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样读懂文言文
首先你要有阅读材料。
其次你要有工具书。
推荐《古文观止》,经典古文教材。选那种注释多而全的。书中所选大多文字晓畅,容易理解,句法规范,能让你看清古人如何遣词造句。
再者就是《聊斋志异》,趣味性强,作者文笔也很不错。
工具书请用王力先生的辞典。
时间顺序上来说,请从后往前倒着读。清代时间上和语言发展上都与我们最接近,好懂。
不要一上来就汉代大赋,妥妥被秒。
光读古文没劲儿的话可以配上古诗。
总之多读就是了,不要不求甚解。
最快的方法就是借几本初高中的语文书,看里面的古文,一定要小朋友用过有详细注释的,然后背几篇,记住里面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常见字的意思以及特殊句式和语法。这样基本上只要不是太难的古文大意基本能看懂了。自己平时看古文,不是考试也不是搞研究没必要每个字都吃透。
然后,多找几本书看看。从简单的开始,可以选择古文观止,里面有二吴比较详细的注释。然后根据自己的爱好慢慢进阶。找XX注疏,XX笺疏版本感觉比直接看带白话翻译的要好一点,有白话就直接去看白话了。
② 如何读懂文言文
要给文言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弄通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
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
2.借古代文化常识断句
要给文言断句,常常需借助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历
史、官职、科举、姓名等。如为下面一段文言断句: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日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
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用臣计而时中臣
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史记·留侯世家》)
这段文言中,涉及古代文化常识有历法、地理、历史、官职、姓名等,
如能借助这些常识来断句,当自得其便了。
3.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断句
文言中常有对偶句、互文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
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4.根据前后相承关系断句
文言文多写得紧凑严密,行文中多使用前后相承句。如《师说》中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的“师”与“师”就是
前后相承的,这之间就可断句。
5.根据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关系断句
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定
有帮助。如《谋攻》的最后一段:“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
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这显然是
总说分承的写法了。再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
父曰孤比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显然是分说总承的写法了。
6.根据韵文的特点断句
有的文言文是韵文,韵文有一定的用韵规律。按照这个规律去断句,常
常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7.借助对话的标志断句
文言对话常用“日”、“云”等字,根据这些有标志的词去断句,也能
收到好的效果。
8.根据反复结构断句
文言文中常有些反复的句子结构,根据这个特点去断句,也能收到事半
功倍的效果。如《扁鹊见蔡桓公》、《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文章就有很多反
复句。
9.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文言行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如句首就常用如下语气助词:
夫、盖、盍、若夫、嗟夫等,句末常用如下语气助词:者、也、矣、乎、哉、
耶、耳、而已、欤(与)等,借助这些文言虚词,就可帮助断句。
10.借助误法结构断句
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科”、
“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
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③ 想看懂文言文,有没有速成的办法他们有没有技巧
(一)先近后远。先秦的古文大多难懂,但明清的古文则相对好读,因此可以按历史顺序倒着读,即先读《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之类的短篇小说、笔记体清代古文,其次读明代、元代、宋代、唐代,直到先秦的古文,如此可收先易后难之效。《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推荐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版本。
(二)先短后长。先从短诗歌、短文入手,再过渡到中等篇幅的作品,直至大部头着作。
(三)听读结合。在读的过程中,可以从网上下载有关古文、诗歌的朗读版(最好是配有古乐、古曲的,在喜马拉雅网站上有很多,有些还是全本着作),边听边读,感受中国古诗文的音律之美,对重要篇章达到能背诵,为彻底掌握名篇佳句打下坚实基础。
④ 你有哪些读懂文言文的技巧给大家说一下
我们知道,近年来高考所选考的文言文的体裁大多是人物传记,那怎么才能轻易读懂呢,我来说一下吧,总观总览。上下贯通。也就是从整体上看,从整体上思考,善于联系上下旬思考。读文章最怕断章取义,读文言文也不例外。只有从整体上去看,从整体上去思考,联系上下旬思考,才能把握文中句子的具体意思,如果单独地,孤立地看某一词、某一句,是很难看懂的。你必须联系其前后文意,把这句置于全文中来推敲,来思考,才能把握它的准确意思。任何一段文言文,如果单独地、孤立地去看其某一句话,都是难以读懂的。总观总览,上下贯通,这一点适合于读所有体裁的文言文段。
⑤ 快速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技巧
一、先看问题,联系问题阅读文章
文言文的第4问虽然也是选择题,但这一问往往是对全文内容的分析、理解、概括等,虽然其中有一个错误项在里面,但我们姑且把它当作正确项去看。提前看提问,对于理解原文,读懂原文,是很有帮助的。
二、通读全文,整体思考
也就是从整体上看,从整体上思考,善于联系上下旬思考。读文章最怕断章取义,读文言文也不例外。只有从整体上去看,从整体上去思考,联系上下旬思考,才能把握文中句子的具体意思,如果单独地,孤立地看某一词、某一句,是很难看懂的。总观总览,上下贯通,这一点适合于读所有体裁(包括人物传记、游记、散文、论说文、序、跋、书信等等体裁)的文言文段。
三、懂得必要的古文化常识
古文化常识包括以下八大类。一是姓名和称谓,如人称姓名、谦称、敬称、贱称、名、字、号、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年龄称谓、作品命名等。二是官职和科举。三是地理常识,如地区名、政区名、山川关隘名等等。四是宗法礼俗,如宗法、礼俗、尊卑、忌讳、避讳等等。五是服饰器物。六是历法刑法,如纪年法、纪月法、纪日法、纪时法等等。七是古代音乐,如八音、五音、六律、雅乐、俗乐、经首、六幺、霓裳、桑林、无射、乐师、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等等。八是古籍注释体例,如传、注、笺、疏、诠训等等。
四、理清人物关系
一篇文言文,虽然是写一个主要人物,但也会或多或少地与其他次要人物发生联系,搞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理清头绪,也是读懂文言文的必不可少的一环。试想一下,假如你连这句话是谁说的,这句话说到哪里为止都不知道,你还怎么理解文意呢?理解不出文意,你还怎么能准确答题呢?我们读文言文,心里一定要有人物关系的概念,一定要首先明白,某句话是谁说的,某个动作、事情是谁所为,才能确解文意,否则,你会眉毛胡子一把抓,毫无头绪感。
五、掌握一些特定的文言实词惯用义
解文言文掌握大量的实词不错,掌握大量的虚词也不错。但有时候一定要突出地掌握一些文言实词惯用义,因为这些文言实词惯用义使用频繁,能够显示前后转换钩联等等。如官员官职的转换调动升降、时间长短过度、与帝王关联的动作等等情况。
官员官职的转换调动升降方面,如“除”字,这个字使用非常频繁,这个字置于官职的前后,就一定是“授予官职”的意思,切莫理解反了,认为是“撤职”,那就会错解文意。此外,如“擢”(提拔)、“迁”(调任)、“知”(任、做)、“谪”(贬官)、“拜”(任命)、“改”(改任)、“有司”(有关官员)、“掾”(官吏)、“致仕”(辞官)、“乞骸骨”(请求不做官,回家养老,有如我们现在的“退休”一说)等等。
时间过度长短方面,如“寻”字,是“不久或刚刚”的意思,这个字也使用率高,一定要掌握。此外,如“须臾”(一会儿)、“既儿”(会儿、不久)、“旋”(很快)、“倾”(会儿)等等。
与帝王关联的动作方面,如“诏”字,一定是指皇上或朝廷的命令、指示、诏书、文告等意思,总之,是与皇上有关的,读文言文,见此字,就要明白此意。此外,还有如“敕”(特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辟”(君主或征召)、“策”(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的文书)、“宸”(帝王住的地方,宫殿)、“觐”(朝见帝王)、“冕”(帝王的礼帽)、“禅”(古代帝王祭地的一种迷信活动)、“玺”(皇帝的印)、“御”(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幸”(皇帝驾临)等等。一读到这些词,你心中就要有个大概意思。
六、懂得补、删、抄、换、调、并、扩、通
所谓“补”就是“补充”。因为文言文有如诗歌一般,是非常凝练的一种文体,解读或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把那些省略的成分给补出来,才通顺,否则是非常别扭的不通的。
所谓“删”,就是“删去”。文言文里什么东西要删去呢?当然是那些没有实际意思的文言虚词。比如发语词“夫”,一般就不翻译,可删去不管。再如一些表示语气的结尾虚词“之、夫、者、也、与、焉、哉”等等,翻译时都可以删去。
所谓“抄”,就是“照抄、照录”。文言文里有很多内容是可以“照抄、照录”的。具体说来,人名、地名、官名、爵名、年月日、谥号、雅号、庙号等等,都完全可以照录不译。
所谓“换”,就是“变换”。是把古今义有变化的,一律变换为现代汉语的词、句。
所谓“并”,就是“合并”。对于一些铺陈和互文的句子,都可以进行合并,就像数学里的合并同类项一样。
所谓“调”,就是“调整”。就是对于特殊句式或倒装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句式。文言文里有很多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这些都属于特殊句式或倒装句式,都需要进行调整。
所谓“扩”,就是“扩大、扩充”。就是对于精约的词句进行扩充。
所谓“通”,就是“贯通”。当然就是把一些意思不太连贯的词语、句子进行连通,使之意思顺畅。把一些意思不太连贯的词语、句子进行连通,使之意思顺畅。把一些意思不太连贯的词语、句子进行连通,使之意思顺畅。把一些意思不太连贯的词语、句子进行连通,使之意思顺畅。
⑥ 如何读懂文言文
要想读懂文言文,做到以下两大点就够了。
一:首先观其特征
1.注重典故,例如: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也就文言与古诗里说常说的亡国之痛。出自《诗经·王风》,其中有一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被人熟知。
鸿雁、雁书、雁足、鱼雁:代表书信、音讯。因为古代交通不发达,只能鸿雁传书,或是让鱼儿传信(后者显然不靠谱)。慢慢这些就变成了书信的意象。
2.骈骊对仗,骈:并列,对偶;俪:成双,成对。指多用四字、六字句对偶排比的骈体文。比如初中的《与朱元思书》。
3.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这便不多讲,很多的!
二:然后翻译文言,做到的就是三个字:信达雅。
信就是翻译准不准。
达就是指不拘泥原文格式,翻译通顺明白;
雅就是翻译得体,既古雅,又优雅。
做到这些,阅读文言文就没问题了!
⑦ 怎样才能学好古文
学习古文需要从字词和句式方面入手。
1、多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培养语感,朗读时要注意正确的停顿。
2、弄清楚一些基本的文言句式的含义。如判断句:“……者,……也”。
再如省略句:主语省略、位于省略、宾语省略……
3、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如实词“爱”、“安”、“被”、“本”、“倍”、“本”、“鄙”……我上高中时有120个文言实词,掌握这些,就没什么难的了。当然,还有18个文言虚词:而、乎、乃、其、因、且、若、所、为、焉、也、以、于、与、则、者、之。
4、正确调整倒装句的语序。注意词类活用。
5、名篇、名句熟练背诵。
古文的种类:
早期的古文多用于统治阶层占卜、祭祀、发布诰文等。
西汉时期,开始用纸代替竹简。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古文主要是指《易经》、《论语》、《春秋》、《尚书》、 《周礼》、《吕氏春秋》、《孝经》等等古书上的文字,是比较早的笔书文字。
孔氏古文称后者为史籀大篆。鲁恭王(公元前155~前129)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
魏正始(240~248)三体石经中,首列古文,只刻成《尚书》《春秋》。
⑧ 怎样轻松的学好文言文
《文言文》网络网盘免费在线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l_OB197XHyWvOQB7_8bA
门课能帮你,把别人最怕的文言文,变成你的优势。
⑨ 如何看懂文言文
理解文言文要从细处用力,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和表达方式:
1、积累实词,掌握不同语境的不同含义:
文言文中的大部分实词都有多义性,在不同语境下具有不同含义。首先要掌握词语的常用含义,再针对特殊语境下的特殊含义,进行强化记忆和理解。例如于字就有很多意思,表被动、在、由于、语气助词等。文言实词的学习,还要注意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的掌握:文言文中通假字比较多,要着重加强常见通假字的识记理解,比如《论语》学而第一篇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字就通“悦”字。“走”字古意是跑等等,既要看到古今词义的联系,也要看到差异,以便正确理解。
2、分清虚词,掌握词性和具体意义:
虚词主要关注两方面,一是在文段中的意义,二是在具体句子中的词性和作用。有些虚词是实词转化而来的,可以结合实词的学习,做到融会贯通。同一个虚词在不同的语句、不同的位置,就会有不同的含义。比如常见的“乎”字,最常见的用法是语气词,表示疑问,意为“吗”,比如“若毒之乎”(《捕蛇者说》);有时表示反问,比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有时表示揣测,“莫如已吾所长攻敌所短……或能免乎”(《冯婉贞》);有时是介词,相当于“于”字,比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有时仅表示停顿,无实意,比如“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前赤壁赋》)。所以,一个常见的虚词就有很多不同的含义,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辨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