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草药外洗是治疗股癣有效的方法之一,它见效快,止痒好,治愈后不容易复发。实验证实,像中药黄柏、苍
除了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下体私秘部位的干燥干净也很重要,尤其是对于体质多汗和爱好运动的人,应该注意时刻保持私处干燥,以免真菌滋生,可以选择多次淋浴,活动出汗后尽快沐浴清洁。同时在沐浴后还能选择婴幼儿常用的无刺激的爽身粉保持私处的干净清洁。
❷ 中医外治有哪些疗法
中医外治法是运用非口服药物,通过刺激经络、穴位、皮肤、粘膜、肌肉、筋骨等方法以达到防病治病为目的的一种传统医学疗法。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医学的瑰宝。
外治技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用砭石放瘀血、草茎敷裹创伤、干草烤石御寒等,被认为是针法、敷贴、热熨法的雏形。《内经》记载的外治法有砭石、九针、导引、按摩、灸、熨、渍、浴、蒸、涂、嚏等,并开创了膏药的先河。《伤寒论》还创用了塞鼻、灌耳、舌下含药、润导、粉身等外治方法。《太平圣惠方》则记载有淋渫、贴爝、膏摩等法。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所用的外治技术,就有27种之多。明清时期,外治技术开始趋于成熟并泛化。如清代医家吴谦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所言:“有瘀血者,宜攻利之;亡血者,宜补而行之;但出血不多亦无瘀血者,以外治之法治之。”由此可见,外治的应用颇为广泛。清代吴尚先所着《理瀹骈文》,集《黄帝内经》至清朝时外治技术之大成,是一部划时代的实践总结。它对外治方药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性的探讨,初步完善了外治理论,申明了内治外治的意义,为外治理论的系统化和完善化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吴尚先大力推崇外治,曾热情洋溢地指出“世有博通之医,当于此见其才”。吴氏在《理瀹骈文》中以敷贴(膏剂)为主,不仅创制了数十种膏药方剂,还总结出敷、熨、罨、涂、熏、浸、洗、擦、搭、抹、眩、嚏、吹、吸、捏、咂、坐、塞、踏、卧、华清出浴图刷、摊、点、滴、烧、照、缚、扎、刮痧、火罐、按摩、推拿等八九十种不同的外治疗法。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医外治技术这门最古老而独特的学科又增添了新内容,外治技术已由原创的自身领域,迅猛地向当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皮肤科和五官科等多学科领域延伸;由对局部体表病变的治疗发展到了对全身性疾病的治疗,并且一直朝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现代中医外治法已包括药敷、药结、药熏、药贴、药擦、药枕、药罩、药扑、药滴、探吐、吸入、针刺、艾灸、按摩、牵引、气功、刮痧、穴位注射、足底外治、人体白肉际全息诊疗、中药离子导入、频谱照射、超声雾化、超短波疗法等60多种,可谓百花齐放、百草争鸣。在此,我们将几种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外治疗法向读者作以简单介绍。
敷贴——神奇的自然疗法
敷贴是一种将药物敷于体表某特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其疗法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先民就已学会用泥土、草根、树皮外敷伤口止血。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载有许多外敷方剂,用以治疗创伤等疾。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载用鸡子、白醋、猪脂、水、蜜、酒等作为外敷药和调和剂。清代的《理瀹骈文》则标志着本疗法的临床应用达到了更为完善的水准。由此可见,敷贴疗法在古代就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了。
穴位敷贴的药性或直接作用于病所,或通过经络气血的传导到达病所,具有温通经络,散寒去湿,理气活血,调整脏腑,补养阳气,增强体质等作用。由于该法操作简使,费用低廉,内病外治,又无副作用,连“良药苦口”的程序都免了,所以深受患者欢迎,最易为儿童所接受。可见敷贴将成为人们日益喜爱的外治疗法之一。
熏洗——风靡全球的一枝独秀
熏洗疗法,是利用药物煎汤趁热在皮肤或患处进行熏蒸、淋洗的治疗方法(一般先用药汤蒸气熏,待药液温时再洗)。它是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作用于肌体,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流畅,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清代民间疗法大师赵学敏在《串雅外编》中专立了熏法门,详细介绍了熏蒸洗涤等疗法。清代吴尚先还提出,熏洗、熨、敷诸法即使是虚弱的病人也能接受得了,不会产生虚虚实实的祸患。现代医学实验证实,熏洗时湿润的热气能加速皮肤对药物的吸收,同时皮肤温度的升高,可导致皮肤微小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因此有利于血肿和水肿的消散。此疗法是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粘膜作用于肌体,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流畅,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其疗法有局部熏洗法和全身熏洗法。局部熏洗法又有手熏洗法、足熏洗法、眼熏洗法、坐浴熏洗法等多种方法。
药浴可以认为是全身熏洗的外治法,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选配适当的中草药,利用经煮沸后产生的蒸气熏蒸,或药物煎汤取液进行全身或局部洗浴,如坐浴、足浴、面浴、目浴、手臂浴等,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其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的殷商时期,宫廷中就盛行用药物进行沐浴,以防治疾病,至清代其治疗范围已遍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科疾病,在药浴种类上有洗、沐、浴、浸、渍、浇等法。熏洗法在现代仍被人们宠爱有加。
刺血——崭新的世界奇葩
刺血疗法,又称“针刺放血疗法”,在现代医学诊疗中仍应用极为广泛。它是一种用针具或刀具刺破或划破人体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刺血疗法的产生可追溯至远古的石器时代: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发现用锐利的石块——砭石,在患部砭刺放血,可以治疗某些疾病。砭刺的工具随着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金属针,以后又根据医疗实践的需要,出现了专门用来放血治疗的“锋针”。本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如“络利者,刺小络之血脉也”;“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并明确地提出刺络放血可以治疗癫狂、头痛、暴喑、热喘、衄血等病证。相传扁鹊在百会穴放血治愈虢太子“尸厥”,华佗用针刺放血治疗曹操的“头风症”。唐宋时期,本疗法已成为中医大法之一。近代,放血疗法仍为人们广为使用,其价值可见一斑。
现代临床上刺络放血的方法多种多样,代表性的刺血手法有点刺法、散刺法、泻血法、挑刺法、丛刺法、顺刺法、逆刺法等。其治病安全可靠,危险性极小。针刺放血疗法不仅对许多常见病、多发病有效,而且对某些疑难病症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放血疗法不仅是中医药学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而且也是其他民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法也是藏医、蒙医、苗医、维医等在治疗学中极具特色的一种治疗技术。在公元1世纪前后成书的古代传统医学巨着《月王药诊》中,就有专章论述了藏医的放血疗法。《四部医典》的问世使放血疗法的理论进一步完善、经验进一步丰富。
放血疗法法不仅在国内针灸界有一定影响,在国外也备受重视。
我国的中医外治法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医术,然而却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起源于我国而传向世界,随着整个人类科学的进步和中医外治法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同其他学科的日益结合,中医外治法将会更加造福于人类。
❸ 中医治疗的方法有哪些
中医的治疗方法很多,但是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
汗法是运用各种发汗药物组成方剂,来开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种方法。比如日常生活中有人偶感寒凉,老年人往往提醒要喝碗姜糖水或酸辣汤,发一发汗,就不容易患感冒了。因为生姜或辣椒都是辛散之物,趁热喝下去,可以扩张周围小血管,刺激毛孔发汗,驱散体表寒邪。汗法的基本道理也是这样。常用的方剂有桂枝汤、银翅散等。
吐法是利用催吐药引导病邪或有害物质从口涌吐而出的一种方法。吐法大都用于病情严重急迫,必须迅速吐出的积结实证。如痰涎壅塞、食停胃脘或误食的毒物还在胃中,都急需用吐法救治。金元时代的大名医张子和就很擅长这种治法,提倡“攻病三法”(汗、吐、下),喜用峻烈的泻剂和吐剂。他在《儒门事亲》一书中有记载:一位患风痫病的妇女,偶吃一种像葱一样的章,吐涎如胶,大约有一二斗,不想从此不再发病,而且身体也一天天健壮起来。张子和对这件事很重视,他走访了许多人才知道这种像葱一样的草叫“憨葱苗”,在《本草经》中称“藜芦苗”。从这件事以后,张子和认识了吐法的重要,高兴地说,“亦偶得吐法耳”。
下法是运用泻下药物攻逐体内结滞(如宿食、水饮、瘀血等)的一种方法。这种治法可以排除蓄积,起到推陈出新的作用。《儒门事亲·偶有所遇厥疾获疗记》中记载,有一次,张子和看见一个小孩因为误吞铜铁而患病,身体很瘦弱,足不胜身。那时正好是六七月份,淫雨不止,没有木柴煮饭,小孩挨饿几天。一天早晨,邻居牛死了,煮牛肉葵菜饭吃,病孩乘机饱吃一顿。不久,觉肠中痛,泄注如倾,泻下所误吞的东西。张子和因而明白《内经》中所说的“肝苦急,食甘以缓之”的道理。因“牛肉、大枣、葵菜皆甘物也,故能宽缓肠胃。且肠中久空,又遇甘滑之物,此铜铁所以下也”。张子和高兴地说:“亦偶得泻法耳。”
和法是通过调整人体机能,达到祛病除邪的目的一种方法。病邪既不在里,又不在表,或者气血营卫不和,或者脏腑关系失调,采用汗、吐、下、温、清、补、消都不适宜的,就可以采用和解的方法。目前许多中医都用“加味逍遥丸”来治慢性肝炎,这种药也是一种和剂。
温法是用温性或热性药物补益阳气、驱除寒邪的一种治法。人们吃辛辣的食物,如辣椒、胡椒、桂皮、生姜等,胃中常有一种燥热的感觉,不仅食欲增加,消化旺盛,甚至整个身子都会有热感,于是我们就说这类东西属于热药。使用温热药可以起到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等作用。
清法是用寒凉药物以达到清热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人们在气候酷热、气闷难忍的时候,常喜欢吹风纳凉,冷饮冰水,目的是为了消除烦热。由此推论,遇到内热燔炽、烦渴神昏的病证,服用苦寒清凉药物,也能达到清热的作用。
补法是运用补药补益人体气血,增强体质,达到扶正祛邪作用的一种治法。补法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种种区别。医圣张仲景用当归羊肉汤治愈贫穷百姓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消法是采用消食、化瘀、软坚、化痰、化湿、利水等药物,对慢性积聚胀满进行渐消缓散而不伤正气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于上述八法的运用是相当灵活的。由于有不少病的情况相当复杂,往往不是单独使用某法,而是把许多治疗方法配合起来使用,如汗下并用、温清并用、攻补并用、消补并用等等。除去“八法”之外,历代医家还提出了许多其他的治法,并且还创造了相当丰富的外治法。如熏蒸法、洗浴法、敷贴法、熨法、含漱法、塞法、摩擦法、扑粉法、起泡法、探吐法、导引法等。
中医灵活运用八法以及其他方法治病的向时必须遵守一些原则。
第一条原则是治病必求于本。“本”,指的是疾病的本质。“必求于本”,是强调一定要透过错综复杂的现象,抓住疾病的实质,找出治疗的关键。有些疾病的症状往往是很复杂的,在一大堆头绪纷乱的症状中,不仅有主次本末、轻重缓急的区别,而且有时候还会出现某些假象。所以,中医治病的时候首先要注意识别那些“真热假寒”、“真寒假热”、“至虚有盛候”(真虚假实)、“大实有赢状”(真实假虚)的虚假证状。否则寒热不分,虚实不辨,以假当真,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非但治不好病,甚至会造成医疗事故。
第二条原则是扶正祛邪。中医认为,一切病证都是正邪双方力量的消长变化所造成的。“正”,指人体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邪”,指病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意思是说,人体的正气旺盛,就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侵犯;相反,受了病邪的侵犯,人体的正气就要受到损伤。所以医生治病的时候,一定要努力扶助人的正气,增强人的体质,同时又要设法驱除病邪,以求邪去正复,使疾病朝着治愈的方面转化。这一原则就叫做扶正祛邪。
在治病的时候,首先要看正邪双方的盛衰情况,如果病邪显着而正气又不太虚,应以“祛邪”为主,如果正气虚而病邪不盛,则应以“扶正”为主,如果正气已虚而病邪又盛,就应该采用“扶正”和“祛邪”兼施的原则。但应该注意的是,扶助正气不要造成“留邪”的恶果。有些人得了病,总喜欢服补药,而庸医也喜欢投人所好。结果往往“闭门留寇”,遗害很多。尤其是有些急性传染病,发病急遽,如果正气不很虚弱,更应该及时驱邪。另一种情况是祛邪不要伤害正气。《红楼梦》中的胡太医就不懂得这个道理。他在给睛雯治病的时候就犯了祛邪伤正的大忌。晴雯本来是偶感风寒的小病,可是胡大医却搬出了一大堆紫苏、桔梗、防风、荆芥等解表药,又用上了枳实、麻黄一类的猛峻药物。这就难怪贾宝玉骂他“该死,该死”。贾宝玉说:“虽疏散,也不可太过。旧年我病了,却是伤寒,内里饮食停滞……还禁不起麻黄、石膏、枳实等虎狼药。我和你们(指丫环们)就如……那才开的白海棠似的。我禁不起的药,你们哪里禁得起?”
除上述原则外,还有正治反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原则,以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原则等等。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医治疗的原则,始终贯彻了从整体出发,又联系时间、地点和人的各种不同的情况,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精神。
❹ 中药治皮肤瘙痒有什么方法效果好不好
中医治皮肤瘙痒方法有用中药外治可以选择浴洗擦熏蒸等方法内服中药如瘙痒难忍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服用非药物外治保持生活规律衣着松软不要沐浴过勤平时要避免用搔抓的方式止痒防止皮肤破溃引起感染
❺ 用中草药外敷。每天敷多少时间才是最佳效果
哈喽,大家好,我是棉言麻语,每天都会有不同的精彩资讯分享给你。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一般中草药外敷一次外敷多久为宜?每天一共要敷多长时间?
下面我们来具体说一下。
❻ 中医根治痔疮最好方法
痔疮没有绝对的根治方法,痔疮是肛门部常见病,多发病。得了痔疮需要根据具体的个人情况、症状相应治疗,无症状的痔不需治疗,有症状的痔无需根治,以非手术治疗为主。根据痔疮的症状,判断痔疮的程度,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具体如下:一、非手术治疗方法有:1、注意饮食,忌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增加纤维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改变不良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柔软、通畅,对于脱垂型痔疮,用手轻轻托回痔块,阻止再脱出;2、局部用药治疗,药物包括栓剂、膏剂和洗剂;3、口服药物治疗,一般采用治疗静脉曲张的药物。二、手术治疗方法,手术指征是保守治疗无效、内痔脱出严重、较大的纤维化外痔等,手术的方式主要有:1、血栓性外痔剥离术;2、传统痔切除术,即混合痔外剥内扎术;3、PPH手术,即吻合器痔上直肠黏膜环切钉合术。
❼ 肿瘤治疗,肿瘤中医外治的方法有哪些
湖湘中医肿瘤医院专家表示肿瘤外治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膏药(又称薄贴) 即用膏药敷于肿瘤局部或肿瘤体表投影处,以起到活血化病、祛痰散结、消肿止痛等作用。凡病所结聚之处,拔之则病自出,无深人内陷之患;截之则邪自断,无妄行传变之虞。”
2.围敷法 常将新鲜植物药捣烂,或用干药研磨细末,加水或醋、蜂蜜、猪胆汁、麻油等调和,直接敷于肿瘤局部,间隔一定时间换药,可起到消肿作用。若化脓.则围敷可“束其根盘、截其余毒”。正如明•申斗垣所说:“敷者化也,散也,乃化散其毒,不令童滞。”
3.腐蚀法 采用信石、姻砂、火硝、降丹、明矾、烧碱、生石灰等祛腐生新功效之中药撤于皮肤疮面,或吞咽于食道,或用干肛肠,以直接腐蚀瘤体,但应注意防止药物中毒和损伤血管。
4.结扎 枯瘤宋•窦汉卿“将芫花根洗净,带湿,不犯铁器,捣碎取汁,用生丝线浸汁一宿,以线系瘤蒂部即落,不过二次,将龙骨、红花、诃子末三味,敷疮口……”。主要用于良性蒂状肿瘤。
5.针灸 唐•孙思邀《千金方》记载:“天府、孺会、气舍主瘿气咽肿。”近年来有人用针刺足三里、内关、天突等穴位治疗食管癌吞咽困难等,收到了明显的近期疗效。
6.熏洗法 用药物煎汤乘热气,或利用药物燃烧时产生的烟气进行熏蒸、淋洗、浸浴,具有解毒消肿、生肌收口、祛风止痛等功效。
7.熨法 用炒热的药物布包,熨于疼痛部位或相应的体表,从而起到活血止痛作用。
8.塞法 将药物捣烂或研成细末,制成相应的栓剂.塞于阴道、肛门、鼻腔等患处,可起到腐蚀肿块、消肿止痛之功效。
9.灌肠法 将中药药液作保留灌肠,可发挥药液在肠道内对肿瘤的抑制作用,也可消肿止痛,且药效较快。
10.吸入法 通过现代手段,将药物雾化,使病人直接吸入到气管、肺等部位,也可用喷雾法将药物直接送到口腔、鼻咽、咽喉部,使药物直接与瘤体接触,发挥化痰散结作用。
❽ 中医外治的中医外治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分类
中医外治的内容非常丰富,据有关文献记载外治法多达四百余种,概括起来可分两大类:药物外治法、非药物外治法。在治疗范围上一般分内病外治、外病外治两大类,具体到临床外治法又分为内科外治法、外科外治法、妇科外治法、儿科外治法等。近年兴起的中药经皮给药属于中医外治法的药物外治法研究范畴,可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治疗。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外治又不断有新的内容加入,根据不同的分类途径,中医外治可有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中医外治法的分类,有助于明确中医外治研究的对象和目标。 根据治疗的途径不同,中医外治的方法主要可分为整体治疗,皮肤、官窍粘膜治疗,经络、腧穴治疗,其它治疗四大类。
(1)整体治疗是指以人整体为对象进行治疗,主要有导引、体育疗法、音乐疗法等。
(2)皮肤、官窍粘膜治疗是指药物通过皮肤、官窍粘膜吸收进入局部或者机体循环系统起治疗作用的方法,如敷贴疗法、熏洗疗法等。现代药物制剂学的中的中药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TDDs)或称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s 简称TTS)属于此类治疗。这类制剂在欧美国家习称为贴剂(patch),在国内多定名为贴片。
(3)经络、腧穴治疗是指药物、手法、器械从外施与经络、腧穴起效的治疗方法。如推拿、艾灸、脐疗、足心疗法等。
(4)其它不能归于上述三类的中医外治方法如中医的一些手术、中医正骨等可归为本类。
上述分类方法并不能将所有的外治方法截然分开,往往存在着在分类上的互相交叉。这种交叉是外治法分类的一个重要特征。 传统中药的剂型有丸、散、膏、丹、酒、露、汤、饮、胶、茶、糕、锭、线、条、棒、钉、灸、熨、糊等,有些剂型因为制备和使用很不方便,已经很少使用。众所周知,这些剂型绝大部分可为中医外治所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中药剂型也在不断创新,产生了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气雾剂、注射剂、膜剂等,这些剂型大多也可为外治所用,如注射剂可用来雾化吸入,可用来直肠给药等。随着中药提取、纯化、浓缩、干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高分子材料的应用,现代药物制剂学的微囊、微球、脂质体、微乳、微粉等技术不断应用于中药研发,可为中医外治所用的新剂型也不断出现。光适合五官九窍及肺部粘膜给药的剂型就有:贴膜、贴片、含片、气雾剂、喷雾剂、粉雾剂、凝胶济、脂质体、微球、滴鼻剂、软膏剂、泡沫剂、海绵剂、栓剂、微型灌肠剂等数十种,还有皮肤给药的巴布剂等。这些外治的同一剂型往往有多种给药途径,可能多次出现于不同分类的给药剂型中。
由于中药自身的特点,致使新剂型的研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进行活性成分研究者少,进行制剂体内过程研究者少,而且还存在药剂学家和生物学家脱节、未能充分重视中医药的传统经验、采用西方哲学思想研究中药等问题等。但这些新型药物制剂代表了未来中药外治剂型发展的方向。 对于药物外治来说,使药物有效透过皮肤屏障进入体内产生作用是外治产效非常关键的环节。其主要促透途径有三条:一是药物自身特性、溶剂和脂质体(传递体)包封,二是物理促透方法的运用,三是化学促透方法的运用。严格地讲第一条途径也可归于化学促透方法中。
(1)对药物性状进行改变,使药物和皮肤具有较高亲和力,以利于药物吸收。可将药物溶于适当的有机溶剂如酒(乙醇)、醋(乙酸)、食用油(脂、酯)等以利于药物的吸收,也可将药物制成微乳、脂质体、传递体等容易透皮的制剂。有很多中药本身就具有良好的促透特性,在临床组方时可以考虑应用或添加这些中药[3]。
(2)物理促透:是通过物理方法改变皮肤或者药物特性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现在常用的物理促透方法有离子导入、电致孔、激光微孔、超声波导入等,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加热、拔罐等方法也可通过改变皮肤特性而促进药物吸收。在物理促透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就是基于微制造技术的微针(microneedles)的应用。
(3)化学促透:在用化学手段对药物性状进行改变及必须的化学溶剂之外,添加的化学透皮促进剂是目前中医外治研究的热点内容。早期的化学促透剂主要是丙二醇、二甲基甲酸酯、二甲基亚砜等,现在以氮酮、萜类的应用最为广泛,另外就是一些外用的挥发油类物质。由于相同的药物配方对不同的透皮促进剂及同一种透皮促进剂的不同浓度有不同的透皮效果,因此对不同的药物组方可能需要多种化学促透剂联用,且要对透皮促进剂的使用最佳浓度进行配比研究,不一定是促透剂浓度越高促透效果越好。
新的化学促透剂的研究也在不断进展中,2006年中国科学家发现了11个氨基酸组成的能高效帮助蛋白质类药物透皮的短肽,可有效促进胰岛素在大鼠经皮吸收过程。研究发现这种蛋白质可短暂打开皮肤屏障其作用,并发现毛囊有可能是透皮的通道。其成果发表于《Nature》。类似成果可为中医外治发展所用。
❾ 用全中药外用的治疗方法是怎样做啊
这是我的技术,医生是要靠技术赚钱的,如果没有了技术,怎么养家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