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測量身高
測量身高的方法和要求 1)測量方法:被測量者赤腳,「立正」姿勢站在身高計的底板上,腳跟、骶骨部及兩肩胛間緊靠身高計的立柱上。測量者站在被測量人的左右均可,將其頭部調整到耳屏上緣與眼眶下緣的最低點齊平,再移動身高計的水平板至被測量人的頭頂,使其松緊度適當,即可測量出身高。 2)測量要求:每次測量身高均應赤腳,並在同一時間(早晨更准確),用同一身高計,身體姿勢前後應一致,身高計應放在地面平坦並靠牆根處。每次測量身高最好連續測兩次,間隔30秒。兩次測量的結果應大致相同。身高計的誤差不得超過0.5厘米。 3、測量上身長度的方法和要求 1)測量方法:被測量者坐在身高坐高計的坐板上,頭的枕部、兩肩胛間的脊部和骶部三點應貼在身高計的立柱上。坐時頭正直,眼平視,軀干挺直,兩腿並攏,大小腿間保持90度的夾角,兩腳踏在地面或身高計的墊板上,兩臂自然垂於體側。測量者的站位與操作同測身高。 2)測量要求:被測量人頭的枕部、兩肩胛間的脊部和骶部三點應貼在身高計的立柱上。其餘與測身高相同。 4、測量下肢長度的方法和要求 1)測量方法:被測量者兩腳分開與肩同寬,站在平坦的地面上。測量左下肢股骨大轉子上緣至地面的垂直距離,即是下肢的長度。 2)測量要求:測量人一定要摸准被測量者大轉子骨上緣的部位。觸摸時,先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貼在被測量人大轉子骨的部位,讓被測量者屈膝抬起大腿,再直腿前後擺動幾次,測量人就能准確地判斷大轉子骨(股骨上端隨動作轉動處)的上緣位置。測量的鋼捲尺誤差不得超過0.2厘米。 普通家庭沒有身高計可用小捲尺拉直固定在門上,用書代替身高計的水平板,按操作方法測量,同樣可以准確地測出身高。
Ⅱ 如何准確測量寶寶身高
測量身長的方法一:首先選擇1個兩邊有刻度的量床,把新生兒頭部緊貼量床頂板,身體平直,膝關節不彎,兩足平齊,足底與下肢呈直角,量床底板緊貼雙足,兩側刻度讀數一致。讀數精確到0.1厘米。 測量身長的方法二:這種方法分為上部量與下部量,最後加在一起即是新生兒身長。自頭頂至恥骨聯合的上緣為上部量,表示軀乾的長度與脊柱的發育有關;自恥骨聯合至足底為下部量,表示下肢的長度,與下肢長骨的發育有關。新生兒下部量比上部量要短,隨著月齡的增長比例逐漸變小。
Ⅲ 如何准確測量孩子的身高
一天內身高的變化是晨起最高、睡前最低,這是因為一天的活動和體重的壓迫使椎 間盤變薄、足弓變淺、脊柱彎曲度增加的緣故,一般早上要比晚上高 1 ~ 2 厘米。 量身高需要注意: 同一時間(固定時間)、同一地點、同一測量工具、同一人測量,採用精確的測量 技術和測量工具可以最大限度的控制誤差,比如每月1號的晚上在門廳的牆上用三角尺 或書本由孩子母親測量。 三歲以下兒童一般測量卧位身長:用標準的量床或攜帶式量板,嬰幼兒脫去鞋、襪、 帽和外套,仰卧於量床底板中線上,一人用手左右固定嬰幼兒頭部,使頭頂緊密接觸頭板。另一人站在嬰幼兒右側,左手握住兩膝,使兩下肢並攏緊貼量床,右手移動足板使其緊 貼雙腳足跟,讀足板處所示數字。 三歲以上兒童可根據以下步驟在 家准確測量身高:(1)貼身高尺時離地距 離參考身高尺說明。(2)將在醫院等身高管 理機構專業測量的數據,標 記在身高尺上。 (3) 測 量 前, 示 意 孩 子 松 掉 辮 子( 頭 發 的 厚度會影響身高測量准確 度),脫掉鞋子。 (4)讓孩子站到身高 測量尺前,腳後跟靠尺,腳跟 並攏,腳尖打開 45 度。 (5)家長可以用手輕輕 碰觸下頜,上下左右調整頭部 位置,站在孩子的正前方,調 5. 如何准確測量孩子的身高? 10 三歲以上兒童可根據以下步驟在 (1)貼身高尺時離地距 (2)將在醫院等身高管 理機構專業測量的數據,標 (4)讓孩子站到身高 測量尺前,腳後跟靠尺,腳跟 (5)家長可以用手輕輕 碰觸下頜,上下左右調整頭部 位置,站在孩子的正前方,調整眼角與耳朵上緣在同一水平線上。 (6)用書本(或其他工具)的直角,靠牆直角滑下至頭頂(橫向放置書本 是不正確的,容易因書本彎曲造成測量誤差)。 (7)在測量尺上標記數據,確保同一測量尺,同一測量人,標記身高及測 量年月日,下個月再進行對比。 很多家長都認為量身高很簡單,用尺子量一下就可以了,其實科學測量身 高是很重要的:因為孩子生長發育過程是有規律的,家長通過准確測量孩子身高, 記錄孩子的生長速率,才能隨時監測孩子的生長發育狀況。
Ⅳ 測量幼兒身高的方法步驟
孩子的一切都牽動著父母的心,當然,身高也不例外。讓孩子擁有一個健美的身材是每一位父母都期盼的。要想達成這個期盼,就必需定期檢查孩子的身高。那麼,給兒童測試身高的方法是怎樣的?
1、首先可通過身高增長的基本規律來推算出孩子的身高。
一般來說,剛出生時的寶寶平均身長為50厘米左右,第1年身高增長得最快。
1~6個月時,每月平均增長2.5厘米,7~12個月時每月平均增長1.5厘米。
1周歲時,身高比出生時增長了25厘米,大約是出生時的1.5倍。
在1~2歲期間,寶寶身高增長的速度開始變慢,全年僅增長10~12厘米。之後,從2歲到青春期之前,平均每年增長6~7厘米。
2~7歲的兒童,可採用這個公式來推算其身高:年齡×5+75(厘米)
2、推算出孩子的身高之後,再實際測量其身高。
3歲前的兒童,由於站立不穩或難以安靜,因此應該讓他平躺著來測量身高。測量時,可讓孩子平躺在桌上或木板床上,在桌面或床沿放上一把捲尺,然後在其頭頂和足底分別放上兩塊硬紙板,測量兩塊硬紙板之間的距離,所測得的數據即為孩子的身高。測量孩子身高時,應注意放在足底的硬紙板一定要緊貼其足底,而不能只貼在腳尖處,否則,會使測得的身高稍微大於其實際身高。
Ⅳ 測量幼兒身高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測量方法及注意事項
1 測量時小朋友要脫去鞋帽。
2 小朋友立正姿勢,腳跟、臂部及兩肩胛間幾個點同時靠於立柱,頭部保持正直位置,兩眼平視正前方,胸稍挺起,腹微收,兩上肢自然下垂,腳跟靠攏、腳尖分開約60℃,使底板下滑恰至接觸小朋友頭頂點時,讀滑板底立柱上的數字。注意測量者的眼睛,要與滑板在同一水平上。
3 記錄方法:身高要以厘米(公分)為單位,讀至0.1厘米。
Ⅵ 如何准確測量身高
怎樣准確的測量身高呢?
很多家長認為身高測量比較簡單,站身高尺下量一下,讀個數值就是了。其實,這樣測得的數值是很難反映孩子真實的身高的。准確測量身高,必須遵循「三個一」標准:同一測量儀器,同一測量人,同一時間段。同一測量儀器,同一測量人家長們很容易理解,這樣可以有效減少誤差。那麼為什麼要同一測量時間段呢?那是因為一天內身高是存在變化的:早上最高,晚上最矮,變化幅度在1~2公分。這是由於一天的站立和活動,使椎間盤變薄,足弓變淺,脊柱彎曲度增加所引起。
測量身高時,為了數值更准確,孩子要脫去鞋子,厚襪子,帽子和厚的衣服等。孩子背靠身高尺,腳後跟、臀部、背部及頭與身高尺板接觸,取立正姿勢,視線水平向前,胸部稍微挺起,腹部稍微收縮,兩臂自然下垂,手指並攏,腳後跟靠攏。腳尖分開約60度。測量者扶著身高尺測量板輕輕下移,直至測量板與顱頂點恰好相接處,讀數。所得數據就是孩子的現身高了。
Ⅶ 身高體重正確測量方法
身高計應靠牆放置在平坦的地面上,立柱的刻度尺應面向光源。測試人員要檢查立柱是否垂直,連接處是否緊密,有無松動,若發現問題要及時糾正。
測試前,應對機械身高計「0」點進行檢驗。常用方法是採用「標准鋼尺」放置在身高計底板上,檢驗身高計刻度,最小刻度不得大於0.1厘米,檢驗誤差不得大於0.1厘米。
使用電子身高計時,測試人員打開電源開關,將水平壓板移至擋板處,按「按鍵」,顯示屏顯示90.0,表明身高計已進入工作狀態。
測試時,受試者赤足,背向立柱站立在身高計的底板上;軀干自然挺直,頭部正直,兩眼平視前方,保持耳屏上緣與眼眶下緣呈水平位。
上肢自然下垂,兩腿伸直,兩足跟並攏,足尖分開約60度。
足跟、骶骨部、兩肩胛間與立柱相接觸,呈「三點一線」站立姿勢。
測試人員單手將水平壓板沿立柱下滑至受試者頭頂。
讀數時,測試人員雙眼與水平壓板水平面等高;記錄員復述後進行記錄。
記錄時,以厘米為單位,精確到小數點後一位。
使用電子身高計測量時,受試者應按要求站立在身高計底板上,測試人員單手將水平壓板沿立柱下滑至受試者頭頂。顯示屏顯示身高數值;測試人員記錄數值。
使用智能身高計測量時,按照語音提示進行測量,測試數值將自動寫入IC卡內。
常見錯誤
(1)受試者頭頂上的發辮、發結未放開,飾物未取下,應讓其放開發辮、發結,取下飾物後再測。
(2)受試者頭過低或過高,耳屏上緣與眼眶下緣未呈水平位,或足跟、骶骨部及兩肩胛間未與立柱相接觸,或穿鞋站立於身高計上,應糾正後再測。
注意事項
(1)測試前,受試者不得進行劇烈體育活動和體力勞動。
(2)測試人員讀數完畢後,要將水平壓板推回到安全高度,以防碰壞水平壓板或碰傷受試者。
(3)智能型身高計的水平壓板是自動升降的,測試人員不要強行將其停止或上下移動。測試時,嚴禁拔卡。
體重項目介紹
體重是反映學生身體重量的常用指標,與身高配合使用,可以有效地評價學生身體的勻稱度與營養狀況。該指標的測試適用於小學至大學的各個年級。
測試方法
體重採用電子體重計或杠桿秤進行測量,不允許使用彈簧式體重計。
體重計應放置在平坦的地面上。
測試前,應對體重計進行檢驗。靈敏度檢驗的方式是將備用的100克標准砝碼加到體重秤上,如果顯示屏上顯示的讀數增加了0.1千克,表示儀器靈敏度符合測試要求。准確度檢驗的方式是採用備用的10千克、20千克、30千克標准砝碼分別進行稱量,檢驗誤差不得大於0.1千克。
測試時,男性受試者身著短褲,女性受試者身著短褲、短袖衫,赤足,自然站立在體重計中央,保持身體平穩。
測試人員讀數時,以千克為單位,精確到小數點後一位。記錄員復述後進行記錄。
使用電子體重計時,受試者按要求站立在體重計中央,3—5秒後,顯示屏顯示體重數值,測試人員記錄數值。
使用智能體重計時,按照語音提示進行測量,測試數據將自動寫入IC卡內。
常見錯誤
受試者沒有站立在體重計中央,穿鞋站立於體重計上或持物品站立於體重計上,應糾正後再測。
注意事項
(1)測試前,受試者不得進行劇烈體育活動或體力勞動,不要大量飲水;
(2)杠桿秤每天都要按照要求進行校驗,避免系統誤差。
什麼是BMI?
BMI指數(即身體質量指數,簡稱體質指數又稱體重,英文為Body Mass Index,簡稱BMI),是用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平方得出的數字,是目前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個標准。
它的定義如下:
體質指數(BMI)=體重(kg)÷身高^2(m)
EX:70kg÷(1.75×1.75)=22.86
舉例說明:一個人的身高為1.75米,體重為68千克,他的BMI=68/(1.75^2)=22.2(千克/米^2)當BMI指數為18.5~23.9時屬正常。
BMI是與體內脂肪總量密切相關的指標,該指標考慮了體重和身高兩個因素。BMI簡單、實用、可反映全身性超重和肥胖。在測量身體因超重而面臨心臟病、高血壓等風險時,比單純的以體重來認定,更具准確性。
Ⅷ 怎樣量身高才標准
測量身高的方法和要求:
1)測量方法:被測量者需要光著腳,立正的姿勢站在身高計的底板上,腳跟、骶骨部及兩肩胛間緊靠身高計的立柱上。測量者站在被測量人的左右均可,將其頭部調整到耳屏上緣與眼眶下緣的最低點齊平,再移動身高計的水平板至被測量人的頭頂,使其松緊度適當,即可測量出身高。
2)測量要求:每次測量身高均應赤腳,並在同一時間(一般早晨測量更准確),用同一身高計,身體姿勢前後應一致,身高計應放在地面平坦並靠牆根處。每次測量身高最好連續測兩次,間隔30秒。兩次測量的結果應大致相同。身高計的誤差不得超過0.5厘米。
測量上身長度的方法和要求:
1)測量方法:被測量者坐在身高坐高計的坐板上,頭的枕部、兩肩胛間的脊部和骶部三點應貼在身高計的立柱上。坐時頭正直,眼平視,軀干挺直,兩腿並攏,大小腿間保持90度的夾角,兩腳踏在地面或身高計的墊板上,兩臂自然垂於體側。測量者的站位與操作同測身高。
2)測量要求:被測量人頭的枕部、兩肩胛間的脊部和骶部三點應貼在身高計的立柱上。其餘與測身高相同。
Ⅸ 身高體重正確測量方法
身高需要准確的測量,才能夠監測到孩子的生長速度是不是正常。准確的測量身高的技巧如下:
1、保證測量的工具是精準的,就是測量孩子不同時期的身高所用的工具盡量是同一個工具;
2、負責測量的人盡量的是同一個人,因為不同的人測量時手法會有差異;
3、測量的對象要有一個標準的姿勢,要求孩子將頭、肩胛間、臀部盡量貼在同一條直線上面;
4、測量的時間的選擇上面,需要盡量在大概的同一時間。比如說在上午測量的盡量的都在上午測量,在下午測量的盡量都在下午測量,因為對同一個孩子而言,他一天中的身高在早晨、中午、晚上是有差異的,差異大的孩子早晨和晚上的身高甚至有1cm以上的差距。
正常體重計算方法:首先可以利用公式:身高(cm)-105來計算 ,正負10%為體重正常,正負10%-20%為體重過重或過輕。
另一種計算方法:體重指數(BMI):體重(kg)/身高(m)2.BMI≥24為超重,≥28為肥胖。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建議代謝綜合征中的肥胖的標準定義為BMI≥25。男性腰圍≥85cm和女性腰圍≥80cm為腹型肥胖。
Ⅹ 正確測量身高體重的方法步驟是什麼
標准體重是通過計算的方式來測量人體各項質量指數是否合乎理想,也是反應人體健康狀況的標識。下面就來介紹一下標准體重的計算方法。
下面是具體的標准體重計算公式:
1、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計算方法,男性標准體重計算方法為(身高cm-80)×70﹪
女性標准體重計算方法為(身高cm-70)×60﹪
評判標准如下表。
3、還有一種簡單的演算法是:標准體重=自身身高-105,不過這種演算法只適用於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