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科普 > 手太阴肺经上鱼际的简便取穴方法

手太阴肺经上鱼际的简便取穴方法

发布时间:2022-05-08 16:18:43

⑴ 手太阴肺经腧穴的主治病症有哪些

(一)主治病症

手太阴肺经共有11个腧穴(图8-18),主要治疗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和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部寒冷、疼痛等症。

图8-18

[主治]伤风、头痛、咳嗽、气喘、咽痛、牙痛;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刺灸法]向上或向下斜刺0.2~0.8寸,可灸。

8.经渠(经穴)

[取法]在桡骨茎突内侧,腕横纹上1寸,于桡动脉桡侧的凹陷中取穴(图8-21)。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痛;手腕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禁灸。

9.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取法]在腕横纹桡侧,当桡动脉桡侧的凹陷中取穴(图8-21)。

[主治]外感、咳嗽、气喘、胸痛、咽痛;腕臂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10.鱼际(荥穴)

[取法]在第一掌骨中点,当赤白肉际处取穴(图8-21)。[主治]咳嗽、哮喘、咳血;咽痛、失音、发热等。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11.少商(井穴)

[取法]在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处取穴(图8-21)。

[主治]咳嗽、鼻衄、咽痛、失音、发热;昏迷、癫狂;指肿、麻木。

[刺灸法]直刺0.1寸,或向腕平刺0.2~0.3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⑵ 保健穴位知识盘点,面对感冒多发的秋季,手上的鱼际穴位有哪些妙用

手上的鱼际穴在感冒多发的季节,可以达到缓解感冒、治疗便秘、缓解心脏不适的症状。穴位又名腧穴,是指人体经络线上的特殊穴位。中医可以通过针刺或按摩、点击、艾灸刺激相应的经络穴位来治疗疾病。在日常保健中,我们还可以按摩一些穴位,达到治病和保护自己的目的,而拇指根部和手腕之间的中点是鱼际穴。

鱼际穴位于手掌心反射区,如果你突然感到心悸、心绞痛和胸闷,特别是不舒服,可以用拇指指尖捏揉鱼际,用重力严重捏九次,可以有效缓解心脏压力。但是,必须提醒的是,这种方法只会有所帮助。身体症状缓解后,请及时去医院进行详细检查。

⑶ 常用的毫针种类、进针方法、取穴原则及方法

毫针疗法,用毫针(包括芒针)刺入体表的经络腧穴或病变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常用的一种针刺疗法。一般以针体长度在4寸以下(含4寸)者称为毫针。针体长度在5 寸以上(含5寸)者,称为芒针(又称长针)。实际上,芒针只是在长度上比毫针延长,其操作方法与毫针相类。毫针刺入体表相应部位,可促进和调整经络气血运行,协调和恢复机体阴阳平衡状态,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治疗手法 临床上具体应用的技术方法有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
进针 将毫针刺入皮肤的方法。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右手持针、靠拇、食、中指夹持针柄,掌握进针时的力量和针刺角度、深度,称为刺手;左手按压针刺部位或扶定针体,以固定腧穴皮肤,防止针体弯曲,并可避免疼痛,促使针刺感应的获得,称为押手。①进针的具体方法:包括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等。指切法适于短针 ,夹持法适于长针 ,舒张法适于皮肤松弛处(如腹部),提捏法适于皮肤浅薄处(如头面部)。②进针角度:指针体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临床上,针体与腧穴皮肤呈直角(90°),垂直进针,称为直刺,适于肌肉丰厚处,如四肢、腹、腰部。针体与腧穴皮肤呈45°角左右,倾斜进针,称为斜刺,适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及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针体与腧穴皮肤呈15°~25°角,沿皮刺入,适于肌肉浅薄处(如头面部),一针透二穴也可用此,称为横刺或沿皮刺、平刺。③针刺深度:针体进入皮下的深度。一般以取得针感而又不损伤重要脏器为准。除根据腧穴部位特点来决定之外,临床上还需灵活掌握。如形体瘦弱者宜浅刺,形体肥胖者宜深刺;年老、体弱、小儿宜浅刺,青壮年、体强壮者宜深刺;阳证、表证、初病宜浅刺,阴证、里证、久病宜深刺;头面、胸背及肌肉薄处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厚处宜深刺;手足指趾、掌跖部宜浅刺,肘臂、腿膝处宜深刺等。针刺的角度和深度有关,一般来说,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和横刺。对项后正中、大动脉附近、眼区、胸背部的腧穴,尤其要掌握斜刺深度、方向和角度,以免损伤。
行针 又称针刺手法。毫针刺入后,为了获得、维持和加强针刺感应(又称得气)所施行的操作方法。
留针 行针得气后,将针体留置于腧穴内一段时间的方法。在行针后仍不得气时,可通过留针静候气至,出现针感,称为候气。在行针已得气后,留针可保持针感,并增强针刺治疗作用。在留针过程中,还可再次行针,以加强针感,并使针感沿经脉循行方向传导。留针时间的长短依具体情况而定。如阴证、寒证、里证,病程长而邪气深入,身体强壮者,宜久留针;阳证、热证、表证,病程短而邪气浅在,身体虚弱者或小儿,宜少留针,甚至不留针。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病症,和昏迷、休克等宜久留针。一般情况,留针时间为15~30分钟。
出针 在行针或留针后,针刺达到一定治疗要求时,将针体退出体外的方法。出针时,先以左手拇、食两指用消毒干棉球按于针孔周围,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并慢慢提针至皮下,最后将针完全退出体外。在出针后,应迅速用消毒干棉球揉按针孔,以防出血,又称为扪法。出针后亦可不按揉针孔,使邪气外逸,这是针刺补泻的一种,属于开阖补泻的泻法。出针后要核对针数,以免脱漏。并嘱病人休息片刻,注意保持局部清洁。
适应症及注意事项 一切针灸疗法所能治疗的病症,均可用毫针疗法治疗。注意事项主要包括:①针刺时医生必须专心致志,审慎从事,随时观察患者表情,询问患者感觉和观察患者反应,体会针刺后的情况,尽量做到能控制刺激量。②患者在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重,并应尽量选用卧位。③对于孕妇针刺不可过猛,针感不宜过强。腰骶部、下腹部的穴位,以及劳宫、涌泉、行间、太冲、十宣等穴,不宜针刺。④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⑤对出血性疾病、慢性病末期、诊断不明的危笃病人慎用针刺。⑥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眼区和顶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也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以免损伤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不良后果。⑦对于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事故。
芒针疗法 一般采用26号、28号,5寸、7寸、1尺长的长针,以夹持进针法进针,两手配合,将针缓缓刺入。头面、胸背部用横刺,腰臀、肘膝部用斜刺,腹部用直刺。针刺方向和深度,常以取得针感为度,不可盲目过深,应根据腧穴部位特点和病人胖瘦情况而定。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患者反应,消除恐惧心理,求得相互配合。尤其要注意防止针刺意外,老人、小儿、体弱、孕妇忌用。本法有取穴少、针刺深、刺激量大等特点,临床可用于中风偏瘫、癫狂、痹证等。
毫针疗法,又称“体针疗法”,是以毫针为针刺工具,通过在人体十四经络上的腧穴施行一定的操作方法,以通调营卫气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而治疗相关疾病的一种方法。毫针疗法,是我国传统针刺医术中最主要、最常用的一种疗法,是刺疗法的主体。
针灸是我国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针刺的前身是“砭术”,砭术的主要工具是砭石,萌芽于一万至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针具已由石针、骨针、竹针而逐步发展成为金属针。金属针具发展到现在,经历了铜、铁、银、合金及不锈钢针具等阶段。针具的改革,扩大了针刺治疗范围,提高了治疗效果,促进了针灸术的发展。
随着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逐渐发现很多可以治疗某些疾病的特定腧穴,使其由最早的“以痛为腧”逐渐得以定位和定名;在腧穴不断增加的基础上,根据腧穴的主治作用,结合针刺效应和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古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和认识到人体有一个经气运行的完整结构——经络系统。通过不断总结、实践,将腧穴、经络从理论上系统化,形成了经络学说。经络学说及其他中医理论的形成使针灸成为中医一门独立的学科。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着作,全面而又系统地阐述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腧穴、诊法病机、法疗原则、刺灸方法及其适应证和禁忌证等。其中又以《灵枢》所论述的针灸内容尤为详尽,故有《针经》之称。《黄帝内经》为针灸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难经》在经络、腧穴及针灸等方面对《内经》作了补充。东汉着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论》,成功地把针灸和针药结合治疗外感病纳入了他所创立的辨病辨证论治体系,使针灸临床治疗得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专着,也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对针灸医学的又一次总结,在针灸学发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唐代孙思邈着《千金要方》发明了同身寸取穴法,肯定了阿是穴的作用。据《唐书·百官志》记载,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在国家医疗和教学机构“太医署”中设有针博士、针助教、针师等职,专门从事针灸教学和医疗工作。宋代王惟一编选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铸成针灸铜人模型两个,是世界上最早的立体针灸模型,开创经穴模型直观教学之先河。明代是针灸学发展昌盛时期,针灸着作较多,而《针灸大成》是这些着作中的一颗明珠,它是杨继洲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经典着作、历代医家精华及本人经验而写成的。该书是继《针灸甲乙经》之后又一次总结性的针灸着作,至今仍然是针灸临床参考书之一。鸦片战争以后到民国的100多年间,由于反动统治者和侵华帝国主义者的歧视和扼杀,针灸日趋衰落,只在民间流传使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促进了针灸医学的复兴和繁荣。针灸教育事业也有了迅速的发展。为了便于开展学术交流,1979年成立了中国针灸学会。在临床方面,针灸对内、外、妇、儿等科100多种病证有较好和很好的疗效,尤其对心脑血管疾病、胆道结石、细菌性痢疾、乳腺增生等疾病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1958年针刺麻醉开始用于临床,为麻醉方法增加了新的内容,推动了针灸医学的深入研究。由是,针灸学的研究工作也从对临床的治疗经验的总结发展到开展实验研究,从观察针灸对各器官功能的影响而深入至针麻、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并在经络现象、经络实质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近年来对针刺手法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成绩。
针灸在南北朝时期就开始东传朝鲜、日本等国,13世纪以前,通过“丝绸之路”逐渐西行,对阿拉伯医学等曾有一定的影响。近年来在国际上掀起了一股持久不衰的“针灸热”。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官员中岛宏宣布:“针灸医学已成为世界通行的一门新的医学学科。”并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成立了国际针灸培训中心。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于1984年8月在北京成立,1987年11月在中国举行了成立大会。传统的针灸疗法已经走向世界,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⑷ 手太阴肺经上有哪些穴位

(一)中府,肺的募穴,手、足太阴经的交会穴 定位: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斜刺或平刺 (二)云门 定位:胸前壁外上方,距前正中线旁开6寸,当锁骨外端下缘凹陷中取穴 斜刺 (三)天府 定位:腋前皱襞上端水平线下3寸,肱二头肌外缘 直刺 (四)侠白 定位:天府穴下1寸,肘横纹上5寸 直刺 (五)尺泽 手太阴经所入为合 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 直刺 (六)孔最 手太阴经郄穴 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脘横纹上7寸处 直刺 (七)列缺,手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向上斜刺 (八)经渠,手太阴经所行为经 定位:桡骨茎突内侧,腕横纹上1寸,桡动脉桡侧凹陷中直刺 (九)太渊,手太阴所注为输,肺经原穴,脉会太渊 定位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直刺 (十)鱼际,手太阴所溜为荥 定位:第一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 直刺 (十一)少商,手太阴所出为井 定位 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 浅刺,或点刺出血

⑸ 取穴法的原则是什么

人体有361个经穴,另有众多的经外奇穴。要想选好腧穴,首先应了解穴位的特性及其主治功能。只有依据经络、腧穴理论,结合临床具体实践,才能合理地选取适当的腧穴,为正确拟定处方打下基础。处方中腧穴的选择,是以阴阳、脏腑、经络和气血等学说为依据的,其基本原则是“循经取穴”,这是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而来的。因此,在“循经取穴”的指导下,取穴原则可包括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随症取穴。

近部取穴

近部取穴是指在病痛的局部和邻近的选取腧穴,它是以腧穴近治作用为依据的。其应用非常广泛,大凡其症状在体表部位反映较为明显和较为局限的病症,均可按近部取穴原则选取腧穴,予以治疗。例如,眼病取睛明、球后、攒竹、风池等,鼻病取迎香、巨髎,面瘫取颊车、地仓,胃痛取中脘等,皆属于近部取穴。

远部取穴

远部取穴在距离病痛较远的部位选取腧穴,它是以腧穴的远治作用为依据的。远部取穴运用非常广泛,临床上多选择肘膝以下的穴位进行治疗,在具体应用时,既可取所病脏腑经脉的本经腧穴(本经取穴),也可取与病变脏腑经脉相表里的经脉上的腧穴(表里经取穴)或名称相同的经脉上的腧穴(同名经取穴)进行治疗。例如,咳嗽、咳血为肺系病症,可选取手太阴肺经的尺泽、鱼际、太渊(本经取穴),也可选择与足太阴脾经的太白(同名经取穴);胃脘疼痛属胃的病症,可选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同时可选足太阴脾经的公孙(表里经),面部疾患选取合谷,目赤肿痛取行间,久痢脱肛取百会,急性腰扭伤取水沟等,均为远部取穴的具体应用。

随症取穴

随症取穴,亦名对症取穴,或辨症取穴,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根据中医理论和和腧穴主治功能而提出的。因在临床上有许多病症,如,如发热、失眠、多梦、自汗、盗汗、虚脱、抽风、昏迷等全身性疾病,往往难以辨位,不适合用上述取穴方法,此时就必须根据病症的性质,进行辨症分析,将病症归属于某一脏腑和经脉,再按照随症取穴的原则选取适当的腧穴进行治疗。如因心肾不交的失眠,辨症归心、肾两经,故取心、肾经神门、太溪等腧穴。

对于各别突出的症状,也可以结合临床经验而选穴。如,发热者可取大椎、曲池,痰多者取丰隆等,也可归于随症取穴的范畴。

⑹ 急求!!!那位中医学者知道心经、胆经、肝经、脾经

你应该看图,这样你就明白了。人身体上一共有十二条经脉,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它们的走向按照中医的术语你也不明白。你看看人体经脉图就明白了。

你把以上的经络的名称都放到网络图片里搜一下,就都出来了。

~~~~~~~~~~~~~~~~~~~~~~~~~~~~~~~~~~~~

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起自中焦(腹部),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贯穿膈肌,入肺脏,从肺横行出胸壁外上方,走向腋下,沿上臂前外侧,至肘中后再沿前臂桡侧下行至寸口,又沿手掌大鱼际外缘出拇指侧端。

手阳明大肠经:起自食指桡侧端,沿食指桡侧端上行,出于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拇长、短伸肌腱)之中,沿前臂桡侧进入肘外侧,再沿上臂前外侧上行,至肩部,然后向下进入锁骨上窝,联络肺脏,通过膈肌,入属大肠。

足阳明胃经:从头部开始,经脖子、胸、腹、下肢一直到足尖,经穴主要分布在头面、胸腹第二侧线及下肢外侧前缘。

足太阴脾经: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隔肌,沿念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手少阴心经:从心中开始,属于心脏与其他脏腑相连的系带,下过膈肌,连络小肠。心经有一分支从心脏的系带部向上挟咽喉,而与眼球内连于脑的系带相联系。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沿着前臂外侧后缘直上,沿上臂外侧后缘,绕行肩胛部,向下进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着食管通过横膈,到达胃部,属于小肠。

足太阳膀胱经:从内眼角开始(睛明),交会于头顶。从头顶分出到耳上角。其直行主干从头顶入内络于脑,复出项部,分开下行:一支沿肩胛内侧,到达腰中,属于膀胱;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经过髋关节部,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涌泉),沿内踝后进入足跟,沿腿肚内侧上行股内后缘,通向脊柱,属于肾脏,联络膀胱。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向上出于第四、五掌骨间,沿着腕背,向上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上达肩部,向前分布于胸中,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属上、中、下三焦。

足少阳胆经:起子目外眦(瞳子髎),向上到达额角部(颌厌),下行至耳后(完骨),沿着颈部行于手少阳经的前面,到肩上交出手少阳经的后面,向下进入缺盆部。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沿着足跗部向上,沿着股部内侧,绕过阴部,上达小腹,再向上通过横膈,沿着喉咙的后面,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于“目系”,向上出于前额,与督脉会合于巅顶。

⑺ 手太阴肺经的作用配伍

【别名】
膺中府,膺俞,府中俞。
(注:本书中的所有穴名,包括别名皆直接引自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4 年 7月第一版发行的《腧穴临证指要》一书。)
【穴义】
收募三焦腑中的气态物输供手太阴肺经。
【名解】
1)中府。中,与外相对,内部也。府,脏腑也。中府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脏腑。本穴为肺经首穴,气血物质来自由胸腹包膜包裹的各个脏器,故名中府。
2)膺中府、膺俞、府中俞。膺,胸也。俞,输送之意。府,脏腑也。穴名之意皆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源于胸腹内部。
3)肺募。肺经经脉的气血物质由本穴募集并传输肺经。
(中府穴何以是肺之募穴?肺经经脉的起始点何以在前胸上部而不在其它之处?这是因为,其一,肺所主的物质为人体中比重最小的气态物,气态物在人体系统中通过运动后它总是向人体系统重力场中的最高位置聚集;其二,从不同的系统角度考察,人体中有多个不同系统层次的重力场对人体中的气态物起着制约作用,有局部的三焦腑重力场,有整体的脊骨重力场,而除人体系统自身的重力场之外还有地球重力场。在以二肾为重力场坐标中心的三焦腑重力场中,离肾最远的胸上外部为最高,在以脊骨中心为人体整体重力场坐标中心的脊骨重力场中,离脊骨最远的胸上外部也是最高,而从地球重力场来看,人体无论是平趟还是直立,胸上外部都是处于三焦腑系统的高位之处。由于上述的原因,胸上外部的中府穴就成了在人体系统及地球系统两个重力场合作用下的最高位置,因此三焦腑中的气态物在中府穴处聚集并向肺经传输,中府穴也就成为了肺经募穴。)
4)手足太阴之会。中府穴为手足太阴之会,非指本穴的气血物质由手太阴和足太阴二经物质交会而成,而是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同时具有此二经气血物质的特性,以“手足太阴”名之是为了和其它的交会穴统一说法。
(中府穴的气血物质来源于三焦腑中各个脏器的气化之气,它不光包括肺的气化之气,也包括心的气化之气、脾的气化之气和肾的气化之气。由于肺的气化之气比重最小,因此在三焦腑包膜的最高位置处所聚集的肺之气最多。由于脾脏的燥热之故,脾脏气化的气态物中比重较小的部分它也在三焦腑包膜的最高位置处聚集并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中府穴中的气血物质分布是肺气最多,脾气其次,其它脏器的气化之气很少,肾的气化之气最少,它主要体现了肺与脾二脏的气血特性,故称手足太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气态物,以肺气和脾气为主,分布为少气多血,即是气压低、温度高。
【运行规律】
体内的温热水湿气态物由三焦腑系统跃迁到体表系统的皮部层次。
【功能作用】
以水湿气态物的形式由三焦腑系统向体表系统输送高温能量、体液及各种营养物质;通过向外输送物质能量的形式来调节改变三焦腑系统和体表系统的温、压状况。
【治法】
肺虚肺寒肺湿则多灸或久留针补之;肺实肺热肺燥则急泻之或用水针,莫灸。
[定位] 在胸外侧部,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处,距前正中线6寸(图12-1)。
[解剖] 当胸大肌、胸小肌处,内侧深层为第一 肋间内、外肌;上外侧有腋动、静脉, 胸肩峰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中间支,胸前神经分支及第一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主治] 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
[配伍] 配尺泽治咳嗽;配肩髎治肩痛。
[刺灸法] 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附注] 肺的募穴,手、足太阴经交会穴。 【穴义】
一、手太阴肺经少气多血肺经气血由此传输四极。
【名解】
云,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以云的形式而存在,它是将穴内的微观物质放大到宏观状态并以类象的方式来形容本穴气血的特征。门,出入的门户也,指本穴是肺及其经脉与外部物质交换的一个重要门户。云门名意指肺经气血以云状气态物的形式传输经穴之外。本穴物质为中府穴传来的水湿气态物,因其从体内的高温区外出体表的低温区,外出至体表后它仍高于体表的环境温度,因此它会继续向云门穴上行。行至云门穴后,此水湿气态物缩合并化为云状气态物且以云状气态物的形式向经穴外传输,故名云门。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中的云状气态物,比中府穴的温度压力要低,所处位置为肺经气血中的最高点,热能的吸收和扩散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运行规律】
气血物质的运行分为二个部分,一部分以云状气态物的形式向肺经以外的皮部传播,一部分以冷缩后的雨状云系循肺经路线传向
天府穴。
【功能作用】
传输肺经的气血物质;调节输入肺经及输入肺经以外部分的物质比例。说明如下:当中府穴传来的气血物质温度偏低、湿度偏大时(此即气虚的状态),由于经脉内部的气血物质亦不饱满,因此云门穴向肺经以外传输的云状气态物就不及,回归肺经的雨状云系气态物就偏多。反之,当中府穴传来的气血物质温度偏高、湿度偏小时(此即气实的状态),由于经脉内部的气血物质饱满有余,因此云门穴向肺经以外传输的云状气态物就偏多,回归肺经的雨状云系气态物就不及。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定位] 在胸外侧部,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图12-1)。
[解剖] 有胸大肌,皮下有头静脉通过,深部有胸肩峰动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的分支臂丛外侧束、锁骨上神经中后支。
[配伍] 云门、中府、隐白、期门、肺俞、魂门、大陵,主胸中痛。
[主治] 咳嗽,气喘,胸痛,肩背痛,胸中烦痛。
[刺灸法] 向外斜刺0.5~0.8寸,可灸。 【穴义】
输供肺经的阳热之气上达于天。
【名解】
天,天部也。府,府宅、门府也。天府名意指本穴为肺经阳气上输天部之门府。本穴物质由云门穴传输而来,和天府穴处的温度场相比,云门穴传来的气血物质温度仍处于高位,在天府穴处气血物质的变化仍是散热缩合冷降的变化,所散之热以阳热之气的形式上输于天,穴名之意即在于强调穴内气血物质的这一变化,故名天府。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中的气态物,其存在形式为雨状云系,比云门穴的温度、压力要低,所处的天部空间层次也比云门穴的要低。
【运行规律】
气血运行分为二个方面,一是云门穴传来的雨状云系气态物进一步散热缩合冷降,化为密度、比重更大的雨状云系并向侠白穴传输,二是随着穴内物质的热散,一部分气化的阳热之气上升于头面的天部。
【功能作用】
承传肺经的气血物质,通过热散的方式传递肺经的阳热之气上达天之天部。
【治法】
寒则补而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定位] 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图12-1)。
[解剖] 肱二头肌外侧沟中;有头静脉及肱动、静脉分支;分布着臂外侧皮神经及肌皮神经。
[主治] 气喘,鼻衄,瘿气,臂痛。
[配伍] 配曲池治疗臂痛。
[刺灸法] 直刺0.5~1寸。 【穴义】
肺经气血在此分清降浊。
【名解】
侠,挟也,指穴位的功能作用。白,肺之色,指气血物质在经过本穴的变化转变后所表现出的特征。侠白名意指肺经气血在此分清降浊。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天府穴传来的雨状云系,由于气血物质不断地远离人体的胸腹高温区,因此水湿云气在本穴处的变化乃是一个散热冷降缩合的过程。由于不断地散热冷降缩合,因此,在本穴位置上气血物质以雨降的形式从天部降到了地部,也就是从皮层降到了肌肉层。穴名之意即是取水被挟挤则下,天部乌云化雨而落由此变得清白之意。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雨状云系和地之上部的冷降经水。
【运行规律】
天部的雨状云系散热缩合后以雨降的形式归降地部并循肺经流行。
【功能作用】
清降肺浊,润脾除燥。
【治法】
寒则先点刺出血后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藏象】
人体肺经中的气血物运行是从中府穴循臂走手,它有如自然界由西向东运动的冷湿气流,冷湿气流的水湿浓度超过了它的临界饱和值,云团就会化作雨水从天而降,雨降之后天空会变得晴朗清白,雨水也完成了由天空向地部的位置转换。侠白穴即是人体内的降雨点,正常情况下,肺经天部的冷湿云气由侠白穴从天部(皮部)降至地部(脾部),以保证肺气的清和脾部的润,体现肺气的宣降特 征。但是,侠白穴之雨气是否归降于地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是侠白穴处的温度场、压力场高低,局部区域的温度场、压力场偏高可使气化成为穴位的主导运动而雨气不降,二是天府穴传来的气血物质本身水湿浓度就小就燥,到天府穴后未达到雨降的云气水湿浓度临界值而不降,因此而造成天部与地部阴性水湿分配的不均匀。
[定位] 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处(图12-1)。
[解剖] 肱二头肌外侧沟中;当头静脉及桡 动、静脉分支;分布有臂外侧皮神经,当肌皮神经经过处。
[主治] 咳嗽,气喘,干呕,烦满,臑痛。
[配伍] 配曲池,肩髎治肩臂痛。
[刺灸法] 直刺0.5~1寸。 [定位]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图12-1)。
[解剖] 在肘关节,当肘二头肌腱之外方,肱桡 肌起始部;有桡侧返动、静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直下为桡神经。
[主治] 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配伍] 配太渊,经渠治咳嗽,气喘;配孔最治咳血,潮热;配曲池治肘臂挛痛。
[刺灸法] 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附注] 手太阴经所入为“合”。 [定位] 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 7寸处。
[解剖] 有肱桡肌,在旋前圆肌上端之外缘,桡侧腕长、短伸肌的内缘;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
[主治] 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病,痔疾。
[配伍] 配肺俞尺泽治咳嗽,气喘;配鱼际治咳血。
[刺灸法] 直刺0.5~1寸。
[附注] 手太阴经郄穴。 [定位]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 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解剖] 在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桡侧腕长伸肌腱内侧;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分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的混合支。
[主治] 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
[配伍] 配合谷治伤风头痛项强; 配肺俞治咳嗽气喘。
[刺灸法] 向上斜刺0.3~0.5寸。
[附注] 手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 [定位] 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 1寸。
[解剖] 桡侧腕屈肌腱的外侧,有旋前方肌当桡动、静脉外侧处;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
[主治] 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手腕痛。
[配伍] 配肺俞,尺泽治咳嗽。
[刺灸法] 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定位]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解剖] 桡侧腕屈肌腱的外侧,拇展长肌腱内测;有桡动、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
[主治] 咳嗽 ,气喘 ,咳血 ,胸痛 ,咽喉肿痛,腕臂痛,无脉症。
[配伍] 配尺泽,鱼际,肺俞治咳嗽,咳血,胸痛;配人迎治无脉症。
[刺灸法] 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附注] 手太阴经所注为“输”;肺经原穴;脉会太渊 [定位] 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解剖] 有拇短展肌和拇指对掌肌;血管当拇指静脉回流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
[主治] 咳嗽 ,咳血 ,咽喉肿痛,失音,发热。
[配伍] 配孔最,尺泽治咳嗽,咳血;配少商治咽喉肿痛。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注] 手太阴经所溜为“荥”。 [定位] 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解剖] 有指掌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的末梢神经网。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 ,鼻衄 ,发热 ,昏迷,癫狂。
[配伍] 三棱针点刺出血,配合谷治咽喉肿痛;配中冲治昏迷,发热。
[刺灸法]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附注] 手太阴经所出为“井”。

⑻ 关于手太阴肺经的一个问题

在针灸取穴时,人体上肢的姿势是手心向里,拇指在前。

“前于心与心包脉”是指手太阴肺经行于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之前。

“下肘循臂骨上廉”:指手太阴肺经经肘部沿前臂内侧前缘行走。

正确的循行路线是:手太阴肺中焦起,下络大肠胃口行,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闹内萦,前于心与心包脉,下肘循臂骨上廉,遂入寸口上鱼际,大指内侧爪甲根,支络还从腕后出,接次指交阳明经。

阅读全文

与手太阴肺经上鱼际的简便取穴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鸡蛋茶的食用方法 浏览:973
ppr带水接管方法视频 浏览:1000
钢丝绳安装三通的方法 浏览:962
40除32简便方法 浏览:330
测出自己怀孕的方法有哪些 浏览:474
汽车平面轴承安装方法 浏览:570
学唱相声的技巧和方法 浏览:904
如何判断自己有没有杂化方法 浏览:846
桃木剑打磨方法视频 浏览:643
脑神经用什么方法治疗 浏览:935
眼睛黄素瘤治疗方法 浏览:830
回血鸽子配对方法视频 浏览:183
蜂蜜怎么熬制作方法 浏览:214
平板闪退的解决方法 浏览:453
单色釉真假鉴别方法 浏览:434
适用于对比研究的方法 浏览:311
荒岛上快速获得淡水的方法 浏览:157
增多肌肉的训练方法 浏览:846
劓刑读音是什么行刑方法 浏览:622
控制器参数的工程整定方法有哪些 浏览: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