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从性遗传和限性遗传与伴性遗传的联系和区别
从性遗传、限性遗传与伴性遗传的联系
三者均是生物遗传性中非常重要的遗传方式,起到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作用:
1、从性遗传又称性控遗传。从性遗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
2、限性遗传是指常染色体或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只在一种性别中表达,而在另一种性别完全不表达。
3、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这种与性别相关联的性别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又称性连锁或性环连。
从性遗传、限性遗传与伴性遗传的区别
一、与之相关的染色体不同。
1、限性遗传和从性遗传是常染色体基因控制的性状。
2、而伴性遗传是性染色体基因控制的性质。
二、在不同性别遗传的概率不同。
1、限性遗传只发生在一种性别上,而从性遗传是发生在两种性别上,但受个体影响差异。
2、伴性遗传是发生在两种性别上,和性别的发生频率有差异。
三、三者控制生物性状的原理不同。
1、从性遗传控制生物性状的原理:从性遗传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可为显性或隐性基因,这种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表型上受性别影响而显出男女分布比制武基因表践程度差异。
2、限性遗传控制生物性状的原理:限性遗传起初用来指体性遗传,现则仅指在雌雄某一方表现型上显示出来的遗传例如位于Y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支配的父系性状只能出现在雄性后代等。
3、伴性遗传控制生物性状的原理:当同配性别的性染色体传递纯合体隐性基因时,F1表现为交叉遗传,即母亲的性状传递给儿子,父亲的性状传递给女儿,F2中,性状与性别的比例均表现为1:1。伴X显性遗传疾病,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伴X隐性遗传疾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四、三者引发的遗传病不同。
1、从性遗传引发的遗传病:如原发性血色病、遗传性斑秃、遗传性草酸尿石症、先天性幽门狭窄、痛风等。也有些从性遗传病表现为女多于男,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遗传性肾炎、色素失调症等。
2、限性遗传引发的遗传病:如子宫癌、前列腺癌、乳腺癌。
3、伴性遗传引发的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多指畸形、先天性软骨发育不良、先天性成骨不全、白化病、半乳糖血症、先天性聋哑、血友病、色盲、肌营养不良、无汗症、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性肾炎、脂肪瘤、脊髓空洞症等。
❷ 怎样判断伴性遗传和非伴性遗传
你好
关于你所提到的问题:
首先是熟悉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常显:并指,软骨发育不全
常隐:白化,苯丙酮尿症
X显:抗维生素D佝偻病
X隐:色盲,血友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接下来是从系谱图上判断:
第一步判断显隐:无中生有为隐形,有中生无为隐形
如果题目有明显暗示:有病均为男性,且父传子,子传孙,则是Y染色体遗传.
如果:母病儿必病,女病父必病,则是X隐.
如果:父病女必病,儿病母必病,则是X显.
另一方面,常从否定X遗传来证明是常染色体.
如果认为是X遗传中间有一处解释不通,则假设错误.
直观的判断方法是雌雄患病比例不同,此时一定要注意应统计足够多的个体.
有时会出现X,常都可以解释通的情况,若题目明确"最有可能的是",此时优先以上述"题目暗示"为依据.
希望能帮到你
❸ 生物中,遗传病,怎么判断显,隐性,,怎么判断是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
显隐性的判断一般为一个基因存在时其对等的基因发挥不了其作用则为显性基因,发挥不了作用的那一条则为隐形,新染色体一般在雄性身上很容易判断,因为雄性的性染色体对为一大一小很容易判断,而雌性的性染色体一般为染色体中较小的那一对。
❹ 什么是伴X遗传说详细点,最好举个例子!!
伴性遗传的特点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致病基因引起的疾病称为伴性遗传病(sex-linked inheritable disease)。此病分为X伴性遗传病和Y伴性遗传病两大类。 (一)X伴性显性遗传病(X-linked dominant inheritable disease) 本病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致病基因所引起的疾病。其特点是: ①不管男女,只要存在致病基因就会发病,但因女子有两条X染色体,故女子的发病率约为男子的两倍。因为没有一条正常染色体的掩盖作用,男子发病时,往往重于女子。 ②病人的双亲中必有一人患同样的病(基因突变除外)。 ③可以连续几代遗传,但患者的正常女子不会有致病基因再传给后代。 ④男病人将此病传给女儿,不传给儿子,女病人(杂合体)将此病传给半数的儿子和女儿。 1.遗传性肾炎(hereditary nephritis)儿时多仅为无症状蛋白尿或反复发作的血尿(有些病例可为肉眼血尿),较少有高血压。但病情持续缓慢地进展,男性到青壮年期常死于慢性肾功能衰竭;女性病情较轻,可达到正常寿限,但偶尔也有个别患者发展到尿毒症者。 有的患者有神经性耳聋;有的患者眼异常,如白内障、近视或锥形晶体、锥形角膜、眼球震颤和球形晶体等。致病基因位于Xq21.3~q24。不过遗传性肾炎存在遗传异质性,即也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pseudohypertrophic muscular dystrophy) 1岁后开始表现出临床症状。患儿在开始站立和行走时发生困难,首先受影响的是盆带肌,随后累及肩带肌。患儿动作笨拙,易跌,走路蹒跚,登楼梯和蹲下后起立困难,不能象同龄孩子一样跑、跳。随着病变的发展,患儿因背部伸肌无力,使其站立时脊柱前凸;由于臀中肌无力,导致行走时骨盆向两侧上下摆动,呈特殊的鸭行步态。患儿从仰卧位起立时需先翻转为俯卧,再以双手支持地面和下肢缓慢地站立,称为Gower症。由于肩胛带和前锯肌的萎缩和无力,双臂前撑时即可出现肩胛骨突起,呈“翼状肩”。绝大部分患儿伴随有假性肌肥大,以腓肠肌最为显着,三角肌、舌肌也有肥大改变,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常累及心脏而致心脏扩大、心动过缓,有时因心力衰竭而突然死亡。病变呈进行性加重,一般到10岁时已不能行走,大多患者最终卧床不起,并发痉挛、褥疮、肺炎,20岁前后死亡。常伴智力低下,部分患者脑电图异常,表明有器质性障碍。 常见的X伴性显性遗传病还有:深褐色齿、牙珐琅质发育不良,钟摆型眼球震颤,口、面、指综合症,脂肪瘤,脊髓空洞症,棘状毛囊角质化,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 (二) X伴性隐性遗传病(X-linked recessive inheritable disease) 这类遗传性疾病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女子的两条X染色体上必须都有致病的等位基因才会发病。但男子因为只有一条X染色体,Y染色体很小,没有同X染色体相对应的等位基因。因此,这类遗传病对男子来说,只要X染色体上存在有致病基因就会发病。X伴性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是: ①患病的男子远多于女子,甚至在有些病中很难发现女患者,这是因为两条带有隐性致病基因的染色体碰在一起的机会很少所致。 ②患病的男子与正常的女子结婚,一般不会再生有此病的子女,但女儿都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患病的男子若与一个致病基因携带者女子结婚,可生出半数患有此病的儿子和女儿;患病的女子与正常的男子结婚,所生儿子全有病,女儿为致病基因携带者。 ③患病的男子双亲都无病时,其致病基因肯定是从携带者的母亲遗传而来的,若女子患此病时,其父亲肯定是有病的,而其母亲可有病也可无病。 ④患病女子在近亲结婚的后代中比非近亲结婚的后代中要多。 1.血友病(hemophilia)该症是一种先天性出血性疾病,它是由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致病基因导致血液中缺乏一种凝血因子——抗血友病球蛋白或血浆凝血活素因子引起的。患者常常自发性出血或某处破裂流血不止,尤以关节腔、肌肉、皮下粘膜及泌尿系统最易出血,此病患者最后会因流血过多而死亡。因此,血友病是一种致死性的遗传病。男性患者一般很少能活过20岁,所以女性为致病基因纯合体的机会极少。致病基因定位于Xq 28。 血友病最着名的一个例子是英国“皇家病”。维多利亚女王是一个血友病基因携带者,她的一个儿子利澳波德死于血友病,女儿普林赛斯、比阿丽斯也同样是血友病基因的携带者。普林赛斯的儿子中有两个患血友病,一个女儿埃娜女王也是血友病基因携带者,她也生了两个患血友病的儿子。 2.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deficienly)该症属伴X不完全显性遗传,男女致病基因携带者体内细胞中G6PD的活性尽管极低(女性杂合体稍高),身体却无异常表现。但是,这种病如果食入蚕豆、蚕豆花粉或服用包括阿斯匹林、乙酰苯胺,对氨基苯磺酰胺和其他磺胺药,及数种抗微生物剂,伯氨喹、奎尼丁和几种其他的抗疟药以及蒂等药物时,其大量的红细胞就会突然遭到破坏而出现严重贫血,不仅运动能力急剧下降,而且身体健康也深受影响。致病基因定位于Xq28。 3.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症(ectodermal dysplasia I)由于小汗腺缺陷,因此无汗或极少汗,不能适应热的环境,常有发热。头发细短而干枯,常稀疏或脱落,眉毛稀少或缺如,尤以外侧更为明显。此外,胡须、腋毛、阴毛、汗毛都稀少或缺如。乳牙或恒牙缺少或发育不良,常呈锥形、长而扭曲形,伴有牙龈萎缩。除汗腺外,皮脂腺、乳腺、泪腺、唾液腺和鼻粘膜腺都可缺少或发育不良,引起相应症状。如皮肤干燥、口眼鼻干燥、慢性鼻炎、无乳房等。 患者智力正常,但身材矮小,面容特殊:高宽额、颧骨高而宽、下半脸狭小、塌鼻梁、鼻尖小而上翘、鼻孔大而显着、厚嘴唇,尤以上唇突出,眼周、口周有放射沟纹。致病基因位于Xq12.2~q13.1。有的属隐性遗传。 常见的X伴性隐性遗传病还有色盲、家族性遗传性视神经萎缩、眼白化病、无眼畸形、先天性夜盲症、血管瘤病、致死性肉芽肿、睾丸女性化综合症、先天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水脑、眼-脑-肾综合症等。据统计现在已发现这类遗传性疾病达200多种。 (三) Y伴性遗传病(Y-linked inheritable disease) 这类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X染色体上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基因,所以这些基因只能随Y染色体传递,由父传子,子传孙,如此世代相传。因此,被称为“全男性遗传”。 1.蹼趾男人 据报道,美国的斯柯菲尔德家庭的14个男人在其第2~3趾间都长有一个蹼状的联系物(如同鸭子脚上的蹼),而患者的11个女儿没有一个有此性状,这些女子结婚后子女也没有带此性状的,因而认为蹼趾是Y伴性遗传。但是蹼趾这个症状也有男女都有的,只是男患者多于女患者。因此,有人认为蹼趾的遗传性尚不能完全肯定为Y伴性遗传。 2.长毛耳男人 这是目前学者们公认的Y伴性遗传症状。患者的耳廓上长有长而硬的毛。这种病在印第安人中发现的较多,高加利索人,澳大利亚土人、日本人、尼日尔爾利亚人中也有少数发现。 到目前为止,仅发现Y伴性遗传病10余种,这主要是因为Y染色体很小,其上的基因有限的原故。这类遗传病没有显、隐性的区别,只要Y染色体上有致病基因的男子,就会发病。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为: ①遗传与性别无关,男女均可发病,机会同等。 ②患者父母外表正常,但都是有害基因携带者,其子女发病的危险性占25%。 ③往往隔代遗传,常出现散发病人。 ④近亲婚配子女得病机会较多。 ⑤父母一方为携带者,一方正常,其子代临床表型完全正常,但其中1/2是携带者。 技巧一:生物性状遗传方式的判断: 准确判断生物性状的遗传方式是解遗传规律题的前提。 1.细胞质遗传、细胞核遗传的判断 [例题]下表为果蝇三个不同的突变品系与野生型正交和反交的实验结果。 组数 正交反交① ♀野生型×♂突变型a→野生型 ♀突变型a×♂野生型→野生型 ② ♀野生型×♂突变型b→野生型 ♀突变型b×♂野生型→♀野生型♂突变型b ③ ♀野生型×♂突变型c→野生型 ♀突变型c×♂野生型→突变型c 试分析回答: 第①组控制果蝇突变型的基因属于 遗传;第②组控制果蝇突变型的基因属于 遗传;第③组控制果蝇突变型的基因属于 遗传。 分析:生物性状遗传方式的判断,首先是区分生物性状遗传是细胞质遗传还是细胞核遗传,方法是通过正交和反交实验来判断。如果正交和反交实验结果性状一致且无性别上的不同,则该生物性状属于细胞核遗传中常染色体遗传;如果正交和反交实验结果不一致且有性别上的不同,则该生物性状属于细胞核遗传中性染色体遗传;如果正交和反交实验结果不一致且具有母系遗传的特点,则该生物性状属于细胞质遗传。 答案:细胞核中常染色体 细胞核中性染色体 细胞质 2.细胞核遗传方式的判断:下面以人类单基因遗传病为例来说明 (1)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类型及主要特点: 类型 特点 实例 常染色体隐性 ①一般隔代发病;②患者男性、女性相等 白化病 常染色体显性 ①代代发病;②患者男性、女性相等 多指症 X染色体隐性 ①一般隔代发病;②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色盲、血友病 X染色体显性 ①代代发病;②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佝偻病 Y染色体遗传病 全部男性患病 外耳道多毛症 . 2 遗传规律题解题技巧浅谈 (2)遗传方式的判断方法 1.典型特征 1.1确定显隐性:隐性—父母不患病而孩子患病,即“无中生有为隐性”; 显性—父母患病孩子不患病,即“有中生无为显性”。 1.2确定遗传病是常染色体遗传病还是X染色体遗传病 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判断方法: 类型 特点 常染色体隐性 无中生有,女儿患病 常染色体显性 有中生无,女儿正常 X染色体隐性 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 X染色体显性 父患女必患,子患母必患 Y染色体遗传病 男性患病 19 回答者: applepie0715
❺ 如何判断一种遗传病是伴性遗传还是常染色体遗传,说的详细点,通俗易懂的,谢谢
1、首先判断是否为Y染色体遗传,特点为:子得父必得,父得儿子全得,传男不传女;
2、再根据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父母没病,子女出现得病)有中生无为显性(父母得病,子女出现无病)来判断此病的显隐性;
3、若判断为隐性病:若无中生女病,则一定为常染色体隐性病;若女病人的父子全部得病,则很可能为X染色体隐性病。若没有女病人,全为男病人,则要根据题中的额外条件来判断,但更可能为X染色体隐性病,因为这种病男病人多于女病人;
4、若判断为显性病:若有中生女无病,则一定为常染色体显性病;若男病人的母女全部得病,则很可能为X染色体显性病。若没有男病人,只有女病人,则要根据题中的额外条件来判断。
5、若不能判断明显的显隐性关系(不出现无中生有或有中生无),则也只能通过题目中的额外条件来判断,如:题中告知此病为伴性遗传,或者某人为纯合子,或者某男性不携带致病基因等。某些题目可以作出假设,若为什么类型的病,则…………
另:若题目中没有特殊说明,若可以判断为X显(隐)性病的同时,永远不可能排除为常显(隐)性病。
总之,熟能生巧,多练多思考就能越来越熟练地判断病的种类。希望能够帮到你。
❻ 伴性遗传题的技巧
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我显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显性遗传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还有,你必须记住哪些是伴性遗传,哪些是常染色体遗传。
..(1)有父传子,子传孙,且无女病出现为伴Y遗传(2)判断该病的显隐性,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其父其子都病为伴性,显性遗传看男病,其母其女都病为伴性......总之,解题时,需要揣摩,交叉遗传.
懂吗?不懂再问吧....
❼ 如何判断常染色体遗传和伴性遗传
判断常染色体遗传和伴性遗传的方法如下:
伴x隐 女性患者父亲、儿子必患,伴x显 男性患者女儿、母亲必患,伴y男性必患,若无以上特征则为常染色体。
先判断显隐,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这里所说的显隐都是说疾病的显隐)。如果是隐性,就找女性患者,如果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则最有可能是半X隐性遗传,否则排除;如果是显性,就找男性患者,如果该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是患者,则最有可能是半X显,否则再排除;如果患者都为男性,且女性都不患病,则最有可能是Y染色体遗传,否则再排除;最后就只剩下常染色体了。
常染色体遗传概念:
常染色体遗传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基因性状是隐性的,即只有纯合子时才显示病状。此种遗传病父母双方均为致病基因携带者,故多见于近亲婚配者的子女。例如白化病就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基因中只要有一个等位基因异常就能导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中有垂直传递。
伴性遗传概念:
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又称性连锁(遗传)或性环连。许多生物都有伴性遗传现象。在人类,了解最清楚的是红绿色盲和血友病的伴性遗传。它们的遗传方式与果蝇的白眼的伴x显性遗传(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等),X染色体隐性遗传(如:红绿色盲和血友病 )和Y染色体遗传(如:鸭蹼病,外耳道多毛。)
❽ 伴性遗传的基因频率怎么计算
不论是不是伴性遗传都只计算基因的个数
比如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与a,a的基因频率=a/(a+a)
x染色体上的基因b与b,b的基因频率=b/(b+b)
需要注意的是y上没相应的基因
❾ 伴性遗传的知识点
伴性遗传的规律
伴性遗传可归纳为下列规律:
1. 当同配性别的性染色体(如哺乳类等为XX为雌性,鸟类ZZ为雄性)传递纯合显性基因时,F1雌、雄个体都为显性性状。F2性状的分离呈3显性:1隐性;性别的分离呈1雌:1雄。其中隐性个体的性别与祖代隐性体一样,即1/2的外孙与其外祖父具有相同的表型特征。
2.当同配性别的性染色体传递纯合体隐性基因时,F1表现为交叉遗传,即母亲的性状传递给儿子,父亲的性状传递给女儿,F2中,性状与性别的比例均表现为1:1。
3.存在于Y染色体差别区段上的基因(特指人类或哺乳类)所决定的性状,或由W染色体所携带的基因所决定的性状,仅仅由父亲(或母禽、母鸟)传递给其儿子(或雌禽、母鸟)。表现为特殊的Y连锁(或W连锁)遗传。
怎么判断一种性状的准确遗传方式呢?
常染色体显性
常染色体隐性
X性染色体显性
X性染色体·隐性
Y染色体遗传
细胞质遗传
1.首先确定显隐性:
①“无中生有为隐性”
②“有中生无为显性”
2、再确定致病基因的位置:
①“无中生有为隐性,女儿患病为常隐”
②“有中生无为显性,女儿正常为常显”
③ “母病子病,女病父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最可能为“X隐”
④ “父病女病,子病母病,女性患者多于男性”―― 最可能为“X显”
3.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同时存在的处理方法:
当既有性染色体又有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两对及以上的性状遗传时:
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按伴性遗传处理;
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按分离规律处理,
整体上则按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来处理.
遗传性疾病通常可分为三类:
1、染色体疾病主要是染色体数目的异常,又分为常染色体异常和性染色体异常。前者如21-三体综合征,即比正常人多了第21条染色体;后者如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即正常女性的染色体应该为XX,而这种病人是XO,缺少了一个X染色体。
2、单基因遗传病指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其中的1个或2个发生异常,根据遗传方式又可分为三种:
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如果父母双方之一带有常染色体的病理性基因是显性的,那么只要有一个这样的病理性基因传给子女,子女就会出现和父母同一种的疾病。目前已知这类疾病有1200多种,如多指畸形,先天性软骨发育不良、先天性成骨不全等。理论上讲,如果一个病人(杂合子,即一对基因中只有一个病理性基因)与正常人结婚,子女中有50%的可能患上同种疾病;如果夫妻双方均为病人(杂合子),则子女患病的可能性为75%;如果夫妻双方中有一个为纯合子病人,即一对基因都是病理性基因,那么他们的子女就100%要患病的。
⑵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当一对染色体中都有致病基因时才发病。如果夫妻双方都是病理性基因的携带者,那么子女有25%的可能患病,50%为携带者,只有25%为正常。目前所知这类疾病有900多种,如白化病、半乳糖血症、先天性聋哑等。
⑶伴性遗传:致病基因存在于性染色体上,多在X染色体上,故又称为X-伴性遗传。根据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的显隐性,又可分为X-伴性显性遗传和X-伴性隐性遗传两种。尤以后者多见,如血友病、色盲、肌营养不良等。女性杂合子并不发病,因为她有两条X染色体,虽然一条有致病隐性基因,但另一条则是带有显性的正常基因,因而她仅仅是个携带者而已;但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因此一个致病隐性基因也可以发病,常常是舅舅和外甥患同一种疾病。
3、多基因遗传这类遗传性疾病是由几个致病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每个致病基因仅有微小的作用,但由于致病基因的累积,就可形成明显的遗传效应。环境因素的诱发常是发病的先导,如唇裂、腭裂、精神分裂症等。
遗传病通常具有先天性、家族性、罕见性和终生性的特征。
❿ 伴性遗传是怎样的传播方式
伴性遗传是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的遗传方式,又称性连锁遗传或性环连。1910年,摩尔根在无数野生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蝇。让这只白眼雄蝇与野生红眼雌蝇交配,F1全是红眼果蝇。让F1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则F2果蝇中有3/4为红眼,1/4为白眼,但所有白眼果蝇都是雄性的。这表明,白眼这种性状与性别相连系,祖父的性状通过母亲遗传给儿子。这种与性别相连的性状的遗传方式就是伴性遗传。摩尔根等对这种遗传方式的解释是:果蝇是XY型性别决定动物,控制白眼的隐性基因(W)位在X性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却没有它的等位基因。如果这种解释是对的,那么,白眼雄蝇就应产生两种精子:一种含有X染色体,其上有白眼基因(W),另一种含有Y染色体,其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F1杂型合子(Ww)雌蝇则应产生两种卵子:一种所含的X染色体,其上有红眼基因(W);另一种所含的X染色体,其上有白眼基因(W);后者若与白眼雄蝇回交,应产生1/4红眼雌蝇,1/4红眼雄蝇,1/4白眼雌蝇,1/4白眼雄蝇。实验结果与预期的一样,表明白眼基因(W)确在X染色体上。许多生物都有伴性遗传现象。在人类,了解最清楚的是红绿色盲和血友病的伴性遗传。它们的遗传方式与果蝇的白眼遗传方式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