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国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是
一,转变发展观念
1,在指导方针上,要改变城乡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传统观念,确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全局意识,做到城乡发展一盘棋,从思想上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2,在发展模式上,要扭转局限在“三农”内部解决“三农”问题的思维惯性,确立用工业化富裕农民、用产业化发展农业、用城镇化繁荣农村等综合措施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观念,以工业化的视角和系统工程的方法谋划农业的发展。
3,在发展战略上,要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重点做到“三个倾斜”。
二,加快改型进程
工业化、城镇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当前全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三,壮大集体经济
村级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可采取以下途径:
1,盘活存量资产。培育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点,开拓新的发展领域,首先要考虑的是集体经济的原有资产积累,对其进行改造,以扩大规模。
盘活闲置存量资产,对集体原有闲置的办公楼、厂房、祠堂和废弃学校等设施,通过整修或翻建,提高存量资产的利用率,培育稳定、可持续收入来源。
2、提高土地经营效益。土地是农村集体资产中最重要的资源,在农村实行集体化道路的过程中,要全面开展村级土地、房屋资产的清查,积极开展宅基地、农用地整理,增加有效用地面积,拓展集体资源的运作空间。
3、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从当前全国所有富裕村来看,它们都具有雄厚的集体经济,即村办集体企业和第三产业。二、三产业的发展壮大是农村首先富裕的重要条件。
农村实行集体化以后,参加集体劳动的毕竟是少数,还有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就业需要解决,为此集体一方面要鼓励、引导一部分有一定资金和技术的农民外出打工或经商,另一方面就是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让农民就地务工,走“亦工亦农、工农并举”的道路。
4、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集体发展农业产业化、山区开发、绿化造林、生态保护、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治理等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要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结合起来,提高扶持资金使用效益。
四,完善惠农政策
随着国家财力不断增强,国家政策开始偏向农村。从2004年开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但部分惠农政策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需要进一步完善。
五,加强组织建设
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坚持用人标准,体现时代要求,使领导班子在素质上有较大提高,年龄上形成梯次配备,知识和专业结构上有明显改善。
2、切实推进基层民主。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进一步规范村务、财务公开。这方面重点要强调发挥好村干部的“领头雁”作用。
要发挥好村干部作用,关键是我们要具备发挥作用的基本本领,包括知识水平、领导能力等方方面面的本领。
3、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自身建设。广泛开展对村两委班子成员的知识培训,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层次性、有效性,切实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努力把村班子干部培养成政治坚定,具有市场观念、科技头脑、创新意识,善于调查研究、了解民意、勤恳服务的新型领导者。
4、加强作风建设,力戒无视群众利益甚至是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急功近利、搞花架子的做法。
(1)农业农民生计问题解决方法扩展阅读:
“三农”问题在我国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此后逐渐被媒体和官方引用。实际上“三农”问题自建国以来就一直存在,只不过当前我国的“三农”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是中国农民数量多,解决起来规模大;
二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单方面独进,“三农”问题积攒的时间长,解决起来难度大;
三是中国城市政策设计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比较效益短时间内凸显,解决起来更加复杂。
❷ 国家扶贫项目有哪些
法律分析:1、就近就业补贴:为解决贫农村困农民的生计问题,国家给予就业性的扶持,帮助他们就近就业比如选聘他们在当地的种菌大棚工作。大型养鸡场就业,还有公路绿化。
2、教育补贴:国家对农村贫困农民子女的教育补贴力度很大,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可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给予生活费补贴。小学生每人每年1000元,初中生每人每年1250元。
3、九种大病专项救治补贴: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农民,可以享受专项救治补贴了,主要包括这九种大病:、直肠癌、儿童先天性心脏室间隔缺损、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4、整村推进:整村推进是国家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工程中所采取的一项扶贫措施。主要是集中资金、综合扶持,改变村庄的落后面貌,整体推动贫困村的社区建设和经济发展。整村推进是以自然村为单位,在村内修建道路、建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沟渠、兴建沼气、推广种植、养殖项目等。
5、产业扶贫:通过招商引资发展农村产业是加快经济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引资主要领域有:边境商贸开发、房地产开发、矿产开采、水能发电、旅游资源开发、特色农副产品和民族手工艺品加工等。
法律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一、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使命感紧迫感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不断开创扶贫开发事业新局面。
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中西部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贫困人口规模依然较大,剩下的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较深,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实现到2020年让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必须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和办法,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
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切实解决好思想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实等突出问题,不辱使命、勇于担当,只争朝夕、真抓实干,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这块突出短板,决不让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掉队,实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定的脱贫攻坚目标。