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微生物生長曲線測不出來
你是想問微生物生長曲線測不出來的原因和解決辦法吧?如下:
微生物生長曲線測不出來可能使你方法沒有用對。可以試試下面三種方法來測:
首先是乾重法。可用離心或過濾法測定,一般乾重為濕重的10~20%。在離心法中,將一定體積待測培養液倒入離心管中,設定一定的離心時間和轉速,進行離心,並用清水離心洗滌1-5次,進行乾燥。
乾燥可用烘箱在105℃或100℃下烘乾,或採用紅外線烘乾,也可在80℃或40℃下真空乾燥,乾燥後稱重。
如用過濾法,絲狀真菌可用濾紙過濾,細菌可用醋酸纖維膜等濾膜過濾過濾後用少量水洗滌,在40℃下進行真空乾燥。
稱乾重發法較為煩瑣,通常獲取的微生物產品為菌體時,常採用這種方法,如活性乾酵母,一些以微生物菌體為活性物質的飼料和肥料。
其次是比濁法。微生物的生長引起培養物混濁度的增高,通過紫外分光光度計測定一定波長下的吸光值,判斷微生物的生長狀況,對某一培養物內的菌體生長作定時跟蹤時,可採用一種特製的有側臂的三角燒瓶。
將側臂插入光電比色計的比色座孔中,即可隨時測定其生長情況,而不必取菌液.該法主要用於發酵工業菌體生長監測。
最後是菌絲長度測量法。對於絲狀真菌和一些放線菌,可以在培養基上測定一定時間內菌絲生長的長度,或是利用一隻一端開口並帶有刻度的細玻璃管,到入合適的培養基,卧放,在開口的一端接種微生物,一段時間後記錄其菌絲生長長度,藉此衡量絲狀微生物的生長。
2. 蛹蟲草菌絲生長量怎樣測定
(一)直接測定
1.目視估測此方法就是用肉眼觀察蛹蟲草在固體斜面培養基(或平板)上的生長情況,包括菌落的大小,氣生菌絲的厚度、長勢,菌落的顏色及氣味等,綜合評價菌株的優劣或培養基的適合程度。這種方法簡單易行,但測定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栽培和制種經驗。
2.菌絲的生長速率這種方法是將蛹蟲草的不同菌株的菌種定量接種於同一斜面培養基或平板上,或者將同一菌株的菌種定量接種於不同種的培養基上,在相同條件下培養,記錄新生菌絲伸展到培養基上的時間(T1)及一定時間(T2)菌絲在新培養基上形成菌落的直徑或長度。根據下式計算生長速率(一般48小時測量一次)。
蛹蟲草菌絲的生長速率根據培養時間的不同而異,可以反映菌絲生長過程的動態變化。為計算方便,通常也用一定時間內菌落的直徑、半徑或面積作為菌絲生長的指標。若採用定期的測量也可反映菌絲生長過程與其變化規律,但不足的是這種方法不能反映菌絲的實際生長量,即菌絲的薄厚、疏密以及菌絲體的內含物質的積累等。
另一個計算蛹蟲草菌絲生長量的方法為U形管法,將蛹蟲草自管的一端孔口接到其中的培養基上,經一定時間間隔測菌絲生長的長度。此法的優點是試驗時間可以較長和菌落不易污染,缺點和培養皿一樣不能測菌絲體的總量。
3.濕重法這種方法一般用液體培養來測定菌絲體的生長情況,具體方法為:取20~50g液體培養物,放置在小燒杯中稱重,用雙層濾紙過濾後再用水洗,爾後再稱取小燒杯的重量,就得到樣本的重量。濾紙上的菌絲體可用吸水紙或直接用濾紙壓干,另取兩張同樣的濕濾紙作為平衡的重量,然後將過濾後的菌絲體同濾紙一起稱重,其重量減去濕濾紙的重量,即可得菌絲體的濕重。此法的優點是簡單快捷,而且由於菌絲未處理,保持原來的狀態,可以繼續培養。
4.千重測定乾重法比濕重法准確,是常用的方法。具體方法:首先用紗布濾去培養液,洗去紗布表面物後,將菌落挑在鋁鉑小盒中,80℃或100℃的恆溫箱中烘乾至恆重,試驗前後的兩次恆重之差即為菌絲體的乾重。注意也可以用其他方法恆重,但兩次恆重的方法應該相同。
(二)間接測定法
間接測定一般指測定與菌絲體總量(或生長量)有關的指標。根據測定指標與菌絲體之間的相關關系來計算菌絲體的重量。因此,間接測定的結果不是菌絲體的真實含量,但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間接測定的方法很多,如分析菌絲體的總氮量和核糖量,培養基中糖的消耗量,氧的吸收量,二氧化碳的排出量,培養物的混濁度(折光率)等都可作為測定蛹蟲草菌絲體生長量的指標。
3. 放線菌的生長曲線怎麼測定
由於放線菌是絲狀細菌,好氧,在搖床液體培養過程容易形成菌絲球,而呈不均勻分布,所以不能用單細胞細菌的測OD值的方法繪生長曲線。
可直接測細胞乾重。即設多個三角瓶,裝量一樣如250毫升三角瓶裝20毫升,每個時間高三個平行。每隔一小時取樣測放線菌細胞乾重。
可用過濾法也可以用離心法,無菌水清洗再離心。重復兩次。之後於攝氏105度乾燥一小時或以上,重量不再改變為止。然後以細胞乾重為Y軸,培養時間為X軸繪曲線。
可測蛋白含量。用凱氏定氮法檢測菌絲含氮量,折算成蛋白含量。菌絲收集與處理同上。
供參考。
4. 叢菌種植技術
雞樅菌的栽培及繁殖方法
1 菌絲體的液體培養
⑴液體深層培養的研究和菌絲體化學成分的分析
華西醫學大學生物系(趙呈裕等,1988)曾對雞樅菌採用不同培養基進行液體深層培養的研究,並對所培養的菌絲體進行成分的分析,其要點及結果如下:
所用菌種系采自四川西昌,經組織分離並經提純獲得的菌株。所用的液體培養基配方為:蛋白腖2%,蔗糖2%,硫酸鎂1.5%,磷酸二氫鉀0.3%,維生素B1每100毫升1毫克。酵母膏0.1%,蔗糖3,硫酸鎂0.05%,磷酸二氫鉀0.1,硝酸鈉0.3%,氯化鉀0.05%。多腖2%,其餘同配方1。以上各配方PH調至6。
三種液體培養基配方,滅菌後接入液體菌種,接種量為10%,在溫度26,振盪速度為110轉/分的條件下振盪培養36小時後測定菌絲體乾重,測定結果是配方①的菌絲乾重為805克/升,配方②為11.5克/升,配方③為10克/升。再繼續培養24小時,生物量開始下降。
收集干菌絲體進行化學成分分析,測定結果是:蛋白質含量49.2%,脂肪805%,碳水化合物10.8%,灰分3.9% ,鈣每100克36.8毫克,磷每100克15.0毫克。每100克干品中含18種氨基酸,總量為31.76克,其中人體8種必須氨基佔15.15克。在18種基酸中,含量最高的是谷氨酸為3.29克,其次是異亮氨酸3.23克,再次是天門冬氨酸2.59克。
2 人工栽培
⑴:純種的分離和培養
① 母種 分離的培養基配方為:馬鈴薯200克,蟻巢20克,葡萄糖20克,瓊脂20克,水1000毫升。滅菌『接種後在18±1℃下培養286小時,菌絲長滿管。菌絲濃密,粗壯,潔白,匍匐型(賴井平,1993)。
② 原種,栽培種 比較適宜的培養基配方:〈1〉闊葉樹木屑78%,麩皮20%,蔗糖1%,石膏1%,料與蟻巢浸出液之比為1:1.2。滅菌後接入母種塊2平方厘米,在18±1℃恆溫培養,63天菌絲長滿瓶,菌絲濃密,較壯。〈2〉木屑100千克,麩皮25千克,蟻巢土25千克,石膏1千克,糖1千克,料水比1:1.2,滅菌後接入母種塊約2平方厘米,在18±1℃恆溫培養,60天菌絲長滿瓶,菌絲濃密,健壯(〈1〉〈2〉賴井平,1993)。
③ 菌種保藏 雞樅菌菌絲體在溫度低於8℃的條件下,停止生長,甚至死亡,因此,不適合在冰箱低溫保藏,一般多採用常溫保藏,具體做法是,按上述原種培養基配方,裝料時要比平常稍微緊些,滅菌後接入母種,在18℃左右培養,當菌絲向下吃料至4~5厘米時,用牛皮紙包好棉塞,套上干凈紙袋,置陰涼保存,可保存5~8個月。
⑵:子實體的培育
①栽培季節的安排 以春季栽培為益,在蜀南竹海地區3~4月份氣溫在12~18℃,是雞樅菌菌絲體生長最適宜溫度范圍,此時制袋接種,不許加溫,成功率高,待40~50天菌絲長滿袋,氣溫回升可埋入土中,很快就能長出第一批子實體,並可延續採收到當年的9~10月份。
② 栽培袋的製作 培養料與原種,栽培種的培養基配方同。採用17厘米×35厘米×0.05厘米的聚乙烯塑料袋裝料,套頸圈加棉塞或打洞貼膠布等方式封口。滅菌後待料溫降至25℃時接種,每瓶原種接20~30袋,加大接種量可以促進菌絲生長,減少污染率。接種好的菌袋,置潔凈,黑暗的培養室內培養,溫度控制在16~20℃,經40~50天的培養,菌絲可長滿袋。繼續培養,袋壁上會出現許多珊瑚狀瘤點,說明菌絲已達到生理成熟,在4~6月份即可埋袋栽培。
② 栽培場地的選擇 栽培場地宜選南北朝向,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酸性的菜園地或房前屋後的空閑地,先整成寬40~100厘米,長視場地而異,深15厘米的凹畦。根據雞樅菌喜酸性環境和對殺菌劑如多菌靈,托布津不敏感的特性,不宜與栽培其他食用菌那樣在畦底撒石灰粉,卻可撒食糧的多菌靈或托布津,畦周圍開好排水溝。
③ 栽培方式 將已達到生理成熟的菌袋,脫去塑料薄膜,整齊地排入畦內,覆20厘米經太陽曝曬過的菜園土或林地肥土(以不板結為佳)使畦地高出地面15厘米成凸畦,畦面蓋上廢報紙或竹葉,松針等,以保濕遮陽。
④ 管理 脫袋覆土後的管理工作主要的保濕,控溫和防治病蟲害。雞樅菌出菇季節在6~10月份,氣溫高,空氣相對濕度低,因此,降溫,保濕是管理的關鍵,必須搭建蔭棚,棚高距畦面17~34厘米,可以遮陽降溫,保濕;向栽培場地及其四周噴水,可以拉大晝夜溫差的刺激。
⑤ 採收 當雞樅菌的菌蓋,將要伸直尚未開裂時,即可採收。採收時用手握住菌柄基部,用小刀沿膨大的柄下部切斷,向上拔起即可,細長的假根可留於土中
5. 微生物檢測是檢測的微生物的數量還是微生物的代謝產物
兩種方法都有
測微生物的有:
體積測量法:又稱測菌絲濃度法。
通過測定一定體積培養液中所含菌絲的量來反映微生物的生長狀況。方法是,取一定量的待測培養液(如10毫升)放在有刻度的離心管中,設定一定的離心時間(如5分鍾)和轉速(如5000 rpm),離心後,倒出上清夜,測出上清夜體積為v,則菌絲濃度為(10-v)/10。菌絲濃度測定法是大規模工業發酵生產上微生物生長的一個重要監測指標。這種方法比較粗放,簡便,快速,但需要設定一致的處理條件,否則偏差很大,由於離心沉澱物中夾雜有一些固體營養物,結果會有一定偏差。
稱乾重法:
可用離心或過濾法測定。一般乾重為濕重的10-20%。在離心法中,將一定體積待測培養液倒入離心管中,設定一定的離心時間和轉速,進行離心,並用清水離心洗滌1-5次,進行乾燥。乾燥可用烘箱在1050C或1000C下烘乾,或採用紅外線烘乾,也可在800C或400C下真空乾燥,乾燥後稱重。如用過濾法,絲狀真菌可用濾紙過濾,細菌可用醋酸纖維膜等濾膜過濾,過濾後用少量水洗滌,在400C下進行真空乾燥。稱乾重發法較為煩瑣,通常獲取的微生物產品為菌體時,常採用這種方法,如活性乾酵母(activity dry yeast, ADY),一些以微生物菌體為活性物質的飼料和肥料。
比濁法:
微生物的生長引起培養物混濁度的增高。通過紫外分光光度計測定一定波長下的吸光值,判斷微生物的生長狀況。對某一培養物內的菌體生長作定時跟蹤時,可採用一種特製的有側臂的三角燒瓶。將側臂插入光電比色計的比色座孔中,即可隨時測定其生長情況,而不必取菌液。該法主要用於發酵工業菌體生長監測。如我所使用UNICO公司的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在波長600nm 處用比色管定時測定發酵液的吸光光度值OD600,以此監控E.Coli的生長及誘導時間。
菌絲長度測量法:
對於絲狀真菌和一些放線菌,可以在培養基上測定一定時間內菌絲生長的長度,或是利用一隻一端開口並帶有刻度的細玻璃管,到入合適的培養基,卧放,在開口的一端接種微生物,一段時間後記錄其菌絲生長長度,藉此衡量絲狀微生物的生長。
微生物計數法
血球計數板法:
血球計數板是一種有特別結構刻度和厚度的厚玻璃片,玻片上有四條溝和兩條嵴,中央有一短橫溝和兩個平台,兩嵴的表比兩平台的表面高0.1 mm,每個平台上刻有不同規格的格網,中央0.1 mm2面積上刻有400個小方格。通過油鏡觀察,統計一定大格內微生物的數量,即可算出1毫升菌液中所含的菌體數。這種方法簡便,直觀,快捷,但只適宜於單細胞狀態的微生物或絲狀微生物所產生的孢子進行計數,並且所得結果是包括死細胞在內的總菌數。
染色計數法:
為了彌補一些微生物在油鏡下不易觀察計數,而直接用血球計數板法又無法區分死細胞和活細胞的不足,人們發明了染色計數法。藉助不同的染料對菌體進行適當的染色,可以更方便的在顯微鏡下進行活菌計數。如酵母活細胞計數可用美藍染色液,染色後在顯微鏡下觀察,活細胞為無色,而死細胞為藍色。
比例計數法:
將已知顆粒(如黴菌孢子或紅細胞)濃度的液體與一待測細胞濃度的菌液按一定比例均勻混合,在顯微鏡視野中數出各自的數目,即可得未知菌液的細胞濃度。這種計數方法比較粗放。並且需要配製已知顆粒濃度的懸液做標准。
液體稀釋法:
對未知菌樣做連續十倍系列稀釋,根據估計數,從最適宜的三個連續的10倍稀釋液中各取5毫升試樣,接種1毫升到3組共15隻裝培養液的試管中,經培養後記錄每個稀釋度出現生長的試管數,然後查最大或然數表MPN(most probably number)得出菌樣的含菌數,根據樣品稀釋倍數計算出活菌含量。該法常用於食品中微生物的檢測,例如飲用水和牛奶的微生物限量檢查。
平板菌落計數法:
這是一種最常用的活菌計數法。將待測菌液進行梯度稀釋,取一定體積的稀釋菌液與合適的固體培養基在凝固前均勻混合,或將菌液塗布於已凝固的固體培養基平板上。保溫培養後,用平板上出現的菌落數乘以菌液稀釋度,即可算出原菌液的含菌數。一般以直徑9cm的平板上出現50-500個菌落為宜。但方法比較麻煩,操作者需有熟練的技術。平板菌落計數法不僅可以得出菌液中活菌的含菌數,而且同時將菌液中的細菌進行了一次分離培養,獲得了單克隆。
試劑紙法:
在平板計數法的基礎上,發展了小型商品化產品以供快速計數用。形式有小型厚濾紙片,瓊脂片等。在濾紙和瓊脂片中吸有合適的培養基,其中加入活性指示劑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無色)待蘸取測試菌液後置密封包裝袋中培養。短期培養後在濾紙上出現一定密度的玫瑰色微小菌落與標准紙色板上圖譜比較即可估算出樣品的含菌量。試劑紙法計數快捷准確,相比而言避免了平板計數法的人為操作誤差。
膜過濾法:
用特殊的濾膜過濾一定體積的含菌樣品,經丫叮橙染色,在紫外顯微鏡下觀察細胞的熒光,活細胞會發橙色熒光,而死細胞則發綠色熒光。
測產物的有:
生理指標法:
微生物的生長伴隨著一系列生理指標發生變化,例如酸鹼度,發酵液中的含氮量,含糖量,產氣量等,與生長量相平行的生理指標很多,它們可作為生長測定的相對值。
測定含氮量:
大多數細菌的含氮量為乾重的12.5%,酵母為7.5%,黴菌為6.0%。根據含氮量×6.25,即可測定粗蛋白的含量。含氮量的測定方法有很多,如用硫酸,過氯酸,碘酸,磷酸等消化法和Dumas測N2氣法。Dumas測N2氣法是將樣品與CuO混合,在CO2氣流中加熱後產生氮氣,收集在呼吸計中,用KOH吸去CO2後即可測出N2的量。
測定含碳量:
將少量(乾重0.2-2.0 mg)生物材料混入1毫升水或無機緩沖液中,用2毫升2%的K2Cr2O7溶液在100 0C下加熱30分鍾後冷卻。加水稀釋至5毫升,在580nm的波長下讀取吸光光度值,即可推算出生長量。需用試劑做空白對照,用標准樣品做標准曲線。
還原糖測定法:
還原糖通常是指單糖或寡糖,可以被微生物直接利用,通過還原糖的測定可間接反映微生物的生長狀況,常用於大規模工業發酵生產上微生物生長的常規監測。方法是,離心發酵液,取上清液,加入斐林試劑,沸水浴煮沸3分鍾,取出加少許鹽酸酸化,加入Na2S2O3臨近終點時加入澱粉溶液,繼續加Na2S2O3至終點,查表讀出還原糖的含量。
氨基氮的測定:
方法是,離心發酵液,取上清液,加入甲基紅和鹽酸作指示劑,加入0.02N的NaOH調色至顏色剛剛褪去,加入底物18%的中性甲醛,反應數刻,加入0.02N的使之變色,根據NaOH的用量折算出氨基氮的含量。根據培養液中氨基氮的含量,可間接反映微生物的生長狀況。
其他生理物質的測定:
P,DNA,RNA,ATP,NAM(乙醯胞壁酸)等含量以及產酸,產氣,產CO2(用標記葡萄糖做基質),耗氧,黏度,產熱等指標, 都可用於生長量的測定。也可以根據反應前後的基質濃度變化,最終產氣量,微生物活性三方面的測定反映微生物的生長。如我所在BMP-2的發酵生產上,隨時監測溶氧量的變化和酸鹼度的變化,判斷細菌的長勢。
商業化快速微生物檢測法:
微生物的檢測,其發展方向是快速,准確,簡便,自動化,當前很多生物製品公司利用傳統微生物檢測原理,結合不同的檢測方法,設計了形式各異的微生物檢測儀器設備,正逐步廣泛應用於醫學微生物檢測和科學研究領域。例如:
1、抗干擾培養基和微生物數量快速檢測技術結合解決了傳統微生物檢測手段不能解決的難題,為建立一套完整的抗干擾微生物檢測系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科院廣州分院合作產業處提供的抗干擾微生物培養基,新型生化鑒定管,微生物計數卡,環境質量檢測試劑盒等,可方便的用於多項檢測。
2、BACTOMETER 全自動各類總菌數及快速細菌檢測系統可以數小時內獲得監測結果,樣本顏色及光學特徵都不影響讀數,對酵母和黴菌檢測同樣高度敏感原理是利用電阻抗法(IMPEDANCE TECHNOLOGY)將待測樣本與培養基置於反應試劑盒內,底部有一對不銹鋼電極,測定因微生物生長而產生阻抗改變。如微生物生長時可將培養基中的大分子營養物經代謝轉變為活躍小分子,電阻抗法可測試這種微弱變化,從而比傳統平板法更快速監測微生物的存在及數量。測定項目包括總生菌數,酵母菌,大腸桿菌群,黴菌,乳酸菌,嗜熱菌,革蘭氏陰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
6. 細胞活力測定常用的簡便方法是
MTT法又稱MTT比色法,是一種檢測細胞存活和生長的方法。其檢測原理為活細胞線粒體中的琥珀酸脫氫酶能使外源性MTT還原為水不溶性的藍紫色結晶甲瓚(Formazan)並沉積在細胞中,而死細胞無此功能。二甲基亞碸(DMSO)能溶解細胞中的甲瓚,用酶聯免疫檢測儀在490nm波長處測定其光吸收值,可間接反映活細胞數量。在一定細胞數范圍內,MTT結晶形成的量與細胞數成正比。該方法已廣泛用於一些生物活性因子的活性檢測、大規模的抗腫瘤葯物篩選、細胞毒性試驗以及腫瘤放射敏感性測定等。它的特點是靈敏度高、經濟。
缺點:由於MTT經還原所產生的甲瓚產物不溶於水,需被溶解後才能檢測。這不僅使工作量增加,也會對實驗結果的准確性產生影響,而且溶解甲瓚的有機溶劑對實驗者也有損害。
細胞活力常用百分比表示,活力的大小對試驗結果有很大影響。細胞活力的測定有許多方法,最簡便常用的方法是台盼藍(trypanblue)染色法。台盼藍又稱錐藍,是一種陰離子型染料,這種染料不能透過活細胞正常完整的細胞膜,故活細胞不著色,但死亡細胞的細胞膜通透性增加,可使染料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內,使死細胞著色呈藍色。
7. 為什麼微生物的生長測量在理論和實踐上有重要意義包括那些反面
微生物的檢測,無論在理論研究還是在生產實踐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分生長量測定法,微生物計數法,生理指標法和商業化快速微生物檢測簡要介紹了利用微生物重量,體積,大小,生理代謝物等指標的二十餘種常用的檢測方法,簡要介紹了這些方法的原理,應用范圍和優缺點。
概述:
一個微生物細胞在合適的外界條件下,不斷的吸收營養物質,並按自己的代謝方式進行新陳代謝。如果同化作用的速度超過了異化作用,則其原生質的總量(重量,體積,大小)就不斷增加,於是出現了個體的生長現象。如果這是一種平衡生長,即各細胞組分是按恰當的比例增長時,則達到一定程度後就會發生繁殖,從而引起個體數目的增加,這時,原有的個體已經發展成一個群體。隨著群體中各個個體的進一步生長,就引起了這一群體的生長,這可從其體積、重量、密度或濃度作指標來衡量。微生物的生長不同於其他生物的生長,微生物的個體生長在科研上有一定困難,通常情況下也沒有實際意義。微生物是以量取勝的,因此,微生物的生長通常指群體的擴增。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是其在內外各種環境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綜合反映。因此生長繁殖情況就可作為研究各種生理生化和遺傳等問題的重要指標,同時,微生物在生產實踐上的各種應用或是對致病,霉腐微生物的防治都和他們的生長抑制緊密相關。所以有必要介紹一下微生物生長情況的檢測方法。既然生長意味著原生質含量的增加,所以測定的方法也都直接或間接的以次為根據,而測定繁殖則都要建立在計數這一基礎上。微生物生長的衡量,可以從其重量,體積,密度,濃度,做指標來進行衡量。
生長量測定法
體積測量法:又稱測菌絲濃度法。
通過測定一定體積培養液中所含菌絲的量來反映微生物的生長狀況。方法是,取一定量的待測培養液(如10毫升)放在有刻度的離心管中,設定一定的離心時間(如5分鍾)和轉速(如5000 rpm),離心後,倒出上清夜,測出上清夜體積為v,則菌絲濃度為(10-v)/10。菌絲濃度測定法是大規模工業發酵生產上微生物生長的一個重要監測指標。這種方法比較粗放,簡便,快速,但需要設定一致的處理條件,否則偏差很大,由於離心沉澱物中夾雜有一些固體營養物,結果會有一定偏差。
稱乾重法:
可用離心或過濾法測定。一般乾重為濕重的10-20%。在離心法中,將一定體積待測培養液倒入離心管中,設定一定的離心時間和轉速,進行離心,並用清水離心洗滌1-5次,進行乾燥。乾燥可用烘箱在105℃或100℃下烘乾,或採用紅外線烘乾,也可在80℃或40℃下真空乾燥,乾燥後稱重。如用過濾法,絲狀真菌可用濾紙過濾,細菌可用醋酸纖維膜等濾膜過濾,過濾後用少量水洗滌,在40℃下進行真空乾燥。稱乾重發法較為煩瑣,通常獲取的微生物產品為菌體時,常採用這種方法,如活性乾酵母(activity dry yeast, ADY),一些以微生物菌體為活性物質的飼料和肥料。
比濁法:
微生物的生長引起培養物混濁度的增高。通過紫外分光光度計測定一定波長下的吸光值,判斷微生物的生長狀況。對某一培養物內的菌體生長作定時跟蹤時,可採用一種特製的有側臂的三角燒瓶。將側臂插入光電比色計的比色座孔中,即可隨時測定其生長情況,而不必取菌液。該法主要用於發酵工業菌體生長監測。如我所使用UNICO公司的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在波長600nm 處用比色管定時測定發酵液的吸光光度值OD600,以此監控E.Coli的生長及誘導時間。
菌絲長度測量法:
對於絲狀真菌和一些放線菌,可以在培養基上測定一定時間內菌絲生長的長度,或是利用一隻一端開口並帶有刻度的細玻璃管,到入合適的培養基,卧放,在開口的一端接種微生物,一段時間後記錄其菌絲生長長度,藉此衡量絲狀微生物的生長。
微生物計數法
血球計數板法:
血球計數板是一種有特別結構刻度和厚度的厚玻璃片,玻片上有四條溝和兩條嵴,中央有一短橫溝和兩個平台,兩嵴的表比兩平台的表面高0.1 mm,每個平台上刻有不同規格的格網,中央0.1 mm2面積上刻有400個小方格。通過油鏡觀察,統計一定大格內微生物的數量,即可算出1毫升菌液中所含的菌體數。這種方法簡便,直觀,快捷,但只適宜於單細胞狀態的微生物或絲狀微生物所產生的孢子進行計數,並且所得結果是包括死細胞在內的總菌數。
染色計數法:
為了彌補一些微生物在油鏡下不易觀察計數,而直接用血球計數板法又無法區分死細胞和活細胞的不足,人們發明了染色計數法。藉助不同的染料對菌體進行適當的染色,可以更方便的在顯微鏡下進行活菌計數。如酵母活細胞計數可用美藍染色液,染色後在顯微鏡下觀察,活細胞為無色,而死細胞為藍色。
比例計數法:
將已知顆粒(如黴菌孢子或紅細胞)濃度的液體與一待測細胞濃度的菌液按一定比例均勻混合,在顯微鏡視野中數出各自的數目,即可得未知菌液的細胞濃度。這種計數方法比較粗放。並且需要配製已知顆粒濃度的懸液做標准。
液體稀釋法:
對未知菌樣做連續十倍系列稀釋,根據估計數,從最適宜的三個連續的10倍稀釋液中各取5毫升試樣,接種1毫升到3組共15隻裝培養液的試管中,經培養後記錄每個稀釋度出現生長的試管數,然後查最大或然數表MPN(most probably number)得出菌樣的含菌數,根據樣品稀釋倍數計算出活菌含量。該法常用於食品中微生物的檢測,例如飲用水和牛奶的微生物限量檢查。
平板菌落計數法:
這是一種最常用的活菌計數法。將待測菌液進行梯度稀釋,取一定體積的稀釋菌液與合適的固體培養基在凝固前均勻混合,或將菌液塗布於已凝固的固體培養基平板上。保溫培養後,用平板上出現的菌落數乘以菌液稀釋度,即可算出原菌液的含菌數。一般以直徑9cm的平板上出現50-500個菌落為宜。但方法比較麻煩,操作者需有熟練的技術。平板菌落計數法不僅可以得出菌液中活菌的含菌數,而且同時將菌液中的細菌進行了一次分離培養,獲得了單克隆。
試劑紙法:
在平板計數法的基礎上,發展了小型商品化產品以供快速計數用。形式有小型厚濾紙片,瓊脂片等。在濾紙和瓊脂片中吸有合適的培養基,其中加入活性指示劑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無色)待蘸取測試菌液後置密封包裝袋中培養。短期培養後在濾紙上出現一定密度的玫瑰色微小菌落與標准紙色板上圖譜比較即可估算出樣品的含菌量。試劑紙法計數快捷准確,相比而言避免了平板計數法的人為操作誤差。
膜過濾法:
用特殊的濾膜過濾一定體積的含菌樣品,經丫叮橙染色,在紫外顯微鏡下觀察細胞的熒光,活細胞會發橙色熒光,而死細胞則發綠色熒光。
生理指標法:
微生物的生長伴隨著一系列生理指標發生變化,例如酸鹼度,發酵液中的含氮量,含糖量,產氣量等,與生長量相平行的生理指標很多,它們可作為生長測定的相對值。
測定含氮量:
大多數細菌的含氮量為乾重的12.5%,酵母為7.5%,黴菌為6.0%。根據含氮量×6.25,即可測定粗蛋白的含量。含氮量的測定方法有很多,如用硫酸,過氯酸,碘酸,磷酸等消化法和Dumas測N2氣法。Dumas測N2氣法是將樣品與CuO混合,在CO2氣流中加熱後產生氮氣,收集在呼吸計中,用KOH吸去CO2後即可測出N2的量。
測定含碳量:
將少量(乾重0.2-2.0 mg)生物材料混入1毫升水或無機緩沖液中,用2毫升2%的K2Cr2O7溶液在100 0C下加熱30分鍾後冷卻。加水稀釋至5毫升,在580nm的波長下讀取吸光光度值,即可推算出生長量。需用試劑做空白對照,用標准樣品做標准曲線。
還原糖測定法:
還原糖通常是指單糖或寡糖,可以被微生物直接利用,通過還原糖的測定可間接反映微生物的生長狀況,常用於大規模工業發酵生產上微生物生長的常規監測。方法是,離心發酵液,取上清液,加入斐林試劑,沸水浴煮沸3分鍾,取出加少許鹽酸酸化,加入Na2S2O3臨近終點時加入澱粉溶液,繼續加Na2S2O3至終點,查表讀出還原糖的含量。
氨基氮的測定:
方法是,離心發酵液,取上清液,加入甲基紅和鹽酸作指示劑,加入0.02N的NaOH調色至顏色剛剛褪去,加入底物18%的中性甲醛,反應數刻,加入0.02N的使之變色,根據NaOH的用量折算出氨基氮的含量。根據培養液中氨基氮的含量,可間接反映微生物的生長狀況。
其他生理物質的測定:
P,DNA,RNA,ATP,NAM(乙醯胞壁酸)等含量以及產酸,產氣,產CO2(用標記葡萄糖做基質),耗氧,黏度,產熱等指標, 都可用於生長量的測定。也可以根據反應前後的基質濃度變化,最終產氣量,微生物活性三方面的測定反映微生物的生長。如我所在BMP-2的發酵生產上,隨時監測溶氧量的變化和酸鹼度的變化,判斷細菌的長勢。
商業化快速微生物檢測法:
微生物的檢測,其發展方向是快速,准確,簡便,自動化,當前很多生物製品公司利用傳統微生物檢測原理,結合不同的檢測方法,設計了形式各異的微生物檢測儀器設備,正逐步廣泛應用於醫學微生物檢測和科學研究領域。例如:
1、抗干擾培養基和微生物數量快速檢測技術結合解決了傳統微生物檢測手段不能解決的難題,為建立一套完整的抗干擾微生物檢測系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科院廣州分院合作產業處提供的抗干擾微生物培養基,新型生化鑒定管,微生物計數卡,環境質量檢測試劑盒等,可方便的用於多項檢測。
2、BACTOMETER 全自動各類總菌數及快速細菌檢測系統可以數小時內獲得監測結果,樣本顏色及光學特徵都不影響讀數,對酵母和黴菌檢測同樣高度敏感原理是利用電阻抗法(IMPEDANCE TECHNOLOGY)將待測樣本與培養基置於反應試劑盒內,底部有一對不銹鋼電極,測定因微生物生長而產生阻抗改變。如微生物生長時可將培養基中的大分子營養物經代謝轉變為活躍小分子,電阻抗法可測試這種微弱變化,從而比傳統平板法更快速監測微生物的存在及數量。測定項目包括總生菌數,酵母菌,大腸桿菌群,黴菌,乳酸菌,嗜熱菌,革蘭氏陰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
1、直接觀察。對引進菌種觀察包裝是否合乎要求,棉塞有無松動,試管、玻璃瓶和塑料袋有無破損,棉塞和管、瓶或袋中有無病蟲侵染,菌絲色澤是否正常,有無發生變化。然後在瓶塞邊作深吸氣,聞其是否具備特有的香味。原種和栽培種可取出小塊菌絲體觀察其顏色和均勻度,並用手指捏料塊檢驗含水量是否符合標准。
2、顯微鏡檢驗。若菌絲透明,呈分枝狀、有橫隔、鎖狀聯合明顯,再加上具有不同品種固有的特徵,則可認為是合格菌種。
3、觀察菌絲長速。將供測的菌種接入新配製的試管斜面培養基上,置於最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進行培養,如果菌絲生長迅速、整齊濃密、健壯有力,則表明是優良菌種,否則即是劣質菌種。
優質菌種的標准
食用菌的種類雖然繁多,但從總體上看,每一個優良菌種均有"純、正、壯、潤、香"的共性。其標準是:
1、菌種的純度要高,不能有雜菌感染,也不能有其他類似的菌種。
2、菌絲色澤要純正,多數種類的菌絲應純白、有光澤,原種、栽培種菌絲應連結成塊,無老化變色現象。
3、菌絲要粗壯,分枝多而密,接種到培養基吃料塊,生長旺盛。
4、培養體要濕潤,與試管(瓶)壁緊貼而不幹縮,含水適宜。
5、具有每品種特有的清香味,不可有霉、腐氣味。
9. 鮮重和乾重分別是指什麼
鮮重是生活狀態下的水,如新鮮蔬菜。是指細胞在自然狀態下的質量。
乾重在航空上指的是航空發動機本身的重量,包括發動機運轉所需的全部必要的附件及其傳動裝置,但不包括滑油、燃油及冷卻液。在生物學上乾重是指細胞除去全部自由水後的重量。
乾重:為80 ℃下烘乾一定時間後的恆重,即失水後的質量。
從化學元素上看:鮮重占生物體鮮重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乾重占生物體乾重最多的元素是碳元素。
(9)菌絲乾重測量方法視頻擴展閱讀:
獲得細胞乾重的方法
1、離心法:將待測培養液放入離心管中,反復作離心、清水洗滌三次後,進行乾燥;乾燥溫度可採用105℃、100℃或紅外線烘乾,也可在80℃或40℃較低溫度下進行真空乾燥,然後稱重。
2、過濾法:尤其適用於絲狀微生物如放線菌或真菌的乾重測定,培養液用濾紙過濾後,留在紙上的菌絲體先用適量清水洗滌,再用上法烘乾後稱重。
在組成人體的細胞中,占乾重最大比例的為碳元素,且為55.99%。
鮮重實例
在細胞總重(包括水)在組成人體的細胞中O元素所佔比例最大,為65%。
10. 微生物重量如何測定
根據每個細胞有一定的重量而設計的。它可以用於單細胞、多細胞以及絲狀體微生物生長的測定。將一定體積的樣品通過離心或過濾將菌體分離出來,經洗滌,再離心後直接稱重,求出濕重,如果是絲狀體微生物,過濾後用濾紙吸去菌絲之間的自由水,再稱重求出濕重。不論是細菌樣品還是絲狀菌樣品,可以將它們放在已知重量的平皿或燒杯內,於105℃烘乾至恆重,取出放入乾燥器內冷卻,再稱量,求出微生物乾重。
如果要測定固體培養基上生長的放線菌或絲狀真菌,可先加熱至50℃,使瓊脂熔化,過濾得菌絲體,再用50℃的生理鹽水洗滌菌絲,然後按上述方法求出菌絲體的濕重或乾重。
除了乾重、濕重反映細胞物質重量外,還可以通過測定細胞中蛋白質或DNA的含量反映細胞物質的量。蛋白質是細胞的主要成分,含量也比較穩定,其中氮是蛋白質的重要組成元素。從一定體積的樣品中分離出細胞,洗滌後,按凱氏定氮法測出總氮量。蛋白質含氮量為16%,細菌中蛋白質含量占細菌固形物的50%一80%,一般以65%為代表,有些細菌則只佔13%一14%,這種變化是由菌齡和培養條件不同所產生的。因此總含氮量與蛋白質總量之間的關系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蛋白質總量=含氮量×6.25
核酸DNA是微生物的重要遺傳物質,每個細菌的DNA含量相當恆定,平均為8.4×`10^(-5)`NG。因此從一定體積的細菌懸液中所含的細菌中提取DNA,求得DNA含量,再計算出這一定體積的細菌懸液所含的細菌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