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安裝方法 > 人體解剖各關節測量方法

人體解剖各關節測量方法

發布時間:2023-03-30 14:28:26

⑴ 骨度分寸法

常用的有四種方法。
第一種是簡便取穴法,如蘆帆患者兩手臂自然下垂,於股外側中指尖到達之處就是風市旅帶穴。
第二種是體表解剖標志定位法,如兩眉中間取印堂,兩乳中間取膻中。

第三種是手指比量法,又稱「指寸法」,如中指同身寸,指以被取穴者拇指與中指屈曲成環形時,中指中節兩橫紋之間的距離作為1寸。這種方法適用於四肢及脊背作橫寸折算。拇指同身寸,拇指指關節之橫度作為1寸。橫指同身寸,即四橫指相並,以其中指第二節為准,量取四指之橫度作為3寸。此法多用於下肢、下腹部和背部的橫寸。

第四種是骨度分寸法,古稱「骨度法」,即以骨節為主要標志測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長短,並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為定穴的標准,不論男女、老少、高矮拆嘩蘆、肥瘦都是一樣。如腕橫紋至肘橫紋作12寸,這段距離劃成12個等分,取穴就以它作為折算的標准。

⑵ 關節活動度的評定標准

關節活動度(ROM)的評定具體內容
ROM評定的工具與規則
ROM的測量
一、測量工具:
量角器、脊柱活動測量(皮尺)。
二、測量方法
1、舒適體位 2、暴露測量的關節
3、確定測量關節的骨性標志
4、專人測量 5、主動關節活動測量、被動關節活動測量(以劃線方式定位)。
6、正確找准運動軸、固定臂、移動臂
三、測量結果的記錄
內容:關節名稱、左右、主動ROM、被動ROM、關節強直(纖維性、骨性)、攣縮、痙攣等
第三節 ROM的測量方法
一、脊柱
(一)頸椎ROM
1、頸前屈 0 ° -- 45°
2、頸後伸 0 ° -- 45°
體位:端坐或直立 軸心:下頜角 固定臂:肩上
3、頸側屈 0 ° -- 45°
體位:端坐或直立 軸心:第七頸椎棘突 固定臂:雙肩上
4、頸旋轉 0 ° -- 45°
體位:仰卧 軸心:頭頂 固定臂:平床面
(二)胸和腰椎ROM
1、脊柱前屈0°-80°
體位:直立位 軸心:L5棘突 固定臂:體側中線
運動測量:角度、彎腰手指離地距離、彎腰時第七頸椎棘突之第一骶椎長度1.6CM
2、脊柱側屈0°-40°
體位:直立位 軸心:S1 固定臂:背中線
運動測量:角度、側屈時指尖與膝關節的距離
3、脊柱後伸0°-30°
體位:直立位 軸心:S1 固定臂:體側中線
4、脊柱旋轉0°-45°
體位:仰卧或直立位 軸心:頭頂 固定臂:平床面
二、上肢ROM
(一)肩部關節
解剖及運動學概要
肩部的骨骼包括肱骨、鎖骨、肩胛骨、胸骨、胸壁,組成肩部六個關節:盂肱、肩鎖、胸鎖、喙鎖、肩肱、肩胛胸壁關節。盂肱關節是全身活動范圍最大的一個關節,分別可在三個面圍繞三個運動軸進行屈伸、內收、外展、內旋、外旋運動。
肩部的運動主要是盂肱、胸鎖、肩鎖、肩胛胸壁四關節配合協調共同完成。 前屈60º、外展30º、由盂肱關節完成,以後的運動由肩胛胸壁關節參與,運動比例2:1。
1、肩關節屈0°-180°
體位:坐或仰卧位 軸心:肩峰 固定臂:體側中線
2、肩關節後伸0°-60°
軸心:肩峰 固定臂:體側中線
3、肩關節外展0°-180°
體位:坐或俯卧位 軸心:肩峰 固定臂:後上臂中線
4、肩關節水平外展0°-40°
體位:坐位 軸心:肩峰 固定臂:肩峰至頸後
5、肩關節水平內收0°-130°
體位:坐或仰卧位 軸心:肩峰 固定臂:肩峰至頸後
6、肩關節外展內旋0°-70°
7、肩關節外展旋外0°-90°
二)肘部關節
1)解剖及運動學
肱尺關節:肘關節的主要部分,完成屈伸運動。
肱橈關節:協助近端橈尺關節的運動。
橈尺近端關節:完成前臂旋前、旋後運動。
2、肘關節伸展-屈曲0°-135°/150 °
體位:坐位 軸心:肱骨外上髁 固定臂:上臂中線
3、前臂旋後0°-80°/90 °
體位:坐位 軸心:尺骨莖突 固定臂:與地面垂直
4、前臂旋前0°-80°/90 °
體位:坐位 軸心:尺骨莖突 固定臂:與地面垂直
(三)腕ROM
解剖及運動學
腕部關節是由橈、尺骨遠端及8塊腕骨組成。狹義:橈腕關節。廣義:橈腕、腕骨間、橈尺遠端關節。橈腕關節可行掌屈、背伸、尺、橈偏四種運動;橈尺近、遠端關節共同完成旋前、旋後運動;腕骨間關節協助橈腕關節的屈伸運動,掌屈以橈腕為主,背伸以腕骨間關節為主。
1、腕關節掌屈0°-80°
體位:坐位 軸心:橈骨莖突 固定臂:橈骨平行
2、腕關節背伸0°-80°
體位:坐位 軸心:橈骨莖突 固定臂:橈骨
3、腕關節尺偏0°-30°
體位:坐位 軸心:手背第三掌骨根部 固定臂:前臂中線
4、腕關節橈偏0°-20°
(四)、手部關節
1)解剖:骨的構成 8個腕骨、5個掌骨、14個指骨(拇指2個指骨)數個籽骨。
A、腕間關節:腕骨間關節(相鄰腕骨間)運動很小。腕橫關節(兩排腕骨間)運動大。
B、腕掌關節 拇指腕掌關節外展、對指活動大,其餘小,4、5屈、伸15`20`
C、掌骨間關節 3個(2-5間)
D、掌指關節屈、伸、側方運動,被動旋轉。
E、指間關節 屈、伸運動。
2)運動學概要
拇指:掌腕關節屈、伸、內收、外展、旋轉。2--5指掌指關節屈、伸、外展、內收。
3)手的功能
3個功能軸;縱軸、前後軸、橫軸
手的動作;握、捏、鉤。
手的休息位與功能位;休息位 腕關節背伸曲10 ~15度,其餘手指關節自然微屈
手的功能位;腕背伸20~25度,拇指掌側外展。
4)活動范圍測量;
手指ROM
1、掌指關節( MP)屈曲0°-90°
體位:坐位 軸心:掌指關節頂部 固定臂:掌骨
2、掌指關節(MP)過伸0°-15 ° --45°
體位:坐位 軸心:掌指關節頂部 固定臂:掌骨
3、掌指關節(MP)外展0°-15 ° --45°
體位:坐位 軸心:掌指關節頂部 固定臂:掌骨
4、近端指間關節(PIP)屈曲0°-110°
體位:坐位 軸心: PIP頂部 固定臂:近節指骨
5、遠端指間關節(DIP)屈曲0°-90°
體位:坐位 軸心: DIP頂部 固定臂:遠節指骨
5)拇指ROM
1、拇指掌指關節(MP)屈曲0°-50°
體位:坐位 軸心:拇指掌指關節頂部 固定臂:掌骨
2、拇指指間關節(IP)屈曲0°-90°
體位:坐位 軸心:拇指指間關節頂部 固定臂:近節指骨
3、拇指橈側外展0°-50°
體位:坐位、手掌平桌面
軸心:拇指掌骨根部
固定臂:橈骨
4、拇指掌側外展0°-50°
體位:坐位、手背平桌面 軸心:拇指掌骨根部 固定臂:橈骨
5、拇指對指
用尺測量
三、下肢ROM
1、髖部關節
1)解剖及運動學
髖關節是球凹形關節。頸干角:110~140度,平均127度,〉140度為髖外翻,〈110度為髖內翻。前傾角20度,股骨內旋時前傾角消失,外旋時前傾角增大。
髖關節的運動軸:額狀軸屈、伸。矢狀軸內收、外展、垂直軸。
2)ROM測量
量前屈125度,後伸15度,內收35度,外展45度,內外旋各45度。
2、膝部關節
1)解剖及運動學概要
膝關節由股骨遠端、脛骨近端及髕骨構成。股脛關節、髕股關節、脛腓近端關節。膝關節屈伸運動,屈膝時輕度旋轉
膝關節內半月板功能:保護、充填、制動、調節壓力、滾珠作用、潤滑作用、彈簧作用。
2)ROM測量
膝關節屈--伸0~130度。內旋0~30度,外旋0~40度。
3、踝及足部關節
1)解剖及運動學概要
踝關節:下脛腓關節(上下、前後、旋轉、側方運動),距小腿關節(背伸、跖屈)
踝關節韌帶:前、後韌帶、三角韌帶(內; 距脛前韌帶、脛舟韌帶、距脛後韌帶、跟脛韌帶)腓側副韌帶(外; 距腓前韌帶、跟腓韌帶、距腓後韌帶)
足部:共26塊骨組成;跗骨7、跖骨5、趾骨14。足部關節;跗骨間關節、跗跖關節、跖骨間關節、跖趾關節、趾骨間關節。重要關節;距下關節(距跟關節)、距舟關節、跟骰關節。前兩個關節使足發生內、外翻,後兩個關節稱為跗橫關節使足發生內收外展。
ROM測量
踝關節活動范圍:跖屈45度、背伸45度,內翻40度,外翻40度,

⑶ 人體中關節的形狀分為哪幾種每種可繞什麼運動軸做什麼運動

按關節面的形狀可分為

1、球窩關節

關節頭呈球狀,另一骨的關節面呈窩狀,包裹著關節頭的一部分。因此關節頭與關節窩只是鬆弛地連接,能作屈、伸、內收、外展、環轉和旋轉運動,是活動性最大的一種關節結構。典型:髖關節。繞額狀軸做屈伸運動,繞矢狀軸做外展和內收,繞垂直軸做旋轉。

2、平面關節

此關節活動的發生繼發與其他活動。例如,當你屈曲和伸展肘關節時,沒有引起其他的關節運動。然而,腕骨運動不能僅靠一個活動運行。腕骨運動,需要腕關節在屈曲和伸展或外展和內收的前提下進行。

3、橢圓關節

由兩個分別是凸和凹的橢圓型關節面組成,可作前後和左右的運動。典型舉例:手腕。手腕以額狀軸為中心產生屈伸運動,以矢狀軸為中心做尺、橈偏。

4、鞍狀關節

兩個關節面均呈馬鞍型,彼此成十字形交叉接合,每一骨的關節面既是關節頭,又是關節窩,可作屈、伸、內收、外展和環轉動作,比橢圓型關節的活動能力大。

典型:大拇指關節。雖然大拇指能做屈、伸、內收、外展和旋轉動作,但是與腕骨運動相似,旋轉運動需繼發於其他關節活動出現。如果在不屈曲和外展的前提下,你試著轉動你的拇指,你發現無法做到。

當拇指內收的時候,請注意下拇指所指的方向;當外展和屈曲拇指時,所指方向大約改變了90度。這種旋轉動作並不是主動的,而是關節的形狀造成的。盡管大拇指關節不是一個真正的雙軸關節因為旋轉受限,但是因為主動運動還是繞兩個軸發生,因此還是歸位此類。

5、滑車(屈戌)關節

一骨凸起的部分嵌在另一骨凹陷的部分,只能作單一平面的屈、伸運動,仿如門鉸的操作一樣。肘關節中的肱尺關節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

6、車軸關節

橈尺關節,展示了另一種類型的單軸運動—車軸關節。當前臂旋前旋後時,尺骨不動,橈骨頭繞於尺骨產生活動。車軸運動其實就是以縱軸為中心在水平面上做運動。

⑷ 關節的解剖與生理結構

本章第一部分為健康人膝蓋的三平面MRI圖像。
最為人體最大也是最復雜的關節,膝關節包含:大腿骨或叫股骨(Fumer)與小腿的脛骨(Tibia)和腓骨(Fibula),以及膝蓋骨即髕骨(Patella)。在股骨和脛骨之間有兩個大的軟骨盤,即內側半月板(Medial meniscus)和外側半月板(Lateral meniscus)。股骨前櫻渣下段有槽適合安放髕骨這三塊骨被軟骨包圍,同時受到關節囊(joint capsule)中韌帶(ligament)的支撐。
膝關節事實上包含三個關節:

骨分為密質骨(Campact one)以及多孔(cancellous)或松質(trabecular)骨。密質骨(Cortex)由緻密的骨組織構成。其形成了骨的外殼和桿狀(shaft-like)的骨幹(diaphysis)。與此相反,松質骨因包含稱為骨小梁孔隙(trabeculae spanning pore)的骨骨針而相對疏鬆多孔。疏鬆骨常見於骨端(epiphysis),即長骨的終點部分。
骨周圍的其他組織包括:骨膜(periosteum)、骨內膜(endosteum)、血管(blood vessel)、神經(nerve)以及骨髓(bone marrow)。骨膜是圍繞著骨表面的一層纖維組織,其中包括纖維母細胞(fibroblast)、膠原質(collgen)、神經以及一些骨原細胞(osteoprogenitor)。這些骨原細胞可以分化(fifferentiate)為成骨細胞(osteoblast)並在骨折癒合(fracture healing)中起重要作用。骨內膜同樣是一層纖維組織,其圍繞著骨的內表面,其中包括骨密質的內表面以及骨小梁的表面。骨內膜的構成與骨膜相似,但骨內膜通常更薄一些。骨內膜中的骨原細胞對骨的重構有作用,具體將在後面討論。骨髓組織充滿松質骨的的孔隙。骨髓由脂肪細胞(adipocyte)和造血幹細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悉模以及間充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組成。造血幹細胞是一種前體細胞,能夠分化產生白血球(leukocyte)、紅細胞(erythrocyte)、血小板(platelet)以及骨細胞。間充質幹細胞同樣存在於骨髓中,附著在松質骨的表面。這些細胞可以分化產生軟骨睜頌緩細胞(chondrocyte)、肌細胞(myocyte)、脂肪細胞以及骨細胞。

膝蓋包括股骨(femur)的末端(distal),脛骨(tibia)的近端(proximal)以及膝蓋骨。股骨的末端包括兩個髁(condyle),這兩個髁和脛骨的近端鏈接在一起。骨節的前部比後部更平(flat),這一區域主要作為骨節的承重區域。前髁被稱為滑車(trochlea)或髕骨槽(patellofemoral groove)的槽(grove)隔開。後部的髁被髁間窩(intercondylar notch)分隔開。後髁間區域為前後十字韌帶(cruciate ligament)提供附著點。
脛骨的近端也由兩個髁構成,這兩個髁也稱為脛骨平台(plateaus)。這兩個髁與股骨髁相連接。內側的平台比外側稍大稍平。髁間區域為內、外半月板(meniscus)和前後十字韌帶提供附著位置。脛骨粗隆(tibial tuberosity)同樣位於兩個脛骨平台之間,脛骨的前表面。脛骨粗隆為髕韌帶(patellar tendon)提供附著點。
膝蓋骨是一塊形近三角形的籽骨(sesemoid bone)。其近端邊界比遠端邊界寬,從而為股四頭肌肌腱(quadriceps femoris tendon)提供更寬的接觸面。較窄的遠端邊界則為髕韌帶提供附著點。髕骨後側有內、外兩個面,分別連接股骨的內、外兩個髁。內側面比外側面大。

人體中發現的軟骨有三種不同的形式:透明軟骨(hyaline cartilage)、彈性軟骨(elastic cartilage)以及纖維軟骨(fibrocartilage)。透明軟骨是最常見的軟骨,廣泛存在於關節表面、鼻部、喉部(laynx)、氣管(trachea)以及細支氣管(bronchi)。纖維軟骨是一種緻密的、纖維化的軟骨,具有很強的抗拉伸能力,是椎間盤(intervertebral disc)、膝半月板(menisci of the knee)、胸鎖關節(sternoclavicular joint)、下頜關節(mandibular joint)、恥骨聯合(pubic symphysis)以及腱附著端(tendon insertion)的重要組成部分。彈性軟骨,如其名所示,是最靈活的軟骨形式,其在外耳(external ear)、會厭(epiglottis)以及喉部的組成中起重要作用。
這三種軟骨共享一種由軟骨細胞(chondrocyte)和細胞外間質(extracellular matrix)構成的基本結構,但三種軟骨的細胞外間質成分不同。軟骨細胞,軟骨的基元,產生和維護細胞外間質。透明軟骨中的ECM由透明質酸(hyaluronic acid)、蛋白聚糖(proteoglycan)、二型膠原(type 2 collagen)和水構成。纖維軟骨的ECM更加緻密、纖維化程度更高,其原因在於其中含有較多的一型膠原和較少的水以及蛋白聚糖。彈性軟骨中的ECM成分和透明軟骨中的ECM成分相同,但其中含有彈性纖維。

從橫截面看,關節軟骨可以分成四個部分(基於距表面的距離)。第一區(也稱切向層(tangential zone)主要包含膠原纖維(collagen fiber),其方向與關節表面平行。這一層承受張力,並抵禦其他層的膨脹。第二層稱為過渡層(transitional zone),過渡層中的膠原纖維方向是隨機的。第三層的特點是其中的膠原纖維放射狀地從最底層指向表層。最後,第四層主要是鈣化的軟骨,主要其連接軟骨和軟骨下骨。

⑸ 人體測量的方法有哪些

最簡單的人體測量內容包括︰頭顱的長與寬之比,即所謂頭骨指數;鼻的長寬之比;上臂和下臂的比例等等。這些數據可以用人們所熟悉的器物如公尺測量計、測徑器、捲尺等來測得。只要選好可靠的測量點,亦即人體上的所謂陸標,同時把測量方法標准化,所得結果可以非常精確。

通過這類調查方法所得大量數據,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期,由一些體質人類學者們用來描述不同的種族的、民族的、乃至國民的各種群體的特徵,就是以他們所獨有的或是具有典型性的體質和外貌作基礎的。



(5)人體解剖各關節測量方法擴展閱讀:

作用

它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其測量數據﹐運用統計學方法對人體特徵進行數量分析。人體測量學以對人類大量個體各部位的測量、記錄和描述為基礎,研究人類個體發育、體質特徵,進而通過復數測量所得到的各種數據資料。

主要有活體測量和骨骼測量兩種類型。人類測量學要求建立標准化的方法和技術,並對資料進行統計學處理,從而使解釋和檢驗成為可能。

⑹ 髖關節外展前傾角度定位

第一節 運動功能評定

一、肌力評定

(一)手法檢查及分級

臨床常用的手法檢查及肌力分級法系K.W.Lovett於1916年提出,以後具體操作續有修改,但其原則未變.此法使受試肌肉在一定的姿位下作標準的測試動作,觀察其完成動作的能力。由測試者用手施加阻力或助力。

測試結果 Lovett分級 M.R.C.分級 Kendall 百分比 能抗重力及最大阻力運動至測試姿位或維持此姿位 正常(Normal,N)

正常-(Normal- 5

5- 100

95 同上,但僅能抗中等阻力 良+(Good+,G+)

良(Good,G) 4+

4 90

80 同上,但僅能抗小阻力 良-(Good-,G+)

好+(Falr+,F+) 4-

3+ 70

60 能抗自體重力運動至測試或維持此姿位 好(Fair,F) 3 50 能抗自體重力運動至接近測試姿位,能在消除重力姿位運動至測試姿位或加小助力能運動至測試姿位

好-(Falr-,F-)

3-

40 能在消除重力姿位作中等幅度運動或加中等助力能運動至測試姿位

差+(Poor+,P+)

2+

30 能在消除重力姿位作小幅度運動或加較大助力能運動至測試姿位 差(Poor,P) 2 20 可見到或捫到微弱的肌肉收縮或肌腱活動,無可見的關節運動 差-(Poor-)

微(Trace,T) 2-

1 10

5 無可測知的肌肉收縮 零(Zero,O) 0 0

測試操作的一般程序是先將肢體放置到適當姿位,以便當待測的肌肉收縮時,能使遠端肢體在垂直面上自下向上運動。必要時由測試者用一手固定近端肢體,然後令試者盡量用力收縮被測肌肉,使遠端肢體對抗自身重力作全幅度運動,如能完成,說明肌力在3級或3級以上。應用測試者的另一手在運動關節的遠端施加阻力,根據受試者能克服的阻力的大小來判定肌力為4或5級。不能承受外加阻力則為3級。如不能克服重力作全幅度運動,則應調整體位,將肢體旋轉90°,使肢體在水平面上運動以消除重力的作用。測試遠端肌肉時可稍托起肢體,測試近端肌肉時可在肢體下放置光滑平板,或用帶子將肢體懸掛,以消除磨擦力的影響。在此條件下能完成大幅度運動,可判定為2級肌力,如僅有微小關節活動或未見關節活動,但可在主動肌的肌腹或肌腱上捫到收縮感,則為1級肌力,捫不到收縮感覺為0級。在測試3級以下肌力時,為了避免改變姿位的麻煩,也可施加助力,根據所需助力的大小判定為2級或1級肌力。

此法雖有分級較粗略,評定時也帶有測試者的主觀成分等缺點,但應用方便,可分別測定各組或各個肌肉的肌力,適用於不同肌力的肌肉測試(很多器械測試僅適用於4級以上的肌力測定),故廣泛應用於臨床醫學及康復醫學實際工作。

常用方法如下:

1.等長肌力檢查

在標准姿位下用測力器測定一個肌肉或肌群的等長收縮(isometric contraction)肌力。常用檢查須目如:

(1)握力 用大型握力計測定。測試時上肢在體測下垂,握力計表面向外,將把手調節到適宜的寬儀式。測試2~3次,取最大值(圖2-1-1)。以握力指數評定:

握力指數=好手握力(kg)/體重(kg)×100

正常應高於50。

(2)捏力用拇指和其他手指的指腹捏壓握力計或捏力計可測得質量力(圖2-1-2),其值約為握力的30%。

(3)背肌力即拉力,用拉力計測定。測時兩膝伸直,將把手調節到膝蓋高度,然後用力伸直軀幹上拉把手(圖2-1-3)。以拉力指數評定:

拉力指數=拉力(kg)/體重(kg)×100

正常值為:男150~200,女100~150。此法易引起腰痛病人症狀加重或復發,一般不用於腰痛患者而用府卧位手法檢查代替。

(4)四肢各組肌力測定在標准姿勢下通過鋼絲繩及滑輪拉動固定的測力計,可對四肢務組肌肉的等長肌力進行各別測定,方法見圖2-1-4,2-1-5。這組設備可組合成一架綜合測力器,以便使用。

一組正常中青年成人的四肢等長肌力測試結果。婦女上肢肌力約為男性的55%,與國外資料的56%相近。下肢肌力約為男性的62%,較國外資料的72%為低。一般認為肌肉每平方厘米橫斷面積可產生3~4kg肌力,男女相同。男女的肌力差異主要因肌腹大小不同而非肌肉質量有異。

A.屈腕肌力測定(腕中立位)B.伸腕肌力測定(腕中立位)C.屈肘肌力測定(肘屈90°)

D.伸肘肌力測定(肘屈90°)E.肩外展肌力測定(肩外展45°)

A.踝屈伸肌力(踝中立位)B.伸膝肌力(膝屈45°)C.屈膝肌力(膝屈90°)

拮抗肌的肌力對比關節的穩定有意義,因而對肌力鍛煉有指導價值。由表2-1-2可見,屈肌與伸肌的肌力比在腕、肘、踝、膝分別約為2:1,3:2,1:1與2:3。文獻資料中這些比例有些差異,可能因調查對象及測試方法不一致。

表2-1-2 四肢肌力等長測定
男(67例) 女(55例) 左 右 左 右 腕屈

腕伸 28.15±5.89

11.63±2.21 30.27±5.70

13.82±3.20 15.32±4.40

7.11±1.73 16.37±5.00

8.17±1.99 肘屈

肘伸 19.43±4.22

12.77±3.32 21.04±4.65

13.19±3.30 10.30±2.21

6.75±3.12 11.60±3.86

7.58±2.65 肩外展 8.74±1.68 9.35±1.83 4.17±1.53 5.49±1.49 踝背 伸

踝跖屈 19.28±4.29

20.54±5.59 19.58±4.16

19.93±5.52 11.49±3.23

13.30±4.41 11.73±3.41

12.91±4.83 膝屈

膝伸 19.13±5.23

30.46±6.93 19.89±5.33

30.80±7.16 11.13±4.11

18.79±5.66 12.98±3.70

20.10±6.21

*表內數字為kg數

2.等張肌力檢查

即測定肌肉進行等張收縮(isotonic contraction)使關節作全幅度運動時所能克服的最大阻力。作1次運動的最大阻力稱1次最大阻力(i repetition maximum,IRM),完成10次連續運動時能克服的最大阻力(10RM),測定時對適宜負荷及每次測試負荷的增加量應有所估計,避免多次反復測試引起肌肉疲勞,影響測試結果。運動負荷可用啞鈴、砂袋、砝碼可定量的負重練習器進行。此法在康復醫學中應用較少。

3.等速肌力檢查

用帶電腦的Cybex型等速測力器進行(圖2-1-6)。測試時肢體帶動儀器的杠桿作大幅度往復運動。運動速度用儀器預先設定,肌肉用力不能使運動加速,只能使肌力張力增高,力矩輸出增加。此力矩的變化由儀器記錄,並同步記錄關節角度的改變,繪成雙導曲線,並自動作數據記錄。這種等速測試法精確合理,能提供多方面的數據,已成為肌肉功能檢查及其力學特性研究的良女手段。

圖2-1-6 用Cybex 等速測力器作膝屈伸肌力測試

(三)肌力檢查的注意事項

為了使檢查結果准確、穩定、具有較好的可重復性與可比性,應使操作過程嚴格規范化。要特別注意以下方面:

1.採到正確的測試姿位,在等長測試時要特別注意使關節處於正確的角度。

2.測試動作應標准化、方向正確,近端肢體應固定於適當姿位,防止替代動作。

3.作適當的動員,使受試者積極合作,並處於適當的興奮狀態。可作簡單的准備活動。

4.規定適當的測試時機,在鍛煉後、疲勞時或飽餐後不作肌力測試。

5.每次測試都要作左右對比,因正常肢體的肌力也有生理性改變。一般認為兩側差異大於10%有臨床意義。

6.記錄時可採用絕對肌力或相對肌力,後者即單位體重肌力。作橫向比較時宜用相對肌力。

7.注意禁忌證。肌力測試特別是等長肌力測試時,持續的等長收縮可使血壓明顯升高。測試時如持續地閉氣使勁,可引起乏氏反應(Valsalva effect),對心臟活動造成困難,有高血壓或心臟疾患者慎用,明顯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忌用。

8.注意肌力測試不適用於上位運動神經損害的運動功能評估,如中風後偏癱肢體的運動功能不宜採用肌力檢查。對於中樞性運動功能障礙的評估,應採用Brunnstrom法或Fugl-Meyer法,或上田敏法,請參閱中風康復章節。

二、關節活動度(ROM 檢查

(一)關節活動度(range of motion ROM)檢查的一般事項

1.ROM檢查的目的

(1)通過檢查發現阻礙關節活動的因素。

(2)判定障礙的程度。

(3)提示治療方法

(4)作為治療、訓練的評價手段。

2.ROM的種類

(1)主動活動:受檢者以自力能夠動的關節活動度。

(2)被動活動:用外力能夠移動的關節活動度。

(3)關節除被動活動外,還有非生理性的關節附加活動度(accessory),主要用於康復的手法治療。

3.基本姿位

全身所有的關節凡按勞取解剖的姿位放置者則為0°。前臂的運動手掌面在呈矢狀面上狀態為0°軸、面的概念與解剖學一致。

(二)ROM表示方法

文獻中有關ROM的表示方法不盡相同,一種以解剖部位為「O」不論屈或伸,當關節伸直受限時,測量的角度數可能成為負數。另一種在屈曲活動記錄時以充分伸直為「O」,在伸直活動記錄時以充分伸直為「180」,這樣可避免出現負數,但使關節總活動度的計算變得復雜化,本書採用前一種方法。

(三)ROM受限因素

1.關節骨性解剖結構異常。

2.關節周圍軟組織病變,如關節囊粘連、韌帶損傷,肌腱攣縮等。

3.運動關節的肌肉軟弱無力。

4.拮抗肌張力過高。

(四)ROM測量注意事項

1.對要測量的關節必須充分暴露,特別是對女性檢查時應准備單房間及更衣室。檢查異性時須有第三者在場。

2.要使受檢者精神沉著,耐心說明,以使其採取輕松姿勢。

3.對基本軸的固定是很重要的。固定的位置應在關節的近位端或遠位端,不能在關節處固定。

4.角度計的軸應與關節的軸取得一致,不要妨礙軸的平等移動。

5.用角度計要測量兩次,即在活動的前後測量,並左右對照。

6.對有兩個關節肌(多關節肌)的關節,要充分考慮肌肉的影響。

7.有關節痛時,要發現疼痛的范圍並作記錄,注意慢慢檢查。

(五)ROM測量方法

1.普通量角器法

目測ROM較為粗糙,因此一般用量角器進行檢查。普通量角器用兩根直尺連接一個半圓量角器或全圓量角器製成,手指關節用小型半圓角器測量。(見圖2-1-7),使用時將量角器的中心點准確對到關節活動軸中心(參照一定的骨性標志),兩尺的遠端分別放到或指向關節兩端肢體上的骨性標志或與肢體長軸相平行。隨著關節遠端肢體的移動,在量角器刻度盤上讀出關節活動度。各關節測量的具體操作法見表2-1-3。

圖2-1-7 關節量角器

表2-1-3 關節活動范圍檢查
關節 運動 測量姿位 量角器放置標志 0點 正常值 中心 近端 遠端

肩 屈、伸 解剖位,背貼立柱站立 肩峰 腋中(鉛垂線) 肱肌外上髁 兩尺相重 屈180°

伸50° 外展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180° 內、外旋 仰卧,肩外展肘屈90° 鷹嘴 鉛垂線 尺骨莖突 同上 各90° 肘 屈、伸 解剖位 肱骨外上髁 骨峰 尺骨莖突 兩尺成一直線 屈150°伸0°

腕 屈、伸 解剖位 橈骨莖突 前臂縱軸 第二掌骨頭 兩尺成一直線 屈90° 尺、橈屈 解剖位 腕關節中點 同上 第三掌骨頭 同上 橈屈25°

尺屈65°

髖 屈 仰卧,對側髖過伸 股骨大粗隆 水平線 股骨外髁 兩尺成一直線 125° 伸 仰卧,對側髖屈曲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15° 內收、外展 仰卧,避免大腿旋轉 髂前上棘 對側髂前上棘 髕骨中心 兩尺成直角 各45° 內外旋 仰卧、兩小腿桌緣

外下垂 髕骨下端 鉛垂線 脛骨前緣 兩尺相重 各45° 膝 屈、伸 仰卧 股骨外踝 股骨大粗隆 外踝 兩尺成一直線 屈150°

伸0°

踝 屈、伸 仰卧 內踝 股骨內踝 第一跖骨頭 兩尺成直角 屈150° 伸0° 內、外翻 俯卧 踝後方兩踝 小腿後縱軸 足跟中點 兩尺成一直線 內翻35° 中點 外翻25°

2.方盤量角器測量法

范振華在1974年設計了一種方盤量角器,用正方形,每邊長12cm,上有圓形刻度盤的木舯,加一指針及把手構成(圖2-1-8)。在木盤刻度面處於垂直位時,方盤中心的指針由於重心在下而自動指向正上方。使用時採取適當姿位使關節兩端肢體處於同一個垂直面上,並使一端肢體處於水平位或垂直位,以方盤的一邊緊貼另一肢體,使其刻度面與肢體處於同一垂直面上,即可讀得關節所處的角度。各關節測量的具體操作法見表2-4。

圖2-1-8 方盤量角器

表2-1-4 用方盤量角器作關節活動度檢查
關節 運動 測量姿位 量角器放置位置 量角器刻度盤方位 正常值

肩 屈、伸 站立,頭、背、骶部緊貼立柱 上臂後方中段 0點指向近端 屈180°伸50° 外展 同上 上臂內緣中段 同上 180° 內、外旋 仰卧,肩外展,肘屈90° 前臂尺側緣中下段 0點指向遠端 內旋80°、外旋90° 肘 屈、伸 坐,上臂平貼桌面 前臂中段背側尺

骨皮下面 0點對向尺骨 屈150°伸0° 前臂 內、外旋 站立,上臂外側緊貼柱面,肘屈90°,手緊握量角器把手 量角器把手緊貼掌心 0點指向橈側 內旋55°,外旋135° 腕 屈、伸 前臂平貼桌面,掌心向下 第三掌骨背面 180°點對向掌骨 屈80°、伸

70° 尺、橈屈 同上,掌心垂直,拇掌屈 第二掌骨橈側緣 同上 尺屈40°,橈屈20° 髖 屈 仰卧,對側髖過伸 大腿前緣中段 180°點對向大腿 120° 伸 同上,對側髖屈曲 同上 同上 15° 內收外展 側卧,一直尺兩端族兩髂前上棘上,測此尺寸傾斜度,於內收、外展測量結果中減除之 大腿外側中段 同上 各45° 內、外旋 仰卧,兩腿分開伸直 足掌內側緣 0點指向遠端 內旋50°,外旋65° 膝 屈、

伸 坐或仰卧 在肌前中段、小腿前中段各測一次,相加 180°點指向膝部

180°點指向膝部 屈160°,伸5°

屈160°,伸5°

踝 跖屈 站立足掌不離地,小腿盡量後傾 脛前緣中段 0點指向近端 40° 背伸 同上,足跟不離地,小腿前傾 同上 同上 25° 內外翻 向患側卧,小腿平貼診察台,外踝在桌緣上 緊貼足掌橫弓 0點指向足內側 內翻45°,外翻20°

三、步態檢查

1.步態的基本情況

從一側的足跟著地起,到此側足跟再次著地為止,為一個步行周期(gait cycle)。其中每一足都經歷了一個與地面接觸的支撐期(stance phase)及一個騰空挪動的擺動期(swing phase)。支撐期由5個環節構成,依次為足跟著地(heel stride,HS),腳掌著地(foot flat,FF),重心前移至踝上方時支掌中期(midstance,MSt),身體繼續前移至足提起時為足跟離地(heel off ,HO),最後為足趾離地(toe-off)。擺動期從足趾離地開始,經加速期至下肢垂直位為擺動中期(midswing ,MSw),以後經減速期止於足跟著地,一側足跟著地至另一側足跟著地為一單步(step),至同側足跟再次著地為一復步(stride)。

在步行周期中支撐長於擺動期,因此每一步行周期中約有15%的時間即自一側足跟著地至對側足趾離地,雙腿都處於支撐期,稱為雙側支撐期(double support)。是為步行的特徵,如沒有雙側支撐,相反出現雙足騰空即為跑步。

步頻(cadence)指每分鍾的行動步數,成人約為110~120步/分,快步可至140步/分。步幅(step width)指一單步移動的距離,與步頻、身高等因素有關,一般男性為70~75cm。

步行時身體重心沿一復雜的螺旋形曲線向前運動,在矢狀面及水平面上的投影各呈一正弦曲線,向前運動有交替的加速及減速成。為了使重心在軸位上的運動趨於平穩,減少上下左右移及加速從而減少能耗,配合髖、膝、踝各關節的運動,骨盆也有前後左右傾斜及水平側移。

步行時以上活動的正常變異構成各人的步態特點。因病理因素使變異超出一定范圍即構成異常步態。檢查者熟悉了正常步態的構成及常見病理步態的基本特徵後,就可以通過直接觀察進行步態評定,必要時可用多維連續攝像、電子量角器及多導聯肌電圖等方法作分別或綜合的觀察,以取得肌肉、關節或身體重心在步行時的活動譜,以與正常的活動譜進行比較分析。正常的關節活動及肌肉活動譜例如圖2-1-9。肌肉的工作包括向心及遠心收縮。

圖2-1-9 常速步行時髖、膝、踝各關節的屈伸活動

正常步態效率很高,特別是以每小時4.5~5km的速度步行時,單位距離耗能量少,此時肌電活動也最少。步行時身體前移的工實際上主要由重力及慣性提供而不是完全由肌肉收縮提供。步態異常時能耗增加,截癱及截肢時更著,因而使步速受限,如扶拐步行的截癱患者,步速一般限於每小時1.6~2.4km。

2.常見的病理步態

按異常步態的病理及表現,可分以下各類:

(1)短腿步態 如一腿縮短超過3.5cm時,患腿支撐時可見同側骨盆及肩下沉,故又稱斜肩步,擺動時則有代償性足下垂。

(2)關節強直步態 下肢各關節攣縮強直時步態隨之改變,關節攣縮於畸形姿位時改變更著。如髖關節屈曲攣縮時引起代償性骨盆前傾,腰椎過伸,步幅縮短,膝屈曲攣縮30°以上時可出現短腿步態。膝伸直攣縮時,擺動時可見下肢外展或同側骨盆上提出,以防止足趾拖地。踝跖屈攣縮時足跟不能著地,擺動時以增加髖及膝屈曲度來代償,狀如跨檻,故稱跨檻步。此時患肢支撐期常有膝過度伸直,可引起膝反曲。

(3)關節不穩步態如先天性髖脫位時步行時左右搖晃如鴨步。

(4)疼痛步態當各種原因引起患難與共肢負重時疼痛時,患者盡量縮短患肢的支撐期,使對側擺動腿呈跳躍式快速前進,步幅縮短,又稱短促步。

(5)肌肉軟弱步態

①脛前肌步態:脛前肌無力時足下垂,擺動期用增加髖及膝屈曲度以防足趾拖地,形成跨檻步。

②小腿三頭肌軟弱時支撐後期忠髖下垂,身體向前推進減慢。

③股四頭肌步態:在患腿支撐期不能主動維持穩定的伸膝,故患者使身體前傾,讓重力線在膝前方通過,從而使膝被動伸直,此時髖微屈可加強臀肌及股後肌群的張力,使股骨下端後擺,幫助被動伸膝。在支撐早期利用膝的持續過伸作為一種代償性穩定機制常導致膝反曲。如同時有伸髖肌無力,則患者常須俯身用手按壓大腿使膝伸直。

④臀大肌步態:伸髖肌軟弱時,患者常使軀干用力後仰,使重力線通過髖關節後方以維持被動伸髖,並控制軀乾的慣性向前運動。形成仰胸凸肚的姿態。

⑤臀中肌步態:髖外展肌軟弱時不能維持髖的側向穩定,故患者在支撐期使上體向患側變,使重力線在髖關節外側通過,以便依靠內收肌來維持穩定,同時防止對側髖部下沉並帶動對側下肢提起及擺動。兩側髖外展肌損害時,步行進上體左右搖擺,狀如鴨子,又稱鴨步。

(6)肌痙攣步態 因肌張力過高引起。如:

①偏癱步態:常有患足下垂、內翻、下肢外旋或內旋,膝不能放鬆屈曲,為了避免足部拖地,擺動時常使患肢沿弧線經外側迴旋向前,故又稱迴旋步。上臂常呈屈曲內收,擺動停止。臨床所見的偏癱步態可有較多的變異。

②剪刀步:又稱交叉步,多見於腦癱或高位截癱患者。因內收肌痙攣,步行時兩髖內收,兩膝互相磨擦,步態雀躍不穩。內收肌嚴重痙攣使兩腿交叉難分,步行成為不可能。

(7)其他中樞神經損害

①小腦性共濟失調時,步行搖晃不穩,狀如醉漢,故稱酩酊步態。

②帕金森氏病或其他基底節病變時,步態短而快,有陣發性加速,不能隨意立停或轉向,手臂擺動縮小或停止,稱前沖步態或慌張步態。

(8)奇非同步態不能有已知步態解釋者應考慮是否為癔病性步態,其特點是動作表現不一貫,有時用更慢更費力的方式完成動作,與肌力檢查結果不一致,肌張力檢查時可有齒輪樣反應(cogwheel response)等。

3.步態檢查

作臨床步態檢查時,應囑病人以其習慣的姿態及速度來回步行數次,觀察其步行時全身姿勢是否協調,各時期下肢各關節的姿位及動幅是否正常,速度及步幅是否勻稱,上肢擺動是否自然等。其次囑病人作快速及慢速步行,必要時作隨意放鬆的步行及集中注意力的步行,分別進行觀察。並試行立停、拐彎、轉身、上下樓梯或坡道、繞過障礙物、穿過門洞、坐下站起、緩慢地踏步或單足站立、閉眼站立等動作。有時令患者閉眼步行,也可使輕度的步態異常表現得更為明顯。

用手杖或扣拐步行可掩蓋很多異常步態,因此對用拐杖步行者應分別作用拐或杖及不用拐或杖的步態檢查。

步態檢查常須結合一系列的基本情況檢查,如神經系物理檢查,各肌群肌力及肌張力檢查,關節活動度檢查,下肢長度測定以及脊柱與骨盆的形態檢查。這些檢查對確定異常步態的性質,原因及矯治方法有很大意義。

必要時在步行中作肌電圖、電子量角器、多維攝像等檢查,以便進行更細致的分析。

4.異常步態的矯治原則

(1)異常步態病因的矯治

①短腿步態患者須用矯形手術或矯形鞋來平衡兩下肢的長度。

②關節攣縮畸形時,須通過關節活動度鍛煉或矯形手術改善關節活動度,消除畸形。

③因疼痛引起步態異常時,須用理療、局封、按摩、葯物等治療消除疼痛。因關節不穩或骨關節炎引起疼痛時,須用免荷支架減輕局部負荷。

④肌肉軟弱時,可通過肌肉鍛煉得到加強。鍛煉難以收效時,考慮肌肉重建手術或用支架進行功能替代。

⑤肌肉痙攣時用放鬆練習,包括肌電反饋練習、按摩、被動牽伸、熱敷或冷敷、解痙葯物、神經注射或手術切除等方法緩解痙攣。

(2)步態訓練步態訓練一般對著鏡子進行。治療師從旁指出需要糾正之處,指導糾正,經反復練習以求熟練掌握與鞏固。步態訓練應設定可以達到的近期目標。可以從步態檢查中所用的各種動作中選取病人勉強可以完成但有缺點及困難的動作作為練習動作進行系統練習,達到目的後再改選難度更高的動作作為練習動作。練習時應令病人適當集中注意力,但不宜引起過度緊張,特別在肌痙攣時。練習一般每日進行1~2次,每次1~2小時,包括間歇休息,避免明顯疲勞。

步行練習時應採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包括採用適當的支架、拐杖、步行器、平行杠等。或給予人工的保護或扶持,防止跌倒,並使病人有必要的安全感。

步態訓練中要注意病人的全身適應能力,必要時進行坐、站的耐力練習、上肢及腹背肌肌力練習及心血管系統功能鍛煉,即用上肢運動或蹬車等方式進行的耐力運動練習,以適應步態異常時步行能耗的增加。

⑺ 人體觀察和測量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一、頭型的測量 (一)實驗原理 人的形態體形主要決定於遺傳因素,但是環境因素也影響著形態體形的多樣化。根據人類學的研究,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存在明顯的短頭化現象,頭型有逐步園頭化的趨勢。研究表明,頭型具有同血緣家族和同民族的類似性,但是同民族不同居住環境其頭型也有所不同,而營養水平的高低對頭型的園頭化也有一定影響。根據人體測量的標准測量點表,收集我國大學生頭型數據,並比較不同性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對頭型形成的影響。 (二)測量工具 彎角測徑規,數碼相機。 (三)測量方法和指標 1、頭長的測量 測量部位:眉間點到枕後點之間的距離 測量方法:受測者取坐姿,身體挺直,頭部正直,兩眼平視。測量者站在受測者的側面進行測量。 2、頭寬的測量 測量器具:彎角測徑規 測量部位:左右頭側點之間的距離 測量方法:受測者姿勢同山。測量者站在受測者前面進行測量。 3、頭長寬指數 頭長寬指數=頭寬/頭長×100 4、馬丁四分法 長頭型 X ——75.4 中頭型 75.5——80.9 園頭型 81.0——85.4 超園頭型 85.5——X 2、頭型測量:採用馬丁四分法,詳見測量辦法。 3、數據分析:將數據根據性別、民族、居住地分為不同的組,採用t檢驗對比男女之間、不同民族之間、南北不同溫度條件下頭型是否有區別。(t檢驗屬統計學方法,將在衛生統計學中詳細講授,目前統計方法學部分由教師統一來做) 二、的性別差異觀察與測量 (一)實驗原理 骨骼性別的鑒定,無論在人體測量學上或是法醫學上,都是重要的事情。現代人的兩性差別在骨骼上表現得不如化石人那樣明顯。對於性別特徵顯著得骨骼進行鑒定,並不是難事。但是對於一些特徵不顯得骨骼,情況就不是這樣了。在大量得骨骼材料中,總有一部分骨骼的特徵處於男女兩性變異范圍得重迭部分而難於辨認。單就顱骨(缺下頜骨)決定性別,一般有80%的標本可以確定,有下頜骨時可達90%,如再有其他的骨骼,特別是骨盆來幫助鑒定,則可以確定的標本可達95%以上。未成年骨骼的性別鑒定比成年骨骼為困難。所有的性別差異幾乎都是相對的,很難用絕對值來表示。一般來說,男性顱骨比女性顱骨較為粗壯。男女主要骨的性別差異見表1、2、3。通過對顱骨、骨盆等標本的觀察,判斷標本的性別,加深對骨學標本的認識,並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 表1、男女性顱骨的性別差異 男性 女性 較大而重,骨壁較厚 小而輕,骨壁較薄 顱腔較大 較小 肌嵴及肌線強烈發育 發育較弱 腦顱欠膨隆 較膨隆 顱骨較向後傾斜,凸度較均勻 額鱗下部較陡直,上部突然向後上彎曲 額結節、頂結節均欠明顯 顯著 顱面寬指數大 指數小 面骨較大 較小 面高寬指數大,即面部較狹長 面部較低矮 眉間和眉弓強烈發育 較弱 眶上緣較厚 較薄 犁狀孔較高、較狹 較低、較寬 上齒槽突較高 較低矮 牙齒較大 較小 顴骨較高、較粗壯 較低,較薄弱 顴弓較粗 較細 顳骨鼓部較大 較小 顳骨乳突較大,乳突上嵴顯著 顳骨乳突較小,乳突上嵴發育較弱 莖突、蝶骨嵴、翼突、枕髁均較粗壯 都較細弱 枕外隆凸、項上線等均粗大 都不明顯 枕大孔較大 較小 鼻後孔相對較小 較大 表2、男女下頜骨的性別差異 男性 女性 較大、較厚、較重 較小、較薄、較輕 下頜體較高、尤以聯合區為明顯 較低 下頜支較寬 較狹 下頜角區較粗糙,往往外翻 較細致 下頜角角度較小 較大 關節突較壯實 較細弱 頦突較重,往往近於方形 較小而欠凸出 表3、男女骨盆的性別差異 性狀 男性 女性 恥骨弓 夾角較小 較大 坐骨恥骨支 稍向外翻 顯著外翻 聯合部 高 較矮 閉孔 大,較近卵圓形 較小,較近三角形,相對較寬 髖臼 大,較朝外側方 較小,較朝前方 坐骨大切跡 窄而深 寬而淺 髂骨 高,較為陡直 較低,上部較向外張開 骶髂關節 大 較小和較斜 耳前溝 不常有 較常見和發達 骶骨 較高而窄,可有五節以上 較短而寬,上部曲度較小,骶岬較顯,一般為五節 整體骨盆 粗壯,肌嵴明顯 較細致 骨盆緣 心形 約呈圓形或橢圓形 真骨盆 較小 較斜、較淺和較大 (二)測量工具 游標卡尺,彎角測徑規,數碼相機。 (三)觀察測量方法與指標 1、顱骨及下頜骨的觀察:將顱骨置於法蘭克福平面(簡稱FH平面,又稱為眼耳平面,由三點組成,即兩側外耳門上緣點和左側眶下緣點構成的平面。如果左側眶下緣點損壞,可用右側眶下緣點),然後進行觀察及測量,對各項指標進行記錄。 2、骨盆的觀察測量:將骨盆置於解剖學標准姿勢,然後進行觀察及測量,對各項指標進行記錄 3、對於各項指標,應盡量採用定量數據進行描述,對於描述性數據應採用基本統一的標准。

閱讀全文

與人體解剖各關節測量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快速減脂肪方法 瀏覽:852
植物碳中和的計算方法 瀏覽:235
溢彩年華衣櫃的安裝方法 瀏覽:470
喉嚨燒心怎麼解決最快方法 瀏覽:738
甜椒功效和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601
打結的使用方法 瀏覽:596
哪些方法可以防止黑色痣生長 瀏覽:522
襄仲治療方法有那些 瀏覽:495
電腦配位鍵的計算方法 瀏覽:916
蝴蝶斑的簡單去除方法 瀏覽:793
摩擦傷如何處理方法 瀏覽:562
孩子發燒用什麼方法降溫 瀏覽:27
ve抹臉的正確方法 瀏覽:821
第三代試劑有哪些檢測方法 瀏覽:888
老年人淤青有什麼好方法 瀏覽:312
消防應急照明設備使用方法 瀏覽:354
舊衣服改鞋墊用什麼方法 瀏覽:639
嘉興面癱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瀏覽:783
家族如何建立激勵孩子上進的方法 瀏覽:859
tonymoly面膜使用方法 瀏覽: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