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使用方法 > 中药材常用的六种产地加工方法

中药材常用的六种产地加工方法

发布时间:2022-05-11 06:33:01

⑴ 天麻加工常用的方法

天麻加工一定要认真细致,不然的话会把辛辛苦苦栽培出来的好天麻加成次品,功亏一篑,收不到好的经济效益。天麻加工常用的方法有3种:

①笼蒸法:用笼蒸制天麻的方法称笼蒸法。此法加工的天麻色泽鲜艳,质量最好。即将用清水洗净表皮泥土的天麻,分大、中、小三级分别放入地笼内蒸10~20分钟,小的时间要短,大的时间稍长,以蒸透无白心为度。

②米汤水煮法:利用5%的小米清水在锅内煮沸,加工的天麻为米汤水煮天麻。即用清水洗净天麻体上的泥土,按大、中、小分开,首先在锅内添加5%的小米清水,以淹没天麻为度。加热煮沸后再分别放入大、中、小天麻,大天麻(150~200克)煮10~15分钟,中等的(100~150克)煮8~10分钟,小的(80克左右)煮3~5分钟,不断翻动,发现煮透时及时捞出。

中药材天麻常用的加工方法有哪几种

③明矾水煮法:用1%的明矾水煮沸加工的天麻,称之为明矾水煮天麻。处理方法同笼蒸法和米汤水煮法,不同的地方只是把洗净的天麻放在1%的明矾水中浸泡几分钟后,煮透即捞出干制处理。

⑵ 中药材的分类和种类有哪些

一、根据成分不同分类:

1、有效成分:即具有生物活性,发挥主要药效的物质,如生物碱、甙类、挥发油。

2、辅助成分:本身没有特殊疗效,但能增强或缓和有效成分药效作用的物质。如洋地黄中的皂甙可帮助洋地黄甙溶解或促进其吸收。

3、无效成分:指本身无效甚至有害的物质,往往会影响浸出效果、制剂稳定性、药效等。

4、组织物质:构成细胞的不溶物,如纤维质、栓皮等。

二、按加工等级分类:

初加工分级方面有统货、选货、大选、小选、特选、一级、二级、三级、四五混级、级外投料,其中统货就是大小货混在一起的一种规格。

三、按加工方法分类:

有清水、盐水、生统、熟统、净货、水洗等。

四、按产地不同来分类:

就是以产地名来区别同一种药材,如白术有亳统和浙统,甘草有新统和内蒙统,防风有关统、西统和祁统等。

五、按生长采收期不同来分类

三七因采收季节不同常分为"春七"和"冬七"二种规格。前者选生三年以下,在开花前打挖的,质地饱满、品质优;后者为秋冬季结籽后采收,体大质松品质次。连翘根据采摘早、晚不同时间的果实,将色黄老者称"老翘",色青嫩者称"青翘"

六、按颜色不同来分类

连翘有青黄、丹皮分黑丹(没去外皮)和白丹(也称刮丹,就是刮去外皮),常见颜色规格有黄统、青统、黑统、白统、红统等

七、按包装不同分类

包装有机包、编织袋、散把、柳条把等。如袋装半枝莲和机器捆半枝莲,散把党参、柳条把当归等。

八、按质量不同分类

质量上的规格大致分为家种和野生、国产和进口、柴质和粉质,如野生丹参和家种丹参,进口西洋参和国产西洋参,粉干姜和柴干姜等等。

(2)中药材常用的六种产地加工方法扩展阅读:

药材鉴别法

1、水试鉴别法

水试鉴别法,是一种简单的、传统的经验鉴别方法。有部分药商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择手段对中药掺假,甚至造假,而且手段高明,仅凭肉眼根本无法辨认其真假,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买到假劣药品。在没有高科技设备和技术的情况下,采用水试法,可使部分掺假或造假的中药原形毕露。

水试法是药材客根据某些中药材在水中或遇水后产生的特殊理化现象(如沉浮、膨胀、溶解、透甲、颜色等),以鉴别其品种真伪和质量优劣的一种快速、简便、有效的方法。

2、口试鉴别法

根据口尝中药材来体会其特殊味道和口感,从而衡量和鉴别药材真伪优劣的方法,称口试法。该法简便易行,对鉴别根皮类、果实种子类等中药材有较大适用价值。如:黄连、苦参等药材具有鲜明纯正而恒久的苦、酸、甜、咸、辣等味,且一般味道越浓,质量越好。但口试鉴别法需注意:取样要有代表性,对强烈刺激性和剧毒药材,要小心取样,以防中毒。

⑶ 中药的生产过程是什么

大致分3个阶段:
1、药农
也就是种植,或采集
药农的产品,通常是晒干的药材
2、中药饮片厂
从药农那里采购药材,经过炮制、焙干、切片
成品称为:饮片
也就是中药店按方抓药,纸包的东西
回来加水煮成汤汁来喝
3、深加工
因为中药饮片要煎药,喝起来味道不好
所以一些常用的方剂,会制成丸药、药膏、口服液(甚至注射液)、片剂、胶囊、散、代茶饮(袋泡茶),那样服用更方便
以上这些深加工产品,统称为:中成药

⑷ 产地加工是什么

(张士良)

一、产地加工的目的与任务

古代用药均为鲜品,随着中医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靠采集鲜品供药用已不适应需要,人们开始将鲜品晒干贮存备用。晒干就是最早的药材加工方法。经过几千年的实践、总结和提高,中医临床观察的配合,使药材加工技术不断创新、改进而日臻完善。今天药材的加工技术仍不断创新、改进,并日益向科学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药材从采收到病人服用前,中间需经过若干不同的处理,这些处理通常被笼统称为“加工”,或“加工炮制”。实际上加工与炮制是不同的概念,它们的目的、任务、措施、时间和地点都有较大的差别。凡是在产地对药材进行的初步处理与干燥,称为“加工”,也叫“产地加工”、“生药加工”。药房、药店、制药厂或病人对药材进行的再处理,则称为“炮制”。产地加工是将鲜品通过干燥等措施,使之成为药材(或叫生药)。炮制是将药材进行切片、炒、炙等,使之成为直接供病人服用的“饮片”。

药材加工的目的是提高药效和有效成分的含量,保证药材的品质,达到医疗用药的目的,并利于包装、贮存和运输。总的任务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保证质量,以提高药材的疗效。具体任务是:第一,清除非药用部分、杂质、泥沙等,以保证药材的纯洁;第二,按药典规定的标准,加工修制成合格的药材;第三,要根据医疗要求进行处理,减除药材的毒性和不良性味,以保证药材的效用和安全用药;第四,进行干燥、包装成件,以利贮存和运输。

二、加工过程中影响药材品质的因素

药材品质包括它含的有效成分及其含量、性味、含水量、外观形态特征、纯度、规格、等级等。外观形态特征主要指色泽、大小、形状、断面等。药材品质的优劣不仅受植物种类、栽培品种、栽培方法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在加工过程中还受到药材的成熟度、温度、水、化学成分、辅助材料、加工技术与设备等因素的影响。

(一)药材的成熟度

未成熟的药材加工干燥后,外表干瘪、皱缩,或者色泽、气味都达不到规定的标准。而且有效成分含量低,加工折干率很低,加工成本也高。成熟过度的药材加工干燥后,质地枯老,色泽乌暗,或至无油润感、无固有的气味,甚至木质化、空心、松泡,所以品质也差。

(二)温度

不同药材干燥加工所需的温度有较大的差异。温度高低不仅影响干燥速度,而且影响药材化学成分的存在状况,如天麻未经过高温蒸煮,不能迅速干燥,天麻素的含量仅0.0006—0.113%;经过蒸煮后干燥迅速,天麻素的含量大大提高,达0.233—0.296%。一般含挥发油、糖分多的药材不宜高温烘烤,高温会使挥发油大量损失,使糖分糊化。果实、根、地下茎干燥常需较高的温度,但是温度过高,特别是持续高温,易产生外干内不干,形成结壳,而且易焦枯,干燥后无油润感。

(三)水

药材加工用水以清洁河水、井水、自来水为好。使用浑浊或含盐碱量高的水,进行清洗、浸渍、煮烫,会使药材受到污染,失去应有的色泽,如清洗半夏、麦冬等应在清洁流水中进行,干燥后色白、品质好。药材含水量高低不仅影响干燥速度、加工折干率,也影响质量,如红花、菊花雨后采收的,含水分多,干燥时易粘结成团,色泽深暗,干燥不及时还易发生霉点、烂花等。

(四)化学成分

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是极为复杂的,有水溶性的,如糖、果胶、有机酸、鞣酸、色素、甙类及部分生物碱等;以及非水溶性的,如纤维素、半纤维素、挥发油、树脂、淀粉和蛋白质等。在加工干燥过程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在不断发生变化,如果加工干燥不当,常易引起有效成分的损失,甚至发生质的改变。例如,含甙类成分的药材,不及时干燥甙类成分就易分解损失;又如,含鞣质的药材,加工使用铁器刮皮、切削、煮烫、鞣质成分氧化使药材变黑,如木瓜、何首乌、枳壳等。

(五)辅助材料

加工过程中有时需加入一些辅助材料,以抑制不良性味,减除毒性,或者促进迅速干燥,增加色泽等,如白芍浸渍加入玉米、豌豆粉浆能抑制氧化变色。附片加工需用的盐、盐卤,人参(糖参)加工需用的糖,浙贝母加工需用的蚌壳石灰等,都属于辅助材料。辅助材料的质量、用量,添加或掺和的时间及用法,都会影响药材加工的质量,使用不当就会降低药效,甚至不能入药。

(六)加工设备

加工设备指机械、烘房、工具等,它们的质量都会直接影响药材的质量。如去皮机械质量差,去皮不净,或者药材损耗太大。工具质量差,切面或去皮不光洁。烘房、炕灶质量差,升温、降温困难,没有达到设计要求,使药材干燥的质量差,甚至发生霉变、焦糊等。

(七)加工技术

加工技术是影响药材加工质量的主要因素。因为上述的影响因素,都可以通过它来调整,使不利因素变为有利;也会因技术低劣,使有利成为不利,药材质量就更差。加工技术常影响加工过程的每个环节,如蒸、煮、烫、浸渍、火候、时间、色泽等的掌握,辅料添加的比例、时机等的控制,干燥时对温度的调整等,都是通过生产者的加工技术表现出品质优劣的。

三、加工所需的设备

药材加工所需设备种类很多,而且因药材而异。一般是就地取材,力求简单实用,能一种设备具有多功能更好。主要设备包括工具、机械、熏烟设备、蒸煮烫设备、浸渍设备和干燥设备。其中干燥设备参看本章第三节。

(一)工具

加工使用的工具多为手工操作的,主要用于机械加工有困难,或者药材产量小。例如,切除非药用部分、刮皮、切削等使用的刀剪,清选、分级用的筛,洗涤用的刷子、筐、篓,蒸煮时扎孔排气防裂口用的针等。加工数量大的药材,所使用的工具有的近似机械,但是仍靠人手工操作,如黄连、泽泻、姜、姜黄、川芎、浙贝母等,去皮、泥沙、须根,使药材外表光洁所使用的撞笼、撞篼、柴桶等。撞笼是呈纺锤形的竹笼〔图11—1(1)〕,撞篼是长方形的竹筐〔图11—1(2)〕,柴桶是船形的木桶〔图11—1(3)〕,它们的两端均有两个竹或木的把柄,以便手把持着来回推送,为了省力中央可用绳将它们悬吊起来。

图11—1 去皮工具

(1)撞笼 (2)撞蔸 (3)柴桶

(二)机械

药材加工使用的机械不多,主要是药材种类多,产品形状各异,产量小,往往一种机械只能用于一种药材的某项加工工艺,不能一机多用。因此,目前使用的加工机械都比较专一化,或者利用其它机械。药材加工使用机械主要用于去皮、切片、清选、分级、包装、脱粒等,如山茱萸去核机、半夏去皮机、牛蒡子脱粒机、切片机、谷物脱粒机、碾米机(用于薏苡去壳)、贝母擦皮机等。药材加工机械化,可以大大减轻体力劳动,提高工效和药材的加工质量。根据药材加工的特点,应以一机多能和发展小型化的加工机械为好。

(三)熏硫设备

熏硫使用的设备主要有熏柜和熏室。熏柜为方形或长方形的木柜,用竹帘分隔成上下两层,上层铺放药材,下层放火炉或盆燃烧硫磺。熏室与烘房相似,但是体积较小,在室外设烘炉燃烧硫磺,二氧化硫通过管道熏入室内。也可以在室内放置火炉燃烧硫磺。熏硫最简单的设备是利用布或塑料帐篷,在篷内置火盆燃烧硫磺。

(四)蒸煮烫设备

蒸、煮、烫药材使用的设备,一般都较简陋,产量小的生产者多利用生活用的饭锅、蒸笼(笼屉)。产量大的则有专门的蒸煮设备,如锅炉、附子加工用的大蒸笼、大铁锅等。蒸笼有木制、竹制或铝制,大小不定,多为圆形或正方形。煮、烫也可以使用机械。

(五)浸渍、漂洗设备

浸渍、漂洗药材依具体情况配置设备。一般产量小可利用生活用具,如缸、盆、桶等进行浸、漂药材。产量大的多建筑专用的大池,大池可用混凝土、石块等建造,并设有排污水口。用于漂洗的设备不宜固定,一般用桶、盆,因为固定设备操作不便,换水时间长。

四、加工处理的方法

药材加工处理的方法很多,不同药材有很大的差别。有的加工工艺很简单,晒干或阴干即可,如一些种子类药材;有的则较复杂,如人参、附子等。因此,要根据它的特性、品质、规格等要求来加工。药材加工处理方法可分为干燥前的处理和干燥后的处理。干燥前的处理也叫加工预处理,主要是洗涤、清选、去皮、修整、蒸煮烫、浸漂、熏硫、发汗等。干燥后的处理,主要是修整、分级、捆扎、包装等。包装在本章第四节另有论述。

(一)洗涤

洗涤主要是去除药材表面的泥沙、污垢,以及部分粗皮、须根,达到利于煮烫、干燥和清洁的目的。洗涤多用于根及地下茎,特别是需蒸煮烫的北沙参、明党参、天门冬、天麻、玉竹等,经过洗涤的煮烫后色泽好;要求药材洁白的,也需洗涤才能达到品质标准,如人参、桔梗、麦冬、白芍、山药、浙贝母、半夏等。但是有些外表色泽鲜艳,或内含色素能溶于水的,则不宜用水洗涤,如丹参、黄连、姜黄等。

洗涤用水应清洁,不可用浑水、污水。最好用筐、蒌盛药材置流水中洗涤,较易去掉泥沙。洗涤有毒药材如半夏、天南星、魔芋等,或者对皮肤有刺激,易发生过敏的药材,如山药等,可先用菜籽油或生姜遍涂手、脚,以免中毒。

(二)清选

清选主要清除药材中的杂质和非药用部分,同时初步分级,以利分别加工和干燥。一些杂质在洗涤中是不易清除尽的,可用工具或手工清除。非药用部分的清除,如根类药材常清除地上部分或芦头等。具有两个以上的入药部位,或者入药部位又是繁殖材料的,清选更有将它分开的任务,如板蓝根与大青叶、郁金与姜黄,以及丹参、山药、白芍、延胡索等。

(三)去皮

根、地下茎、果实、种子及皮类药材常需去除表皮(或果皮、种皮),使药材光洁、内部水分易于向外渗透,干燥快。去皮要厚薄一致,以外表光滑无粗糙感,去尽外表皮为度。去皮的方法有手工去皮、工具去皮、机械去皮和化学去皮。

1.手工去皮

一般产量小,无法使用工具或机械去皮的,才采用手工去皮。一些形状极不规则的根、地下茎、树皮和根皮,多采用手工去皮,如桔梗、白芍、山药、杜仲、黄柏、肉桂等。一般手工去皮宜趁鲜时进行,去皮易尽,工效也高。以果皮入药的,趁鲜时剥离果皮,如陈皮、青皮等,也属于手工去皮。

2.工具去皮

多应用于药材干燥后或干燥过程中去皮。常用的工具是撞笼、撞篼、木捅、筐、麻袋等。将药材盛入以上工具,摇动、推送它们,使药材相互冲撞磨擦,即可去掉粗皮,使药材外表光洁。

3.机械去皮

产量大,药材形状规则的,可采用机械去皮,不仅工效高,成本低,而且避免发生中毒。一般使用小型搅拌机去皮,如半夏、天南星、泽泻等。专一化的去皮机械各地有不少创造,如浙贝母擦皮机等。

4.化学去皮

目前采用者很少,因化学药剂易污染药材,使用必须慎重。化学去皮主要是利用化学药剂腐蚀药材表皮,达到去皮的目的。常用的化学药剂有石灰、碱等,如用石灰水浸渍半夏,可使表皮易脱落。

(四)修整

修整就是运用修剪、切削、整形等方法,去除非药用部位及不合规格部分,或使药材整齐,利用捆扎、包装。修整工艺要根据药材的规格、质量要求来制定,有的应在干燥前完成,有的则在干燥后完成。如剪除芦头、须根、侧根,进行切片、切瓣、截短、抽头等,多在药材干燥前进行;剪除残根、芽苞,切削不平滑部分等,常在药材干燥后进行。

(五)蒸、煮、烫

蒸、煮、烫就是将鲜药材在蒸汽或沸水中进行时间长短不同的热处理,都在药材干燥前进行。目的是驱除药材组织中的空气,破坏氧化酶,阻止氧化,避免药材变色;减少有效成分的损失,保证药材的性味不致发生质的变化;使药材细胞中原生质凝固,产生质壁分离,干燥时水分蒸发快,干燥迅速;使加入的辅料易向内渗透;通过高温破坏药材中的有毒物质,使之成为可供内服的药物。

蒸是将药材盛于笼屉或甑中,置沸水锅上加热,利用蒸汽进行的热处理。蒸的时间长短依目的而定,以利于干燥为目的,蒸至熟透心,蒸汽直透笼顶(甑顶)为度,如菊花、天门冬等;以去除毒性为目的,蒸的时间宜长,如附片需蒸12—48小时。

煮和烫是将药材置沸水中煮熟或熟透心的热处理。煮的时间长,药材需煮熟,如天麻。烫的时间很短,以煮至熟透心为止,西南地区习称“潦”,如川明参、石斛、黄精等,烫后干燥快。判断煮、烫是否熟透心,可从沸水中取出1—2支药材,向其吹气,外表迅速“干燥”的为熟透心;吹气后外表仍是潮湿的,或是干燥很慢,表示尚未熟透心,应继续煮、烫。

(六)浸漂

浸漂是指浸渍和漂洗。浸渍一般时间较长,有的还加入一定辅料。漂洗时间短,换水勤。浸漂的目的是减除药材的毒性和不良性味;抑制氧化酶的活动,以免药材氧化变色,如白芍、山药等。浸漂要随时注意药材在形、色、味等方面的变化,掌握好时间、水的更换、辅料的用量和添加的时机。浸漂用水要清洁,换水要勤,以免发臭引起药材霉变。

(七)熏硫

熏硫主要在干燥前进行,它与贮藏期熏硫防霉变的目的不同。加工是利用硫磺燃烧产生二氧化硫,达到加速干燥,使产品洁白的目的,并有防霉、杀虫的作用,如白芷、山药等。熏硫必须使硫磺燃烧完全,以减少升华硫磺颗粒残留在药材上影响药材质量。硫磺燃点在230℃以上,所以在点燃时应加些辅助燃料,才能使之燃烧完全。

(八)发汗

鲜药材加热或半干燥后,停止加温,密闭堆积使之发热,内部水分就向外蒸发,当堆内空气含水气达到饱和,遇堆外低温,水气就凝结成水珠附于药材的表面,如人出汗,故称这个过程为“发汗”。发汗是药材加工中常用的、独特的工艺,它能有效地克服干燥过程中产生结壳,使药材内外干燥一致,加快干燥速度;使某些挥发油掺出,化学成分产生变化,药材干燥后更显得油润、光泽,或者香气更浓烈。发汗的方法有普通发汗与加温发汗。

1.普通发汗

就是将鲜药材或半干燥药材堆积一处,用草席等覆盖任其发热,达到发汗的目的。此法简便,采用最广,如玄参、板蓝根、大黄、黄芪等。此外,采取晾晒,夜晚堆积使药材回软,也属于普通发汗,如薄荷等。

2.加温发汗

将鲜药材或半干燥药材加温后密闭堆积使之发汗,叫做加温发汗。例如,厚朴、杜仲用沸水烫淋数遍加热,然后堆积发汗;云南加工茯苓是掘坑用柴草烧热后,垫草一层,再相间铺放茯苓和草,最后盖草密闭使之发汗。前者叫发水汗,后者叫发火汗。

此外,要切实掌握好发汗的时间和次数。一般半干燥和基本干燥的药材,发汗一次即可;鲜药材、含水分多的肉质根或地下茎,发汗时间宜稍长,次数可多些。气温高的季节,发汗时间宜短,以免发生霉烂变质;气温低的季节,发汗时间宜稍长。

⑸ 中药材加工

方式不对 !
炒黄:取净生银花置锅内,用文火将原药炒至深黄色为度。
炒炭:取净生银花置锅内,武火清炒(但火力不可过大,否则易使原料着火),炒至焦黄或焦黑,喷水少许,熄灭火星,盛出凉透。
煅:原药置瓦上,用火煅透。
此药易受潮、发霉、变色和散失香气,应用纸包好,放在石灰甏内闷紧;或盛于木箱、缸内,再放入用纸包好的木炭数块吸潮,密封。

⑹ 中药材的生产技术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药材生产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一些重要中药材的生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就药植所而言,从六十年代开始,科研人员深入到全国各地开展中药材引种栽培研究,帮助当地发展中药材生产并建立中药材的研究机构,解决了诸多中药材生产中的问题,先后开展了黄连、当归、贝母、天麻、金银花、丹参、元胡、番红花、人参、西洋参、黄芩、甘草、北沙参、枸杞、桔梗、红花、芍药、牡丹、山茱萸、地黄、金莲花、杜仲、薏苡、山药、银杏、五倍子、猪苓、黄芪、金荞麦、肉苁蓉等中药材的栽培技术研究,并取得成果。其中天麻、黄连、西洋参、金银花、猪苓等品种栽培技术大面积推广和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和脱贫途径。从八十年代开始,我所致力于中药材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和绿色中药材栽培技术的研究,对中药材的病虫害采取生物防治措施,这项技术已经成功地应用到人参、西洋参、山楂、金银花、枸杞等中药材病虫害防治等。
全国中药材家种品种达300多种,种植面积500万亩以上,年产量5亿多公斤,全国已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600多个,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药材生产科技水平较为落后,种植方法较为原始,缺乏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是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2.1 种子种苗的提纯复壮和优良种品选育工作滞后,造成中药材的质量不稳定
由于大多数药用植物引种栽培历史较短,因此保留着许多野生性状,栽培的中药材种质混杂,表现为种内变异的多样性。种子种苗的提纯复壮和优良品种选育工作不及时,是造成中药材质量极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2.2 中药材中农药残留、有害重金属含量超标
在栽培过程,中药材往往遭受到多种病虫病的危害,直接影响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造成重大经济损失。1997年国家中医药局组织有关单位对中药材植保问题开展调研,调研结果认为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是中药材生产中最为薄弱的环节。病虫害种类多、危害重、损失大,由于药农对农药缺乏有关常识,滥用、误用农药问题突出。中药材中的农药残留问题,直接影响人体健康,阻碍中药走向国际市场。
环境污染,某些中药材生长地区受到工业废液、废气等严重污染;某些地区土壤含有砷、铅等有害元素,有些中药材在生长过程中富集这些有害元素。这两个主要原因导致重金属含量超标。
2.3 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野生资源消耗速度过快
当前对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措施不力,受价格和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常遭掠夺性开发,导致毁灭性破坏,如肉苁蓉、川贝母、石斛、穿龙薯蓣,冬虫夏草等,由于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有些药用植物分布区域缩小,甚至减少到物种灭绝的边缘。
2.4 中药材栽培、加工技术不规范
对道地药材的开发和利用不充分,大宗药材的种植缺乏严格的规程,生产管理粗放产量低、质量差的现象较为普遍。 中药现代化是以中药材栽培研究的现代化为基础。作为中药的源头部分的中药资源,特别是中药材生产,必须首先实现现代化,才能保证中药现代化的实现。要把高质量绿色中药材的生产研究作为中医药发展与加速中药走向世界的首要工作,没有现代化的中药材栽培研究作支撑,就难以生产质量优良的中药材,安全有效、质量稳定、服用方便的现代中药生产就无从谈起,中药现代化就成为无水之源。
鉴于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的重要性,选择若干个中药材品种进行规范化、规模化种植示范,同时研究建立符合GAP的中药材种植规范作为中药现代化项目的内容之一。我国有关单位正在组织专家起草我国的GAP标准。
国内虽有一些中药材的生产管理规定,但不规范,缺乏统一标准和可操作性。适合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GAP的制订实施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有些国家制订了GAP实施条例。我们可以借鉴法国的《药用和芳香植物生产管理规范(GAP)实施条例(草案)》中从种子和繁殖材料、栽培、灌溉、收获、初级加工、包装、储藏和运输、设备、人员和设施、书面记录、教育以及质量保证11个方面作为全面具体的规定。如:种子的繁殖材料中规定“播种材料性能必须通过植物学鉴定,说明其植物变种、栽培品种、化学型及来源。无性繁殖的原材料也应如此;原材料包括种子的无性繁殖材料,应该符合有关纯度和发芽率的要求或标准;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如栽培、收获、干燥及包装等过程中都应该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变种的混入,对于混杂者应及时去除”。栽培规范中规定:“依据栽培类型,如传统方法或有机产品,种植者必须遵循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栽培,通常应注意避免环境干扰;药用和芳香植物不能在被沉积淤泥污染的土壤中生长。此外土壤还不能被重金属、农药和其它工业化学产品等的残留所污染。……”以确保符合生产管理规范,确保药用植物生产质量。 1、概念的内涵
中药材全息营养的概念由张勇飞等专家于2011年首次在《滋补中药的生产与营销》一书中提出,又通过2013年出版的《优质高效中药生产直通营销》一书中加以完善。什么是中药材全息营养?祖国传统中医学利用“天人合一”的宇宙全息规律将“自然”与“人体”通过类比的方法,建立了理、法、方、药的医学体系,中药材在防治人和动物疾病中完全遵循了宇宙全息理论而有效地使用,这被几千年的医学实践所证明,所以中药材全息营养是指某种中药材含有防治人和动物相对应的某种疾病的全部物质形态和能量与信息的场形态的营养总和 。
2、概念的外延
用现代分析理论建立起来的生物学和医学理论,衡量药材的药用价值就是用生物碱、有机酸、黄酮、皂苷、多糖、维生素、矿物质和各种微量元素作为依据而定,其实这是一种局限理论。因为,没有一种科学理论可以完全认识生命所有需要的一切营养、医疗和保健物质。但是,我们也不是科学的虚无主义者,最接近科学的中药材的药用价值标准就是遵循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食物链,它包含了防治疾病全部信息的药用成分,我们称之为药物的全息营养,它还应该包括无法用仪器测定的而被祖国医学证明了几千年的的四气五味和归经等指标。中药材全息营养就是指药材的生物碱、有机酸、黄酮、皂苷、多糖、维生素、矿物质和各种微量元素以及四气五味和归经等综合药用价值 。
3、指导生产的意义
道地中药材就是指原产地或近似原产地生产的中草药材,它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天地自然最佳组合因素的产物,药效最佳,具有完美的中药材全息营养。因此,在中药材在栽培中必须注意中药材全息营养,否则,生产出的中药材就不具有很好的医疗效果。在中药材原产地生产的中药材是道地中药材,然而市场需求量的增加和环境及物种保护法规条例的限制,中药材的生产不得不在原产地以外的地区进行人工栽培。通过人为方法将药材移出原产地引种到其它地区的栽培称之为药材异地栽培。由于药材异地栽培脱离了药材原有的生存环境,在新的地区再也没有了原来的物质营养条件和非物质的多种场能影响,比如地磁场、月潮、日磁场和宇宙场等多维场能的作用,所以,药材异地栽首先需要适应引进地区的生存环境条件,这样药材才能生长下来。如此,异地栽培的药材一边继承了该药材原有的特性,一边吸收了引进地区生存环境作用的新特点,培育了该药材新的全息营养特征,与道地滋补药材的全息营养形成了明显的异化。比如,滋补药材的道地产品在中原地区生产,它主要具有补益五脏之气功能;如果把滋补药材引种到华南地区,滋补药材的补益减弱,同时滋阴功能得以显现;如果把滋补药材引种到华东地区,就具备得补而不腻的特点,因为这里的滋补药材带有了调达肝气的效果。我国的各种生物无不打上地域的烙印。道地滋补药材和异地栽培药材其特点也十分明显。一般来讲,异地栽培药材在道地滋补药材的全息营养特征上,向异地即引种地域的自然全息营养特征上靠近,也就说有异化向引种地域特征的趋势。具体异化趋势见表 。
我国异地栽培时药材全息营养的异化趋势表 我国地区划分 异地栽培时药材全息营养的异化趋势 中原地区 补脾益气 东北及华北地区 补五脏气 华东地区 梳理肝气 华南地区 滋阴除热 西南地区 补血调阴 西北地区 滋补肺气

⑺ 产地趁鲜加工中药材有哪些种

中药材采集后,除了少数供新鲜药用外,绝大部分种类都要进行产地加工。产地加工不仅可以防止药材霉烂变质和有效成分散失,而且便于仓储、调拨、运输和有效使用。由于中药材种类繁多,品种规格及地区用药习惯不同,其加工方法也有差异,现将一般常规加工方法介绍如下,洪同行参考。

一、根茎类药材。此类药材采挖后,一般只须洗净泥土,除去非药用部分,如须根、芦头等,然后分大小,趁鲜切片、切块、切段、晒干或烘干即可,如丹参、白芷、前胡、葛根、柴胡、防已、虎杖、牛膝、漏芦、射干等。对一些肉质性、含水量大的块根、鳞茎类药材,如百部、天冬、薤白等,干燥前先用沸水略烫一下,然后再切片晒,就易干燥。有些药材如桔梗、半夏须趁鲜刮去外皮再晒干。明党参、北沙参应先入沸水烫一下,再刮去外皮,洗净晒干。对于含浆汁丰富、淀粉多的何首乌、生地、黄精、天麻等类药材,采收后洗净,趁鲜蒸制,然后切片晒干或烘干。此外,有些药材需进行特殊产地加工,如浙贝母采收后,要擦破鳞茎外皮,加石灰吸出内部水分才易干燥;白芍先要经沸水煮一下,去皮,再通过反复“发汗”晾晒,才能完全干燥;元胡采收后先分大小,置箩筐中擦去外皮,洗净,沥干后转入沸水中煮至内心黄色,晒干,才能保证药材的色泽及质量要求。

二、皮类药材。一般在采集后,趁鲜切成适合配方大小的块片,晒干即可。但有些品种采收后应先除去栓皮,如黄柏、椿树皮、刮丹皮等。厚朴、杜仲先应入沸水中微烫,取出堆放,让其“发汗”,待内皮层变为紫渴色时,再蒸软,刮去栓皮,切成丝、块丁或卷成简状,晒干或烘干。

三、花类药材。为了保持花类药材颜色鲜艳,花朵完整,此类药材采摘后,应置通风处摊开阴干或低温迅速烘干,如玫瑰花、旋复花、金银花、野菊花等。

四、叶、草类药材。此类药材采收后,可趁鲜切成丝、段或扎成一定重量及大小的捆把晒干,如枇杷叶、石楠叶、仙楠叶、仙鹤草、老鹤草、凤尾草等。对含芳香挥发性成分的药材,如荆芥、薄荷、藿香等,宜阴干,忌晒,以避免有效成分损失。

五、果实、籽仁类药材。一般采摘后,直接干燥即可,但也有的需经过烘烤、烟熏等加工过程。如乌梅,采摘后分档,用火烘或焙干,然后闷2-3天,使其色变黑。杏仁应先除去果肉及果核,取出籽仁,晒干。山茱萸采摘后,放入沸水中煮5-10分钟,捞出,捏出籽仁,然后将果肉洗净晒干。宣木瓜采摘后,趁鲜纵剖两瓣,置笼屉蒸10-20分钟取出,切面向上反复晾晒至干。

六、动物委药材。此类药材多数捕捉后,用沸水烫死,然后晒干即可,如斑螫、蝼蛄、土鳖虫等。全蝎用10%食盐水煮几分钟,捞起阴干。蜈蚣用两端较尖的竹片插入头尾部晒干,或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蛤蚧捕获后,击毙,剖开腹部,除去内脏,擦净血(勿用水洗),用竹片将身体及四肢撑开,然后用白纸条缠尾并用其血粘贴在竹片上,以防尾部干后脱落,然后用微火烘干,两只合成一对。

总而言之,药材采收后,应迅速加工,干燥,避免霉烂变质。对植物类药材,采收后尽可能趁鲜加工成饮片,以减少重复加工时浪费药材和损失有效成分。药材干燥应掌握适宜的温度,一般含甙类和生物碱类药物应在50~60℃的温度下干燥,含维生素c的多汁果实类应在70~90℃的温度下干燥,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干燥温度一般不宜超过35℃,过高易造成挥发油散失。

⑻ 中药材的产品加工包含哪些步骤

中药材的产后加工也叫产地加工,药材加工非常重要,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是把收获来的鲜货,通过不同方法干燥,加工成商品药材,并不是只要晒干就可以了。药材产品加工是药材生产的最后一关,关系到药材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如加工得当,不但能提高药材的商品等级,还会多出产量,相应地提高经济效益。否则会把多年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大量投入,由于这一关没把好,而损失掺重。所以最后这一关一定要把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不应有的损失。

不同药材的加工方法有很大差别,有的很简单,只要晒干,阴干或烘干即可,如多数全草类、种子类果实类药材。有的则很复杂,如多数根和根茎类药材,有的在干燥前还要洗涤、去皮、整形、蒸煮烫、浸漂、硫磺熏等工序。如附子(祛风湿、治虚脱、肾虚水肿等)毒性较大需用卤碱浸泡和高温蒸煮等措施来降低毒性。每道工序都要掌握适度,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甚至影响产品质量。

药材在日晒过程中,要注意经常翻动,防雨淋,有的先晒至5~6成干时要进行短期集中堆放,把内部水分扩散出来,使药材回软,俗称“发汗”,再晒至干。

有些含有挥发油的药材如薄荷、紫苏等,不宜暴晒,宜阴干,或先晒到7~8成干,再放阴棚内阴干,以减少挥发油损失。

在进行人工加温干燥时如炕干或烘干,除注意药材铺放厚度,常翻动外,还要严格控制火力,一般掌握先大火,后小火,以免炕焦或烧毁药材,或发生火灾,以前在湖北,四川黄连产区,炕黄连时,由于火力没控制好,烧毁黄连,发生火灾的事时有发生。所以,一定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不应有的损失。

⑼ 根及根茎类药材的产地加工原则有哪些

根及根茎类中药材采收后,一般须先洗净泥土,除去非药用部分,如须根、芦头等,按大小不同分级,趁鲜切片、切块、切段、晒干或烘干,便于加工,如白芷、丹参、牛膝、前胡、射干等。对一些肉质性、含水量较高的块根、鳞茎类及粉性较强的药材,如天冬、百部、薤白、北沙参、明党参等,干燥前应先用沸水稍烫一下,再切片晒干或烘烤,利于干燥。

⑽ 中药材炮制加工的方法有哪些

中药加工炮制方法很多,最常见的有如下几类:
1、炒制:将药物在锅内加热,不绝翻炒至一定要求的方法。
清炒:不加辅料,根据炒的时间和温度分为炒黄、炒焦、炒炭三种。炒黄系用文火将药材炒至表面微黄或能嗅到药材固有的气味为度。如杏仁、芡实、莲子、远志、枣仁等。炒焦系将药材炒至表面焦褐色,如焦楂、焦神曲、焦白术、焦栀子等。炒炭系用武火将药材表面炒至黑色,内部焦褐色时,喷淋清水,稍干即可出锅,倾于水湿的竹扁上,摊开,凉透方可包装。如地榆炭、侧柏炭、杜仲炭、贯众炭等。
麸炒:先将锅加热,撒入一定量的麸皮(每kg药材用0.4kg左右),至冒烟时加入药材,不断翻炒,炒至药材表面微黄色,取出,筛去麸皮即可。如白术、山药、枳壳、三棱等。
土炒:用灶心土打碎,用量约为药材重的30%左右。置锅内炒至轻松后,加入药材,不断翻炒至药材表面挂匀土色,取出,筛去土粉即可。如白术、山药、白芍等。
米炒:将米倒入用水喷湿的锅内,加热使米贴附于锅底,俟冒烟时,倒入药材轻轻翻炒至药材变色,取出,筛去米粒即可。用量约为药材重的40%左右。如米炒沙参、丹参等。
2、烫制:将药材加热炒烫,温度比炒法高而受热均匀。通常有三种:
砂烫:将砂子置锅内炒热,再将砂堆扒一坑,放进打成大块的药材,埋起,稍后,进行翻炒,至药材表面鼓起或酥脆为度,拣出药材或入醋中淬过,晾凉即可。如龟板、鳖甲、山甲、刺猬皮、狗脊、毛姜、马钱子等。
蛤粉烫:取蛤粉依砂烫法,烫至鼓起即可。如阿胶、鱼鳔等。
蒲黄烫:取蒲黄依砂烫法,烫至鼓起即可。如阿胶珠。
3、煅制:将药材用火煅烧,通常分两种:
直火煅:将药材放在木炭或焦炭无烟炉上煅红透,取出即可。如龙骨、龙齿、贝壳类、金石类等。
闷煅:将药材置锅内,再覆一锅,接合处用黄泥封固,上压重物,在上面锅底粘一白纸,加热煅至白纸呈焦黄色为度。如生地炭、灯芯炭、棕炭、血余炭等。
4、煨制:将药材用湿面粉包裹,在炒热的滑石粉锅内煨至表面焦黄为度。或用湿纸层层包裹药材,加热除去部分油分。如煨木香、煨肉蔻等。
5、燎:将药材在火焰上短时加热,使药材表面焦化而内部不受影响。如燎鹿茸等。
6、炮:将药材埋在热炭中,炮至鼓起爆裂为度。或置高热的锅中,急炒至表面焦黄、鼓裂为度。如炮姜。
7、炙:将药材与液体辅料共同加热,使辅料炙入药材组织内的加工方法。
▲蜜炙:将蜂蜜置锅内加适量清水搅拌,加热熔化,待蜜炼至冒花时,即可放入药材,不断翻拌,炒至蜜汁吸净,以不粘手为度。或先将炼蜜加30~40%的开水稀释后,与净药材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蜜汁吸尽,以不粘手为度。用蜜量应根据药材的性质、质地、体积的不同,一般在药材量的15~35%左右。
▲酥炙:通常用油脂将药材炙酥的方法。例如羊脂油拌炒淫羊藿。用植物油炸动物骨及马钱子等。
▲酒炙:将药材放盆内,加药材重的30~40%的黄酒,拌匀,待酒被吸尽后,再置锅内,中火加热,不断翻炒,炒至微黄色即可。
▲醋炙:操作方法同酒炙,醋的用量为药材重的15~30%左右。
▲盐水炙:一般每kg药材用盐10~20g,加适量水化开,以能拌匀药材为度。操作方法同酒炙。
▲姜汁炙:取生姜加少量水,榨汁,再将药材用姜汁拌匀,稍闷,入锅,文火炒至表面微黄色。或先将药材炒热,随后,边炒边将姜汁均匀地喷洒在药物上,至表面微黄色即可。用量一般为药材重的25%左右。
▲米泔水炙:取第二次淘米水与药材拌匀,稍闷,入锅炒至微黄色即可。用量一般为药材重的20~30%。
8、其他方法:
▲豆腐制:取豆腐一块,中间挖一孔,填进药物,仍用豆腐封好。入瓷盘中上屉蒸至豆腐发硬,取出即可。
▲酒蒸:药材与20%左右量的黄酒拌匀,上屉蒸至药材黑色即可。
▲拌:将朱砂等药粉与其他药材拌匀即可。
▲淬:药材经煅制红透,立即投入黄酒或醋中,使之酥碎的方法。

阅读全文

与中药材常用的六种产地加工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平板闪退的解决方法 浏览:453
单色釉真假鉴别方法 浏览:433
适用于对比研究的方法 浏览:311
荒岛上快速获得淡水的方法 浏览:157
增多肌肉的训练方法 浏览:846
劓刑读音是什么行刑方法 浏览:621
控制器参数的工程整定方法有哪些 浏览:669
嘌呤片计算方法 浏览:271
室内隔热条的安装方法 浏览:542
紫草油宝宝使用方法 浏览:293
沙漠空气取水方法图片 浏览:384
治疗香港脚的方法 浏览:270
郑强教学方法有哪些 浏览:196
研究方法中的测验 浏览:652
党校开展课题研究的方法 浏览:969
ecco护理剂使用方法 浏览:242
枣庄女人月经不调治疗方法 浏览:750
除螨最快方法图片 浏览:561
如何用简单的方法拆手机 浏览:95
检测抗红细胞抗体方法 浏览: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