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三伏天吃什么养生
三伏天宜喝黄芪粥
吃黄芪,宜用清淡之方。最简便的办法,就是喝黄芪粥。黄芪粥,古已有之。在苏轼的诗中,就曾提到过他在大病初愈时喝黄芪粥的事情。那年他三十九岁,谪居密州。当时“斋居卧病禁烟前,辜负名花已一年”,故用“黄耆煮粥荐春盘”。这是用黄芪粥来补养病后虚弱的身体。
做黄芪粥,要注意黄芪本身是不能吃下去的。要把黄芪通过中药的“三煎三煮”方法熬成药汁。用这个药汁加大米煮粥。黄芪粥的提气作用很强,最适宜早上喝。喝完之后,一整天都会感到精神十足。以下是黄芪粥的做法。
取黄芪约30克,加10倍的清水浸泡半小时,连水一起烧开,中火煮30分钟,将药汁滗出备用。再加等量的清水烧开后煮15分钟,再次滗出药汁,重复上面的动作。将煮过的黄芪药渣捞出扔掉。将三次煮的药汁放在一起,放入约100克的大米,煮成稀粥即成。
三伏天吃羊肉养阳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传统,三伏天里吃羊肉,有一定的养生依据。春夏吃羊肉养阳,等到冬天,手脚不易冰冷。有些人伏天时内有积热,食用羊肉汤后,全身大汗淋漓,可驱走五脏积热。不过,凡事都讲究一个度,伏天吃羊肉并非多多易善,也并非人人都适合这样的养生方法,尤其是一些热性体质的人,切莫随意尝试。
据《本草从新》记载:“羊肉能补虚劳,益气力,壮阳道,开胃健力。”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湿度最高的季节,此季节人体阳气也最为充足,加之自然界也是一派火热,喝羊汤可以形成“内外夹击”,使体内寒气驱逐体外,能起到温中散寒、温补气血的功效,因而夏季是‘冬病’最佳的治疗时机。在夏天适当的吃点热性食物对身体健康是有益的。从中医营养学的角度看,羊肉味甘性温,可益气补虚,补血助阳,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御寒能力,历来被视为补阳佳品。
三伏天吃姜补阳气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姜具有温补的作用,夏季可以多吃点姜,补补阳气。生姜性辛温,有散寒发汗,化痰止咳,和胃,止呕等各种功效。三伏天喝姜茶的最佳时机也来到了。生姜4片,大枣4枚,红糖适量,同放入杯中沸水冲泡,一杯温胃散寒的姜枣茶就沏好了。喝姜茶是一种简便易行的保健方法,现在也似乎越来越流行。姜茶一年四季都可以喝,但是夏天是最适宜喝姜茶的季节。
夏季吃生姜可防治几种病,下面提到的三类人可以适当用些生姜。
一、腹痛,吐泻,如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系统疾病:适当吃些生姜或喝些姜汤,能起到防治作用,因为生姜能起到某些抗菌素的作用。
二、伤风感冒:经常处在空调环境中,由于室内外温差大,很容易外感风寒,如能及时吃上几片生姜或喝上一碗红糖姜汤,助于驱寒解表。
三、腰肩疼痛:盛夏酷暑,在空调房里呆久了,肩、腰、腿易受风寒湿的侵袭,尤其是中老年人,易引发肩、腰、腿痛。遇到这种情况,可烧制一些热姜汤,先在热姜汤里加少许盐和醋,然后用毛巾浸水拧干,敷于痛处,反复数次,可达到舒筋活血、祛寒止痛的作用。另外,生姜还有生发防脱发的作用,因生姜含有姜辣素、姜烯油等成分,可促进头皮新陈代谢,活化毛囊组织,防止脱发、白发,并可抑制头皮痒,强化发根,同时,生姜含有的姜辣素有强对抗脂褐素的作用,可用生姜切片或切丝,在沸水中浸泡10分钟,加蜂蜜调匀,每天一杯,可减少老年斑。
但是,生姜性味辛温,凡属阴虚火旺,目赤内热者,也不宜长期食用。从治病的角度看,生姜红糖水只适用于风寒感冒,或淋雨后胃寒,不能用于暑热感冒或风热感冒,也不能用于治疗中暑。服用鲜姜汁可治因受寒引起的呕吐,对其他类型的呕吐则不宜使用。
三伏天吃饺子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伏日宜吃面,北方有句俚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伏日吃面,这一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上说,何晏在 “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们才知何晏肌肤洁白不是涂粉掩饰,而是自然白。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为什么在热天里吃热面?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粮营养丰富,发汗可以驱病,六月食汤饼是有科学道理的。
伏天除了喝热汤面,还可以吃过水面。将煮好的面条用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卤子,不仅刺激食欲,而且“败心火”。伏里还可以吃“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三伏天慎进补重调养
暑邪耗气伤津,于是有人认为三伏天更应进补。中医专家认为,这种观念是不科学的,三伏天应慎进补、重调养。
三伏天的特点是温度高、湿度大、白昼时间长。在这种环境中,人会相对晚睡早起、休息时间减少;易出汗,会造成人体内部各种营养物质,特别是无机盐类的大量消耗;爱喝清凉饮料,食欲不振;活动减少、不能坚持锻炼身体。整个人的身体状况处于相对低下的水平,摄入减少而消耗增多,故不少人夏季体重下降。
但即使如此,也不适宜大量进补。因为夏季多食稀食饮品,胃消化液稀释,消化功能减退,此时进补,难以消化,还易引起消化不良、肠胃不畅。而且老百姓常用的补药多属性温热,夏季进食会引起上火。夏季汗多,代谢加快,进补的养分也多浪费。
中医主张‘以通为用,以通为补’,疏通六腑,畅达气机,升清降浊。所以一年当中,在夏至、入秋之前,都不宜过补。三伏天应以饮食调养为主。医生建议,夏季饮食调养以清心防暑、滋阴生津为主。此外,夏季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如果过食肥甘腻补之物,则致损胃伤脾,影响营养消化吸收,有损健康。因此,绿豆、薏苡仁、蔬菜、瓜果、百合、玉竹、瘦肉、鳝鱼、鸭肉等,均是夏季最好的食品。
② 炎热的三伏天有什么好的养生办法吗健康科学的养生方法有哪几种
炎热的三伏天可以进行泡脚,用艾草进行针灸,保持饮食的清淡和睡眠的充足。
③ 三伏天怎样养生
1、防中暑
三伏天最易发生的疾病就是中暑。据中医药康博会调查和介绍,除了暴晒高温的室外环境导致人中暑外,闷热潮湿的室内也是多发地。另外,中暑与个人体质、营养状况等都有关联,三伏天应保持室内通风顺畅、散发湿气,合理安排出行。
2、勿贪凉
夏天人体阳气最重,中医养生讲究的原则之一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夏季切勿贪凉,用冷饮解暑降温、食用凉菜未尝不可,但不知节制则对身体有害无益了。至于是否要趁三伏天喝热水逼出体内累积的寒气,专家也认为要视个人体质而行,不必非要遵循所谓的养生教条。另外,空调温度不宜过低,最好根据体质调温,老人、体虚者、幼儿最好将室温控制在28℃左右。
3、多补水
补水养生是三伏天的重中之重。冬为阴,夏为阳,夏季阳盛阴衰,阳气欲升欲旺,体内寒气易解,三伏天稍动就大量出汗,继而产生强烈的口渴感,按出汗量饮水,不能等到口渴才想到喝水,而要定时喝水,白开水、茶水等就是比较好的选择
4、作息规律
中医倡导“子午觉”,午时(11:00-13:00)选择合适的环境午睡20-30分钟;子时(22:00-24:00)应准备入睡,至迟也最好在晚上12点之前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5、适度运动
夏季锻炼容易大量出汗,甚至有人希望借助高强度运动达到运动健身或者减肥的效果。但世界健康博览会专家提醒,夏季不能总是贪凉待在空调房,健身值得提倡,但运动过度则会损伤身体机能。
④ 三伏天有什么好的养生方法推荐
在三伏天可能最想吃的就是冷饮和冰冰的西瓜了,但其实在三伏天我们的阳气是很虚的,吃上这些寒气食物是寒上加寒,最好要控制住,少吃。
⑤ 三伏天养生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1、三伏天养生之冬病夏治
由于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的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2、三伏天养生之三伏灸
三伏灸,祖国医学的瑰宝。三伏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与现代预防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处。祖国医学早在千百年前就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疗法,是世界上最早的预防医学,“冬病夏治”的“三伏灸”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
3、三伏天养生之伏天进补
民间有“头伏鸡,二伏狗,三伏甲鱼红枣肚”,三伏进补养生,一定要把握伏天的特点:温度高,湿度大,白昼时间长,人相对睡眠时间少。进补应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分清虚实、对症补益,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若随意进补可能会加重人体损耗、火上浇油。
⑥ 三伏天怎么做养生
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期,此时进行三伏灸可以驱寒祛湿、起到很好的调理作用,天气太热不想出门前往艾灸馆,艾艾贴艾灸精华贴就成了我的居家必备,在家即享艾灸,使用起来很便捷,效果也还蛮不错滴。很高兴能为你提供帮助
⑦ 中医养生讲究“夏养三伏”,三伏天如何进行养生
第一:喝水要喝温开水。天气炎热的时候,人体出汗较多,建议不定时的小口喝水,而且要喝温开水,还要注意摄入足够量的水。
第二:夏季宜多吃苦瓜。夏季天气燥热,人容易上火。苦瓜性寒味苦,具有清热解暑的功效。在烹制时注意苦瓜尽量不要失去其颜色,便能够达到其去火的目的。
第三:每天一碗绿豆汤。夏季多吃绿豆,多喝绿豆水,既能够补充人体水分,又能够补充人体因出汗而大量丢失的所需无机盐,也能够有效缓解夏日烦躁情绪。一碗绿豆水,夏季清凉豆。
第四:睡前要泡脚。人体奔波劳累了一天,回到家不免想来个葛优躺。睡前用适度的温水泡一下脚,既能够缓解疲劳,又能够有效祛湿,还能够让你睡眠更安稳。
第五:每天适度步行。现代人生活压力大,下班之后去外边走一走,能够有效缓解压力,放松心情。但是并不是说走的越多越好,一般来说根据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步行大约六千步、运动半小时左右,就能够达到锻炼的效果。
第六:适当的静坐冥想。夏日天气炎热,人容易产生烦躁情绪。尤其老年人更容易如此。俗话说“心静自然凉”,选择静坐进行冥想,能够让思绪平静下来,摒弃杂乱的想法,有助于平复心情,保证心情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