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渡荆门送别中诗的颈联在写景上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诗人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㈡ 晚归山居 刘沧 作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写景
借景抒情 借代 视听结合 对偶 比拟 象征 托物起兴
㈢ 云门道中晚步 中颈联用的写景的手法及其效果
《云门道中晚步》
层要叠巘暗东西,山转岗回路更迷。
望与游云奔落日,步随充水赴前溪。
樵归野烧孤烟尽,牛卧春犁小麦低。
独绕辋川图画里,醉扶白叟杖青藜。
以上是原文,至于你说的问题我感觉“望与游云奔落日,步随充水赴前溪。”这一句应用的艺术手法是拟人化的修辞,诗的题目是,<晚步》就是临近傍晚散步,作者的步子跟随者溪水一路向前,眼睛跟随着太阳一路向西,这是拟人化的描述,很是形象生动。
效果就是把作者快乐的心情借助轻快的步伐淋漓尽致的侧面描写出来,令人佩服。
㈣ 夜宿七盘岭的颈联用什么手法写景作简要分析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上句从视觉写美丽的春景,下句从听觉写夜晚杜鹃的悲鸣之声,用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更见其悲。
㈤ 颔联和颈联写景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塞路初晴
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诗歌在颔联中用了拟人的手法
描绘了雨后黄昏时,积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自由地向低洼处流淌,袅袅的炊烟还盘旋在被绿杨簇拥的村庄上,展示了一幅雨后塞外草原的壮观景象。
㈥ 诗歌村行的颈联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请简要赏析
诗歌: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诗歌的颈联运用了比喻手法。这首诗的颈联作者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如此色彩斑斓,可谓是有声有色有香。
㈦ 马戴 灞上秋居 诗的颈联上下两句写景各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绘出怎样的意境
五、六两句让画卷再向下推移,它不仅显示了更大的空间,更细的景物,而且出神入化,展现了诗人的心境。这时夜阑人静,连秋虫都已停止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一滴接着一滴,虽很微弱,却很清晰。这句“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动”烘托“静”的手法,比写无声的静更能表现环境的寂静,露滴的声音不但没有划破长夜的寂静,反而更使人感到静得可怕。试想,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还有什么比这更寂静的呢?下一句“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明明要说的是自己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出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的心境:秋夜孤房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正说明他思潮起伏,长夜无眠;而所与为邻的只有一个野僧,表明他正想到自己已经被抛出世外,不知何日才能结束这种生涯。
㈧ 山居杂咏颈联用什么描写手法
以动衬静(或以有声衬无声)(1分)通过描绘“果”飘落,“猿”经过,“鹿”行走动态的景物,反衬山居之地的清幽寂静.
㈨ 晚归山居的颈联和山居秋暝的颔联有什么不同的思想感情
《晚归山居》是唐代大诗人刘沧的诗歌,其中的颈联是“深秋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山居秋暝》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歌,其中的颔联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都是写的山林中的景色,渲染了静谧
㈩ 山居秋暝颈联用了什么写景手法,试赏析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赏析如下:这首诗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颈联在诗中拓展一步,进到人事生活,而这种生活出现在山中黄昏这一特有的情境中,便显现出迷人的色彩。上句写姑娘:一群天真无邪的农家少女浣衣归来,结伴同行;她们嬉戏玩闹,笑逐颜开,吵醒沉睡的山林,激活了寂静的生机,银铃般的笑声回荡在空旷幽深的竹林中。下句写渔人:几艘小船满载星辉,尽兴而归,满眼荷叶纷纷倒向两边,掀翻了无数晶莹剔透的水珠。此情此景,让人心生羡慕,多么想,摇一船沉甸甸的丰收喜悦来迎接又一个静谧幽美的夜晚;多么想,唱一池脆生生的渔舟小调去欢送又一个余辉掩映的黄昏。姑娘也好,渔人也罢,诗人只听见竹林中的喧闹而不见其人,只见到莲株的摇动而不见行舟,自可想见竹林莲丛的茂密幽深,人们竟是裹在这样一个郁郁葱葱的绿色世界里,这是何等动人的景象啊!而且,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想,生活在这个世外桃源的人们,勤劳纯朴,心性高洁;安居乐业,幸福快乐;率性真诚,一派天然。难怪末联诗人要由衷地倾吐出“王孙”可留的感叹了。
以上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