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半音阶口琴涉及转调
D调就是以2做为1,大部分没什么区别,但是在吹3 的时候要升高半个音,就是按住那个钮。
原本的C调 1,2,3,4,5,6,7
变成D调后2,3,4#,5,6,7,(1)
就是以2做1
bE也是一样的,叫降E调。以3做1,比较复杂要降 6,7,3 三个音,半音阶口琴不能降只能升,所以b6,b7,b3就变成5#,6#,2# 比较复杂。
其实简谱已经给你标出来了,你吹的候按C调吹,就是平常的吹法,遇到数字旁有#的就按住钮吹,有b的就按下钮吹低一度音,就是有2b的你就吹1#。
2. 常见的五声调式转调手法主要有( )和( )两种
常见的五声调式转调手法主要有( )和( )两种?
常见的五声调式转调手法主要有 清角 和变宫为角两种。
3. 乐理 里面转调总共有多少种方法
音乐进行中,脱离原来的调性而进入另一调性称转调。转调是通过合理的和声进行来完成的。所进入的新调称副调。副调必须得到巩固(属、主音均出现,并作完全收束),转调方才完成。否则称为离调。转调可以改变调号或不改变调号;可以改变调式或不改变调式。转调的方法与类型有许多种,如同音列转调、同主音转调、近关系转调、远关系转调、自然和弦转调、等音和弦转调、逐渐转调、突然转调、换调等。转调是音乐发展的重要手法,能提高音乐的表现力。
调性音乐中,从某一调到另一调的交换称为转调。这种变换包括:①调中心音高的改变,②调式的改变,③调中心音高和调式同时改变。其中同音列各调式的互相转换及同主音各调式的互相转换又称调式交替。转调可以丰富乐曲的表现力,使乐曲在力度上和色彩上增加变化,并在发展乐思、构成曲式方面起重要的作用。
中国民族音乐中的转调: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早已有转调的理论及乐曲中调变换的记载。北宋陈□《乐书》“犯调篇”及“玉兔浑脱篇”均有“唐自天后末年,《剑气》入《浑脱》,始为犯声”的记载,“犯调篇”并有正犯、旁犯、偏犯、侧犯之别。元熊朋来《瑟谱·诗新谱》中为《诗经·七月》所谱的曲调等,有频繁的调变换。在民间音乐中,不论是民歌、器乐曲、曲艺及戏曲音乐中,也都有各种不同形式的转调、离调、换调、调式交替等。
由于中国民间音乐主要为单声音乐,所以转调也总是通过旋律的进行显示出来。以五声为骨干的旋律所产生的各种转调和调式交替,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①同宫系统的调式交替,即在保留原五声音列的基础上,作调式和主音的改变,广泛存在于中国民歌中,如河北民歌《十朵鲜花》(徵与宫交替)、江苏民歌《紫竹调》(宫与羽交替)等。②异宫系统的转调,又以转向上、下五度宫调系统(即近关系转调)为最常见,因仍在七声自然音列之内,色彩柔和。这类转调又可分为3种:调式改变而主音不变,即同主音各调式的犯调,如江苏民歌《手攀杨柳望情哥》(G徵转G宫);调式不变,主音改变,如福建民歌《采茶灯》(b羽转e羽);调式与音高均改变,如四川民歌《青岗路》(a羽转F宫)。其中旋律上以变宫取代宫音或以清角取代角音而转上、下五度宫调系统,简便而富有特色。
流行歌曲中的转调:在流行歌曲中有的时候转调并不是某段结束时转为另一调再进行同样的旋律,更经常出现的是,出现一个其他调的和弦,再经过一个或几个和弦转回原调
还是以C调为基准.经常,在一首C调的歌曲里面也会有bB,bE,bA出现.比如Bon Jovi的All About Lovin'You(没听过的建议去下一首,很耐听,如果跟着MV看会感觉更煽情的),以C调来写,前奏就是C-G-bB-F,起始段里也是这样.它的BASS音阶是i-7-b7-6,F也正好是bB的属和弦.这些说法都可以说得通.而我觉得bB和弦可以被大为利用的地方有两个:
一个是在过渡段中.比如你把一遍又一遍的复歌接在一起也只有2分多钟,那可以在其中一遍之后来个过渡段,过度段结束后可以继续再来几遍复歌,或者升调奏复歌(这是极常用的手法,相信大家已经习以为常).而在过度段中bB也一般作为段开始的地一个和弦,会给人一个鲜明的感觉.比如那英的征服.
另一个,比如说你的歌曲中某一段是由两段相似的旋律构成的.那么你可以改一下第二段的旋律,让它经过这个和弦,比如刚才说的Bon Jovi那首就是,复歌部分的进行是这样的:
C-Em-F-Fm
C-Em-Am-bB-D
干说有点说不清楚,一听那首歌就明白啦.
有的时候,bE和bA也用来作为过渡段的开始.但经常bE都是用在F之前,bA是用来接bB再接C.当然这只是一般大陆港台流行歌曲的用法...
转调的时候,常用的手法是从属七和弦转.比如.现在在C大调,要转到F大调,那么可以用C-C7-F,这只是个例子.如果C7前的和弦不适合直接转C7,可以多转折几下.比如.我在转到bE大调,当前和弦是C,可以用C-B7-bB7-bE.
其实咱们最经常听到的和弦进行,先前都是西方的情歌,BALLAD里面用到的,很多手法都是从不同种类的风格中的音乐中引用过来的.我们平常听到的流行歌曲非常通俗化,也许广告上说这首歌是拉丁风格,BOSSANOVA风格,等等,其实可能只是用了人家的一种节奏,用了人家常用的一种音阶或常用的一种民族乐器.真正听到了比较正的那种风格的音乐,也许还会让听惯了商业味浓重的歌曲的你感觉不习惯,不好听.所以我这里只说一些我这些年来听口水歌总结出来的东西,只要能用语言写下来的,能用典型例子总结出来的我都写.我相信会对大家有用.这不是一条正道,但绝对会是捷径.
4. 谁能告诉我歌曲转调的时候的一些演唱技巧
音乐进行中,脱离原来的调性而进入另一调性称转调。转调是通过合理的和声进行来完成的。所进入的新调称副调。副调必须得到巩固(属、主音均出现,并作完全收束),转调方才完成。否则称为离调。转调可以改变调号或不改变调号;可以改变调试或不改变调式。转调的方法与类型有许多种,如同音列转调、同主音转调、近关系转调、远关系转调、自然和弦转调、等音和弦转调、逐渐转调、突然转调、换调等。转调是音乐发展的重要手法,能提高音乐的表现力。
调性音乐中,从某一调到另一调的交换称为转调。这种变换包括:①调中心音高的改变,②调式的改变,③调中心音高和调式同时改变。其中同音列各调式的互相转换及同主音各调式的互相转换又称调式交替。转调可以丰富乐曲的表现力,使乐曲在力度上和色彩上增加变化,并在发展乐思、构成曲式方面起重要的作用。
调关系 在大小调体系中,一般根据两调主和弦在自然音体系范围内或是在变音体系范围内及调式音列的同异程度而分为近关系调和远关系调。近关系调是指新调的主和弦包含在原调的自然音阶大、小三和弦之内的五个调,即原调的平行调、属调及其平行调、下属调及其平行调,如 C大调的近关系调为a、G、e、F、d;c小调的近关系调为bE、g、bB、f、bA。除近关系调外,其余各调的主和弦均为原调含有变音的大小三和弦,属于远关系调。另外,有的理论家根据和声大小调式而将大调的下属小调及小调的属大调划为近关系调,也有的将同主音调也作为近关系调。在近关系调及远关系调中,尚有再细加划分其远近关系。
转调种类 根据不同的角度,转调可分为许多种如:①从调关系来说,分近关系转调及远关系转调,后者又称疏远转调。②从新调的肯定程度来说,转调系指新调得到明确的肯定者,即新调具有完满的收束并与乐曲的段落相一致,或转调后新的主题得到明确呈示者。如新调甚为短暂而不肯定,则称离调或暂转调。③从转调手法来说,凡直接转向新调者称直接转调;通过若干中间调而最后到达目的调者,称间接转调;大调直接转入下属小调或小调直接转入属大调称阔步转调;不通过共同媒介而直接进入新调者称换调。
转调过程 除换调外,任何转调都需依靠共同因素作过渡。共同因素包括和弦、单音以及片断的旋律或和声进行。以和弦为共同因素时,可有下列 3种转调方法:①自然和弦转调:以两调所共有的自然和弦为媒介,将该和弦按新调的音级作功能转换,进入明确属于新调的和弦引向新调,并用收束式加以肯定。②变和弦转调:用作转调媒介的共同和弦为某一调的自然和弦,而在另一调为变和弦,或两调均为变和弦。③等和弦转调:将共同和弦中某一音或数音作等音变换,使之成为新调的和弦,并按新调的倾向继续进行。
以单音作媒介的转调,称共同音转调,常用前、后调主和弦的和弦音作为媒介。 以片断的旋律作媒介的转调,称旋律转调。用片断的和声进行作媒介的转调,主要用于转调模进,亦称经过转调。
调性布局 在有转调的作品中,各个调性出现的先后次序称调性布局。18、19世纪的西洋音乐中,调性布局的一般规律是以乐曲的主调为核心,通过其他副调的变化与对比,最后复归主调。就调性的功能关系来说,大都表现为主—属(或下属)—主或主—属—下属—主的规律性;就调性的音程关系来说,各个不同时期又有自己的特点,如古典派以四、五度关系为主,浪漫派则更多的使用三度关系等。
中国民族音乐中的转调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早已有转调的理论及乐曲中调变换的记载。北宋陈□《乐书》“犯调篇”及“玉兔浑脱篇”均有“唐自天后末年,《剑气》入《浑脱》,始为犯声”的记载,“犯调篇”并有正犯、旁犯、偏犯、侧犯之别。元熊朋来《瑟谱·诗新谱》中为《诗经·七月》所谱的曲调等,有频繁的调变换。在民间音乐中,不论是民歌、器乐曲、曲艺及戏曲音乐中,也都有各种不同形式的转调、离调、换调、调式交替等。
由于中国民间音乐主要为单声音乐,所以转调也总是通过旋律的进行显示出来。以五声为骨干的旋律所产生的各种转调和调式交替,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①同宫系统的调式交替,即在保留原五声音列的基础上,作调式和主音的改变,广泛存在于中国民歌中,如河北民歌《十朵鲜花》(徵与宫交替)、江苏民歌《紫竹调》(宫与羽交替)等。②异宫系统的转调,又以转向上、下五度宫调系统(即近关系转调)为最常见,因仍在七声自然音列之内,色彩柔和。这类转调又可分为3种:调式改变而主音不变,即同主音各调式的犯调,如江苏民歌《手攀杨柳望情哥》(G徵转G宫);调式不变,主音改变,如福建民歌《采茶灯》(b羽转e羽);调式与音高均改变,如四川民歌《青岗路》(a羽转F宫)。其中旋律上以变宫取代宫音或以清角取代角音而转上、下五度宫调系统,简便而富有特色。
5. 请问五线谱里转调的情况,唱法和弹法是不是不一样啊
其实转调后的弹法和唱法本质上是没有改变的,只是涉及到固定唱法和首调唱法的问题,比如我们平时弹的1 2 3 4 5 6 7 1 是C大调的固定唱名,一但转位后听起来就很不和谐,这时我们就要找到其主音,确定它有多少升号或降号,弹法虽然和以前一样,但听起来就是转调后的音阶.比如说一个升号以SOL为DO,这时固定唱名的5 6 7 1 2 3 升4 5 就弹成首调唱名的1 2 3 4 5 6 7 1
6. D大调转E大调怎么转 前3=后2是什么意思
我不清楚你要问的转调是什么意思?从问题上来看应该是转调。
先说转调,转调是说这首曲子开始的时候是D调,到了中间转成E调来演奏(演唱),也就是说,在这曲子完整的演奏完时至少出现过D,E整两个调。
另一种是移调,就是原来是D调,但是因为音域的关系需要移高一个大二度来演奏(演唱),那么移调后只需要用一个调(E)从头到尾来演奏这首曲子就可以了。
转调的方法有很多,最常见的是在D调上完全结束借由新调(E)的属和弦就可以顺利转入了,也就是你在转到E调前加入一个A和弦(或A7和弦)就可以很容易转到E调去了。
移调就简单多了,直接把原调(D)所有的音移高一个大二度来演奏(演唱)就是E调的曲子了。
这里有个前3=后2,就很有可能是转调,因为转调前的D调的3就是转调后E调的2,当然~~~移调的时候原来的D调3的音高也等于E调的2的音高,但是这样些没有意义,所以判断是~~~转调。
7. 转调怎么转,比如C调转D调
要把C调的简谱翻译成D调的五线谱,如果不改变乐曲所有音符的音高,只需按固定唱名法将音符写入五线谱中,在标注调号为D大调(一个升号)后,在全曲所有唱名fa的音符前面加注还原记号即可。
因为,D大调调号是一个升号,而C大调调号即没有升号也没有降号,C大调的fa是本位音fa,既无升,也无降。所以要把C调的简谱翻译成G调的五线谱,在不改变原来音符的音高的情况下,就必须将D大调中的“升fa”还原为本位“fa”。
(7)常见的转调方法有哪些扩展阅读:
C大调平稳,中庸的白色调性,如同山谷般的宁静和晴朗,较一般大调更为宁静、庄严(如巴赫C大调前奏曲)。在古典主义时期,C大调是在皇室庆典、贵宾邀请时专用的调式(如海顿C大调第九十七交响曲和莫扎特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后来,C大调经常被音乐家看成是回归自然、追求理性或展望未来。
平行关系小调的组成音和其大调的组成音相同,也就是说以大调6这个音为起始音就是它的平行关系小调。C大调的平行关系小调为a小调D大调的平行关系小调为b小调G大调的平行关系小调为e小调这是一个关系大小调图这样我们大概可以区分一首歌的大小调了。
大调歌曲往往明朗、雄壮;小调歌曲往往柔美、抒情。在和弦上表现为C大调歌曲开头、结束都使用C和弦。a小调歌曲开头、结束都使用Am和弦。C大调歌曲以C、G、F为主。a小调歌曲以Am、Em和Dm为主。
8. 什么是移调
音乐术语。指乐曲或乐曲的一部分从一调移至另一调,亦即改变整个乐曲中各音的音高,使之移高或降低一定的音程。
事实上同一首曲子在不同的调上最主要的区别就是音高。(备注:有部分人能够听出不同调的色彩,其实在平均律里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而在五度相生律或纯律中有可能;大部分的人还是不能听出色彩的,他们甚至连一个曲子是什么调都听不出来。)
那为什么要移调呢?主要有两方面用途:1. 符合乐曲对乐器或者人声音域的匹配;2. 简谱与五线谱的转换。
接下来我们看看如何移调。
乐理书上讲了一些方法,并不实用,比如用音程移,但是每个音都用音程移很麻烦。Pianofanie总结了移调一共就两个步骤:1. 根据音级不变移动音符;2. 处理临时升降号。
什么叫音级呢?音级指的是在音阶中按照顺序编的号:
以C大调为例,C就是第1级,D就是第2级,以此类推。
如果换成G大调呢?
在G大调中,G就是第1级,A就是第2级,以此类推。
所以我们要把一首曲子从一个调移到另一个调,只需要保证音级不变,音符就可以移动过来了。
例如我们要把这首C大调的曲子移到D大调去:
计算音级:G是第5级,D是第2级,B是第7级,然后在D大调中分别找到这三个级数:
就能计算出这三个音为:
这样移调就移完了。^_^
升降号呢?调号中的升降号要不要升?
其实没有临时升降号的音在移调后也是没有临时升降号的,只要按照调号的规则进行升降弹奏就行了,移调是不会凭空出现临时升降号的!
那如果在乐曲原调中出现临时升降号呢?比如这个例子:
我们要把这个曲子移到D大调去,先根据音级不变推算出这三个音:
然后讨论临时升降号:
第1个音,移调过程中没有遇到任何调号,所以保持不变,新调写升号;
第2个音,原调降号起到降低的作用,移调后调号中有升号,所以互相抵消,新调写还原记号;
第3个音,原调升号起到升高的作用,移调后调号中有升号,所以再升一次,新调写重升记号。
如果使用软件来移调就很方便,比如用Overture:
选择设置调号;
把移调勾上,选择向上或向下,最后在右边选一个调就可以了。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应用的情况,比如刚才“小星星”的谱,原调C大调:
移到降B大调后的谱:
再看“故乡的亲人”的谱,原调F大调:
移到G大调后的谱:
在五线谱上做好移调,最后照着谱子弹奏,就能出现刚才的效果了,当然熟练以后可以一步到位。
为什么说简谱和五线谱的翻译要用到移调的知识呢?因为简谱的谱面是用数字来记谱,这些数字代表的正好是大调音级,相当于都是在C大调记谱,但是简谱的开头会有一个调号,比如1=D,这就说明在弹奏时要把这首曲子移到D大调去弹。
9. 日本歌曲有哪些常见的转调方法
如果我想要转去Am和弦时,我们介绍其中有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就是E—Am我们知道E和弦的组成音是E G B,Am和弦组成音是 A C E 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E中的三音G 到 Am中的根音A形成了导音关系,这就形成了一条非常好的连接。现在我们回到《凉凉》这首歌里来,因为我们已经扒出来之后转调到了#f小调(A大调),所以我们先来找到A大调中的三级和弦就是C(三级大),#fm是六级小和弦。
10. 半音阶口琴如何转调
半音阶口琴,利用一个巧妙的按键可以在一支口琴上面吹奏出升降半音,若未按压按键吹奏就相当于钢琴的白键,按压下按键后立刻升高半音,相当于黑键,从而实现转调。
半音阶口琴的音阶组织一如钢琴,除普通音外,尚加入一般口琴所没有的半音阶。半音阶口琴主要分别为十孔,十二孔,十四孔,十六孔四种。以十二孔的半音阶口琴最为多用,一具十二孔的C调半音阶口琴具备有三组的八度和完全的半音,其排列是按音阶的顺序分每四个孔一组八度。
(10)常见的转调方法有哪些扩展阅读:
购买半音阶口琴需要注意口琴的调性,有C、D、E、F、G、A、B这7个常用大调和C#、D#、F#、G#、A#这5个补充调。
半音阶口琴可以视为将两把相差半音的口琴做在一起,例如C大调同时具备C#调所有音阶,所以常见大部分厂家只生产C大调,其他调性如D、E、F、G、A、B等大调只有少数型号有提供。
建议初学者选购一支C调半音阶口琴,只要学会移调,就可以演奏任何调性的乐曲,真正“一琴闯天下”。
半音阶口琴以其柔和明亮的音色以及其独特的表现力深深吸引着人们,它的不断发展引起了音乐界的重视,很多作曲家为它创作了新的作品,如英国作曲家瑞弗·沃汉·威廉斯(R.V.Williams)的《口琴浪漫曲》和詹姆斯·木迪(J.Moody)为口琴而作的《小组曲》、《协奏曲》等等,都是口琴音乐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