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沒有尺子怎麼量長度
沒有尺子怎麼量長度
在沒有尺子的時候測量長度的時候,我們可 以開動腦筋以物量物,比如說銀行卡的大小 一般為85.60×53.98 mm(3.370×2.125 英 寸),如果在辦公室,我們也可以使用A4紙 來代替,一般來說a4紙尺寸是210*297mm, 還有最為常用的人民幣,以現在最常用的第 五套人民幣來說(紅色版為第五套),100元紙幣票幅長155毫米、寬77毫米,50元人民幣長150毫米、 寬70毫米,20元紙幣長145毫米、寬70毫米,10元紙幣長140毫米、寬70毫米,5元紙幣長135毫米、寬 63毫米,1元紙幣長130mm、寬63mm。所以說在沒有尺子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身邊的常用物品進行對 比,就可以做到沒有尺子也可以測量長度。如果說用物品對比不方便,在線尺子網站也提 供了免費在線尺子服務,在線尺子刻度精確測量方便,是您沒帶尺子測量長度的理想工具。
㈡ 齒輪量柱測量距長度及其公差值的計算方法
1、量柱測量距長度計算
2、公差值取與相應齒根圓直徑偏差相同。
3、來源見GB/T1244-85第4節
㈢ 正確的測量長度方法 圖解
長度的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工具有鋼捲尺、三角尺、直尺,而像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較精密儀器並不常用。當我們手邊測量工具僅有直尺和三角尺時,而測量的對象卻是不規則(或者非直線形)物體,用常規方法不能直接測出其長度,現舉一些長度測量常見的特殊方法,有利於學生擴展視野,提高興趣,活躍思維。
1.化曲為直法
適用范圍:這種方法適用於測量較短的曲線。
具體做法:把棉線的起點放在曲線的一端點處,讓它順著曲線彎曲,標出曲線另一端點在棉線處的記號作為終點,然後把棉線拉直,用刻度尺量出棉線起點至終點間的距離,即為曲線長度。
實例:測圓形空碗的碗口邊緣的長度、測地圖上兩點間的距離、硬幣的周長、圓柱的周長、胸圍、腰圍等。
2.滾輪法
適用范圍:這種方法適用於測量比較長的曲線。
具體做法:用一輪子,先測出其直徑,後求出其周長,再將輪沿曲線滾動,記下滾動的圈數,最後將輪的周長與輪滾動的圈數相乘,所得的積就是曲線的長度。
實例:測操場跑道的長度、測一個橢圓形花壇的周長。
3.輔助法
適用范圍:這種方法適用於部分形狀規則的物體,某些長度端點位置模糊,或不易確定。
具體做法:用刻度尺將不能直接測出的物體長度,藉助於三角板或桌面將待測物體卡住,把不可直接測量的長度轉移到刻度尺上,從而直接測出該長度。如圖所示(注意用三角板的直角邊夾住物體,並與刻度尺垂直)。
實例:測硬幣、球、圓柱的直徑,圓錐的高、人的身高等。
4.累積法
適用范圍:某些難以用常規儀器直接准確測量的物理量。
具體做法:把某些難以用常規儀器直接准確測量的物理量用累積的方法,將小量變大量,不僅可以便於測量,而且還可以提高測量的准確程度,減小誤差。
實例:測一張紙的厚度,可將100張疊起來測量,除以100算出平均數。測量細銅絲的直徑,把細銅絲在鉛筆桿上緊密排繞n圈成螺線管,用刻度尺測出螺線管的長度L,則細銅絲直徑為L/n。將細銅線密繞在鉛筆上,用總寬度除以匝數算出銅線的直徑。
5.幾何法
適用范圍:對於不能分割或攀登的某些較高的樹木、旗桿或建築物等。
具體做法:利用被測物和參照物及其陽光下的影子組成相似圖形,通過它們之間的比例關系求出被測物的高度。如藉助於一長度可測的木桿或人自身的高度,根據物體與影長構造出兩個相似三角形,然後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質求得樹木或建築物的高度。
實例:要測一旗桿AB的高度
先測出其影長BC,人的高度A′B′及人的影長B′C′,它們分別構成兩個相似直角三角形,如上圖所示。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質可得:得。
綜上所述,長度測量的方法及形式多種多樣,同學們不妨在實際生活中開動腦筋嘗試應用,有利於深刻理解相關知識。
㈣ 如何知道一捆鐵絲的長度(不能拆開量)。科學方面的哦~我初一了、謝謝~
先稱出這捆鐵絲的重量。然後用重量除以該鐵絲的理論重量(根據鐵絲直徑)就得出長度來了。
㈤ 古代是用什麼東西計量長度
1、布手知尺
《孔子家語》:「布手知尺、布指知寸,舒肘知尋,斯不遠之則也。」大意是:中指節上一橫紋,叫一 寸;拇指同中指一叉相距為一尺;兩臂伸長,叫一尋。
咱們的祖先首先拿什麼東西測量呢?最直接、簡單、粗暴的辦法——人的身體。不過「布手知尺」限於男子,女子的手小怎麼辦呢?古代人管女人拇指指尖到食指指尖的長度為「咫尺」。
2、舉足為跬
先秦時商鞅規定「舉足為跬,倍跬為步」,即單腳邁出一次為「跬」,雙腳相繼賣出為「步」。跬是早期社會中,土地面積測量的最小單位。秦代曾規定「六尺為步」相當於現在的1.4米。商鞅說,舉足為跬,倍跬為步。也就是單腳邁出一次為跬,雙腳相繼邁出為步。
3、掬手成升
掬手成升,也是用手來測量。兩手合盛就是掬,一隻手盛的就是「溢」。人們採用「掬手成升」的原始計量方法使生活中的商品交易等變得有據可依。《小爾雅·廣量》曰,「掬四渭之豆」,即4掬=1豆;《左傳·昭公三年》說,「四升為豆」,即4升=1豆。
我國度量衡歷史悠久。據古書記載:自夏代以來,不僅有了度量衡器具,而且還建立了度量衡制度。春秋戰國時期,度量衡單位制度混亂。
古代是用計量長度即古代的容量、長度或者重量單位等。常見容量單位有石、豆和斛;常見重量單位有石、鈞;常見長度單位有:跬、仞、舍和尋。
1、跬:長度單位,半步為跬。
2、仞:長度單位,古代以七尺或者八尺為一仞。
3、舍:長度單位,古代行軍時以三十里為一舍。
4、尋: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
古代容量單位:
1、石:古代的容量或者重量單位。十斗為一石,一百二十斤為一石。
2、豆:容量單位。
3、斛:容量單位,五斗為一斛。
4、鈞:重量單位,三十斤為一鈞。
㈥ 長度單位公式有哪些
常用的長度單位換算公式如下: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㈦ 測量操場長度的五種測量方法
1、用皮尺量;
2、先用一百米跑(慢跑)測出自己的速度,然後用相同的速度沿著操場跑一圈。
3、用刻度尺先量出自行車後輪的半徑r,再根據周長公式c=2πr算出車輪的周長,騎自行車繞操場一周,數出車輪轉動的圈數n,計算出操場的周長L=2nπr;
4、用刻度尺先測量人走一步的距離s,然後人繞操場一周,數出人所走的步數n,計算出操場的周長L=ns;
5、測量出人步行的速度v,然後人繞操場一周,測量出人的行走的時間t,根據速度公式v=st
計算出操場的周長L=vt。
測量是按照某種規律,用數據來描述觀察到的現象,即對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測量是對非量化實物的量化過程。在機械工程裡面,測量指將被測量與具有計量單位的標准量在數值上進行比較,從而確定二者比值的實驗認識過程。
(7)測量長度的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1、測量的客體即測量對象:
主要指幾何量,包括長度、面積、形狀、高程、角度、表面粗糙度以及形位誤差等。由於幾何量的特點是種類繁多,形狀又各式各樣,因此對於他們的特性,被測參數的定義,以及標准等都必須加以研究和熟悉,以便進行測量。
2、計量單位:
我國國務院於1977年5月27日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管理條例(試行)》第三條規定中重申:「我國的基本計量制度是米制(即公制),逐步採用國際單位制。」1984年2月27日正式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確定米制為我國的基本計量制度。
在長度計量中單位為米(m),其他常用單位有毫米(mm)和微米(μm)。在角度測量中以度、分、秒為單位。
3、測量的准確度:
指測量結果與真值的一致程度。由於任何測量過程總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測量誤差,誤差大說明測量結果離真值遠,准確度低。因此,准確度和誤差是兩個相對的概念。由於存在測量誤差,任何測量結果都是以一近似值來表示。
㈧ 如何計算一卷衛生紙的長度
紙的厚度a×寬度h×長度L=卷紙體積=外圓柱體積-空心柱體積 =hπ(R²-r²)=hπ(R+r)(R-r) 量出卷紙厚度m,則長度L=mπ(m+2r)/a 小半徑r可以通過量內圓長度算出
㈨ 全世界古今中外一共有多少長度計量單位,換算公式分別是什麼
一共有十種長度單位。如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納米、皮米,還有天文上所用的長度單位光年、普朗克長度。基本的換算公式是1km=1000m=10000dm=100000cm=1000000mm。
㈩ 如何測量一卷膠帶的長度
1、 先用尺子測量一下膠帶的紙管內徑長度,這里將用字母N代表所測的長度;以下圖片為布基膠帶測量出的紙管內部直徑。這里測試的值為:76mm。
2、 再用尺子測量一下膠帶的紙管厚度,這里我們用H來代表所測試的布基膠帶的紙管厚度;以下為測量膠帶紙管的厚度。這里測出的值為:1.5mm。
3、 用千分尺子測量一下布基膠帶的單曾厚度,這里我們用T代表布基膠帶的單層厚度;這里我們知道該布基膠帶的單層厚度為:0.19mm。
4、 最後,我們用尺子測量一下布基膠帶的外徑的長度,這里我們用W代表所測的值。這里測試出來的值為:96mm。
5、 最後,在依據公式=3.1415926*((W/2)*(W/2)-(N/2+H)*(N/2+H))/T/1000,根據這個公式,來計算布基膠帶的長度為:13.1米左右。這里所算出的值即為布基膠帶的長度。以上就是布基膠帶的長度怎麼計算出來的步驟,相信大家看了以上的內容之後,就知道布基膠帶的長度怎麼計算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