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写出三种鉴别浓硫酸和浓盐酸的方法
方法一:利用两者物理性质差异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是一种挥发酸;而浓硫酸是一种不挥发酸.打开浓盐酸试剂瓶的瓶盖,浓盐酸中的溶质:氯化氢气体(HCl)便会从它的水溶液中挥发出来,遇到了空气中的水分,则又溶解到里面,重新形成很多盐酸的小液珠,悬浮于空气中,肉眼看上去就是瓶口处的一片白色的酸雾了.
所以,打开瓶盖,瓶口出现白雾的就是浓盐酸;瓶口没有出现白雾的就是浓硫酸.答这种科学问题,我很在行的!
方法二:利用两者物理性质差异
浓盐酸和浓硫酸虽外观上看上去都是无色液体,但密度不一样.等体积的浓硫酸要比浓盐酸质量大得多.于是就造成了浓硫酸是一种油状,粘稠的液体的性质.只要拿起试剂瓶,摇一摇,浓硫酸会有"挂壁"的现象,即粘在试剂瓶壁上不易下来,很容易就看出它的粘稠.
所以,将试剂瓶摇一摇,有"挂壁"现象的是浓硫酸,无"挂壁"现象的是浓盐酸.
方法三:利用两者化学性质差异
众所周知,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但与浓盐酸不同的是,它的腐蚀性表现为脱水性.它能夺取纸张,木材,布料,皮肤(都由含碳,氢,氧等元素的化合物组成)里的水分,生成黑色的炭.(当时老师给我们演示,将一根木棒插入浓硫酸,拿出来立刻变黑!)
所以,可以各取少量滴在纸张,布料等上,纸张或布料炭化变黑的是浓硫酸,无明显变化的是浓盐酸.
方法四:利用两者物理性质差异
浓硫酸还有一个不同于浓盐酸的物理性质,就是吸水性.(所以实验室里多用浓硫酸作干燥剂.)不仅如此,浓硫酸还能吸水放出大量的热,所以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实验室稀释浓硫酸也有特别的操作规定: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否则溶解时放出的热会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液滴四处飞溅.
所以,可以各取少量于容器中,分别按稀释浓硫酸的方法稀释两种无色液体,观察到冒泡、杯壁发热的是浓硫酸,无明显现象的是浓盐酸.
方法五:利用两者化学性质差异
浓盐酸和浓硫酸的化学性质很相近,因为它们都含有氢离子,都属于酸类.但不同的是它们的酸根离子,一个是氯离子,一个是硫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可以和钡离子结合生成硫酸钡沉淀,而氯离子不能.
所以,各取少量于试管中,加少量水配成稀溶液,分别向其中滴加氯化钡溶液(BaCl2),生成白色沉淀的原是浓硫酸(BaCl2 + H2SO4 === BaSO4↓+2HCl),无明显现象的原是浓盐酸
2. 如何鉴别浓硫酸和浓盐酸:3种方法
1、打开试剂瓶塞,瓶口有白雾产生的是浓盐酸;
2、分别与铁钉作用,有气体生成的是浓盐酸;
3、用火柴梗分别蘸取两种酸,火柴梗变黑的是浓硫酸。
(2)列举三种鉴别浓硫酸浓盐酸的方法扩展阅读
由于浓硫酸中含有大量未电离的硫酸分子(强酸溶液中的酸分子不一定全部电离成离子,酸的强弱是相对的),所以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俗称炭化,即腐蚀性)和强氧化性等特殊性质;而在稀硫酸中,硫酸分子已经完全电离,所以不具有浓硫酸的特殊化学性质。
发烟硫酸是无色或棕色油状稠厚的发烟液体(棕色是因为其中含有少量铁离子),具有强烈刺激性臭味,吸水性很强,与水可以任何比例混合,并放出大量稀释热。所以进行稀释浓硫酸的操作时,应将浓硫酸沿容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
3. 怎样鉴别浓盐酸和浓硫酸(三种方法)
1、打开试剂瓶塞,瓶口有白雾产生的是浓盐酸。
因为盐酸的强挥发性,其中挥发出来的氯化氢会和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形成盐酸的小液滴,扩散在空气中。
2、分别与铁钉作用,有气体生成的是浓盐酸。
因为浓盐酸跟活泼或较活泼金属(镁、铝、锌、铁等)发生置换反应产生氢气。Fe+2HCl=FeCl₂+H₂↑。
常压加热时,浓硫酸可以与除铱,钌之外的所有金属(包括铂,金)反应,生成高价金属硫酸盐:2Fe+6H₂SO₄(浓)=加热=Fe₂(SO₄)₃+3SO₂↑+6H₂O。
3、用火柴梗分别蘸取两种酸,火柴梗变黑的是浓硫酸。
脱水性是浓硫酸的化学特性,蔗糖、木屑、纸屑和棉花等物质中的有机物,被脱水后生成了黑色的炭(炭化),并会产生二氧化硫,故实验一定要在通风良好的情况下进行,否则有一定危险。
(3)列举三种鉴别浓硫酸浓盐酸的方法扩展阅读
其他鉴别方法:
1、称重法:浓硫酸比稀硫酸密度大(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g/mL),故在相同的体积下,重的是浓硫酸。
2、稀释法:将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注入浓硫酸,这样会液滴四溅。解释:水的密度小,水会浮在浓硫酸上面,溶解时放出的热使水沸腾,造成硫酸液滴飞溅,非常危险)稀释时放出大量热的是浓硫酸。
3、沸点法:硫酸是高沸点的酸,98%的浓硫酸沸点为338℃,故可取少许于试管中加热,先沸腾且有大量水蒸气产生的为稀硫酸,注意不要吸入蒸汽,因为会有少量酸液随水蒸出。难以沸腾的是浓硫酸。
4、蔗糖法在小烧杯中加入约10g蔗糖,滴入1mL水后,再加入酸,能使蔗糖脱水炭化产生“黑面包”的是浓硫酸。此反应中利用浓硫酸与水放热促进反应发生,水作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