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安裝方法 > 脛股角測量方法

脛股角測量方法

發布時間:2022-06-29 04:58:31

1. 股三角是什麼意思

股三角是人體大腿上端內側腹股溝緣,位於股前內側部上1/3,為底在上、尖朝下的三角形凹陷。由腹股溝韌帶、縫匠肌和長收肌圍成。從外向內有股神經、股動脈和股靜脈及其分支,還有股管(空隙)等結構。

股三角在大腿的前面上部,上界為腹股溝韌帶,內側界為長收肌內側緣,外側界為縫匠肌的內側緣。前壁為闊筋膜,底為髂腰肌、恥骨肌和長收肌。

股三角的結構由外向內依次為:股神經、股鞘及其包含的股動脈、股靜脈、股管和腹股溝深淋巴結、脂肪組織等。



(1)脛股角測量方法擴展閱讀

股三角組成部分:

1、腹股溝韌帶

腹股溝韌帶位於大腿與腹交界處之凹溝,髂部呈三角形,上界自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緣,內界為腹直肌外側緣,下界為腹股溝韌帶,藉以與股部相隔,為識別腹股溝疝和股疝的標記。該區各層結構薄弱,承受腹內壓力大,精索、子宮圓韌帶均從此通過,因此,為疝的好發部位。

2、縫匠肌

縫匠肌起自髂前上棘,斜向內下方,經膝關節內側,止於脛骨上端內側面。每一縫匠肌可有動脈5~13支,平均為7.6支,它們大致均勻地分布於肌的全長。縫匠肌的上部(長15厘米左右)主要由股深動脈和旋股外側動脈的分支供給。

2. 臨床上最常見的護理觀察有哪些

常見症狀的觀察及護理

第一節發熱

一、發熱的定義:病理性的體溫升高超過一般人的正常范圍稱發熱。

發熱是疾病的常見症狀,也是機體對致病因子的一種防禦反應,但長期發熱可使體內能量物質大量消耗,引起重要器官功能發生障礙。

二、引起發熱的原因:

(1)感染性發熱臨床上最常見,包括生物性病原,如細菌、病

毒、立克次氏體、原蟲、寄生蟲等感染引起。

(2)非感染性發熱中樞性發熱、吸收熱、變態反應性發熱、內分泌與代謝障礙所引起的發熱。

三、發熱程度的劃分(以口腔溫度為計):

(1)低熱體溫37.5-37.9℃

(2)中等熱體溫38-38.9℃。

(3)高熱體溫39-40.9℃。

(4)超高熱體溫41℃以上。

四、熱型:

(1) 稽留熱 ( 2 )弛張熱 (3)間歇熱 (4)不規則熱

五、對高熱病人的觀察及護理:

1.卧床休息,減少活動。

2.保暖,必要時給熱飲料。

3.心理護理病人高熱時易產生焦慮和恐懼心理。護理員應體

貼、安慰病人,及時有效地解除軀體痛苦,以消除其不安心理。

4.降溫 較好的降溫措施是物理降溫。體溫超過39℃,可用冰袋冷敷 頭部,體溫超過39.5℃時,可用酒精擦浴、溫水擦浴或作大動脈冷敷。 物理降溫半小時後觀測體溫,並做好記錄。

5.密切觀察高熱病人應每隔4小時測量體溫一次,注意觀察病人的面色、脈博、呼吸、血壓及出汗等體症。

6.營養和水分的補充給病人營養豐富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鼓勵少量多餐,多飲水。

7.口腔護理應在晨起、睡前的飯後協助病人漱口或用棉球揩擦,防止口腔感染,口唇乾裂者應塗油保護。

8.保持清潔在退熱過程中病人大量出汗,應及時擦乾汗液,

更換衣服及床單、被套、以防著涼。

第二節頭痛

一 頭痛的定義:頭痛,是指額、頂、顳、枕部的疼痛,系頭部痛覺神經纖維受理化刺激或感染、血管病變,缺氧等引起。頭痛可以是某些嚴重腦病的信號,也見於高級神經活動失調或全身性疾病。

二、致病因素:

可由感染、血管病變、顱腦佔位性病變或外傷等直接刺激或牽拉顱內血管、硬腦膜引起;或由五官、頸椎、頸肌病變引起;也可由於高熱、高血壓、缺氧、過敏反應等造成顱外軟組織內血管的收縮、舒張而引起;或由於中毒、代謝障礙或神經官能症引起。

三、身心狀況:

1、頭痛的特徵及其伴隨症狀常可提示病因診斷。

2、心理反應頭痛發作時痛苦難忍,病人常有輾轉反側、呻吟、哭泣,表現出焦慮、恐懼心理。

四、護理措施:

1、觀察評估頭痛的部位、性質及伴隨症狀。對非器質性病變引起的頭痛病人,給予心理安慰,以解除焦慮和緊張情緒。將病人安置在安 靜、光線較暗的環境中休息,保持舒適體位,促進身心放鬆,可減輕頭痛。必要時遵醫囑給予鎮痛葯。

2、頭痛伴顱內壓增高的病人,應絕對卧床休息,床頭可以抬高15°-30°,伴嘔吐者應注意頭偏向一側,防止誤吸嘔吐物。

3、保持病人大小便通暢,避免因用力增加顱內壓而加重頭痛,必要

時可給予開塞露通便。

4、密切觀察意識、瞳孔、脈搏、血壓及頭痛症狀的改善情況。

第三節胸痛

一、胸痛的定義:

胸痛是指胸部的感覺神經纖維受到某些因素(如炎症、缺氧、物理和化學因子等)刺激後,產生沖動傳至大腦皮質的痛覺中樞而引起的局部疼痛。

二、致病因素:呼吸系統疾病有胸膜炎、胸膜腫瘤、自發性氣胸、肺炎、原發性支氣管肺癌等,胸壁疾病有皮下蜂窩織炎、肋骨骨折、帶狀皰疹等,以及心血管疾病、縱隔疾病等。

三、身心狀況

1、胸痛的特徵

2、心理狀態有無煩躁不安、焦慮、恐懼等。

3、伴隨症狀有無發熱、咳嗽、咯血、呼吸困難、發紺、心悸、休克等。

四、護理措施:

1、保持病室內清潔、安靜、光線柔和,協助病人維持舒適的卧位。

2、指導病人在咳嗽、深呼吸或活動時用手按壓疼痛的部位以制動。

3、對胸痛劇烈者,遵醫囑使用鎮痛劑或麻醉性鎮痛葯,觀察並記錄療效及不良反應。

4、指導病人採用減輕疼痛的方法,如放鬆技術、局部按摩、穴位按

壓、欣賞音樂等,以轉移對疼痛的注意力,延長鎮痛葯用葯的間隔時間,減少對葯物的依賴性和成癮的危險。

第四節惡心、嘔吐

一、惡心、嘔吐的定義:

惡心,是一種特殊的主觀感覺,是欲將胃內容物經口吐出的不適感。是延髓的嘔吐中樞受到刺激的結果。

嘔吐,是指胃內容物或部分腸內容物經食管、口腔排出體外。嘔吐可將胃內的有毒物質排出體外,對人體有保護作用;但持久而劇烈的嘔吐可引起脫水、電解質紊亂、酸鹼平衡失調和營養障礙等不良後果。

二、致病因素:

1、消化系統疾病 如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幽門梗阻、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膜炎、腸炎、急性腸梗阻等。

2、中樞神經系統疾病 如腦膜炎、腦炎、急性腦血管疾病、腦腫瘤、腦外傷等。

3、心血管疾病 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

4、葯物 如抗癌葯、雌激素、洋地黃、某些抗生素等。

5、代謝及內分泌疾病 如甲亢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腎衰竭、低血鉀、妊娠劇吐等。

三、身心狀況:

1、惡心 輕度惡心;嚴重的惡心。

2、嘔吐 主要是通過對嘔吐物性狀的觀察、嘔吐與進食的關系、以

及嘔吐時伴隨的身心狀況進行評估。

四、護理措施:

1、心理護理安慰病人,解除其緊張心情,安置病人休息,保持環境清潔、安靜以溫和、關心的語言和態度對待病人。

2、協助病人採取合適的體位,如坐位或側卧位。對昏迷的病人取仰卧位,頭偏向一側,盡可能吸凈口腔嘔吐物。

3、嘔吐後協助病人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潔。對昏迷者用紗布為其清潔口腔時,避免刺激舌、咽、上齶,以防再次誘發嘔吐。

4、按醫囑適當給予鎮吐葯物,並注意毒副反應。

5、對反復大量嘔吐,持續時間較長者,應密切觀察其血壓、脈搏、皮膚及出汗的情況,准確記錄出入液體量以供醫生參考。

6、嘔吐不止者,需暫停進食。嘔吐停止後,可給予熱飲料,以補充水分。

7、意識障礙病人嘔吐時,應採取相應的護理措施,防止窒息和肺炎

並發症的發生。

8、嘔吐物處理 記錄嘔吐物的性質、量、色味,根據需要保留嘔吐物送驗。盛嘔吐物的容器和痰盂等應消毒後備用。

第五節咳嗽、咳痰

一、 咳嗽、咳痰的定義:

咳嗽是人體的一種保護性反射動作,具有重要的呼吸道局部防禦作用,可將外界侵入呼吸道的異物和呼吸道內分泌物排出體外。但是,劇烈、頻繁和長久的咳嗽對人體不利,可加重呼吸和循環的負擔、誘發呼吸道出血和自發性氣胸,還可使呼吸道內感染擴散,影響睡眠和消耗體力等。

痰液是呼吸道內的分泌物,病理情況下痰量增多,由漿液、粘

液、各種炎症細胞、壞死脫落的黏膜上皮細胞、異物和病原微生物等

組成。藉助咳嗽排出痰液的動作稱咳痰。

咳嗽伴有痰液稱濕性咳嗽,咳嗽無痰稱乾性咳嗽(乾咳)。

二、致病因素:最常見的病因是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如支氣管炎、肺炎、肺結核、胸膜炎等,也可由理化因素(吸煙、刺激性氣體、冷熱空氣)過敏因素、異物、腫瘤、胸部創傷等引起。此外,循環系統疾病所致的肺淤血、肺水腫,累及呼吸系統的傳染病、寄生蟲病、全身性疾病,如麻疹、肺阿米巴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等,也可引起咳嗽、咳痰。

三、身心狀況:

1、咳嗽 應從咳嗽的性質、節律、時間、病程,是否有效咳嗽,是否影響休息、睡眠和食慾等方面進行評估。

2、咳痰 應評估痰液的顏色、氣味、量、粘稠度,以及是否容易咳出、在何種體位時易於排痰等。

3、伴隨狀況有無發熱、咯血、胸痛、呼吸困難、發紺等。

四、護理措施:

1、向病人及家屬說明有效咳嗽和排痰的重要性,鼓勵病人咳嗽咳

痰。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潔凈,每日通風2次、每次15-30分鍾,保持適宜的溫度(18-22℃)、濕度(50%-70%),必要時地面灑水。

2、每日為病人做口腔護理2次。

3、按醫囑監督病人按時服葯;鼓勵神志清醒的病人在心、腎功能耐受的范圍內多飲水。

4、對無效咳嗽者,指導有效咳嗽、協助排痰。對無力排痰者,輔以

胸部叩擊排痰法。

5、對痰液黏稠者,輔以超聲霧化吸入酶制劑和抗生素,或蒸汽入。

6、對因疼痛而懼怕咳嗽、咳痰者,給予心理上安慰,按醫囑採取相應的止痛措施,疼痛緩解後鼓勵其咳嗽、咳痰,咳嗽時協助按壓胸部以減輕疼痛。

7、密切觀察病人咳嗽、排痰情況,出現咳痰不暢、呼吸困難症狀加重等窒息先兆時,立即報告醫生。

第六節腹痛

一、腹痛的定義:

腹痛是指局部的感覺神經纖維受到某些因素(如炎症、缺血、理化因子或直接侵犯等)刺激後,產生沖動傳至痛覺中樞,所產生的疼痛感。

二、致病因素:

1.腹腔臟器疾病 如胃、腸、肝、膽、胰腺、腎等臟器的炎症、腫瘤、外傷、梗阻等。

2.胸腔臟器疾病 如肺炎、急性心肌梗死。

3.脊柱疾病 如胸椎結核、轉移瘤。

4.全身性疾病 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血卟啉病、鉛中毒等。

三、身心狀況:

1、腹痛的特徵

2、影響腹痛的因素

3、伴隨狀況常伴有休克、嘔吐、腹瀉、便秘、血便、嘔血及腹部包塊等。

四、護理措施:

1、病室內清潔、光線柔和、環境安靜,保持情緒穩定,避免刺激性

語言。

2、協助病人維持舒適的體位、減輕疼痛。如急性腹膜炎時協助病人

取屈曲位,以使腹部肌肉放鬆,減輕疼痛

3、指導病人合理飲食,如消化性潰瘍者禁食酸性食物;膽結石者禁

食油膩食物等。

4、對腹痛劇烈者,遵醫囑給予解痙、鎮痛葯,並觀察記錄療效及不 良反應。

5、密切觀察腹痛的病情變化和病人的全身狀況,如腹痛加劇、全身狀況惡化、應及時報告醫生處理。

6增強病人對治療的信心,介紹緩解疼痛的方法,延長使用鎮痛葯物的間隔時間,從而減少對葯物的依賴性和成癮性。

第七節呼吸困難

一、呼吸困難的定義:

呼吸困難是呼吸功能不全的重要症狀,病人主觀上感到空氣不足、呼吸費力,客觀上表現為呼吸頻率、深度和節律的異常,嚴重時出現鼻翼扇動、張口抬肩、端坐呼吸、皮膚粘膜發紺等。可由呼吸系 統疾病、循環系統疾病、中毒性疾病、血液病、神經精神疾病等引起。

本節討論呼吸系統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難。

二、致病因素:

呼吸系統疾病所致的呼吸困難,稱肺源性呼吸困難,系通氣、換氣功能障礙致缺氧和(或)二氧化碳瀦留引起。分為3種類型:①吸氣性呼吸困難,系喉、氣管、大支氣管管腔狹窄或不全性阻塞所致,由炎症、水腫、異物或腫瘤引起;見於喉頭水腫、喉頭有異物者。②呼氣性呼吸困難,系肺泡彈性減弱、小支氣管痙攣狹窄所致,見於喘息型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氣腫等;③混合性呼吸困難,系肺部病變廣泛、呼吸面積減少、影響換氣功能所致,見於重症肺炎、廣泛肺纖維化、肺水腫、心功能不全、大量胸腔積液和氣胸等。

三、身心狀況:

1.起病的緩急

2.判斷呼吸困難的類型

3.判定呼吸困難的程度

4.心理狀態有無焦慮、緊張、煩躁不安等表現。

5.伴隨狀況應評估皮膚粘膜的色澤變化,有無發熱、頭痛、失眠、

意識障礙等表現,以及呼吸技術應用的狀況等。

四護理措施:

1、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和適宜的溫度、濕度;協助病人取舒適的體位,

如抬高床頭、半坐卧位。

2、教會病人正確的咳嗽、排痰方法,以確保有效咳嗽和順利排痰,

若病情許可,每2小時改變1次體位,以利痰液的移動和清除,必要時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

3、按醫囑給予抗感染葯物、支氣管舒張葯、祛痰劑和合理吸氧。

4、指導病人採取有效的呼吸技術:①縮唇式呼吸法②膈式呼吸法

5病情許可時,有計劃地逐漸增加每日的活動量,但避免過度勞累。

6向病人說明預防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性和吸煙的危害性,指導病人注意保暖,避免到人多和空氣污濁的地方,實施戒煙計劃。

3. 頸根部的主要縱行結構是



骨科醫生幾乎每天都能碰到因韌帶損傷而就診的人群,可導致韌帶損傷的因素也有很多。雖然每天都在診斷,但你知道如何快速定位具體的韌帶損傷嗎?此時,熟悉全身韌帶的解剖、起止點及分布走形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全身主要韌帶的解剖、起止點及分布,值得學習借鑒!

(一)韌帶的定義及作用

韌帶:連於相鄰兩骨之間的緻密纖維結締組織束。可呈索狀、板狀或膜狀。

韌帶通常分布在關節的周圍,有連接兩骨及限制關節運動的作用,可增強關節的穩定性。

位於關節囊外的稱囊外韌帶。有的與囊相貼,為關節囊的局部增厚,如髖關節的髂股韌帶;有的不與囊相貼,分離存在,如膝關節的腓側副韌帶。位於關節囊內的稱囊內韌帶,被滑膜包裹,如膝關節內的交叉韌帶等。

韌帶和關節囊分布有豐富的感覺神經,損傷後極為疼痛。

(二)脊柱韌帶起止點的精細解剖

1.前縱韌帶

很堅韌,為人體中最長的韌帶。上方起自枕骨的咽結節,向下經寰椎前結節及各椎體的前面,止於第1或第2骶椎的前面。

韌帶的寬窄與厚薄各部不同,於胸椎部及各椎體前面的部分均較窄而略厚;於頸腰部和椎間盤前面的部分則相反,即較寬而略薄。

前縱韌帶由三層並列的縱行纖維構成,淺層纖維可跨越3~4個椎體;中層者跨越2~3個椎體;而深層纖維僅連結相鄰的兩個椎體。它與椎間盤及椎體的邊緣緊密相連,但與椎體上下緣之間的部分則連結較為疏鬆。可限制脊柱過度後伸。

2.後縱韌帶

細長而堅韌,位於椎體的後方,椎管的前壁。起自第二頸椎體,向上方移行於覆膜;向下沿各椎體的後面至骶管,與骶尾後深韌帶相移行。

韌帶的寬窄與厚薄各部也不同,在頸椎、上部胸椎及椎間盤的部分則較寬;而下部胸椎、腰椎和各椎體的部分則較窄。

其淺層纖維可跨越3~4個椎體;而深層者只連結相鄰的兩個椎體之間。其與椎體的上、下緣之間則緊密相連,而與椎體後面的連結則較松,其間有椎體的靜脈通過。

3.弓間韌帶或稱黃韌帶

本身呈膜狀,由彈力纖維構成,位於相鄰的兩個椎弓之間。上方起自上位椎弓板下緣的前面,向下止於下位椎弓板的上緣及後面。

韌帶的前面凹陷,正中部有一裂隙,為靜脈所穿通。其厚薄與寬窄各部不同,於頸椎部則較薄而寬;胸椎部者則較窄而略厚,其中以腰椎部者最厚。

此韌帶有時發生肥厚,可壓迫馬尾或神經根,常發生在第4與第5腰椎之間。可限制脊柱過度前屈,並維持身體直立姿勢

4.橫突間韌帶

連結相鄰的兩個橫突之間,在頸椎部此韌帶常缺如;胸椎部者常呈細索狀;腰椎部者發育較好,呈膜狀。

5.棘間韌帶

較薄,連結相鄰的兩個棘突之間,從棘突根部至其尖部,呈矢狀位;後方移行於棘上韌帶。在腰部者則寬而厚,呈四方形;胸椎部者則窄而較長;頸椎部者則往往發育不佳。

6.項韌帶

為三角形的彈力纖維膜。其底部向上方,附著於枕外隆凸和枕外嵴;尖部向下方,與寰椎後結節及下六個頸椎棘突的尖部相連;其後緣游離而肥厚,為斜方肌的附著部。

項韌帶於四足類動物很發達,具有協助肌群支持頭頸部的作用。在人類屬退化結構,作用類似於黃韌帶,與維持身體的直立姿勢有關。

7.寰枕前膜

其形態比較寬闊,連結枕骨大孔前緣與寰椎前弓上緣之間。韌帶的前面中部,因有前縱韌帶移行而變厚;其兩側略薄,多與關節囊相癒合。

8.寰枕後膜

較寰枕前膜薄而略窄,連結枕骨大孔後緣與寰椎後弓上緣之間。該膜的中部略厚;其前面與硬脊膜緊密相連;後面接頭後小直肌;兩側移行於關節囊;其與寰椎後弓的椎動脈溝之間,圍成一管,其內有椎動脈和枕下神經通過。

9.寰枕外側韌帶

連結寰椎橫突的上面與枕骨的頸靜脈突之間,有加強關節囊外側壁的作用。

10.寰樞前膜

長而堅韌,位於兩側的寰樞關節之間,上方起自寰椎前弓的前面和下緣,向下止於樞椎體的前面。膜的中部因前縱韌帶相移行而增厚。

11.寰樞後膜

薄而寬闊,位於寰椎與樞椎之間,連結寰椎後弓的下緣與樞椎椎弓上緣之間。其中部略厚,兩側有第2頸神經穿過。

12.寰椎橫韌帶

堅韌而肥厚,連結寰椎左右側塊的內側面。前面微凹;中部略寬,有一纖維軟骨構成的關節面,其與樞椎齒突後面的關節面相關節。

寰椎的椎孔,由此韌帶分成為前、後兩部:前部小,只有齒突;而後部大,容納脊髓及其被膜等。自韌帶中部,向上、下方各發出一條縱行纖維束,前者稱為上腳,其末端附著於枕骨大孔前緣。後者稱為下腳,其與樞椎體的後面相連。此上、下二束纖維與寰椎橫韌帶共同構成寰椎十字韌帶。

當暴力引起寰椎橫韌帶撕裂時,齒突則移向後方,從而壓迫延髓引起嚴重的後果。

13.覆膜

位於椎管內,寬闊而強韌,自斜坡沿齒突及其周圍的韌帶後面下降,於樞椎體的後面移行於後縱韌帶。其外側與寰樞外側關節的關節囊相癒合;前面連結寰椎十字韌帶。

14.翼狀韌帶

為強韌的圓索狀韌帶,左右各一條,位於寰椎橫韌帶的上方。起自齒突尖的兩側,各自斜向外上方,止於枕骨髁內側面的粗糙部。並分別與寰齒前、後關節囊及寰枕關節囊相癒合。可限制頭部過度的前俯和旋轉運動。

15.齒突尖韌帶

為細小的索狀韌帶,位於兩側翼狀韌帶上緣之間,連結齒突尖與枕骨大孔前緣,並分別與寰枕前膜和寰椎十字韌帶(上腳)相癒合。頭部後仰時緊張;前俯時鬆弛。

16.骶尾前韌帶

位於骶骨及尾骨的前面,為前縱韌帶向下的延續部分,到達骶、尾骨的前面而終止。

17.骶尾後深韌帶

為後縱韌帶的延續部分,沿第5骶椎體和第1尾椎體的後面下降,於第1尾椎的下緣與終絲及骶尾後淺韌帶癒合。

18.骶尾後淺韌帶

為棘上韌帶的延續部,自骶管裂孔的邊緣,沿尾骨的後面下降。此韌帶經過骶管裂孔的上方,幾乎完全封閉該孔。

19.骶尾外側韌帶

連結骶骨外側緣的下端與第1尾椎橫突之間。其上方與骶結節韌帶癒合;其與骶骨外側緣之間,圍成一孔,有第5骶神經的前支通過。

20.尾側韌帶

連結尾骨尖與皮膚之間。

(三)顳頜部韌帶起止點的精細解剖

1.顳下頜韌帶

即外側韌帶,呈三角形,上寬下窄,其與關節囊的外側壁癒合。其上方起自顳骨顴突的下緣,斜向後下方,止於下頜頭和下頜頸。

2.蝶下頜韌帶

位於關節內側的扁薄韌帶,連結蝶骨角棘與下頜小舌之間。

3.莖突下頜韌帶

為頸部深筋膜的一部分,位於咬肌和翼內肌之間,其自顳骨莖突斜向前下方,止於下頜角和下頜支的後緣。

(四)胸背部韌帶起止點的精細解剖

1.肋頭輻狀韌帶

位於肋頭關節囊的前方,自肋骨頭的前面和上、下兩緣,放散於相鄰的兩個椎體及其椎間盤。上部的纖維斜向上方,附著於上位椎體的外側面;下部者則斜向下方到達下位椎體的外側面;中部的纖維則較少,呈水平方向前伸,與椎間盤相連。

2.肋頭關節內韌帶

位於關節腔內,由緻密而堅韌的短纖維構成,連結肋頭嵴與椎間盤之間,分隔關節腔為上、下兩部。第1、第10、第11及第12肋頭關節腔內無此韌帶。

3.肋頸韌帶

由堅韌的短纖維構成,連結肋頸的後面與橫突的前面之間。韌帶、橫突及肋頸之間,有一裂隙,稱為肋橫突孔。第11和第12肋骨的肋頸韌帶,一般都已退化。

4.肋結節韌帶

短而強韌,自橫突尖部,斜向外上方,止於肋結節。第11和第12肋骨的肋結節韌帶一般都缺如。

5.肋橫突前韌帶

起自肋頸嵴,斜向外上方,止於上位椎骨橫突的下緣。外側則與肋間內韌帶相移行;內側緣與椎體之間圍成一孔,有肋間動脈和肋間神經後支通過。

6.肋橫突後韌帶

較肋橫突前韌帶細而薄,呈條索狀,自肋頸的後面,斜向內上方,止於上位椎骨橫突和下關節突的根部;其外側與肋間外肌相接。

7.胸肋輻狀韌帶

呈三角形,薄而寬闊,自肋軟骨內側端的前面,放散於胸骨的前、後面。其淺層纖維與對側同名韌帶的上、下方纖維相交錯。於胸骨的前面,此韌帶與胸大肌的起始腱相癒合,並形成胸骨膜,被覆於胸骨骨膜的表面。

8.胸肋關節內韌帶

一般出現在第2胸肋關節,其餘的胸肋關節則有無不定。其本身由纖維軟骨構成,自第2肋軟骨內側端,橫行向內與胸骨的第2肋切跡相連。此韌帶往往把第2胸肋關節腔分為上、下二部。

9.肋劍突韌帶

連結第6或第7肋軟骨的前後面及胸骨劍突前後面之間,於肋軟骨和胸骨前面的部分則較明顯。

(五)上肢韌帶起止點的精細解剖

1.胸鎖前韌帶

位於關節囊的前面,比較寬闊。上方的纖維起自鎖骨胸骨端的前上部,斜向內下方,止於胸骨柄的前上部。

2.胸鎖後韌帶

較前韌帶薄而緊張,位於關節的後面。上方起自鎖骨胸骨端的後面,斜向內下方,止於胸骨柄的後上部。

3.鎖間韌帶

較強韌,橫過胸骨柄的頸靜脈切跡,連結兩側鎖骨胸骨端的上緣。此韌帶向下方發出一些纖維束,與胸骨柄的上緣相連;其向上方移行於頸深筋膜。具有制止鎖骨下降運動的作用。

4.肋鎖韌帶

為強韌的纖維組織,上方起自鎖骨內側端的肋粗隆,向下止於第1肋骨和肋軟骨。可分為前後兩層,前層向外上方;後層向內上方。兩層之間夾有黏液囊;兩層於外側部相癒合,而內側部則與胸鎖關節囊相連。具有制止鎖骨內側端的上提和加強關節囊下部的作用。

5.肩鎖韌帶

為肩鎖關節囊上部增厚的部分,呈長方形,連結鎖骨肩峰端與肩峰的上面之間。

6.喙鎖韌帶

為一強韌的纖維束,連結鎖骨下面的喙突粗隆與肩胛骨的喙突之間,可分為內外兩部。

7.斜方韌帶

居前外側,較薄,呈斜方形,連結鎖骨的喙突粗隆與肩胛骨喙突之間。其前緣游離,而底部與喙肩韌帶相接;其後緣較短,與錐狀韌帶的後外側部相鄰。

8.錐狀韌帶

居前者的後內側,呈錐狀,較肥厚。其底部與鎖骨下面的後緣相接,其尖端連於喙突根部的內側緣與後緣,並有一部分纖維與肩胛上橫韌帶相癒合。

喙鎖韌帶有固定關節的作用,又能防止鎖骨的滑脫。另外,斜方韌帶還可防止鎖骨的肩峰端向前方移動。錐狀韌帶則限制其向後方移動。

9.喙肩韌帶

呈三角形,連結喙突外側緣與肩峰尖部的前緣之間。其前後部較厚,而中間部很薄,呈薄膜狀,此韌帶構成所謂的「喙肩弓」,可防止肱骨頭向內上方脫位。

10.肩胛上橫韌帶

為三角形的小韌帶。連結肩胛骨背側面的上緣與喙突根部之間,橫跨肩胛切跡的上方,因此,將切跡圍成一孔,其內有肩胛上神經通過。

11.肩胛下橫韌帶

呈薄膜狀,連結肩胛岡的外側緣與關節盂的周緣之間,其與骨面之間圍成一孔,其內有肩胛上動脈和肩胛上神經通過。

12.喙肱韌帶

為一寬而強的韌帶,起自喙突根部的外側緣,斜向外下方,達肱骨大結節的前面,與岡上肌腱相癒合。其前緣和上緣游離,後緣和下緣與關節囊癒合。此韌帶加強關節囊的上部,並能限制肱骨向外側旋轉,還防止肱骨頭向上方脫位。

13.盂肱韌帶

位於關節囊前壁的內面,可分為上、中、下三部。上部起自喙突根部附近的關節盂邊緣,斜向外下方,止於肱骨小結節的上方;中部連結關節盂前緣與肱骨小結節之間;下部起自關節盂下緣,斜向外下方,到達肱骨解剖頸的下部。該韌帶加強關節囊的前壁。

14.肱骨橫韌帶

為肱骨的固有韌帶,它橫跨結節間溝的上方,即連結大、小結節之間,其一部分纖維與關節囊癒合。韌帶與結節間溝之間,圍成一管,其內為肱二頭肌長頭肌腱通過。該韌帶對後者有固定作用。

15.尺側副韌帶

其呈三角形,比較肥厚。上方起自肱骨內上髁的前面和下面,向下呈放射狀,分為前中後三部:其前部止於尺骨冠突的尺側緣;中部較薄,止於鷹嘴與冠突之間的骨嵴上;後部向後方,止於鷹嘴的內側面,其表面有幾條向下斜行的纖維束與橫跨鷹嘴和冠突的橫纖維相交織。後者的下緣與骨之間形成一裂隙,當肘關節運動時,滑膜層可經此處膨出。兩側的副韌帶有防止肘關節的側屈作用。

16.橈側副韌帶

亦呈三角形,較肥厚,連結肱骨外上髁的下部與橈骨環狀韌帶之間,其後部的部分纖維經過環狀韌帶止於尺骨的旋後肌嵴。此韌帶加強關節囊的外側壁,有防止橈骨頭向外脫位的作用。

17.橈骨環韌帶

為一強韌的環狀韌帶。起自尺骨的橈切跡的前緣,環繞橈骨頭的4/5,止於尺骨的橈切跡後緣,但有少部分纖維則緊貼橈切跡的下方,繼續環繞橈骨,形成一完整的纖維環。韌帶的上緣和外側面與關節囊癒合。環狀韌帶實際上是呈杯形,上口大,下口小,因此,可防止橈骨頭脫出。4歲以下的兒童,由於橈骨頭發育還不完全,橈骨頭與橈骨頸的粗細相似,故在伸肘關節時而突然牽拉前臂,此時橈骨頭可被環狀韌帶卡住,形成橈骨小頭半脫位。

18.方形韌帶

薄而鬆弛,連結橈骨頸和尺骨橈切跡的下緣之間,被覆在關節下端的滑膜表面。此韌帶有支撐滑膜的作用。

(六)橈腕關節韌帶

1.橈腕掌側韌帶

寬闊而堅韌,位於關節囊的前外側部,其上方起自橈骨下端的前緣和莖突,斜向內下方,止於舟骨、月骨、三角骨和頭狀骨的掌側面。

2.橈腕背側韌帶

較掌側韌帶薄弱,位於關節囊的後面,其上方起自橈骨下端的後緣,斜向內下方,止於舟骨、月骨和三角骨,並與腕骨間背側韌帶相移行。

3.腕橈側副韌帶

上方起自橈骨莖突尖部的前面,呈放散狀止於舟骨、頭狀骨和大多角骨。

4.腕尺側副韌帶

呈扇形,其上方起自尺骨莖突,並與關節盤的尖部相癒合,而再向下分為兩部:一部向前外側方向,止於豌豆骨和腕橫韌帶上緣的內側部;另一部分則與三角骨的內側面和背側面相連。

(七)腕骨間韌帶

1.腕骨間掌側韌帶

有兩條,位於橈腕掌側韌帶的深面,分別連結舟骨與月骨及月骨與三角骨之間。

2.腕骨間背側韌帶

也有兩條,分別連結舟骨與月骨及月骨與三角骨之間。

3.腕骨間骨間韌帶

有兩條,分別介於舟骨與月骨及月骨與三角骨之間,並與骨間掌側和背側韌帶相癒合。此韌帶與舟骨、月骨及三角骨共同構成橈腕關節的關節頭。

4.腕骨間背側韌帶

共有三條,分別連結大、小多角骨之間、小多角骨與頭狀骨和頭狀骨與鉤骨之間。

(八)下肢韌帶起止點的精細解剖

骶髂關節韌帶

1.骶髂前韌帶

寬而薄,位於關節的前面,連結骶骨骨盆面的側緣與髂骨的附關節溝之間。

2.骶髂後短韌帶

起自髂骨粗隆、髂骨耳狀面後部和髂後下棘,斜向內下方,止於骶外側嵴和骶關節嵴;淺層的稱為骶髂後長韌帶,自髂後上棘,抵達第2至第4骶椎的關節突,其外側與骶結節韌帶相連,內側接胸腰筋膜。

3.骶髂骨間韌帶

很堅韌,被骶髂後韌帶覆蓋,連結髂骨粗隆與骶骨粗隆之間,由縱橫交錯的短纖維構成,填充於關節囊的上方與後方。

髖骨與脊柱的韌帶

1.骶結節韌帶

為強韌的扇狀韌帶,位於骨盆的後下部。起自髂後下棘、骶骨下部的外側緣和尾骨的上部,斜向外下方,經骶棘韌帶的後方,止於坐骨結節的內側緣,有一部分纖維則呈鉤狀,繼續延伸至坐骨支,稱為鐮狀突。

2.骶棘韌帶

位於骶結節韌帶的前方,較薄,呈三角形。起自骶骨和尾骨的外側緣,向外方與骶結節韌帶交叉後,止於坐骨棘。

3.坐骨大孔

梨狀肌、臀上動靜脈、臀上神經、坐骨神經、股後皮神經、臀下動靜脈、臀下神經通過。

4.坐骨小孔

閉孔內肌腱、陰部內動靜脈、陰部神經通過。

5.髂腰韌帶

為肥厚而強韌的三角形韌帶。起自第5腰椎橫突前面、橫突尖部的後面及第4腰椎橫突的前面和下緣,呈放射狀止於髂嵴的內唇。

6.骶腰韌帶

為髂腰韌帶的一部分,起自第5腰椎體與橫突,止於髂窩與骶骨底。

恥骨聯合部韌帶

1.恥骨上韌帶

連結兩側恥骨之間,中部與恥骨間纖維軟骨板癒合。此韌帶有加強恥骨聯合上部的作用。

2.恥骨前韌帶

肥厚而強,位於恥骨聯合的前面,由相互交錯的斜行纖維構成。

3.恥骨弓狀韌帶

較肥厚,呈弓狀跨越恥骨聯合的下方,連結兩側的恥骨下支之間。上面與恥骨間纖維軟骨板癒合;下面游離,與尿生殖隔之間以裂隙相隔,有血管通過。

髖關節的韌帶

1.髂股韌帶

長而堅韌,呈倒置的「V」字形,位於關節囊的前面。上方起自髂前下棘的下方,向外下方呈扇形分散,止於股骨的轉子間線。此韌帶的內側部和外側部較厚,中間部則較薄。內側部的纖維呈垂直方向,附著於轉子間線的下部;外側部的纖維斜行下達轉子間線的上部。此韌帶限制大腿過度的後伸;其內側部的纖維限制大腿的外展;外側部者則限制大腿的外展和旋外。

2.恥股韌帶

呈三角形,起自髂恥隆起、恥骨上支、閉孔嵴及閉孔膜,斜向外下方,移行於關節囊及髂股韌帶的內側部。此韌帶限制大腿外展及旋外運動。

3.坐股韌帶

較薄,位於關節的後面,起自髖臼的後部與下部,向外上方,經股骨頸的後面,一部分纖維移行於輪匝帶;另一部分則附著於股骨大轉子的根部。此韌帶限制大腿的內收及旋內運動。

4.輪匝帶

呈環形,緊貼滑膜層的外面,由關節囊纖維層的環形纖維構成,環繞股骨頸的中部。其外側部肥厚,略向關節腔突出。此韌帶有一部分纖維分別與恥股韌帶及坐股韌帶癒合,但不直接附著在骨面上。

5.股骨頭韌帶

其為關節囊內扁平的三角形纖維帶。基底部附著於髖臼橫韌帶及髖臼切跡兩部分;尖部連結股骨頭凹的前上部。韌帶周圍有滑膜包繞。

此韌帶的發育程度常因人而異,有時可完全缺如。其功能目前尚有爭論,有人認為是營養股骨頭的血管經過之途徑;有的則與上述觀點相反;另外,有人提出此韌帶起著關節墊的作用等。當大腿前屈及內收時,此韌帶緊張;外展時則變鬆弛。

6.髖臼橫韌帶

也在關節囊內,很強韌,呈橋狀橫跨髖臼切跡的上面,由此圍成一孔,有血管和神經通過。此韌帶與關節囊及股骨頭韌帶相癒合。

膝部韌帶

1.髕韌帶

肥厚而堅韌,位於關節囊的前部,為股四頭肌腱延續的部分。上方起自髕尖和髕關節面的下方,向下止於脛骨粗隆及脛骨前嵴的上部;其內外兩緣分別移行於髕內側支持帶和髕外側支持帶。

韌帶與關節囊的滑膜之間,有膝脂體;與脛骨之間則以髕下深囊相隔。伸膝時,此韌帶鬆弛;屈膝時則緊張。

2.髕內側支持帶

為股內側肌肌腱的一部分。起自股內肌肌腱及髕底,沿髕韌帶的內側向下,止於脛骨上端的內側面。

3.髕外側支持帶

為股外肌肌腱的一部分。起自股外肌肌腱及髕底,沿髕韌帶的外側向下,止於脛骨上端的外側面。此韌帶的外側與髂脛束癒合。

4.腘斜韌帶

扁寬,位於關節面的後面。為半膜肌肌腱的延續部分。其起自脛骨內側髁的後部,沿關節囊的後部斜向外上方,止於股骨的外上髁。有一部分纖維與關節囊後部的纖維層癒合。該韌帶有防止膝關節過度前伸的作用。

5.腘弓韌帶

位於關節的後外側。起自腓骨頭後面,斜向後上方,分為前後兩部,前部與腓腸肌的外側頭癒合;後部則附著於脛骨髁間後區的後緣。

6.脛側副韌帶

扁寬而堅韌,位於關節的內側。上方起自股骨內上髁,向下止於脛骨內側髁及脛骨體的內側面。韌帶的前部與髕內側支持帶癒合,其與關節囊之間有黏液囊相隔;其後部則與關節囊及內側半月板癒合。

7.腓側副韌帶

為索狀堅韌的纖維束,位於關節的外側。上方起自股骨外上髁,向下止於腓骨頭外側面的中部。此韌帶與關節囊之間有疏鬆結締組織相隔。與半月板之間,以腘肌腱相隔,二者不直接相連。當屈膝及小腿旋內時,脛側與腓側副韌帶均鬆弛;相反,伸膝及小腿旋外時則緊張,因此,有限制膝關節過度伸展及旋外的作用。

8.膝交叉韌帶

位於關節囊內,為連結股骨與脛骨之間堅強的韌帶,可分為前、後交叉韌帶,它們彼此相互交叉。

前交叉韌帶:起自脛骨髁間前區的內側,斜向後外上方,止於股骨外側髁內側面的上部。此韌帶分別與內側半月板的前端和外側半月板的前端相癒合。

後交叉韌帶:居前交叉韌帶的後內側,較前交叉韌帶短而強韌。起自脛骨髁間後區與外側半月板的後端,斜向內上方,止於股骨內側髁的外側面。

膝交叉韌帶的主要功能是使脛、股兩骨緊密相接,防止脛骨沿股骨下端向前後方移位。前交叉韌帶限制脛骨前移;後交叉韌帶則有制止脛骨後移的作用。

9.膝橫韌帶

呈圓索狀,橫行連結兩個半月板的前端,其出現率為55.53%。

10.板股前、後韌帶

板股後韌帶起自外側半月板的後緣,沿後交叉韌帶的後方,斜向內上方,止於股骨的內側髁;板股前韌帶起自外側半月板的後部,沿後交叉韌帶的前方,斜向內上方,止於股骨內側髁。

脛腓部韌帶

1.脛腓前韌帶

為一堅韌的三角形韌帶,位於脛腓二骨的前面。起自脛骨下端踝關節面的邊緣,斜向外下方,止於腓骨下端的前緣及附近的骨面上。韌帶的前部與跟腓前韌帶的起始部相移行;後部接骨間韌帶。

2.脛腓後韌帶

較脛腓前韌帶強韌,連結脛、腓二骨下端的後面。前部與骨間韌帶相連;下部癒合於脛腓橫韌帶。

3.骨間韌帶

由許多強韌的短纖維構成,連結脛、腓二骨下端的相鄰面之間,其向上移行於小腿骨間膜。

4.脛腓橫韌帶

為一強韌的索狀韌帶,起自脛骨後面的下緣,斜向前外下方,止於外踝的內側面。此韌帶對保持踝關節的穩固性,防止脛腓骨沿距骨上面向前脫位,有重要的作用。

踝關節韌帶

1.三角韌帶

為強韌的三角形韌帶,位於關節的內側。上方起自內踝的前後緣及尖部,呈扇狀向下止於跗骨。

由於各部的附著部不同,可分為以下四部:脛距後部位於後部,為一短韌帶,略斜向後方,止於距骨的內側面及距骨後突內側的小結節,此韌帶有防止脛、腓二骨向前脫位的作用。脛跟部位於中部,肥厚而堅韌。

起自內踝的尖部,向下止於跟骨的載距突,此韌帶有防止足向後脫位的作用。脛舟部位於前部;起自內踝的前面,斜向前下方,止於舟骨粗隆與跟舟足底韌帶的內側緣。

脛距前部位於脛舟韌帶的內側,起自內踝前緣,止於距骨內踝關節面的前緣。三角韌帶(前部除外)主要限制足的背屈;其前部纖維則限制足的跖屈。

2.距腓前韌帶

位於關節的外側,起自外踝的前緣,向前內方,止於距骨外踝關節面的前方及距骨頸的外側面。於足跖屈及內翻時,容易損傷此韌帶。

3.距腓後韌帶

很強韌,位置較深,起自外踝後緣,水平向後內方,止於距骨後突。該韌帶有防止脛、腓二骨向前脫位的作用。

4.跟腓韌帶

為一強韌的圓形纖維束,起自外踝尖部的前方,向後下方,止於跟骨外側面中部的小結節。當足內翻時,容易扭傷此韌帶。

來源:好醫術

責編:烽火

4. 脛怎麼

脛讀:jìng。

解釋:

①小腿,即從膝蓋到腳跟的部分。

②小腿骨。

部首筆畫:

部外筆畫:5。

五筆86:ecag。

五筆98:ecag。

倉頡:bnom。

四角號碼:77212。

鄭碼:qxbi。

筆順讀寫:撇折橫橫折捺橫豎橫。

脛組詞 :

不脛而走、脛骨、鶴脛、斫脛、腳脛、鳧脛、脛部、截脛剖心、足脛、脛無毛、斮脛、脛大於股、臁脛骨、膝脛、碧脛、鳧脛鶴膝、脛脛、鐵脛、脛脡、脛毛、脛然、鷺脛格、斷脛、鳳脛、踝脛、虱脛蟣肝、交脛、脛如。

5. 經換成月字讓念什麼

1--基本解釋編輯
脛(脛、踁)
拼音:jìng
①泛指小腿部。
②指脛骨。

2--部首筆畫編輯
部首: 月
部外筆畫: 5
總筆畫: 9
五筆86: ecag
五筆98: ecag
倉頡: bnom
筆順編號: 351154121
四角號碼: 77212
鄭碼: qxbi
Unicode: CJK 統一漢字 U+80EB

3--字形結構編輯
漢字首尾分解: 月工
漢字部件分解: 月ス工
筆順編號: 351154121
筆順讀寫: 撇折橫橫折捺橫豎橫

4--詳細解釋編輯
脛 <名>
(形聲。從肉,從巠,巠亦聲。「巠」義為「(縱向)筆直」、「(縱向)綳直」。「肉」與「巠」聯合起來表示「縱向筆直的小腿」。本義:小腿。說明:小腿在用力時總是保持在筆直(鉛直)狀態,大腿在用力時可以保持為水平狀態。)
同本義
脛,胻也。――《說文》
以杖叩其脛。――《論語》。皇疏:「腳脛也。膝上曰股,膝下曰脛。」
有赤脛之民。――《山海經·海內經》
聞苦腳脛寒泄。――《漢書·趙充國傳》
析才士之脛。――《淮南子·俶真》
又如:脛無毛(形容奔走辛勞之甚);脛大於股(言本小末大。舊時喻臣下的力量大於君上);脛衣(套褲)
泛指人或禽獸的腿
方首,長脛,意似良。(脛,人的小腿,也指禽獸昆蟲的腿,這里指蟋蟀的腿。)――《聊齋志異·促織》
又如:脛毛(謂物之細微者。猶言一絲一毫,多指個人得失)
小脛:
⒈小腿,自膝蓋到腳跟的部分。
⒉ 不脛而走

望採納,謝謝^_^

6. 什麼是下肢的力學軸線

從功能的角度講,下肢重要的功能是負重和運動。運動和負重相輔相成,下肢的骨骼是負重的基礎,肌肉是運動的動力,關節是運動的樞紐,其他的軟組織是負重和運動的穩定結構。雙下肢藉助骨盆與軀體相連,身體的重量通過骨盆傳達到下肢。從人體前後位外形看,大腿呈外上斜向內下,小腿呈垂直狀。因此,經股骨下傳的重力方向也有順應大腿外形的趨勢,而經膝關節和小腿的重力方向則是垂直的。下肢的生理力線,一般是由髖關節中點至膝關節中點、由膝關節中點至踝關節中點。

在臨床實際測量中,常以骨骼突起作為標志進行測量,即下肢的生理力線是從髂前上棘至踝關節保持中立位的第1、2趾蹼之間,該線正常應經過髕骨中點。如果該線位於髕骨內側即為膝內翻畸形,該線位於髕骨外側即為膝外翻畸形。X線觀察,股骨下端的骨化中心一般在2~6歲階段生長較快,兒童期間內外側髁的邊緣不規則,股骨髁間窩深而寬,在側位像表現有局部透光區。脛骨上端的骨化中心也與股骨下端有類似情況,邊緣不整;脛骨結節骨骺的變異較多,部分與脛骨上端骨化中心相互融合,部分是獨立的骨化中心,有時呈分葉狀。髕骨一般由多個骨化中心癒合而成,先是呈多數不規則的顆粒狀,逐漸下半部癒合成一整體,以後與上部癒合。除骨骼影象外,應注意下肢的幾條線和幾個角度。

股骨幹軸線:在前後位X線片上,股骨乾的軸線是一條直線。但如果股骨呈弧形彎曲,如臨床上嚴重的膝內翻畸形影響到大腿,則股骨幹軸線呈現上段與下段成角現象。膝關節股骨下端線:在前後位X線片上,股骨下端內、外側髁最低點的連線即為膝關節股骨下端線,正常情況下,與膝關節脛骨上端線應是相互平行的。脛骨幹軸線:在前後位X線片上,脛骨乾的軸線為直線,即脛骨上、下段的中點連線。但某些嚴重的膝內翻畸形可表現為脛骨軸線呈弧線,脛骨上段軸線與下段軸線形成相互交角。

膝關節脛骨上端線:在前後位X線片上,脛骨上端內、外側髁最高點的連線即為膝關節脛骨上端線,正常情況下,與膝關節股骨下端線應是相互平行的。股骨角:股骨幹下段軸線與膝關節股骨下端線在膝關節外側所形成的角,稱之為股骨角,正常為80°。脛骨角:脛骨幹上段軸線與膝關節脛骨上端線在膝關節外側所形成的角,稱之為脛骨角,正常為90°。股脛角:股骨幹下段軸線與脛骨幹上段軸線在膝關節所形成的夾角,稱之為股脛角,正常為10°。根據臨床大量病例觀察,大多數膝內翻患者的畸形發生脛骨上端,表現為脛骨角大於90°;大多數膝外翻患者的畸形發生在股骨下端,表現為股骨角小於80°。但也有一些特殊情況,如某些嚴重的膝內翻,畸形發生在整個下肢,股骨乾和脛骨幹都有可能形成向內彎曲的弧形;少數膝內外翻患者可能由於膝部骨骺發育異常所致;膝骨性關節炎的畸形常由於一側軟組織及關節的過度磨損所致,臨床多為內側磨損過度,因此表現為輕度膝內翻畸形,X線表現為股脛角大於10°,而脛骨角正常。

7. 什麼是脛股角

脛股角是股骨的解剖軸線與脛骨解剖軸線在膝關節中心形成的向外側的夾角,此夾角平均174°。

8. 左側脛股角約175.2 右側脛股角約172.9 正常嗎

左側的脛骨腳約為175.2右側為172.9這是不平衡的現象。

9. 月字旁加一個勁去掉力字旁

脛jìng
中文解釋 - 英文翻譯
脛的中文解釋

以下結果由漢典提供詞典解釋

部首筆畫
部首:月 部外筆畫:5 總筆畫:9
五筆86:ECAG 五筆98:ECAG 倉頡:BNOM
筆順編號:351154121 四角號碼:77212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80EB

基本字義
1.
小腿,從膝蓋到腳跟的一段:~骨。

詳細字義
〈名〉
1.
(形聲。從肉,巠聲。本義:小腿)
2.
同本義 [shank]
脛,胻也。——《說文》
以杖叩其脛。——《論語》。皇疏:「腳脛也。膝上曰股,膝下曰脛。」
有赤脛之民。——《山海經·海內經》
聞苦腳脛寒泄。——《漢書·趙充國傳》
析才士之脛。——《淮南子·俶真》
3.
又如:脛無毛(形容奔走辛勞之甚);脛大於股(言本小末大。舊時喻臣下的力量大於君上);脛衣(套褲)
4.
泛指人或禽獸的腿 [leg]
方首,長脛,意似良。(脛,人的小腿,也指禽獸昆蟲的腿,這里指蟋蟀的腿。)——《聊齋志異·促織》
5.
又如:脛毛(謂物之細微者。猶言一絲一毫,多指個人得失)
6.
小腿骨,脊椎動物膝蓋以下的前方骨頭 [shin]

常用片語
1.
脛部 jìngbù
(1)
[gaskin]∶馬或其他四足動物後肢膝關節和跗關節之間的部位
(2)
[anticnemion]∶小腿的前方
2.
脛骨 jìnggǔ
[tibia;shin bone] 小腿內側的長形骨,上端和下端膨大,中部的橫斷面為三角形

閱讀全文

與脛股角測量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龍膠囊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358
鼻漏的治療方法 瀏覽:385
哄老婆的方法有哪些現實 瀏覽:508
一氧化氮有哪些檢驗方法 瀏覽:95
日本電池檢測方法 瀏覽:102
如何快速讓心跳加速的方法 瀏覽:117
餐巾紙盒圖片製作方法 瀏覽:499
野釣小羅非鬧窩解決方法 瀏覽:285
木扶手與立柱連接方法 瀏覽:533
打伊藤的最佳方法 瀏覽:369
來電顯示位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01
單元閥安裝方法 瀏覽:549
一個口腔里潰瘍最快解決方法 瀏覽:652
魚石脂軟膏的使用方法 瀏覽:525
蘋果手機的通知聲音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69
七年級上冊數學練習題計算方法 瀏覽:578
sbs包管子簡單方法 瀏覽:83
魚貝類品質評定方法有哪些 瀏覽:838
水泵灌注樁施工方法視頻 瀏覽:800
方管厚度不一致的立角焊方法技巧 瀏覽: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