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施工地质勘查、超前钻施工勘察与桩基试桩施工勘察各有何区别
区别很大:
1、施工地质勘查是研究、评价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所进行的地质测绘、勘探、室内实验、原位测试等工作的统称。
2、超前钻施工勘察超前钻主要是针对岩溶地区基桩施工,在成桩之前采用钻探方法查其桩底基岩情况,属施工地质勘查一种。
3、桩基试桩施工勘察是在需要桩基础施工时,在设计时、施工前、施工后所做的试验性桩基础施工。其主要目的是对桩基极限承载力进行检测,不属于施工地质勘查。
(1)地勘检测的三种方法扩展阅读:
工程地质勘察主要有以下五项:
①搜集研究区域地质、地形地貌、遥感照片、水文、气象、水文地质、地震等已有资料,以及工程经验和已有的勘察报告等;
②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
③工程地质勘探工程地质测绘和勘探;
④岩土测试和观测见土工试验和现场原型观测、岩体力学试验和测试;
⑤资料整理和编写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工程地质勘察通常按工程设计阶段分步进行。不同类别的工程,有不同的阶段划分。对于工程地质条件简单和有一定工程资料的中小型工程,勘察阶段也可适当合并。
网络-试桩
⑵ 矿产勘查的认识基础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是由实践主体、实践的手段(工具)和实践的对象(客体)所构成的现实的感性活动。这是人类特有的能动活动过程。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而认识是人们头脑对于外部世界的反映,是意识的主要内容。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是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之间的中介桥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的认识不是人的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即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同时,客观世界哪些事物能成为人们的认识对象,是由实践的需要和水平决定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认识的发生一点也离不开实践。毛主席说:“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6~287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经验。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而实践的需要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提出新的问题,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从而促进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通过实践,还能推动我们思维的发展,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从而也促进认识的深化与发展。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认识又服务于实践并指导实践。认识本身并不是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实践的目的制约着整个认识过程,规定认识的方向。在实践目的的规定约束之下,人们的正确认识最终才有利于实践的发展。认识为实践服务,去指导实践,才能发挥认识的功能。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也就失去了实际的意义。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当我们通过实践经由感性认识获得理性认识以后,这个理性认识是否真的是正确的,是否如实地反映了事物本身的客观面貌,这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为了检验这个理性认识是否正确,靠什么呢?不是靠别的,还是靠实践中检验。一般说来,在实践中成功的就是正确的,失败的就是错误的。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指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综上所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于矿产勘查工作来说,也是这样。矿产勘查实践是认识客观矿产的基础;没有矿产勘查实践,就无从产生对客观矿产的认识。所以,发现矿产依靠实践。
二、发现矿产依靠矿产勘查实践
地球在经过了长达46亿年的漫长而又复杂的演化之后,繁育了人类。同时,这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也给人们带来了包括矿产资源在内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人类对于大自然这种慷慨的馈赠并不是一开始就认识的,而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步加以认识的。当人类的祖先发现边刃锋利的燧石等石块,对于抵御野兽的袭击,砍砸制作人工工具,以至取火都较为有利时,便把燧石、石英等坚硬石块当作一种有用的矿产资源来加以利用。这里可以看出,燧石之所以能够当作资源利用,它的基础是实践。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人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人类为了满足自己对矿物资源的需求,矿产勘查活动也随之发展。矿产勘查活动的发展与深入,人类不仅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可供人类使用的矿产资源,而且对各种矿产在多方面的使用价值也逐步有了新的更多的了解。
矿产勘查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其显着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实践性。如果不进行实践,矿产勘查的效果就无从谈起,蕴藏在地下的矿产就不可能被发现与探明。也就是说,没有矿产勘查实践,就无法确定一个地区是否有矿。
在整个矿产勘查实践中,野外实地勘查是基础,也是最主要的环节。只有通过地质工作者的野外实地勘查,才有可能发现暴露在地表的矿产。或者只有通过进行实地勘查,如区域地质调查、化探、物探和重砂测量等工作,了解这个地区区域地质特征和成矿地质条件,才有可能分析证明这个地区可能存在的没有露出地表的矿产。在一个地区经过勘查发现矿产线索之后,还需要对该矿产地是否具有工业利用价值、有多大的价值、质量怎样、开采条件又怎样等问题,作出评价结论。为此,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详细的勘查工作,也就是说应该进一步实践才行。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得出结论,发现矿产要靠实践,探明矿产资源同样也要靠实践。
综上所述,要认识矿产资源的客观情况,就需要开展实际的矿产勘查工作。矿产勘查活动(区域矿产调查,矿点检查、普查、详查、勘探)作为一种实践,它使客观存在的矿产直接作用于勘查者的大脑,产生了关于客观矿产实际状况的认识。它是勘查者的思维与客观存在的矿产之间的桥梁。通过矿产勘查活动来发现矿床,探明矿床,评价矿床,获取所需地质资料,供矿山企业建设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使用。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和利用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的石油年产量很少,仅12万吨,被称为“贫油”国,主要依靠“洋油”过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地矿部门和石油工业部门两支石油地质队伍,在390万平方公里的沉积岩分布区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油气勘查工作。1955年10月,在新疆发现了克拉玛依油田,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勘查中发现的第一个大油田。1956年后,又陆续在柴达木盆地的冷湖等地发现了新的油气田。1959年在松辽盆地发现了大庆油田。20世纪60年代前期在油田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又在华北盆地发现了胜利油田、大港油田、辽河油田。80年代我国在东海(东海平湖一井)和南海(莺歌海崖BI-1井)等一连串工业油气井的发现,揭开了海上油气勘查的新篇章。
三、矿产勘查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人类的认识史表明,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实践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没有实践,就不能产生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但是,认识又具有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一经产生,便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对实践就起着反作用。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相互需要的。实践需要认识的指导,认识也需要而且能够指导实践,认识的功能也正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的。科学理论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来源于实践,是根据大量实践经验的综合概括之后上升而成的,在相当大程度上反映了某一方面的客观规律,因而具有相当的适用性。充分运用这些理论来指导实践就能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在矿产勘查实践活动中,为了认识矿产的客观状况,实践具有第一位的首要的意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实践不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而且人不可能也没必要事事都去亲自实践。为了提高找矿工作的成功率,科学理论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李四光同志创立的地质力学以及关于中国东部新华夏构造沉降带控制油的理论,连同黄汲清、潘钟祥等地质学家提出的陆相找油方面的理论,对中国大庆油田等一系列油田的发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些年来,非构造圈闭储油理论、推覆体构造控制油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金属矿产勘查方面,斑岩铜矿理论、火山成矿理论、层控矿床理论、成矿系列理论等等,在国内外对找矿均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如在20世纪70年代,斑岩铜矿的理论传入我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江西东北地区、西南滇藏地区和黑龙江等地,对找矿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黑龙江多宝山铜矿和西藏玉龙铜矿勘查的成功都与此有关。地矿工作者在总结山东焦家破碎带蚀变型金矿的经验之后,运用这个规律性认识来指导找矿,不但扩大了胶东地区河西、大伊各庄等金矿的远景储量,而且在广东、海南、辽宁、内蒙古、新疆等省(区)找到了类似的大中型金矿。
世界上一些超大型金矿床也是在地质理论的指导下发现的。例如世界着名的典型金矿——卡林金矿,是地质人员研究区域成矿规律之后,发现“构造窗”和逆断层下盘的碳酸岩类岩石及花岗闪长岩—闪长岩体附近对成矿比较有利。据此开展了找矿,并很快获得成功。该矿探明储量约2000吨,已开采金约150吨。
我国一些大油气田的发现也是如此。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在吸收国外先进成矿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和总结了国内的找矿经验,提出了含煤—含油气盆地新观点、大型生油坳陷内的沉积圈闭油气藏和逆掩断裂带找油等新理论。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矿产勘查实践,在油气普查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1979年在珠江口盆地地珠5号井钻获工业油流,实现了南海找油的首次重大突破。又如,1984年在塔里木盆地以北雅克拉构造上沙参2井钻获特丰工业油气流,实现了塔里木盆地找油具有意义的重大突破,再加上以后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在8个层系中获得高产油气流,已表现了塔北大油气区的前景,使塔里木盆地成为我国油气战略接替区的勘探基地,这对我国下世纪的开发西部地区具有重大意义。
总之,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只能是盲目的实践。但是,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即使是正确的理论,如果不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也会成为僵化的教条。矿产勘查工作无疑要以各种地质学理论来指导。但是,在实际应用地质学理论中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决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而应该在实践中使地质学理论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找矿实践中的作用
找矿生产实践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如物探、化探、遥感、钻探等等。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技在找矿生产实践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我们应该充分重视科学技术在矿产勘查实践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极为重要的部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现代社会它已成为第一生产力,当它渗透到生产力3个基本要素中去就会转化为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第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的素质产生新飞跃,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而且会推动生产的巨大发展。在现代社会生产中,衡量人的劳动能力,更主要的要看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第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生产工具不断得到改进和应用,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对象不断扩大和深化。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发现和获得新的劳动对象总是离不开科学技术,人们只有借助科学技术去认识自然界的物质属性,才能发现适于加工的劳动对象。第四,现代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生产管理过程,不仅改变了产业结构,而且也改变了劳动过程中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从而使生产力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总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矿产勘查实践中应该充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不断提高地质工作中的科技含量,提高各种测量数值系统的精度,尽可能向客观存在的矿产地质客体逼近,更加正确地反映它们、认识它们。
由于矿产勘查的对象通常深埋在地下,仅靠人们的感觉器官很难观测其全貌,这样就需要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来探寻我们需要的矿产。这里所说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包括科学理论、技术方法和现代的探矿仪器设备。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减少风险,提高找矿的效率,矿产勘查活动必须要借助科学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方法。特别是在今天,人类的历史已经进入了21世纪,社会生产的高速发展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一方面人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随着地质工作水平的提高,找矿的难度越来越大,矿产勘查的成本越来越高。例如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石油钻井深度一般为1000~2000米,而现在井深达3000~5000米。70年代,固体矿产钻井成本一般每米为53元,而到90年代末为280元。因此,为了提高矿产勘查的经济效益,就更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在矿产勘查实践中的推动作用。
科学技术对于矿产勘查实践的重要性不仅在理论上有充分的依据,而且也为矿产勘查实践所证明。
以地球物理探矿技术为例。经地质工作者多年研究建立的以高精度航磁为主的综合航空物探测量系统和寻找隐伏矿的综合物探方法技术系列的推广应用,对研究区域构造和矿产勘查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20世纪60年代初通过海洋地质调查和航空磁测,在我国附近海域发现了6个大型沉积盆地,为我国海洋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查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指明了方向。固体矿产方面,我国大多数磁铁矿床都是通过磁法特别是航磁发现的。50年代至70年代,通过航磁发现了福建马坑铁矿、江西新余铁矿、山东莱芜铁矿、甘肃磁海铁矿、云南大红山等一大批大型铁矿;通过磁异常验证在湖北大冶外围找到了新的铁矿体,在内蒙古白云鄂博铁矿外围戈壁滩下发现了西矿区,在四川攀枝花铁矿外围继续发现了与扩大了白马铁矿、太和铁矿与红格铁矿。运用综合物探方法找煤在华北以及南方缺煤地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在内蒙古二连成煤地区面积十几万平方公里的掩盖区运用综合物探方法快速圈出了一批成煤有利的盆地;在吉林郭勒煤田,运用物探方法准确地在362平方公里内圈出了80余万平方公里的含煤富集地段,为后来施工的40多个钻孔所验证。运用物探方法寻找有色金属矿产,特别是在寻找有磁性矿物或磁性矿石伴生的有色金属硫化矿床方面效果良好,50年代至60年代根据物探资料分析并对异常进行验证发现了几十处大中型矿床,如青海果洛与赛什塘铜矿、黑龙江伊春铅锌矿、湖南桂阳多金属矿等。
在钻探技术方面,近几年在钻探设备、钻探工艺技术、钻头、泥浆冲洗液等方面都有重大进步。由于在固体矿产勘查工作中用小口径金刚石钻工艺和绳索取心技术和多种优质钻头、优质泥浆工艺,大大提高了钻进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在推广小口径金刚石钻进工艺前,钻探台月效率为273米,而推广后为399米,提高了台效33%~135%,岩(矿)心采取率达93.7%~100%。新疆地矿局在黄山铜矿区采用金刚石绳索取心钻探施工,平均深度为928.6米的钻孔30个,最深的孔1506米,台效平均为664米,优质孔率93.3%,保证了质量,缩短了工期。近几年受控定向钻进技术实验的成功,使一位多井(即在一个井场一个井眼中深部施工几口不同方位的斜井)钻井成为现实,从而大大提高了钻进效率和经济效益。安徽冬瓜山铜矿区,采用螺杆钻的方法进行受控定向分枝技术钻进,完成深达840米以上的1个主孔和4个分枝孔,节省工作量4090米,节省台月费用30%,质量符合要求。吉林地矿局采用空气反循环中心取样(CSR)钻探技术,改变了砂金矿多年取心率质量不合要求的状况,快速优质地完成了勘探任务。
在地质测绘、地质制图和地质报告印制方面,由于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大大加快了速度,而且显着地提高了质量。如采用风点菲林减色技术负印制多色地质图,用色数由过去20~30个,减至4~6个,能同样保证地质图分色效果,印制效果提高1/3,成本降低20%,效果显着。
实验分析测试技术的进步,有力地推动了地质找矿工作。近10年来,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岩矿样品的痕量元素分析体系和一些矿物的主、次、痕分析体系,研制出一批新的岩矿标样和标准分析方法,达到了国际水平,并在地质找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比较突出的,如原河南省地矿厅所属地勘单位和实验室率先在痕量和痕量金的分析主面取得了突破。他们用化学—光谱法检测岩石中的痕金量,10克取样中可检测出0.1ng的金(即百亿分之一),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快速发现金矿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近年来,之所以有许多金矿被发现,与金的分析技术的突破有很大关系。
现代计算机技术在矿产勘查中获得广泛的应用,其范围已扩展到地学的各个领域。在地矿信息采集、数据处理、成图系统、解释和预测评价自动化系统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尤其是在石油地质勘查工作中,电子计算机技术获得了相当广泛的应用,并且在整个矿产资源勘查作业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电子计算机技术在石油勘查工作中的应用首先是以处理石油地震勘探资料为起点,然后推广到各个方面,包括野外地质数据采集及资料采集的质量控制、数据处理及数据管理、地质文件的测绘、地质资料的自动解释、油气资源数据库以及科学计算、数据通讯等。由于计算机技术在矿产勘查过程中被广泛应用,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地矿工作现代化,而且提高了矿产勘查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总之,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由于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采用先进的找矿理论、先进的找矿技术方法和先进的找矿工具进行矿产勘查实践,充分发挥了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使我国的矿产勘查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⑶ 房屋建筑 地质勘探施工过程中甲方现场代表如何查验钻孔深度
房屋建筑地质勘探施工过程中甲方现场代表查验钻孔深度的方法:
当钻孔深度达到设计要求时,应立即用超声波桩孔检测仪(K-400型侧壁仪)对孔深、孔径、孔形和孔底沉渣量进行检查,确认满足设计要求后,报请监理工程师批准,监理工程师认可后,立即进行清孔。
1、测量钻杆的长度。
2、专门有一种测量深度的工具,叫做井深尺,可以在钻孔完成后测量。
⑷ 地质勘查或者说钻孔数据中:测点深度、层底标高、层底深度、钻孔深度分别是什么怎么区分清楚
钻孔数据中的测点深度、层底标高、层底深度、钻孔深度表示的意义不同,所以各自表示的数据也不同,具体如下。
测点深度是指在做剪切波速度时检波器下入深度,测点深度与剪切波速度一一对应,但与层底深度和分层厚度不对应。
层底标高是指岩层最底部距离图纸水平标高的距离。层底深度是指某一岩性分层距地表的深度。
钻孔深度就是目标孔钻成之后的最终深度。
(4)地勘检测的三种方法扩展阅读
地质工程领域覆盖的范围包括:地质调查技术和方法与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区域矿产基地及矿产远景区预测与评价,矿区与矿床的勘探、开发与评价,地质工程领域建设、勘查评价项目可行性研究与决策。
地质勘探的新技术与新方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的预测、评价、监测与保护,地质结构、地质环境、地质过程及地质灾害研究中的计算机应用,地质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检测及新方法、新技术的设计、开发、应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行业的工程管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地质勘察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钻探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勘察
⑸ 怎样进行地质勘探测量
作为从事地质工程的技术人员,除了应掌握地质勘探工程的专业知识外,还应熟悉勘探工程中的测量工作,尤其是现在测量电子仪器的广泛使用,测量仪器操作越来越简单,应具 有参与或组织实施测量业务的能力,合理使用测量资料。
地质勘探测量通常包括地质填图、勘探工程、地质剖面等测量工作。
第一节 概述
地质勘探是为了详细查明地下资源,并确定矿物位置、形状及储量。地质勘探一般分为普查、详查和精查三个阶段。普查阶段是根据在地表上所发现的矿点(矿体露头)以及配合地表揭露工程和少量的勘探工程等手段所进行的地质观察。初步查明矿产的品种、矿体的规模、形状和产状,确定矿石的品位和储量。详查阶段亦称勘探阶段,是在普查基础上对矿区进行更详细的勘查,目的是查明矿区的地质构造、矿体产状、矿石品位、物质成份及储量等获得更可靠的地质资料。精查是在普查和详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明矿产品的埋藏情况,确定矿体的品位、储量、开采价值、开采方法等,为下一步开矿作好准备。地质勘探工程测量是为地质勘探提供可可靠的测绘资料,配合地质勘探作业以保证任务的完成。
地质勘探工程测量的主要工作任务是:
1.为勘探工程的设计和研究地质构造提供勘探区域的控制测量和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 2.根据地质工程的设计,在实地给出工程施工的位置和方向(又称定位和定线); 3.竣工后测出工程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
4.提供编制地质报告和储量计算的有关图纸资料。
为了进行上述测量工作,应首先在勘探区建立测量控制网,控制网的等级应以《地质勘察测量规程》为依据,并结合勘探区的地形条件和勘探网的密度和精度要求,还应同时满足矿区所需比例尺地形图测量的需要,其它测量工作在控制测量的基础上进行。一般情况下作为地质勘探区首级平面控制网,可根据勘探面积、勘探网密度和地形条件,布设四等或5″级导线网,若有GPS接收机,也可布设相应等级的GPS控制网,在此基础上再以交会、导线等方法进行加密。高程控制网根据不同的精度要求,可采用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或GPS测高。
当勘探区已建立地形测量控制,如果精度能满足勘探工程测量的需要时,应利用其作为一切勘探工程测量的平面和高程控制,不必重新布网。如其密度不够,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加密。
勘探区的地形测量是为地质勘探工程服务的,测图比例尺的大小是随地质勘探对矿石储量计算的精度要求不同而变化的。储量计算的越精确,测图比例尺就越大,随着勘探工程的进展,勘探工程所需的地形图比例尺也逐渐变大。一般应满足大比例尺(1:500~1:5000)测图的需要。
第二节 地质填图测量
在矿区勘探工程中,首先要进行地质填图,通过地质填图来详细查清地面地质情况,划分岩层,确定矿体分布,以便正确了解矿床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及规律,为下一步的勘探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并作为储量计算的地表依据。
一、地质填图的比例尺
地质填图是用地形图作为底图,将矿体的分布范围及品位变化情况、围岩的岩性及地层
的划分、矿区的地质构造类型以及水文地质情况等填绘到地形图上,即成为一张地质地形图。在地质工作的各个阶段,要填绘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图。在普查阶段,要填绘1:10万或1:20万的区域地形图,详查阶段,要填绘1:1万、1:2 .5万或1:5万的地质地形图。在精查阶段,填图比例尺依据矿床的具体情况而定,若矿床的生成条件简单,产状较有规律,规模较大,品位变化较小,则采用的比例尺就小,反之较大。一般规模大、赋存条件简单的矿床如煤、铁等沉积矿床,通常用1:1万至1:5万比例尺的地质地形图;对于规模较小、赋存条件较复杂的矿床如铜、铅、锌等有色金属的内生矿床,通常用1:2000和1:1000的地质地形图;对于某些稀有金属矿床,还可采用更大的比例尺,如1:500。一般地形图的比例尺应与地质填图的比例尺相同,
二、地质填图的方法
地质填图测量包括地质点测量和地质界线测量两个步骤,其中地质点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工作。
地质点是指勘探矿区地表上反映地质构造的点,如露头点、构造点,岩体和矿体界线点、水文点等。它们是地质人员进行地质调查的地质观察点,是填绘地形图的重要依据。这就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将地质点测绘在地形图上。地质点的位置是地质人员在实地观察确定的,确定后用红油漆或插一小红旗作为标记,并编号。
测定地质点前应准备好作为底图的地形图,控制点资料,并对控制点进行检查。要充分利用测区已有的控制点,如果控制点不足,可采用导线测量等方法加密。地质点测量作业方法、程序及要求与地形测图的碎部点测量完全相同,地质点测量一般由地质人员与测量人员共同完成。地质人员在选择地质点,描述地质内容和绘绘制地质蓝草图时,兼职立尺员,测量人员按照地形图中测碎部点的方法,测定地质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最后制成地质地形图。
矿体及岩层界线的圈定:在测定地质点的基础上,根据矿体和岩层的产状与实际地形的关系,将同类地质界线点连接起来,并在其变换处适当加密点,地质界线的圈定一般由地质人员现场进行,也可野外记录,室内圈定。图12-1是地形图作为底图绘出的部分地质图,图中虚线表示的是根据地质点和地质界线的观测资料圈定的地质界线,例如虚线1~2表示侏罗系(J)和三叠系(T)地层的分界线(P为二叠系、C为石炭系、D为泥盆系、S为志留系)
三、地质填图中的注意事项
1、 地质人员在进行地质点观察时,应携带地形图,并绘制草图
3
2、 地质填图应充分利用已有的控制点,包括图根点,控制点经检查符合要求的情况下,
可以直接使用。当控制点丢失或破坏时,必须重新建立图根控制。
3、 地质点测量根据具体的条件可采用:平板仪极坐标法,经纬仪配合小平板仪法,有
条件可采用全站仪进行数字化成图方法测设或用RTK直接测量地质点的坐标。
第三节 勘探工程测量
一、勘探线、勘探网的测设
在地质勘探过程中,各种勘探工程如槽、井、钻孔和坑道等一般都是沿着一定直线方向布设的,这些直线叫勘探线。勘探线又彼此交叉构成一定形状的格网,称为勘探网
(一)勘探线、勘探网的布设形式
勘探工程的布设,一般是平行于矿体走向或者垂直于矿体的走向。人们把平行于矿体走向的勘探线称为横向勘探线。垂直于矿体走向的勘探线称为纵向勘探线。纵横勘探线相互交叉构成勘探网。勘探网的形状和密度由矿体的种类及产状确定。一般有正方形、矩形、菱形和平行线型。
勘探网内勘探线的间距是根据矿床类型、勘探阶段要求探明的储量等级而定,一般在20米至1000米之间。为了控制勘探线和勘探网的测设精度,也须遵循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首先在矿区中布设一基线,然后再布设其它勘探线。如图12-3所示,M、N为基线。勘探网上点的编号以分数形式表示,分母代表线号,分子代表点号,以通过基线P的零点为界,西边的勘探线用奇数表示,东边的用偶数表示;以基线为界,以北的点用偶数号表示,以南的用奇数表示。
0
2
表示基线与东第一条勘探线的交点。 (二)勘探线、勘探网的测设 1、基线的测设
在已建立测量控制网的情况下,根据地质勘探工程的设计坐标和已知测量控制点的坐标反算测设数据,直接将地质勘探工程测设到实地上。在尚未建立控制网的勘探区,若没有全站仪,应首先布置勘探基线作为布设勘探网的控制。由地质人员和测量人员实地确定基线的方向和位置,基线一般由三点组成,
⑹ 求教,中等风化泥岩地基承载力检测的方法
请参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及《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 51/T5026—2001)。可以在基坑开挖后做平板载荷试验来现场确定地基承载力。一般检测单位都有技术要求及相关执行规范。可要求地勘单位实施这个实验
⑺ 如何对地勘报告的真实性进行检查
地勘报告的数据分为几类:原始记录数据、实验室测试数据、设计参数。
原始记录数据是在野外现场通过勘察工具或仪器记录和采集的,比如N63.5、N10、Ps、Qc、fs等,其数据真假主要靠现场监督才能知道;实验室土工试验数据的真实性很难鉴别,有经验的工程师即使不做试验,开过土样后,一样可以造出比较像样的报告,除非你在实验室监督;设计参数无所谓真假,各单位各人的水平层次不齐即有可能产生不同设计参数的报告。
就好比你去医院看病一样,验血、B超、CT、问诊,有仪器的,也有人为的,开出的药方各家医院、各个医生也可能有所不同。
所以你如果对勘察报告产生怀疑,最好的办法是重新请一家资质高、信誉良好的勘察院进行验证勘察,对比一下。
当然,任何时候你都要知道一份价钱一份货的道理。
⑻ 地质勘探规范标准的地质测绘
5.1高标观测仪器应架设平稳,各类拉绳及附属安全设施应拴结到位,操作员应站于安全、可靠处作业。
5.2地下管线测量,应了解管线的基本情况,进行有毒、有害气体检测。管井下测量,应设专人指挥。
5.3 公路沿线测量,应设立明显标志,派专人指挥。
5.4 铁路沿线测量,应与铁道有关部门取得联系,设立了望哨岗。
5.5 登高观测作业,应检查攀登工具、安全带和观测工具,并保持完好。
5.6 建筑物测量,应了解建筑物结构坚固程度及周围情况,尽量避免在建筑物顶边缘作业。
5.7 露天矿区、坑道、高山陡坡和险峻地区测量作业,司尺人员应先勘明安全情况,后进行测量作业。
5.8 电网密集地区测量作业,应避开变压器、高压输电线等危险区,并禁止使用金属标尺。
5.9 雷雨临近或五级以上大风时,应停止测量作业。
6 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探矿、地质遥感
6.1 电法勘探、磁法勘探
6.1.1 发送机应有有效的漏电保护电路。仪器外壳、面板旋钮、插孔等的绝缘电阻,应大于100MΩ/500V。工作电流、电压不得超过仪器额定值,进行电压换档时应关闭高压。
6.1.2 电路与设备外壳间绝缘电阻,应大于5MΩ/500V。电路配有可调平衡负载,严禁空载和超载运行电路。
6.1.3 导线绝缘电阻每公里应大于2MΩ/500V。
6.1.4 电法勘探、磁法勘探作业人员,应熟练掌握安全用电和触电急救知识。
6.1.5 供电电极附近应设有明显的警示标志。
6.1.6 观测前,操作员和电机员应检查仪器和通讯工具工作性能
⑼ 地勘抽芯叫什么
工程地质勘探抽芯。
工程地质勘探抽芯是用来检测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是否合格。正常情况下是不需要钻芯取样的,只需要进行回弹确定混凝土强度,当甲方或者监理发现现场混凝土浇筑质量较差时,采取“抽芯取样”检测方法,进一步准确测量混凝土的强度。
⑽ 什么叫地质勘察
地质勘查就是对土层的钻孔查探。
一般可理解为地质工作的同义词,是根据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地下水、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重点有所不同的调查研究工作。
按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地质勘查工作。例如,以寻找和评价矿产为主要目的的矿产地质勘查,以寻找和开发地下水为主要目的的水文地质勘查,以查明铁路、桥梁、水库、坝址等工程地区地质条件为目的的工程地质勘查等。
地质勘查还包括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海洋地质调查、地热调查与地热田勘探、地震地质调查和环境地质调查等。
地质勘查必须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根据任务要求,本着以较短的时间和较少的工作量,获得较多、较好地质成果的原则,选用必要的技术手段或方法,如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探矿、钻探、坑探、采样测试、地质遥感等等。
这些方法或手段的使用或施工过程,也属于地质勘查的范围。狭义地说,在我国实际地质工作中,还把地质勘查工作划分为5个阶段,即区域地质调查、普查、详查、勘探和开发勘探。
测绘是以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空间科学、信息科学为基础,以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核心,将地面已有的特征点和界线通过测量手段获得反映地面现状的图形和位子信息,供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和行政管理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