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史记》在描写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一、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即通过许多紧张的斗争场面,把人物推到矛盾冲突的尖端,让人物展示各自的形象,表现各自的性格特征.
二、善于用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性格.经过作者选择提炼的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体现人物风神和个性.
三、“互见法”来描写人物形象,全面展示性格特征
四、通过外貌、神情描写,使人物形象具有可视性;通过对话和富有个性的语言揭示人物性格
⑵ 《史记》在描写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特写相结合,突出人物形象。
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
互见法的运用。
运用比较法,在交错比照中展示人物形象。
个性化的语言,更显人物风姿。
对人物合理评价,选择材料精心细致,素材的取舍为人物描写服务。
⑶ 举例说明《史记》中塑造人物形象是运用到的艺术性手法
运用方法如下:
1、注重语言,细节描写
2、运用对比映衬的方法
3、精心构造富有个性化的矛盾冲突
《史记》人物形象,塑造,艺术手法,语言细节描写;对比映衬;个性化矛盾冲突。
举例如下:
1、在《高祖本纪》、《项羽本纪》里,司马迁用了许多细节语言来刻划人物,这些语言很具有个性。例如项羽见到秦始皇南巡时脱口说出:“彼可取而代也。”在刘邦道歉时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足见其粗豪率直的性格,而刘邦观秦始皇喟然太息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话说的委婉曲折,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写出他虽气象不凡,但宽宏而有大度的性格。范增在鸿门宴上召项庄舞剑刺沛公时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后来当刘邦脱逃时又说:“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表现了他老谋深算的性格。
2、对比映衬,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刻划人物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有时将正反面的人物映衬,使真善美在假丑恶的对比下显得更加鲜明突出。有时将不同气派作风的两类人物对比,如绿叶扶持红花,使中心人物更加鲜艳夺目。《史记》中的《李将军列传》描写李广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3、在《史记》中,司马迁把人物一生的言行故事化,历史的运动也就溶化在这些故事情节之中了。矛盾冲突是构成故事的基础,也是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没有矛盾冲突,人物就没有活动的舞台,性格也就无由表现。
《史记》塑造人物的经验之一,就是精心构造富有个性化的矛盾冲突,通过一些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把人物迅速推到矛盾冲突的尖端,让人物在紧张的冲突之中,表现他们胆识的高低,品德的优劣,灵魂的圣洁与肮脏,即表现他们各身的性格特征。
(3)史记刻画人物常用的方法扩展阅读:
史记(司马迁着纪传体历史着作):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着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⑷ 论述史记人物性格刻画的经典手法
1.司马迁写人的剪裁和安排的手法非常精巧。《史记》写人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它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写他的知人善任,正面表现一代开国帝王的神采。而他性格中狡诈、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它人物的传记中表现。“互见法”的使用,既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2.在同一篇传记中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同时写出其性格的复杂性。如《李将军列传》中选取四个战役构成全文的骨架,从不同侧面描述李广的性格和遭际,四个战役写出了李广的主要性格特征。
二.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如《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的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待同样的事情,他们的言谈举止都不相同。两个人都见过秦始皇,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的率直卤莽,刘邦的持重刻深,宛然可见。
三.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现人物特点。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都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四.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如《李将军列传》中杀霸陵尉的细节,令人看到李广于机智勇猛之外,还有负能使气的一面。《史记》中也有以简单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之处,它通过人物独白、语言或是由作者直接揭露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如“彼可取而代也”率直大胆,可以想见项羽的强悍卤直;“大丈夫当如此也”,委婉曲折,写出了刘邦的贪婪狡猾。
解题指导
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刻画手法的分析是一个类型的题目,考生应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总结教材会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可以按照专题的方式来进行复习。把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刻画技巧进行一下汇总。这样不仅可以方便记忆,而且即便考场上记不清原文表述,也可以自己重新分析一遍,不至于丢分。
上面所讲的四个方面中,有的方面是在所有叙事写人类作品中都不可避免会用到的。比如给定一个场面,进行烘托或者突出;比如对主要表现方式的选择,是动作描写,还是语言、心理描写更为突出;又比如对细节的刻画等等。大家都可以进行一下对比和总结,比如在《聊斋志异》中用到的人物刻画方法有哪些等等。
⑸ 《史记》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有哪些
一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特写相结合,突出人物形象。
在一篇以人物描写为主的文章当中,正面描写是绝对的重头戏,人物的面貌,人物的特点,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大都是通过正面描写表现出来的。但仅有正面描写还远远不够,侧面描写的烘托再加上特写的浓墨重彩的渲染,才能塑造出立体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来。在《史记》当中,司马迁就是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特写结合起来,突出人物形象的。
二、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
俗话说:“患难之中见真情。”因为人的本性只有在诸如患难的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才能毫无保留,表现的透彻,表现的淋漓尽致。司马迁生动具体的写出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再现出紧张多变的场面,人物置身于其中,将各自的个性发挥到了极致。如《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作者选择表面平静,实际杀机四伏的鸿门场面,让众多人物在明争暗斗和彼此映衬中展示出了各自鲜明的个性。刘邦的圆滑奸诈,项羽的率直寡谋,张良的深谋从容,范增的偏狭与急躁,樊哙的粗犷豪放,项伯的善良与愚昧,传神尽相,如在眼前。
⑹ 《史记》是怎样通过语言描写人物性格的
如下:
①以独创的“互见法”记写人物的主要经历和重要特征。
这是《史记》写人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 以写刘邦为例。《高祖本纪》自然以写刘邦为主。写其起义、战斗、开国的经历,写其知人善任,雄才大略,以及得天下后仁爱保民、稳固政权的政绩等等,显然都是正面的描写。毕竟刘邦是本朝的开国帝王。刘邦性格中狡诈、阴刻、残忍、无赖的一面,司马迁并不放过,只是另有安排。在其他人物的传记如《项羽本纪》、《萧相国世家》、《淮阴侯列传》等中毫不客气地如实写来。如在《项羽本纪》。不仅通过范曾之口写刘邦“贪于财货,好美姬”,更着重写刘邦的无情和无赖:
(楚军)围汉五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 ‛于是遂得脱。…… (楚汉在广武对峙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此外,《萧相国世家》还写了刘邦如何猜忌功臣,《淮阴侯列传》记叙他不断以阴谋手段削夺韩信兵权,以及诛杀功臣的阴刻残忍。通过本传和其他人物传记的补充描叙,刘邦完整的经历及其多侧面的性格特征就充分表现出来。
《史记》“互见法”的使用,既让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但《史记》令人赞叹的是:在非“互见”的情况下,即在同一篇传记里,也做到了这种对人物性格的多侧面刻画,如《项羽本纪》。记中写项羽,既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如揭竿而起,率领天下英雄兴兵灭秦;又有儿女情长,如与虞姬悲歌死别;既义重如山,如与部下同甘共苦,财物分享;又吝啬小气,如刻好的官印却迟迟不发给得到分封的功臣;有时果敢决断,如杀宋义而自立,有时又优柔寡断,如鸿门宴上不忍杀掉刘邦。总之,经过司马迁精心选材,通过多种材料详略互异的穿插描述,在一篇传记里就使项羽这个人物丰满生动,个性鲜明。
②善于使用对比、衬托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有重要人物之间的对比,对比之下,相互映衬。也有一般人物和重要人物之间形成的烘托性的对比,烘托主要人物的性格。例如在 《项羽本纪》和 《高祖本纪》中,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狡诈机智的刘邦形成鲜明对比,对待同样的事情,他们的言谈举止都不相同:两个人都见过秦始皇,都说过一句意愿相同的话,只是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却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的率直卤莽,刘邦的持重刻深,宛然可见。两个人先后都入驻秦都咸阳,刘邦听从张良、樊哙的谋议,不入秦宫室,封存其资财府库,与地方父老约法三章,约束兵士,秋毫无犯。项羽则屠杀烧掠,得其财宝、美女而东归。有人劝说项羽称霸关中,项羽不听,却因人家嘲笑他“沐猴而冠”而杀之。这样,刘邦的深谋远虑,项羽的识见短浅,便刻画而出。
又如《平原君列传》的赵公子赵胜,《信陵君列传》的魏公子无忌,都是战国时期喜好延揽宾客的名公子,但是他们对待士的态度却很不一样。无忌“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赵胜虽然也“喜宾客,却并不能做到彻底的谦下恭敬。无忌可以为得到“夷门监者”而亲自驾车骑恭迎,赵胜有时却“爱色而贱士。”无忌为了解救赵国危难,矫命夺取兵权而救赵,因此滞留赵国多年。其间,无忌得以与久闻大名的赵国处士毛公、薛公交游,赵胜听得此事后却颇有微词,以为无忌“妄从博徒、卖浆者游,”也是一个“妄人。”这样的对比叙写,使同类人物的不同性格昭然呈现。
除了重要人物之间的对比之外,《史记》还往往描写一些次要人物,形成对主要人物的比衬。如《项羽本纪》中老谋深算而坚忍的范增之与简单直率又卤莽的项羽,《高祖本纪》中经常从容不迫的张良之与时时窘迫栖皇的刘邦之间。《孔子世家》中的隐者长沮、桀溺、接舆之与热心救世的孔子之间等等。
③把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加以塑造。
这是司马迁写人艺术的又一重要方法。《项羽本纪》的“鸿门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字。宴会之前,项羽得知刘邦要称王关中的消息,大怒,急欲进兵剿灭。当时,刘邦仅有兵将十万,而项羽却拥兵四十万,情势十分紧急。项羽的叔父项伯,因与张良交好,深夜前来劝张良逃走。张良迅速告知刘邦,刘邦随即召见并收买了项伯,请项伯代为转达自己不敢称王之意。并听从项、张二人的建议,决定到项羽军中表明“心迹”。暗藏杀机的“鸿门宴”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参加宴会的双方,一方是暴躁耿直的项羽和阴鸷刻深的范增,以及无所知悉的项庄和充当和事老的项伯;一方是奸诈圆滑的刘邦和老谋深算的张良,还有貌似卤莽却颇有机算的樊哙。一方拥兵自重,一方势单力孤。这样,“鸿门宴”就成为一场斗力与斗智的激烈角逐。刘邦一方想要胜利,就必须转斗力为斗智,化不利为有利。这场交锋,刘邦一方虽处于明显劣势,而每个人都头脑清醒,团结一致;项羽一方虽处于明显优势,却是除范增外,都糊涂懵懂,心思各异。
就在如此危险、微妙的情势下,司马迁充分展示出各自的性格。开始,项羽剑拔弩张,,气势夺人,而刘邦战战兢兢,卑言恭行,加之以项伯的调和,终于取得了项羽的信任。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范增屡次暗示,让项羽杀掉刘邦,令刘邦一方心惊胆战。而项羽却满腹妇人之仁,下不了决心,刘邦暂时免除了危险。范增一计不成,再施一计,叫项庄舞剑助酒,伺机杀死刘邦。形势急迫,张良赶快去叫樊哙进来,使千钧一发的局势得以缓解。最终使刘邦借机逃脱。在这场力与智的较量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张良的善于谋划,樊哙的勇猛机智,以及项伯的温和憨愚等等,都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④善用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深入刻画人物性格。
司马迁写人物,除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外,还以富于表现力的细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征。好的细节描写,对传达人物性格的某些本质特征,能够起到点睛传神的作用。如《酷吏列传》写张汤讯鼠的细节,表现出张汤从小就熟悉治狱,具备残忍的特性。
其父为长安丞,出,汤为儿,守舍。还,而鼠盗肉。其父怒,笞汤。汤掘窟,得盗鼠及余肉,劾鼠掠治,传爰书,讯鞫论报。并取鼠与肉,具狱磔堂下。其父见之,视其文辞如老狱吏,大惊,遂使书狱。
这个细节,表现出张汤从小就熟悉治狱,熏陶出一种残忍的特性。
《史记》也有以简单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之处。它或是通过人物独白,或是以他人的语言,或是由作者直接点拨,披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吕太后本纪》: 七月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强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强曰:“帝毋(无)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辟强计,太后说,其哭乃哀。
⑤善于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史记》许多篇章中的人物语言描写,都能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神情风貌。“彼可取而代也”,率直大胆,可以想见项羽的强悍卤直;“大丈夫当如此也”,委婉曲折,写出了刘邦的贪婪狡诈;“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陈涉世家》),质朴无忌,传达出乡民初见王宫的艳羡和惊讶;“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张丞相列传》),写周昌口吃,急怒交加的神情,表现他刚直的性格。 《史记》的人物对话,也有不少能够传达人物的性格,如:
陆生至,尉佗结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进说佗曰:‚……‛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为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曰:‚我孰与皇帝贤?‛陆生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皇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泮,未始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间,譬若汉一郡,王何乃自比于汉?‛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吾居中国,何渠不若汉?‛
这一段对话,把尉佗的傲气和豪气,陆贾的不卑不亢和使臣气节都表现了出来。 总之,<史记>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的刻画人物形象,呈现其不同的性格侧面。
⑺ 《史记》描写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史记》人物描写的艺术手法
1)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旋涡之中,通过他们各自的行动显示性格特征。如《项羽本纪》中“鸿门宴”一节,是消灭秦帝国后起义军中两个集团的内部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后的第一次面对面的较量。在刀光剑影中纠集着项羽集团和刘邦集团的矛盾,项羽集团内部主战、主和派的斗争,项羽是这些矛盾的结集点。从项羽对种种矛盾的处置,显示出他的幼稚、仁慈、坦率种种心理因素,而刘邦在这一场面中也显示了他的灵活、狡诈的性格特点。《魏其武安侯列传》中“庭辩”一节,田蚡、窦婴双方的矛盾达到白热化的程度,朝中的大臣在这一矛盾冲突中每人作了表演:韩安国世故圆滑,既说窦婴对,又肯定田蚡,将矛盾上交,“唯明主裁之”;郑当时开始说窦婴有理,后又不敢坚持。笔墨不多,却勾划出官僚们的面貌。
2)司马迁也善于选取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揭示人物的性格及内心世界。如写石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通过这一小事,石庆的谨小慎微的性格以及伴君如伴虎的心情,跃然纸上。
3)多角度地烘托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如对信陵君的刻画,作者重点写了他亲迎侯生的面,通过侯生毫不谦让直上公子上座,侯生故意久立市中以微察公子,写市人皆观公子执辔,写公子从骑者窃骂侯生,写宾客们的惊讶,就是通过这些不同人物的不同态度,突出信陵君谦恭下士的性格特点。
4)通过人物的对话、独白,成功地显示了人物的性格和声音笑貌。如写刘邦和项羽都见过秦始皇的出行,项羽在观秦始皇渡浙江时,脱口而出说:“彼可取而代也”,显示出他的雄心勃勃,又看出他的无所顾忌、心口如一的坦率性格;而当刘邦在咸阳见到秦始皇出行场面时却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说得委婉曲折,垂涎于至尊之位的心思也揭示无遗。在《张丞相列传》中以“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将周昌口吃的样子写得惟妙惟肖。
司马迁在写人物传记时,为避免重复,经常使用“互见法”。同样一件事涉及好几个人物时,在一处详叙,在别处就略而不叙,有时以“语在某某事中”标出。这种“互见法”不仅避免了重复,对于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也有作用。如在《项羽本纪》中主要突出项羽的喑呜叱咤、气盖一世的性格特征;而与这一主要特征相矛盾的其他方面,则放在别人传记中补充叙述,既突出主导的性格特征,又免得顾此失彼,达到了性格的完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