質體、細胞、組織和器官)進行培養。根據所培養的植物材料不同,組織培養可分為5種類型,即愈傷組織培養、懸浮細胞培養、器官培養、莖尖分生組織培養和原生質體培養。通過植物組織培養進行的無性繁殖在作物脫毒和快速繁殖上都有著廣泛的應用。回顧其發展歷程,是在無數科學家的不懈努力這下,方使這項技術趨於完善,趨於成熟。
第一步:植物組織培養的前奏曲
無論植物還是動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結構單位和功能單位,如果具有有機體一樣的條件時,每個細胞應該可以獨立生活和發展。
第二步:植物組織培養的理論准備階段
在施萊登和施旺新發展起來的細胞學說的推動下,德國著名植物生理學家哈布蘭特提出了高等植物的器官和組織可以不斷分割,直到分為單個細胞的觀點。他認為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就是說,任何具有完整細胞核的植物細胞,都擁有形成一個完整植株所必須的全部遺傳信息。為了論證這一觀點,他在無菌條件下培養高等植物的單個離體細胞,但沒有一個細胞在培養中發生分裂。
第三步:植物組織培養的技術奠基階段
到了20世紀30年代中期,植物組織培養領域出現了兩個重要發現,一是認識到B族維生素對植物生長具有重要意義,二是發現了生長素是一種天然的生長調節物質。導致這兩個發現的主要是懷特和高斯雷特的實驗。這一階段是植物組織培養的最關鍵時期,使之達到成熟的階段,從而使植物組織培養進入黃金時期。
第四步:植物組織培養的全盛階段
據我國科學家羅士韋統計,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全世界還只有十幾個國家的少數實驗室從事組織培養研究,但到了70年代,植物組織培養領域仍然空白的國家已經屈指可數。由於有了前面的理論基礎和技術條件,加之在20世紀60年代用組織培養快速繁殖蘭花獲得巨大成功之後,極大地推動了植物組織培養的全面發展,微繁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繼蘭花工廠化繁殖成功之後,快速繁殖開始用於重要的、經濟價值高的、名特優作物新品種,如甘蔗、香蕉、柑橘、咖啡、薴麻、玫瑰、鬱金香、菊花、牡丹、康乃馨、桉樹、泡桐等。繼馬鈴薯脫毒苗的研究成功,又能生產草莓、葡萄、大蒜、蘋果、棗樹等大量無性繁殖植物的脫毒苗應用於生產。僅據20世紀80年代初的統計,植物組織培養進行的無性繁殖所涉及的植物就已達數千種。
第五步:植物組織培養無性系的繁殖
植物名稱科、屬、種數蘭花66屬150種蕨類9科17種觀賞植物51科600種農作物46種樹木28科99種蔬菜39種植物組織培養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這已為近年來日益增多的實踐所證實。隨著研究的深入,組織培養將會顯示更多的作用。
採用細胞培養鑒定植物的抗病性也會變得簡便有效,能很快得到結果。
Ⅲ 有關克隆作文!求……
1996年7月里的一天,對英國愛丁堡羅斯林(Roslin)研究所由伊恩·維爾穆特(I. Wilmut)①領導的科學研究小組全體成員來講,是一個令人激動的日子。對全世界來說,也是值得慶賀的一天。因為在這一天,一隻妊娠了148天的震驚世界的小羊來到了這個世界。這只羊的身世與眾不同,它既無父親,又無母親,它是科學家們用「克隆技術」復制出來的一隻小綿羊。經過幾個月的精心呵護,這隻身世不凡的小綿羊茁壯成長,並獲得了一個動聽的名字——多莉(Dolly)。
克隆是英文clone的音譯,簡單講就是一種人工誘導的無性繁殖方式。但克隆與無性繁殖是不同的。無性繁殖是指不經過雌雄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只由一個生物體產生後代的生殖方式,常見的有孢子生殖、出芽生殖和分裂生殖。由植物的根、莖、葉等經過壓條或嫁接等方式產生新個體也叫無性繁殖。綿羊、猴子和牛等動物沒有人工操作是不能進行無性繁殖的。科學家把人工遺傳操作動物繁殖的過程叫克隆,這門生物技術叫克隆技術。
世界各大小媒體均對「克隆羊」 多莉產生的前前後後作了詳盡的報道,並在全世界范圍內引發了一場空前的「克隆技術」發展利弊討論。到底是利,還是弊?大家各持己見,互不相讓,可謂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實在難說清楚孰是孰非。
不少人認為克隆技術發展將對整個人類社會,尤其是醫學界和生物學界帶來巨大的福音。而持反對意見的主要是那些社會倫理學家。他們認為克隆技術一旦推廣,那將是人類道德的淪喪。他們擔心,培植人類胚胎細胞的計劃最終將導致大量復制人類。當人類的繁衍不是靠自然的交配而生育,卻是靠高科技手段流水線作業式的定型復制,那麼人類還能叫自然人類嗎?地球又該用怎樣的方式來接納這批人類的復製品?
對於克隆問題十分關注的不只是科學家,普通百姓也加入了這場討論之中。
如果有人利用個體克隆技術來克隆人,那會給人類帶來無窮的災難,這說是為什麼許多國家的政府官員明令不準將動物的克隆技術用於人類。民眾對克隆人的看法如何呢? 美國廣播公司(ABC)曾做過一次民意測驗,結果表明:87%的人反對進行人的克隆,82%的人認為克隆人不符合人類的傳統倫理道德,93%的人反對復制自己,53%的人認為如果將人的克隆僅限於醫學目的還是可以的。因此,我們也必須遵循人類的共同法則,反對將羊的克隆技術濫用於人類。
在我看來,在克隆技術的不被用來克隆人類本身,而造成社會秩序混亂的前提下,它的發展還是利大於弊的。
就醫學界而言,現今全世界有成千上萬的人因為失去自身的器官而十分痛苦,克隆技術對於這些人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試想,一個從小失明的人能在成年後重見光明,一個因交通事故失去雙手的人能重新「長」出一雙手來……如果克隆的研究獲得成功,白血病、帕金森病②、心臟病和癌症等疾病患者帶來生的希望。而且這種治療方法會最大程度地減少副作用的產生。
克隆技術的發展對生物學界也是有很大益處的。目前人類對自然界的各種生物乃至人類本身的了解還是十分有限的。如果能運用先進的克隆技術對某些生物進行研究,那麼將大大提高研究的效率,從而加快生物界乃至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
刀,可以用來殺人,也可以用來救人,關鍵看它掌握在什麼人手中。「科學是一柄雙刃劍」,善良的人們可以利用它來為人類服務,為人類造福,而邪惡的人們卻能用它來危害人類的生存。任何科學技術的發展,都有利有弊,只要人類正確運用克隆技術,那麼它一定會有益於人類。如果我們只看到它的弊端,而畏縮不前,那麼人類社會就不會有發展,也不會有進步。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因為那樣只能使人類固步自封,這就是我們想看到的結果嗎?我堅信,只要能正確對待克隆技術,那麼人類一定會從中受益匪淺。
克隆一詞是英文單詞clone的音譯,作為名詞,c1one通常被意譯為無性繁殖系。同一克隆內所有成員的遺傳構成是完全相同的,例外僅見於有突變發生時。自然界早已存在天然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克隆,例如:同卵雙胞胎實際上就是一種克隆。然而,天然的哺乳動物克隆的發生率極低,成員數目太少(一般為兩個),且缺乏目的性,所以很少能夠被用來為人類造福,因此,人們開始探索用人工的方法來生產高等動物克隆。這樣,克隆一詞就開始被用作動詞,指人工培育克隆動物這一動作。
目前,生產哺乳動物克隆的方法主要有胚胎分割和細胞核移植兩種。克隆羊"多莉",以及其後各國科學家培育的各種克隆動物,採用的都是細胞核移植技術。所謂細胞核移植,是指將不同發育時期的胚胎或成體動物的細胞核,經顯微手術和細胞融合方法移植到去核卵母細胞中,重新組成胚胎並使之發育成熟的過程。與胚胎分割技術不同,細胞核移植技術,特別是細胞核連續移植技術可以產生無限個遺傳相同的個體。由於細胞核移植是產生克隆動物的有效方法,故人們往往把它稱為動物克隆技術。
採用細胞核移植技術克隆動物的設想,最初由漢斯·施佩曼在1938年提出,他稱之為"奇異的實驗",即從發育到後期的胚胎(成熟或未成熟的胚胎均可)中取出細胞核,將其移植到一個卵子中。這一設想是現在克隆動物的基本途徑。
從1952年起,科學家們首先採用青蛙開展細胞核移植克隆實驗,先後獲得了蝌蚪和成體蛙。1963年,我國童第周教授領導的科研組,首先以金魚等為材料,研究了魚類胚胎細胞核移植技術,獲得成功。
哺乳動物胚胎細胞核移植研究的最初成果在1981年取得——卡爾·伊爾門澤和彼得·霍佩用鼠胚胎細胞培育出發育正常的小鼠。1984年,施特恩·維拉德森用取自羊的未成熟胚胎細胞克隆出一隻活產羊,其他人後來利用牛、豬、山羊、兔和獼猴等各種動物對他採用的實驗方法進行了重復實驗。1989年,維拉德森獲得連續移核二代的克隆牛。1994年,尼爾·菲爾斯特用發育到至少有120個細胞的晚期胚胎克隆牛。到1995年,在主要的哺乳動物中,胚胎細胞核移植都獲得成功,包括冷凍和體外生產的胚胎;對胚胎幹細胞或成體幹細胞的核移植實驗,也都做了嘗試。但到1995年為止,成體動物已分化細胞核移植一直未能取得成功。克隆簡介
自從 1997 年 2 月 23 日國外新聞媒介報導 ( 正式科學論文發表在 1997 年 2 月 27 日出版的《自然》雜志上 ) 蘇格蘭科學家利用體細胞培養克隆羊成功的消息後,在全世界引起了一陣沖擊波,我國著名遺傳學家吳昊教授稱之為「克隆風暴」。對於一項科學成果,反響如此之廣泛和強烈,從新聞界、科學界,到哲學、倫理界,再到政府部門和立法機構,一直到廣大公眾,無不對克隆技術表示關注。究竟何謂克隆,該項技術有何價值和意義,以及如何面對「克隆時代」,都成為人們討論的焦點。
一、克隆的概念
眾所周知,生物的繁衍是通過生殖完成的。生物的繁殖有兩種方式:一種叫有性生殖,一種叫無性生殖。
有性生殖是通過兩性生殖細胞 ( 精子和卵子 ) 的融合,並發育形成後代的生殖方式。無性生殖則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而是由生物體自身的分裂生殖或其體細胞生長發育形成個體。無性生殖多見於植物與某些動物 ( 如單細胞動物與低等動物 ) 。
克隆是英文「 clone 」的音譯,來自希臘文 klon , 原意為苗或嫩枝,指以無性生殖或營養生殖的一些植物。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科學的發展,它的含義增加了許多內容,如一個細胞在體外培養下產生的一群細胞;由「親本」序列產生的 DNA 序列等等。概言之, 克隆是指由一個細胞或個體,通過無性繁殖手段,獲得遺傳上相同的細胞群或個體群。
我國古典名著《西遊記》里的孫悟空,只要拔撮毫毛吹口仙氣,就能「變」出許多孫悟空。因為拔一撮毫毛必須帶下一群細胞,這一群細胞就能培養出一群相同的孫大聖。這也歸屬於無性生殖。只不過孫大聖本領高強,能在瞬間「克隆」出千百個自己而已。簡而言之,克隆就是無性生殖,就是「復制」、「翻版」。
二、植物的克隆
無性生殖 ( 克隆 ) 本來是一種低級的生殖方式。生物進化的層次越低,越有可能採取這種生殖方式,進化層次越高,則越不可能採取這種生殖方式。由於低級生物,如微生物,採取自行分裂的方法繁殖,分裂後子代與親代的遺傳物質完全一樣,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微生物沒有「個體」,它們也沒有死亡。雖然在嚴格的意義上,微生物的親代與子代仍然會有若干差異,因為它們的外界營養環境仍然會有差異,但從高等動物的角度看,這種差異似乎太微不足道了。在這種差異可以不計的條件下,人們可以說,對微生物來說,它們是不死的。死亡是生物進化到較高階段的產物。現在生物醫學研究中用克隆技術在體外培養的正常細胞或癌細胞,也稱為「永生細胞株」,意思也是說這些細胞是「不死的」。
生物醫學研究進入微觀層次,運用克隆技術來培養正常或異常細胞的永生細胞株,雖然是一件難度很大的工作,但已經在各國的科學界和醫學界越來越得到重視。在農業上,人們早已用插枝、壓條等方法,來繁殖適合於人類需要的植物。在畜牧業上,各國都在進行用克隆技術產生更多良種動物的研究。但從高等生物成體的體細胞中發育出一個成體,這是克隆技術的一個重大發展。
早在許多年前,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人員將成熟的胡蘿卜高速攪拌,獲得單個胡蘿卜細胞,然後將這些單個細胞置於生長培養基中,培養出遺傳上完全一樣的胡蘿卜。這個試驗證實了植物細胞全能性學說。所謂植物細胞全能性學說是指植物體的每一個細胞,包括體細胞,都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
植物細胞全能性學說在植物界已經得到廣泛的證明。現在我們可以植物體的任何一種活的細胞、組織、器官,經過體外人工培養獲得它的完整植株,並產生許多植物。這種技術被稱為組織培養。它已用於工廠化生產花卉、作物 ( 如甘蔗 ) 的試管苗。
三、動物克隆的歷程
關於動物的無性生殖研究,一直是科學家探索的課題。因為人類通過有性生殖的方法,選育家畜品種已有上千年的歷史,結果是產生了一些優良的個體或群體。它們比一般的個體更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和願望。譬如,一頭產奶量特別高的奶牛,一群毛產量多的綿羊,一匹得獎的賽馬或一隻優秀的警犬。可是,有性生殖的後代,其性能不一定都同親代一樣,有的甚至不如親代。究其原因,因為卵子或精子只攜帶構成親代的、任意一半的等位基因,而等位基因幾乎可以有無限的組合,因而會產生不同的後代。兄弟、姊妹、兄妹、姊弟之間都有很大的差異,便是因為極難有完全相同的基因型。
所以通過有性生殖保持一種表現型是非常困難的。如果獲得一種理想的表現型如產奶量高的奶牛,再通過無性生殖保持、擴大和繁殖這種表現型,即生產許多遺傳上相同的個體,從經濟角度講顯然是很有價值的。
⒈卵細胞培養成成體
1951 ~ 1959 年,我國著名細胞生物學家朱冼等,用直徑 10 ~ 13um 的玻璃針刺激去卵膜的蟾蜍卵細胞,在世界上首次培養出 25 只蟾蜍成體,即沒有父親的癩蛤蟆。它們最長的可活 8 個月。
在上述試驗中用的是生殖細胞。體細胞能否通過培養獲得動物體呢?即植物細胞具有的全能性,動物細胞是否也具有?每個動物細胞,包括體細胞都具有該物種的全套基因是不容懷疑的,但從體細胞直接培養成動物成體至今尚未成功。為了證明動物細胞也具有全能性,生物學家進行了大量的細胞核移植試驗。
⒉細胞核移植試驗
1939 年,科學家首次在變形蟲中進行核移植試驗。他們將核移到同種去核變形蟲中,結果重組的變形蟲可生長,並繁殖後代。
1963 年起,我國著名生物學家童第周等進行了大量的魚類核移植試驗。其中 1980 年,他們將鯉魚囊胚期細胞核作供體核,鯽魚的未受精去核成熟卵細胞作受體質, 2.7% 的移核卵發育到成魚。鯉鯽移核魚的主要性狀與鯉魚相同,但脊椎骨的數目與鯽魚相同,而側鱗的數目介於這兩種魚之間。這種細胞工程魚生長速度比鯉魚快 22% ,現已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
1966 年,科學家用兩棲類非洲爪蟾進行核移植試驗。他們將蝌蚪的腸細胞的細胞核移入去核的卵細胞中,結果有 1.5% 的重組細胞發育成體。他們的試驗第一次證明了動物的體細胞也具有全能性,但在哺乳動物體細胞中尚未證明。
⒊用胚胎細胞克隆哺乳動物
1986 年,英國科學家用綿羊的 8 細胞胚胎細胞 ( 在 8 細胞胚胎之前的細胞才能表現全能性 ) 做供核細胞,羊的卵細胞做供質細胞,結果重組細胞能發育成羊成體,此後又相繼用胚胎細胞克隆出牛、鼠、兔、猴等動物。應該指出的是,該試驗並非復制雄性或雌性綿羊,而是復制它們的後代,因此試驗還存在一定的不足或缺陷。
在我國,用胚胎細胞克隆哺乳動物, 80 年代末已克隆出免; 1991 年西北農業大學和江蘇農學院克隆出羊; 1993 年中國科學院發育研究所與揚州大學農學院克隆出山羊; 1995 年華南師大和廣西農業大學克隆出牛。此外,湖南醫學院還克隆出鼠。但是,用胚胎細胞以外的體細胞克隆出哺乳動物,則是由英國科學家維爾穆特開創的。
四、「多莉」的誕生
「多莉」是世界上第一例用體細胞——乳腺上皮細胞,通過細胞核移植技術,在復雜的人工操作下,得到的一隻小綿羊。其操作過程是這樣的:
⒈從蘇格蘭黑臉母羊 ( 甲羊 ) 取出卵子,並把卵子的遺傳物質吸去,成為只有細胞質的卵子。
⒉從妊娠後期 3 個月的母羊 ( 乙羊 ) 取出乳腺上皮細胞, 在體外傳代培養 3 — 6 代,並用葯物處理控制細胞發育使之處於休止期。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步。然後取休止期的細胞作為供體細胞。
⒊將一個供體細胞導入上述卵子的透明帶內腔。然後用電脈沖刺激,使供體細胞和卵子融合,形成重構卵。
⒋把重構卵移植到黑臉母羊 ( 羊丙 ) 的輸卵管里,此前將丙羊的輸卵管結扎,使胚胎不能進入子宮。丙羊起到活體培養胚胎的作用,稱為中間受體。
⒌重構卵移入丙羊輸卵管內 6 天後,從輸卵管沖出胚胎, 挑選正常發育到桑椹期和囊胚期的胚胎。
⒍將 1 — 3 個桑椹胚或囊胚,移植到蘇格蘭黑臉羊 ( 丁羊 ) 的子宮內。胚胎移植到子宮後 , 繼續發育 , 最後生出「多莉」。這只母羊稱為「代母」。
此項用了約 434 個卵子 , 獲得 277 個重構卵 , 移植到中間受體 6 天後,沖出 247 個胚胎 , 其中發育到桑椹胚和囊胚的 29 個 (11.7%) 。把 29 個胚胎移植給 13 只代母,最後生出 1 只「多莉」 , 產羔率僅為 3.4% 。若以重構卵數計算 , 產羔率低於 4 ‰。可見這一技術有待於完善。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克隆綿羊技術並沒有做到完全復制,去核卵細胞的細胞質也會含有少量遺傳物質,它對胚胎發育也能起重要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生物的遺傳是細胞核和細胞質共同作用的結果。細胞質基因也是 DNA 片段 , 其載體主要是一些細胞器,如質體、線粒體等。 細胞質基因在一定程度上是獨立的,一般不受核基因的干擾。與核基因相比盡管細胞核含有 99.9% 的遺傳信息,但個體的性狀表達仍然會受到卵細胞質的影響。因此,從理論上分析,「多莉」羊還不是完全復製品。由於「多莉」只是孤單的一個,所以有人認為,說「多莉」是一克隆動物,並不準確。雖然目前只獲得 1 只「多莉」, 但它是令世人矚目的重大科學成就。
五、克隆技術的意義及經濟價值
波瀾壯闊的人類歷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技術推動發展的:金屬製造和改良的農業使文明脫離了石器時代; 19 世紀的工業革命又導致了大機器和大城市的興起;到了 20 世紀,物理學戴上了王冠。物理學家們劈開原子,揭示了相對論和量子理論的奇妙世界,還開發利用了小小的矽片。他們通過原子彈、晶體管、激光和微型集成電路改變了世界。現在,許多專家相信,人類已經做好了用新的科技發展浪潮迎接未來的准備。正如 1996 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賴斯大學的化學家羅伯特·柯爾所說:「現在是物理學和化學的世紀,但下世紀顯然將是生物學的世紀。」許多科學家認為,以克隆綿羊「多莉」誕生為標志,生物學世紀已經提前到來。
克隆技術的突破,引起世人的震驚。人們擔心的是人類的自我復制,而往往忽視了其他方面的應用和意義。其實,它在基礎生命科學、醫學、家業科學研究與生產中,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廣泛的應用前景,並存在著巨大的潛在經濟效益。在未來的 5 ~ 20 年, 將逐步形成和引起一場世界范圍內新的生物技術產業革命。
⒈在基礎生命科學方面,由以往進行基因功能研究主要在小鼠等少數動物身上進行到現在在多種動物身上均可得到實現,這有利於更加清晰地揭示基因功能和生命的本質;提供研究哺乳動物細胞發育全能性及核質關系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還可以克隆各種瀕危動物,如國寶大熊貓、金絲猴甚至白鰭豚等。
⒉在醫學科學方面,可以為醫學科學研究提供核基因型完全一致的實驗動物,這有利於醫學家研究目前尚未找到有效治療方 法的疾病,並揭示發病機制;對其進行去分化機制的研究,有助於抗衰老及其機制的研究。
⒊在農業科學方面,可快速培育和擴繁抗病力強、生產性能高的優良動物;可以研究動物的發病機理,尋求新的有效治療葯物。
六、如何迎接「克隆時代」的挑戰
克隆技術的成功,標志著「復制」哺乳動物的最後技術障礙已被突破。隨之而來,在理論上復制人類已成為可能。所以,克隆技術不僅給我們帶來了益處,也向人類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這一技術一旦應用於人類,將會對人類社會產生極其嚴重的後果。
⒈人類從有性生殖回到了無性生殖,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倒退。
⒉「克隆人」沒有父母,沒有親情,社會將會變得冷酷無情。
⒊「克隆人」成年後也有可能會通過有性繁殖來繁衍後代,不知不覺地就可能造成大量的近親結婚,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⒋從社會學的觀點看,人類之所以能不斷發展進步,是靠每個人的不斷努力和奮斗,這種力量的來源除了個人的理想外,就是人們對社會、對家庭的義務,如果沒有贍養老人和撫育下一代的義務,這種力量就會大大地減少,對整個社會的發展也是不利的。
⒌科學家的「復製品」不一定能成為科學家。人的成才除了先天的原因外,後天因素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這些「復製品」都背上科學家的「包袱」,而不努力學習,社會豈不倒退了嗎?再者,如果有人為了報復社會,大量地克隆弱智人,社會將怎麼辦?如果有人瘋狂地「復制」像希特勒那樣的狂人,加以後天的「培養」,更讓人毛骨聳然……
從克隆綿羊的誕生,使我們想起了 1905 年科學巨匠愛因斯坦提出的能量關系式,預示了原子核內蘊藏著巨大的能量,他萬萬沒有想到這一理論成為了製造原子彈的重要理論。如果克隆技術應用於人類,將是生物界的一個大倒退。因此,我們認為,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是無罪的,問題是怎樣應用它。
我們應該「揚長避短」,積極利用克隆技術對人類有益的一面,造福於人類。同時,各國政府應加強立法,加強監管,禁止將克隆技術應用於人類,這樣才能避免人間悲劇的發生。
總之,一次新的技術的產生與成熟,必將會帶來新的挑戰與問題。隨著道德法律的完善,人們終將使之得到良好的應用。
克隆技術在不斷進步,例如「克隆牛」「克隆鼠」「克隆猴」等研究相繼取得巨大成功。但是對於克隆技術一直以來都頗有爭議。任何科學技術的發展,都有利有弊關鍵在於我們要正確運用它。
關鍵詞:克隆(clone)技術、發展進步、道德倫理
1996年7月里的一天,對英國愛丁堡羅斯林(Roslin)研究所由伊恩·維爾穆特(I. Wilmut)①領導的科學研究小組全體成員來講,是一個令人激動的日子。對全世界來說,也是值得慶賀的一天。因為在這一天,一隻妊娠了148天的震驚世界的小羊來到了這個世界。這只羊的身世與眾不同,它既無父親,又無母親,它是科學家們用「克隆技術」復制出來的一隻小綿羊。經過幾個月的精心呵護,這隻身世不凡的小綿羊茁壯成長,並獲得了一個動聽的名字——多莉(Dolly)。
克隆是英文clone的音譯,簡單講就是一種人工誘導的無性繁殖方式。但克隆與無性繁殖是不同的。無性繁殖是指不經過雌雄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只由一個生物體產生後代的生殖方式,常見的有孢子生殖、出芽生殖和分裂生殖。由植物的根、莖、葉等經過壓條或嫁接等方式產生新個體也叫無性繁殖。綿羊、猴子和牛等動物沒有人工操作是不能進行無性繁殖的。科學家把人工遺傳操作動物繁殖的過程叫克隆,這門生物技術叫克隆技術。
世界各大小媒體均對「克隆羊」 多莉產生的前前後後作了詳盡的報道,並在全世界范圍內引發了一場空前的「克隆技術」發展利弊討論。到底是利,還是弊?大家各持己見,互不相讓,可謂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實在難說清楚孰是孰非。
不少人認為克隆技術發展將對整個人類社會,尤其是醫學界和生物學界帶來巨大的福音。而持反對意見的主要是那些社會倫理學家。他們認為克隆技術一旦推廣,那將是人類道德的淪喪。他們擔心,培植人類胚胎細胞的計劃最終將導致大量復制人類。當人類的繁衍不是靠自然的交配而生育,卻是靠高科技手段流水線作業式的定型復制,那麼人類還能叫自然人類嗎?地球又該用怎樣的方式來接納這批人類的復製品?
對於克隆問題十分關注的不只是科學家,普通百姓也加入了這場討論之中。
反方:如果有人利用個體克隆技術來克隆人,那會給人類帶來無窮的災難,這說是為什麼許多國家的政府官員明令不準將動物的克隆技術用於人類。民眾對克隆人的看法如何呢? 美國廣播公司(ABC)曾做過一次民意測驗,結果表明:87%的人反對進行人的克隆,82%的人認為克隆人不符合人類的傳統倫理道德,93%的人反對復制自己,53%的人認為如果將人的克隆僅限於醫學目的還是可以的。因此,我們也必須遵循人類的共同法則,反對將羊的克隆技術濫用於人類。
在我看來,在克隆技術的不被用來克隆人類本身,而造成社會秩序混亂的前提下,它的發展還是利大於弊的。
正方: 就醫學界而言,現今全世界有成千上萬的人因為失去自身的器官而十分痛苦,克隆技術對於這些人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試想,一個從小失明的人能在成年後重見光明,一個因交通事故失去雙手的人能重新「長」出一雙手來……如果克隆的研究獲得成功,白血病、帕金森病②、心臟病和癌症等疾病患者帶來生的希望。而且這種治療方法會最大程度地減少副作用的產生。
克隆技術的發展對生物學界也是有很大益處的。目前人類對自然界的各種生物乃至人類本身的了解還是十分有限的。如果能運用先進的克隆技術對某些生物進行研究,那麼將大大提高研究的效率,從而加快生物界乃至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
白:
刀,可以用來殺人,也可以用來救人,關鍵看它掌握在什麼人手中。「科學是一柄雙刃劍」,善良的人們可以利用它來為人類服務,為人類造福,而邪惡的人們卻能用它來危害人類的生存。任何科學技術的發展,都有利有弊,只要人類正確運用克隆技術,那麼它一定會有益於人類。如果我們只看到它的弊端,而畏縮不前,那麼人類社會就不會有發展,也不會有進步。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因為那樣只能使人類固步自封,這就是我們想看到的結果嗎?我堅信,只要能正確對待克隆技術,那麼人類一定會從中受益匪淺。
Ⅳ 《生命的復制機 ——克隆》 作文
二十一世紀的科技事業迅速發展,我們這些建設祖國的接班人當然也要不斷努力。今年寒假,我看了一本書《生命的復制機——克隆》,它介紹了克隆的發展史。
1997年2月,世界上的第一隻克隆羊——多莉在英國誕生了,它的誕生立即引起了整個科學界的轟動,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接著,克隆牛、克隆老鼠等克隆生物也陸續誕生了,可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多莉患上了關節炎,不久又患上無可救葯的肺炎,最後只好被執行安樂死,它的遺體被運往英國皇家博物館。科學家用實驗證實,多莉的病不是克隆的影響,而是後天的喂養方式出現了問題。更奇怪的是,有的科學家認為,多莉一出生就6歲了,是一隻「披著童裝的老羊」。他們這么想也不奇怪,因為多莉的基因是從一隻6歲的母綿羊中提取的。我覺得,克隆生物雖然讓我感到很新奇,但同時又平添了一份擔心——萬一克隆不成功,那不就會害死了一隻活生生的小動物嗎?不過,看完整本書後我才明白,我的擔心是多餘的,因為克隆雖然是一個復雜的工作,需要很仔細、很有耐心,但是這項工作都是世界文明的科學家完成的,所以基本上不會出現差錯。其實,我們身邊也有克隆,那就是最先出現的植物克隆——扦插、嫁接……它的方法很多很多,例如在家中養一盆花或草,等他長大了,再剪下幾根枝條,再插在泥土裡,過幾天你肯定會大吃一驚,因為枝條上冒出了許多可愛的小芽,這就是扦插。
「熱愛書吧——這是知識的源泉!」的確,書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學習知識的平台,在這本書中我了解了克隆的發展史,說不定,在我要讀的下一本書中,我會獲得更加意想不到的收獲,期待著!
Ⅳ 克隆仙人掌的生長過程及特徵 作文300字
我不喜歡色美麗大方的月季「小姐」,也不喜歡萬花之王的牡丹「皇後」和高雅的墨梅「小姐」。我只喜歡我家涼台上種的一盆常綠植物——仙人掌。
仙人掌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有很多品種,仙人掌的形狀像手掌一樣,怪不得起名叫「仙人掌」呢!它穿著淡綠色的衣裳,全身長滿了小刺。花為黃赤色,果實是橢圓形的。
它不畏酷暑,就是在氣溫高達攝氏四十度,它不但可以幾天幾夜不吃東西、不喝水,而且還能快活地生長著。
仙人掌既能供人觀賞,而且還能給病人治病。我媽媽常常剪斷一塊仙人掌做面膜,它能起到保護皮膚,使皮膚變得水嫩光滑。有時候天氣太冷了,手被風吹裂了,還可以用仙人掌的漿液塗抹在手上。仙人掌還可以治療腮腺炎,它可以起到消腫的作用等等。我時常這樣想:仙人掌全身都是寶,它的用處可真大呀!
Ⅵ 克隆植物的作文10 0
學習完了本冊書第八課《神奇的克隆》一文後,哈老師布置給我們一份特殊的作業:自己動手克隆一盆植物。
回到家,我左思右想:克隆什麼植物好呢?我把目光聚集到吊蘭上,它的葉子長大非常茂盛,葉子細長,就像一位少女的秀發,摸上去又滑又平。它的根是米白色,向四周擴開,有的在土裡,有的露在外面。吊蘭乳白色細長葉子兩邊有兩條淺綠色的邊,就像給葉子鑲嵌著兩條綠色的花邊,漂亮極了!
可惜的是,我家這漂亮吊蘭就只有一盆,於是,我腦海里便萌發了克隆吊蘭的想法。對,就這么做!去克隆吊蘭。又一個難題擺在了我的面前:如何去克隆它呢?我查閱了網路全書,發現吊蘭的克隆很簡單,只要等吊蘭根長大後,剪下來,泡在水中,就可以長成一棵新的吊蘭。說干就干,於是我小心翼翼地用剪刀剪下一部分吊蘭的根,把它插入玻璃瓶中,放一些水,放在陽台上養了起來,期待它能存活下來,克隆出一株新吊蘭。
第二天早晨,我去陽台上看小吊蘭,可它還是像昨天剛把它種下去那會兒一樣:細長葉沒精打采地低垂著,好像一群做了錯事的孩子,低著頭站在老師面前。我有些失望,自我安慰道:「沒有關系,這不才有一天嘛,時間還早著呢!」
以後的幾天,我照常為它換水,可仍不見它有一絲變化,急性子的我生氣地說:「還網路全書呢,還不都是騙人的!」媽媽教育我:「凡是都要有耐心,它一定會克隆成功的!」
我聽了媽媽的話,不在刻意關注我的植物,而是把這些時間用在寫作業看書上。一周後,我想起要給吊蘭換水了,突然發現,吊蘭終於長出乳白色的根,開始呈現出生命力了,我驚喜地喊道:「我的克隆實驗成功了!」
克隆植物可真有意思呀!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應該更多地運用克隆技術造福於人類!
Ⅶ 克隆小作文200字 急用!!!!!
我想克隆出數之不盡的鈔票,去幫助那些陷入困境的人們;想克隆出一棟棟高樓大廈,收留那些流浪孤 ;我想克隆出一處處美麗的景緻,讓人們生活更美好.但我最想克隆的,還是那地球快枯竭的資源.
我們曾學過一篇課文----((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清楚地向我們介紹了地球,同時,也提出人們隨意破壞自然資源,使它們即將枯竭.你想,如果沒有了自然資源,人類怎樣生存?難道,真要等地球毀滅嗎?
假如我會克隆,我要克隆出目前遭到破壞的水資源,大氣資源,森林資源等.我要讓清清的水流如乾枯的田地;讓新鮮的空氣充滿每一座城市上空,環繞在地球周圍.
假如我會克隆,我要為人類利益做出貢獻.
假如我會克隆,我就要用它造福人類。
我要利用克隆技術挽救瀕危動物,讓這些動物免遭厄運,從而調節大自然的生態平衡。
我要利用克隆技術培育優質高產的糧食、蔬菜新品種,滿足人們生活需要;培育大量品質優良的家畜,提高飼養效率。
我要利用克隆技術培育人體的皮膚進行植皮手術;還要克隆出人們的耳朵、軟骨、肝臟和心臟等人體「配件」,一旦病人需要,就重新「裝配」。
我還要在田野里克隆好多螢火蟲,讓夜晚迷路的行人找對方向。
我還要克隆很多很多奇花異草、珍禽異獸,把世界裝扮得更加美麗。
我還要……
假如記憶可以克隆
假如記憶可以克隆,我一定要開一家鋪子。
我要把記憶都裝進那些五顏六色的玻璃杯:我挑一個翠綠的瓶子。裡面有關於森林的記憶,是給那些在沙漠里看不到綠葉的人們的;拿出那碧藍的瓶子,把裡面關於天空的記憶給那些在城市裡受到污染而看不到藍天的人們的;挑一個金黃的瓶子,這是給那些失敗的人們一些快樂……
在這個富有所有記憶的鋪子,我會將記憶細細的分類、好好的保存,讓那些人來到我的鋪子,挑一份記憶,實現一個他們想要的夢。
但是,我的記憶瓶子,不賣給只會做白日夢的人,活在別人記憶中里的人是不可能擁有真正美麗的記憶。我會把一個雪亮的瓶子塞給一位雙目失明的孩子,讓它可以看到這個世界是多麼美好;我會取一個紅色的裝滿家庭那溫暖記憶的瓶子,遞給那些流浪兒,讓他的心被親情溫暖著……
我的小鋪子,因為有著記憶而散發著誘人的光。假如記憶可以克隆,歡迎您來到我的小鋪子。
爸爸很忙,每天晚上都加班,每次我都睡著了他還沒回家。星期六和星期天也不能陪我和媽媽。
長大後我要發明一種克隆機器,先在機器上輸入「復制爸爸」,一會兒一個克隆爸爸就出來了。這樣讓那個克隆爸爸去加班,我就能和爸爸玩兒了,還能和爸爸一起學習。哎,對了,星期一到星期五不用這個克隆爸爸,星期六和星期天讓這個克隆爸爸替我爸爸去加班。
Ⅷ 關於克隆的作文如何寫
弄清含義,選好內容。 克隆是英文clone的音譯,簡單講就是一種人工誘導的無性繁殖方式。但克隆與無性繁殖是不同的。無性繁殖是指不經過雌雄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只由一個生物體產生後代的生殖方式,常見的有苞子生殖、出芽生殖和分裂生殖。由植物的根、莖、葉等經過壓條或嫁接等方式產生新個體也叫無性繁殖。綿羊、猴子和中等動物沒有人工操作是不能進行無性繁殖的。科學把人工遺傳操作繁殖的過程叫克隆,這門生物技術叫克隆技術。同學們可以到圖書館、書店或網上查閱關於克隆技術的有關資料,通過對克隆技術全面了解,拓展思維,然後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來寫。2. 奇思妙想,真情描繪。 克隆技術隨著人類的進步飛速向前發展,為同學們的想像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同學們不妨根據現實生活存在的問題,如人們談癌色變,你可以想像20年後的你就是一位醫學博士,運用克隆技術,為人們再生器官,還人們健康的身體;環保問題是人們關注的一個焦點,你可以想像運用克隆技術綠化荒山、美化城市,讓人們感受未來生活的歡樂和美妙……總之,習作要努力做到符合客觀事實,內容具體,重點突出,感情真實,語句通順,要有益於人類進步和發展。3. 把握要求,擬好題目。 這是一篇探索式的想像作文,要求同學們憑著對科學知識較系統的認識、了解及其規律的把握,以科學的思維形式,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幻想,對培養同學們的創造思維能力是很有幫助的。為同學們自由寫作提供了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鼓勵同學們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題目可以用「假如我會克隆」、「我要……」,也可以根據文章內容自擬題目。4. 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死亡率很低,致使人口增多,這樣就面臨著人類居住擁擠問題。這不,我和同事們正在研究准備克隆一個大地球。首先,我們通過電腦把地球復製成圖片,然後,把它輸入到我們新研究出來的「SSO」放大克隆機里,十多分鍾後,機器尾部出來了一個小圓球,它是一個晶瑩透亮的球體,上面藍色和白色的紋痕相互交錯,周圍裹著一層薄薄的水藍色「沙衣」。在地球北緯40度,東經120度,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的萬里長城和故宮建築群。在北緯32度,東經117度,還可以清晰地看到荊門市的東山寶塔和碧波盪漾的中國第八大人工湖——漳河水庫。然後,我們再把這個球體傳送到超光速火箭里去,我們准備發射火箭,把克隆地球送到「E」新地球軌道上去。 2150年國慶節這天,我們將火箭發射出去,只見火箭直沖藍天。最後,我們通過月球上的攝像機來觀察是否發射成功。突然,只聽見「E」新地球軌道一聲巨響,又一個美麗富饒且是原來地球好幾倍的地球誕生了,我們全體科研人員,不,是我們全人類都歡呼起來了。 回家途中,我坐在自己克隆的汽車里,欣賞著這美麗可愛的世界,心裡別提有多高興。 【簡快評語】健康長壽是每一個人的希望。小作者想像的克隆技術能夠克隆人身體上的每一個器官,使人永遠年青,由此推想地球會變得擁擠,因此又克隆一個大地球供人們生存,這些思維的火花跳動著,反映小作者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正是我們培養創新精神所需要的。(廖大榮評)
Ⅸ 如何克隆植物
在家搞組培就算了吧,一不小心,培養基里長出了全是雜菌,而不是植物組織了,而且組織培養最好的部分是莖尖,簡單的說就是芽。
用扦插的方法就等於克隆了,只不過是用植物的一段枝條而已,時間一般是4-5月最好,晚了她沒有足夠時間積累養分,冬天會過的比較累,早了沒有足夠溫度刺激它生長。
在花盆裡放上沙,下面放個盆接水,保持經常有一層水浸到花盆底孔,沒事守在邊上一小時噴一次水,有事沒法噴就在上面罩個塑料袋,放在太陽里曬著,一般一周到一個月就能長根,一般新芽開始萌發就代表根已經長出來了,可以移栽到土裡去了,移栽時別把根部的沙抖掉。
回答者:bearblues - 助理 二級 3-16 10:04
植物克隆法又為組織培養法,培養所需要的條件一般是達不到的。因為這需要無菌的實驗室、生產工具、培養基、培養瓶、蒸餾水、消毒液等。是比較復雜且要求技術含量較高的的生長程序,沒有專業的培訓和技術是很難成功的。
但可以利用無性繁殖法來繁殖,這是一般家庭或成員都能做到的。可以利用扦插法、嫁接法、分株法、壓條法來進行繁殖。嫁接法主要用在比較難生根的品種上;分株法主要用在分櫱性能比較突出的品種上;壓條法也是用在生根較困難的品種上;只有扦插法的利用最為普遍和實用。一般這些無性繁殖方法,可以保證植物的優良性狀,不會發生變異。
扦插法有葉插、枝插、芽插、根插四種形式。葉插法以非洲紫羅蘭等為例;選健壯無病蟲害的葉,如葉柄過長可剪去一段,一般留3-5厘米,在基質上扎一深2厘米的孔,將葉插入孔中,再以手指輕輕按實,溫度控制在15-25℃,10-20天葉柄生根,50天左右小芽長出,當小芽伸展開3-5片小葉時,將其剪下定植於盆中,也可將葉片插入清水中,注意只使葉柄入水,1個月左右可以生根成苗。
芽插法以菊花為例:春季選擇種盆中靠邊的壯芽作插穗,插穗長5厘米左右,去除下部的葉片,只留上部2片幼葉即可,插入基質中約1/3-1/2即可,淋足水後置於陰涼處保濕,每天噴霧1-2遍,但水分不能滲入基質中。溫度保持在15-25℃之間為宜。過2周後可放置於陽光充足處利於生根,再過2周後即可生根上盆,上盆時間以根系生長在3-4厘米時為宜成活率最高。
枝插法以柳樹為例:於早春枝條尚未發芽前,剪取長度10厘米左右的一二年生健壯的枝條,快速放於清水中以免剪口進入空氣,影響生根。剪中下部以斜口為宜,利於插入基質中,插入深度以1/3-1/2為宜,條距以5厘米左右為宜。澆透水後蓋膜保溫保濕,以後基質乾燥度達到8成時就要補水。氣溫保持在20-25℃左右生長最快,1個月後即可移植。
根插法以非洲茉莉為例:在老盆的非洲茉莉盆邊上有很多根系外露,將其用利剪剪下後直接埋於基質中,埋入深度以剛好埋實為宜,覆土不宜過深,否則不利於出芽。溫度保持在20-30℃之間為宜,置於半陰濕潤的環境中,2個月即可另行栽植。栽植時也可以根據根系段的生根情況短截後分栽。但栽植後的新植株要細心養護,先置於半陰濕潤處,待第一次澆水干後再澆第二次水,逐漸過渡到陽光充足處,但高溫季節避免陽光的直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