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WIFI有哪些抗干扰的技术
1、 直接序列扩频技术,见缝插针
面对无线标准之间的干扰问题,人们想到了电子战中采用抗干扰技术——直接序列扩频通信技术!
直接序列扩频通信技术开始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军重要的无线保密通信技术。它主要是通过高码率的扩频码序列对信息比特流进行解编,将窄带频段的数字信息流扩宽、从而能用比窄频宽许多的频道来传输数据。虽然扩频的频道很宽,但功率很低,这让直接序列扩频具有不错抗干扰的优势。比如信号扩频宽度为100倍,窄带干扰基本上不起作用,而宽带干扰的强度降低了100倍,如要保持原干扰强度,则需加大100倍总功率——当然这实质上是难以实现的。因信号接收需要扩频编码进行相关解扩处理才能得到,所以即使以同类型信号进行干扰,在不知道信号的扩频码的情况下,由于不同扩频编码之间的不同的相关性,干扰也不起作用。
直接序列扩频技术通过占用宽带频谱资源通信来改善了抗干扰能力,是否浪费了频段?其实正相反,扩频通信提高了原有频带的利用率。传统WiFi无线通讯是窄频通讯,即是将频谱分成数个使用信道,然后于每个通道内利用提高强度作法来传递信号。由于频带很窄,它很容易被其它频率相同之高功率窄频讯号所掩盖,就好像讲话时有重型卡车经过,因此同一频率只允许一个系统进行传输,若有第二个系统使用将造成共挤出现相互重迭干扰的状况。这样另一个系统须使用不同频率的信道。但由于功率强的缘故,不同频率相邻有时仍会产生干扰,因此为了不同信道避免相邻干扰,每个信道间会有类似防火通道功效的防护频段,即是闲置不用的频率区段来避免相邻干扰,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也等于是浪费了本就有限的频段资源。直接序列扩频就是要利用这些闲置的频段资源——因为扩展信号功率要低许多。
不过,直接序列扩频系统也存在与存在与其它DSSS系统相重迭的风险,最可能产生数据丢失。因此针对这个缺点,开发者们采用一些补救措施来弥补。
2、自动变换信道
如果面对高速路堵车,你会怎么做?不多人会选择在下一个高速出口出去另寻它路!而“改变信道”也是WiFi 抗干扰的另一个备案是! 网络监视就是这种类似措施。 一些WiFi设备的DSSS系统会引入一种轮询协议,当射频干扰增加、在一定数量的发送尝试失败或接收到错误数据封包以后,主设备可自动切换到另一个“干净”信道。但改变信道虽然是一种在特定频率上解决持续干扰的有效方法,但干扰更倾向于不断变化且时有时无,而且AP执行的改变信道操作需要将连接的客户端脱离并再次关联。这将引起语音和视频类应用的中断,并导致由于相邻AP为防止同信道干扰且变换信道而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因此,改变信道并不被认为是最适合用户的一种抗干扰方法,不过却往往成为一些无线设备吹嘘的本钱!
3、波束形成技术技术,给无线导路
其实任何无线抗干扰技术都是希望让数据流能准确传输到接收端,那么我们能不能直接将WiFi信号直接定向一名用户并监视该信号确保以最高吞吐率传输呢?答案是肯定的!波束形成(Beamforming)技术成为了WiFi最新的抗干扰技术。
天线发射或接收信号时所形成的诸如“笔形波束”、“扇形波束”等等并不是在空间中真实地存在,事实上是在不同的方向随着信号放大倍数的不同(倍数大时,我们称其为增益),形成了一个信号增益与方向的关系曲线。而波束成形技术就是一种通过控制阵列天线各个单元的相位和幅度以便形成在空间满足一定分布特性的波束,并且能够改变其扫描指向的技术——通过系统控制波束的形成和扫描,达到单元相位的改变,从而使波束的指向、形状和个数等很快地改变。通俗地说,波束成形技术就像是把散射的光线集成起来形成一条更加强大的“激光束”一样,这样可以使得无线局域网接入点更加“集中精力”,从而使得其可以被WiFi客户端更好地接收,提供更好更加连贯的吞吐量,并避免不必要的干扰。
不过,抗干扰技术仅是治标不治本的措施。就如同一条4车道的高速路,一旦遇到今年的十一黄金周疯堵的情况,任凭你车技有多高,“腾挪”的位置也是非常有困难的——2.4GHz频段无疑也是这种情况。因此另辟新的高速路打开新的通道势在必行。这时5.8GHz无线连接技术的出现给整个行业带来新的希望。
延伸阅读:功率越大,抗干扰越强?
相信不少朋友认为无线强度越大越好,其实这个观点是不对的。因为很多设备和AP都是在同一频段,所以功率很大的时候会有互相干扰的情况发生,如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针对室内无线产品的功率的规定是不得超过100毫瓦。一些无线设备在干扰严重时会自动降低功率,从而更好地利用有限的信道数量。这就好比一条路前面堵车的时候,交通警察往往会采用限速措施通过降低车流速度来交通疏导。这种方法虽然可以达到一定的抗干扰的目标,但是牺牲速率为代价来实现,并不是直接针对无线干扰问题的。
5GHz频段,能有效避免干扰吗?
相对于2.4GHz,更高的传输速度是5.8GHz的最大特征——即便802.11ac的入门级速度也可达到433Mbit/s,至少是现在802.11n速率的三倍。
不过,从技术上来看,5.8GHz也是采用直接序列扩频技术进行无线信号传播,在抗干扰技术方面基本继承了2.4GHz的插点。5.8GHz它之所以抗干扰性更强,是因为它是一个较纯净宽阔的无线传输频段——目前仅有部分高端无线路由器、高端数字无绳电话使用设备在不太拥挤或者说更“清洁”的5GHz频段上工作的,争用带宽的无线设备较少,因此速度也有保障。这就像一条刚刚开通8车道高速公路,车辆极少,你可以随心所欲地飙车。特别是在一个干净的环境下5.8GHz产品可以稳定在一个频段,无需频繁调频,从而也降低了设备的能耗。
因此,采用5GHz频段无线产品只能暂时避免干扰的问题。随着5.8GHz设备的增加,未来采用5GHz频段也面临2.4GHz“堵车”的困局,当然也许到那时新的抗干扰技术已经出现了!
延伸阅读:为什么飞机上要求不能用手机?
相信不少朋友坐飞机时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飞机起飞前被要求关掉手机!为什么这样呢?这都是无线干扰惹的祸!这还得从20年前说起。1991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出台规定,禁止乘客在飞机上使用手机,其中一条理由是:手机发射的无线电波,有可能干扰机载电子系统。在美国国家航空宇航局的“飞行安全报告系统”记录着这么一起事故:一架波音737在一次夜航着陆时,定位器突然发生了大幅度偏转,且没有任何提示……后来根据调查是客舱有手机或类似设备干扰了定位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有关条例中均是建议“所有移动电话”在飞机离地后应禁止使用,而没有排除“开启飞行模式(或者离线模式)的移动电话”,因此后者也不幸地被列入了禁止范围。各航空公司在执行时,往往会遵照这一规定而禁止所有手机,并且还会强调“包括开启飞行模式的手机”。这一情况可能由多种原因导致,其中显而易见的一点是“飞行模式”是智能手机才具有的功能,在条列制订后10年才出现的
‘贰’ 防止心理乱,向外界乱传输信息的办法,就是心里录制别人的声音,帮帮我!
这种问题我也遇到过,其实就是无关信息干扰,在学习工作与考试中最为常见!
解决方法:心中默念与宇宙元气沟通,任其意念与宇宙相连,把宇宙想象为你的本体,宇宙是你你是宇宙!
二、手书静字,一笔一划慢慢写,工工正正(不是工工整整)即工整正气以意念驱字,古代书法家之所以强悍就是字里面的意念!
三、任其想不去管它,自然就好(闲暇时可用),否则只会浪费时间!
四、重复第一点,在睡觉时,可保证第二天起床忘却无关信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记想记的东西!
以上四点,任尔择一而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叁’ 常见的信息传递信号干扰和损伤有哪些 怎么解决
纯属个人理解
现在常见的介质存储都是用二进制的形势,只需要两种状态就行了
包括波的传输,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一定的规律传播和接收
如果是光,不同频率,或者是某个时间段,先是亮,后是灭
‘肆’ 简述通常干扰抑制技术有哪些分别采用的方法是什么
LTE特有的OFDMA接入方式,使本小区内的用户信息承载在相互正交的不同载波上,因此所有的干扰来自于其他小区。对于小区中心的用户来说。其本身离基站的距离就比较近,而外小区的干扰信号距离又较远,则其信干噪比相对较大:但是对于小区边缘的用户,由于相邻小区占用同样载波资源的用户对其干扰比较大,加之本身距离基站较远,其信干噪比相对就较小,导致虽然小区整体的吞吐量较高,但是小区边缘的用户服务质量较差。吞吐量较低。因此,在LTE中,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非常重要。
2.1干扰随机化
对于0FDMA的接人方式,来自外小区的干扰数目有限,但干扰强度较大,干扰源的变化也比较快,不易估计,于是采用数学统计的方法来对干扰进行估计就成为一种比较简单可行的方法。干扰随机化不能降低干扰的能量,但能通过给干扰信号加扰的方式将干扰随机化为“白噪声”,从而抑制小区间干扰,因此又称为“干扰白化”。干扰随机化的方法主要包括小区专属加扰和小区专属交织。
a)小区专属加扰,即在信道编码后,对干扰信号随机加扰。如图l所示,对小区A和小区B,在信道编码和交织后,分别对其传输信号进行加扰。如果没有加扰,用户设备(UE)的解码器不能区分接收到的信号是来自本小区还是来自其他小区,它既可能对本小区的信号进行解码,也可能对其他小区的信号进行解码,使得性能降低。小区专属加扰可以通过不同的扰码对不同小区的信息进行区分,让UE只针对有用信息进行解码,以降低干扰。加扰并不影响带宽,但是可以提高性能。
b)小区专属交织,即在信道编码后,对传输信号进行不同方式的交织。如图2所示,对于小区A 和小区B,在信道编码后分别对其干扰信号进行交织。小区专属交织的模式可以由伪随机数的方法产生,可用的交织模式数(交织种子)是由交织长度决定的,不同的交织长度对应不同的交织模式编号, UE端通过检查交织模式的编号决定使用何种交织模式。在空间距离较远的小区间,交织种子可以复用,类似于蜂窝系统中的频分复用。对于干扰的随机化而言,小区专属交织和小区专属加扰可以达到相同的系统性能。
干扰随机化继续沿用 CDMA系统成熟的加扰技术,比较简单可行。但面对的问题是将干扰视为白噪声处理,可能会造成由于统计特性的不同而带来的测量误差。干扰删除技术可以显着改善小区边缘的系统性能,获得较高的频谱效率,但是对于带宽较小的业务(如VolP)则不太适用,在OFDMA系统中实现也比较复杂。后续对它的研究不多。干扰协调/避免则是目前研究的一项热门技术,其实现简单,可以应用于各种带宽的业务。并且对于干扰抑制有很好的效果,适合于OFDMA 这种特定的接人方式,但是在提高小区边缘用户性能的同时带来了小区整体吞吐量的损失。以上3种小区间的干扰抑制方法可以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以获得更高的系统增益。
‘伍’ 从”传播学”角度,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干扰的手段是什么
当时是防止所谓的“噪音”了
‘陆’ 怎样消除数字通信中的码间干扰,有哪些方法
为消除码间干扰,就必须使信息传输速率和系统带宽之间产生确定比例的约束关系,从而使系统的频带利用率也受到限制。
运用系统冲激响应过零点消除码间干扰的方法对几种常见的基带系统和部分响应系统进行分析,直接给出其消除码间干扰和获得最大频带利用率的方法,为实际的应用提供一种理论指导。
(6)避免信息传递干扰的方法有哪些扩展阅读:
数字通信用数字信号作为载体来传输消息,或用数字信号对载波进行数字调制后再传输的通信方式。可传输电报、数字数据等数字信号,也可传输经过数字化处理的语声和图像等模拟信号。
用数字形式传输消息或用数字形式对载波信号进行调制后再传输的通信方式。常规的电话和电视都属于模拟通信。电话和电视模拟信号经数字化后,再进行数字信号的调制和传输,便称为数字电话和数字电视。
以计算机为终端机的相互间的数据通信,因信号本身就是数字形式,而属于数字通信。卫星通信中采用时分或码分的多路通信也属于数字通信。
‘柒’ 教师在传播信息时应注意哪几方面的问题
教师在传递信息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传递的信息要有针对性。提供给学生的信息,应该是他们的确需要或对他们的确有用的信息。
2.传递的信息应是完备的。提供的信息,在数量和质量上,应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3.要注意信息的时效。许多信息,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即时的信息能有很高的价值,而过时的信息则很可能成为无效信息。一定要注意学生对各种信息需求的时间。
4.要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去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1)在课常教学时,可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行为的反应,去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2)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提出一些简短问题或插入简短的书面测验,以取得反馈信息;(3)在课后,通过检查学生的书面作业和考试考查,去取得反馈信息。教师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并据此去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或者改变教学媒体与方法,不断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5.要注意克服信息传递中的干扰。教育信息的传递是在一定的干扰下进行的。信息传递过程中都会发生一定的干扰。干扰是和信息传递同时发生的。因此,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始终要与干扰现象作斗争。克服干扰的方法,主要有重复传递、核对传递、多通道传递等。
‘捌’ 怎么避开信号干扰器
有两种避开信号干扰器的方法:
①降低天线高度,甚至可以挖坑将卫星天线置于地面以下
②设置微波屏蔽网,但要保证不要遮挡信号通道,另外屏蔽网的网孔直径要小于信号的四分之一波长。
手机信号干扰器主要针对各类考场、学校、加油站、教堂、法庭、图书馆、会议中心(室)、影剧院、医院、政府、金融、监狱、公安、军事重地等禁止使用手机的场所。屏蔽器在工作过程中以一定的速度从前向信道的低端频率向高端扫描。该扫描速度可以在手机接收报文信号中形成乱码干扰 ,使手机不能与基站建立联接。手机表现为搜索网络、无信号、无服务系统等现象。
‘玖’ 防止手机不被传递信息
在产品的设计中,“反馈”是很重要的一个交互特征,它是一种界面输出物,用以给用户正确的引导信息,帮助用户判断和决策。而反馈的形式也是多方面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正面的、负面的,都是在为用户传递信息。而没有反馈或反馈很差的交互,只会让用户产生失效和无助的负面体验。 在煤气中加入硫和笨,为的是通过臭味提供危险信号的反馈。地铁里的门在关闭前会发出滴滴的报警声,是用来告知乘客车门将要关闭的信息。这都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反馈。 今天要和大家讨论的是在手机产品中,用户在信息交互过程中所得到的反馈形式。 1.反馈的必要性 在用户与产品进行交互的过程中, 产品对于用户的每一次行为都要有清晰的、及时的提示和反馈,从而使用户获得操作行为结果的信息。 如果产品不提供任何信息反馈, 那么用户就无法确定自己操作行为的的结果,反馈机制是产品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它是用户前进道路的指向标。 2.反馈的形式 反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场景不同操作中要选择适合的反馈类型。而在手机产品中更要考虑操作区太小被手指遮挡住的情况,反馈一定要明显,并呈现在可视范围内。下面尝试对手机产品中的反馈形式做一些总结。 2.1 气球状通知 气球状通知是一个小型的弹出窗口,用于通知用户出现非关键性问题或控件处于某种特殊情况。 上图中的信息提示是用来解释指向菜单的功能,即该菜单项是做什么的,属于说明类的反馈提示,说明文字应简洁、实用,避免提供用户显而易见的信息,需要设定合理的显示时间。 上图的气球状通知是当选中某一项功能(或方式)时,界面显示该功能对应的简要说明,用来告知用户选中此项功能将要执行的操作是什么,此类反馈通知一般触发后显示3秒钟就自动消失了。此类的反馈通常不会太重要,因为很容易被用户忽略。 2.2 对话框 对话框是最常见的反馈和提示形式,它存在的价值在于要引起用户的高度重视。 上图中的反馈提示是当用户触发某一项操作且需要用户进行再次确定及选择时显示的对话框,此类反馈的方式一般用在较为重要的提示信息上,需要用户进一步操作。操作按钮要尽量突出,确定不会出现死循环和重复操作,提示文字要简练易懂,以减少对文字的阅读压力。 上图的反馈属于过渡类的反馈提示,是通知用户当前界面所处的一种特殊状态,告知用户可以做什么及产品正在做什么。 2.3 按钮/图标/链接的按下状态 按钮/图标/链接的按下、选中的反馈效果,在手机产品中一样不能缺少。 上图的例子中当用户按下按钮或图标时,该按钮背景会增加一个按下的指纹,图标背景会变成高光,这种实时的反馈让用户即时直观地看到操作被响应了。 2.4 声音 声音同样能为用户提供有用的听觉反馈,但是它不应是唯一的或主要的反馈方式。因为用户的使用场景可能会迫使他们关掉声音。尤其手机的使用环境复杂多样,在地铁、商场等嘈杂的环境,声音的反馈就很容易被忽略。同时,过多的声音反馈也会造成听觉上的噪音,所以声音的反馈不应是主要的反馈方式,并要允许用户关掉声音。 比如iPhone发送短信发送成功后的提示音,按下手机键盘上的按键时的提示音,新浪微博的信息拉取成功后的提示音,后台推送消息的提示音等等,都巧妙的运用了声音反馈。 2.5 振动 振动为触觉反馈的一种表现形式,让用户通过触觉来感知产品的反馈及回应。 当我们将手机由声音调到振动时,声音的反馈提示就变成了振动提示。比如当有电话打进来时、接收到新消息时、接通电源充电时的反馈提示都变成了振动。 而有些产品中也可以设置新消息振动提示,打开此开关后,有新消息送达时的提示也就变成了振动提示。 2.6 动画 顺滑的动画会给用户提供有意义的反馈,帮助用户直观地了解到操作的结果。 上图的例子都是通过一个显着的动画过程让用户知道操作是如何执行的,把衣服丢进购物车,把照片扔进垃圾箱等等,这些形象的拟物化的动画能够帮助用户清晰地感知到整个操作执行的全过程。 上图中的例子适用在那些会持续很多秒的长流程里,将等待过程采用动画的进度形式显示,展示已完成的进度,并在可能的时候提供解释信息,以减少用户的焦虑。 2.7 灯光 灯光的提示,在一些特殊环境中有特殊的应用,比如在黑暗的地方或者是用户视线不在手机屏幕上时,灯光的反馈提示就以它独特的闪烁方式引起用户的注意。 手机指示灯大多是用在提示电量不足,即当手机快没电的时候,指示灯会按照一定的频率闪烁红光。还有充电的时候,红色指示灯常亮,充满电之后变成绿色。 还有一些手机的灯光应用在提醒功能里,比如有新消息、未接来电的时候,屏幕会自动亮起提示用户。 3.反馈的内容 3.1 信息 反馈提示的信息应简洁、实用。避免不带格式的大段文本,避免提供用户显而易见的信息或只是重复屏幕上的文字。 上图中的例子可以看到用户完成操作后给出的清晰的提示信息,告知用户操作的结果。 3.2 警告 警告框用于向用户展示对使用程序有重要影响的信息。 警告框浮现在程序中央,覆盖在主程序之上。警告框的外观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它的到来是由于程序或设备的状态发生了重要变动,并不一定是由用户最近的操作导致。 上图中的警告是告知用户当前产品的状态,需要用户引起重视。警告框通常至少有一个按钮,用户点击后即可关闭窗口。警告框上也总会有标题,并展示额外的辅助信息。 3.3 错误 错误是提示用户操作出现了问题或异常,无法继续执行。 上图中的例子为输入的信息有误,界面给出了相应的错误提示,告知用户为什么操作被中断,以及出现了什么错误。错误信息要尽量准确、通俗易懂,有效的错误提示信息要解释发生的原因,并提供解决方案以使用户能够进行修复。 3.4 确认 确认是用于询问用户是否要继续某个操作,让用户进一步对所作的操作进行确定和执行,为用户提供可反悔的可撤销的退路。 上图中的例子是让用户对一些执行结果较危险或不可逆的操作进行二次选择和确认,用户防止用户误操作。 4.反馈的位置 4.1 状态栏 反馈的提示信息在状态栏,因为手机屏幕较小,可利用的空间有限,而放在状态栏则是一种很好的空间利用,但此位置不是很明显,建议只显示重要程度不高的信息提示,如好友消息提示,操作结果提示等次要信息。 4.2 导航栏 反馈的提示信息在导航栏,此类提示一般为连接状态的展示,临时将导航栏的内容代替为连接状态,表示当前产品正在努力连接网络拉取数据中。此位置适合显示临时的较重要的提示类信息。 4.3 内容区上方 反馈提示在内容区上方,导航栏下方,通常为拉取新内容,加载新信息的一种快捷方式,默认的提示信息是隐藏的,向下拉界面时才显示对应的提示信息,以引导用户进行操作。此位置的提示需要和内容进行紧密的关联结合。 4.4 屏幕中心 反馈信息在屏幕中心,通常为整体性的较重要的信息提示,需要引起用户重视的、系统的提示均可以显示在此位置。 4.5 菜单栏上方 反馈提示在菜单栏上方,此位置基本没有限制,可根据需要灵活使用,可以是产品的整体信息的提示,也可以是界面底部相关内容的提示。 4.6 菜单栏 反馈信息在菜单栏上,在此位置的显示提示信息的产品较少,因为通常菜单栏都会被菜单占满,不会有位置显示提示信息,可在一些菜单项较少的产品中进行应用。 4.7 跟随手势随机出现 反馈提示位置随机出现,根据手势或操作的位置临近出现,要注意尽量避免提示文字被遮挡。 5.反馈的时间 参考网页中的响应时间规律,一般而言,在0.1秒内显示反馈结果用户是可以接受的。1秒是用户保持不间断的思维流的限定时间,如果是超过了0.1秒而少于1秒内没有特别的信息反馈时,用户是会产生疑惑的。 对于长时间的延迟,用户会想在等待完成期间去处理其他事务。所以需要显示将要完成的时间(通常选择进度条或百分比来表示),不然会大大降低用户的期待值。 6.反馈的设计原则 为用户交互行为的各个阶段提供积极、即时的反馈予以响应。 要避免过度的反馈,以免给用户带来不必要的干扰。 能够及时看到效果,操作简单的成功型提示不需要反馈。 对提供的反馈要允许用户以最方便快捷的方式完成选择。 将状态分类(对/错/提/警等)并进行差异化设计。 不打断用户的意识流,给出的反馈提示要避免遮挡用户可能会去查看或者操作的对象。 7.总结 反馈需要引起用户注意,快速明确地传递操作的结果,不让用户产生迷惑,尤其在手机的操作中,产品需要即时响应用户的手势动作,手势操作虽快速轻便,但没有鼠标按下时嗒嗒声的安全感,也十分受限于设备屏幕的灵敏度,所以即时的、有效的操作反馈是非常重要的。 总结划分的如有不当,还请大家一起来斧正。 文章来源:网络MUX
‘拾’ 信息安全防护方法有哪些
1、物理环境安全:门禁措施、区域视频监控、电子计算机房的防火、防水、防雷、防静电等措施。
2、身份鉴别:双因子身份认证、基于数字证书的身份鉴别、基于生理特征的身份鉴别等。
3、访问控制:物理层面的访问控制、网络访问控制(如,网络接入控制NAC)、应用访问控制、数据访问控制。
4、审计:物理层面(如,门禁、视频监控审计)审计、网络审计(如,网络审计系统,sniffer)、应用审计(应用开发过程中实现)、桌面审计(对主机中文件、对系统设备的修改、删除、配置等操作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