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是怎么军训的
无论是经过哪一种途径征募来的士兵,都必须要经过训练才能完成普通老百姓到职业杀人机器的转变。
西周时士以上的贵族必须掌握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前四艺都和军事训练有关。
“礼”主要是“五礼”,其中就有“兵礼”,是战场纪律和交战规则。“乐”既包括“师出以律”(战时为调整士兵步伐的军乐),也包括“武舞”,是手持干(盾牌)戚(战斧)的舞蹈,实际上是练习步战格斗。“射”就是射箭,这是最主要的军事训练项目。除了平时勤学苦练外,朝廷以及各诸侯国还要经常性的组织比赛。据说这种比赛每年举行几次,最重要的是“大射”,就是在宫殿前举行的全国性比赛。在诸侯朝见周王,以及周王设宴招待诸侯时,也要举行“宾射”、“燕射”来助兴。平民“国人”也要进行射箭比赛,称之为“乡射”,每年在春、秋两季各举行一次。
“御”是驾驭战车,当时战车要靠四匹马拉动,而马的挽具还不很合理,驭手全凭马缰控制马匹,使四匹马步调一致要有相当的技巧。尤其是战车很高(车轮直径一般在1.4米),车厢又短,转弯时很容易翻车。这些都必须要经过长期的练习。另外还要练习从飞驰的战车上迅速地跳下跳上,以适应车上、车下作战。
西周时朝廷每年还要进行军事演习性质的大规模围猎活动,据说每年的仲春季节注重于战斗队形的演练,以及步兵的队列训练,包括“坐作、进退、疾徐、疏数”;每年的仲夏季节演练野战宿营、夜间的警戒;每年的仲冬季节大规模围猎“大阅”,完全按照作战的要求集结军队,按时出动,以旗号金鼓指挥,实施冲锋、包围、追击等活动,并按战斗队形围猎。
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训练普及到全体平民士兵,而训练的主要内容也是射箭。春秋时吴王阖庐在与越国的战争中受伤身死,太子夫差继承王位后,“以伯瓠为太宰,习战射”,二年后伐越,大获全胜。《韩非子》称,战国初年李悝为魏文侯的“上地之守”,为了当地百姓“善射”,下令凡是疑难诉讼案件无法解决的,就由双方当事人比赛射箭,“中之者胜,不中者负”。于是百姓“皆疾习射,日夜不休”。后来与秦国作战,因士兵善射而获胜。更着名的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为了便于骑马和射箭,连服装也都要改革。后来赵国名将李牧,长期守卫赵国北部边境,为战胜前来袭扰的匈奴,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督促士兵练习射箭骑马,使匈奴不敢来犯。
除了要求练习掌握射箭技能外,当时的军事训练内容还包括严格的队列操练,以养成士兵对于军队纪律的习惯性的机械式的服从本能,以及在近战格斗能够保持队列,赴汤蹈火,不敢犹豫。如孙武向吴国国君演示兵法,让宫女们进行队列训练,将不听指挥的宫女斩首示众,于是号令一下,队列整齐划一。士兵还要练习跑步、投石。秦国大将王翦率领60万大军进攻楚国,反客为主,坚垒深沟,不与楚军交战,每日巡行营垒,慰问将士,和士兵一起吃饭。一段时间后,王翦听说士兵都自觉以“投石超距”为游戏。于是王翦认为“士卒可用矣”,一举出击,打败楚军,降服楚国。
西汉时军队仍然着重于射箭训练。从居延发现的汉代竹简中可以发现,当时规定每年要对边防军队的下级军官“候长”等进行射箭考核,12箭中至少要有6箭中靶才算合格,中6箭以上者,可以“赐劳”15日(算作完成15个标准的训练日),可缩短服役期或给予其他的奖赏。此外还着重骑兵的骑术训练。西汉时在步兵中又推广“蹴鞠”作为军事训练辅助项目。蹴鞠是古代的足球,具体的规则现在已经难以考证,据说在战国时齐国、楚国已很流行。西汉军队推广这项运动,卫青、霍去病等将领领兵出塞,即使在荒漠地区扎营,也仍然要开辟球场。这是为了锻炼士兵的体力和身体灵活性,当时都将这项运动视为“兵技巧”。此外还开展角抵(摔跤)、徒手搏斗等训练。
据《旧唐书》记载,唐代府兵的日常训练主要有“习射”和“唱大角歌”。前者就是指练习射箭,后者是指每年冬天由本地折冲都尉指挥,以大角为号进行队列演练。职业兵射箭技艺要求比较高,比如对于羽林飞骑士兵,要求能够开“伏远弩”,射远300步远,4发2中;“臂张弩”射远230步,4发2中;“角弓弩”射远200步,4发3中;“单弓弩”射远160步,4发2中。
宋代建立起的雇佣职业军队,在禁军编制中专门设置“教头”的职务,专职训练士兵的战斗技能,但是士兵最基本的训练还是射箭。宋朝人华岳说,36种兵器首推弓箭,而18般武艺射箭为第一。按照宋代的制度,一般的弓箭手用的弓为1石2斗的拉力(约120斤左右),在有效射程60步(约90米)距离上,发射12支箭能中6支才算是合格。对于军队训练水平的考核也主要看士兵开弓的力度和射靶成绩。《武经总要》认为军教习射箭,首先是要求能射准,其次才是能射远。禁军士兵平时训练80%的内容是练习弓弩,其次才是枪、牌格斗。
两宋的军队训练水平总的来说比较低。明代建国后建立的世兵制军队,由于军户的大部分时间需要种田养家,训练程度也不是很高。明中期组建起雇佣性质的职业军队后,一些将领开展精兵训练,收到很好的效果。其中最为着名的就是戚继光组建的“戚家军”。后来戚继光将他的训练方法编成书籍《练兵实纪》,对于以后的军队训练产生重大影响。《练兵实纪》主张军队采用精兵主义,要求士兵在军事训练中“练胆气”、“练耳目”、“练手足”、“练营阵”。针对当时火器已成为军队的主要武器,而火器发射速度慢、需要格斗兵器保护的特点,大力训练士兵发射火器的速度与精度,强调士兵对于格斗兵器的掌握,还要求士兵练足力,能够一口气跑一里路而不气喘。规定将士兵训练成绩列为九个等级,严格按等进行赏罚。而且强调训练要实用,如对于弓箭手的要求是射程不必太远(平时练习80步的靶子),着重练习射箭的准确性和贯穿力。这一套军队训练方法后来被清朝军队继承,尤其是晚清的湘、淮军,训练方法及制度都是从《练兵实纪》发展出来的。
㈡ 现代部队都有体能军事训练,古代军营里有类似现代的体能军事训练吗
说到军训每一个军训过的人的感触都应该颇深,三伏天,大太阳,一群黑的发亮的人群站在阳光最充足的地方,充分的享受着,明媚的阳光对你的爱抚,还有一群穿着凉拖拿着风扇,吃着西瓜的闲人在一边评头论足,这才是普通人的军训,但是真正的军队的军训要比这严酷的多,只是通过一些从电视上,或者是手机里透出的几个片段,我们就可以看出我们现在中国的军训的严谨。
雇佣兵军队,特点是士兵由将领私人掌控,兵为将有,也就是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某某将领带领的某家军。这样的军队主要由少量精锐亲兵和大量缺乏训练的农民兵组成,战斗力主要依靠将领的亲兵,强调个人武勇,缺乏配合。而且当时他们练军是由一套自己的练军体系的,还有就是那时候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己方将领勇猛,敌方也是这样,己方军队能力这样,敌方军队能力也差不太多,军中还有直接练习搏击之术,还有射箭,刀,剑的使用等也都会练习。
㈢ 古代如何训练新兵
1.队列(阵法);
2.格斗(徒手及持械)及摔跤;
3.弓箭(包括弩);
4.举重(一般是耍石锁);
5.马术(骑兵);
6.如是外军,还有投掷标枪。
在冷兵器战争时代,格斗术是各国军队训练的项目之一。然而与一般人的印象不一样,其实即便在冷兵器战争时代,功夫也不是最重要的一项训练。以当年的高考制度为例,武举人的考试主要科目是骑射和兵法对策,而不是评书中的单挑决定名次。比如明代的武乡试为例,该考试分三场,初场试马上箭,第二场试步下箭,第三场试策一道。武乡试除试马射、步射外,另试技勇:开弓、舞刀(所谓舞刀是规定舞刀成花,而不是拿着刀对砍看谁厉害)、掇石(就是举重)。通过考试的就被称为“武举人”。由此可见,即便在古代,格斗术都不是军队最重要的科目。古代的主战兵器并不是刀枪剑戟,而是弓弩和战马。由于骑兵的速度和冲击力不是任何步兵分队能比的,所以古代军队最重视的就是骑射。
更重要的是,即便在步兵方队里边,格斗能力也不是最关键的。以古罗马的长枪方阵为例,作战的根本就是整个方队队形整齐划一,步兵手中的长枪组成一道无坚不摧的枪林,一起向前推进。作为一名步兵,最关键的功能就是跟着大家一起走一起刺杀,即便死也要保持方队的队形整齐。一个方阵一旦被骑兵冲散,那么步兵的下场就是被马上的骑士像砍冬瓜一样砍成两节。面对刀枪如林、人挤人的战场,你就算武功天下第一也没有发挥的空间。所以在古代如果你武功高强也许有助于晋升,但对于整个军队而言,格斗术不是很重要的东西。
㈣ 以前的军营是如何训练士兵的
要说古代军营的训练方式,那时有很多种的,但是大多数是根据当时的武器装备,战法战术来操练,但是具体是怎么操练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这些练兵方式其实和现在的练兵是很相近的,都是根据当代的作战要求而制定的,在古代是冷兵器作战,而冷兵器,最重要的就是力量,单兵了巨大的力量,士兵才能极大的提高存活率。而集团性作战主要看的是作战阵型,因为古代作战是两个阵型的对撞,就看谁的士兵力气大,谁的阵法高。
以上就是古代人的练兵方法。
㈤ 请问古代的人是怎样练兵的
春秋时期一般是借围猎形式演兵。后至战国,除了日常训练,定期考核、战前战后阅兵等手段不断提高士兵的战斗技能外,还利用军中小游戏锻炼士兵。 战国士兵来源基本是农民,都是利用冬季农闲时候集中军训。
军官的培养,侧重点在于兵法的掌握上。学习 《孙子兵法》《军志》等兵书,《孙子兵法》其中《逢门射法》、《望远连弩射法具》等,是专教武技的教材,可看作战国时军事训练教材。战国人言兵,注重经验,强调史为今用,由于这种实用主义的影响,当时将领对下层的军事训练,是十分关注的。
提起古代打仗,当然不是那种将领一声令下,士兵们便嗷嗷厮杀。古代打仗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蛮荒时期、礼乐时期、战争时期。
蛮荒时期就是互殴,没有什么规则,处于一种落后的状态。礼乐时期的战争有意思,更注重于仪式,先写一封公开信,大体意思就是代表月亮消灭你之类的。然后约好时间地点,先摆兵布阵,然后敲敲鼓,打一会就点到为止伤亡很小。
战争时期,打仗就变成了真正的战争了,战争开始注重战术和阵法,军队也有了严明的纪律性。很多人认为所谓的阵法战术都是假的,打仗嘛,不就是你一拳我一脚,拼个你死我活。打仗讲究的是战略战术,战斗中每个士兵都各司其职。
有人负责攻击有人负责防御,靠的就是团结的力量,一两根长矛捅你你能格挡开,那么七八根十几根呢?这时候就要看配合了。千万不要小看古代人的智慧,许多现代战争中的战术都是模仿古人。
即使这种作战,伤亡率也是很低的,绝大部分伤亡发生在溃散途中,当战争局势不好,士兵失去战意,就会“兵败如山倒”,发生踩踏、自相残杀的事情才是最致命的,这时候的伤亡才是毁灭性的。
古代兵制:
在西周、春秋以前,是寓兵于农的。所谓寓兵于农,就是以农器为兵器。古代兵器是铜做的,农器也是铜做的。兵器都藏在公家,临战才发给,即所谓授甲、授兵。
兵器只能供给正式军队用,乡下保卫团一类的兵,是不能给与的。但是,当敌人打过来时,又不能随便拿着个农器就自卫,所以《六韬》中说,教民将某种农器当某种兵器。
到战国时期,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对抗的加剧,开始出现了全民皆兵制。春秋时,各国用兵,最多不过数万。至战国时,却阬降斩级,动以万计。根据《左传·成公二年》记载,齐顷公鞍战败北逃回去的时候的情形可知,其时正式的军队虽败于外,各地方守御之兵仍在。
㈥ 古人如何练兵
古代练兵主要是些战斗技法和阵法!技法不外乎那些,枪,刀,弓箭!阵法则有很多,文明的十大古阵!我对古阵到研究过一些,知道一字长蛇阵如何摆与破,八门金锁的缘由,如何摆破!其余还差点!
当然古代练兵是非常辛苦的,在某些时代是兵农合一,打仗时要去练兵冲锋沙场,和平时期还要下地干活!不象现在,当兵只要把训练抓好就行,没有后顾之忧,古代时刻要操心自己的粮食问题!
㈦ 古代军队还有练武的如何训练的每天都做什么
在古代的军事生活和用兵方略给一些诗人带来了无限的灵感,比如陆游 辛弃疾 等等,对于经历过战斗的士兵来说,这也是意见可以吹一辈子的事吧,毕竟现在是和平年代,早已不闻金鼓之声。那么古代士兵在军营中为了变得更强都有哪些训练计划呢?为什么我们的士兵与国外一些国家相比,古代士兵更注重耐力训练而不是像西方那些国家力量训练?为了保证军中战斗人员的强大的战斗力和体力,对战士们的必须要千锤百炼,非常重要的。古代将军对士兵的每天训练的科目中,它可以一共大致分成了三个部分,身体的抗击打训练和队列编队。这三个主要的训练部分为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士兵的身体素质做出了重大贡献。
而且为什么我们要比在国外的士兵训练更注重耐力训练?
实际上,以下三个原因可以清楚地解释。
1.缺乏用于力量训练的科学训练方法
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之间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训练结果的差异。一种强调强度的提高,另一种强调耐力的提高。如果要进行肌肉力量训练,科学的训练方法必不可少,因为每个人的肌肉承受的能力各不相同,所以由于他们的特殊训练方法,还需要补充相应的蛋白质和营养素,这对于辛苦的生活来说是困难的古代军营。
而且,在古代,很少有诸如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之类的说法,陆军的训练方法是从上一代继承而来的,并结合现代武器的发展或作战需求进行实践。而且,古人知识不足,缺乏科学实践,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因此缺乏对力量训练的要求。
而且为什么我们要比在国外的士兵训练更注重耐力训练?
2.在古代战争中对耐力有很大的需求
在古代战场上,战斗时间是无法保证的因素,范围从数小时到数年不等,尽管事实上两军之间的战斗时间可能不长,但重点是早期训练和准备,此时的士兵非常辛苦,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冷武器时代,战斗武器的战斗力普遍不高。这时,长期作战是不可避免的。
耐力训练的好处是增强士兵的体质,提高士兵的抗疲劳能力,并防止过度疲劳。由此可见,在古代战场上,对士兵耐力的需求更大。
3.受不同军事制度的影响
在过去的朝代,由于时代的不同,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军事体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总是有农民和士兵在闲暇时间作为士兵,而农民在忙碌时则由农民组成。
这种军事系统有两个缺点。
首先,培训是间歇性的。它仅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当您是士兵时)。培训是时间有效的,不利于巩固培训结果。其次,招募制度主要招募难民,弱小士兵,士兵的素质无法得到保证。
关于力量的训练的同时也等于是在进行了耐力的训练。此时,即使是耐力的训练效果也需要一段时间的训练,更不用说力量训练了。
㈧ 古代都是怎么练兵打仗的
1.古代练兵
春秋时期一般是借围猎形式演兵。后至战国,除了日常训练,定期考核、战前战后阅兵等手段不断提高士兵的战斗技能外,还利用军中小游戏锻炼士兵。战国士兵来源基本是农民,都是利用冬季农闲时候集中军训。
军官的培养,侧重点在于兵法的掌握上。学习《孙子兵法》《军志》等兵书,《孙子兵法》其中《逢门射法》、《望远连弩射法具》等,是专教武技的教材,可看作战国时军事训练教材。战国人言兵,注重经验,强调史为今用,由于这种实用主义的影响,当时将领对下层的军事训练,是十分关注的。
2.古代打仗
提起古代打仗,当然不是那种将领一声令下,士兵们便嗷嗷厮杀。古代打仗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蛮荒时期、礼乐时期、战争时期。蛮荒时期就是互殴,没有什么规则,处于一种落后的状态。礼乐时期的战争有意思,更注重于仪式,先写一封公开信,大体意思就是代表月亮消灭你之类的。然后约好时间地点,先摆兵布阵,然后敲敲鼓,打一会就点到为止伤亡很小。
战争时期,打仗就变成了真正的战争了,战争开始注重战术和阵法,军队也有了严明的纪律性。很多人认为所谓的阵法战术都是假的,打仗嘛,不就是你一拳我一脚,拼个你死我活。打仗讲究的是战略战术,战斗中每个士兵都各司其职,有人负责攻击有人负责防御,靠的就是团结的力量,一两根长矛捅你你能格挡开,那么七八根十几根呢?这时候就要看配合了。千万不要小看古代人的智慧,许多现代战争中的战术都是模仿古人。
即使这种作战,伤亡率也是很低的,绝大部分伤亡发生在哪里呢?答案是溃散途中,当战争局势不好,士兵失去战意,就会“兵败如山倒”,发生踩踏、自相残杀的事情才是最致命的,这时候的伤亡才是毁灭性的。
这就是真实的古代练兵打仗了,这是你想象中的样子吗?
欢迎留言分享。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㈨ 为什么穿越小说都认为现代的练兵方法好古代的精兵都有独特的练兵方法和适合的兵种现代热武器的方法有用
现代人对古人不了解而已,不仅练兵,他们更喜欢加个政委,加强军纪就是三大注意八项注意,完全不知道曹操马踏稻田还要假惺惺地以发代首的故事。
㈩ 中国古代是怎样练兵的
1、号令,不服者,杀
2、阵法、不同兵种的变阵
3、实战操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