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室內外熱環境參數的測定實驗評價怎麼寫
1
【
實驗名稱
】室內外熱環境測試
【
實驗性質
】綜合性實驗
【
實驗任務
】測試不同類型建築、不同建築空間的熱環境,對室外氣象因素對室內熱環境的
影響進行分析,並根據分析結果針對建築熱工設計提出結論性意見。
【
實驗目的
】
通過實驗,使學生了解室內外熱環境參數測定的基本內容,初步掌握儀器儀表的性能和
使用方法,進一步感受和了解室外氣象因素對建築熱環境的影響。
【
實驗內容
】
建築室內外熱環境參數的測定主要分為室內熱環境測定和室外熱環境測定兩部分。
其中:
室內熱環境參數的測量主要包括
2
個方面的內容:
■
溫度的測定
■
空氣相對濕度的測定
室外熱環境參數的測試同樣主要包括
2
個方面的內容:
■
溫度的測定
■
空氣相對濕度的測定
■
風環境的測定
【
實驗儀器設備
】
1
、室內熱環境的測定主要使用
TESTO174H
溫濕度記錄儀。
2
、室外熱環境參數的測定主要使用溫濕度記錄儀及
8910
便攜氣象站。
【
實驗方法和步驟
】
1
、室內熱環境參數的測定
(
1
)將記錄儀與計算機連接,設置記錄儀時間及存儲間隔等信息;
(
2
)選擇測點,注意避免測點受到日照等因素的影響;
(
3
)選擇完整時間段對選定測點和室外溫濕度進行測試;
(
4
)上傳數據,進行數據整理和處理;
(
5
)結合測點房間的特點(建築形式、外環境、布局、朝向、圍護結構等等)對實測數據的
差異進行分析,提出建築熱工設計的改進型意見及設計原則;
測點
A
位於建藝館地下一層綜合實驗室西側,有西向外牆外窗,有採暖;
測點
B
位於建藝館地下一層綜合實驗室西側,無外牆外窗,有採暖,暖氣配置較少;
測點
C
位於建藝館地下一層綜合實驗室構造展室,無外牆外窗,無採暖;
2
【
數據整理
】
根據提供的數據圖表選擇所研究的時間段(周期
10
個小時)
,將對應的時刻、數據參數
填入表格。
【
分析
】
根據數據結果分析同樣外擾作用下不同室內環境的原因。
【
結論及建議
】
根據分析結果,
歸納建築熱環境影響因素及其影響機理,
提出通過建築設計和設備等
多種措施改善室內熱環境的建議。
『貳』 建築環境學研究的主要內容與方法是什麼
建築環境學是一門反映人-建築-自然環境三者之間關系的科學,是了解人和生產過程需要何種室內外環境,掌握室內外環境形成的特徵和影響因素,通曉改變或控制特別是室內環境的基本原理與方法,為創造人工環境提供理論基礎。
建築環境學主要研究建築內外的空間環境,其主要內容有:
1、建築外環境
2、室內空氣環境
3、建築熱濕環境
4、建築聲環境
5、建築光環境
6、建築環境的綜合控制與評價
人類在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接受著建築環境的影響。
建築環境學從現有建築的環境出發,掌握現有建築環境的特點、基本理論與變化規律,以尋求現有建築環境的不足,為通過工程設計達到改善建築環境,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
對現有建築環境的研究方法根據參數不同可歸納為兩大類,一類是針對環境宏觀參數進行研究,另一類是針對環境的場參數進行研究。
隨著計算機技術、測試儀器和測定技術的發展,實驗方法研究建築環境的范圍不斷的得到擴大,建築環境研究方法的內涵不斷地得到加深,必將趨於多樣和復合化。
『叄』 JTRG-B型建築熱工溫度與熱流自動測試系統是用於對建築圍護結構的哪幾方面測量呢
TRG-B型建築熱工溫度與熱流自動測試系統是在充分吸收國內外各種溫度和熱流檢測系統的優點基礎上,利用世界最前沿的技術,專門為節能建築維護結構試驗室熱工性能測試系統。通過對建築圍護結構內外表面溫度、空氣溫度、熱流密度的測量,直接計算出該建築圍護結構傳熱系數K值等參數。主要用於建築節能現場及實驗室K值檢測。數據可以保存在電腦里隨時調用、列印。
『肆』 環境溫度的環境溫度測量方法
環境溫度是用來表示環境冷熱程度的物理量。鑒於反映環境溫度的性質不同,其測量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干球溫度法:將水銀溫度計的水銀球不加任何處理,直接放置在環境中進行測量,得到的溫度為大氣溫度,又稱氣溫。
(2)濕球溫度法:將水銀溫度計的水銀球用濕紗布包裹起來,然後放置在環境中進行測量,由此法所測得的溫度是濕度飽和情況下的大氣溫度。干球溫度和濕球溫度的差值,反映了測量環境的濕度狀況。
濕球溫度與氣溫、空氣中水蒸氣分壓間存在一定的關系式:
he(Pw−Pa)=hc(Ta−Tw) (1)式中:
he——熱蒸發系數;
Pw——濕球溫度下的飽和水蒸氣分壓(濕球表面的水蒸氣壓強),Pa;
Pa——環境中的水蒸氣分壓,Pa;
hc——熱對流系數;
Ta——干球溫度,℃;
Tw——濕球溫度,℃。
(3)黑球溫度法:將水銀溫度計的水銀球放入一直徑為15cm外塗黑的空心銅球中心進行測定。此法的測量結果可以反映出環境熱輻射的狀況,關系式為:
Tg=(hcTa+hrTr)/(hc+hr) (2)式中:
Tg——黑球溫度;
hc——熱對流系數;
Ta——干球溫度,℃;
Tr——平均輻射溫度,℃;
hr——熱輻射系數。
以上3種方法測定的溫度各代表一定的物理意義,各值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在表示溫度時必須註明測定時採用的測量方法。
『伍』 怎麼通過簡單實驗測出熱物性參數
.:氦焓值。。具體的添加方法你在NIST的網站可以找到詳細說明, s,如 Enthalpy首先。就是 "., Temperatur。 然後, K.1 MPa (1bar).) 上式計算結果就是 0。建立環境變數。;=", MPa 。,計算根據 壓力(P) + 溫度(T), 0, m,加入Excel,你的要把PropRef 作為Add-in。、添加載入項AddIn。 加入步驟。;函數名字"。, 50 K 條件下的氦氣焓值;SI":在一個單元格輸入 =Enthalpy(";,你就可以直接在Excel中進行批量計算流體性質了。,單位為 SI 國際單位(kg。, Density 等等、建立REFPROP載入項; 具體的函數名字可以在 (fx) 那個按鈕里的「用戶自定義函數」中找到,"。;PT"。;, 50) 解釋, kmol,"。; + "Helium"。 舉例——計算氦的焓值.1。。
『陸』 地熱測量方法
在大面積地熱調查中,可以用紅外掃描方法來圈定地熱異常的范圍。在區域的或局部的地熱調查中,通常有深孔溫度測量(1000m左右)、淺孔溫度測量(50~200m)、淺層 土壤溫度測量(2~30m)和1m測溫法。
(一)地熱測量儀器
1.溫度計
鑽孔測溫使用的儀器有最高水銀溫度計、電阻溫度計和半導體熱敏電阻溫度計等。實際測量中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使用。
2. 熱導率的測量儀器
岩石的熱導率值基本上是在實驗室進行的。但土壤一類鬆散物質可以採用就地測量方 法。實驗室測量方法有穩態法和瞬態法。穩態法比較精確,但比瞬態法需要更多的時間。在我國,常用的儀器是穩定平板熱導儀,也可以用導熱探棒在現場直接測量熱導率。
就地測量方法的優點在於能夠測量岩石在原始狀態的特性;另一優點是速度快。為了 測量深海沉積物、土壤、砂、黏土、雪和冰等一類鬆散物質的熱導率,有各種就地測量技 術,其結果都只能反映測量探頭周圍的瞬時熱狀態。近幾年已採用一種兩用探頭在鑽孔內 同時測量地溫梯度和熱導率值。
(二)地熱測量的工作方法
地熱測量在地熱調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由於地熱異常區的熱量可以通過傳導而不斷地向地表擴散,測量地下一定深度的溫度和天然熱流量,便可以圈定地熱異常區,並 大致推斷地下水的分布范圍。
地熱測量可在一定間隔的點、線組成的測網上進行。測線方向一般應垂直於地熱異常 的長軸或儲熱、導熱構造的方向。測網密度應根據地熱異常形態、規模等確定,如控制地 下熱水的構造不清,熱異常形態復雜,則測網密度應加大;若覆蓋層較厚,地熱異常不明 顯,測網密度可適當放稀,而擴大測量面積。
地熱測量的深度應根據儲熱構造的埋深、溫度及當地的水文地質、氣候條件而定。在埋深較小的高溫地熱區,由於地表地熱異常明顯,可採用淺部測溫。淺部測溫包括地表溫 度調查和淺孔地溫調查兩類。
地表溫度調查是測量土壤的溫度和溫度梯度,由於1m深處的地溫已不受氣溫瞬息 變化的影響,所以可採用1m深度的測量,即米測溫法,也可在深2~30m的淺孔中用 溫度計進行測量。由於近地表地熱異常的延伸范圍一般較小,故點距應小於50m,大 多在10~30m之間。
淺孔地溫測量的孔深一般在50~200m之間,鑽孔間距取決於地熱異常的范圍。其優 點在於不受地表氣候變化的影響,但鑽進費用較土壤溫度測量高。
深孔地溫測量的孔深較深,一般在1000m左右,主要了解深層熱狀態。
在覆蓋層較厚的地熱區,地表沒有地熱異常顯示或顯示微弱的情況下,多採用鑽孔測 溫方法。由於鑽孔中的原始岩體溫度已受到鑽探、井液或空氣循環等技術活動的破壞,因 此,為使測得的地溫梯度盡量接近於原始地溫梯度,一般要求在終孔後相當一段時間(一 般為數天至半月),待孔中氣溫和井壁岩層溫度達到穩定平衡以後,再進行地溫梯度測量。測量時,將半導體熱敏電阻溫度計通過電纜放入鑽孔中,逐點測量地溫的垂向變化。
(三)地熱測量資料的整理和圖示
地熱測量取得的數據是極其重要的第一手資料。為了獲得有關地熱異常空間分布及其規模的正確結論,必須對所收集的與地熱場有關的原始資料和原始測溫數據進行全面分析,分類評價。
在綜合資料之前,需要了解鑽孔溫度是否已經恢復平衡。長期靜止的鑽井、基井、生 產井、水位變化不大的水文觀測孔以及終孔後穩定3~5天以上的鑽孔測溫數據可作為基礎數據。鑽進過程中的井底溫度、關井測靜壓時的井溫以及礦井平巷淺孔(通常要超過5m)的溫度可作為同類數據的對比和參考數據。徑流影響強烈的自流井和乾井內的溫度 曲線不能作為地溫資料處理。如果目的在於確定熱流密度,則應選擇當地最深、又無地下水運動影響的鑽孔溫度資料。
根據全區內各鑽孔的溫度曲線,可以分別求得鑽孔內各岩層的地溫梯度及全區各岩層的平均地溫梯度,然後按照式(6-3),利用岩心標本測得的岩石熱導率κ,求得鑽孔中 各岩層的熱流密度,並進而求得全區各岩層的平均熱流密度值。
對於淺孔測溫數據特別是米測溫數據,由於它受溫度周期變化,不同地表狀況的干擾,地下水活動,高程和山的陰坡、陽坡及人為干擾等影響,所以應作溫度校正。
1.溫度周期變化對米測溫的影響與校正
太陽熱輻射的周期性變化引起的近地表氣溫的周期性變化,由於熱交換,勢必影響到 地溫場的分布。
年變的校正要根據工作區的大小、工作時間的長短、工區條件分別採取不同的方法,若工作時間不長,且地形較平坦、岩性較均一、地表狀況不復雜,可採用測量相對地溫方 法。這種方法是將所測各點的溫度值分別減當天基點溫度值,就可得到各測點的相對溫度 值。當基點溫度變化較大時(大於0.3℃),用內插方法進行改正,最後將測區各測點相對地溫值換算為以工作期內某一時間為準的地溫值,並以此溫度值繪圖進行解釋。如果能在氣溫變化平緩的月份開展淺層測溫工作,年變影響將大大減弱。
當工區較大、工作時間較長、地表狀況也較復雜時,由於所選基點與野外實測孔的年 變往往不能同步,因而採用不同基點進行分別校正。當其工作量大且不易取得較好效果 時,可利用熱擴散系數值計算某深度相對地表溫度變化延遲量的方法進行年變校正。
2.不同地表狀況的干擾與校正
地表狀況不同是指土壤性質、岩性分布、覆蓋條件、植被等地表狀況的不同。即使地 球內部向外部傳遞的熱量不發生變化,由於岩石的熱力學性質不同,也會引起地下溫度的 變化,影響溫度分布的熱力學參數主要是熱導率、熱擴散率及放熱系數。地表狀況校正可 採用剖面校正法、統計校正法、熱擴散系數校正法及放熱系數校正法。
剖面校正法是在背景場上選擇同時穿過幾種不同地況的剖面,利用增設感溫元件或重復觀測的方法,對地表狀況不同的地段進行反復測量,按不同地表狀況分界處的溫度跨度確定校正值。
統計校正法是在野外施工之前,根據踏勘對測區進行分類,在分布較廣的不同地表狀 況的地方,分別選擇分布均勻且易保存的若干測點。施工期間,根據不同月份定期觀測,每次每個測孔重復觀測3~4次,經過總基點校正,將每孔平均值作為該孔溫度值,再求出某地表狀況平均值作為該地溫值。
熱擴散系數校正法是按地表狀況類型分別選取若干測點,按一定時間間隔(或每月)測定各點的土壤熱擴散系數值,按年變校正方法,計算各種類型地表狀況的校正系數。
放熱系數校正法是以測區內地表狀況不同、放熱系數不同為依據,通過測量1m深處 的溫度與溫度梯度,然後求出放熱系數值,根據不同地表狀況下的平均放熱系數差值進行校正。
3.地下水活動的影響
地下水是活躍的地質因素,在地表淺部尤其是在地表附近分布廣泛,且易流動。地下 水具有較高的熱導率和較大的熱容量,以傳導和對流兩種方式傳遞熱量。淺層地下水的活 動會影響區域地溫場的分布,從而成為淺層測溫的干擾因素。
在開啟性泄流盆地,地下水起著冷卻和降溫作用,在封閉性滯流盆地,地下水相對停 滯,水溫和圍岩溫度趨於一致,地下水對地溫場影響不大。在半開啟性滯流盆地,盆地中 心無泄水區存在,地下水相對停滯,而在盆地邊部,由於大氣降水滲入對地下水也會有相 當大的影響。
由於地下水的普遍存在,給米測溫工作帶來較大的困難。勘查地下熱水所得到的地溫異 常受地下水活動的影響,往往使異常幅度大大降低,地溫異常形態發生變化,使地溫異常的 最大值從熱水導水斷裂的正上方發生偏移。各個工區的地下水活動有其本身的特點,目前尚 無適當的方法對地下水的干擾進行有效地校正。實踐表明,即使地下潛水位變化較大,地下 水垂向和橫向活動劇烈的地區,米測溫雖然很難指明高溫異常的確切位置,但仍然可以反映 地熱異常區的大致范圍。由此,不能簡單地從觀測到的溫度最大值推斷熱儲的地下位置,應 盡力收集有關的水文地質、構造地質資料,以求對測溫結果作出正確的解釋。
4.高程和山的陰坡、陽坡及人為干擾的影響及校正
地形的起伏或測點位於山坡的陰坡、陽坡,使測點接受日照量存在明顯差異。實際工 作中,地溫場與相應的地形剖面線位置密切相關。地形斜度不大於5~7℃時,1m深處的溫度不受地形起伏的影響。在地形起伏較大的測區內,應參考年平均溫度和高程的關系。簡單的校正辦法是地形每上升或下降1m時,溫度增或減0.01℃,在山前地帶、山區及地形被強烈切割的地區,還應考慮地表傾角不同時的校正值。
距離陽坡越近的測點溫度越高,反之,測點位於長期避陽處溫度較低。在野外記錄中考慮了這種影響因素,通過簡單的對比實驗即可求出校正值。
地表水及明顯的地物會影響測溫的質量。這些因素可使近距離內溫度發生大幅度畸 變,但其影響范圍有限,且沿平面衰減迅速,為此干擾可通過踏勘剔除。
為了便於成果解釋,測點應盡量避開地形突變的邊坡、沖溝、河漫灘、湖岸、沼澤 地、涌水處及樹木、高大建築物的長期背陰處,盡量選擇地表狀況大致相同的地段安放感溫元件進行溫度測量。
5.地溫測量的幾種主要成果圖件
(1)鑽孔地溫剖面圖
該圖是根據鑽孔內不同深度上的溫度值繪制而成。通常將此曲線附在鑽孔水文地質柱狀圖上,以便與鑽孔的水位、流量及地層結構等進行對比分析。對於淺孔測量沒有此圖。
(2)等溫線斷面圖
該圖是研究地熱變化的重要圖件。圖中除了應將各鑽孔的地溫數據標在圖上並勾繪等溫線外,還應將地層岩性、斷裂、裂隙、熱岩溶蝕以及鑽孔的涌水、漏水、水位等資料表示在圖上,以便進行分析對比。
(3)等溫線平面圖
這種圖通常是以地形地質圖為底圖,根據各測點同一深度的地溫數據繪制而成。該圖對於了解地熱異常區的平面形態,尋找和圈定高溫中心具有重要意義(田鋼等,2005)。
『柒』 說出至少三種具體的熱分析方法,它們分別測量什麼參數與溫度的關系
熱重TG,樣品的失去重量的過程。
差熱DTA,樣品與參比物之間的溫度差。
熱機械TMA,樣品的膨脹系數。
DTG,熱重微分,失重速率
DSC,差示掃面量熱法
『捌』 熱舒適的現場測試
對於一般的情況,我們可以直接採用熱舒適測試系統現場測試室內干球溫度、相對濕度、風速等熱環境參數,再結合以問卷方式和ASHRAE的7級熱舒適指標,調查記錄居民的熱感覺,也可以再得出熱環境分布情況。由於人的個體差異,一種100%滿足所有人舒適要求的熱環境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任何室內氣候必須盡可能地滿足大部分人群的舒適要求。人的主觀適應性可以被認為是產生實驗室研究和實地測試的結果差異的一個主要原因,這種適應性包括生理的、行為的,最主要是心理上的適應性。有關文獻就曾指出熱感覺的評判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員背景和對環境的一種期望。所以,舒適性研究應該既有實驗室的實驗,又不能忽略實地的測試分析。他們認為建築形式、氣候、種族等因素的差異可能造成世界各地人們在相同的熱環境中熱感覺不同,對熱舒適性的要求也不同。
目前,ASHRAE 55-2004和ISO 7730是普遍採用的評價和預測室內熱環境熱舒適程度的標准。不同的是ISO標准中沒有規定濕度的范圍 盡管如此,由於這兩個熱舒適標准並沒有考慮地域、氣候變化等因素,所以其適用性受到各國學者不同程度的質疑。
對室內熱舒適性的評價指標規定,我國可依照的相關標准包括《中等熱環境PMV和PPD指數的測定及熱舒適條件的規定》(GB/T 18049—2000)、採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2001年版)等。
『玖』 測量高溫的方法
測量高溫的方法有很多。
我們平時常用的玻璃溫度計多為水銀溫度計,里邊裝的是汞。汞的沸點為356.95℃,這對於測 量一般氣溫是足夠用的。但是,工業上有時要測量上千度的溫度,這樣一來,水銀溫度計就 不能用了。人們於是找到了金屬鎵來幫忙。
測量高溫可以利用鎵,鎵的沸點很高,為2070℃,但熔點很低,只有29.78℃。也就是說,把鎵入在手上,人的體 溫就能使之熔化。這一性質決定,用鎵來測量29.78℃到2070℃內的溫度最為適宜。人們把 鎵充入耐高溫的石英細管中,做成高溫溫度主,廣泛用於工業領域。
測量高溫可以用熱電偶溫度計,它用於超高溫的測量,它的的工作原理是:
兩種不同的導體接觸構成迴路時,迴路中將產生電勢,這種電勢的大小直接與兩個接點之間的溫度差有關,這種現象稱為熱電效應。利用熱電效應製成的感溫元件就是熱電偶,利用熱電偶作為感溫元件組成的溫度計就是熱電偶溫度計。
在古典電子理論中,熱電勢由溫差電勢和接觸電勢兩部分構成。
溫差電勢是由均質導體的兩端溫度差引起的。接觸電勢是當兩種不同的導體A與B接觸時,因兩者的自由電子密度不同,在接觸點產生電子擴散,而形成的電勢。接觸電勢不但是溫度t的函數,其對熱電勢的貢獻也遠比溫差電勢大。
測出熱電偶因為溫度變化產生的熱電勢,根據熱電勢和溫度變化之間的函數關系就能知道引起熱電勢的溫度值。
我所知的目前測量的溫度可以精確到0.1度,再精確些在技術上也是可以做到的,但是過分精確的實際意義並不大。
測量高溫可以用到熱電偶,耐熱溫度要大於熱電阻,但價格是熱電阻的三四倍。一般的磚廠都用熱電阻,最高耐熱溫度也能達到1300度。不管是哪一種,他們輸出的都是電流信號,通過變送器將這些電流換算成4-20mA的電流,然後再輸送到數顯儀,變成你要的數據。
『拾』 高溫的測量方法
測量高溫的方法有很多。
我們平時常用的玻璃溫度計多為水銀溫度計,里邊裝的是汞。汞的沸點為356.95℃,這對於測 量一般氣溫是足夠用的。但是,工業上有時要測量上千度的溫度,這樣一來,水銀溫度計就 不能用了。人們於是找到了金屬鎵來幫忙。
測量高溫可以利用鎵,鎵的沸點很高,為2070℃,但熔點很低,只有29.78℃。也就是說,把鎵入在手上,人的體 溫就能使之熔化。這一性質決定,用鎵來測量29.78℃到2070℃內的溫度最為適宜。人們把 鎵充入耐高溫的石英細管中,做成高溫溫度主,廣泛用於工業領域。
測量高溫可以用熱電偶溫度計,它用於超高溫的測量,它的的工作原理是:
兩種不同的導體接觸構成迴路時,迴路中將產生電勢,這種電勢的大小直接與兩個接點之間的溫度差有關,這種現象稱為熱電效應。利用熱電效應製成的感溫元件就是熱電偶,利用熱電偶作為感溫元件組成的溫度計就是熱電偶溫度計。
在古典電子理論中,熱電勢由溫差電勢和接觸電勢兩部分構成。
溫差電勢是由均質導體的兩端溫度差引起的。接觸電勢是當兩種不同的導體A與B接觸時,因兩者的自由電子密度不同,在接觸點產生電子擴散,而形成的電勢。接觸電勢不但是溫度t的函數,其對熱電勢的貢獻也遠比溫差電勢大。
測出熱電偶因為溫度變化產生的熱電勢,根據熱電勢和溫度變化之間的函數關系就能知道引起熱電勢的溫度值。
我所知的目前測量的溫度可以精確到0.1度,再精確些在技術上也是可以做到的,但是過分精確的實際意義並不大。
測量高溫可以用到熱電偶,耐熱溫度要大於熱電阻,但價格是熱電阻的三四倍。一般的磚廠都用熱電阻,最高耐熱溫度也能達到1300度。不管是哪一種,他們輸出的都是電流信號,通過變送器將這些電流換算成4-20mA的電流,然後再輸送到數顯儀,變成你要的數據,這些並不難,只要你買了這些東西,銷售方就會把這些都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