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未成熟DC和腫瘤細胞共培養後,怎樣測DC表面標志
把貼壁的細胞洗下來最常用的辦法就是加入胰蛋白酶消化,37℃環境下放置3~5min便可,但是殘留培養瓶內的胰蛋白酶對細胞有毒性作用,所以都會添加低濃度的血清以中和胰蛋白酶的。用超聲的辦法也可以把細胞分離下來,但是要注意超聲的頻率不能太大,而且細胞很嬌嫩,超聲會導致細胞的破裂。這是由細胞的性質特點決定的。
MTT原理
MTT全稱為3-(4,5)-dimethylthiahiazo (-z-y1)-3,5-di- phenytetrazoliumromide,漢語化學名為 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鹽,商品名:噻唑藍。是一種黃顏色的染料。
MTT比色法,是一種檢測細胞存活和生長的方法。其檢測原理為活細胞線粒體中的琥珀酸脫氫酶能使外源性MTT還原為水不溶性的藍紫色結晶甲瓚(Formazan)並沉積在細胞中,而死細胞無此功能。二甲基亞碸(DMSO)能溶解細胞中的甲瓚,用酶聯免疫檢測儀在490nm波長處測定其光吸收值,可間接反映活細胞數量。在一定細胞數范圍內,MTT結晶形成的量與細胞數成正比。該方法已廣泛用於一些生物活性因子的活性檢測、大規模的抗腫瘤葯物篩選、細胞毒性試驗以及腫瘤放射敏感性測定等。它的特點是靈敏度高、經濟。 缺點:由於MTT經還原所產生的甲瓚產物不溶於水,需被溶解後才能檢測。這不僅使工作量增加,也會對實驗結果的准確性產生影響,而且溶解甲的有機溶劑對實驗者也有損害。
MTT 溶液的配製方法 通常,此法中的MTT 濃度為5mg/ml。因此,可以稱取MTT 0.5克,溶於100 ml的磷酸緩沖液(PBS)或無酚紅的培養基中,用0.22μm濾膜過濾以除去溶液里的細菌,放4℃ 避光保存即可。在配製和保存的過程中,容器最好用鋁箔紙包住。實驗的時候我一般關閉超凈台上的日光燈來避光,覺得這樣比較好。 需要注意的是,MTT法只能用來檢測細胞相對數和相對活力,但不能測定細胞絕對數。在用酶標儀檢測結果的時候,為了保證實驗結果的線性,MTT 吸光度最好在0-0.7 范圍內。
MTT一般最好現用現配,過濾後4ºC避光保存兩周內有效,或配製成5mg/ml保存在-20度長期保存,避免反復凍融,最好小劑量分裝,用避光袋或是黑紙、錫箔紙包住避光以免分解。我一般都把MTT粉分裝在EP管里,用的時候現配,直接往培養板中加,沒必要一下子配那麼多,尤其當MTT變為灰綠色時就絕對不能再用了。
MTT有致癌性,用的時候小心,有條件最好帶那種透明的簿膜手套.配成的MTT需要無菌,MTT對菌很敏感;往96孔板加時不避光也沒有關系,畢竟時間較短,或者你不放心的時候可以把操作台上的照明燈關掉.
配製MTT時用PBS(ph=7.4)溶解。PBS配方:Nacl 8g + Kcl 0.2g + Na2HPO4 1.44g + KH2PO4 0.24g調pH 7.4,定容1L。
普通MTT法實驗步驟:1:接種細胞:用含10%胎小牛血清得培養液配成單個細胞懸液,以每孔1000-10000個細
胞接種到96孔板,每孔體積200ul.2: 培養細胞:同一般培養條件,培養3-5天(可根據試驗目的和要求決定培養時間)。3:呈色:培養3-5天後,每孔加MTT(噻唑藍)溶液(5mg/ml用PBS配製,pH=7.4)20ul.繼續孵育4 h,
終止培養,小心吸棄孔內培養上清液,對於懸浮細胞需要離心後再吸棄孔內培養上清液。
每孔加150ul DMSO,振盪10min,使結晶物充分融解。4:比色:選擇490nm波長,在酶聯免疫監測儀上測定各孔光吸收值,記錄結果,以時間為
橫坐標,吸光值為縱坐標繪制細胞生長曲線。
葯物MTT法實驗步驟貼壁細胞:1: 收集對數期細胞,調整細胞懸液濃度,每孔加入100ul,鋪板使待測細胞調密度 1000-
10000 孔,(邊緣孔用無菌PBS填充)。2: 5%CO2,37℃孵育,至細胞單層鋪滿孔底(96孔平底板),加入濃度梯度的葯物,原則上,
細胞貼壁後即可加葯,或兩小時,或半天時間,但我們常在前一天下午鋪板,次日上午
加葯.一般5-7個梯度,每孔100ul,設3-5個復孔.建議設5個,否則難以反應真實情況3: 5%CO2,37℃孵育16-48小時,倒置顯微鏡下觀察。4: 每孔加入20ulMTT溶液(5mg/ml,即0.5%MTT),繼續培養4h。若葯物與MTT能夠反應,
可先離心後棄去培養液,小心用PBS沖2-3遍後,再加入含MTT的培養液。5: 終止培養,小心吸去孔內培養液。6: 每孔加入150ul二甲基亞碸,置搖床上低速振盪10min,使結晶物充分溶解。在酶聯免
疫檢測儀OD490nm處測量各孔的吸光值。7: 同時設置調零孔(培養基、MTT、二甲基亞碸),對照孔(細胞、相同濃度的葯物溶解介
質、培養液、MTT、二甲基亞碸)。
懸浮細胞:1: 收集對數期細胞,調節細胞懸液濃度1×106/ml,按次序將①補足的1640(無血清)培
養基40ul ;②加Actinomycin D(放線菌素D有毒性)10ul用培養液稀釋 (儲存液100g/ml,需預試尋找最佳稀釋度,1:10-1:20);③需檢測物10ul;④細胞懸液50ul(即5×104cell/孔),共100ul加入到96孔板(邊緣孔用無菌水填充)。每板設對照(加100l 1640)
2: 置37℃,5%CO2孵育16-48小時,倒置顯微鏡下觀察。3: 每孔加入10 ul MTT溶液(5 mg/ml,即0.5%MTT),繼續培養4 h。(懸浮細胞推薦使用
WST-1,培養4 h後可跳過步驟4),直接酶聯免疫檢測儀OD570nm(630nm校準)測量各孔的吸光值)
4、離心(1000轉x10min),小心吸掉上清,每孔加入100 ul二甲基亞碸,置搖床上低速振盪10 min,使結晶物充分溶解。在酶聯免疫檢測儀OD570nm(630nm校準)測量各孔的吸光值。
5、同時設置調零孔(培養基、MTT、二甲基亞碸DMSO),對照孔(細胞、相同濃度的葯物溶解介質、培養液、MTT、二甲基亞碸),每組設定3復孔。
注意事項:(1) 選擇適當得細胞接種濃度。(2) 避免血清干擾:一般選小於10%的胎牛血清的培養液進行試驗。在呈色後盡量吸盡孔
內殘余培養液。(3) 設空白對照:與試驗平行不加細胞只加培養液的空白對照。其他試驗步驟保持一致,
最後比色以空白調零。
(4) MTT實驗吸光度最後要在0-0.7之間,超出這個范圍就不是直線關系。
(5) 用96孔板培養細胞做MTT測細胞活力,應該加多少1640培養基,多少MTT和DMSO合適
根據書上說的加200ul1640,20ulMTT,150ulDMSO 加DMSO之前要盡量去掉培養液,便於
DMSO溶解甲臢顆粒進行比色測定
(6) 一般每孔4000個細胞為宜,既細胞濃度在20000個/ml,MTT加20ul,作用四小時後洗掉上清液,注意不要將甲瓉洗掉,然後每孔加150ul DMSO,在脫色搖床上振盪10分鍾,然後測吸光值。
『叄』 目前腫瘤檢測的方法有哪些
影像檢查、血液檢查、腫瘤標志物檢測、基因檢測等等。如果你需要做腫瘤篩查,建議可以去全景醫學,他們是一家專注於影像診斷的醫療機構。
『肆』 簡述T細胞功能測定的常用方法
免疫學檢測方法可分為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測定。1.體液免疫測定主要利用抗原與相應抗體在體外發生特異性結合,並在一些輔助因子參與下出現反應,從而用已知抗原或抗體來測知未知抗體或抗原。此外,尚包括檢測體液中的各種可溶性免疫分子,如補體、免疫球蛋白、循環復合物、溶菌酶等。2.細胞免疫測定法是根據各種免疫細胞(T細胞、B細胞、K細胞、NK細胞及巨噬細胞等)表面所具有的獨特標志和產生的細胞因子等,測定各種免疫細胞及其亞群的數量和功能,以幫助了解機體的細胞免疫水平。體液免疫檢測法1.凝集反應。顆粒性抗原(細菌或紅細胞等)與相應抗體特異性結合,在電解質參與下形成肉眼可見的凝集物,稱之為凝集反應。1)直接凝集反應。顆粒性抗原與相應抗體直接結合所產生的凝集現象,前者多為細胞表面的結構成分,如細菌或紅細胞的表面結構抗原。⑴玻片法:多用於抗原的定性檢測。⑵試管法:多用於抗體的定量檢測。2)間接凝集反應。將可溶性抗原吸附於載體顆粒(如乳膠顆粒、紅細胞等)的表面,稱之為致敏顆粒。當致敏顆粒與相應抗體結合,即可出現凝集現象。這個反應常用於測定細菌性抗體、病毒性抗體、鉤端螺旋體和梅毒螺旋體抗體及某些自身抗體(如抗核抗體、抗腎抗體、抗甲狀腺抗體等)。根據凝集反應的原理,還有間接凝集抑制試驗、反向間接凝集試驗、協同凝集試驗等。2.沉澱反應。可溶性抗原(外毒素、血清、細菌培養的濾液、組織浸出液等)與相應抗體特異性結合,在電解質參與下,形成沉澱物,稱為沉澱反應。沉澱反應的抗原多為多糖、類脂、蛋白質等。1)單向擴散試驗。這是一種抗原定量試驗,是可溶性抗原在含抗體的瓊脂介質中擴散的沉澱反應。此法常用於檢測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補體各成分的含量。2)雙向擴散試驗。這是可溶性抗原與抗體在瓊脂介質中相互擴散的沉澱反應。本法常用於定性試驗,如檢測血清免疫球蛋白、甲胎蛋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等。單克隆抗體技術3)對流免疫電泳。對流電泳是一敏感快速的檢測方法,即在電場作用下的雙向免疫擴散。此法常用於檢測血清中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與甲胎蛋白等。3.中和試驗。特異性抗體可抑制相應抗原物質的活性,抗體使相應抗原的毒性或傳染性消失的反應為中和試驗。例如抗毒素中和外毒素的毒性,病毒的中和抗體可使病毒失去感染性等。診斷風濕熱的抗鏈球菌溶血毒素「O」試驗也為一種中和試驗。乙型溶血性鏈球菌能產生一種溶解人、兔紅細胞的溶血毒素「O」,該毒素的溶血毒性可被抗溶血毒素「O」抗體所中和而不出現溶血。試驗時將病人血清與溶血毒素「O」混合,作用一段時間後加入人紅細胞,紅細胞不被溶解為陽性反應,表示病人血清中存在抗溶血毒素「O」抗體。血清抗體效價達400單位以上時提示患者曾感染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有助於風濕熱的診斷。4.免疫熒光法(熒光抗體法)。是應用熒光素染料(如異硫氰酸熒光黃等)來標記抗體,但不影響其活性,此種抗體稱熒光抗體。用已知種類的熒光抗體浸染待檢的含有抗原的細胞或組織切片,如有相應抗原存在,則抗原即與此種抗體發生特異性結合,形成復合物而粘著在細胞上,不易洗脫,在熒光顯微鏡下成為發出熒光的可見物,可達到診斷或定位的目的。包括直接法和間接法。5.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本法的原理是利用酶(常用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的抗原或抗體,以測定被檢標本中有無相應的抗原或抗體。有間接法、雙抗體法、競爭法三種。6.溶血空斑試驗。7.免疫印跡技術。免疫印跡或免疫轉印技術(immunoblotting或Westernblot)是在Southern(1975)抗體抗原反應創建的DNA印跡術(Southernblotting)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型免疫生化技術。細胞免疫檢測法近代免疫學廣泛採用了細胞生物學、免疫血清學、免疫標記、免疫組化等多方面技術,不斷發展和完善了一系列細胞免疫檢測技術,用於檢測各類免疫細胞的表面標志(包括抗原及受體)、細胞的活化、增殖、吞噬、殺傷功能、各種細胞因子的活性或含量等方面。這些技術為深入研究和認識機體免疫系統的生理、病理改變,闡明某些疾病的發病機制和臨床診治提供了有用的手段。隨著細胞免疫學的迅猛發展,時有新的細胞免疫檢測技術出現。二十一世紀初期,新發展的項目集中在對有關細胞因子以及細胞受體方面的檢測。1.淋巴細胞轉化試驗。人類淋巴細胞在體外與特異性抗原(如結核菌素)或非特異性有絲分裂原(如植物血凝素,PHA)等一起孵育,T細胞即被激活而向淋巴母細胞轉化。T細胞轉化過程可伴隨有DNA、RNA、蛋白質的合成增加,最後導致細胞分裂。在光學顯微鏡下可計數轉化後的淋巴母細胞數,也可用氚標記的胸腺嘧啶核苷(3H-TdR)摻入正在分裂的淋巴細胞,用液閃測定儀來確定摻入量以確定淋巴細胞轉化率。2000年開始出現一種不用同位素,又可用儀器測量的淋巴細胞增殖反應的檢查法,稱為MTT檢測法。MTT是一種甲氮唑鹽,它是細胞線粒體脫氫酶的底物,細胞內的酶可將MTT分解產生藍黑色成分。該產物的多少與活細胞數成正比,結果可用酶標儀(595nm)測量光密度,作為MTT法的指標。2.E-花環法。人類T細胞表面有羊細胞受體(CD2)能與羊紅細胞結合形成玫瑰花樣結構。即將分離液分離出的外周的單個核細胞懸液與羊紅細胞在體外混合,經37℃培養5~10分鍾後放4℃過夜,取細胞懸液計數,外周血淋巴細胞中約70%~80%淋巴細胞結成花環即為T細胞,此法可用來分離T細胞。3.T細胞亞群檢測。4.細胞毒試驗。Tc細胞、NK細胞、LAK細胞、TIL細胞等對其靶細胞有直接的細胞毒(殺傷)作用。抗體制備常用的檢測方法是51Cr(鉻)釋放法,將51Cr-Na2CrO4鹽水溶液與靶細胞(不同的細胞需不同的靶細胞,如NK細胞的靶細胞為K562),於37℃培養1小時左右,51Cr即進入靶細胞,與胞漿結合,洗去游離的51Cr後,即可得到51Cr標記的靶細胞,將待測細胞毒的細胞與51Cr標記的靶細胞混合(比例約為50:1或100:1),靶細胞殺傷越多,釋放到上清液中的游離51Cr就越多,且不能再被其他細胞吸收,用γ射線測量儀檢測上清液中的cpm值,可計算出待檢細胞殺傷活性高低。細胞毒的檢測對腫瘤免疫有較大價值。5.巨噬細胞吞噬功能的測定。將中葯(10%斑蝥)乙醇浸出液浸漬的濾紙(1cm2大小)置於受試者前臂屈側皮膚上,4~5小時後取下濾紙。48小時內皮膚局部可水泡,內含巨噬細胞。取水泡液0.5ml加雞紅細胞懸液0.01ml,37℃經30分鍾後作塗片、染色與鏡檢,計算吞噬百分率及每個巨噬細胞吞噬雞紅細胞的平均數。本試驗有助於腫瘤病情及療效的觀察。6.移動抑制試驗。致敏淋巴細胞與其特異性抗原再次接觸時,可以產生移動抑制因子(MIF)。這種因子可以抑制巨噬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的移動,使之定位於局部而增強其免疫作用。本試驗用來觀察受檢者淋巴細胞在體外受特異性抗原刺激後,有無MIF產生,以測定機體對某種抗原的特異性細胞免疫反應的功能。7.時間分辨熒光測量技術。時間分辨熒光測量技術(time-resolvedfluorometry,TrF)是一項新型的超微量非放射性分析技術。該技術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與放射性核素測量技術相仿,但無放射測量的弊端,故問世雖短,進展卻極為迅速,有取代放射測量之勢。8.細胞因子檢測技術。細胞因子的檢測,2005年起在中醫臨床及實驗室中已廣泛應用。9.細胞受體的檢測。受體是細胞表面標志之一,通過對受體的檢測,可以了解細胞的功能,並為某些疾病的發病機制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伍』 MTS法測定細胞增殖的原理該方法與MTT法有何不同
MTS法原理:被測物質溶液的顏色或加入顯色劑後生成的有色溶液的顏色,顏色深度和物質含量成正比,則根據光被有色溶液吸收的強度,即可測定溶液中物質的含量。
跟MTT法區別如下:
一、指代不同
1、MTT法:利用有色物質對特定波長光的吸收特性來進行定性分析的一種方法。
2、MTS法:是一種檢測細胞存活和生長的方法。
二、原理不同
1、MTT法:為活細胞線粒體中的琥珀酸脫氫酶能使外源性MTT還原為水不溶性的藍紫色結晶甲臢(Formazan)並沉積在細胞中,而死細胞無此功能。
2、MTS法:以生成有色化合物的顯色反應為基礎,比色分析對顯色反應的基本要求是:反應應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選擇性,反應生成的有色化合物的組成恆定且較穩定,它和顯色劑的顏色差別較大。選擇適當的顯色反應和控制好適宜的反應條件,是比色分析的關鍵。
三、用途不同
1、MTT法:方法已廣泛用於一些生物活性因子的活性檢測、大規模的抗腫瘤葯物篩選、細胞毒性試驗以及腫瘤放射敏感性測定等。它的特點是靈敏度高、經濟。
2、MTS法:採用具有分光系統(單色器)及檢測器的分光光度計,使測定結果准確、省時,選擇性好。
『陸』 請問目前腫瘤檢測的方法都有哪些
腫瘤篩查是早期發現癌症和癌前病變的重要途徑。
目前腫瘤篩查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個方法:
1. 包括X光,B超,CT等一些影像學設備的影像檢測。但是經過影像學檢查查出的腫瘤都是比較大的腫瘤了,基本都到了中晚期。總的來說,作為早期篩查,影像學手段發現的還是比較晚的。
2. 腫瘤標志物檢查,包括癌胚抗原定量CEA、腫瘤特異性生長因子TSGF,甲胎蛋白AFP等等。在美國,腫瘤標志物通常用作檢驗癌症是否復發,而不是用在健康人身上,醫生不鼓勵健康人盲目地做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查。
3. 基因檢測,腫瘤的產生源自於細胞的無限增殖。癌基因又稱轉化基因,它們一旦活化便能促使人或動物的正常細胞發生癌變。目前常見的癌基因家族src家族、ras家族、myc家族、sis家族、myb家族。抑癌基因的缺失也會導致腫瘤發生。目前基因檢測比較昂貴,且受基因樣本庫、專業解讀水平的制約,基因檢測的結果解讀難度大。
尿液檢測,惡性腫瘤患者普遍存在氨基酸代謝異常的現象,氨基酸代謝異常在腫瘤發生早期就存在,其中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尿液中對羥基苯丙氨酸(酪氨酸)的含量升高。腫瘤細胞代謝越活躍,氨基酸代謝異常越顯著,酪氨酸含量升高越明顯。通過大量實驗研究發現,幾乎所有惡性腫瘤病人尿液中的酪氨酸含量會明顯地升高50%-150%。目前市場上的好益測癌症檢測試劑可以與與尿液中的酪氨酸及其衍生物發生特異性顯色反應,定性檢測其含量,從而判斷人體內惡性腫瘤細胞的代謝活躍程度,進而進行惡性腫瘤風險評估。
『柒』 腫瘤細胞原代培養中怎樣區別腫瘤細胞和成纖維細胞
可以根據兩種細胞的培養方法和貼壁速度,一般成纖維細胞貼壁快,腫瘤細胞慢一些,除去成纖維細胞的方法很多,比如反復貼壁法,機械刮除法等。你可以找些這方面的資料,網上很多的。
『捌』 細胞免疫功能檢測常用有哪幾種方法
細胞免疫(CMⅠ)是由多種細胞相互作用的結果。免疫細胞間相互作用導致多種細胞因子的釋放。因此細胞功能測定不僅涉及T細胞的數量和功能與包括各類因子活性測定,因此評價機體的細胞免疫功能不僅程序復雜,且很難標准化。
一、遲發型過敏反應的體外檢測方法
皮膚試驗和接觸性過敏的誘發是檢測遲發型過敏反應(DTH)的兩種常用方法。皮膚試驗中誘發對曾經使病人致敏的抗原的再次應答,而接觸性過敏是測試受者對從未接觸過的物質發生致敏的能力。
1.皮膚試驗 用皮膚試驗診斷DTH,常用的抗原有結核菌純蛋白衍生物(PPD)、腮腺炎病毒、念珠菌素等,在人類試驗時在前臂皮內注射少量可溶性抗原,24~48小後,測量紅腫硬結的大小,硬結直徑大於10mm即被看作為陽性。表明受試者對該病原菌有了一定的細胞免疫能力,若皮試無反應,可用更高濃度的抗原重復試驗,若仍無反應即為陰性,需排除皮試技術誤差,也可能受試者從未接觸過此抗原,也可能由於細胞免疫功能缺損,或由於細胞免疫功能缺損,或由於嚴重感染(麻疹、慢性播散性結核)造成的無反應性。
2.接觸性過敏常應用低分子量化合物如二硝基氯苯(DNCB)誘生接觸性過敏。化合物與皮膚蛋白質結合而導至DTH反應。在動物試驗時,初次皮膚上塗抹DNCB後間隔7~10天再激發刺激,則皮膚出現即為陽性。此試驗人類已不使用。
二、細胞免疫的體外檢測方法
體外檢測淋巴細胞的數量和功能,最易採集的是血標本,首先需分離或純化淋巴細胞,一般使用萄聚糖-泛影葡胺配成比重為1.077的淋巴細胞分層液,當將血液重疊於淋巴細胞分層液之上離心時,由於紅細胞(1.092)、多形核白細胞(1.090)、淋巴細胞(1.070)的比重不同而相互分開。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在血漿和分層液交界處形成一薄層。仔細分出這一薄層的細胞,其中淋巴細胞佔80%,單核細胞佔20%,淋巴細胞中T細胞佔80%,B細胞佔4%~10%,其作為非DT、非B細胞。
1.T細胞計數
(1)E花環法:人類T細胞表面有SRBC受體(CD2)能與SRBC結合形成玫瑰花環樣結構,將經分層液分離現的RBM懸液與SRBC在含有血清的平衡鹽水中混合,經37℃培養5~10分鍾放4℃過夜,取細胞懸計數,外周血淋巴細胞中約70%~80%淋巴細胞結成花環即為T細胞。目前此方法已用來分離T細胞,而不用做T細胞計數。
(2)用單克隆抗體計數T細胞:將人的PBM分成三等份,分別用小鼠抗人CD3、CD4和CD8的單克隆抗體作第一抗體與細胞結合,再用FITC標記的兔抗小鼠IgG抗體作第二抗體進行間接免疫熒光染色,在熒光顯微鏡下或流式細胞儀檢測結果,在PBM中被CD3抗體染上熒光的細胞稱為CD3 細胞即總T細胞。正常人在PBM中T細胞佔70%~80%。正常人的CD4 細胞和CD8 細胞之和應與CD3 細胞數一致。CD4 細胞與CD8 細胞的比值正常人約為2/1而艾滋病患者則比值小於1.7。
2.T細胞活化試驗 T細胞能被非特異的物質稱為有絲分裂原所激活而向淋巴母細胞轉化。T細胞轉化過程可伴隨有DNA、RNA、蛋白質的合成增加,最圖導致細胞分裂。在光學顯微鏡下可計數轉化後的淋巴細胞數,也可用氚標記的胸腺嘧啶核苷(3HTdR)摻入正在分裂的淋巴細胞,用液閃測定儀檢查摻入正在分裂的淋巴細胞,用液測量儀檢查摻入的3H-TdR的多少確定淋巴細胞轉化率。最近有一種不用同位素,又可用儀器測量的淋巴細胞增殖反應的檢查法,稱為MTT檢測法,MTT是一種甲氮唑鹽,它是細胞線粒體脫氫酶的底物,細胞內的酶可將MTT分解產生藍黑色甲(fromazan)產物。該產物的多少與活性細胞數正相關。結果可用酶標檢測儀(595mm)測量匯豐銀行密度,做為MTT法的檢查指標。此法的結果與3H-TdR摻入法平行,並能反應試驗中的活細胞數。
3.細胞毒試驗 TC細胞、NK細胞、LAK細胞、TIL細胞對其靶細胞有直接的細胞毒(殺傷)作用。常用的栓測細胞毒效應的方法是51Cr-Na2Cro4鹽水溶液與靶細胞胞混合,於37℃培養1小時左右,51Cr即可進入靶細胞,與胞漿蛋白結合,洗去游離的51Cr後,即可得到51Cr標記的靶細胞,將待檢細胞毒性的細胞與51Cr標記的靶細胞混合(比例約為50:1或100:1)靶細胞被殺傷越多,釋放到上清液中的液游離的51Cr越多,且不能被其他細胞吸收。用γ射線測量儀檢測上清液中的cpm值,即可計算出待檢細胞殺傷活性的高低。
細胞毒試驗檢測Tc細胞效應功能是否健全,及經IgG介導的ADCC效應,或NK細胞在抗腫瘤免疫中的作用是有意義的。
4.混合淋巴細胞的反應(MIR) 是體外研究T細胞的較好的方法,雙向MLR常被用來篩選骨髓移植的供體。來自不同供體的淋巴細胞分別與病人的淋巴細胞混合培養4~5天,在最後8小時摻入51TdR摻入法測T細胞的反應性。或用細胞毒法觀察受刺激的T細胞與活的靶細胞混合(靶細胞來自與刺激細胞相同的個體)如果T細胞受刺激後產生了細胞毒T細胞,可殺死活的細胞,根據靶細胞釋放51Cr的多少算出T細胞移動抑制因子)和LIF(白細胞移動抑制因子)來評估細胞免疫功能。近年來應用測定IL-2的免疫酶技術,操作簡單,並能定量以取代了MIF和LIF的測定。單個核細胞與分裂原一起培養24小時,然後測定清液中的IL-2活性。在細胞免疫功能缺損時,特別是AIDS病人,IL-2分泌明顯降低。而有些疾病,如多發性硬化、類風濕關節炎、移植排斥反應等病人體內血清中IL-2水平升高,表明病人T細胞活性增高。發生移植排斥反應的病人尿中IL-2也可升高。
也可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測定各種體液中活化的T細胞脫落的IL-2受體(CD25),一般來說IL-2的水平和IL-2受體水平是平行的,IL-2和IL-2受體的檢測可用於對某些疾病的監測,如移桿排斥、自身免疫病以及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病人。
對體外培養的細胞進行細胞因子產生能力檢測是檢查細胞培養上清液中細胞因子的生物活性或抗原性。現已可用核酸雜交技術,即從組織中或細胞中提取RNA,與同位素或酶標記的該種細胞因子的cDNA探針作分子雜交試驗,即印跡(dot blotting)或Northern印跡,若查出有某種因子的mRNA存在,即說明該細胞在所處培養條件下有產生某種細胞因子的能力。
『玖』 免疫學的檢測方法
免疫學檢測方法可分為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拾』 腫瘤細胞培養方法哪位比較了解啊
培養方法 腫瘤細胞培養成功關鍵在於:取材、成纖維細胞的排除、選用適宜的培養液和培養底物等幾個方面。在具體培養方法方面,腫瘤細胞培養與正常組織細胞培養並無原則差別,初代培養應用組織塊和消化培養法均可。(一)要點1.取材:人腫瘤細胞來自外科手術或活檢瘤組織。取材部位非常重要,體積較大的腫瘤組織中有退變或壞死區,取材時盡量避免用退變組織,要挑選活力較好的部位。癌性轉移淋巴結或胸腹水是好的培養材料。取材後宜盡快進行培養,如因故不能立即培養,可貯存於4℃中,但不宜栽過24小時。2.培養基:腫瘤細胞對培養基的要求不如正常細胞嚴格,一般常用的 RPMIl640、 DMEM、Mc-Coy5A等培養基等皆可用於腫瘤細胞培養。腫瘤細胞對血清的需求比正常細胞低,正常細胞培養不加血清不能生長,腫瘤細胞在低血清培養基中也能生長。腫瘤細胞對培養環境適應性較大,是因腫瘤細胞有自泌(Autocrine)性產生促生長物質之故。但這並不說明腫瘤細胞完全不需要這些成分。按不同細胞需要不同的生長因子;腫瘤細胞與正常細胞之間、腫瘤細胞與腫瘤細胞之間對生長因子的需求都存在著差異。但大多數腫瘤細胞培養中仍需要生長因子。有的還需特異性生長因子〔如乳腺癌細胞等)。總之培養腫瘤細胞仍需加血清和相關生長因子培養更易成功。3.成纖維細胞的排除:成纖維細胞常與腫瘤細胞同時混雜生長,致難以純化腫瘤細胞。而且成纖維細胞常比腫瘤細胞生長得快,最終能壓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因此排除成纖維細胞成為腫瘤細胞培養中的關鍵。(二)成纖維細胞排除法1.機械刮除法:是用不銹鋼絲末端插有橡膠刮頭(用膠塞剪成三角形插以不銹鋼絲)、或裹少許脫脂棉製成,裝入試管中高壓滅菌後備用(也可用特製電熱燒灼器刮除)。刮除程序為:(1)標記:鏡下觀察,用不脫色筆在培養瓶皿的背面圈下生長腫瘤細胞的部位;(2)刮除:棄掉培養液,把無菌膠刮伸入瓶皿中,肉眼或顯微鏡窺視下,刮除無標記空間;(3)用Hanks液沖洗一兩次,洗除被刮掉的細胞;(4)注入培養液繼續培養,如發現仍有成纖維細胞殘留,可重復刮除至完全除掉為止2.反復貼壁法:根據腫瘤細胞比成纖維細胞貼壁速度慢的特點,並結合使用不加血清的營養液,把含有兩類細胞的細胞懸液反復貼壁,使兩類細胞相互分離,操作方法與傳代相同。(1)待細胞生長達一定數量後,倒出舊培養液,用胰酶消化後,Hanks 沖洗2次,加入不含血清的培養液,吹打製成細胞懸液;(2)取編號為此A、B、C三個培養瓶;首先把懸液接種入A培養瓶中。置溫箱中靜止培養5~20分鍾後,輕輕傾斜培養瓶,讓液體集中瓶角後慢慢吸出全部培養液,再接種入B培養瓶中後;向A瓶中補充少許完全培養液置溫箱中繼續培養;(4)培養B瓶中細胞5~20分鍾後,接處理A的方法,把培養液注入C培養瓶中;再向B瓶中補加完全培養基。當三個瓶內都含有培養液後,均在溫箱中繼續培養。如操作成功,次日觀察可見A瓶主要為成纖維細胞,B瓶兩類細胞相雜,C瓶可能主要為癌細胞。必要時可反復處理多次,直至癌細胞純化為止。3.消化排除法:此法曾用於乳癌細胞的培養,具體程序是:(1)先是用0.5%胰蛋白酶和0.02%EDTA(1:1)混合液漂洗培養細胞一次,然後再換成新的混合液繼續消化,並在倒置顯微鏡下窺視和不時搖動培養瓶,到半數細胞脫落下來後,便立即停止消化;(2)把消化液吸入離心管中,離心去上清,吸入另瓶中,加培養液置溫箱中培養;向原瓶內也補加新的培養液繼續培養。用此法處理後,成纖維細胞比腫瘤細胞易先脫落。經過幾次反復處理,可能把成纖維細胞除凈。4.膠原酶消化法:本法是利用成纖維細胞對膠原酶較為敏感的特點,通過消化進行選擇。(1)可用0.5mg/ml的膠原酶消化處理,邊消化邊在倒置顯微鏡下窺視,當發現成纖維細胞被除掉後,即終止消化;(2)用Hanks洗滌處理一次後,更換新培養液,繼續培養,可獲純凈腫瘤細胞。如成纖維細胞未被除凈,可再次重復。5.其它方法:有人發現聚丙烯醯胺有抑製成纖維細胞生長的作用;也有人用聚蔗糖制備成比重1.025~1.085的密度梯度離心液,加入細胞懸液後,在23℃中800g離心 10分種。在比重1.025~1.050層為成纖維細胞,在比重1.050~1.085層為上皮細胞,再經過分離進行培養。最近也有人應用特殊化學物如SOD抑製成纖維細胞生長的方法。選用上述任何一種方法,都需進行試驗,取得必要經驗,找出適合的條件,才能獲得好的效果。(三)提高腫瘤細胞培養存活率和生長率措施根據人們的經驗,腫瘤細胞在體外不易培養,建立能傳代的腫瘤細胞系更為困難。當腫瘤組織或細胞初代接種培養後,常出現以下幾種情況:完全無細胞游出或移動;
有細胞移動和游出,但無細胞增殖,細胞長時間處於停滯狀態以致難以傳代;有細胞增殖,傳若干代後停止生長或衰退死亡;傳數代後細胞增殖緩慢,經過一段停滯期後,才又呈旺盛生長狀態,形成穩定生長的腫瘤傳代細胞系。以上現象說明腫瘤細胞對體外生存條件有較高的要求,並需經過對新環境的適應才能生長,因此欲獲得好的培養效果,不能局限於一般培養 上面是我在生物幫上找到的,你可以到那裡查看完整的文檔,有詳細的介紹的,那裡有全面的生物產品和技術信息哦,可以看下 www.bio1000.com/zt/cell/201378.html 那裡應該可以找到相關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