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使用方法 > 识别黄酮类化合物的常用方法

识别黄酮类化合物的常用方法

发布时间:2022-05-12 10:41:52

A. 关于黄酮的

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中常连接有酚羟基、甲氧基、甲基、异戊烯基等官能团。此外,它还常与糖结合成苷。 多数科学家认为黄酮的基本骨架是由三个丙二酰辅酶A和一个桂皮酰辅酶A生物合成而产生的。经同位素标记实验证明了A环来自于三个丙二酰辅酶A,而B环则来自于桂皮酰辅酶A[1]。
1、分类:
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连接位置(2-或3-位)以及三碳链是否构成环状等特点,可将主要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分类:黄酮类(flavones)、黄酮醇(flavonol)、二氢黄酮类(flavonones)、二氢黄酮醇类(flavanonol)、花色素类(anthocyanidins)、黄烷-3,4二醇类(flavan-3,4-diols)、双苯吡酮类(xanthones)、查尔酮(chalcones)和双黄酮类(biflavonoids)等十五种。另外,还有一些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很复杂,其中包括榕碱及异榕碱等生物碱型黄酮。
2、理化性质: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多以苷类形式存在 ,并且由于糖的种类、数量、联接位置及联接方式不同可以组成各种各样黄酮苷类。组成黄酮苷的糖类包括单糖、双糖、三糖和酰化糖。黄酮苷固体为无定形粉末,其余黄酮类化合物多为结晶性固体。 黄酮类化合物不同的颜色为天然色素家族添加了更多色彩。这是由于其母核内形成交叉共轭体系,并通过电子转移、重排,使共轭链延长,因而显现出颜色。黄酮苷一般易溶于水、乙醇、甲醇等极性强的溶剂中;但难溶于或不溶于苯、氯仿等有机溶剂中。糖链越长则水溶度越大。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多具有酚羟基,故显酸性。酸性强弱因酚羟基数目、位置而异。
3、显色:
1.盐酸-镁粉(或锌粉)反应为鉴定黄酮类化合物最常用的颜色反应,反应机理现在认为是因为生成了阳碳离子缘故[1]。2.四氢硼钠(NaBH4)是对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专属性较高的一种还原剂,产生红~紫色。而与其它黄酮类化合物均不显色。3. 黄酮类化合分子中常含有下列结构单元,故常可与铝盐、铅盐、锆盐、镁盐、锶盐、铁盐等试剂反应,生成有色络合物。与1%三氯化铝或硝酸铝溶液反应,生成的络合物多为黄色(λmax=415nm),并有荧光,可用于定性及定量分析。
4、黄酮对身体的好处
黄酮广泛存在自然界的某些植物和浆果中,总数大约有4千多种,其分子结构不尽相同,如芸香苷、橘皮苷、栎素、绿茶多酚、花色糖苷、花色苷酸等都属黄酮。不同分子结构的黄酮可作用于身体不同的器官,如山楂--心血管系统,兰梅--眼睛,酸果--尿路系统,葡萄--淋巴、肝脏,接骨木果--免疫系统,平时我们可以通过多食葡萄、洋葱、花椰莱、喝红酒、多饮绿茶等方式来获得黄酮,作为身体的一种补充。
黄酮的功效是多方面的,它是一种很强的抗氧剂,可有效清除体内的氧自由基,如花青素、花色素可以抑制油脂性过氧化物的全阶段溢出,这种阻止氧化的能力是维生素E的十倍以上,这种抗氧化作用可以阻止细胞的退化、衰老,也可阻止癌症的发生。
黄酮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可以降低胆固醇,向天果中的黄酮还含有一种PAF抗凝因子,这些作用大大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可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
被称为花色苷酸的黄酮化合物在动物实验中被证明可以降低26%的血糖和39%的三元脂肪酸丙酯,这种降低血糖的功效是很神奇的,但更重要的是它对稳定胶原质的作用,因此它对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及毛细血管脆化有很好的作用。
黄酮可以抑制炎性生物酶的渗出,可以增进伤口愈合和止痛,栎素由于具有强抗组织胺性,可以用于各类敏感症。
一项由荷兰专家主持的研究发现:由4807位参与者的实验表明,每天饮375毫升绿茶的人,其心脏病的发病概率是那些不喝茶的人的一半;致命性心脏病发病率只有三分之一。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绿茶中所含的黄酮(<<美国临床营养学>>2002.4.25)。
来自南太平洋岛国的向天果,富含33种类黄酮,可以帮助人体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是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患者的福音。蜂胶是蜂蜜从植物新生枝芽或树皮上采集的树胶,混以自身分泌加工而成的芳香胶状体。4-5万只蜜蜂,一年仅能采到40g-60g左右的蜂胶,被誉为“紫色黄金”。蜂胶皇是蜂胶中的极品,其总黄酮含量高达9300mg以上,且其余成份黄金配比,协同作用。科学家们给予蜂胶皇许多美称:血管清道夫、血糖守护神、抗癌勇士、天然免疫增强剂
蜂胶中黄酮的化学成分
由于蜜蜂所采蜂胶的胶源植物品种,生境及采集季节不同,致使它所含的各种成分常有一定差别,从蜂箱中收集的蜂胶,通常含有55%的树脂和树香、30%左右的蜂蜡、10%的芳香挥发油和5%的花粉及夹杂物。20世纪70年代后,有关专家经过分析化验,证明蜂胶所含成分极其复杂,有黄酮类化合物、酸、醇、酚、醛、酯、醚类以及烯、萜、甾类化合物和多种氨基酸、脂肪酸、酶类、维生素、多种微量元素等。
1黄酮类化合物
目前,已从蜂胶中分离出20多种黄酮化合物,它是蜂胶中的主要活性物质约占蜂胶的4.13%。这些黄酮化合物包括黄酮类、黄酮醇类和双氢黄酮类等。属于黄酮类的有白杨素、杨芽黄素、刺槐素、芹菜素、柳穿钱素等;属于黄酮醇类的有良姜素、高良姜素、鼠李素、异鼠李素、鼠李柠檬素、山奈素、岳桦素、槲皮素及其衍生物等,属于双氢黄酮类的有乔松素、松球素、樱花素、异樱花素、柚皮素等。
从蜂胶中首次发现了自然界中只有蜂胶中才有的独特有效成分,5,7-二羟基-3`,4`-二甲基黄酮和5-羟基-4`,7-二甲氧基双氢黄酮。
黄酮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并且在植物界分布很广的天然化合物。药理学试验证明,此类物质中有许多具有很强的活性,对多种疾病有良好的疗效,医用价值甚高。
2酸类化合物
蜂胶中所含的酸类化合物有咖啡酸、茴香酸、对香豆酸、阿魏酸、异阿魏酸、桂皮酸、3,4-二甲氧基桂皮酸、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等。
3醇类化合物
桂皮醇、松柏醇、苯甲基、3,5-二甲氧基苯甲醇、2,5-二甲氧基苯甲醇、桉叶醇、a-桦木烯醇、乙酰氧基-2-桦木烯醇、甜没药萜醇、a-萜品醇、愈创木醇、a-布藜醇等。
4烯、萜类化合物
ß-蒎烯、a-蒎烯、△3蒈烯、a-诂钯烯、a-雪松烯、ß-愈创木烯、a-依兰油烯、杜松烯、鲨烯、异长叶烯、石竹烯、荇草烯等。
5酚、醛、酮、酯、醚类化合物
丁香酚、香美兰醛、异香兰醛、苯甲醛、ß-环柠檬醛、4,5-二甲基-4-苯-△²-环己烯酮、对香豆酸酯、咖啡酸酯、环己醇苯甲酸酯、环己二醇苯甲酸酯、松柏醇苯甲酸酯、对香豆醇苯甲酸酯、苯甲醇酸阿魏酸酯、苯乙烯醚、对甲氧基苯乙烯醚等。
6微量元素
经现代科学分析确认,蜂胶中含有约30种微量元素。其中有属于常量元素的氧、氢、碳、氮、钙、磷及生命必需的元素锌、锰、铜、钴、钼、铁、氟等。此外尚有钾、钠、镁、硫、铝、锡、硅、氯、砷、钛、铬、硒、镍、钡、锆、锑等微量元素。
7其它成分
除上述6类成分外,蜂胶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维生素

B. 检识黄酮类化合物的常用化学方法有哪些

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是一类存在于自然界的、具有2-苯基色原酮(flavone)结构的化合物。它们分子中有一个酮式羰基,第一位上的氧原子具碱性,能与强酸成盐,其羟基衍生物多具黄色,故又称黄碱素或黄酮。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体中通常与糖结合成苷类,小部分以游离态(苷元)的形式存在。绝大多数植物体内都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它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以及抗菌防病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盐酸-镁粉还原反应

取药材粉末少许与试管中,用乙醇或甲醇数毫升温浸提取,取提取液加镁粉少许振摇,滴加几滴浓盐酸,1-2min内即出现颜色。大多黄酮醇、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显红-紫红色,黄酮类显橙色,异黄酮及查尔酮类无变化。如芦丁的盐酸镁粉反应中溶液由黄色变红色。

其他还原反应还有:盐酸-锌粉反应,黄酮、黄酮醇类常不显色,只有二氢黄酮醇类可被锌粉还原呈深红色;钠-汞齐反应,黄酮类成分可产生黄、橙、红等色;四氢硼钠(钾)反应,仅二氢黄酮醇类可被四氢硼钠还原呈红色,其他黄酮类不反应。

金属盐类试剂络合反应

黄酮类成分和铝盐、镁盐、铅盐、锆盐等试剂反应,生成有色的络合物,可供某些类型黄酮的鉴别。产生络合作用的条件是黄酮类成分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如5-羟基、3-羟基或邻二羟基。根据有色络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可进行定量测定。常用的试剂有三氯化铝、醋酸铅、醋酸镁与二氯氧化锆等试剂。

C. 如何利用黄酮类的特征鉴别反应,检查生药中是否存在黄酮类化合物

⒈盐酸-镁粉(或锌粉)反应为鉴定黄酮类化合物最常用的颜色反应,反应机理认为是因为生成了阳碳离子缘故。
⒉四氢硼钠(NaBH4)是对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专属性较高的一种还原剂,产生红~紫色。而与其它黄酮类化合物均不显色。
⒊黄酮类化合分子中常含有下列结构单元,故常可与铝盐、铅盐、锆盐、镁盐、锶盐、铁盐等试剂反应,生成有色络合物。与1%三氯化铝或硝酸铝溶液反应,生成的络合物多为黄色(λmax=415nm),并有荧光,可用于定性及定量分析。

D. 2.黄酮类化合物有哪些颜色反应

黄酮类化合物显色反应: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与分子中的酚羟基及γ-吡喃酮环有关。

(1)还原试验

1)盐酸-镁粉(或锌粉)反应:为鉴定黄酮类化合物最常用的颜色反应。多数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类化合物显橙红至紫红色,少数显紫至蓝色,当B环上有-OH或-OCH3取代时,呈现的颜色亦即随之加深。但查耳酮、儿茶素类则无该显色反应。异黄酮类除少数例外,也不显色。

2)四氢硼钠(钾)反应:NaBH4是对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专属性较高的一种还原剂。与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产生红至紫色。其他黄酮类化合物均不显色,可与之区别。

(2)金属盐类试剂的络合反应

1)铝盐:常用试剂为1%三氯化铝或硝酸铝溶液。生成的络合物多为黄色(λmax=415nm),并有荧光,可用于定性及定量分析。

2)锆盐:用来区别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3或5-OH的存在。加2%二氯氧化锆(ZrOCl2)甲醇溶液到样品的甲醇溶液中,若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有游离的3-或5-0H存在时,均可反应生成黄色的锆络合物。但两种锆络合物对酸的稳定性不同。3-OH,4-酮基络合物的稳定性比5-OH,4-酮基络合物的稳定性强。当反应液中接着加入枸橼酸后,5-羟基黄酮的黄色溶液显着褪色,而3-羟基黄酮溶液仍呈鲜黄色。

3)三氯化铁反应: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含有酚羟基,可呈蓝色。

E. 如何通过化学反应验证物质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显色反应: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与分子中的酚羟基及γ-吡喃酮环有关。
(1)还原试验
1)盐酸-镁粉(或锌粉)反应:为鉴定黄酮类化合物最常用的颜色反应。多数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类化合物显橙红至紫红色,少数显紫至蓝色,当B环上有-OH或-OCH3取代时,呈现的颜色亦即随之加深。但查耳酮、儿茶素类则无该显色反应。异黄酮类除少数例外,也不显色。
2)四氢硼钠(钾)反应:NaBH4是对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专属性较高的一种还原剂。与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产生红至紫色。其他黄酮类化合物均不显色,可与之区别。
(2)金属盐类试剂的络合反应
1)铝盐:常用试剂为1%三氯化铝或硝酸铝溶液。生成的络合物多为黄色(λmax=415nm),并有荧光,可用于定性及定量分析。
2)锆盐:用来区别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3或5-OH的存在。加2%二氯氧化锆(ZrOCl2)甲醇溶液到样品的甲醇溶液中,若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有游离的3-或5-0H存在时,均可反应生成黄色的锆络合物。但两种锆络合物对酸的稳定性不同。3-OH,4-酮基络合物的稳定性比5-OH,4-酮基络合物的稳定性强。当反应液中接着加

F. 如何快速检测物质中是否含有黄酮类物质

用有机溶剂例如四氢呋喃萃取之后,用HPLC(高效液相色谱)的方法检测其中是否含有黄酮类物质,这是定性,同时也可以做定量的方法。
使用TLC(薄层色谱)的方法可以进行定性的检测。注意需要至少用两种不同的展开剂使样品与标准品对比。
另外,也可以用将黄酮在碱性环境下与铝络合而形成的有色络合物,通过分光光度计检测的方法进行定量或半定量的检测。

G.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有哪些

1、醇提取法

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最常用一种方法,常用的有机溶剂主要有乙醇、乙醚、甲醇和乙酸乙酯等,其中乙醇是最常用的。

2、微波提取法

微波提取技术又称微波萃取技术,其最大的优点是耗能耗材少、无污染,尤其对特定的药材提取具有高选择性。

3、超临界萃取技术

超临界萃取是一种较广泛使用的药物提取、分离手段,其最大的优点是无有机溶剂残留,保证了提取成分的100%纯天然。

4、酶解法

酶解法是一种较好的辅助提取方法。酶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因此对不同提取材料,选择合适的酶对提取率影响较大。

5、膜分离提取法

膜分离技术也是一种常用的辅助提取技术,其中超滤法作为唯一能用于分子级别的分离方法广泛的应用于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利用超滤技术分离纯化黄酮化合物最大的优点是操作简便、无需加热、不破坏活性成分的结构,纯化和浓缩一步完成,超滤装置还可反复使用。

(7)识别黄酮类化合物的常用方法扩展阅读

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分子中存在的交叉共轭体系及助色团(-OH)等的类型、数目及取代位置有关。一般来说,黄酮、黄酮醇及其苷类多呈灰黄至黄色,查尔酮为黄色至橙黄色,而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异黄酮类等因不存在共轭体系或共轭很少,故不显色。

花色素及其苷元的颜色,因pH的不同而变,一般呈红(pH<7)、紫(7<8.5)、蓝(PH>8.5)等颜色。

黄酮苷元一般难溶或不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酸乙酯、乙醚等有机溶剂,易溶于稀碱液。黄酮类化合物的羟基糖苷化后,水溶性相应加大,而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相应减少。黄酮苷一般易溶于水、甲醇、乙醇、乙酸乙酯、吡啶等溶剂,难溶于乙醚、三氯甲烷、苯等有机溶剂。

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多有酚羟基而呈酸性,故可溶于碱性水溶液、吡啶、甲酰胺及二甲基甲酰胺中。有些黄酮类化合物在紫外光(254nm或365nm)下呈不同颜色的荧光,氨蒸汽或碳酸钠溶液处理后荧光更为明显。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可与铝盐、镁盐、铅盐或锆盐生成有色的络合物

H. 如何用HNMR,谱区别黄酮、异黄酮及二氢黄酮c环上的质子

若是鉴别的话:
1.纸色谱(PC):适用于分离各种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及其苷类混合物。混合物的鉴定常采用双向色谱法。以黄酮苷类来说,一般第一向展开采用某种醇性溶剂,如正丁醇-醋酸-水(4:1:5,上层)等,主要是根据分配作用原理进行分离。第二向展开溶剂则用水或其他含水溶液,如2~6%醋酸等,主要是根据吸附作用原理进行分离。
黄酮类化合物苷元中,平面性分子如黄酮、黄酮醇、查耳酮等,用含水溶剂如3%~5%HOAC展开时,几乎停留在原点不动(Rf<0.02);而非平面性分子如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二氢查耳酮等,因亲水性较强,Rf 值较大( 0.10~0.30)。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羟基苷化后,极性随之增大,在醇性展开剂中Rf 值相应降低,同一类型苷元,Rf值依次为:苷元>单糖苷>双糖苷。但在用水或2~8%醋酸、3%氯化钠水溶液或1%盐酸展开时,则苷元几乎停留在原点不动,Rf 值大小顺序为:苷元<单糖苷<双糖苷。
2.硅胶薄层色谱:用于分离和鉴定弱极性黄酮类化合物。分离黄酮苷元常用的展开剂是甲苯-甲酸乙酯-甲酸(5:4:1)。
3.聚酰胺薄层色谱:特别适合于分离含游离酚羟基的黄酮及其苷类。展开剂中多含有醇、酸和水。

用紫外及可见光谱对黄酮类化合物进行结构测定的一般程序:
(1)测定样品在甲醇溶液中的UV光谱。
(2)测定样品在甲醇中加入各种诊断试剂后得到的UV及可见光谱。常用的诊断试剂有甲醇钠(NaOMe)、醋酸钠(NaOAc)、醋酸钠-硼酸(NaOAc-H3BO3 )、三氯化铝(AlCl3)、三氯化铝-盐酸(Al?鄄Cl3-HCl)等。
(3)样品如为黄酮苷类,需先进行水解或甲基化后水解,得到苷元或甲基化苷元,再测定苷元或其衍生物的UV光谱。

黄酮类化合物在甲醇溶液中的UV光谱特征:
1.黄酮及黄酮醇类:黄酮、黄酮醇等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存在桂皮酰基及苯甲酰基组成的交叉共轭体系,故其甲醇溶液在200~400nm的区域内存在两个主要的紫外吸收带,称为峰带Ⅰ(300~400nm)及峰带Ⅱ(220~280nm)。黄酮、黄酮醇可通过带I的最大吸收峰波长予以鉴别,小于350nm者为黄酮,而大于350nm者为黄酮醇。
2.查耳酮及橙酮类:共同特征是带Ⅰ很强,为主峰,而带Ⅱ较弱,为次强峰。查耳酮中,带Ⅱ位于220~270nm, 带Ⅰ位于340~390nm,有时分裂为Ⅰa (340~390nm)及Ⅰb(300~320nm)。
3.异黄酮、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除有由A环苯甲酰基系统引起的带Ⅱ吸收(主峰)外,因B环不与吡喃酮环上的碳基共轭(或共轭很弱),带Ⅰ很弱,常在主峰的长波方向处有一肩峰。根据主峰的位置,可以区别异黄酮与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前者在245~270nm,后者在270~295nm。

黄酮类化合物的1HMNR谱主要特征:
一、A环质子
1.5,7-二羟基黄酮:H-6及H-8将分别作为二重峰(J=2.5Hz),出现在δ5.7~6.9区域内,且H-6总是比H-8位于高场。
2.7-羟基黄酮:A环上有H-5、H-6、H-8三个芳香质子。H-5因有C-4位羰基强烈的负屏蔽效应的影响,以及H-6的邻偶作用,将作为一个二重峰(J=9.0Hz)出现在δ8.0左右。H-6因有H-5的邻偶(J=9.0Hz)及H-8的间偶(J=2.5Hz)作用,将表现为一个双二重峰。H-8 因有H-6的间位偶合作用,显现为一个裂距较小的二重峰(J=2.5Hz)。
二、B环质子
1.4’-氧取代黄酮:B环质子分为H-3’,H-5’和H-2’,H-6’两组,各以相当于2个氢的双峰信号((J=8.5Hz)出现在δ6.5~7.9区域。H-3’,H-5’的化学位移总是比H-2’,H-6’的化学位移值小,原因是有4’-OR取代基的屏蔽作用,以及C环对H-2’,H-6’的负屏蔽效应。
2.3’,4’,5’-三氧取代黄酮类:当B环有3’,4’,5’-羟基时,则H-2’及H-6’将作为相当于两上质子的一个单峰,出现在δ6.50~7.50范围内。
三、C环质子
1.黄酮类:H-3常常作为一个尖锐的单峰信号出现在δ6.30处。
2.异黄酮类:异黄酮上的H-2,因正好位于羰基的β位,且通过碳和氧相接,故将作为一个单峰出现在比一般芳香质子较低的磁场区(δ7.60~7.80)。
3.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
①二氢黄酮类:H-2与两个磁不等同的H-3偶合(Jtrans=11.0Hz,Jcis=5.0Hz),故作为一个双二重峰出现,中心位于δ5.2处。两个H-3,因有相互偕偶(J=17.0Hz)及H-2的邻偶,将分别作为一个双二重峰出现,中心位于δ2.80处,但往往相互重迭。
②二氢黄酮醇类:在天然存在的二氢黄酮醇中,H-2及H-3多为反式二直立键,故分别作为一个二重峰出现(J=11.0Hz)。H-2位于δ4.9前后,H-3则位于δ4.30左右。

流化喷雾干燥是近十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制粒技术。该技术利用流化床干燥器使粉末呈流化态,再喷洒药液(或黏合剂),使之与粉末黏合成颗粒。其将浸膏与粉末混合、干燥、粉碎、制粒等工序合并在一起,具有工艺简单、减少污染机会、减轻劳动强度、可连续生产等优点。最近几年,各种符合GMP要求的流化干燥设备不断创新,使这项技术日趋成熟。
在该项研究中,技术人员采用FLP型流化造粒包衣机对全浸膏粉胶囊及部分生药粉加浸膏的胶囊,分别用流化喷雾干燥制粒工艺进行了小试制备。
首先,制备含生药加浸膏的养血胶囊,即将中药提取液浓缩至相对密度达1.15~1.18,将生药粉粉碎成细粉(100目),按生药粉∶浸膏为1∶1的重量比,将生药粉置流化床内,加热至80℃,抽风,使粉末流化,采用顶喷式喷洒浓缩液,50分钟后结束喷液,沸腾干燥15分钟,将所得颗粒分填胶囊。随后,制备全浸膏的清热胶囊,即将药液浓缩到相对密度1.14~1.18的范围,取该品种干浸膏细粉(100目),按浸膏粉∶浸膏液为1∶1的重量比,将上述浸膏粉置于流化床内,之后使药粉流化,喷洒药液,床内温度控制在40℃以下,50分钟后喷液完成,沸腾干燥15分钟,将所得颗粒分填胶囊。所得样品为均匀细粒状浅褐棕色粉末。
研究表明,颗粒粒径与喷洒药液的雾化程度、喷洒过程中流化床内的温度有关。液滴大,温度低,颗粒粒径大;反之则小。用新工艺方法制备的颗粒粒径在45~60目之间,外观性状均较常规方法为好,颗粒均匀,颜色稍浅,溶散也较常规方法快。并且新工艺制得的颗粒剖面可见许多微孔。用这些细颗粒填充胶囊,流动性好,装量比常规制法稳定,装量差异小。研究人员对制备的细颗粒与传统工艺制得的颗粒按产品质量标准检验,结果表明,薄层分析的斑点以新工艺法明显清晰,这可能与两种方法加热时间长短不同对所含成分的影响有关。

I. 鉴别黄酮类化合物最常用的显色反应是

正确答案:D
解析:盐酸-镁粉反应是鉴别黄酮类化合物最常用的反应,其他为干扰答案

J. 如何鉴别黄酮,二氢黄酮醇和香豆素

显色反应:
鉴别黄酮类化合物可用盐酸-镁粉反应显红色即可
而香豆素类化合物可用异羟肟酸铁反应呈现红色即可
二氢黄酮用硼氢化钠还原产生紫色或蓝红色,可与其他黄酮区别。

阅读全文

与识别黄酮类化合物的常用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手臂刮汗毛用什么方法 浏览:737
调理肌酐最好的方法如何降 浏览:936
狗风疙瘩最快治疗方法 浏览:800
大蒜治疗金鱼肠炎土方法怎么治疗 浏览:769
江苏高质量考核发展指数计算方法 浏览:917
虫牙土方法怎么治 浏览:291
水胶体敷料使用方法 浏览:829
粉丝的训练方法 浏览:778
铝盖发霉怎么处理方法 浏览:317
做生意都有哪些赚钱的方法 浏览:441
黄金三角手臂锻炼方法 浏览:12
根号15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图片 浏览:913
语音提示器安装方法 浏览:204
c32漏电保护空开连接方法 浏览:367
附件炎有哪些治疗方法 浏览:335
36x198的简便计算方法 浏览:258
高阻计使用方法 浏览:951
水质超标的解决方法 浏览:575
英语大师教学方法 浏览:155
男性眼袋怎么消除简单方法 浏览: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