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使用方法 > 篆刻刻刀使用方法

篆刻刻刀使用方法

发布时间:2022-05-16 13:48:00

Ⅰ 中国篆刻的篆刻刀法

篆刻的刀法,有基本刀法和辅助刀法。基本刀法是冲刀法和切刀法,辅助刀法是帮助填补冲切刀法的不足而使用的刀法,种类、名目较多。
基本刀法 1、冲刀法 冲刀法的执刀方法可以用五指、三指、握拳式三种方法,其特点是刀刃在印石上以冲交运行的体例雕刻线条。在运刀过程中,要细致把握起刀、行刀和收刀的体现方法和要求。 ①起刀:用刀角自右向左入石,刀柄与印面呈三十五度角状。角度太小,刀身会碰擦印面,手指易接触印框;角度太大,刀刃与印面垂直,也难以着石,运行不易。 ②行刀:刻刀运行时,要控制好角入石的深度,运刀要保持运力平稳,不要太浅,太浅者刀迹浮滑,纤弱无力;太深会使刀角陷入石中,难以再运行。若不细致隐入石中,应提起重新调整角度,再行运刀。冲刀的速度也不宜过快、过猛,否则会导致线条破碎,而且难以收刀。运行时要用无名指抵住石章的右侧,以控制刻刀的适度冲力,防止刻刀滑出。 ③收刀:要适可而止。做到胸中有数,及时收刀,不要使刀尖超了界限,锋芒毕露。同时,还要防止因用力过猛而使刻刀冲出限度,破坏其它线条,甚至刻伤左手。用力要妥当,保持及时能放能收,行则有力,停则立止。 2、切刀法 切刀法就是在印石上用刀刃以起伏切刻的体例锲刻线条的技法。其执刀法亦同冲刀法,只是角度和方向不同而已。切刀法的起刀是先将刀刃的右角刻入印石,与印面呈四十五度角,刀柄略向右倾,刻入石面。如此反复进行,以点组成线,渐渐完成印文笔画。其行刀方法,要求在细致点的基础上,将刀柄向左倾斜,使刀刃渐渐切下,使刀刃的左角贴近印石。如许,就可由点切刻连接成线条。切刀行刀时要防止切刻的点画排列不要连接得太划一,如算盘子状,要天然错落,以达到含蓄老辣,富有金石气,又能避免锯齿形的弊病。丁敬及浙派篆刻艺术作品,重要用切刀法。 辅助刀法
篆刻的其它刀法,可称为辅助刀法。用这些刀法都是在冲、切刀法的基础上,以冲、切为主,偶尔辅以其它刀法。在辅助刀法中,有的是冲切刀法中的一部分,有的是冲切刀法的增补和发展。名目繁多,据前人总结,有效刀十三法或十五法之说。现将见于历代论着及经前人实践过的刀法分述如下: 1、埋刀法 辅助刀法的一种,亦称“伏刀”。用力按刀入石而起刀;沉着不轻滑浮飘而行刀;锋藏不表现而收刀。清·许容《说篆》云:“埋刀法,笔锋藏而不露,刀法着而不浮。” 2、涩刀法 篆刻入刀有欲行不行之状,这谓涩刀。此法运刀时,刻刀冲破印面阻力,缓缓挣扎前进。 3、轻刀法 运刀轻举,凌厉而不凝重,但非浅率轻滑。吴让之悟得此法妙奥,从而获得逸韵自若、灵巧明快的浅刻法。 4、舞刀法 舞刀法又可叫“刺刀法”,是在冲刀法不易战胜印面阻力的情况下,将刻刀向两边摇荡,用力缓缓奋力刺进。刻出的笔画线条,两边都带有芒刺,以出乎天然之上。 5、飞刀法 辅助刀法之一种,是下刀用力迅疾,运以快速武断的冲刻的方法。刻出的线条愉快淋漓。 6、覆刀法 亦称平刀法,覆是倒的意思。刀刃斜卧于印面,然后运刀,指腕齐力,向下一压,按刀入石,刻出明洁划一的线条。 7、迟刀法 刻印时,刀刃入石较深,不能速进,谓之“迟刀”。 8、复刀法 即重复用刀之法。一刀一成,再复一刀,直到适合为止。 9、反刀法 刻印时,一刀去一刀来,谓之“反刀”。 10、挫刀法 篆刻入刀有欲行不行之状,这谓“挫刀”。此法运刀时,刻刀冲破印面阻力,缓缓挣扎前进。 11、铲刀法 用以铲平印面字底部分的残石屑,即所谓“平”。 12、单刀法 刻印时,每一笔画均用一刀刻成,谓之单刀。其中又有正刀和侧刀之分。 13、双刀法 刻印时,印文的每一笔画均用两刀刻成,谓之单刀。其中又有正刀和侧刀之分。 14、正刀法 指以刀刃之正锋入石雕刻,形同书法之中锋行笔。 15、侧刀法 指以刀刃之斜倒入石雕刻,形同书法之侧锋行笔。 16、正入法 是起刀入石方法之一种,即以刀刃之一角正锋入石而起刀。 17、侧入法 入刀法之一种,指刻印时,刀杆稍作倾斜状,以刀锋之一角侧入印石而起刀。 18、双入法 即起刀时以刀刃之双角同时刻入印石而起刀。 19、单入法 亦为起刀法之一种,即以刀刃之一角入石而起刀。 20、补刀法 刻印既成之后,用此法修饰印面。明·赵宦光《篆学指南》云:“即印之后,或中肥边瘦,或长或短、或垂或起,或左或右,修饰匀称,谓之补刀。”其法用途类同复刀,但有区别。
传承意义
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也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篆刻艺术作品既可以独立欣赏,又在书画作品等领域广泛应用。

Ⅱ 篆刻刀法的执刀的方法

刀具是篆刻的主要工具,篆刻讲究执刀,就像写字作画讲究执笔、弹琴讲指法一样,不规范的方法往往会成为技巧发挥的障碍。篆刻执刀看起来是手部握柄,操作起来便须指、腕、肘、肩以至全身用力。要使这些部位的力量协调贯注,执刀姿势正确与否至关重要。有效的执刀方法能使刻刀在手中运转自如,能随意调整入刀的深浅度,便于运刀稳健轻捷。常用的执刀法有两种。 刀柄侧斜,以刀角入石。指实掌虚,五指和乎腕用力推刀,作上下、左右、顺逆的冲刻。其中横冲是以刀外向倾斜,刀锋右角插入石中。运刀时.中指自右外向左推刀。竖冲则以中指拨刀,上下向运刀冲刻。逆冲是以拇指、食指捏刀柄,中指后抵,卧刀柄于掌侧“虎口”,自下向前推冲。运用冲刀法时无名指和小指起定位作用,抵住印面.控制力量,防止跑刀。
冲刀法适宜刻白文印,冲刀要用力适度、均匀,用力过猛或入刀太深,会感到运刀艰涩难行,不能游刃自如;用力过小或不均,入刀浅:则刻出的线痕会飘浮、纤弱。冲刀法便于表现印文圆润流动的笔势,线条遒劲挺拔。 在印文笔画两侧施刀,用两刀或两刀以上把印文笔画的实线刻出。朱文印是沿笔画两侧刻出外廓,用切戳的方法将笔画之外的印底剔铲掉,使印文笔画凸起在印面上。刻朱文印用刀要求通畅贯气、线条均匀。成功的朱文剖面呈泥鳅背状,产生书法中锋用笔所具有的力透纸背、浑厚饱满的艺术效果。
用双刀法刻白文印,是沿印文笔画内侧两面施刀,把笔画实线刻掉,保留平整的印面,留下凹入的笔画线条。刻白文要求用力均匀利索,印文轮廓线清晰、光洁。 双刀法每一笔画都要两次或更多次用刀刻出,运作方式是固定刀位和运刀方向,转动印石,基本上都是在线条右侧施刀.最后用切刀将线条起止遗留的燕尾和茬口修整好。 指印文笔画用单线刀迹完成,用于刻细白文。在印文笔画实处用刀。单刀法不是只用一刀一次刻成,也可以采用重刀复刻。不过所有用刀要走向一致,不能显出复刀的刀迹。单刀刻法要求运刀隐健、肯定,构成生辣自然、不加修饰的效果。
刀法是篆刻艺术形式美的表现手段。具有熟练的刀法技巧,能够操刀自如尽随笔意,达到起止凝重、达刀流畅、转折灵动,能肯定,准确地表现印文线条的的韵律美和造型美.同时刀法运用得好,也具有形式美感。像不同用刀产生出的流动、毛涩、斑驳、冶铸痕等金石韵味。成功的刀法是刀中见笔意,笔中寓刀韵,刀笔互不相害.韵吐隽永、和谐统一。
总结:
正入正刀法:正锋入石,刀干与石面略有角度。
单入正刀法:侧锋入石,一刀希能刻一划。
双入正刀法:侧锋入石,两刀成一划,方向相反。
复刀法:侧锋入石,一刀不能刻成一划时,向同方向再刻一刀。
冲刀法:正锋或侧锋入石,向前推进。
切刀法:侧锋入石,向下压切。稍具前推之势。
涩刀法:侧锋入石,磨擦前进。
迟刀法:侧锋入石,用力重,稍退即进,行动缓慢。
舞刀法:侧锋入石,一左一右,回荡前进。
轻刀法:正锋或侧锋入石,力轻浅刻。
埋刀法:正锋入石,刀锋压低,贴近石面。
平刀法:刀口平贴石面,铲平底地用。
留刀法:存意而不存形,故无刀可言,只用于转折处之虚笔。
以上所述用刀十三法,经解释后,即知实在没有多少玄奥之处,而只是切冲两式刀法的活用,正锋与侧锋的不同而已。
修整和击残刀法
在刻印过程中,有不称意的地方,可以用复刀或补刀方法修饰整理。复刀是在原刻不尽如意时迫加用刀以弥补,或用力不足再同刻,一刀使效果完满。复刀应注意后加刀与原用刀在方法上要一致,不要显出复刀的痕迹。补刀是在作品完成时,对表现不够充分,或技巧发挥不够理想的地方加以调整修饰。补刀的刀法可区别与原刻刀法,不拘一格地兼施剔、刮、削、旋诸法。复刀和补刀是为了精益求精,避免节外生枝.画蛇添足反伤印文的形神和原刻刀法的韵味。
击残是借鉴古玺印流传久远形成的斑驳残缺美意趣,增加印面形式美感的一种手法。如白文印布白块面较整,显得呆板时,可用刀角戳残,铃印后即可显现透气的感觉;朱文印的笔画繁复拥挤处,可将某线条敲断或减弱,以求疏松灵动;或将过于方正严实的外框、印角击残,增加自然生动的趣味。“击残”应是出于构图和印面艺术效果通盘规划的艺术处理,看似随意的击敲,如无驾驭材质机理和用力适度的能力反而会功亏一篑,弄巧成拙,因而不要在无把握时滥用。

Ⅲ 篆刻的基本技法,请详细说明一下唉!

篆刻的基本技法

篆刻,是一种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是集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结合的艺术品,具有实用与欣赏的双重价值,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学习篆刻,首先要准备刻刀、印泥(书画专用印泥)、印床、毛笔、墨、拓包、拷贝纸、砂纸、牙刷、镜子、剪刀、胶水、宣纸。
选材
适宜学刻用的常规石印材有寿山石、昌化石、青田石,初学者可以用青田石来练习。
画中画
学习篆刻的基本步骤是:磨章料、写引稿、镌刻、刻边款、拓边款、钤盖(需要注意的是刻边款、拓边款要依据印章的风格来定,不是每方印章都需要的)
篆刻章法
章法主要是指如何设计和布置印文,一字印,主要是把笔画均匀分开,二字印分左右式和上下式,左右式要以右向左进行,笔画均匀、平整,上下式要注意字与字之间的疏密关系。对印面文字笔划多寡差别较大的印,古人有时以“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的方法处理,对多划字不让其占地多,对少划字反给予较多的地位,从而使疏密对比更强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有时还可调整文字的异体和繁体,人为地安排疏密要彼此统一。三字印分为右一左二式、右二左一式、右至左三字排列式。布局的时候,可根据印面的大小,改变字体的形状,使空间显得相对协调。四字印分为:顺序式,由右向左和由上到下。右一左三式、右三左一式、右一中二左一式。右一左三式和右三左一式布局,都需要拉长一个字,另外三个字响应缩小,右一中二左一式需要拉长两边的字,中间的字要缩小。要做到均匀,恰当、得体。使印文安排得匀称妥贴。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笔划故作盘曲的姿态填满空间,也不能如铅字一样呆板。一般以笔划繁者不觉其繁,笔划少者不觉其少的处理手法为主。
写印稿
写印稿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书法好的可根据印面的大小,直接在印面上写或写到拷贝纸上,书法不好的,可把拷贝纸直接放在要描的字上,进行描摹。以“印”字为例,描的时候要用铅笔,依着印字的轮廓边缘描下来(注意:小的细节千万不能漏掉)。然后,依着“印”字的轮廓涂上墨,注意一定不要超过轮廓线。按顺序把“印”字涂抹好。然后要把印稿的上的字,上在石面上,上石的方法有两种:
1、水印法,方法是:首先准备一张透明的拷贝纸,然后把拷贝纸覆盖在印石的石面上,用手掌沿着印石的边缘在纸上压出痕迹,接下来在压痕范围内、用浓墨写下要刻的印稿,之后把印稿晾干;然后把墨迹干透的印稿(把描好的“印”字)翻过来覆盖在印面上,用毛笔蘸些清水涂抹在拷贝纸上,再用干净的宣纸或手纸吸干多余的水分;之后,在印稿上覆盖上一张宣纸,用指甲盖儿在毛边纸上轻轻的用力均匀地刮几遍,完毕后把宣纸和拷贝纸取下来就可以了。这样,就把字印在石面上了。拓上后,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再用毛笔均匀地描以下。初学篆刻时,基本上都用水印法写印稿。
2、反写法的具体方法是,先将印稿写在透明度较好的拷贝纸上,然后把拷贝纸翻转过来,用印石压着,上面放一个镜子,依照反写的印稿,在印石上用毛笔临摹一遍,力求写得与原稿接近,然后对着镜子比较印稿,对不足之处作适当的修改。
直线练习
学会了基本的章法和写印稿之后,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先从刻直线来练习。拿一块青田石,先在玻璃上垫上砂纸,用中指和拇指拿住印章的两面,中指按住印章的顶面,在砂纸上摩擦,因为从市场上买来的石料都含有蜡,需要将其磨掉,否则不容易上墨(注意:磨的时候,只能单向摩擦,不能来回磨),磨平后,拿起来看是否平整;如果还不能确认印面的平整,要平放在玻璃上进行比对,看是否平稳。然后,用毛笔在石料上画直线(直线比较简单,直接画在印面上即可),画的时候要沿着石料左侧边缘画一条,然后转一个方向,还是在左侧的边缘画线,这样画出第一个大的正方形,然后,再画出第二个,第三个,按照同样的方法,画出许多个正方形,把印面充满,然后把印石放在印床上加紧。(切记:初学者一定要把印石放在印床上,以免伤着手。)接下来,就可以开始刻了,刻的方法有两种(握拳式切刀法和执笔式冲刀法。)
握拳式切刀法的操作方法是:大拇指与其他四指握成拳状,把刀杆捏在掌心,执刀角度较冲刀直,至60度左右,用刀方向向下,向外,刀杆向外倾斜,由外点入刀。刻一点起来,再刻下,再起来。一点点向前推进。切刀所切线条较短,依靠角一起一伏,将长线条分段,以若干重复动作完成章,这种方法通常用来刻巨型印章或质地坚硬石材。
执笔式冲刀的方法是:中指要顶住刻刀的侧面,离刀刃约1厘米处,食指和拇指指捏住刀杆,小指辅于中指之后,角度约45度,以刀角须要刻之线条推刀向前,并用无名指紧抵石章边缘,以控制运速度,冲角度较小,约30度左右,刀尖入印章的外侧边缘向前冲。运刀的方式是由右侧向左侧。石材可以不停的转动方向。这种方法也是最常用的刀法。
用执笔式冲刀法进行直线的练习刻印时,无名指要顶住印章,刀尖入印面的外侧边缘向前冲,一直都要由右侧向左侧运刀,刻完一笔,就可以转动印章,刻下一笔。这种方法是最常用的,它比较容易把把直线刻直,刻下来的石屑要用无名指轻轻抹掉,切记不能用嘴吹,以免影响健康。用这种方法,直到把印面上所有的直线都刻好。然后检查角落里是否刻干净了。如果没有再作以修整,最后用牙刷把印面上的石屑刷干净。这样一方练习印就刻好了,接下来就要钤盖了,方法是:找一张宣纸,下面垫上一摞纸或一本书,用右手拿印章,左手拿印泥,把印章在印泥里,轻轻地多沾几下,争取每个角落都能沾到印泥,把刻好的直线印盖上去。盖的时候,用力要匀,要稳,用力向下压。
刻白文印
印章钤盖出来的效果印底呈红色,文字呈白色,就叫白文印,也叫阴文印。拿一个刚才写好的印面,以单字“印”字为例,来给大家讲解如何刻白文印,我们用切刀法,刻单字印,首先刻直线,从“印”字最上边一笔横划入刀,切下一点,起刀,再向下切一点,由点连成线,把笔画内的印材刻掉,在拐弯的时候,由小点切入,并转动石头,刻完一刀后,换一个方向,第一刀是由内侧向外侧运刀,每个拐弯处和起笔处,都要用刀小心刻掉。用同样的方法,刻掉这条线的另一边。遇到拐弯处和细小的部分,要小心的刻掉。起笔处不要出现丁头和燕尾,刻白文印的时候,刻刀刀口沿着印文的内侧向里刻,把印文的笔画刻去,刻完的印章文字是凹陷下去的。初学刻白文的时候可以适当留一点量,以免刻得太多无法弥补,用同样的方法把这个字刻完(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方法在刻大印章或硬石头时用的较多,最常用的还是冲刀法)。刻完之后,用镜子比对以下,或者用手指沾上浓墨,涂于印面上,没有授刀的地方是黑色的,刻过的地方是白色的。对于有不满意之处,可略做修改。然后用牙刷把石屑刷掉,这样,一方白文印就刻好了。
刻朱文印
朱文印是是印章钤盖出来的效果印底呈白色,文字呈红色,也叫阳文印。以“修庵”为例,首先把石料磨平,按照前面讲过的章法和如何写印稿的方法,比照着原稿将“修庵”两字,直接写在印面上。首先要把边框描出来,描的时候,要用毛笔的右侧边缘贴住印章的左侧。把四边描好。然后用铅笔把印面分为左右两部分,从右向左写。由于“庵”字比较密,并且密的地方又集中在下部,所以,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疏密关系,写修的时候要注意和“庵”字的相互协调关系。“修”字最上面一横和最下面一横,一定要和“庵”字同样位置的横划在一条水平线上。字与字之间的比例要恰当,得体,写好后,用执笔式冲刀法先从边框内部的空白处入刀,刀慢慢的由右向左推进,如遇到推进困难,可微微晃动刀杆,刻朱文印是要刻掉除了字之外的多余部分,依照写印稿时的笔画顺序,遵循从上到下,由右至左的原则,把空白部分刻掉,每一笔快要结束时,手上用的力度要收住。遇到笔画连接处要格外小心。刻到大面积空白的时候,注意要刻的深一些,避免在沾印泥的时候,钤盖出多余的点。按照同样的方法,把“修”字也刻好,由于要做出石骨文的效果,所以刻完后,要做残破处理,首先要用刀,在笔画的密集处,把笔画刻断一点,随后,就是用刀杆敲击印面。首先从四个角敲起,然后,再敲击印中笔画和边框,平行或者重复的部分。这样人为的造成印章图案及边角等处类似自然磕碰的痕迹。有一种古色古香的自然美。做好后,用牙刷把石屑刷干净。
刻肖形印
肖形因印一般以画像石的风格为主,所以从画印稿到用刀都是以随意灵活为主。不要求每一点都很精致,但印面上的图画,一定要显得和谐、生动。以“倒骑毛驴”为例。先准备一幅图样,根据上面讲过的写印稿的方法,把它写在磨好的石面上。在这里,选择根据图样,直接画在石面上的方法。先画出边框,接着用铅笔构出图象的轮廓,先在印面的空白处,画几点,当作地面。然后再依着图样,勾勒出“倒骑毛驴”的轮廓,然后用毛笔把轮廓描黑。写完印稿后,我们用刻朱文印的方法,用执笔式冲刀法先从边框开始刻起,把白色部分刻掉。然后,从动物的头部开始入刀,因为头部是椭圆形的,所以用刀依着椭圆的轮廓慢慢向前推进,方向是由右向左,遇到弧线处,要微微转动章料。然后小心的刻出弧线刻动物的腿部和刻直线的方法是一样的。刻人物的方法和刻动物相似,留下的空白部分,要大胆的刻掉,不要留下多余的残点。刻完之后,也要做残破处理,方能显出古朴的风格,然后用牙刷把石屑刷掉。
刻边款
一方印科好之后,有时需要刻上边款。边款是指刻在印石的侧面或印石顶部上的文字,也是篆刻的一项重要内容,刻边款所用刀法和刻印一样。边款文字都是正着写的汉字,字体一般用行楷小字。写印稿的方法,可以用毛笔直接写在印石上,注意:不论在印章的哪一侧面写,都要从右面开始,结束与左面。以“丙戌冬末,士乾刻于云水斋”为例,用执笔式冲刀法刻,但是刀刃和中指是垂直的。另外行楷笔画的具体刻法要遵循这样的原则:刻 “点”的时候,将刀角插入石内,自下而上用力一按即可。刻 “横”的时候,先用刀角在石面上一按,刻出横画收笔的韵味,然后,自右向左横向行刀,至笔画终点,用右刀角向左略微弯曲一按即可。刻笔画“竖”的时候,先将右刀角锲入石面,自上而下向前行刀,至笔画终点便可。笔画“撇”的刻法也是将右刀角入石,先重后轻向左一冲即可。刻竖勾的时候,由上部入刀向下划,在最末处,刀尖想下按下。压出上勾的效果。刻横折弯勾的时候,要分解成几部分完成。先刻横,再刻竖,再刻一横化,共同完成横折弯勾。行楷中很少有“捺”这个笔画,边款中的笔画“捺”多用长点代替。刻边款的时候,要注意发力适度,否则,会因用力过猛而刻“花”。按照这样的方法,依次把这些字都刻好,用牙刷刷掉石屑。
印章的养护
刻好的印章如果长时间不用,我们就要用毛笔沾一些核桃油,把印章的几个面都刷以下,然后放到特制的盒子里保存,这样会防止印章产生裂纹。

Ⅳ 《篆刻》需要用哪些工具

学习篆刻,必须具备一定的工具、材料及工具书,否则就无法进行:为此。我们首先谈学习篆刻所必备的工具和材料:

工具

1.刻刀

刻刀是篆刻最主要的工具。由于印章材料的质地不同,使用的刻刀也各异,有的要用平口刀.有的要用斜口刀,还有的要用单头刀、双头刀等等一作为篆刻艺术的主要取材是石章.故通常采用的是单头平口式刻刀二

单头平口刻刀简称平口刀:市场上有专门的规格.分大、中、小三种,

印规是钤印时使用的辅助工具。印规犹如木工的”角尺”,内角为正90度钤印时,将印规放在需钤印的位置上然后将印紧靠内角按下,把印取起时,印规不可移动,如果所钤的印不清楚.可以倚印规重钤第二次或第三次,以求得印文的完整初学者钤印,常常不易钤正或钤出的印清晰度小够。使用印规就可以克服上述的弊病印规以金属材料制成的较好.闺为金属分量较重.不易移动一印规一般内角边长4公分左右,厚约0.8公分左有钤印熟练后,便可不用印规了。

11.印筋

印筋.渊拌印泥之用:印泥经常使川后.会导致印油于润不匀,影响钤印的质量此时需用印筋加以调拌这样不仅可以使印油润匀,而且还可以使印泥中的植物纤维得到保护。印筋有出售,亦可自制。自制取骨或竹,稍加削磨加工。

Ⅳ 篆刻知识一:什么叫篆刻刀法

刀法是篆刻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段。元代以前印章多为铸造。即使需假刀刻的玉、牙、骨等印章材料,也因硬度较高,需要借助于琢磨器械。
用刀刻制印章,是随着印章与书画艺术结合,艺术印章需要量骤增,井发现软质石料成为印章主要材料后,制印才逐渐形成以刻为主。篆刻刀法也随之成为人们有意识追求的篆刻技法。经过几代篆刻家的探索,被总结为14种刀法(一说为13种)。
执刀的方法
刀具是篆刻的主要工具,篆刻讲究执刀,就像写字作画讲究执笔、弹琴讲指法一样,不规范的方法往往会成为技巧发挥的障碍。篆刻执刀看起来是手部握柄,操作起来便须指、腕、肘、肩以至全身用力。要使这些部位的力量协调贯注,执刀姿势正确与否至关重要。有效的执刀方法能使刻刀在手中运转自如,能随意调整入刀的深浅度,便于运刀稳健轻捷。常用的执刀法有两种。

Ⅵ 篆刻的详细步骤

篆刻,是一种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 是集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结合的艺术品.具有实用与欣赏的双重价值.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随着篆刻艺术的内容与形式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篆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关注。在此我们将以石材为例,通过刻朱文印、白文印、刻边款及拓边款来给大家讲讲篆刻的基本技法。

一.工具:
刻刀、印泥(书画专用印泥)、印床、毛笔、墨、拓包、拷贝纸、砂纸、牙刷、镜子、剪刀、胶水、宣纸。

二.选材:
适宜学刻用的常规石印材有:寿山石、昌化石、青田石,初学者可以用青田石来练习。

三.画中画:
学习篆刻的基本步骤是:磨章料、写引稿、镌刻、刻边款、拓边款、钤盖(刻边款、拓边款要依据印章的风格来定,不是每方印章都需要的)等等。
步骤一
章法的筹布:亦即打稿,与作品的好坏息息相关。有人说:治印之难,不难于刻,而难于章法。
步骤二
印石的整平:印石在裁割时有倾斜,或上蜡磨光时,印面留有蜡,这时要用砂纸整平,以利上石刻制。
步骤三
上石:通常上石有二种方法:一为把印稿用毛笔反写在印面刻制;二为用耐水纸反拓上石。
步骤四
刻制与修整:依据印文选用合适的刀法来刻制,刀法可分切刀与冲刀二种。
步骤五
边栏的处理:印文工整,边栏要工整;如印文斑剥,边栏也要写意自然。作边之法有:刻、作、磨等法 。
步骤六
边款:刻印之后,在印章左边刻上作者字号、刻制年月等,谓之边款或具款。
步骤七
边款的拓制:拓款的方法与古铜器的拓法相似。拓款的方法有湿拓、乾拓、油墨拓等。
步骤八
印泥的使用:钤印时,左手持印泥盒右手将印面轻轻击打在印泥上蘸均,切忌把印面注印泥上挤压。
步骤九
钤印:将蘸好印泥的印章,对准应钤盖部位轻轻落下,用力镇压。
步骤十
钤毕:印章用过后,应用棉花擦拭干净,收存起来备用,并小心勿使碰撞。

Ⅶ 刻刀怎么

是刻石头的刀吧,用一手拿稳石头,另一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着刀、其它的指头也拿稳石头……
自己怎么得劲儿,就怎么拿刀具。
注意慢慢用力,小心哦,不要划伤自己

Ⅷ 篆刻如何执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篆刻常用的执刀有下面几种方法:
1、执笔式
以拇指、食指、中指用力握住刀杆,无名指抵刀后。运刀方向是自右向左,或刀杆可略向右倾斜,以看清运刀变化。执笔式执刀法需要具备较强的能力,但能敏锐细腻地处理细微之处。
2、捏拳式
是五指紧聚捏拳样将刀握于手中,全从腕肘之力运刀,运刀方向是自上而下,迎面向里,刀杆也略向后倾斜。一般说,捏拳式执刀法易发出,但对运刀细微变化较难体现。
3、掴刀式
用手紧握刀干,五指外裹而向内用力,刀锋内斜,如握拳状,刻时自前方向怀内刻,这叫做“全掴式”。
另一种是“低掴式”,以食、中、无名、小指握住刀干,大拇指与四指相对,抵住刀干,如此,握刀的力量更实更大,刻起印来,当然就更方便。这种执刀的方式,适于刻大印和气派磅礴的写意印,但不适于刻小印或是精细的印,齐白石先生便是用此方式执刀刻印。
4、拽刀式
与写字执笔方式相同,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相对,撮住刀干,以无名指抵着中指,小指抵着无名指,刻印时的方向与掴刀式相同,自前方向内刻。无名指在刻制时可以紧贴印石边缘,使力量容易由大食中三指贯注于刀锋。而小指则可于每一笔刻划就后,将石粉扫于已刻的空隙间,这样,可以使印面上的字迹黑白分明。
这种方式适用于刻制一寸左右大小的印章,因为指与腕的力量在这种执刀方式下,可以得到高度的发挥,所以,古人便把双钩是的执刀法列为刻印执刀的不二法门,历代篆刻法采用这种执刀式的人最多,浙皖两派多用此法,近代印坛巨擘吴昌硕先生也是用此执刀刻印。
5、推刀式
和执硬笔(原子笔、钢笔)的方式相同,用大、食、中三指自刀干四周撮定刀干,自怀内的方式向前推出,这叫做直推式;如果横推,就叫做平推式。
这种执刀的方式,刻平直的笔画容易得到很好的效果,刻精细的印也可以,所以采用的人很多,自硬笔流行以来,用这种方式刻印的人越来越多了。赵之谦刻印用直推法,黄牧甫刻印用平推法,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尤其是边款,看出他用刀的方式。
一般来说,初学宜用执笔式执刀法,它将指力、腕力合用,能较易掌握控制线条的变化。也便于在摹印临刻时较细腻准确地表现线条效果。捏拳式虽容易发力运刀,但作为初学者暂还难以准确地掌握控制,印文线条的欺负转折的微妙变化也较难表达。待经过一段学习,学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使用其他方法,不必拘于一法。总之,“刀法者,运刀之法,宜心手相应,自各得其妙”。
左手持石。右手执刀,其相应的关系一般以石应刀,即右手执刀固定不变,左手持石不断地转动调换以就刀势,顺应中刻就的线条点划脉络清晰,气息呼应。反之,以刀顺石其刻线既零落,不规范,又缺乏衔接与连贯。因此,强调初学者要注意“转印以迎手”。《篆刻针度》说:“刀有顺逆,手但能顺锋切下,不可逆转,若欲逆时,须转印以迎手,不可任便,概作一顺。若顺逆紊施,不分向背,是刀法多殊而阴阳乱关。”

Ⅸ 初学篆刻要注意哪些篆刻有哪些方法怎么刻

新手玩篆刻首先是要注意自己的手,别被刻刀刻着喽。除了自己的手需要特别注意外,还需要提防着某宝上的各种新手篆刻套装和石料套装。这些个新手套装和石料套装不是说不好,如果你要是仅仅想体验一下这个篆刻的话,这些套装是个好选择,相对便宜,东西还全。但是想要认真玩下去的话,那这些套装就太鸡肋了。

在回答的最下面我推荐了一百多册篆刻书籍你可以看一下,在最上面这张篆刻图的右下角可获得这些所有篆刻书籍

刚开始学篆刻,你得配一把好刀。刀分钨钢和白钢。钨钢刀硬,不容易磨损,但是它也脆,一些磕碰就可能导致刀刃崩碎掉,刀刃坏了之后还不好磨,因为它太硬了。白钢刀相对较软,容易磨损,但它韧性好,磕碰大多也就是导致卷刃,而且白钢刀因为它软,所以好磨刀。还有就是白钢刀一般比钨钢刀便宜。我接触钨钢刀多一点,白钢刀接触少,不了解,所以我只能推荐钨钢刀。钨钢刀就选最普通的永字刀,不用那么花里胡哨的,一般买个八毫米的或者六毫米的就行,也可以配个三毫米或者两毫米的来清底或刻一些细朱文。一般永字刀两把最多七十块钱,不摔的话用几年没啥问题。

石头的话买青田石或者红石就行,我推荐青田石,因为青田石便宜好刻。店铺去淘宝搜“青田金石坊”(我没拿钱)。我经常在这个店买石头,价格便宜,石头质量也好。

然后就是印泥,印泥的话可以先买个便宜的,“双维”就可以,便宜实惠(我也没拿钱)。后期可以买点好的,比如上海西泠的印泥。

最后就是印谱,这是个重点,刚开始买个汉印印谱就行,淘宝上也就一二十块钱就能买到了。汉印入门要多临,后期深入学习也要临,有名的浙派,海派,皖派,京派都跟汉印脱不了干系。

最后的最后,就是记得多写篆字,毕竟“印从书出”,篆字写多了对于印面布局和篆字使用作用很大。

最后的最后的最后,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小东西,比如连史纸(盖印花用的),转印纸(把印文转到石头上用的),鬃毛刷(拓边款用的),小楷笔,墨汁啥的。

估计刚开始买工具大概需要一两百块钱,前期投入较多,但后期花费绝对很少,注意,千万别买淘宝上的各种新手套装,把所有工具分开买。(我没有拿钱宣传,也没有拿钱当水军)

以上是我的一些个人见解,希望能提供帮助。


注意看图片中右下角,此所有篆刻书籍资料均出自于此处

推荐篆刻工具书目录:

│山西博物院藏历代玺印.pdf
│峄山碑.pdf
│峄山碑与篆书技法.pdf
│峄山碑及其笔法.pdf
│张遴骏道德经.pdf
│影印古本篆刻学邓散木.pdf
│徐正濂谈刀法与线条.pdf
│战国文字编.pdf
│战国玺印字根研究.ZIP

│明清着名藏书家-藏书印.pdf
│明清着名藏书家[1].藏书印..pdf
│来一石先生篆刻.pdf
│来楚生自用印存 [原石精拓].pdf

│西泠印社藏印选 [第一册].pdf
│西泠印社藏印选 [第二册].pdf
│西泠四家印谱.pdf
│西泠秋拍陈巨来精品.pdf
│赵之谦印谱原印本.pdf
│边款知识和钤印法.pdf
│送给篆刻新手的礼物 临摹教程.pdf
│逍遥-武陵老井近作十数方.pdf
│邓散木原拓印稿.pdf
│金意庵篆刻.pdf

│汉玉印精选(正).jpg
│汉瓦当精品.doc
│汉私印.pdf
│汪关印谱.pdf
│沉阳古籍:百体千字文.pdf
│沙孟海印学史.pdf
│沙村印话-沙孟海.pdf
│河南驻马店的新蔡地区出土的战国封泥.pdf

│古玺汇编.pdf
│古玺鉴赏150例.pdf
│古肖形印臆释.pdf
│古陶文汇编.pdf

│高清汉代私印印谱2.pdf

│方介堪精品鸟虫篆印.pdf
│施晓峰篆刻网络展.pdf
│篆刻技法-如何用刀.pdf
│篆刻技法图典.pdf
│篆刻爱好者最易进入的四个误区.pdf
│篆刻病印评改200例_韩天衡.pdf
│篆刻病印评改摘要.pdf
│篆刻艺术中不可忽视的另一面 边款.pdf
│篆刻针度.pdf
│罗福颐+汉印文字征补遗.pdf


│ 篆刻编 先秦玺印.pdf
│ 《古玺汇编》

│ 《古鉨文编》罗福颐.pdf
│ 《古籀汇编》.pdf
│ 篆书的辨识与写法.pdf
│ 篆字印汇.pdf
│ 篆字汇.pdf
│ 集古印篆增补六书通.pdf
│ 鸟虫书通考.pdf

│战国玺印文字考释七篇.pdf
│战国鉩印分域编.pdf
│掌上金石大字典.CHM
│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pdf
│故宫博物院藏肖形印选.pdf
│方介堪《心经》原打印谱.pdf
│方介堪篆《心经》.pdf


│大千印留.pdf
│天津博物馆藏印.pdf
│安持精舍印冣.djvu
│宝子碑.pdf
│封泥汇编-福庵.pdf
│将军印100方.rar
│履盦三代朱迹.pdf

│篆刻印史编年.txt
│篆刻四大家印谱.pdf
│玉印集存.pdf
│玉印(反).jpg
│玉印(正).jpg
│王福庵.pdf
│王福庵印存.pdf
│王福庵原印拓片.rar
│王福庵篆书千字文.pdf
│王福庵篆书说文部目.pdf

│古玺文编.pdf
│古玺汇编 释文订补及分类修订.pdf

│罗福颐印选.pdf
│虢季子白盘清末朱拓.pdf
│西夏官印汇考.pdf
│西泠印社百年社藏精品.pdf
│西泠印社社员袁道厚作品欣赏.pdf
│西泠印社藏-西泠八家篆刻.pdf

│百扇斋主手拓悲鸿用印.pdf
│福庵印缀.pdf
│秦印文字汇编.pdf
│秦汉鸟虫篆印选.pdf
│简明中国文字学 [修订版].pdf
│篆书技法百日通.pdf
│篆书的辨识与写法.pdf

│王绵之方剂学讲稿.pdf
│甘氏集古印正.pdf
│印面.pdf
│历代千字文真迹比较·篆书卷.pdf
│历代印风系列 汉印.pdf
│历代篆刻作品精选 .doc
│古图形玺印汇.pdf

│吴昌硕临石鼓文.pdf
│吴颐人篆刻作品展示.pdf
│图释古汉字.pdf
│基础汉字形义释源.pdf
│增补徐三庚印谱.pdf
│壬辰年迎春篆刻展.pdf

│金文大字典.pdf
│金文编(四版).pdf
│陈巨来治印墨稿选.pdf
│青泥遗真-新出秦汉封泥特集.pdf


│篆书章法.pdf
│篆刻.doc
│篆刻五十讲_吴颐人.pdf
│篆刻入门.pdf
│篆刻刀法常识.pdf

│鲁迅美术学院藏《峄山碑》.pdf
│鸟虫印精选(反).jpg
│齐白石印存 [原石精拓].pdf

阅读全文

与篆刻刻刀使用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网课培训的课时计算方法 浏览:168
演化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浏览:962
如何缓解胃癌的有效方法 浏览:623
孕妇手麻怎么治疗方法 浏览:155
oppo手机第一次最好的充电方法 浏览:878
春节晚会图片制作方法 浏览:53
手机版装载电脑版模组组件方法 浏览:735
雨伞架安装方法 浏览:716
木质手机架安装方法 浏览:28
循环水中铜离子检测方法 浏览:60
钛的快速治疗方法 浏览:888
龙胶囊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 浏览:358
鼻漏的治疗方法 浏览:387
哄老婆的方法有哪些现实 浏览:508
一氧化氮有哪些检验方法 浏览:95
日本电池检测方法 浏览:102
如何快速让心跳加速的方法 浏览:117
餐巾纸盒图片制作方法 浏览:499
野钓小罗非闹窝解决方法 浏览:285
木扶手与立柱连接方法 浏览: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