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潛艇的魚雷和導彈是從發射管裝進去的嗎
是的
潛艇魚雷基本都是從魚雷發射管裝進去的, 導彈的話看情況了;
如果是沒有垂直發射管的潛艇,導彈就是從魚雷發射管裝進去的;
如果有垂直發射管,那就不必了,,直接從垂直發射管裝進去
❷ 軍艦上的魚雷發射管在哪裡
一般在舷側。有直接放在甲板上的,也有內藏式的(處於艦體隱身的目的)。比較常見的是二聯裝的或三聯裝的324mm的,但也有用533mm的。
圖中紅圈部份即是。
❸ 潛射導彈多長,在潛艇內怎麼放置
彈道潛射導彈全部都是垂直放置的。發射艙蓋在潛艇的背部,通常是在指揮圍殼的後面,發射時潛艇通常處於水下一二十米的地方,先打開艙蓋,用高壓氣體將導彈彈出水面,再在空中點火發射。潛射導彈長度通常在10米以上,因此,戰略核潛艇的直徑也很大。有的導彈由於技術原因個頭很大,潛艇出於技術、成本的考慮又不能太大,因此出現了所謂「龜背」的設計,也就是有的戰略核潛艇的指揮圍殼後部高出來一大塊,那就是為了裝載大個頭的導彈而不得已的一種做法,我國的091級核潛艇,以及俄羅斯的德爾塔級核潛艇都是這種設計。只有戰略核潛艇搭載彈道導彈,攻擊型核潛艇只搭載巡航導彈。巡航式潛射導彈個頭小,因此所有的攻擊性核潛艇都沒有龜背設計。潛射巡航導彈有的是垂直發射的,但也有的是從魚雷管里發射的,後一種巡航導彈是跟魚雷混裝在一起的
❹ 潛艇的反魚雷裝置是什麼
潛艇反魚雷防護
潛艇的魚雷防護較水面艦艇要困難得多,這是因為:一則潛艇的防護必須是三維全向的,而不象水面艦艇可以是有限扇面或單一方向的,因而阻擋式方式不適用。再者潛艇處於水下,無法藉助於直升機和火箭一類快速運載手段施放軟硬殺傷器材,故攔擊式方式也難以施行。只能依靠誘餌在水中漂流或自航,速度不高,機動范圍有限。為打破這種困境,美國曾於1991年開始進行潛艇魚雷防禦武器計劃(SMTD)。
現代潛艇為防止魚雷襲擊,首先考慮了降低螺旋槳噪音級。螺旋槳的葉片作成傾斜式,使之逐漸進入尾流,只產生很小的噪音。為防止葉片同時對稱地進入尾流時可能會產生的振動效應,前蘇聯在彈道導彈核潛艇和巡航導彈核潛艇上採用了非對稱的5或7個葉片。英、美國家潛艇上使用泵噴射推進器以降低潛艇的噪音。
美國海軍在潛艇上還裝備了幾種聲干擾設備,以及裝在外部發射裝置里的MK2-0和1型聲學干擾器,以防止潛艇遭受魚雷襲擊。
英國潛艇使用一次性的「帶魚」魚雷干擾裝置。該裝置從潛艇上發射後,誘餌懸浮在水中,發出高強信號,以誘騙魚雷。
義大利研製的C303聲干擾器/誘餌系統,能以主/被動方式發出寬頻大功率音響信號,誘騙來襲魚雷偏離潛艇。整個系統由干擾器/誘餌、發射裝置和控制面板構成。
此外,潛艇上鋪設隔離瓦,能有效地吸收聲能,並建立阻抗失調,從而破壞沿殼體傳播的空氣層進入海洋的聲道。
如果能突破水下速度的障礙,就可為水下反魚雷開辟出新途徑。在這方面,國外的一些新動向有:
1.水下火箭彈。試驗彈的直徑為150毫米,長1500毫米,工作深度300米,速度達70~80節。比一般魚雷速度高。
2.水下超空泡射彈。研究表明:當彈丸在水下運動時,如果周圍全被所形成的空泡包圍(即所謂「超空泡」現象),則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所受的水下阻力,從而使彈丸獲得非常高的速度。如在彈上安裝火箭發動機以維持空泡,則可以增大射程。
以上火箭彈和射彈可使用常規發射手段發射,如標准型火炮、管式火箭炮(無後坐力)和鏜壓火箭炮等。另外一種更具革命性的發射方式就是下面要講的電磁發射器。
3. 電磁發射器。美國國防預研局(DARPA)資助的電磁發射器項目,據稱用3000兆瓦的單級電機,可把310克的彈丸均勻加速至4.3千米/秒。
雖然水下速度的障礙已經有所突破。但射彈的射程可能還不夠大,不足於用作攻擊性武器,但用於自衛,用作艦艇和潛艇對魚雷的「最後一道防線」還是大有希望的。
❺ 請問:德國214潛艇8個發射管是怎麼排列的基洛級魚雷管又是怎麼排列有什麼講究么另外,為什麼潛艇
基本原則是,魚雷在齊射的時候互相不影響,在發射導彈的時候能夠提高效率!。
214級 武器系統包括艇首8具自航式魚雷發射管可發射各型魚雷,其中的3、4、5、6號發射管可發射潛射「魚叉」導彈。8具發射管呈L型鏡像排列,這種配置的優點在於為兩側留出了寶貴的空間用於安裝配電板、控制面板或其他設備。另外艇內可放置8具備用魚雷或導彈,這樣1艘潛艇的標准配置是16件武器(魚雷或導彈)。魚雷(或導彈)可通過最上面的2個發射管裝入艇內。
基洛級位上下排列的6根魚雷發射管!!
❻ 攻擊型核潛艇有哪些方面的優勢
攻擊型核潛艇一般是以魚雷為主要武器,20世紀80年代以後,開始裝備反艦導彈。洛杉磯級除繼續裝備上述武器外,從1989年起開始裝備遠程對地攻擊的戰斧巡航導彈,每艘艇裝備12枚,採用垂直發射方式進行水下發射。海灣戰爭中,這級艇首次向伊拉克本土發射了十多枚戰斧導彈。
目前最新的潛艇是海狼級,1995年才服役,水下排水量9150噸,每艘艇造價29億美元,是最先進的一級艇。它的主要特點是噪音小,隱身性能好,水下航速高,攜載武器數量多,魚雷和導彈加在一起有50多枚。
蘇聯從50年代開始研製攻擊型核潛艇,已經發展了四代。最有名的是第三代A級艇,1983年服役,共建造了6艘。這級艇的水下排水量不大,只有3300噸,但航速特別高,達到了42節;潛深非常大,可達600-900米,從而成為世界上跑得最快、潛得最深的一級艇。
第四代中的麥克級,水下排水量達到9700噸,是世界上噸位最大的攻擊型核潛艇。英國和法國都發展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核潛艇,其中尤以法國的紅寶石級最為著名。
這級艇1983年開始服役,水下排水量只有2670噸,是世界上噸位最小的核潛艇。它的水下航速為25節,潛深300米,有66名艇員,裝備4個魚雷發射管,艇上備有18枚魚雷,同時還可使用魚雷發射管發射飛魚反艦導彈。
攻擊型核潛艇是採用核動力推進,但並不發射核導彈的戰術潛艇,所以限制戰略核武器條約對它沒有約束力。由於核動力裝置具有續航力幾乎沒有限制的巨大優點,所以使這種潛艇可以毫無顧忌地長期在水下航行,跟蹤敵方潛艇或水面艦艇,必要時發起突然襲擊。原來的攻擊型核潛艇武器比較單一,後來發展到可以裝備各種導彈之後,成了一個綜合多用途的水下攻擊平台,實際上它完全可以取代戰略導彈潛艇、巡航導彈潛艇、常規潛艇等各種潛艇,所以,發展前景非常廣闊。目前,印度等國正在致力於攻擊型核潛艇的研製。
❼ 為什麼核潛艇所有的彈道導彈都是必須垂直發射
首先說潛艇的導彈的安裝方式:
第一種,用魚雷發射管發射,這樣可以減少潛艇的艙蓋數量,增加密閉性,但是不便之處是受制於魚雷管的大小,導彈彈體的直徑不會過大,從而導致其發射的導彈是戰術的而非戰略的。
第二種,就是設置中後部的垂直發射系統。這樣做可以裝在更大型的導彈(戰略導彈)來增加潛艇的威懾能力,和作戰能力。缺點是,不能裝下長度過長的導彈。
誠如樓下所說的:讓導彈盡快進入高空,以達到最大范圍覆蓋。
但是更重要的是垂直發射系統有助於減少艙內的空間佔用,增加空間利用比例。
眾所周知,潛艇內的空間十分狹小,要安裝8枚甚至16枚戰略導彈,必須要很大的空間來保證導彈的安放,而且,導彈的儲藏是和發射筒合一的,所以,在導彈尺寸不變的情況下,垂直發射比傾斜發射的發射筒更短(就比彈體長那麼一點)
另一方面,如果採用傾斜方式安放導彈並且發射的話,其在潛艇內部的彈筒的長度要長於潛艇的直徑的,這樣以來,潛艇內部會形成無法充分利用的三角形區域(你可以想像下樓道內一樓的樓梯的背面的區域,站站不直,放東西放不了多少,但是不用又覺得可惜)所以各國在考慮導彈安放的問題上鎖採用的方案幾乎一致,垂直放置,這樣能有效的利用潛艇的空間。
現在再說會發射方式:既然潛艇的導彈都是垂直放置的,那麼其發射的時候也就自然而然的是垂直發射了。
在下拙見,高手勿噴,歡迎同好,前來雅正!
❽ 潛艇如何投放深水炸彈防水嗎
首先潛艇不能使用深水炸彈
而且深水炸彈是一種近現代武器 基本已經被淘汰了
深水炸彈又稱深彈(英語:depth charge),是一種用於攻擊潛艇的武器,通常裝有定深引信,在投入水中後下沉到一定深度會爆炸,殺傷附近的目標。通常由艦船或反潛飛機投放,也可以用反潛火箭投放(即火箭深彈)。現在它的反潛地位已慢慢地被艦載反潛魚雷或刺蝟炮取代。
不過現在我國海軍還在使用反潛深彈 (和深水炸彈有比較大的區別)
我想你想問的是 潛艇發射魚雷 導彈 這些武器時 怎麼做到密封
現如今魚雷發射裝置種類比較多。歸納起來,大體上可分為自航式發射裝置,氣動不平衡式發射裝置,水壓平穩式發射裝置, 氣動沖壓式發射裝置,空氣渦輪泵式發射裝置。
一,自航式發射裝置
自航式發射裝置,其工作原理就是把魚雷裝填到一個框架式的圓筒形柵狀管中,使其浸沒在水中,只要打開魚雷的扳機使魚雷發動機工作,螺旋槳產生的推力就使魚雷自動游出柵狀管。此發射方式的魚雷發射裝置的鼻祖,一戰前後各國海軍潛艇上裝備的大都是這種柵狀管。通常配置在潛艇耐壓殼外面的上層建築中,有固定式和可轉動式兩中。這種結果簡單的發射裝置可保證發射過程無氣泡,也不傾差。而且由於它沒有向魚雷提供能量的動力系統,所以很輕巧,使用簡單。它的缺點主要是對魚雷的要求較高,難以進行及時和必要的保養和維修。自航式魚雷發射裝置固有的弱點,一是不能發射無動力的武器,二是不能發射熱動力魚雷(此種魚雷是在發射離管後按要求延遲啟動)三是由於潛艇的結構尺寸限制,發射管不能太長,這使得魚雷增速不夠就出管。這使得發射魚雷時的潛艇航速受到限制。這種發射方式已經基本淘汰。
二,氣動不平衡式發射裝置
氣動不平衡式發射裝置,簡稱氣動式發射裝置。它是在柵狀管式結構的自航式魚雷發射裝置之後出現的,為二戰期間世界各國海軍潛艇廣泛採用的一型發射裝置。工作原理如下:既把魚雷(水雷)裝填在帶有前蓋和後蓋的密封圓筒形發射管中,在發射前打開前蓋,然後根據命令,打開發射開關,使貯存在發射系統的高壓空氣瓶(又稱發射氣瓶)中的壓縮空氣進入發射管里魚雷的尾部,進入魚雷尾部的壓縮空氣膨脹做功,把魚雷和雷體附近及周圍的海水一塊擠出發射管。為了保證潛艇的隱蔽性,不允許高壓空氣泡溢出發射管外而暴露前潛艇在水下的位置。同時要求發射魚雷(單射或齊射)後的潛艇姿態基本不變,根據這些要求,氣動式發射裝置通常由魚雷發射管,空氣發射系統,註疏水系統組成。
氣動式發射裝置可發射各種類型的魚雷,也能布放無動力的水雷以及相應結構尺寸的水聲干擾器材等。每根發射管和一套與其協同工作的發射系統等便構成一套獨立而完整的發射裝置。通常的中型潛艇艏配置4~8管,艉2~4管。氣動式發射裝置的最大發射深度為80~100米左右。要在增大,技術難度大大增加。據悉美國的氣動發射裝置最大發射深度為61米。前蘇聯在70,80年代建造的常規潛艇上仍使用此發射裝置,為克服由於發射能量大引起艙室增壓過大艇員無法承受等技術難題,採用遙控遙測等新技術和隔艙發射及控制發射過程中廢氣排放進艙內的速率等辦法,研製出了гс-240型氣動無泡式發射裝置,配置在1982年建成服役的877型中型常規潛艇上。
三,水壓平衡式發射裝置(即液壓式)
隨著核潛艇的出現,潛艇的航速和潛深等性能大大提高,而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出現,使得潛艇在現代海戰中的作用和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為了對付這些潛艇,反潛和潛艇戰成為各海軍大國密切關注並抓緊研究的重要課題。為了適應潛艇水下作戰的需求,魚雷向著高速,遠航程,大深度,智能制導和大威力這些目標發展。因而魚雷發射裝置必須與所使用的魚雷及所配置的潛艇相適應。美國花費巨大的人力和物理,於50年代末期研製出能在水下300~600米深度發射魚雷的新型魚雷發射裝置——水壓平衡式魚雷發射裝置。隨後不斷的予以改進並提供給英國,日本及其其他盟國。1967年服役的美國「鱘魚」級攻擊型核潛艇裝備了mk63型,1976年服役的「洛杉磯」級裝備了mk67型。70年代末到80年代前蘇聯建造的「台風」級等核潛艇上也裝備了水壓平衡式魚雷發射裝置。
水壓平衡式發射裝置是在氣動不平衡式發射裝置中增加了一個水壓平衡系統,其功用就是讓待發射的魚雷後部也與舷外海水相同,使得在發射過程中當魚雷向前運動時原來作用在雷頭上的海水背壓被作用在雷尾的背壓抵消,這樣一來,在發射過程中所需要的發射能量——壓縮空氣的壓力和容積保持定值,不再隨發射深度的增大而增多。這就是所謂的「平衡式發射」,也叫做「平衡發射原理」。
水壓平衡式魚雷發射裝置是由氣動不平衡式發射裝置改進而成的。它的功能與後者相同,其組成和結構形式,則與所使用的武器的性能,結構密切相關,可分為內置式和外置式兩中。通常該型發射裝置大都配置在艏或艏的艙兩側,以便在艏部安放結構尺寸較大的聲納基陣。由於採用了平衡發射的原理,使得所消耗的發射工質的能量基本上保持定值,因而能在航行深度不大於600米的大中型潛艇上配置。該發射裝置較好的解決了潛艇在水下大深度發射魚雷等武器的技術難題。但由於採用了往復活塞式的工作原理,水缸和氣缸的結構尺寸就比較龐大,其安裝要求比較高。在100米以上的大深度發射時,由於氣缸,水缸和發射管分別安裝在不同的部位,艇體變形難免要影響發射過程的正常進行。
四,氣動沖壓式發射裝置
氣動沖壓式發射裝置由法國研製成功,首先裝備於64~70年建造的「女神」級常規潛艇上,其型號為1h-55b和ed-65型,配置在艇首和艇尾。此兩型發射裝置由於發射之後不能裝填備用魚雷等原因,後經過改進而研製成iq-63a型發射裝置,分別裝備在72-78年建造的「阿戈斯塔」級常規潛艇和82年服役的「紅寶石」級攻擊核潛上。
氣動沖壓式發射裝置比水壓平衡式發射裝置體積小,重量輕。每具發射管自有一沖壓器,便於根據作戰需要組織齊射,齊射間隔時間不受結構的限制。但該裝置通過沖壓器把發射推力集中加在魚雷尾部,這就要求所發射的魚雷等武器必須能承 受所作用的集中載荷。存在不平衡度,就限制了它在水下更大深度上的使用。此外,在發射管後蓋上安裝一個較長的沖壓器不僅使得開關操作不便,而且所需的回轉空間位置頗大,對潛艇總體布置和充分利用寶貴的空間也很不利。所氣動沖壓式發射裝置發射裝置僅有法國的潛艇使用。
五,空氣渦輪泵式發射裝置
空氣渦輪泵式發射裝置是水壓平衡式發射裝置的改進和發展的產物。水壓平衡式發射裝置的發射過程是高貯存在發射氣瓶中的高壓氣體進入氣缸中膨脹作功,帶動與氣缸活塞連為一體的水缸活塞運動,利用海水的不可壓縮性使魚雷出管離艇。
在發射的過程中,要求流入發射管里的海水量必須與待發射的魚雷的排水量相同才行。這種發射裝置自然比較龐大和笨重,而且安裝要求頗高,僅適用於噸位較大的潛艇配置使用。
70年代末,英國海軍部科學研究中心提出了對潛艇上所使用的往復活塞式水壓平衡發射裝置的改進要求。經過劍橋咨詢公司的可行性研究,由英國史達臣.亨曉公司開發研製了空氣渦輪泵式發射裝置。
該發射裝置的基本運動件是一台空氣渦輪泵,它由一個程式控制發射閥控制。發射過程中,魚雷(導彈,水雷)通過安裝在靠近發射管後部的進水閥泵入到發射管里的海水推出。發射用的海水是由空氣渦輪泵從舷外吸進的。舷外的海水的吸入使得水艙的海水增壓。在發射時打開所選定的發射管上的進水閥讓海水進入相應的發射管中。一台空氣渦輪泵式供幾個發射管共用。但為了貯備量和提供迅速齊射的能力,在大型潛艇上,通常配置兩個獨立的空氣渦輪泵式發射系統。對於小型潛艇可以只配置一台空氣渦輪泵式發射系統。發射過程的能量控制是靠程式控制發射閥(pfv)來完成。根據發射時間程式控制發射閥調節由高壓空氣瓶提供給空氣渦輪的氣流量。空氣渦輪直接驅動海水泵,因而提供給它的空氣量直接影響發射迴路中水的流量和武器發射速度的分布。
該裝置結構布置比較簡便,省掉了結構尺寸龐大和笨重的氣缸和水缸等組件,既節省空間,又可直接利用海水的靜壓力作為水泵的進口壓力,這使得在發射過程 中作用在魚雷頭部和尾端的海水靜壓力基本相同,由於作用方向相反而相互抵消。 其結果就使發射武器所需的能量為定值,與發射深度無關。這就滿足了潛艇在最大工作深度范圍內的任意航行深度上根據作戰需要,按艇長的命令立即發射魚雷。
該型發射裝置已配置在70年代末至90年代建造服役的美英最新一代潛艇上。如 美國的「俄亥俄」彈道導彈核潛艇,「海狼」攻擊型核潛艇,「決心」級彈道導彈 核潛艇。空氣渦輪泵式發射裝置是現今已裝備海軍的世界上性能最好的魚雷發射裝置 。
發射導彈方式有和魚雷類似的 比如反艦導彈 (同樣也是從魚雷管發射的
還有就是巡航或者彈道導彈 一般以冷發射為多 先以壓縮高壓空氣彈出水面 再點火
還有就是純靠水下點火 靠高壓力不讓進水
望採納!!
❾ 美國攻擊型核潛艇的結構是怎樣的
自洛杉磯首艇服役後,已有16個年頭?美國海軍已開始建造新型攻擊型核潛艇,代號為SSN-21的海狼級?
1989年10月開工?採用SSN-21代號,意味著這將是21世紀的潛艇?
此型潛艇的水下速度達35節,由於採用自然循環反應堆和電力推進,安靜程度比洛杉磯級提高不少,最大下潛深度增大到600米?
艇體類似海豚,採用長寬比較小的水滴型線型,指揮台圍殼為窄小的流線型?水平舵移至艇首,採取嵌入式?螺旋槳外,罩有導管,以改善尾流及屏蔽螺旋槳的雜訊?
魚雷發射管安裝在艇首,直徑由傳統的533毫米增大到660毫米(外經達762毫米),管數亦從4管增大到8管,增大魚雷發射管的直徑是為了使MK-48魚雷能以自航方式發射,從而可實現隱蔽發射,而且將來開發出的新的大型水中兵器也可從這大直徑發射管發射?
由於增加了發射管並具有快速發射能力,該級艇不再設專門的垂直發射管?
採用以上種種新措施的結果,使水下排水量高達9150噸;艇員數與洛杉磯級相同,133人?
海狼級屬第四代攻擊型核潛艇,但造價昂貴,總經費預計達16.87億美元,在目前冷戰時代結束,防務削減,軍費減少的形勢下,可能只建一艘,就停下來,轉而建造較便宜的艇型?
❿ 核潛艇 內部原來是分3層到4層的嗎
一般分三到四層,又分為艏、舯、艉艙段。
艏艙段有魚雷發射管和艏聲納,一般艏聲納為球形陣或柱形陣。魚雷管有放在上層的,也有放在中層的,不同的潛艇不太一樣。像美國核潛艇多用大型的球艏聲納,魚雷管布置為避開聲納,位於潛艇中層兩側。而俄國潛艇多用柱形陣聲納,則雷魚管位於上層正前方。魚雷管後面一般是彈葯艙。此外,艏艙段還有設備艙、底層有艏蓄電池艙。
舯段多為住艙。包括上層(指揮塔下面)的指揮艙,再往下一到兩層的住艙(一般靠後一些的地方還有食堂、醫療艙等等),廁所和休息室也在這個區域。當然,大型的核潛艇在艏、艉艙段也有住艙與休息室,以便於船員快速到崗。此外,此艙段的下層多為舯設備艙。
再往後有彈道導彈的垂直發射艙段(戰略核潛艇才有。不是所有的潛艇都有。也有一些攻擊核潛艇有巡航導彈的垂直發射系統)。
再往後是機輪了。上兩到三層是核反應堆及蒸汽輪電機,底層是艉蓄電池艙。再往後一般還有備用的中速柴油機。再往後是電機和推進系統。氣幕彈也一般安裝在這個位置。
艏、舯、艉艙段還有蓄水艙段,可以用來平衡潛艇,也可以用來控制潛艇上浮、下沉。
一般核潛艇容納人數在100人左右。核潛艇水下續航力理論上來說沒什麼限制,幾年甚至幾十年都沒有問題。因為核燃料幾年到幾十年才補充一次,甚至可以一直可以用到退役。但海上自持力(水、食口補給)一般在60天左右(通常不超過90天)——當然可以做得更大,主要考慮人在長時間潛航的心理承受能力。
一般核潛艇是不安裝攝像頭的。因為深海幾乎是全黑的環境,即便使用人工照明,能看到的距離也是非常短的。而聲納一般可以作用幾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但一般要利用第二、第三匯聚區才能做到這一點)。當然也可以在淺海域升起潛望鏡,但不升到頂,潛望鏡還在水裡,也能看到水裡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