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科普 > 中医讲急救方法的书有哪些

中医讲急救方法的书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6-06 10:50:16

A. 什么书是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古医书之一,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

《肘后备急方》,古代中医方剂着作。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着。8卷,70篇。东晋时期葛洪着。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系作者将其原着《玉函方》(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经梁代陶弘景增补录方101首,改名《补阙肘后百一方》。此后又经金代杨用道摘取《证类本草》中的单方作为附方,名《附广肘后方》,即现存《肘后备急方》,简称《肘后方》。

B. 中医古典书籍有哪些

中医古典书籍首先,“内经”、“伤寒”、“金匮”、“难经”、“神农本草经”


“中藏经”,到底是不是华佗所着还有待考证,但它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却是事实。这本书篇幅不大,只有上、中、下三卷。有趣的地方,在下以为有三点:首先是谈了许多“四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这是“天人合一”观念非常好的体现;其次是这本书对于脏腑辨证谈论多且细;第三这本书中有大量非常有名的方剂。

“敖氏伤寒金镜录”,舌诊入门。

“人身通考”,身体各部分名称在中医体系中究竟指什么,代表什么,有何内涵,非常有趣。

这类中医古典书籍像 古籍阁 或者 医书网 是你意想不到的非常巨大的中医古籍资料库,都是电子版的中医古籍资料


“运气辩与临证录”,关于运气学说的临床应用,应该有很多人都感兴趣吧。

“灸绳”,周楣声老先生的着作,研习灸法必读。周老先生的“针灸穴名释义”也很有趣。

“中国刺血疗法大全”,研习刺血疗法必读,业界良心,纯正干货。

“黄帝内经太素”和张介宾的“类经”。
这两本书都是将“内经”的内容,进行重新分类整理的。“分类整理”中的学问甚大,如何能够既“分得开”又“不割裂文意”,实在是需要功力。而且这两本书可以当作“内经”学习参考,以便了解原文。若没记错的话,现在能看到的“黄帝内经太素”的版本是从日本影印回来的旧抄本,缺某些篇章。还请诸位考证考证。


“针灸甲乙经”,这本书亦是对于“内经”的分类整理,而且自这本书之后,才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针灸学。此书还有一个重要意义,便是摘录了部分“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内容,这本书现在已佚,但我们可以通过“甲乙经”来了解它。

“千金方”,药王孙思邈所着,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叫做“备急千金要方”,


“医林掇英”,名医柯雪帆的所着小说一本,寓教于乐,有益身心。

“本经疏证”、“本草问答”,了解药性的难得好书。

“增订伪药条辨”,如题所言,如何辨别药物真伪,非常有趣,可以做睡前读物。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写在最后,往往是最重要的。熟悉“伤寒”的诸位都知道,医圣曾提到一本重要的参考文献“汤液经法”,此书已佚,但“辅行诀”中摘录了大量“汤液经法”的内容。这本书的篇幅不大,反复研读,收获颇深。个人认为,这还是一本学习五行理论的好书。不过,最有趣的是,学习了它之后,你就可以尝试真正的“食疗”了。




其它中医古典书籍目录:


国医大师验案良方合辑(7册)

丛桂亭医事小言(1—7卷)

痘科键删正补注(1-6卷)

中国医着系列丛书(全6册)

断毒论(上下卷)

泰西热病论(6卷)

多疾汇笺(上中下卷)

古今名医类案(1-12卷)

医方类聚(全11册)

东垣十书(1-20卷)

痘科键私衡(6卷)

医书六种(12卷)

五方医话合集(5册)

订正东医宝鉴(25卷)

名中医医案医论(15册)

中医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

急救选方(2卷)

妇人良方(8卷)

辨医断(上下卷)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全30册)

格致余论疏钞(8卷)

赤水玄珠(1-51卷)

活幼心法附说(上下卷)

名老中医方药心得丛书(5册)

续易简方论(1-4卷)


经方名师 经方临床运用(2册)

民国名医着作精华丛书(21册)

病因精义(8卷)

远西医方名物考(45卷)

红杏秘录(上下卷)

保婴须知(上下卷)

中医治验经验合辑(42册)

温病学专着(6册)

薛氏四十二种(1-29卷)

医方集解(1-6卷)

产科探颔图诀(2卷)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丛书(6册)

和兰医话(上下卷)

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13册)

湖湘名医典籍精华(8册)

外科精义(2卷)

葛氏方(上中下卷)

中药成方制剂(全20册)

中国医学大成-曹炳章(50册)

疗治茶谈(10卷)

格致余论谚解(1-7卷)

名医遗珍系列丛书(4册)

泰西外科全功(3卷)

古方条理(上下卷)

病家须知(又名病家意得草)(1-8卷)

七新药(上中下卷)

医经溯洄集和语钞(1-10卷)

痧胀玉衡书(1-5卷)

解体发蒙(5卷)

麻疹辑要方(2卷)

观聚方要补(2卷)

产科新论(3卷)

中医经典白话精解丛书(7册)

医学至要抄(上下卷)

医道二千年眼目编(1-13卷)

名家方选(一二三卷)

唐王焘先生外台秘要方(40卷)

三部六病医学流派丛书(全5册)

增补万病回春(8卷)

方舆𫐐(17卷)

胡希恕电子书全集(39册)

医余(上中下卷)

济生三方(上中下卷)

备急八药新论(1-3卷)

疮症备考方(1-3卷)

中国医术名家精华丛书(全4卷)(扫描版)

黄钟录(上下卷)

张氏医通(1-4卷)

和兰医事问答(2卷)

续易简方论后集(1-5卷)

霉疮约言(一二卷)

本草医方合编(1-6卷)

眼科锦囊(6卷)

中国名医验方汇编(9册)

朋百氏药论(一二卷)

女科筌蹄(2卷)

删补药方(4卷)

华氏日用新方(上中下卷)

医方纪原(上中下卷)

贝原先生《养生论》(1-5卷)

近代中医珍本集(12册)

医方精要系列丛书(全10册)(高清版)


医家医案汇总(99册)

续眼科锦囊(上下卷)

家方秘笈仙鼎方(上中下卷)

古书医言(1-4卷)

产宝(上下卷)

碥石集(十五位名中医经验传薪)(8册)

秘传大人小儿卫生论(2卷)

活人心法(2卷)

医便(3卷)

日用食鉴(上中下卷)

顿医抄(1-21卷)

产科指南(一二卷)

脚气钩要(一二卷)

现代着名老中医名着重刊丛书(70册)

小青囊(10卷)

医断(2卷本)

第五版中医院校教材(26册)

现代临床医学进展丛书

蕉窗方意解(2卷)

经验医疗手引草(1-7卷)

外科新书(2卷)

医方考绳愆(1-7卷)

病因精义(10卷)

辨证录(1-14卷)

一本堂行余医言(1-22卷)

医经六书(全3册)

中国古今医案类编(15册)

当代名医临证精华(8册)

医经解惑论(上中下卷)

医籍考(1-80卷)

当代名医典型医案集(8册)

医方大成论钞(1-5卷)

巢氏诸病源候论(1-10卷)

当代中医世家经验辑要(10册)

保赤全书(上下卷)

颜德馨临床医学丛书(全8册)

内科秘录(14卷)

达生录(1-2卷)

常见病中西医最新诊疗丛书(25册)

达生图说(3卷)


护痘锦囊(上下卷)

古方便览(2卷)

医方大成论和语抄(8卷)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112册)

产育全书(5卷)

保婴全书(1-20卷)

上池秘录(5卷)

国医大师临床经验实录丛书(全12册)

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20册)

方技杂志(3卷)

疡科秘录(10卷)

增补古方药品考(1-5卷)

霉疠新书(2卷)

增广医方口诀集(上中下卷)

古方翼(1-5卷)

痘学真传(4卷)

跟中医大师学临床系列丛书(7册)

集验良方(1-6卷)

删补众方规矩(1-4卷)

广惠济急方(上中下卷)

瘟疫方论(上下卷)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30册)

病名汇解(1-7卷)

西医方选(2卷)

青囊琐探(上下卷)

医方启蒙(一二卷)

普救类方(10卷 )

辨惑论(一二卷)

产科发蒙(4卷)

产论翼(一二卷)

医范提纲(3卷)

医林蒙求(上中下三卷)

病家须知(4卷)

C. 历史上有哪些着名的的书(关于中医的)

五、《神农本草经》中医四大经典着作之一,相传为神农氏所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是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着作。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原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就连李时珍的巨着《本草纲目》都渊源于《神农本草经》而发展起来的。《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着。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

该书最早着录于《隋书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录“神农本草,三卷”,宋《通志艺文略》录“神农本草,八卷,陶隐居集注”,明《国史经籍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清史稿艺文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

很长一段时间内,《神农本草经》都是医生和药师学习中药学的教科书,或是作为必读书,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D. 哪位知道什么中医经典的书籍

中医经典很多,不过最重要的四大 经典是
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
难经
不过建议如果没有什么中医基础的话,最好先
读一下中医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不然读起四
大经典会很吃力的

E. 中医入门的书介绍些

《新编中医学概要》,综合性医书。广州部队后勤卫生部等单位组织编写。共分三篇。上篇基础理论,论述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四诊、辨证等;中篇治法方药,介绍治疗原则,方药基本知识,常用治法和方药;下篇疾病防治,其重点内容为疾病的辨证与治疗。采用现代医学病名。列述传染病、内儿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皮肤科、肿瘤等80多种疾病的病因病证、辨证和治疗方药。力求反映近年来中西医结合、中草药、新医疗法等方面的成就。1972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新编针灸学
《新编针灸学》,针灸着作。鲁之俊编。本书是根据作者在解放战争时期部队学习针灸的讲稿编成。书中简要介绍了针灸的理论和方法,全身主要针灸刺激点(穴位)的部位、主治及一些常见病的刺激点等,本书内容简要、论述明白,但不够全面。末附某部军医的治疗效果统计表。1950年由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
信验方录
《信验方录》,医方着作。一卷,附《续信验方》一卷。清·卢荫长辑。刊于1804年。二书共收载临床各科民间验方和成方约200余首。文字简要,选方颇切实用而多效验。现存几种清刻本。
行针指要歌
针灸歌诀名。见《针灸聚英》。歌中列举一些常见证候的用穴。《针灸大成》载此,略有修改。全文如下:“或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或针水,水分挟脐上边取。或针结,针着大肠泄水穴。或针劳,须向膏肓及百劳。或针虚,气海、丹田、委中奇。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或针嗽、肺俞、风门须用灸。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翻胃,吐食一般医,针中有妙少人知。”
太平圣惠方
中国宋代官修方书。简称《圣惠方》。100卷。刊于淳化三年(992)。系北宋翰林医官院王怀隐等人在广泛收集民间效方的基础上,吸收了北宋以前的各种方书的有关内容集体编写而成。全书共1670门,方16834首。包括脉法、处方用药、五脏病证、内、外、骨伤、金创、胎产 、妇、儿、丹药、食治、补益、针灸等,每一病证,冠以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有关论述。该书所搜集的医方,较能反映北宋前期的医学水平,其中有关外科五善七恶之说,小儿急、慢惊风的分辨,眼科开内障眼论所载白内障针拨手术之详细过程,均为中国现存最早记录。本书具有一定的临床研究参考价值。但本书因卷帙较大,流传较少。1949年后有排印本。

青囊秘诀》

手抄此稿的主人公是明末清初人,名叫王大德字帆川,清初在湖北悬壶,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从友人处借得一本叫《青囊秘诀》的佚名手抄医籍,就摘录一些在自己的行医过程中试用,结果疗效很好。后来他还在京都行过医,继续实践验证,也得到肯定。到康熙六十年(1721年),访故人回到湖北石阳(今汉阳),又借来此书全文抄录一遍,两年之后即雍正元年还添写了一段“序”。文中明确表示,今后要把它付梓,以免湮没无闻,深为可惜。书名将定为《无名士肝囊秘诀》,“余不盗其虚声而为己有……”

《中医名人辞典》,确有王大德其人,时代也大体相同,并且本人也有着作留传后世,但未提“青囊秘诀”之事。可见王大德并非山野土郎中,而是医术医德俱佳见过大世面的儒医。再查阅《中国历代医史》、《珍本医书集成》、《中国分省医籍考》等辞书,未见有“青囊秘诀”或“无名士青囊秘诀”之记载。据此,笔者初步推测,王大德的愿望最终没有实现,此书至今也没有付梓传世,而这本手抄稿却一直在流传。直到近代,还有用钢笔蓝墨水写的小字杂于行间,就足以说明它的近世主人公,也在学习和应用它。

《青囊秘诀》属于外科,侧重于疮痈方面的方剂书,篇幅不大,字数不多。这件手抄稿已经历经285年,虽然扉页有些缺损,但内容完整,这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叶,至今没有失传实为庆幸!笔者并非中医药工作者,但却是一位植物医生。也许是“医”理相通,为有缘抢救和收藏它而感到欣慰!至于《青囊秘诀》的科学价值,亟待有关专家研究、利用和开发。
心印绀珠经
《心印绀珠经》,综合性医书。二卷。元·李汤卿撰。全书依次论述原道统、推运气、明形气、评脉法、察病机、理伤寒、演治法、辨药性、十八剂等九部分。论述简要,颇能融会诸家学说。李氏将方剂的类别分为轻、淡、清、解、缓、火、暑、湿、寒、燥(一名“涩”)、甘、平、温、和、调、补、荣、夺十八剂,各列其代表性处方。于病证立名亦不循旧说。后人评此书“微而臧、约而达”。足见其简明实用。

心印绀珠经二卷(两淮监政采进本) ---出《四库总目提要》

明李汤卿撰。汤卿不知何许人。是书为嘉靖丁未嘉兴府知府赵瀛所校刊。上卷曰原道统,曰推运气,曰明形气,曰评脉法。下卷曰察病机,曰理伤寒,曰演治法,曰辨药性,曰十八剂。融会诸家之说,议论颇为纯正。惟以十八剂为主,而欲以轻清暑火解甘淡缓寒调夺湿补平荣涩和温数字该之,未免失之拘泥。
外台秘要
中国唐代由文献辑录而成的综合性医书。又名《外台秘要方》。40卷。王焘撰成于天宝十一载(752)。本书汇集了初唐及唐以前的医学着作。对医学文献进行大量的整理工作,使前人的理论研究与治疗方药全面系统地结合起来 。卷1~2为伤寒;卷3~6为天行、温病、疟疾、霍乱等;卷7~20为心痛、痰饮、咳嗽等内科杂病;卷21~22为五官科疾病;卷23~24为瘿瘤、痈疽等;卷25~27为痢、痔诸病;卷28~30为中恶、金疮、恶疾等;卷31~32为采药、丸散、面部诸疾;卷33~36为妇儿疾病;卷37~38为乳石;卷39~40为明堂灸法。全书共1104门,均先论后方,载方6000余首。凡书中引用书籍都详细注明出处,保存大量唐以前医学文献,为研究中国医疗技术史及发掘中医宝库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和考察依据。公元1069年,本书曾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刻。1640年又经程衍道校勘,1949年后有影印本

难经
中医理论着作。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原题秦越人撰,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书中对命门和三焦的学术见解以及所论七冲门(消化道的7个冲要部位)和八会(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合处)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该书还明确提出“伤寒有五”(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并对五脏之积,泄痢等病多有阐发,为后世医家所重视。全书内容简扼,辨析精微,在中医学典籍中常与《内经》并提,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古典医籍之一。有多种刊本和注释本

温热论
《温热论》,温病着作。一卷。清·叶天士述,相传系叶氏门人顾景文记录整理而成。传本不一,其一传于叶氏门人华岫云,王孟英《温热经纬》中《外感温热篇》的原文即据于此;又本见于唐大烈《吴医汇讲》卷一,名为《温症论治》,内容与华氏大同小异,次序略有不同,章虚谷注本即本于此,名为《叶天士温热论》,收入《医门棒喝》中。《温热论》记录了叶氏对温热病论述的精华部分,重点分析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传变规律,温热病的病理和“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原则,创立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介绍温热病察舌、验齿和观察斑疹、白(疒咅)的诊法等内容。此书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吴鞠通接受了叶天士《温热论》的学术思想和医疗成就才有可能产生《温病条辨》,其中的一些学术见解直到现在仍为临床医家所重视。此外尚有清·周学海等多种注本,较近的一本为杨达夫所撰《集注新解叶天士温热论》,系杨氏汇集诸家注释结合个人经验体会编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的治疗发展情况。现存清刻本、丛书本等。又本书于1962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温热论笺正
《温热论笺正》,温病着作。陈光淞撰于1915年。陈氏推崇叶天士《温热论》,但认为前人的一些注释不够理想,遂逐条加以笺正。作者的本意是“笺叶氏之旨,正诸家之失”(见序例)。全书分析比较精细,确有一得之见。但在某些问题上也存在局限和片面的观点。现有1916年石印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本。
温热赘言
《温热赘言》,温病着作。一卷。原题清·寄瓢子述。初附于《三家医案合刻》之后,刊于1831年。此书内容与《温热病指南集》大致相同。内容详参温热病指南集条。现存初刻本等。
肘后偶钞
《肘后偶钞》 医案着作。系《友渔斋医话》的一部分。后收入《中国医学大成》中。

小儿药证直诀
《小儿药证直诀》,中医儿科的奠基之作。又名《小儿药证真诀》、《钱氏小儿药证直诀》。3卷。宋代钱乙撰,由钱氏门人阎孝忠编集而成。书成于公元1119年。本书是中国早期内容比较完整,并载有病案的儿科重要专着。《小儿药证直诀》有仿宋刊本及清武英殿聚珍本二种。前者是原书的复刻本,后者是辑佚本,内容略有出入。卷上为脉证治法,共载小儿诊候及方论81篇;卷中详记钱氏小儿病医案23则;卷下诸方,论述儿科方剂的配伍和用法。书中简要地记述了小儿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卷首附有钱仲阳传一篇 ,书后附有阎孝忠《阎氏小儿方论》1卷,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1卷。1949年后有影印本

小儿则
《小儿则》,儿科着作。二卷。此书即《景岳全书》四十-四十一卷,主论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及小儿杂病(不包括麻、痘)的证治。此外又有《小儿则古方》一卷,为《景岳全书》第六十二卷。《麻疹诠》一卷,为第四十二卷。《痘疹诠》三卷,为第四十三-四十五卷。
小品方
《小品方》,方书名。又名《经方小品》。十二卷。东晋·陈延之撰。约撰于公元454-473年。卷首自序、总目、卷一调治三焦、胸痹、胸胁及心腹胀满冷痛、下痢、咳嗽上气奔豚、水肿诸方;卷二治头面风、喉痛、暴厥、中风、狂妄噤痉、脚弱诸方,卷三治泻痢、虚劳、遗精、失眠诸方;卷四治霍乱、中恶、食毒、血证、发黄诸方。卷五治鬼魅、狂癫诸方;卷六治冬月伤寒、春夏温热病、秋月中冷诸方;卷七治女子众病、无子、妊胎、产后、崩事、宿疾诸方;卷八治少小百病诸方;卷九服食及寒食散诸方;卷十治外科诸病及金疮、溺水、入井冢闷冒诸方;卷十一述本草药性;卷十二灸法要穴。此书比较重视对伤寒、天行温疫等传染性热病的论治。提出用茅根汤、葛根桔皮汤治天行温疫,这中间已提出后世温病学派的养阴生津、清热解毒等治则。该书对妇产科亦较重视,论述了养胎、胎动不安、子痛、逆产、产后胞衣不下、恶阻、去胎等法。对一些内科疾病如瘿病(地方性甲状腺肿)、脚气病等亦有较深的认识。该书记述的治疗方法也较全面。除内服方外,还有灸、熨、割、烙、涂、浴、摩、熏等外治法。在急救方面记载了金疮、跌打损伤、烧伤烫伤、虫兽咬伤、溺水、以及食物中毒、药物中毒等急救方法。本书早佚,其佚文散见于《外台秘要》、《医心方》中。日本发现《经方小品》残卷。今人据之辑出《小品方辑校》
<<心太平轩医案》,医案着作。一卷。清·徐锦撰于1851年。徐氏以相似病证归类整理,分述中风、血证、喘咳等多种病证。略论病因、病理,医案多属一病一方,间有连续就诊治案。书中可见作者善治温病、喜用寒凉。又有谓其“案语之精、方药之切”,不亚南阳活人书者。现存清抄本和1912年刻本

F. 古代着名医书

《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千金要方》、《肘后备急方》、《素问》等。

1、《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着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2、《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本草着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

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卷1、2)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卷1“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

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元诸家之论居多。

3、《千金要方》

《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着作之一,作者孙思邈,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网络全书。

唐朝孙思邈所着,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千金要方》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书中首篇所列的《大医精诚》、《大医习业》,是中医学伦理学的基础;其妇、儿科专卷的论述,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

其治内科病提倡以"五脏六腑为纲,寒热虚实为目",并开创了脏腑分类方剂的先河;其中将飞尸鬼疰(类似肺结核病)归入肺脏证治,提出霍乱因饮食而起,以及对附骨疽(骨关节结核)好发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与痈疽关系的记载,均显示了相当高的认识水平。

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阿是穴的选用、“同身寸”的提倡,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因此,《千金要方》素为后世医学家所重视。《千金要方》还流传至国外,产生了一定影响。

4、《肘后备急方》

《肘后备急方》,古代中医方剂着作。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着。8卷,70篇。东晋时期葛洪着。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

系作者将其原着《玉函方》(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

经梁代陶弘景增补录方101首,改名《补阙肘后百一方》。此后又经金代杨用道摘取《证类本草》中的单方作为附方,名《附广肘后方》,即现存《肘后备急方》,简称《肘后方》。

5、《素问》

《素问》,医经着作,9卷,81篇。与《黄帝内经灵枢》(即《灵枢经》)为姊妹篇,合之而为《黄帝内经》。具有比较完整之理论体系,内容广博而深奥,为中医理论之渊薮。

举凡养生气功之理论;人与自然相参相应之学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之预防思想;阴阳五行及气运对中医理论之指导;脏象学说及脏腑经络临床辨证之规律。

以脉学为主而又望闻问切全面论述之诊断;针砭灸摩、汤液醪醴之运用;治病求本统领下之标本缓急先后及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之治则;对咳、疟、痹、风、厥、痿及热病、奇病等具体疾病之认识等等均有较详之论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千金要方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肘后备急方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素问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伤寒杂病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本草纲目

G. 中医有没有什么急救方

“急救三宝”: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和至宝丹;独参汤治疗大出血等。

H. 中国古代着名医书有哪些

中国古代着名医书有以下这些:

1.《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着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着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

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着,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阅读全文

与中医讲急救方法的书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蝉花虫草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浏览:592
晚期面瘫怎么治疗方法 浏览:440
生态科学研究方法 浏览:234
种植石斛的方法视频 浏览:369
解决孩子背课文难的10种方法 浏览:268
车里起雾的正确方法 浏览:279
梦中情人使用方法 浏览:538
蛋鸡养殖场老鼠的最佳处理方法 浏览:7
电子经纬仪测量方法 浏览:162
治疗驼背的方法图 浏览:69
火龙果种植创意小盆栽管理方法 浏览:168
什么叫学习方法 浏览:664
可以用相同的方法来解决 浏览:32
紫铜铜焊接方法视频 浏览:999
苹果手机没插卡进系统方法 浏览:695
抓鱼雷最简单方法 浏览:291
天然南红挂坠真假鉴别方法 浏览:353
两个路由器不用手机连接的方法 浏览:655
盖被子用什么方法好 浏览:606
电脑车调节器使用方法 浏览: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