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水稻理論測產方法
在進行產量構成因素測定時,首先需要選擇合適的田塊。將萬撎示範片均勻劃分為50個單元,每個單元選取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田塊,每塊田至少需要包含3撎。在每個取樣點,按照對角線方向隨機選取3點進行取樣,以獲取准確的產量數據。
對於產量構成因素的測定,主要包括每撎穗數、每穗總粒數、結實率和千粒重。每撎穗數的測定方法是,對於手插稻和機插稻,每點隨機選取21行測量行距,再隨機選取21株測量株距,以此計算出每撎的穴數。隨後,連續選取20穴計算每穴的穗數,從而得出每撎的穗數。對於每穗總粒數的測定,需在取樣點選擇接近平均每穴穗數的植株5穴左右,確保總穗數不少於50穗,並調查每穗的總粒數和實粒數。
結實率的計算是基於每穗總粒數和實粒數,通過公式得出。而千粒重的測定則是以該品種在審定、認定或公告中的千粒重值為標准。這些數據的精確測定對於評估作物的產量至關重要。
在產量計算方面,首先計算樣點的理論產量,公式為每撎穗數乘以每穗總粒數,再乘以結實率和千粒重的乘積後乘以10^-4。隨後,通過計算各取樣點理論產量的平均值,得到萬撎片的理論產量。最後,根據理論產量乘以折產系數來估算產量,折產系數通常根據實際的土地利用率及收獲損失率綜合考慮,一般取值在90-95之間。
『貳』 如何測定水稻單產
在測定水稻單產時,理論測產和實收測產是兩種主要方法。理論測產通常在稻田的自然生態區內選取50個田塊,每個田塊按照對角線3點取樣,移栽稻每點量取21行計算行距,量取21株確定株距,計算每畝的穴數,並從20穴中選取計算穗數。對於直播和拋秧稻,則每點取1平方米以上調查有效穗數,選取平均穗數附近的稻株2~3穴(不少於50穗)調查穗粒數與結實粒。千粒重則依據品種區試平均值。
理論測產的計算公式為:畝產量(公斤)=有效穗(萬/畝)×穗粒數(粒)×結實率(%)×千粒重(克)×10^-6×85%。
實收測產則更注重實際收獲,根據自然生態區將萬畝示範點劃分為5~10個片,隨機選擇3個片,在每個片再隨機選取3塊田進行實收測產,每塊田實收面積需超過1畝。收割前,專家組對收割機進行清倉檢查,確保無遺漏。稻穀收獲後,用機械裝袋並稱重,計算總重量W(單位:公斤)。專家組測量實收面積S(單位:平方米),並隨機抽取實收量的1/10左右進行稱重、去雜,測定雜質含量I(單位:%)。接著,取去雜後的稻穀1公斤測定水分和空癟率,烘乾至含水量20%以下,剔除空癟粒,測定空癟率E(單位:%)。使用穀物水分速測儀多次測定含水率,取平均值M(單位:%)。
實收測產的計算公式為:Y=(666.7÷S)×W×(1-I)×(1-E)×[(1-M)÷(1-Mo)],其中Mo為標准乾重含水率,秈稻為13.5%,粳稻為14.5%。最終的平均產量計算公式為:平均產量=∑Y÷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