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生學古詩的方法步驟
小學生學古詩,首先要通讀一遍故事,然後給孩子講一遍古詩的意思,最好帶入情境,讓孩子理解古詩的意思,最後再要求孩子背誦。
⑵ 教學古詩詞的方法和步驟
您好。
首先、培養學生的誦讀古詩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們從事任何活動的動力。同樣的,學生有了誦讀的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經典誦讀產生主動需要。因此,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經典誦讀的興趣,讓他們愉悅地進行經典誦讀,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語文知識。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誦讀時,要善於聆聽,善於發現每一個學生的不同優點,哪怕是一個字、一句詩,只要讀好了都應該給予適當的表揚。這樣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中就會樹立起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誦讀的興趣就會越來越高。
其次、可以嘗試進行古詩詞吟唱,化難為易,激發興趣。以往在教學古詩詞時,總是強化理解詩意,背誦詩句,抄詩默詩,學生對此索然不感興趣,因此,漸漸地產生了厭煩的情緒。可以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把古詩詞配上旋律,變成了歌曲,學生十分樂於接受。
再次、培養良好的誦讀古詩的習慣,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麼?簡而言之,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誦讀古詩也不例外,因此教師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的誦讀習慣。首先要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讀。要用普通話,發音清楚響亮,不讀錯字,不丟字,不添字,不唱讀,不重復字句,不讀破句子。在正確的基礎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讀,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其次朗讀時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要做到「七不」:不丟字,不添字,不錯字,不顛倒,不重復,不唱讀(拖尾韻),不讀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再次,「一天不練口生」,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誦讀習慣,練就扎實的誦讀本領,一定要保證多讀多練。誦讀是對語言的直接感受,讀得多了,詩句的語言、節奏、句式、格調等自然而然地浸潤到學生的內心深處,不知不覺中就提高了學生對詩句的感受力。「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最後一點、可以從導入環節入手,激趣學生的學習興趣。生動有趣的導入,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好的開端相當於成功一半,所以在學習古詩的時候,特別要注意導入的運用。了解詩人的相關故事,給古詩的學習增添色彩。可他們關於古代詩人的故事知道的很少,非常感興趣。
希望能夠幫到您,謝謝,望採納。
⑶ 學習古詩的方法及步驟
學習古詩的三大步驟
首先,學習古詩要了解所學古詩的歷史背景,了解這首詩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這樣有助於了解本詩的思想感情。
其次,學習古詩要緊扣詩題,了解內容,學習古詩時,要學會理解題目,然後緊緊扣住題目,這樣才能想到作者想寫的內容。
最後,學習古詩要自己反復朗讀,自己體會作詞中的詩意,這樣在體會到詩詞詩意的基礎上,朗讀出詩句中的感情並理解作者為什麼寫這首詞或詩並體會作者寫這首詩時的感受希望採納。
學習古詩從以下方面入手。
那麼我們在學習、鑒賞古詩時就應有條理、有步驟地去解析古詩,領會詩中蘊含的意思。
一、緊扣詩題,了解內容
有些古詩,詩題便是內容的眼,如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詞中主要寫了夏夜詞人在黃沙道上見到的、聽到的以及想到的,在如查慎行的《舟夜書所見》,這首詩寫詩人夜晚在船上的見聞。學習這類古詩時,應先理解題目,然後緊扣題目,讓學生猜想內容,在猜想過程中了解詩人寫作的內容。
二、圍繞詩句,猜想主題
由於古詩短小、精悍,因而留給我們聯想的空間極為廣闊,也正因為詩歌以極簡略表現極豐富,所以讀詩時難免靠「猜想」,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把握住有限的詩句,去了解詩歌的主題:或反映民間疾苦,或抒發個人胸臆,或痛斥朝政腐敗,或自憐悲慘身世……如龔自珍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表面是寫殘花並不是無情的,到來年春天它便化作泥土去滋養、保護花朵,其實是在暗喻自己,雖然遭到迫害,但理想與信念是不會變的。這一點是需要學生去猜想的。
三、把握重點,品味意象
中國古代詩歌形象,往往是藉助客觀物象,如花、草、山、河等表現主觀感情,所以,我們在學習古詩時,還應透過這些事物的表象,看到內蘊的情感。如王維的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為何「煙」會「直」?為何「長河」會「圓」?其實這詩句寫出了邊塞烽煙的堅毅、勁拔之美,同時「圓」字給人以親切而略帶蒼茫的感受,這也是當時被排擠出京城的王維的內心感受。
四、了解作者、歷史背景
許多古詩的創作與作者的身份及歷史背景有相當關聯。如文天祥寫作《過零丁洋》時,正值宋兵被金兵圍攻,宋軍面臨著兵敗的危險,看到這一切,作為接觸愛國將領的文天祥,發出「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感嘆。可是,由於朝廷的腐敗無能,他眼見報國無望,最後以一句流傳千古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來表達自己的赤子之心。
五、反復誦讀,悟出詩情
俗話說「熟讀百遍,其意自見」。讀對於小學古詩教學來說應該是個關鍵。一首詩,首先要將它讀通,這是基礎。然後在理解詩句大致內容的基礎上讀出感情,這是重點,也時古詩課堂學習的最後一個環節。
⑷ 古代詩詞賞析方法及步驟有那些
詩歌鑒賞常常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鑒賞古代詩歌中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二是評價古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三是考慮詩歌的表現手法,1、直抒胸臆3、情景交融5、用典抒情7、敘事抒情2、借景抒情4、托物抒情
答題步驟
(1)解釋該詞在詩句中的具體含義,要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加以分析。
(2)點明該詞運用疊音的手法。
(3)展開聯想或想像,描述該詞所在詩句的內容或景象。
(4)分析該詞烘託了怎樣的景物意境,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塑造了怎樣的人物形象,點明富有韻律感(音律美),增強了表達效果。
這類題的答題模式:
這首詩中()是疊音詞。這個詞的意思是(),描繪了()畫面,烘託了()的意境,表達了()情感,妙用疊音詞,富有韻律感(音律美),增強表達效果。
(4)古詩理解步驟方法微課擴展閱讀:
常見古代詩詞的六種描寫手法介紹:
寫景狀物是古代詩歌中常見的內容之一,作者通過描寫景物,可以渲染氣氛,抒發情感,深化中心,推動情節發展。我們欣賞詩歌,除了讀懂字面語意,提升思想素質和審美情感,還要關注詩人用語言寫景狀物的形式與技巧。
描寫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常見的描寫鑒賞角度主要有以下六種:
(1)側面描寫———襯托
(2)各種修辭手法
(3)正面描寫———動靜結合
(4)正面描寫———虛實結合
(5)正面描寫———色彩的渲染
(6)正面描寫———觀察角度的變化
⑸ 理解古詩的方法
一、看「題目」。
絕大多數古詩,其題目就像新聞的標題一樣,能概括交代詩的主要內容。古詩題目主要可以分為這樣幾個類型:時地型,對象型,事件型。當然很多古詩的題目可能兼具多個作用,屬混合型。通過題目所交代的這些信息,我們就能不同程度地了解詩作的內容。
時地型的,如《涼州詞》《元日》《村居》《鄉村四月》《秋夕》《江南春》《竹里館》《敕勒歌》等等。《涼州詞》,看題目「涼州」,我們就可預判這是一首邊塞詩。《春日》,看題目,就知這應是一首游春之作。《村居》,一個「村」字,就表明這首詩一定跟田園情趣有關。《鄉村四月》,既交代了時間,又交代了地點,「鄉村四月」,正是農村早春之時,定是寫早春時節農村情景的。
對象型的,如《詠鵝》《石灰吟》《梅花》《竹石》《詠柳》《春夜喜雨》等等。像這些詩作,我們要先研究題目所標之「對象」,根據我們對它們的了解以及人們通常寄寓在這些「物」上的內涵,即可預先揣測詩作內容及主旨。而且這類題目還經常輔以表情感的詞,如「詠」「吟」「喜」等,這就更有助於我們把握詩作主旨。
事件型的,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回鄉偶書》《望廬山瀑布》等等,這類題目很多很多。」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交代了中心事件是登樓送別,送友人遠游,先就可定位為一首「送別詩」了。」望廬山瀑布」,中心事件是,遠看瀑布,那麼可以推想詩作主要應該寫一瀑高懸於眼前的視聽之景和內心感悟。《回鄉偶書》一個「回鄉」,就交代了內容應是久別之後回歸故里的見聞感受。
二、判析「表達方式」。
無論古體詩還是近體詩,大多數詩作的寫作思路是驚人相似的。一般都是先「記敘」,然後「描寫」,最後「抒情議論」。就拿律詩來說,一般首聯記敘,頷聯頸聯描寫,尾聯抒情議論,表明主旨。而首聯的記敘,通常是交代寫作背景、緣由等,這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詩人是在什麼境遇境況下寫作此詩的。而中間的描寫,則可以讓我們更具體的了解作者的心理,正所謂「處處景語皆情語」。我們只要遵循「物美則喜,景劣則凄」的原則,就能透過想像看本質,揣摩字里行間傳達的作者的內心世界。而當詩作將要水到渠成地行至尾聯時,我們就已粗略地領悟到了詩人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最後看尾聯,詩人終於在前面充分的鋪墊之下,或直抒胸臆,或稍稍含蓄地亮出了自己本意,而我們也就能更准確地把握作者的主要情感了。
以《次北固山下》為例,首聯敘事,表明了自己旅居在外的背景,頷聯頸聯描寫眼前所見初春之景,尾聯抒情,表達思鄉之情。再如《雁門太守行》,首聯是描述,交代了兵臨城下的緊張情況,頷聯頸聯描寫戰場情景,尾聯借用典故委婉抒情,表忠君報國之意。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古詩都是嚴格按「敘——描——抒——議」這樣的順序成詩,但只要你析清了這幾種表達方式,那都能按圖索驥,順藤摸瓜,較為准確地理解詩作。如《觀刈麥》屬於古體敘事詩,前兩句「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用記敘交代了寫作背景——寫作對象是「田家」,是「農民」;時間是「農忙時節」。「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既有敘事,南風送暖小麥待收,又有情景描寫,「小麥覆隴黃」。而中間主體部分則記敘描寫穿插運用,寫出了農人的繁忙辛勞和一個「貧婦人」的遭遇。最後「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抒發了對農民們的同情和內心的愧疚。這樣整首詩的主要內容和主要情感就一目瞭然了。
三、抓「詩眼」。
「詩眼」是指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精煉傳神的字詞句。劉鐵冷在《作詩百法》中說:「詩之有眼,猶人之有目也。」人之眼,乃靈魂之窗口;詩之眼,則是洞察詩詞旨趣的窗口。如果我們前文所說兩項是在辨識詩人精心所「畫」之「龍」,那抓「詩眼」就是要抓住其「點睛之筆」,這樣才能更准確地把握詩作的「魂」「靈」「神」。詩眼在詩中的位置並不固定,但放在最後的較多。柳宗元的《江雪》,「獨釣寒江雪」,一個「獨」字,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孤獨寂寞的飄零感。《聞官居收河南河北》,「漫卷詩書喜欲狂」中「喜欲狂」,就提示我們本詩最重要的情感是「喜」,欲狂之「喜」。
⑹ 理解古詩的方法。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古詩的學習方法
學習古詩可以採取「四步走」的方法:
一、初讀古詩,知其概貌。
它要求從讀入手,大體了解、感知全詩寫的是什麼內容;對不懂的字詞,可以藉助字典來解決。
二、再讀古詩,理解詩意。
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要從詞到句、從句到篇連起來,由部分到整體把全詩的意思弄清楚。
三、誦讀古詩,品味詩境。
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要通過誦讀,咀嚼詩味,想像詩的意境。
四、體味情感,勾畫詩境。
俗話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當你與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鳴時,可通過自身的豐富想像,用筆簡要地勾畫出詩的意境。
這樣,由詩到畫,將詩情畫意融為一體,就會逐步取得學習古詩的最佳效果。
⑺ 學古詩的步驟和方法解詩題
古詩學習四步法: 1、解詩題,知詩人 2、識字眼,明詩句 3、知詩意,悟詩情 4、有情朗讀,試背誦。 長江流域地圖: 黃鶴樓 揚州 煙花三月下揚州 ——《送孟浩然之廣陵》 是江南三月的一個早晨。蒙蒙細雨給這條狹長的小鎮披上了一層蟬翼似的輕紗。 ——《賣荸薺的小姑娘》 煙 花 三 月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王昌齡,唐代詩人。有「詩家天子王江寧」之稱。他的詩含蓄深婉、渾厚明快。王昌齡看到當時社會如此黑暗,到處是貪官,那受苦的農民總是吃不飽、穿不暖,看在眼裡,痛在心裡,覺得自己很沒用,只能寫詩來表達心中的不滿與志向。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別董大 【唐】高適千里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 ?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芙蓉樓送辛漸 【唐】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 ? 送 別 詩 別董大 【唐】高適千里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 ?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⑻ 賞析古詩的六個步驟
第一步:理解題目——生疑。
拿到一首詩歌,首先是對詩歌的題目進行理解。理解題目的目的,就是「生疑」,即「產生疑問」。也就是說,拿到題目,學生必須緊接著就要做自己的大腦裡面產生一些疑問,這些疑問是幫助、帶領學生理解詩歌的關鍵所在。
第二步:了解作者——溯源。
「了解作者」是為了知人論世,也就是追蹤作者寫作的歷史背景和歷史原因,這對學生理解詩歌有很大幫助。思路如下:
1.作者是誰?
2.生活在什麼時期?
3.什麼情況下寫這篇文章的?
示範:《長恨歌》
作者:白居易。
唐代,唐代宗「中唐時期」,其間發生了「安史之亂」。
和好友陳鴻一起路過馬嵬驛相約寫作(直接觸發原因)。
第三步:梳理課文——翻譯。
如果要問孩子的學習有沒有效果,踏實不踏實,從這第三步「梳理課文」就可以看出來啦!因為這一個任務完成起來非常累,比較花費時間,絕不是吊兒郎當就可以完成的。凡是吊兒郎當,不認真,不踏實的孩子,都會在這一步「停滯不前」。然而,如果這一步「斷」了,後面的幾步就沒法繼續啦。
梳理課文包括兩個內容:
1.翻譯:學生在翻譯詩歌的時候,可以藉助的資料有:課文下方的注釋,翻譯書,練習冊,《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等工具書。
2.理解:這里的「理解」只要是指「梳理結構」和「主題歸納」,其主要目的就是「化繁為簡」,將詩歌內容簡化,歸納出幾個要點,讓人看了之後一目瞭然。
第四部:賞析名句——背誦。
一篇詩歌,最終留在讀者心中的,不過是幾句名句罷了。無論長短,只要我們讀過的詩歌,都能夠記得其中一兩句典型的名句。根據這個規律,我們就可以將詩歌「化整為零」,方便記憶和理解。
1.找出名句。每一首詩歌都至少有1個名句,一定要把那個名句找到,先勾畫出來,在理解之後再摘抄到筆記本上。
2.分析名句。很多時候,詩歌的名句就是「詩眼」,是理解整首詩歌的關鍵或中心。所以,在某種程度上講,當你讀懂了這某個名句,就基本上理解了整首詩歌。
3.背誦名句。背誦名句實際上是對理解名句的深化和鞏固,如果我們不能背誦,就不能真正領會詩句其中的奧秘;當我們真正驚嘆並領略了某句詩的奧妙,肯定也能脫口而出。
第五步:體悟感情——釋疑。
要真正理解一首詩歌,就不僅僅要去梳理詩歌的內容,更要去梳理詩中的情感,因為情感和主題緊密相連。體悟詩歌的情況包括兩種:一種是「詩中人物的情感」,一種是「作者的情感」。
第六步:分析手法——運用。
分析手法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閱讀識別」,二是「寫作運用」。
「閱讀識別」:就是為了在我們閱讀詩歌、賞析詩歌的時候,能夠准確地指出這首詩或者這句詩運用了什麼手法,起到了什麼效果。尤其是在考場上,你要能快速的識別出來。
「寫作運用」:就是把在課文中所學過的技巧、手法運用到自己的作文寫作當中,以此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⑼ 古詩詞賞析的方法
一、寫景抒情詩。
寫景抒情詩主要描繪的是山水名勝、唯美的自然風光,其寫景手法通常採用比喻、擬人、借代、誇張、反襯、對比等。
在賞析時,第一步就是要指出其寫景的手法;第二步就是簡要概況一下詩中呈現出的景象和寫景手法的作用。
第三步就是要揭露出詩人抒發的是何種感情,有的是贊揚祖國的大好河山,有的僅是抒發對眼前美景的喜愛,有的抒發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有的反襯自身仕途或遭遇的不幸等,這主要從寫景手法和詩人當時所處的背景展開論述。
二、詠物言志詩。
詠物言志詩主要描繪所詠之物的形與神,以此寄託詩人高尚的情懷,表現詩人的志向。這類詩主要是狀物,描寫手法包括比喻、誇張、擬人、反襯、正襯、對比、欲揚先抑等。
在賞析時,第一步是將詩人所狀之物的形給概括的描述出來;第二步將形反映出來的神加之於詩人身上,可結合詩人歷來的形象和所處的背景來綜合判斷。
例如,陶淵明詠菊,菊花可能並不能給人帶來淡泊名利的神韻,但是結合對詩人的了解可知,陶淵明是個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人,故可綜合判斷詩中所傳之意。
三、懷古詠史詩。
懷古詠史詩主要通過緬懷歷史英烈或描述歷史典故,來表明詩人的立場和情感。這類詩主要是繪史,描寫的方法最常見的有對比和襯托。
在賞析時,第一步就是要點明詩人所描繪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這需要我們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基礎;第二步就是要結合作者寫詩當下的時事背景,兩者加以比較;第三步就是道明詩人的主觀看法和抒發的情感,這類詩多半是借古諷今,亦或是抒發滄桑巨變、物事人非的悵然之情。
四、邊塞征戰詩。
邊塞征戰詩主要通過描繪邊塞壯麗的風光和將士們的軍旅生活,來表現將士們的思鄉之情。這類詩的繪景通常大氣豪邁、恢弘壯麗,故而多採用誇張、比喻等手法。
在賞析時,第一步簡要描述一下詩中描繪的景象和邊塞將士的生活;第二步就是道出將士們的思鄉之情和保家衛國的英雄氣魄;第三步就是以詩人的立場表達其自身的情感,通常是對將士們的敬意。
五、山水田園詩。
山水田園詩主要描繪自然風光和農家生活,詩境大多清新淡雅,寧靜雋永。這類詩一般融合寫景和記事,手法多變,詞藻優美。
在賞析時,第一步描繪自然田園風光和農家生活的景象;第二步抒發詩人對恬靜美好生活的嚮往,還可結合詩人背景,考慮是否還表達了詩人想要歸隱田園的隱居之意。
⑽ 如何賞析古詩,有幾個步驟
一、看背景
結合注釋告訴的背景來迅速把握詩歌主要內容
二、看關鍵語言(標題、結尾詩句、詩眼)
古詩中的關鍵語言,例如標題、結尾詩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詩眼的詞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詩歌主題的信息。
三、看體裁
如果是敘事詩,則可從分析人物形象入手,進而概括詩歌的主題,賞析詩歌語言的凝煉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詩,概括主題時則應揭示詩中所蘊含的哲理,分析表現手法時則從「托物言志」角度出發。(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如果是抒情詩,則從寫的景物(具體名詞)中理解詩人抒發的感情,在回答諸如「這樣寫有什麼好處?」、「運用了什麼樣的藝術手法」、「請欣賞這句詩」等問題時,就考慮是否應該答直抒胸臆或間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一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間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B借景(物)抒情 C情景交融
二描寫手法
①對比:勾畫……的生活畫面,突出表現詩人……的情感,或表達了對生活、社會的……思考。
②襯托(映襯、反襯、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寫鋪排)
④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
三修辭手法
⑴用典——借用神話故事、歷史人物活動、古詩文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達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動,寄託感情;或語言深入淺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像、聯想,設想奇巧,勾畫了……的生活或社會圖景。
⑷雙關——意在言外,耐人尋味,具含蓄美。
A諧音雙關,含蓄,富有情趣。【如「東邊日出西邊晴,道是有晴(情)還無晴(情)。】B語意雙關
⑸擬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動,寄託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體;或借物喻人,象徵。
⑹誇張,突出特點,強化感情,增強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現浪漫主義的情感。
⑺反復,連用某字,突出特點或某種情感。
⑻設問,一問一答,富有情趣;反問,增強說服力,發人深醒。
⑼反語,諷刺。
⑽互文:「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如「秦時明月漢時關」、「煙籠寒水月籠沙」、「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等。
四其它表現手法:虛實相生
五、看意象
⑴柳
「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
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蛾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⑵月亮
一般說來,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⑶菊花
堅貞、高潔品格的象徵。陶淵明「採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
六、答題的格式
1、先觀點後理由
解題時先表明觀點,再陳述理由。
2、先分後總式,答題時,先分說後總說。
3、先總後分式,答題時,先總說後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