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科普 > 我国的中医药学流程方法有哪些

我国的中医药学流程方法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5-10 10:04:57

1. 研究中医药学包括那些

中医学基础理论和特点包括哪些方面? 中医医理药理 中医学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等八个方面。中医的特点是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现简要分别如下: ①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的一门古代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思想,主要用于推演和代表各种事物,达到理论上的便利目的。中医用它来阐明人体结构、生理、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诊断、治疗,以及药物性能和归经等。 ②脏腑学说,是研究说明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脏腑组织器官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等。 ③气血津液,说明气血津液,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功能的物质基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④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构成、生理、病理,及其与脏腑关系的学说。说明经络是人体沟通表理、上下,联络脏腑组织器官、通行气血的一个完整的组织系统。 ⑤病因病机,主要阐述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特点和所致病症临床表现。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失调,包括天人互应。主要病变过程,是正邪斗争、阴阳失调等。 ⑥诊法,是研究介绍中医诊断学中,收集的病情资料、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等。 ⑦辨证:是研究中医诊断学中,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如阴阳表理寒热虚实等。通过辨证,确定疾病的发生原因、部位和性质,从而为治疗提供正确的依据。 ⑧预防和治则,即介绍防病治病的基本原则,强调预防为主,“不治已病治未病”,还强调“治病求本”、“扶正祛邪”,以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几个方面。 中医的基本特点,是强调①整体观念,②辨证施治两大主要方面。整体观念强调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经络运行气血,与形体、五官等各器官相联系,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生理上,各脏腑、经络、皮肉、五官九窍等,有机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和传变;同时人体又与自然环境、气候、温湿度、寒热季节等有密切的关系,自然界发生反常时,往往人要发生疾病。这就是说人体本身各部位有联系,人的肌体又与自然环境相联系,构成“天人一体”、“天人互应”学说。 辨证施治,亦可称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辨证,就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归纳分析疾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结果,按照中医治疗原则,确定相适应的治疗方法和方药。这种针对疾病过程中不同质的证候,用不同方法去解决的指导思想,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2. 中医炮制的方法有哪些

中医炮制是传统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炮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人们为了使用药物,需要进行必要的处理,例如:洗净、弄碎、用牙齿咬成颗粒等等,这样就有了中药炮制的萌芽。在人类长期使用中草药的过程中,积累了各种炮制的经验和方法。下面,小编就详细为大家介绍。 1.修制: (1)纯净处理:采用挑、拣、簸、筛、刮、刷等方法,去掉灰屑、杂质及非药用部分,药物清洁纯净。如拣去合欢花中的枝、叶,刷除枇杷叶、石苇叶背西的绒毛,刮去厚朴、肉的粗皮等。 (2)粉碎处理:采用捣、碾、镑、锉等方法,使药物粉碎,以符合制剂和其他炮制法的要求。如牡蛎、龙骨捣碎便于煎煮,川贝母捣粉便于吞服;犀角、羚羊角镑成薄片,或锉成粉末,便于制剂和服用。 (3)切制处理:采用切、铡的方法,把药物切制成一定的规格,使药物有效成分易于浴出,并便于进行其他炮制,也利于干燥、贮藏和调剂时称量。根据药材的性质和医疗需要,切片有很多规格。如天麻、槟榔宜切薄片,泽泻、白术宜切厚片,黄芪、鸡血藤宜切斜片,白芍、甘草宜切圆片,肉桂、厚朴宜切圆盘片,桑白皮、枇杷叶宜切丝,白茅根、麻黄宜铡成段,茯苓、葛根宜切成块等。 2.水制: 用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称为水制法。水制的目的主要是清洁药物、软化药物、调整药性。常用的有淋、洗、泡、漂、浸、润、水飞等。这里介绍三种常用的方法。 (1)润:又称闷或伏。根据药材质地的软硬,加工时的气温、工具,用淋润、洗润、泡润、浸润、晾润、盖润、伏润、露润、包润、复润、双润等多种方法,使清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徐徐入内,在不损失或少损失药效的前提下,使药材软化,便于切制饮片。如淋润荆芥,泡润槟榔,酒洗润当归,姜汁浸润厚朴,伏润天麻,盖润大黄等。 (2)漂:将药物置宽水或长流水中浸渍一段时间,并反复换水,以去掉腥味、盐分及毒性成分的方法称为漂。如将昆布、海藻、盐附子漂去盐分,紫河车漂去腥味等。 (3)水飞:系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未的方法。将不溶于水的药材粉碎后置乳钵或碾槽内加水共研,大量生产则用球磨机研磨,再加入多量的水,搅拌,较粗的粉粒即下沉,细粉混悬于水中,倾出;粗粒再飞再研。倾出的混悬液沉淀后,分出,干燥即成极细粉末。此法所制粉末既细,又减少了研磨中粉末的飞扬损失。常用于矿物类、贝甲类药物的制粉。如飞朱砂,飞炉甘石,飞雄黄等。 3.火制: (1)炒:有炒黄、炒焦、炒炭等程度不同的清炒法。炒黄、炒焦使药物易于粉碎加工,并缓和药性;种子类药物炒后则煎煮时有效成分易于溶出。炒炭能缓和药物的烈性、副作用,或增强其收敛止血的功效。还有拌固体辅料如土、麸、米炒的,可减少药物的刺激性,增强疗效,如土炒白术、麸炒枳壳、米炒斑蝥等。与砂或滑石、蛤粉同炒的方法习称烫,药物受热均匀酥脆,易于煎出有效成分或便于服用,如砂炒穿山甲、蛤粉炒阿胶等。 (2)炙:用液体辅料拌炒药物,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减少副作用的炮制方法称为炙。通常使用的液体辅料有蜜、酒、醋、姜汁、盐水、童便等。如蜜制黄芪、甘草可增强补中益气作用;蜜炙百部、款冬花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酒炙川芎可增强活血之功;醋炙香附可增强疏肝止痛之效;盐炙杜仲可增强补肾功能;酒炙常山可减轻催吐作用等。 (3)煅: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坚硬的矿物药或贝壳类药多直接用火煅烧,以煅至红透为度,如紫石英、海蛤壳等。间接煅是置药物于耐火容器中密闭煅烧,至容器底部红透为度,如制血余炭、陈棕炭等。 (4)煨:利用湿面粉或湿纸包裹药物,置热火灰中加热至面或纸焦黑为度,可减轻药物的烈性和副作用,如煨生姜、煨甘遂、煨肉豆寇等。 4.水火共制 : (1)煮:是用清水或液体辅料与药物共同加热的方法。如醋煮芫花可减低毒性,酒煮黄芩可增强清肺热的功效。 (2)蒸:是利用水蒸气或隔水加热药物的方法。如酒蒸大黄可缓和泻下作用。有些药物经反复蒸、晒,才能获得适合医疗需要的作用。如何首乌经反复蒸晒后不再有泻下力而能补肝肾、益精血。 (3)淬:是将药物燃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淬后不仅易于粉碎,且辅料极其吸收,可发挥预期疗效。如醋淬自然铜、鳖甲,黄连煮汁淬炉甘石等。 (4)潬:是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常用于种于类药物的去皮和肉质多汁类药物的干燥处理。如潬杏仁、桃仁以去皮;潬马齿苑、天门冬以便于晒干贮存。 5.其他制法: 常用的有发芽、发酵、制霜及部分法制法等。其目的在于改变药物原有性能,增加新的疗效,减少毒性或副作用,或使药物更趋效高质纯。如稻、麦的发芽;发酵法制取神曲、淡豆豉;巴豆的去油取霜,西瓜的加工制霜;法制半夏等。 中药炮制设备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中药理论,按照医疗、调配和制剂的不同要求,对中药所采取的各种加工处理技术。其目的在于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便于服用,提高疗效。然而,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忽视了中国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的从事医疗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具有传统特色的工艺。

3. 中医有哪些治疗方法

中国中医学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从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亚细亚大地之时,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点到面连接起来,形成燎原之势,逐渐的融化在文明时代的光华之中。从此,中国医药学的文明史开始了。
早在两千年以前我国的医学就完成了它的基本体系。如集生理学、病理学、治疗学于一身的《黄帝内经》、对于急性病和热性病都有系统记载的《伤寒论》、阐述慢性病治疗法的《金匮要略》,以及关于药物学基本理论的《神农本草经》等等,这些都是我国基础医学的重要文献。两千年来,我国的医学就凭借这些基础,不断地延续发展;当然这期间也有不少新的发现。现在将各种排毒治疗方法分类说明于下:
一、汤液法——这是利用各种植物、动物、矿物来治疗疾病的方法。一般所谓汉药,有丸、散、膏各种药剂,但口服的药剂,多半为汤液。汤液可以说是药物治疗用品的总称。在我国有一种说法“有四只脚,而不能吃的,只有桌子而已”,可见在中国,食物种类繁多,制作汤液的材料,更是不胜枚举。只要是汤药必能食用,能食用的都可以算是食物,所以汤液与食物并无多大的差别。传说制作汤液的始祖——伊尹,是个出身厨师的宰相。
二、针灸——此乃以针灸刺激某部位经穴(涡)的疾病治疗法。针是以金、银、铁等制成的;施灸时要使用艾草。用针灸治疗疾病,不但效果奇佳,而且不会有任何痛苦,这点许多有的外国友人惊叹不已。
三、按摩——按摩的方法有捶打、施压及揉擦三种。有很多人都将按摩与“马杀鸡”混为一谈,这是错误的观念。事实上,“马杀鸡”起源于西洋,它和我国传统的按摩治疗,大不相同。
四、导引——这是利用医学上特殊体操的医疗方式,这种体操与太极拳有很密切的关联。
五、食治——即食物治疗法的简称,本书所要阐述的重点,就是这种食物治疗法。
六、其他——除了上述几种医疗方式之外,还有外治法及吸角疗法与其他等等;由此可见中国医学确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所谓外治法,就是将加工后的药物,贴在患部表皮的治疗方式;而利用吸葫芦阴压的方式,即吸角疗法。

4. 如何学好中医学

平时我们一旦说到大学里哪个专业最难学,必定有医学的一席之地,可见,这个令众多学习闻风丧胆的专业是有多折磨人。

那到底怎么去学好医学呢?

一、形象思维

首先医学是一个很大的范畴,我们把它分为两大类的话,就是基础课与临床课这两个了。形态学课程包括解剖学(系统、局部、断层)、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影像学。

每一块骨头、每一幅切片,要学会识图、识物。在学习这一类的课程中,学生一定要注意就是想学习地理一样,要把知识放到图中去记忆。同时要积极使用回忆法,就是合上书,把标本图放在那里,自己去写下各部位名称,然后再与标准答案比对。

系统性的学习是大家都非常需要的,在医学中,从解剖、病理、诊断、内科、外科知识串联起来理解、记忆,这样的知识会得到整体的强化与提升,对你的学习非常有帮助。

5. 中医药治病的方法是我国的传统医学,也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你还了解哪些关于中医药的研究成果

中医药科学研究取得较大的成绩,有些成果,如针刺镇痛机理、骨折治疗、急腹症治疗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近年来,更重视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例如,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中药或方剂的作用机制,用血液流变学方法研究瘀血和活血化瘀,用放射性核素研究经络,等等。有关肾虚、脾虚的研究,活血化瘀、扶正培本、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等治则的研究,舌诊和脉诊的研究等方面,均已取得成果。在经络研究方面肯定了经络感传现象的存在,总结出感传规律,针刺镇痛得到了有力的科学论证。在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研究方面,已对150余种常用中药进行研究,从中分离出活性单体500余种,发现一批活性强的新结构成分,如青蒿素、棉酚、鹤草酚、靛玉红、丹参酮、联苯双脂等。其中,从中药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是抗疟药物史上继喹啉类药物后的一项重大突破,它对抗喹啉型疟疾、脑型疟疾的治疗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6. 学中医的方法和步骤

学好中医 你必须学好三个科目 一个是中医基础学(涉及阴阳五行) 一个是中医诊断学(涉及辨证论治)一个是中药学+方剂学(涉及处方开药)
这三个你只要都学会 基本上你就算是入门了 以上三科目是重中之重 学好这几门课 你再考虑什么针灸学 经络学 内科 外科 生理解剖等等吧
另外 多看看 名着 比如说 易经 内经 神农本草经 一些的书 你会受益颇多
学养生不难 你学好那三个科目后 你自然会有一些感悟的

7. 中医炮制的方法有哪些

中医炮制是传统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炮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人们为了使用药物,需要进行必要的处理,例如:洗净、弄碎、用牙齿咬成颗粒等等,这样就有了中药炮制的萌芽。在人类长期使用中草药的过程中,积累了各种炮制的经验和方法。下面,就详细为大家介绍。

4.水火共制 : (1)煮:是用清水或液体辅料与药物共同加热的方法。如醋煮芫花可减低毒性,酒煮黄芩可增强清肺热的功效。 (2)蒸:是利用水蒸气或隔水加热药物的方法。如酒蒸大黄可缓和泻下作用。有些药物经反复蒸、晒,才能获得适合医疗需要的作用。如何首乌经反复蒸晒后不再有泻下力而能补肝肾、益精血。 (3)淬:是将药物燃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淬后不仅易于粉碎,且辅料极其吸收,可发挥预期疗效。如醋淬自然铜、鳖甲,黄连煮汁淬炉甘石等。 (4)潬:是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常用于种于类药物的去皮和肉质多汁类药物的干燥处理。如潬杏仁、桃仁以去皮;潬马齿苑、天门冬以便于晒干贮存。

5.其他制法: 常用的有发芽、发酵、制霜及部分法制法等。其目的在于改变药物原有性能,增加新的疗效,减少毒性或副作用,或使药物更趋效高质纯。如稻、麦的发芽;发酵法制取神曲、淡豆豉;巴豆的去油取霜,西瓜的加工制霜;法制半夏等。 中药炮制设备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中药理论,按照医疗、调配和制剂的不同要求,对中药所采取的各种加工处理技术。其目的在于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便于服用,提高疗效。然而,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忽视了中国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的从事医疗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具有传统特色的工艺。

8. 学习中医的方法

一、坚持终身学习——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知识 年轻中医在校读了很多书,毕业之后走上工作岗位,要把学校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仍然需要读书,仍然需要继续学习。

1.学好基础理论:纵观历代名医的形成,都是在学好中医基础理论之后,通过拜师学习而成名的。因此,毕业之后,要重温教科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临床各科知识和现代化科学及西医学有关知识。

2.学好经典着作:古代的经典着作是医学发展的源头和基石,是中医学知识宝库的核心内容。因此,学中医,精读经典尤为重要。《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神农本草经》等经典着作,是古代医家的智慧结晶,也是从医者必读的典籍。由于这些着作文简理奥,只有反复阅读,才可能理解透彻,掌握其要义,才可能从“心悟”到临床有所得。同时,对后世历代名着也要进行泛览,在其泛读的基础上,可择其优而从之。

3.学好哲学:哲学是各门学科的思辨基础。中医药学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哲学内涵。如中医基础中的“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理论,中医认识疾病的“司外揣内”、“比类取象”、“由臆达语(心悟)”法,中医诊断疾病的“四诊合参”法,中医治疗疾病的“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哲学内涵。这种思维方式作为说理工具,已经融化在中医学理论中。正因为如此,才有 “没有中国古代哲学就没有中医药学”的说法。所以,一代名医朱良春讲,“继承中医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造就一代名医的钥匙”。

4.学习中医医案:历代名中医的医案,是老前辈毕生从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如《名医医案》、《临证指南医案》等,思路独特,疗效卓越,各有特色。学习这些经验对年轻中医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临床上,只有精读名医医案,才可能揣摩到历代名家的临床技巧。

5.向病人学习:病人是医师实践的对象。病人对疾病的感受、对症状的演变、对治疗效果的感觉、对毒副作用的体会等,都是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所以,每一位中医师都要关心病人。在尊重病人的实践活动中得出新体会,解决新问题。带着临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再去读书,才能得到更大的收获,成长更快。

6.学习边缘学科知识:包括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两个方面。如中医史学、中医心理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心身医学、环境医学、中西医比较学、医学方法学、医学哲学、医学文化学、医学生态学、计算机、医学统计学等。泛览以上知识,可以拓宽医者的视野,激活医者的思路。可以在不同学科之间互吸所长,互补所短。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技能或渗透、或交叉、或融合,这些方法是年轻中医创新思路的源泉。

7.更新知识:年轻中医除了不断积累知识外,还应不断地更新知识。更新知识的方法有三种:一是看最新出版的专着,因为图书是系统、全面、成熟的知识;二是读原始论文期刊、核心期刊,因为科技期刊是新知识的来源;三是要参加学术会议,因为参加学术会议和阅读会议资料是走向学科前沿的重要途径。

8.学习如何利用医学参考资料:医学参考资源有词典、术语、网络全书、年鉴、国内外医学文献、会议文献等。可以通过计算机检索,从浩瀚的文献中获取有用的东西,了解需要的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难题。

9.学习医学文献的写作和作学术报告的技巧:学习医学文献的写作利于写出优秀的科技论文,学习作学术报告的技巧利于进行学术讲座和科普宣传,利于带徒和讲课。因为,吸收知识是为了创造知识,学术交流是吸收知识和创造知识的纽带。一个年轻医生只有掌握了学术交流的方法,才能进入医学知识的大循环。总之,作为一名中医,在当今知识社会里必须持之以恒地终身学习。只有把学习和积累知识的过程扩展到一生,才可能有所成就,在学习中创造,在扩展中加深。

二、坚持终身实践——练就扎实的基本技能,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 医学生大学毕业之后进入社会,成长为一名独立工作的医生,要有一个实践的过程。这一成长过程就是提高实践工作能力的过程,成为有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1.拜名师:中医学自古以来,多是以师带徒的方式传授。因为,中医学的许多实践技能不是全然规范化可以照本宣读的“技术”,而是高度个体化、灵活性很强的“技艺”。因为,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是直觉体悟、取象比类,如果没有大量的实践经验,这种思维方式就无法进行。所以,师承是年轻中医师成长过程最重要的一环。首先要找名师。我们要谦虚请教,勤奋学习,坚持临证抄方,有疑必问,有闻必录,认真分析体悟老师的辨证思路和用药特色,往往能举一反三,得到真传。湖南省岳阳市中医院的尚品洁医师说得好,年轻中医要放下科班出身的架子,虚心向本地区、本单位威望高的老中医学习临床经验,哪怕是一技之长也好,积少成多,终成大器。拜名师不一定只拜一位名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拜名师是我们成才的一种理想选择。因为多拜名师,可多有收获,可多得真传。清代名医叶天士先后拜师达十七人之多,现代名医陈可冀院士,先后拜冉雪峰、赵锡武、岳美中等名家为师。当然,拜师要与自己所学专业方向一致。纵观历史,不论是古代名医,还是现代名医,只有多拜名师,方可能汇各家之长,才可能成为中医大家。

2.接受正规的住院医师培养:医学生毕业之后,最好能在一个正规的教学医院接受几年有计划的住院医师培养,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从事医疗实践。一般而言,正规的教学医院,有丰富的图书资料,有较为先进的设备,更主要的是有一套比较完善的以中医药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和经验。在这样的环境里锻炼几年,实践几年,肯定能在实践中强化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就能基本掌握临床诊疗程序和技术操作方法,就能学习一套处理常见病、多发病的经验,就能在观察、思考、推理、判断方面养成严谨求实的作风,就能使自己逐渐成熟,尽快步入成才的道路。同时,也可以避免一些纯中医只可坐门诊,不能管住院病人的弊端。

3.接受专科专病培训,进行专科专病研究:名医的最重要的指标是临床疗效,但临床疗效必须体现在治疗某一种或某一类疾病的独特经验上。所以,选择好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接受专科专病培训,终身坚持专项或专病的研究和实践,是成为中医大家的必经之路。接受专科专病培训,可以到国家中医研究院或省级中医医院的国家重点专科进行培训或进修,选择的医院在本专业领域内一定要有权威,治疗上一定要有优势与特色。总之,一切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能来自实践,必须把实践放在第一位,离开了实践,就不能真正懂得前人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更不能掌握知识为自己所用。
.

9. 真正传统中医的学习方法

中医学习方法
在《黄帝内经》这部我国现存较早的中医经典着作中,对学习中医学的方法,曾作了精辟的阐述。此即《素问·着至教论》中所谓之“诵、解、别、明、彰”。《太素》卷十六脉论注称其为习医之道。我们认为这五个方面可以作为学习中医学所需要掌握的主要方法与要求。

(一)诵
主要有两层意义,一是诵读。通过诵读可使学员对所学习的内容有一定广泛和概略的了解,这是学习的第一步。二是背诵,即对学习内容中的关键或重点必须熟读牢记。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对于学习中医学熟读经典、背诵原文警句的确十分必要,应把背诵当作是打好基本功的重要方法之一,切勿偏废。《医宗金鉴·凡例》中说:“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可见“背诵”是为了书“熟”,书“熟”是为了理明,理明是为了识清,识清是为了准确地临床辩证。总之背诵的目的是要实用。如果药物的性能功效、方剂的组成配伍、经络的分布循行走向等等不能熟读牢记,那还能学好中医吗?当然强调背诵但要有选择有重点。前人编写的许多歌赋、口诀等正为此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不要死记硬背。同时在背诵中又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即所谓诵而能解也。附带说一下许多着名的中医专家学者,在背诵记忆上都颇具功底,例如我院的吴考教授虽已年近九旬,但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医籍的主要内容至今仍能背诵,令人惊叹!亦足见吴老早年在背诵方面的功底之深。

(二)解
晓悟、理解之谓。学习中医学,必须深入理解每一门课程的中心内容,对如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基本概念要弄懂弄通。因为中医理论的形成,大多是从直观和长期的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中上升为理论的,并多以取象比类的方法作为架购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思维方式。因此中医理论的不少概念较为抽象,且其文辞多古奥、义理颇精深,所以学习时对有关内容的基本概念应深刻理解,方能解其精微、洞悉其要,并对其之难点、疑点作出分析与解释。

为了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除了必须对教材要勤读、勤写、勤思、善思而外,还应从自学是以学生单方面活动为主的特点出发,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学会使用工具书和阅读参考书籍与资料,例如《辞源》、《康熙字典》、《简明中医辞典》及有关方面编写的自学丛书或辅导资料等。借助于这些工具书和参考资料,对深入地领会学习内容和《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医籍的精神实质,更好地奠定学员的中医学根底大有助益。另一点是还可以通过社会助学如参加自考辅导班的学习,或求教于师友的指点及相互交流,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与分析鉴别。

(三)别
即分开、区别之意。自学者在对教材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可通过书写读书笔记、学习心得或阅读自学丛书或辅导资料等方法,对其主要内容加以对比、分析、综合、归纳,从而使学生做到一方面既把握它们的共性,以利于对该章节中心内容和基本概念的总体认识和全面理解;又能鉴别分析它们各自的个性,以利于抓住某一部分内容的特点。这可以用“把握共性,全面理解;分析个性,抓住特点”十六个字来概括。另一方面通过联系对比,归类鉴别,就能达到区别异同,以强化记忆的目的。总之须分辨条理,方可区别主次掌握要点,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正如《内经》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素问·至真要大论》)

(四)明
即在诵、解、别的基础上,能够系统掌握、深刻理解学习内容的精微,明确其义理,谓之“明”。自学成才的着名数学家华罗庚在谈到他读书治学的经验时曾提出,读书要由“厚”到“薄”。他说:“一本书,当未读之前,你会感到,书是那么厚,”“但是,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以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我们认为这由“厚”到“薄”的变化,正是贯串于从诵、解、别到明的全过程。而所谓“明”就正是吃透、消化了书本的内容,并加以融会贯通领会其精神的结果和标志。

(五)彰
《着至教论》所谓之明而能彰,是指学员能够通过诵、解、别而明了的医学理论,用于临床医疗实践,取得显着的效果,并再进一步有所阐发,此即谓之“彰”。众所周知,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教导的:“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中医学既有系统完整的理论,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如前文所述,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古人的医疗实践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中医学是建立在临床经验基础之上的一门应用学科,对它的若干较为抽象深奥的理论经,只有结合实际,才能有较深刻的理解;第二更重要的是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不仅能有效地指导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和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而且在实践中又能更进一步丰富充实与发展中医学的理论。如果脱离实际,崇尚空谈,则既不能解除病人的疾苦于临床,亦无助于中医理论的充实与发展。甚至形成或盲目崇拜,或粗暴否定这两种错误的倾向。所以学习中医最忌纸上谈兵。正如前人所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有不少人是在职中医人员,这部分同志必须善于利用自己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中医学知识,特别是临床实践的优势,注意在用中学、学中用,使学用结合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对于未曾涉足于临床的初学者,即使在理论课程的学习阶段,亦须注意利用一切机会如随师抄方、临床见习等,使理论尽可能多地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还可以加强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

综上所述,《素问·着至教论》所阐述的习医之道的“诵、解、别、明、彰”五个方面,又是环环紧扣密切关联的。如清代医家张隐�所说:“由诵而解,解而别,别而明,明而彰,皆渐积曰进之功。”它们的主要精神,概括言之即学习中医一方面要刻苦认真,弄懂弄通,由博反约;另一方面须理论联系实际。我们认为这一学习方法至今仍是自学中医者所应当做到的。

阅读全文

与我国的中医药学流程方法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沙漠空气取水方法图片 浏览:383
治疗香港脚的方法 浏览:270
郑强教学方法有哪些 浏览:196
研究方法中的测验 浏览:651
党校开展课题研究的方法 浏览:969
ecco护理剂使用方法 浏览:242
枣庄女人月经不调治疗方法 浏览:750
除螨最快方法图片 浏览:561
如何用简单的方法拆手机 浏览:95
检测抗红细胞抗体方法 浏览:604
打印机缓存文件夹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763
食用营养膏使用方法 浏览:521
经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有哪些 浏览:934
苹果输入法的声音怎么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347
找到简单的方法英语 浏览:524
水的洁治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浏览:905
如何去液毛的方法18岁以下 浏览:49
简单死亡方法 浏览:397
初中语文合作教学的步骤与方法 浏览:396
社会研究方法因子生态分析法 浏览: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