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伶官传序的全文总评
四、具体分析
一中心论点
⒈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
明确: ①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
②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③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
④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⒉庄宗灭敌立国,用了15年时间;由盛而衰,只有短短的3年。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探讨:
①为什么用反问句提出中心论点?
明确:强调 “人事”(政治上的得失)的作用。
②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明确:例证法――后唐庄宗
“得天下”之“盛”→天下豪杰莫能争
对比论证﹤
“失天下”之“衰”→身死国灭天下笑
二具体论证
⑴导入
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而“衰”又是什么原因?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 “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⑵析“得天下”
a、 课文是如何表现他“得天下”之“盛”的?描述他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雄武。
明确: “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忧劳可以兴国”﹤“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b、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明确: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c、小结
庄宗不忘世仇,重任在肩,兢兢业业,负矢前行,终得天下,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⑶析“失天下”
a、 庄宗“好俳优”,一些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致使“群臣愤激,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幸,四方藩镇,贿赂交行”,最后终于众叛亲离,不可收拾。课文怎样写其“失天下”之“衰”的?想象庄宗君臣凄然相向、泣下沾襟的悲惨情景。
明确: “仓皇东出”
“逸豫可以亡身”﹤“士卒离散”
“泣下沾襟”
b、小结
庄宗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终如愿以偿,大功告成,便一改初衷,宠幸伶人,以致政纲倾颓,身死国灭。这一“盛”一“衰”、大起大落命运,再次突出“人事”的作用。评曰:“叙唐庄宗处,倏而英俊,倏而衰飒。凭吊唏飒,虽尺幅短章,有萦回无尽之意。”
三结论
本来行文到第二部分,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应结束了,可作者为什么还写第四段?
明确:引出教训,借古讽今
①作者强调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局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声色犬马,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②含蓄批评朝政,讽谏北宋当权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五、课文小结
本文脉络清晰,首尾呼应,结构紧凑;叙事生动形象,精警有力;抒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明·茅坤《唐宋八十家文抄》卷七十一评:“这等文章,千年绝唱。”清·沈德潜《唐宋八大家读本》卷十四评:“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第一篇文字。”
② 《伶官传序》的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盛与衰,忧劳与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过程到结论,都以此为线索,对比鲜明,突出中心.
③ 《五代史伶官传序》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编辑本段] 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称“六一居士”,北宋着名文学家,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他的作品有《欧阳文忠集》《新五代史》和《新唐书》(与宋祁合撰)。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 [编辑本段] 背景简介 文中所议论的后唐庄宗李存勖是沙陀族人李克用之长子,是五代的风云人物.李克用临终之前,以三矢付庄宗,要他报仇,叮嘱切切.李克用死后,李存勖嗣位称晋王,他谨记父亲遗言,讨刘仁恭,伐契丹,灭后梁,建立了后唐政权,但称帝后,却沉迷于奢侈享乐的生活中,宠信伶人,不问国事.四方藩镇见伶人被宠爱,纷纷贿以财物,谋取私利,而那些正直的臣僚因不肯行贿,为伶人谗言所诬陷,竟无辜被杀.后唐国政于是日趋衰败,动乱接连而生,李存勖本人最终也死在他极为宠信的伶人郭从谦的手中. 欧阳修目睹国家积弱不振的现实和当权者的骄奢淫逸,忧心仲仲.正是出于以古鉴今的考虑,欧阳修在这篇史论中,提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见解,意在为当时的统治者敲响警钟,可谓寄语深长,发人深省. [编辑本段] 文章主旨 本文阐述了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取决于人事而非天命的道理。文中通过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盛衰、 成败的历史事实,论证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满招损,谦得益”都是人事上的成败之 道。 [编辑本段] 原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编辑本段] 翻译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 《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于是作《伶官传》。 [编辑本段] 注释 伶官:伶,戏子,或唱戏杂技演员,现代的娱乐人员。伶官:宫庭里供统治者娱乐表演的人物。可见封建朝代不思于民生,不思于进取,奢华淫乐而痛失天下!伶官尚能使天下易主,可见不居安思危之害! 原:推求本原来,探究。 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 庙: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从事:这里指负责具体事物的官员。 一少牢:用在猪、羊个一头作祭品。牢,祭祀用的牲畜。 组:丝带,这里指绳索。 抑:还是。 逸豫:逍遥游乐,不能居安思危。 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 乃:你,你的。 函:包容。 忽微:极细小的东西。
求采纳
④ 比较伶官传序与六国论提出中心论点方式的不同k
比较伶官传序与六国论提出中心论点方式的不同:
在结构形式上,两文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欧文开篇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二、三两段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评述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接着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两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最后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王朝。
在论证方法上,两文均采用了事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欧文以庄宗得天和失天下的史实作为论据,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对庄宗由“忧劳”到“逸豫”,以致由“盛”而“衰”的足迹揭示得十分清楚。苏文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诸侯国皆“因赂者丧”的史实从正面加以论证。
两文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写作意图、素材选取和语言风格上。
苏文的目的是通过六国灭亡的事实,讽谏北宋王朝不要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欧文的目的是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苏文选取的是战国六国因赂秦国,最终导致灭亡的事实。欧文选取的是后唐庄宗李存勖夺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事实。
在语言风格上,欧文为了突出“忧劳”和“逸豫”的对比,很注意使用对称的词句。例如“事”和“命”、“盛”和“衰”、“得”和“失”、“难”和“易”、“成”和“败”、“兴”和“亡”等,这些对称的词,散见于全篇。再从句子上看,更有骈散结合的特点。欧阳修原则是反对骈文的,很善于以骈入散,使句式多彩而富有表现力。另外该文还多用反问句和感叹句,使文章气势旺盛,给读者留下了思索的空间。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平实的语言和生动的叙说,深入地说明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晓畅。
⑤ 五代史伶官传序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答:第二自然段概述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历史事实是事实论据,用典型事例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所以前两段构成了归纳论证。第三自然段引用的《尚书》中冀满招损,谦得益力的名句是理沦论据,为论证提供了大前提,有力地推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园于所溺”的推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主要是把庄宗昔盛今衰进行对比来进行论证的。
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论证方法:例证法、对比论证(庄宗昔盛今衰的对比)、引证法
作用: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⑥ 欧阳修<伶官传序>的论证特点
立足现实 立意深刻 欧阳修十分注重文章的致用性。他的不少政论性散文都是立足现实,直接为当时的政治斗争服务的。如《与高司谏书》痛斥谏官高若讷趋炎附势,毁谤讥讽范仲淹的行径,揭露他自私、虚伪、狡诈的伪君子面目;《朋党论》反击保守派对范仲淹等革新人物的诬蔑,规劝仁宗要进贤退恶,整饬朝纲,这些文章与现实政治的联系十分密切,是参与政治、影响政治的有力手段。《伶官传序》作为一篇史论,作者自然不会在文中对当时的政治实践直接发之以议论。但是却寓严肃的历史教训于深沉的历史回顾中。文章通过叙述五代时后唐由盛而衰的过程,推导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绪论,说明国家的“盛衰之理”非由天命,实由人事,立意极为深刻。本文立意之深刻,除了在于作者摆脱了当时流行的天命论的束缚,从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现状、社会人事入手,寻找唐庄宗失国因由,更在于作者是以历史家的严峻,政治家的敏锐,叙史事以鉴今,述往昔以讽世。告诫统治者应以史为鉴,力戒奢欲,革除积弊,免蹈覆辙。在对后唐盛衰剧变的历史感慨的背后,分明是作者对现实的忧虑,对变革以图存的企冀。所以,本文虽属史论,但同样是立足现实,有着现实的警觉作用,体现了欧阳修议论文内容深广、立意深刻的特点。 布局谨严 条理明晰 欧阳修的散文向以行文从容不迫,层次曲折明晰着称。苏洵认为欧文具有“纡徐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舒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急言竭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上欧阳内翰书》)的优点。这与欧阳修精于布局,力求结构严谨周密不无关系。他的政论、史论,对论题总是步步探究,层层剖析,写来从容裕如,无懈可击。本文首段即开宗明义,揭出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接着点出唐庄宗始得天下、终失天下的悲剧,照应“盛”、“衰”二字,交代论述内容,说明立论根据。并顺势引起下文。第二段紧承上文“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写唐庄宗兢兢业业,为报父仇的事迹。行文分两层:一层叙李克用临终遗言,说明得天下实非易事;一层叙唐庄宗为实现亡父遗愿而忧劳国事,自强不息,“忧劳可以兴国”的深意隐含字背。第三段写唐庄宗由胜而败,由盛而衰的事迹。行文也分两层:一层叙庄宗灭梁破燕得天下的盛况;一层叙后唐君臣衰败失天下的惨象。两层紧扣“盛”、“衰”二字,处处照应论点,落笔不虚。尤其第二层,夹叙夹议,理从事出,用了两个反诘句来回应首段成败由人的论点。语用反诘,也有助于读者得到理性的启迪。末段归结全文,从后唐盛衰剧变的史实中引出教训,进—步阐明“人事”对于国家的盛衰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道理。在揭出后唐兴亡的原因之后,最后以“夫祸患常积于忽微,面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三句意味深长的话语作结。从内容看,三句含有鉴往知来的良苦用心;从结构看,三句实为上文论述中心的引申发挥,不难看出,本文布局非常严密,通篇围绕着成败由人这个中心来阐述、论证、发挥。条理清晰,次序井然,欧阳修布局文章的匠心,于此可见一斑。 说理透辟 叙事简括 欧阳修的议论文,与严密的布局和谐一致的是说理的透辟。为了把道理说得透辟有力,欧阳修十分注意材料与观点之间的严密逻辑和论证过程中的正确推理。本文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接着就用庄宗报仇,建立后唐以及后唐灭亡的史实作为论据。唐庄宗受矢先王,誓报父仇,当其破梁灭燕时,可谓叱咤风云,所向披靡。然而一旦得到天下,便志满意得,生活也渐加奢靡,仅仅四年,便乱亡其国。作者引此史实作为论据,显然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在论证过程中,作者主要采用了正反对照法,用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史实作对照,说明“得之难而失之易”的道理;用后唐兴盛与衰亡的史实作对照,说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通过正反对照,使论点更加鲜明突出。在论证过程中,作者还援引古训以加强论证力量。“满招损,谦得益”,语虽寥寥六字,却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反映了客观真理,以此作为论述的依据,更增强了主要论点的说服力。这篇文章虽为史论,但叙事部分也写得简括有法。文章从李克用临终遗言,写到庄宗报仇成功,再写到庄宗图安逸而亡国,既以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后唐兴亡的那段史实,也写出了事件的曲折。作者写庄宗得天下是突出其意气之“壮”,写庄宗失天下是突出其意气之“衰”,叙事简括而又绘形绘声,全文抑扬相间地对照写来,极尽吞吐之妙。苏轼说欧阳修的议论文“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又说欧阳修“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居士集序》)从本文看,苏轼的上述评语并非溢美之词。 气势充畅 感慨淋漓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欧阳公《五代史》诸论,深得‘畏天悯人’之旨,盖其事不足言,而又不忍不言,言之怫于已,不言无以惩于世。情见乎辞,亦可悲矣。公他文亦多侧隐之意。”欧阳修重编《新五代史》)的主要目的是“重劝戒,示世也。”由于他是立足于现实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所以笔端常带激情。诵读本文,我们不难感受到充溢于字里行间的饱满感情和通贯于全篇的充畅气势,比如,文章开头即以感叹词“呜呼”领起,为全文定下感慨不尽的基调。接着用转折词“虽”轻轻一转,把国家盛衰的原因导入“人事”方面,再用“岂非人事哉”一句反诘来加强感叹,使立论更显得意味深长。在论证部分,作者叙庄宗得天下的盛况,写来笔墨酣畅,气势豪雄;叙庄宗失天下的惨象,情调一变而为悲凉凄恻,作者对后唐的历史感叹也融注其间。第四段的推论又饱含着作者对现实的隐忧和对北宋王朝的企冀。可以说,本文议论随着文章的收敛而趋于锐利,而感情又随着议论的层层深入而趋于饱和,抑扬顿挫,一唱三叹,跌宕的文情贯注在文章的始终,使全文具有气势充畅,感慨淋漓的鲜明特点。 语警词工 笔力千钧 欧阳修为文“用思甚苦”,尤重视句式的选择与词语的锤炼,所以他的政论、史论多有文约语精、平易畅达的特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句式的选择同样颇具匠心。文中多用带有感叹意味的句子和反诘句,这样,读来就给人以抑扬顿挫、低昂往复、咏叹不尽的感受。作者还注意长句和短句的交错,从而造成铿锵、流转、和谐的音节美。对于长句和短句,作者更发挥了短句的优点。比如,在叙述庄宗衰亡时,就以整齐的四字句联贯而下,运用繁音促节,来与庄宗急遽衰落的情势统成和谐之妙。其次,选词用语,也不尚华采,而是于平易中见精粹,全文三百余字,可以说容不得一字更改。至于作者在文中引用或创造的名句,如“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前人早已誉之为“千古名言”,这些句子语意深刻、警策动人,即使在今天,仍为人们传诵不已,有着很强的生命力。最后,本文虚词的运用也值得一提。“也”、“矣”、“欤”、“哉”等虚词,在文中多用以表语气,这些虚词不仅给文章平添了浓烈的感情色彩,而且使人读来更觉韵味悠长。宋人罗大经说:“欧苏惟用平常虚字,而妙丽古雅,自不可及。”(《鹤林玉露》)读了此文,我们是不难体会到欧文在语言方面的这一特色的。
⑦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和论证方法
《五代史伶官传序》主要是把庄宗昔盛今衰进行对比来进行论证的。
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论证方法:例证法、对比论证(庄宗昔盛今衰的对比)、引证法
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⑧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论证的
《五代史伶官传序》主要是把庄宗昔盛今衰进行对比来进行论证的。 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论证方法:例证法、对比论证(庄宗昔盛今衰的对比)、引证法 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⑨ 《五代史伶官传序》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
例证法与对比法
⑩ 《伶官传序》评析
此文写作特点除如上所述的构思精巧,结构严谨,论证透辟,层层递进外,文中语言的运用亦颇具特色。首先是感叹词句的多次运用,使文章一唱三叹。如开篇之首,作者即发“呜呼”之慨叹,此种开篇法在他的《新五代史》中屡见不鲜。
依作者看来,五代如春秋,为乱世,可叹者甚多。除篇首外,作者于文中亦曾多次发出深沉的感叹,这样作序,是继承了《史记》、《战国策》序文的传统笔法,于叙事,议论中夹着感慨,借以表达作者对史事的见解和态度。
或褒或贬,于欷歔中昭然可见,浓烈的感情色彩,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与说服力。其次,此文在语言运用上的另一特色,是既摒弃了骈文追求词藻华丽矫揉的浮靡之风,注重文字的平易晓畅,简洁生动,又吸取了骈文的长处。
利用声韵和对偶词句使文章具有浓郁的诗的韵味,诵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令人进入美的意境,感受到充溢于字里行间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0)伶官传序作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扩展阅读:
《伶官传序》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主旨:盛衰之理,决定于人事。然后便从“人事”下笔,叙述庄宗由盛转衰、骤兴骤亡的过程,以史实具体论证主旨。
全文紧扣“盛衰”二字,夹叙夹议,史论结合,笔带感慨,语调顿挫多姿,感染力很强,成为历来传诵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