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学二年级数学退位减法评课,有分!~
听两位教师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感悟
上学年,我校举行了同上一节课教学研讨活动,课题是:《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安排了两位教师执教。他们教学片段如下:
片段一:
第一位教师先创设情境:引出例题“76-19=”后,教师点明课题并引导学生探究:
师:动脑筋想一想、算一算“76-19=”的差是多少?怎么想的?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看谁的方法多?
(在学生小组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了全班交流。)
师:谁能把你的方法说一说。
生1:我是先算76-10=66,再算66-9=57。所以76-19=57。
生2:我是先算76-20=56,再算56+1=57。所以76-19=57。
生3:我是先把76看成79,79-19=60,60-3=57。所以76-19=57。
生4:我是用竖式算的。
生5:我是这样算的:先76-9=67,再67-10=57。所以76-19=57。
生6:我把76看成80,把19看成20,80-20=60,60-4=56,56+1=57。所以76-19=57。
生7:我把19看成16和3,76-16=60,60-3=57。所以76-19=57。
生8:我是这样算的:76看成80,80-19=61,61-4=57。所以76-19=57。
……
[感悟:本节课让学生独立地尝试、探索,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口算方法,交流尤其充分!让学生在小组和全班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可以使全体学生共享智慧。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边板书边反复用“还有不同的方法吗?”伴随着鼓励性语言,并用“你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个交流过程学生积极主动,踊跃参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最后老师说:“同学们,大家的办法真多!以后你们就用自己喜欢的办法来进行口算。”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但有个疑问?学生交流得似乎很热闹,老师理解了各个学生的发言,问题是学生之间是否相互也都听懂了吗?本节课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几乎没有一句引导学生相互沟通的话,板书中也没有用归类来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整理的暗示。我们认为:“在交流时教师应适时介入,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异同,以达到相互沟通和理解,并在比较中让学生寻找合理、简便的算法,从而培养学生优化算法的意识。”因此,交流不仅要让学生讲出不同的算法给他人听,更要在理解他人的算法,并做出比较和判断。
片段二:
第二位教师也是先创设学生春游情境:引导列出算式即“76-19=”。师述: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并板书课题。
师:大家想一想:76-19= 该怎样口算?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指名汇报。谁来说一说你怎么算的?
生1:我是这样算的:76-10=66,66-9=57。所以76-19=57。
师:谁听懂他的意思了?谁能解释一下?
生2:他的意思是先把19分成10和9,用76减10等于66,66再减9等于57。所以76减19等于57。
师:与他的方法一样的还有吗?(许多学生举手示意相同)与他的方法差不多(相近)的有吗?
生3:我的办法与他的差不多,我也是把19分成10和9的,不过我是先减9,再减10的,答案也是57。
师:你们的方法相同,只是先减哪一个数的次序不同。还有与他的方法不一样的吗?
生4:我是这样算的:76-20=56,56+1=57。所以76-19=57。
师:谁听懂了?能不能解释呢?
生5:他把减数19看成20,先76减20,因为多减了1,所以要再加1。
师:没有听懂的同学还有吗?能不能提提自己的疑问?
生6:明明是减法,为什么要加1?
师:谁再来解释一下……
[感悟: 本节课不仅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而且引导学生彼此沟通,相互理解,还要让学生比较和分析他人的发言。这种交流能够让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并理解不同的算法,比较分析寻找相对合理和最优的算法。可见,有效的交流不仅是学生对思维结果和思维过程的表达,它更像一种对话——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批判和整合的互动过程,最终形成学生对退位减法的深刻理解。让学生进行“有效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理念,它往往伴随着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等组织形式。那么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中,怎样让学生进行有效交流呢?交流什么?值得我们探讨。从数学学科角度来看,交流中的数学本质表现在哪里?两位数减两位数中的难点是“退位减法”,而位置值”和“重组”是构成退位减法的核心要素。正是因为有位置值上数字的权重才会有“退一当十”,而退位后数字之间重组的多样化才导致了学生的多种算法,有效交流可以让学生多角度理解数字之间“重组”的方式,体验到“位置值”的核心作用。本节课教学充分地让学生进行有效交流,不仅表现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对话,更是学生与数学本质的一种对话——这才是触及学科本质的有效交流。]
㈡ 四年级小数加减法简便运算333
朋友:你好!
我不知道你的题目想具体问些什么?但是我知道
(1)“小数加减法简便运算”首先,该小数的小数部分的位数要相同(比如大家都是一位小数;大家都是两位小数……)
(2)再次,小数的末位凑十法(看末位:1的9、2和8、3和7、4和6、5和5配对结合)
(3)其实简便运算也只是一种特殊的运算“顺序”,真的不会,“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可以,只要算对就可以了。
㈢ 小数加法法则(方法)
小数加法法则: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低位开始算起;
(3)对其小数点位置,点上小数点;
(4)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把0去掉。
(3)小数加法简便方法评课扩展阅读:
小数的乘法法则:
(1)小数乘整数: 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小数乘整数,先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再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积的小数末尾有0的把0去掉。
(2)小数乘小数: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把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看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面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需要添0补位;末尾有0的要把0去掉。
㈣ 如何上好小数乘法复习课评课记录
一、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教学内容系统化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提到数与代数的内容在中小学占很大比重,我们在这方面也积累了许多教学经验。但按照新的时代要求和新的教学理念来看,其中的问题也从在不少[1]。利用情景、操作工具、图片、图表、符号等。探索小数、分数、百分数、有理数、实数等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理解运算意义,这个过程不是短时间内就可奏效的。计算器无处不在,已不需要学生完全运用纸和笔对问题进行解答,但是一些基本的联系仍然需要学生很好的理解[1]。例如:我在复习《复习小数的乘法和除法意义和法则》对整数和小数的乘除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归纳,通过填表的形式,学生明确了它们的联系与区别,把新知识同旧知识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巩固旧知识。通过练习,进一步完善了积与被乘数、商与被除数大小关系的规律,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加强检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最后我进行简要小结,小结既是整理,又是为继续学习做准备找准生长点,有助于对于知识的迁移,瓜熟才能蒂落。
二、再现知识,形成网络,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复习课的教学内容,对于有些学习比较轻松的孩子来说,有时会感到枯燥乏味,这样的学习情绪极易受到影响,恰当运用激励和评价手段,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把学生带入最佳学习状态[2]。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体现学习的自主性,我们把复习的大量时间放在课前,让课堂成为学生课前复习,整理情况、汇报和交流的场所。课前,我们先布置好复习内容,让学生自主或合作收集整理,编织知识网络,这样学生有了足够的时间构思和串联知识网络。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学生把“作品”进行展示、交流欣赏、评析。由于交流的是个人的“杰作”,就可能因人而异,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式:文字式、表格式、框架式、图画式……一次比较,就是一次复习,不同的比较就有不同的感受。在此过程中,教师只需对一些知识重点或难点进行点拨、疏通或重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复习知识。在交流知识要点的同时,我还让学生“共享”平时在学习中犯过的“错误”。这种活动的展示,对于自身又是一次反思和巩固的过程,对于别人则又是一次提醒和复习的过程。学生口述出自己学习中曾经的疑惑和困难。容易引起其他学生的好奇,属于普遍性的问题,容易起到其他学生的共鸣。原汁原味的交流,学生受讲、学生爱听,远比由教师的苦口婆心效果要好。
㈤ 小数加减法简便计算方法
小数加减法简便计算方法同整数加减法相同。即: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减法性质。
㈥ 片区小学数学赛课评课发言稿
,我们学校全体数学老师举行了赛课活动,共5节数学课,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其感想如下三个方面: 1、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习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牛英丽老师能够很好的利用二年级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本节课的主题图,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的爱国思想。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牛老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如:“谁能够利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笔算加法来说一说该如何笔算减法?”于是孩子们积极思考,由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设疑导思,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这不正是体现了老师是教学的引路人,不断地揭示知识的新矛盾,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认知的理念。 2、在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周瑞霞老师的一节关于乘法列竖式的计算课,能够让孩子总结出计算乘法的几种算法,最后让孩子看例题如何列竖式计算乘法,再让孩子尝试练习,通过几种方法的对比得出笔算乘法简便性。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此外,冯聪慧老师能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3、老师能够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做到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不是在“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是在“做数学”.如:尹科峰老师 在讲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时,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地获得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学生的内心感受体验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还有崔凯歌老师的一节课注重培养孩子的智力。 总之,这几节数学课,老师们都能够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采用“讨论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这些都是我今后在教学中努力的方向 。
㈦ 小数简便计算方法总结
简算是一种简便、迅速的运算,根据算式的不同特点,利用数的组成和分解、各种运算定律、性质或它们之间的特殊关系,使计算过程简单化,或直接得出结果。根据归纳,常见以下几类题型:
(一)“凑整巧算”——运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进行计算。要求学生善于观察题目,同时要有凑整意识。
【评注】凑整,特别是“凑十”、“凑百”、“凑千”等,是加减法速算的重要方法。
1、加法交换律
定义:两个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公式:A+B =B+A,
例如:6+18+4=6+4+18
2、加法结合律
定义: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公式:(A+B)+C=A+(B+C),
例如:(6+18)+2=6+(18+2)
3、引申——凑整
例如:1.999+19.99+199.9+1999
=2+20+200+2000-0.001-0.01-0.1-1
=2222-1.111
=2220.889
【评注】所谓的凑整,就是两个或三个数结合相加,刚好凑成整十整百,譬如此题,“1.999”刚好 与“2”相差0.001,因此我们就可以先把它读成“2”来进行计算。但是,一定要记住刚 才“多加的”要“减掉”。“多减的”要“加上”!
(二)运用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算。
1、乘法交换律
定义: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公式:A×B=B×A
例如:125×12×8=125×8×12
2、乘法结合律
定义:先乘前两个因数,或者先乘后两个因数,积不变。
公式:A×B×C=A×(B×C),
例如:30×25×4=30×(25×4)
(三)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算,同时注意逆进行。
1、减法
定义: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相减。
公式:A-B-C=A-(B+C),【注意:A-(B+C)= A-B-C的运用】
例如:20-8-2=20-(8+2)
(四)运用除法的性质进行简算 (除以一个数,先化为乘以一个数的倒数,再分配)。
1、除法
定义:一个数连续除去两个数 ,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相除。
公式:A÷B÷C=A÷(B×C),
例如:20÷8÷1.25=20÷(8×1.25)
定义:除数除以被除数,把被除数拆为两个数字连除(这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个被除数)
例如:64 ÷16=64÷8÷2=8÷2=4
(五)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1、乘法分配律
定义: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公式:(A+B)×C=A×C+B×C
例如;2.5×(100+0.4)= 2.5×100+2.5×0.4= 250+1= 251
【注意】:有些题目是运用分配律的逆运算来简算:A×C+B×C=(A+B)×C:即提取公因数。
例如:75.3×99+75.3=75.3×(99+1)=75.3×100=7530
(六)混合运算(根据混合运算的法则)
注:数字搭档( 0.5和2、0.25和4、0.125和8)
总的说来,简便运算的思路是:(1)运用运算的性质、定律等。
(2)可能打乱常规的计算顺序。
(3)拆数或转化时,数的大小不能改变。
(4)正确处理好每一步的衔接。
(5)速算也是计算,是将硬算化为巧算。
(6)能提高计算的速度及能力,并能培养严谨细致、灵活巧妙的工作习惯。
㈧ 分数加减法评课优缺点
1、课一开始出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口算,既复习了旧知,也为新的知的教学作好了铺垫。这里庾老师进行了方法铺垫,例如让学生知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时是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还提醒学生约分要约到最简。这一方法铺垫对接下来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教学很有帮助。我觉得这里对教学算理的铺垫还不够突出。这里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明确同分母分数能直接相加减是因为分数单位相同。这样,在新课教学时学生会想到要统一分数单位再计算。
2、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时庾老师先让学生尝试计算,符合新课程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由于没有了外在的限制,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想出了许多计算方法,如:用小数计算方法,画图法,分数计算法。这里,庾老师对学生的做法都给予了肯定,体现了算法的多样性。
3、十分注重验算。在学生算出结果后,庾老师都会让学生验证结果是否正确。这个做法非常好。在平时的计算教学中,我常常发现学生粗心马虎算错的情况很多。所以,让学生养成验算的习惯非常重要。
4、善于利用“错误”资源。庾老师在巡视过程中一旦发现学生有错误的做法,都会拿出来让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通过和正确做法进行比较加深学生的认识,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5、建议:庾老师让学生板演的做法很好,但是学生的字写的毕竟没有老师工整,清楚。所以,板书看上去会很乱。我们可以让学生板演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等学生写完以后将小黑板移走。这样最后黑板上留下的就是老师的板书。这样会比较清楚,整洁。
㈨ 小数加减简便计算要答案
小数加减法计算有两种方式:
(1)直接计算
(2)简便计算
1.5+2.7
= (1+2)+(0.5+0.7)
= 3+1.2 = 4.2
(3)总结:直接计算就是按照整数加法计算规则,简便计算是:整数部分和整数部分相加,小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相加,再把两部分结果相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