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安裝方法 > 時間測量和讀書的方法

時間測量和讀書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2-04-27 21:56:34

Ⅰ 怎樣測量時間和長度

時間測量用鍾表,長度測量用尺。
鍾表的形式多種多樣:我們普通用的是手錶(或者懷表);家庭用的是鍾(石英鍾、電子鍾、機械鍾)等;運動場上用的是秒錶或者有與起跑器、發令槍、終點監測機構連接的計時器;科學實驗中有更精確的時間測量儀器、另外,通過全球定位系統也能授時和測量時間……
尺是千差萬別:小學生用格尺、測量和建築專業的人員用皮尺、鋼尺、測距儀、全站儀、也可以用間接測量方法,通過幾何計算得到不能直接測量的長度和距離。
上述兩種測量都是有起始端和終止端的測量。時間有開始點和結束點,長度也一樣。因此,對兩者測量需要確定開始和結束,對開始端和結束端的觀測都有誤差存在。

Ⅱ 怎樣安排時間讀書

怎樣安排時間讀書?

從目的看,讀書可以大致分為兩種。

一種是消費性閱讀,即僅僅是為了享受閱讀本身而讀書。對於這種讀書,時間的安排不算什麼問題,反正哪天心血來潮,又恰好有點時間,就拿本書翻一翻,就好像哪天突然想吃一頓酸辣粉,即便百忙之中也能抽出一頓飯的時間。另一種是功利性閱讀,即為了解決問題而讀書。這種讀書就值得考慮時間的安排問題,因為它不僅對時間的數量有要求,還對時間的質量有要求。

解決了時間的數量,接著就是時間的質量。

同樣讀書1個小時,有的人只知道自己掃了十幾頁的書,但完全講不出裡面的內容;而有的人不僅對看過的內容娓娓道來,還能結合自己的理解,發表有一定深度的看法。造成這種差別的,是讀書效率的高低;而要想提高效率,關鍵在於選擇好的讀書方法。要想通過讀書解決問題,關鍵在於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也叫思維模型。成甲在《好好思考》中就介紹了三種適合尋找思維模型的讀書方法。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1.查字典法

查字典法顧名思義,就是把書當做“字典”,遇到問題去查找相關的思維模型,這樣既沒有閱讀壓力,效率也很高。比如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學習沒狀態,我們可以翻閱一些經典的書籍,查找與學習動機有關的思維模型。像豆瓣評分高達9.2分的《伍爾福克教育心理學》,裡面就提到了一個TARGET模型,它指出教師可以從6個方面對教學進行調節,來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

① 學習任務(task),將教學與學生的背景和經驗相聯系,讓學生認識到學習任務對自己很重要。

② 自主權(autonomy),給學生提供有限的自由,比如讓學生對自己的課堂提出改進的建議。

③ 認可(recognized),比如把歷年成績中位數作為學生的考試目標,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在學習上得到認可。

④ 分組(grouping),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鼓勵小組之間的互動交流,營造一個對每個學生寬容和接納的學習環境。

⑤ 評估(evaluation),強調學習而不是強調分數,告訴學生理解學習內容比完成學習任務更重要。

⑥ 課堂時間(time),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生的能力調整課堂進度,預留時間給學生內化知識。

查字典法的優勢是可以用很少的時間,快速發現思維模型,但它也有局限性,比較適合“一個問題對應一個思維模型”的簡單問題;如果答案與問題不是簡單一對一的關系,這個方法就有點兒搞不定了。這時我們需要尋找更系統解決策略的讀書方法——關鍵詞法。

2.關鍵詞法

關鍵詞法主要有三步:第一,確定作者在書中要解決的核心問題;第二,尋找書中與核心問題有關的關鍵詞;第三,分析關鍵詞之間的關系,找到作者解決問題的策略。比如秋葉有一本書叫《寫作7堂課》,豆瓣評分8.6分,全書有兩百多頁。如果一來就從第一頁開始逐字閱讀,可能很容易陷入到細節的海洋中;而如果先用關鍵詞法讀一下,能對秋葉的思路建立一個整體上的認識,在用查字典法進行單點突破,讀書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過瀏覽目錄,閱讀導言、前言、第0章、以及結尾的“秋葉寄語”,我們就能知道,秋葉在書中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學習寫作”;為此,他提出了7個核心的關鍵詞,分別是“框架式寫作”、“復利式寫作”、“碎片化寫作”、“聯機式寫作”、“結構化寫作”、“清單式寫作”和“復盤式寫作”。那這7個關鍵詞之間有什麼關系,又怎麼幫助我們學習寫作呢?

① 框架式寫作能讓我們建立所在領域和寫作的知識框架樹,站在全局的視角,看到各種可能,從而解決“寫作沒方向”的問題。

② 復利式寫作能讓我們把寫作變成一項投資,源源不斷地為我們提供多元回報,從而解決“寫作沒動力”的問題。

③ 碎片化寫作能讓我們在繁忙的事務中,依然能夠擠出時間完成每一次寫作,從而解決“寫作沒時間”的問題。

④ 聯機式寫作能幫助我們拓寬視野,找到更多有用的寫作資源和素材,從而解決“寫作沒素材”的問題。

⑤ 結構式寫作能幫助我們快速地找到一個框架,來組織素材形成文章,從而解決“寫作沒靈感”的問題。

⑥ 清單式寫作能提供一些參考標准,讓我們自行判斷文章寫得好不好,從而解決“寫作沒質量”的問題。

⑦ 復盤式寫作能幫助我們拆解高手的作品,以及反思自己的寫作,及時總結經驗,從而解決“寫作沒進步”的問題。

關鍵詞法的好處,是能夠快速掌握全書解決問題的思路,但它也有個不足,就是只能抓到作者寫出來的思維模型,但是這些思維模型到底適不適合自己,就不容易看出來了。因此,我們還需要一種能讀出“弦外之音”的讀書方法——知人論世法。

3.知人論世法

所謂知人論世,就是指為了弄明白一件事情,既要了解這個人,又要研究人物所處的時代。也就是說,我們在讀書時,除了找到作者提供的思維模型,還得跳出文字,回到作者和他所處的時代,嘗試了解作者為什麼會想到這些思維模型。《好好思考》講了一個例子,華為的任正非曾經不明白:“為什麼拜倫的《唐璜》就觸及了歐洲的思想解放,還有為什麼米開朗琪羅的雕塑就是文藝復興呢?”他後來向別人請教,了解了西方文化的發展歷史和脈絡,然後把這些作品放在西方文化的發展背景下,才懂得這些作品的意義。

比如放在一個正常社會,唐璜怎麼看都是一個騙子和流氓;但是在西方宗教思想枷鎖的背景下,唐璜就成了反抗現有秩序、追求自由和個性解放的浪漫主義英雄。同樣,米開朗琪羅所處的時代,一切作品都是圍繞神來進行的,但他大量雕刻精美的人體雕塑,就是要恢復原始自然的本來面目,找到人在社會中的位置,這正是以人為本的文藝復興的核心要義之一。知人論世法的核心,就是理解一個思維模型的產生條件和適用范圍。我們應該有一個意識:沒有正確的思維模型,只有適合某種情況的思維模型,這樣才不會讀死書和死讀書。

知道了方法,不代表讀書效率立刻就能上來。從知道到做到,還需要練習,無比勤奮的練習。因此,當我們每天擠出了讀書時間,應該把重點放在這些讀書方法的運用上,這樣才能以慢制快,在長期內取得最大的回報。

Ⅲ 古代測量時間的方法,要有簡介

1、漏壺、漏刻

一隻裝滿水的陶壺,底部流失的水就像流逝的時間,漏的水越多,代表流逝的時間越長。公元前1千多年,古埃及人就會用漏水的容器計量時間。

中國古代則用漏刻來測量時間,漏刻是由漏壺箭刻組成,漏壺里頭盛水,箭刻上的刻度用來表示時間。但漏壺漏水的速度並不穩定,滿水時,漏水較快,水快流盡時,漏水較慢。為了穩定水流速度,得多加漏壺,讓原先漏壺的水位固定。

於是東漢出現了二級漏壺,晉代出現了三級漏壺,唐代出現了四級漏壺。

2、日晷

日晷則是白天記錄時間的工具,用的是立竿見影的原理。太陽隨著時間在天空中運行,不同時間會有不同的日影,利用日影位置的變化,就可以來測量當下的時刻。

日晷又稱「日規」,是最早的計時工具之一,日晷本意是指太陽的影子,故而它的計時原理也和太陽有關,通過太陽投影的移動方向來確定並劃分時刻,由晷面和晷針組成,晷面上刻有刻度。日晷上面的刻度並不是都相同的,因為不同的緯度太陽光的照射時長不同。

因此,日晷有水平式日晷、赤道式日晷、子午式日晷以及卯酉式日晷等等。

3、月晷

是與日晷相似,用來指示時間的工具。最基本的月晷是與日晷相同的,但只有在滿月的夜晚才能正確的顯示時間。而因為月出時間平均每天延遲48分鍾,因此假設有足夠的月光能讀出時間,滿月之後指示的時間每天平均會快48分鍾。

因此,在滿月前或後一個星期,月晷指示的時間會與實際的相差5小時又36分鍾。 比較高級的月晷會包括一張圖表,顯示如何計算以得到正確的時間,並且有轉盤可以調整經度和緯度。

4、圭表

圭表是另一種利用日影的計時工具,它被用來記錄一年的日變化。圭表是由兩根互相垂直、呈L形的石柱所構成,以正南正北方向平放在地面的稱做圭,垂直地面的稱做表。

當正午時分,太陽經過子午線的時候,會落影在圭上,日影的長短隨著一年四季有所變化,北半球夏至的時候,日影最短,冬至最長,南半球正好相反。圭表不僅可以用來制定節令,而且還可以用來在歷書中排出未來的節令,作為指導農事活動的重要依據。

(3)時間測量和讀書的方法擴展閱讀:

其他測量時間的方法

1、火計時 古代中國人通過燃燒一根以固定間隔打結的濕繩子來計時。後來,人們記下了燃燒一根蠟燭或一盞油燈里的油所需的時間。

2、沙漏 沙子以均勻的速率從一個玻璃球流到另一個玻璃球。許多年來,水手們攜帶這些計時工具出海航行。

3、機械鍾(1世紀) 第一台機械鍾通過使用重物驅動轉輪,帶動指針計時。

4、鍾擺(17世紀末) 一個名叫克里斯蒂安·於讓的荷蘭人,最早發明了走時准確的鍾。這些鍾由一個鍾擺控制。相同長度的鍾擺完成每次擺動花去相同的時間。這是義大利著名科學家伽利略1637年發現的 。

5、航海鍾(1世紀)一個英國鍾表匠約翰·哈里森在1735年發明了第一台"航海天文鍾",即在海上工作的時鍾。

6、電子鍾(19世紀初)電池被用來給最早的電子鍾提供動力。今天,我們通常把這種鍾的插頭插入我們家中的電源插座。

7、石英鍾(1929年)石英是一種礦物,當電流通過它時,它每秒鍾振動32768次。今天,大多數的鍾表都有一塊石英晶體。許多鍾表使用數字代替了鍾面。

8、原子鍾(1949年)原子鍾是最精確的。這種時鍾在37萬年裡快慢誤差不會超過1秒。原子鍾以銫原子的振動為基礎,銫原子的振動速率是每秒9192631770次。

Ⅳ 除了鍾表以外還有哪些辦法測量時間

1、看倒影,觀察一下自己的影子,影子越短離正午12點越近,影子越長和6點越接近,

2、看水滴,可以提前支座一個瓶子用針扎個孔,大概計算滴一滴水是多久,然後進行推算,大概需要多少水是一個小時,這個時間快慢和你扎孔大小有關。

3、製作沙漏,原理同2

4、准備一根蠟燭,提前計算好一個小時蠟燭會燃燒多長,那麼時間快慢和是否有風有關,有風的話蠟燭燃燒快。

(4)時間測量和讀書的方法擴展閱讀:

在鍾、表等現代的計時工具還沒誕生之前,古人最主要計時工具就是「日晷」(Sundial)和「刻漏」。「日」指太陽,「晷」表示影子,「日晷」的意思是「太陽的影子」。日晷是根據太陽在天空中的實際位置測定時間的一種儀器或器具,利用地球繞太陽公轉和自轉的運動規律測定時間。

日晷一般由晷面和晷針兩部分組成,太陽光將晷針的影子投影在標有刻度的晷面上,用以指示時間。而古代的科學發明經過藝術家對晷面和晷針進行藝術加工,就製成了形態各異的日晷。

在歷史進程中,祖先在不同的時期發明和製造了各種適應當時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需求的計時器。其中主要有圭表、日晷、漏刻、機械計時器等。

1、圭表

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古代典籍《周禮》中就有關於使用土圭的記載,可見圭表的歷史相當久遠。圭表是利用太陽射影的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

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那麼光陰之「陰」,及時間的長短,,用「分」、「寸」表達就順理成章了。

2、日晷

日晷也是通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確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從出土文物來看,漢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計時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針和刻有刻線的晷面組成,隨著太陽在天空運行,晷針的投影像鍾表的指針一樣在晷面上移動,就可以指示時辰。

3、漏刻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陽的影子計算時間的,然而遇到了陰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於是一種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鍾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

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我國古代諸多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有關漏刻的富有詩情畫意的章句。如唐代詩人李賀:「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宋代蘇軾:「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在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之前,漏刻是我國使用最普遍的一種計時器。

4、機械計時器

單純利用水的流動來計時有許多不便,人們逐漸發明了利用水做動力,以驅動機械結構來計時。公元前117年,東漢的張衡製造了大型天文計時儀器——水運渾天儀,初步具備了機械性計時器的作用。隨後歷代都相繼製作了附設有計時裝置的儀器。

其中宋代蘇頌製造的水運儀象台,把機械計時裝置的發展推倒了一個新的高峰,水運儀象台的計時機械部分可以按時刻使木偶出來擊鼓報刻,示牌報告子、丑、寅、卯十二個時辰等。

這類計時器尚不能算是獨立的計時器,還是天文儀器與計時儀器的混合體,至十四世紀六十年代,我國的機械計時器已脫離了天文儀器而獨立,不但具有傳動系統-齒輪系,而且還有擒縱器。

如果再進一步,就可能出現完全現代意義上的鍾表。但遺憾的是,功虧一簣,中國沒能做到這一點,最終機械鍾表還是從西方引進。

除上述幾種主要的計時器外,還有其他一些計時方法。如,香篆、沙鍾、油燈鍾、蠟燭鍾等。考察古人的時間觀念,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觀查:一是古人對時間科學劃分後制定的計時制;二是古人把時間、計時儀器和國家法制、政權興衰相聯系。

我國古代制定、沿用自成體系的計時法。百刻計時法最古老,使用的時間也最長。大約西周之前(公元前十一世紀),古人就把一晝夜均分為一百刻(一刻等於14.4分)。

漢代(前206-公元220)除使用百克制外,還應用以太陽方位計時的方法,到隋唐(公元581-907)時,太陽方位計時衍生為十二時辰計時,百克制與十二時辰計時法並用。直到明末清初(十七世紀)。

西方機械鍾表傳入後,我國才改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時法,但十二時辰仍沿用,每個時辰兩小時。為和二十四小時計時法相一致,我國古老的百克制演變為九十六克制,一個時辰內分為八刻、一小時內分為四刻,這樣一晝夜就為九十六刻,與世界通用的計時法相一致。

此外,我國古代還使用獨特的夜間計時方法,這就是「更」。「更」是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時間長短依夜的長短而定。

Ⅳ 常用讀書方法有哪幾種

1、泛讀:泛讀法則側重閱讀量,也就是廣度。通過閱讀來搜集大量的准備資料。

2、精讀:精讀法要求將讀物中每一處細節完全讀懂讀透,追求的是深度。

3、通讀:即從頭到尾通覽一遍,意在讀懂,讀通,了解全貌,以求一個完整的印象,取得「鳥瞰全景」的效果。

4、跳讀:這是一種跳躍式的讀書方法。可以把書中無關緊要的內容放在一邊,抓住書的筋骨脈絡閱讀,重點掌握各個段落的觀點。有時讀書遇到疑問處,反復思考不得其解時,也可以跳過去,向後繼續讀,就可前後貫通了。

5、速讀:是一種快速讀書的方法,對文章迅速瀏覽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這種方法可以加快閱讀速度,擴大閱讀量。

6、略讀:略觀大意;抓住評論的關鍵性語句,弄清主要觀點,了解主要事實或典型事例。而這一部分內容常常在文章的開頭或結尾,所以重點看標題、導語或結尾,就可大致了解,達到閱讀目的。

7、再讀:即重復學習,「溫故而知新」。重復學習,有利於對知識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記憶的強化劑。

8、寫讀:讀書與作摘錄、記心得、寫文章結合起來,手腦共用,不僅能積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寫作水平,並且能增強閱讀能力,將知識轉化為技能和技巧。

9、序例讀:讀書之前可以先讀書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內容概要,明確寫書的綱領和目的,有指導地進行閱讀。讀書之後,也可以再次讀書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鞏固提高。

10、選讀:就是讀書時要有所選擇。可以結合自己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書目,進行閱讀,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Ⅵ 列舉幾種計量時間的工具和方法

常用時間的測量工具主要有秒錶、手錶、鍾表以及古代用的日晷、沙漏等.
秒錶、手錶、鍾表都是現代計量時間用的工具,直接讀數即可;
古代用的日晷是依靠太陽光照射投影的位置來確定時間,沙漏是靠沙子流失後的位置來確定時間

Ⅶ 古代測量時間的方法有哪些

日晷

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准確到刻(15分鍾)。

漏壺(漏刻)

即用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化來計算時間。 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應用也普遍,成為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

圭表

是一種既簡單又重要的測天儀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組成。它利用了立竿見影的道理來測量日影長度。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並進而確定回歸年長度。此外,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

火計時

燭光計時

Ⅷ 1、刻度尺的讀數方法 2、5種測量時間的方法

1、刻度尺的讀數方法
a、看清
零刻線是否完整
b、看清
量程和
分度值c、被測物長度=數字+單位
2、5種測量時間的方法
世界時
機械時協調時打點計時器原子時

Ⅸ 怎樣測量時間

時間測量用鍾表。

鍾表的形式多種多樣:普通用的是手錶(或者懷表);家庭用的是鍾(石英鍾、電子鍾、機械鍾)等;運動場上用的是秒錶或者有與起跑器、發令槍、終點監測機構連接的計時器;科學實驗中有更精確的時間測量儀器。另外,通過全球定位系統也能授時和測量時間。

閱讀全文

與時間測量和讀書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第三次復婚的最佳方法 瀏覽:141
明星怎麼增肥方法 瀏覽:465
安卓home虛擬鍵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279
燒傷痛癢用什麼方法治療 瀏覽:982
碧緹福按摩儀使用方法 瀏覽:587
國家隊排球線路專項訓練方法 瀏覽:977
矛盾與解決方法作文 瀏覽:380
排列三計算方法視頻 瀏覽:332
正宗的干條燕窩食用方法 瀏覽:889
米蕎的食用方法是什麼 瀏覽:648
論工作分析的基本方法 瀏覽:90
前列腺癌治療新方法上海 瀏覽:755
怎麼股癬治療方法 瀏覽:97
化學消毒劑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620
越南蒸雞肉的正確方法 瀏覽:488
自動水管安裝方法圖解 瀏覽:74
仁和雪蓮精華使用方法 瀏覽:76
降血糖的方法圖片 瀏覽:569
色漿的製作方法和步驟 瀏覽:245
治療失眠的好方法周教授 瀏覽: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