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藻类植物的生殖方式是什么
藻类植物大多通过细胞分裂或有性繁殖进行繁殖。
1、藻类植物的定义:
藻类植物(thallophytes)又称原植体植物,是一种具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光能自养型生活的无根茎叶分化、无维管束、无胚的叶状体植物,主要分为浮游藻类、飘浮藻类、底栖藻类三类。
2、藻类植物的生长繁殖:
藻类植物的生殖有营养体生殖、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营养体生殖方法很多,有特殊的营养枝,如黑顶藻的繁殖枝,掉地后则独立生长为新的个体;有依靠假根的繁殖方式,如海扇藻;也有依靠盘状幼体以度夏或度冬。
无性生殖主要依靠游孢子,这些一般具有1~4根鞭毛,叶绿体和眼点,没有细胞壁,有自由游动的能力;缺少鞭毛因而没有游动能力的孢子也不少,如蓝藻门的内孢子,红藻门的四分孢子,绿藻门的厚壁孢子等。有性生殖依靠配子,可以是同配或异配。
拓展资料:
藻类是原生生物界一类真核生物(有些也为原核生物,如蓝藻门的藻类)。主要水生,无维管束,能进行光合作用。体型大小各异,小至长1微米的单细胞的鞭毛藻,大至长达60公尺的大型褐藻。一些权威专家继续将藻类归入植物或植物样生物,但藻类没有真正的根、茎、叶,也没有维管束。这点与苔藓植物(bryophyte)相同。
藻类的概念古今不同。中国古书上说:"薻,水草也,或作藻"。可见在中国古代所说的藻类是对水生植物的总称。在中国现代的植物学中,仍然将一些水生高等植物的名称中贯以"藻"字(如金鱼藻、黑藻、茨藻、狐尾藻等),也可能来源于此。与此相反,人们往往将一些水中或潮湿的地面和墙壁上个体较小,粘滑的绿色植物统称为青苔,实际上这也不是现在所说的苔类,而主要是藻类。藻类植物并不是一个纯一的类群,各分类系统对它的分门也不尽一致,一般分为蓝藻门、眼虫藻门、金藻门、甲藻门、绿藻门、褐藻门、红藻门等。
⑵ 甲藻的属科分类依照是什么
甲藻是藻类植物的1门。除少数裸型种类外,都有厚的主要是纤维素组成的细胞壁称为壳。
光合色素为叶绿素a和叶绿素c、β-胡萝卜素,叶黄素类为硅甲藻素、甲藻黄素、新叶黄素及甲藻所特有的多甲藻素。全世界约有130属,1000多种。多数为海产种类,少数产于淡水及半咸水水体中。中国常见的淡水种类有4属15种,罕为共生或寄生性;温暖水域中的比寒冷水体中的多;海产种类的形态变化较大。
甲藻的属科分类依照帕克和狄克逊(1976)、道奇(1982,1986)和洛布利奇(1976)的研究,甲藻门分为2纲:甲藻纲和寄生的共甲藻纲;13目:原甲藻目,鳍藻目,裸甲藻目,夜光藻目,冠甲藻目,多甲藻目,钙甲藻目,囊沟藻目,植甲藻目,丝甲藻目,变甲藻目,胶甲藻目,共甲藻目。
甲藻的地理分布大多数甲藻是海产,淡水产种类较少,也有极少数种寄生于鱼类、桡足类和其他脊椎动物体内。淡水中春秋两季生长旺盛,海水则在暖海中种类较多。甲藻是重要的浮游藻类,是水生动物主要饵料之一。但是,甲藻过量繁殖,常使水色变红,形成“赤潮”,发生腥臭气味。形成赤潮时,水中甲藻细胞密度过大,藻体死亡后滋生大量腐生细菌,由于细菌的分解作用,使水中的溶氧量急剧下降,并产生大量有毒物质,同时有的甲藻也分泌毒素,因此,赤潮发生后,造成鱼虾贝类大量死亡,对渔业危害很大。
⑶ 甲藻门藻类有哪些习性
甲藻门藻类:该门多产自海洋,行浮游生活,但有时也会在沿海附近大量繁殖,形成赤潮。植物体多数是单细胞的,少数为群体或丝状体。除少数种类裸露无壁外,多具有由纤维素构成的细胞壁。甲藻的细胞壁称为壳,是由许多具有花纹的甲片相连而成的。壳又分上、下之分,上下壳中间有一横沟,还有一条纵沟与横沟垂直,在两沟相交的地方又生出横、直不等长的两条鞭毛。色素体1个或多个,呈黄绿色或棕黄色,除含叶绿素a、c外,还含有多量的胡萝卜素和叶黄素。海产种类的光合产物多为脂类,淡水产的多为淀粉。甲藻门的繁殖方式多为细胞分裂,或孢子生殖,也有极少数行有性生殖。
⑷ 虾池甲藻繁殖过快怎麽办
换水
⑸ 甲藻门的繁殖方式
甲藻的繁殖以细胞纵裂为主,有些种类能产生游动孢子、不动孢子或厚壁休眠孢子;有性生殖是同配,仅在少数种中发现。
由于近海水域的富营养化,导致甲藻爆发式的增长繁殖(如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等),形成水华,使水变色,发出腥臭味,形成赤潮。密度过大后又造成死亡藻体滋生腐生细菌,使水中溶解氧急剧下降,并产生甲藻毒素,对鱼虾贝类危害较大。通过无脊椎甲壳类动物,如蚝、牡蛎等动物富集甲藻细胞所释放的毒素,对人类产生危害。
⑹ 甲藻的繁殖方式
主要是细胞分裂及产生游动孢子或不动孢子,有的可产生芽胞,有性生殖只见于少数种。细胞呈球形、三角形、针形、前后略扁或左右略扁,前后端常有突出的角,除少数裸型种类外,都有厚的主要是纤维素构成的细胞壁,称为壳。壳的构造复杂,是由多边形的板片排列而成。可分上下两部,上部为上壳,下部为下壳,两部之间有一横沟,和横沟相垂直的还有1个纵沟,纵沟的大部分在下壳,板片的数目以及排列方式不同,可作为分类的依据;壳面光滑或有穿孔的真孔,或周围厚而中央薄的拟孔;壳面有的平直,有的具小刺或突起。细胞核1个,圆形、椭圆形、细长棒状或弯曲呈香肠状。核仁1至数个。染色体排列如串珠状,某些种的染色体为层片状(如南京产的双脚多甲藻)。细胞质一般外层较浓、呈颗粒状,含有色素体;内层有细胞核和液泡,鞭毛孔附近的细胞质多呈液状,可以伸出原生质线来。色素体呈圆盘状,多数排列于细胞质的外层,但也有梭形或带状的呈放射状排列。许多原始种类只有1或2个大片状色素体。有的无色素体,如海产尖尾藻。搏动泡在细胞中央,呈球形或长圆形,育的有2个搏动泡。有微细的管自鞭毛基部伸至体外,泡内有赭红色的液状物。鞭毛2条,生于腹面;其结构与运动方式不同,一条环绕横沟为带状,横在沟内作波浪状摆动;另一条穿过纵沟伸间体外,为鞭状,也有线状或带状者,运动为拽动。2条鞭毛一起运动时,使藻体成螺旋状向前滚动,即横沟内的鞭毛使藻体滚动而纵沟内者便藻体前进。
甲藻最普遍的生殖方式是细胞分裂。纵裂甲藻亚纲和横裂甲藻亚纲的翅甲藻,以纵分裂生殖,横裂甲藻纲的其他种类为横裂生殖,如多甲藻属,或斜分裂生殖,如角甲藻。此外,有些种类产生动孢子或不动孢子。夜光藻等具有同配生殖,三角角藻等具有异配生殖现象。
⑺ 甲藻和硅藻区别
甲藻是指具有双鞭毛的单细胞集合群植物,形状不定。常分布于淡水和海水中,有些甲藻的活动是有害的,它们的生存会带有一些特殊的气味。有的则可以形成“红潮”和“藻花”,使局部海水呈现红色、黄色或棕色。主要繁殖方法是细胞分裂,每个子细胞各为母细胞的一半,另外的一半由子细胞自己发育;或是在母细胞体内产生2个或偶为多个能运动的游动孢子,或不能运动的不动孢子;此外,休眠型的芽胞也有发现。有性生殖仅在少数属种中发现。硅藻是一类具有色素体的单细胞植物,常由几个或很多细胞个体连结成各式各样的群体。硅藻的形态多种多样。 硅藻常用一分为二的繁殖方法产生。分裂之后,在原来的壳里,各产生一个新的下壳。盒面和盒底分别名为上、下壳面。壳面弯伸部分名壳套。上下壳套向中间伸展部分,称相连带。 硅藻属于不等长鞭毛类这一大类群,这一大类群既有自养生物(如金藻、巨藻)又有异养生物(如水霉)。
⑻ 藻类植物的生殖方式
藻类植物的生殖有营养体生殖、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营养体生殖方法很多,有特殊的营养枝,如黑顶藻的繁殖枝,掉地后则独立生长为新的个体;
无性生殖主要依靠游孢子,这些一般具有1~4根鞭毛,叶绿体和眼点,没有细胞壁,有自由游动的能力;缺少鞭毛因而没有游动能力的孢子也不少,如蓝藻门的内孢子,红藻门的四分孢子,绿藻门的厚壁孢子等。
有性生殖依靠配子,可以是同配或异配。同配由形状大小一样的配子相互接近,融合形成厚壁的合子,而异配则由大小不同,甚至形状不一样的配子融合形成合子。
卵配是一种异配,其雌性细胞较大,一般不能游动,而其雄性细胞较小,有两根鞭毛,能自由游动。
(8)甲藻怎么繁殖方法扩展阅读:
藻类植物的分类:
一般分藻类植物为浮游藻类、飘浮藻类和底栖藻类。有的藻类,如硅藻门、甲藻门和绿藻门的单细胞种类以及蓝藻门的一些丝状的种类浮游生长在海洋、江河、湖泊,称为浮游藻类。
有的藻类如马尾藻类飘浮生长在马尾藻海上,称为飘浮藻类。
有的藻类则固着生长在一定基质上称为底栖藻类,如蓝藻门、红藻门、褐藻门、绿藻门的多数种类生长在海岸带上;
这些底栖藻类在一些地方形成了带状分布,一般的说,在潮间带的上部为蓝藻及绿藻,中部为褐藻而下部则为红藻。
⑼ 甲藻怎么消灭
甲藻类,在水的温度较高,水碱性较浓时繁衍快,多甲藻和裸甲藻的大量繁殖,使池水在阳光的照射下反映出红棕色,群众称为“红水”。藻体细胞中部有一条环绕体周的横沟,沟中有鞭毛。
这些蓝藻和甲藻大多不能被鲢、鳙鱼食用消化,且因藻体中蛋白质含量较高,死后极易分解产生有毒物质,如蓝藻产生羟胺、硫化氢,甲藻产生甲藻素等,积累多了,能使鱼类中毒死亡。同时,大量湖靛覆盖在水面,既阻止了空气中的氧向水中渗透,又影响水中其它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间长了,会使鱼类窒息死亡。所以,必须及时清除。
清除的方法:(1)用硫酸铜全池泼洒,使池水含药为每立方米0.7克,在下风处要重洒。隔1-2天后,藻体死亡分解,适当加入新水,改善水质。
(2)利用上述甲藻在水温、pH值等环境突然改变后将会大量死亡的特性,当它大量繁殖时,用加入大量新水和撒入石灰的办法,抑制其繁殖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