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說明利用核酸探針技術鑒定病原微生物的原理、過程
核酸探針最常見的是DNA探針,一般DNA探針就是一段已知的DNA序列,並且這段DNA序列是某一菌種或者某一物種獨一無二的,所以都是已知的。在檢測病源微生物的時候,如果探針能與該病原菌的DNA結合上,也就是鹼基配對上,說明該探針的DNA序列與該病原菌是吻合的。也就說要檢測的病原菌就是該已知探針的菌種。
2. 微生物檢測包括哪些啊
食品中微生物指標的常見檢驗項目如下:菌落總數、大腸菌群計數、大腸桿菌計數、腸道致病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雙岐桿菌、空腸彎麴菌、黴菌計數和酵母計數。
一般食品中活菌數達到108cfu.g⁻¹時,則可認為食品處於初期腐敗階段。
(2)病原微生物的檢測方法及主要步驟擴展閱讀
微生物檢驗方法包括顯微鏡檢、染色技術、培養基制備技術、接種、分離純化和培養技術等。
接種,將微生物接到適於它生長繁殖的人工培養基上或活的生物體內的過程。
分離純化,在進行菌種鑒定時,所用的微生物一般均要求為純的培養物。得到純培養的過程。
培養,根據培養時是否需要氧氣,可分為好氧培養和厭氧培養。根據培養基的物理狀態,可分為固體培養和液體培養兩大類。
3. 簡述細菌性疾病微生物學檢查的主要程序及方法
能夠在得病生物體內提取出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能夠引發其他目美麗病。目美麗病後症狀與感染源生物症狀相同。在目標體內仍能夠提取出相同病原微生物。
標本的採集非常重要。細菌感染通常是通過培養的方法檢測的,而病毒通常是通過抗原或者核酸來檢測的。細菌培養和鑒定,以及葯敏試驗,是合理使用抗菌葯物的前提,好的標本決定一切,這是檢驗領域的一句俗話。
不恰當的標本、不恰當的採集時間、不規范的採集方法,可能造成假陰性,假陽性,雜菌污染等,延誤診斷,危及生命。對於嚴重感染,需要確定病原菌的,標本應該選擇細菌可能定植的部位,如深部痰液,胸水,血液等,標本提取的時間應該在抗菌葯物使用前,最好在發生寒戰的時候。
(3)病原微生物的檢測方法及主要步驟擴展閱讀:
菌落總數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如需氧情況、營養條件、p H、培養溫度和時間等)每克(每毫升)樣品生長出來的細菌菌落數量。國內外普遍採用此需氧平板計數法(APC)。國外用於食品、化妝品中微生物計數的螺旋平板計數法(SPC)也需(48±3)h。
這2種方法均為傳統的培養方法,操作繁瑣,費時費力。近年來,國內外技術人員研究開發了快速測試片技術、生物電化學技術、微菌落技術、發射測量法、微熱量技術、ATP 生物發光技術、色譜法等快速檢測方法,縮短了檢測時間,簡化了檢測程序。
4. 致病菌感染的微生物學檢查基本程序是怎麼樣的
病原微生物種類繁多,變異迅速,快速鑒定病原微生物的檢驗技術也在不斷發展前進著。目前,應用比較廣泛的病原微生物檢測方法主要有直接塗片鏡檢、分離培養、生化反應、血清學反應、核酸分子雜交、基因晶元、多聚酶鏈反應等,該文對這些檢測技術進展做一綜述。 對人和動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稱為病原微生物,又稱病原體,有病毒、細菌、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真菌、放線菌、朊粒等。這些病原微生物可引起感染、過敏、腫瘤、痴獃等疾病,也是危害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來出現的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西尼羅病毒感染等疾病的傳染性極強,往往造成世界性大流行,因此對病原體的檢測必須做到快速、准確。常規病原學檢測方法操作繁瑣,檢測周期長,而且對操作人員技術水平要求比較高。隨著醫學微生物學研究技術的不斷發展,病原學診斷已不再局限於病原體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的檢測手段不斷出現並被應用於臨床和實驗室 J。核酸分子雜交技術、PCR技術、基因晶元技術等檢測方法,自動化程度高,快速省時、無污染、結果精確,可以准確靈敏地鑒定病原微生物。1 傳統的病原微生物的檢測方法傳統的病原微生物學實驗室檢查以染色、培養、生化鑒定等為主,將標本直接塗片染色鏡檢和接種在培養基上進行分離培養是對細菌或真菌感染性疾病進行病原學診斷的常用方法。1.1 直接塗片鏡檢病原微生物體形體積微小,大多無色半透明狀,將其染色後可藉助顯微鏡觀察其大小、形態、排列等。直接塗片染色鏡檢簡便快速,對那些具有特殊形態的病原微生物感染仍然適用,例如淋球菌感染、結核分枝桿菌、螺旋體感染等的早期初步診斷。直接塗片鏡檢不需要特殊的儀器和設備,在基層實驗室里仍然是十分重要的病原微生物檢測手段。1.2 分離培養與生化反應 分離培養主要用於臨床標本(如血液、痰、糞便等)或培養物中有多種細菌時對某一種細菌的分離。細菌的生長繁殖需要一定時間,檢測周期較長,不能同時處理批量樣本。為解決這一問題,各種自動化培養和鑒定系統不斷產生,傳統鑒定方法也在逐步改進,大大加快了檢驗速度。例如Microscan WalLCAway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可同時做細菌鑒定和葯敏試驗,檢驗500多個菌種。苛養菌如肺炎鏈球菌、淋病奈瑟菌、流感嗜血桿菌等對營養要求比較高,常規培養陽性率低。雍剛 等將不要同比例的葡萄糖、玉米澱粉、生長因子、酵母粉、氨基酸等特殊增菌劑加入到巧克力培養基中製成了新型淋病奈瑟菌培養基,大大提高了淋病奈瑟菌的分離培養率。蘇盛通等在營養瓊脂中加人了中葯紅棗、赤小豆培養甲型鏈球菌、乙型鏈球菌、肺炎鏈球菌等細菌,生長指數明顯高於血平板。1.3 組織細胞培養 活組織細胞培養適於專營活組織細胞內生存的病原體,包括病毒、立克次體、衣原體等。不同病原體敏感的組織細胞是不一樣的,將活細胞從病原體敏感的動物組織中取出在體外進行原代培養或用病原體敏感細胞系進行傳代培養,再將病原體接種於相應的組織細胞中後,病原體可在其中繁殖增長,引起特異性的細胞病變效應。也可以將病原體直接接種於敏感動物體內,引起相應組織器官出現特異的病理學改變。往往可以根據這些特異的病變對病原體進行鑒定。2 血清學與免疫學檢測血清學檢測是通過已知的抗體或抗原來檢測病原體的抗原或抗體從而對病原體進行快速鑒定的技術,簡化了鑒定步驟,常用的方法包括血清凝集技術、乳膠凝集實驗、熒光抗體檢測技術、協同凝集試驗、酶聯免疫測試技術等。酶聯免疫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血清學檢測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不僅可檢測樣本中病原體抗原,也可檢測機體的抗體成分。幽門螺奸菌在我國人群感染率高達50% ~80% ,應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唾液中抗HP抗體來診斷HP感染,其結果滿意。乙型肝炎病毒(HBV)在我國人群中感染率極高,ELISA應用於乙型肝炎病人早期血清學診斷的效果最為明顯。臨床上致病菌往往和非致病菌混合在一起,如何從這些細菌中分離出目標菌是關鍵。免疫磁珠分離技術(IMBS)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在微生物檢測領域中一種新技術。其基本原理是將特定病原體的單抗或多抗或二抗偶聯到磁珠微球上,通過抗原抗體反應形成磁珠一目標病原體復合物或磁珠一一抗一目標病原體復合物,在外部磁場磁力的作用下,將目標病原體分離出來。目前已經開發出了針對各種病原體的免疫磁珠,如大腸埃希菌、李斯特菌、白色念珠菌、軍團菌等,廣泛應用到各級科研和實驗室 。經IMBS分離出的白色念珠菌可直接在顯微鏡下檢測,檢測時間縮短至4 h。IM—Bs還可以和其它檢測技術聯合來檢測病原菌,免疫磁珠分離得到的目標菌可繼續用於分離培養使大腸埃希菌0157最低檢測限由200 cfu·g 提高到2 cfu·g~;IMBS結合聚合酶鏈反應(IMBS—PCR)可對培養條件比較特殊的細菌如苛養菌、厭氧菌進行快速檢測,肉類中的產毒素型產氣莢膜梭菌經IMBS.PC
5. 病原微生物常用的實驗室檢測技術有哪些
他只是檢測微生物的,菌落啊之類的功能
6. 微生物的傳統檢測方法有哪些
微生物的傳統檢測方法有哪些通過顯微鏡直接觀察。一般來說,在一定的培養條件下(相同的培養基、溫度以及培養時間),同種微生物表現出穩定的菌落特徵。這些特徵包括菌落的形狀、大小、隆起程度和顏色等方面。因此可以通過顯微鏡觀察菌落特徵對微生物種類進行判斷。使用選擇培養基培養微生物或人為提供有利於目的菌株生長的條件。
7. 做微生物實驗的步驟
操作步驟
1.塗片將培養14—16小時的枯草芽孢桿菌和培養24小時的大腸桿菌分別作塗片(注意塗片切不可過於濃厚),乾燥、固定。固定時通過火焰1—2次即可,不可過熱,以載玻片不燙手為宜。
2.染色
(1)初染
加草酸銨結晶紫一滴,約一分鍾,水洗。
(2)媒染
滴加碘液沖去殘水,並覆蓋約一分鍾,水洗。
(3)脫色
將載玻片上面的水甩凈,並襯以白背景,用95%酒精滴洗至流出酒精剛剛不出現紫色時為止,約20—30秒鍾,立即用水沖凈酒精。
(4)復染
用番紅液染1—2分鍾,水洗。
(5)鏡檢
乾燥後,置油鏡觀察。革蘭氏陰性菌呈紅色,革蘭氏陽性菌呈紫色。以分散開的細菌的革蘭氏染色反應為准,過於密集的細菌,常常呈假陽性。
(6)同法在一載玻片上以大腸桿菌與枯草芽孢桿菌混合製片,作革蘭氏染色對比。
革蘭氏染色的關鍵在於嚴格掌握酒精脫色程度,如脫色過度,則陽性菌可被誤染為陰性菌;而脫色不夠時,陰性菌可被誤染為陽性菌。此外,菌齡也影響染色結果,如陽性菌培養時間過長,或已死亡及部分菌自行溶解了,都常呈陰性反應。
8. 常見微生物實驗步驟怎麼寫
1、葯敏試驗:主要是通過測定抑菌圈的范圍來確定葯物的療效。
2、血凝實驗:通過測定病毒與紅細胞反應的濃度測定其抗體效價。
3、PCR:細菌主要通過16srRNA確定其細菌的種類。
4、中和實驗:主要測定病毒的稀釋濃度。
5、革蘭氏染色:確定是革蘭氏陽性還是陰性
6、瑞氏染色:主要是對細菌染色。
9. 微生物學的檢查方法是有哪些
微生物學檢查法
標本
因鼠疫傳染性極強,採集標本時必須嚴格無菌操作。根據病型採取淋巴結穿刺液、腫脹部位組織液、膿汁,血液和痰等。人和動物屍體可取肝、脾、肺、病變淋巴結以及心血等。陳舊屍體取骨髓。將採集標本送至有嚴密防護措施的專門實驗室進行檢查,禁止在一般實驗室進行操作。
直接塗片鏡檢
除血液標本外,一般均需塗片或印片,乾燥後用甲醇固定,革蘭染色或呂氏美蘭染色,鏡檢。在不同材料中,菌體大小、形態有很大差異,除典型形態外,往往可見菌體呈多形態性,需加以注意。
分離培養與鑒定
血液標本需先置肉湯中進行增菌培養。分離培養一般選用血瓊脂平板,28攝氏度24小時後,可見較小的露滴狀菌落,繼續培養則菌落增大至1~2毫米,中央厚而緻密,周邊逐漸變薄。取可疑菌落進行塗片染色鏡檢,噬菌體裂解試驗,血清凝集試驗,特異熒光抗體染色等作出鑒訂。
血清學試驗
可用於檢查鼠疫耶爾森菌抗原或特異性抗體。敏感而特異的試驗方法有ELISA、固相放射免疫分析,SPA協同凝集試驗等。
檢測核酸
用DNA探針雜交方法或PCR技術檢測鼠疫耶爾森菌核酸,有助於鼠疫的診斷。PCR敏感性極高,蚤體內有10個鼠疫耶爾森菌感染即可用PCR技術檢出。
診斷檢查
診斷:取決於病人有接觸史及肺部受累表現,病因診斷取決於痰、血或淋巴結吸出物革蘭染色、培養,有條件的單位可作直接熒光素標記抗體染色,可提供快速的病因診斷。
10. 微生物室常用的病原真菌檢查方法有哪些
您好!
1、真菌鏡檢
是最簡單也是很有價值的實驗室診斷方法。其優點在於簡便、快速,無菌部位的陽性結果可直接確定真菌感染。但是由於陽性率較低,陰性結果亦不能排除診斷。直 接鏡檢對於淺表和皮下真菌感染最有幫助。在皮膚刮屑、毛發或甲標本中發現皮膚癬菌、念珠菌和馬拉色菌的成分可提供對相應真菌病的可靠診斷。如在無菌體液的 直接鏡檢中發現真菌成分常可確立深部真菌病的診斷,例如在腦脊液中檢測到帶莢膜的新生隱球菌酵母細胞,或外周血塗片中檢測到莢膜組織胞漿菌細胞。但一般在 有菌部位則只有發現大量真菌菌絲方才有意義,通過直接鏡檢一般可以區分念珠菌、隱球菌、暗色真菌、毛霉(接合菌)等菌的感染,進一步明確鑒定菌種需要通過 培養鑒定來完成。
2、真菌培養
真菌培養是實驗室檢查中的重要環節,培養出致病真菌是進一步鑒定菌種的前提條件。真菌培養第一步是從臨床標本中培養真菌的初代培養,初代培養後進一步進行 分離純化培養和鑒定培養。不同致病真菌每一步所採用的培養基,培養時間和培養溫度存在一定的差異。常規的真菌培養需要在28-30°C溫度下培養3-4 周,一般初代培養選用沙氏培養基(SDA)或者馬鈴薯瓊脂培養基(PDA),採用試管培養,一般同時培養兩管,其中一管可添加抗生素(氯黴素或慶大黴素均 可)。在培養1周內,應該每天觀察有無真菌生長。一般培養4周後,如果無真菌生長可報陰性。發現培養出真菌,直接挑取少量菌體或者小培養後,用乳酸酚棉蘭 製成塗片顯微鏡下觀察,結合菌落大體形態,典型菌種可直接報告種屬。不典型菌種根據基本表現,採用適當的標准鑒定培養基,標准培養條件培養,必要時要結合 生理學和分子生物學方法進行鑒定。
3、真菌鑒定
對常見致病真菌要掌握的鑒定原則是首先區分酵母菌和黴菌。
如果初代培養基上培養出酵母樣菌落,在鑒定前應進行分離純化。在去除細菌和其他真菌污染,區分混合感染後,對純菌落進行鑒定。酵母菌鑒定主要根據形態學特 征和生理生化特點,按照一定的流程進行。首先根據菌落顏色進行分類。臨床最為常見的是白色或奶白色菌落,這類菌進一步做芽管試驗,若芽管試驗是陽性則為白 念珠菌,若陰性則通過Vitek YBC或API20C及玉米吐溫瓊脂上培養的形態特徵來鑒定。另外,還可以應用念珠菌顯色瓊脂、尿素酶試驗等試驗來輔助鑒定。
檢驗地帶網
黴菌的鑒定非常復雜,有許多標准包括形態學特徵、溫度耐受性,放線菌酮抗性、雙相性、營養需求、蛋白分解活動以及水解尿素能力等。現代分類學鑒定方法主要 依據分生孢子的個體發生過程結合其他特徵來進行鑒定。初代培養後根據形態學特徵一般可鑒定到屬的水平,再依據不同真菌的鑒定要求,採用標准培養基和培養條 件進一步完成菌種鑒定。例如:麴黴屬鑒定時需要採用標准培養基,即察氏培養基和麥芽瓊脂,25℃培養7天後與麴黴形態鑒定檢索表對應得到正確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