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用动作表示害羞的句子
低眉垂眼,低着头,垂着眼。形容害羞的样子。
脸红耳赤,形容感情激动或害羞的样子。亦作“脸红耳热”。
面红耳热,形容因紧张、急躁、害羞等而脸上发红的样子。
面红面绿,形容因紧张、急躁、害羞等而脸上发红的样子。
羞人答答,答答:害羞的样子。形容自己感觉难为情。
烟视媚行,烟视:微视;媚行:慢行。形容害羞不自然的样子。
赧颜汗下,赧:因羞愧而脸红。颜:面容。形容羞愧到极点。
Ⅱ 要有动作、心理、外貌、语言、神态描写的作文,字数,题目不限。
长得很丑的一个女人面色狰狞的打了他变说:“凭什么你能出轨,我不能”男的想:你那么丑,谁要你
Ⅲ 请告诉我描写人物害羞的举动、神态。害羞时说话的具体描写。
他的脸红得像一个苹果似的,慢慢的低下了头都不敢抬起头来,看着大家了。
Ⅳ 运用动作心理神态的描写手法的好句子各8句,并且标明出处,感谢🙏!
《守财奴》中的资产阶级暴发户箍桶匠葛朗台弥留时,当“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他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抓”,送了暴发户的老命,也使守财奴至死不改的贪婪本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监死前“伸”最终使其成了世界文学名着人物画廊中的又一吝啬鬼的典型。
至于穷困潦倒的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九尺柜台上“排出”九文大钱时的得意。
《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在得知水生“明天要到部队去”时,手指不禁“颤动”——苇眉划破手指,亦是其内心思想的颤动,写出了水生嫂没有思想准备,舍不得丈夫离去的细微心态。
鲁迅笔下的阿Q在《阿Q正传》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在法庭画圈,“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阿Q就在这“画圈”中糊里糊涂结束了自己生命……
Ⅳ 如何进行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的组成
动作描写=动作行动+动作对象+动作环境+动作感受
1、动作行动,说通俗点就是刻画人物行动时的一系列动作,一般由程度词+动词组成。如:轻轻地打、使劲地挥、小心翼翼地蹲等。
2、动作对象,即人的部位或者物体。如:挥手、踢腿、瞪眼、拍桌子等。
3、动作环境,即人物产生动作的特定场景。可以是景物、场面等。
4、动作感受,说简单点,就是在写动作描写时运用此喻或者夸张等手法,能使动作描写更加形象,生动,突出人物的个性。
动作描写分为单一的动作描写、组合动作描写。
单一的动作:
如:老师迅速走进教室……(只包含一个动词)
组合动作:
如:老师轻轻地推开门,迅速走到教室,放下书本……(包含多个动词)
下面,以运动员赛跑的过程为例,要写好人物的动作,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好人物行动的特定场景。把人物放在特定的背景中来进行刻画,往往能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比如运动场上的紧张气氛,观战同学的热情呐喊等,就能衬托运动员的精彩表现。(即写好动作场景)
2、以个性鲜明的动作表现人物特点。运动场上的每个运动员,因为性格、态度等不同,他们的动作就会有很大差异:有的拙,有的巧;有的张扬,有的含蓄……描写时,要仔细揣摩,精确“炼词”,用最合适的一个动词来表现人物特点。(选择合适的动词)
3、合理分解动作,精描细摹完整过程。比如,写运动员起跑的预备动作,不能简单地写“他蹲下去,做好准备”,而应该写他“如何蹲下去”,手、腿、眼神等如何配合,努力做到具体、形象。(分析、分解动作,进行组合动作描写,在动词前尽量选择合适的程度词修饰)
4、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既可以把动作描绘得更形象,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也可以使文章显得更有趣味。
(写好动作感受)
赛跑过程分解:
预备枪响前的准备动作——预备枪响后的动作——起跑后的动作——冲刺的动作
片段作文示例:
他半蹲在起跑线上,左脚尖顶住起跑线,右膝跪在跑道上,两手就像两根钉子插在地上。整个身体微微前倾,抬着头,目不转睛地盯向前方,那样子,就像一只展翅待飞的雄鹰。“预备……”随着这拖长的声音,他慢慢绷直右腿,仿佛是一张拉开了的弓。“啪!”那
“箭”猛然射了出去。他飞快地跑着,像闪电,像受了惊吓的羚羊,像脱了缰的野马,奔跑着……跑了一段后,他的速度渐渐慢了,可是他仍然大幅度地挥摆着双手,努力向前跨着大步。离终点不远了,他猛地抬起头,闭上眼,咬紧牙关,拼命地冲向终点。“冲啊!”周围响起了狂热的呼喊。终点就在眼前了!只见他猛一低头,身体向前冲,那条终点绳挂在他的身上,如同一条荣耀的绶带。
教师点评:
这段文字用真实细腻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这位运动员比赛时的情景,有极强的画面感。作者用“蹲”、“顶”、“跪”、“倾”、“盯”、“绷”等动词,前面运用合适的程度词修饰,后面加上准确的动作对象,细致而逼真地刻画了运动员起跑前的预备动作。“展翅待飞的雄鹰”、“拉开了的弓”等一些比喻句的运用,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后面也用同样的方法分别描述了起跑后和冲刺的动作描写。
Ⅵ 动作描写怎么写
顺承连接式
所谓顺承连接,就是几个动作之间具有承接相连的关系,是动作描写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这种动作描写,就其对象来看,分为两种:
1、由某一个对象来发出。这个对象,既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动物,还可以是事物。通过对这个对象一系列承接式的动作描写,来达到某种目的,或体现某种发展。至于动作的多少,可根据写作需要和对象变化情况来定,但至少要有两次,而且是连续性的;可以用于一句话中,也可以用于多句话中。一般情况下,动作频率越多,顺承的体现就会越充分。
例如:“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选至《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段文字不足80字,就用了8个动词(不包括鸟雀的3个动词),它们都是人的动作,可以理解为是作者发出的,其间明显表现为顺承连接的关系,一个接着一个,不能易位而用,共同完成“捕鸟”任务,富有浓郁的情趣。
2、由两个乃至多个对象发出。这几个对象可以是同类,如都是人物;也可以是不同类,如人、事、物都有。但不管有多少个对象,都必须表现为顺承关系,对象本身的几个动作是顺承的,几个对象之间的动作也是顺承的,运用时,要以某一个对象为主。
例如:“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选至《背影》)
这段文字共用了7个动词,涉及两个人物:一是“他”,即作者父亲;二是“我”,即作者自己。父亲共发出了4个动作:“攀”“缩”“倾”“显出”,其间是顺承关系;作者共发出了3个动作,“看见”“流下”“拭干”,其间也是顺承关系。这两个人之间的7个动作,前4个在前,是主要的,后3个在后,是次要的,是顺承关系。二者互相配合,共同作用,生动地表现了父子二人此时此地相爱相怜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